第144章
略显生涩的笔触。 两人分头行动,宝珠翻阅纸张资料,韦训摆弄瓶瓶罐罐。吴道子成名之后一画千金,假如有他的真迹,不可能随便放在这里,此处纸张上的画作看起来都是后人模仿的草稿,还有许多是颜料试色。 韦训道:“如果不是提前知晓这是画师住的地方,我会以为是个术士的房间。” 宝珠问:“何以见得?” 韦训指着案几上的容器一一历数:“孔雀胆、云母、铜青、朱砂、雄黄、雌黄、铅白,这都是炼丹用的材料,区别就是画画磨碎了当颜料用,炼丹要扔进炉子里烧。” 宝珠惊叹:“你那些修仙炼丹的竹简真没白看。” 韦训问:“你那边有什么发现?” 宝珠摇了摇头:“没什么头绪,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吴道子,这人号称画圣,人品却很低劣。” 韦训头一次听她褒贬旁人的品格,一时好奇,问:“怎么个低劣法?” “他晚年时功成名遂,已是画坛不可动摇的领袖。谁知有一个叫皇甫轸的少年天才横空出世,同样是出生于洛阳,然后去长安打拼的路线。吴生因为这少年的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声望,因妒生恨,干脆雇刺客谋杀了他。” 韦训道:“这倒是头一回听说。” 宝珠道:“吴道子是宫中御用画师,玄宗皇帝很宠爱他,让当时的京兆尹把这事给压了下去,想是民间不知道。吴生明明已经名满天下,却被嫉妒的心魔侵扰,如果皇甫轸能活下来,应该就是第二代画圣了,真是天妒英才啊。” 她看见一只瓷瓶里面放着些鲜红色粉末,像是好胭脂颜色,伸出指尖点了点,顺手往自己唇上涂,被韦训眼疾手快扑过来一把捞住。 “别碰嘴!这是银朱,用水银和硫磺炼化的东西,有毒。” 宝珠一惊,连忙扯了张废纸把擦手,心里疑惑自己是怎么了,警惕性竟如此低,是太过疲惫了吗?擦完手之后,见这张破麻纸曾经包裹过什么东西,上面还留有捆扎用的细绳。 韦训从她手里抽出绳子,发现是鞣制过的茅草,与浮尸手腕上残留的是同一种东西,再拿过麻纸验看,见里面残存着一丁点半透明的碎片。他放在鼻端嗅了嗅,沉思片刻,又递给宝珠。 宝珠学着他闻了闻,察觉麻纸内隐隐约约飘着一股桂花甜香。 “桂花糖霜?!” 韦训点点头:“这张麻纸包的是糖,鞣制过的茅草是捆纸包用的。集市上买点心果子,这种包装很常见。” 吴道子的故居内留有一张包糖的麻纸,而内容物正是吴家糖坊出品的桂花糖霜,吴观澄或是吴桂儿肯定来过这里。 拿到这条线索,虽不能立刻断案,究竟是有了一点眉目。 走出吴道子故居,宝珠捂着嘴打了个呵欠,今天凌晨寅时就被寺中晨钟吵醒,又经历了种种事故,早就犯困渴睡了。 韦训劝她说:“先回去歇着吧,反正浮尸放在石灰坑里,明天跑不了。” 宝珠硬撑着眼帘说:“我回去洗个澡醒醒神就出来,尽早破案,就能尽快撬出昙林手里的物资,从这个古怪地方离开。” 韦训把她送到上客堂大门口,解下蹀躞带上的鱼肠剑递给她。 “犀角辟邪,你自己说的。” 宝珠心领神会接过来,别在腰间。另一条走廊上,走来同样打着呵欠的十三郎。看见宝珠,趋步向她跑过来。 “今天不知怎么了,好容易犯困。” 宝珠问:“你晚上吃了几碗汤饼?” 十三郎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四碗。” 宝珠笑起来:“一次吃那么多面食,你不困谁困?” 十三郎说:“我回来洗把脸,醒醒神。” 宝珠道:“正好你来陪我一会儿,念经驱邪。” 两人有说有笑朝着上客堂内庭走去,宝珠手中端着灯托,蟾光溶溶,她的背影披着月辉做成的透明披帛,仿佛是穿着天衣的天人要回到月亮上去了。 眼看这团光晕渐行渐远,韦训被留在身后黑暗中,忽然有一种独处的不安窜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宝珠?” 头一次在外面被叫出本名,她一愣,回身问:“怎么了?” 韦训张了张嘴,也没有想出要说什么,支吾道:“没……没别的,就想看你会不会回应。” “嗯,我会。” 宝珠轻轻笑了笑,转身离去。 下一章开始,连续三章都是有关陈师古的(一部分)故事,如果不想看可以跳过不影响正文发展,但是会错过很多伏笔和线索 109 ? 第 109 章 趁宝珠回房休整,韦训拿着吴道子故居找到的细绳,来到归无常殿后面的罩房。香炉中袅袅升起变幻莫测的烟气,尸臭、檀香混成一股浓郁至极的古怪气味,充斥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 韦训将细绳浸湿,与吴观澄尸体上的茅草对比,确定是同一种东西。看来他不仅去过那里,而且确实从画圣留下的颜料中发现了神秘的点睛之物,让自己的画作逼真程度更上一层楼。 从尸体旁边站起身,韦训忽然感到一丝疲惫涌了上来。 墙上的香漏刚接近子时,他撸起袖子看了看肘窝,今天没泡温泉,青紫色的经络颜色更深了些,安魂镜中的人气色苍白,仿佛一个深夜中的幽灵。他有些神思恍惚,眼见沉疴渐重,体能精力在逐渐流失,或许最后时刻会像陈师古那样,从天下第一的神坛上跌落下来,跟不上徒弟的脚步。 因碰触过腐尸,韦训担心身上残留尸臭,等会儿还要牵着宝珠的手,想寻些祛味的东西清洗。路过归无常殿进去瞅了一眼,见昙林为了提神在饮茶,便明目张胆进去顺了煮茶用的盐巴、橘皮、薄荷等物。 观川不在,昙林望着石灰池中的白骨观想,身边焚着一炉香,他徐徐道:“你们师徒俩非常相似,生于幽暗之处,很容易被这种霁月光风、纯真仁善的人深深吸引。” 韦训盘腿席地而坐,用薄荷叶仔仔细细擦手,随口回答:“是,我们这种黑暗中的生物,特别喜欢亮闪闪的好东西,不然呢?谁喜欢阴阳怪气的糟老头子?” 昙林又道:“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三毒六欲七情八苦九难十劫,你既然不属于娑婆世界,何必贪恋虚妄温暖,来这里遭受诸般痛苦。” 韦训言简意赅地说:“我自找的。” 昙林移动眼神,深深望向他,问:“难道你不想知悉陈师古曾经的往事?” 韦训断然拒绝:“不,没兴趣打听他干过什么。”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世间身中痴毒者甚多,当到了被心魔控制的阶段,就很难得救了。” 昙林不由得望了一眼角落供养人的木塑,继续劝说韦训:“其实你最合适做九相观修行,明心见性,破除对皮相的执着,无论什么绝世佳人、翩翩少年,早晚会骨化形销。红颜枯骨,不值得留恋。” 韦训冷冷地说:“我观过的死尸比你多千百倍,别拿这套来诓骗。” 昙林叹了口气,又换了一种说辞:“那你总该在乎那个小娘子的安危?一旦为心魔所困,伤人伤己,难以自控,你总不想因为悔恨变成陈师古那种疯癫样子。倘若你痴毒入脑发了疯,她可能承受你一击?” 韦训擦手的动作立刻迟缓下来。 昙林见他这次没有反驳,乘胜劝说:“当年认识陈师古的人,活下来的只剩下老衲一个了,等我老死,就再无人知道那段往事,他遗留在人间的余毒,总该有人防范。你只当是听一个故事,至于听完后作何反应,那是你的自由。” “我第一次见到陈师古是那年春天的曲江宴上。那是为当年新榜进士举行的盛大宴会,堪称大唐最风光的活动。圣人兴之所至,以万乘之尊出席,命人将宴席搬到御船上,在曲江之中泛舟观景。 登船之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被卫戍的金吾卫拦住了,不许他上船。那人肤色微黑,身材剽悍挺拔,腰间悬着一柄短剑,虽穿着素色罗袍,却难掩一身桀骜气质,怎么看都不像是文人。 金吾卫怎敢让这等样人与皇帝同船共度,动手驱逐,那年轻人本想一走了之,被他身边的朋友劝住了,让他掏出金花帖子,证明确实是新榜进士身份,又拔出剑来检查,只是一根生锈的铁棍。 这个怪人便是陈师古,我当时不认识他,但他的朋友元煦却跟我很熟。我们同为洛阳人士,两家原是故交,元氏家族是北魏拓跋皇室后裔,祖上是清贵名门,到他父兄一代虽然已经没落了,依然诗书传家。 元煦父母早亡,靠他长兄元邑和嫂子李娴抚养长大,元邑时任伊川县县令,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夫妻两人没有孩子,便把这个幼弟当做儿子抚养。元煦自小就有洛阳神童之称,才气声名远播,十四岁就通过州学考试,获得去长安省试的资格,很可能成为有唐以来最年轻的进士……” 韦训打断了昙林的滔滔不绝,“这人跟老陈有关系,跟我没关系,我不想听你啰嗦。” 昙林叹道:“如果跳过元煦,那么就没办法说陈师古,此人便是他入魔的根源。元煦拿到省试的资格后,拒绝了老师的推荐,理由是他有个朋友刚开始识字,他想等着朋友的进度赶上,一起去长安。 从识字到应举之间的学业差距有云泥之别,这理由简直可笑至极,元邑大发雷霆,然而元煦性格外柔内刚,虽是稚气少年,意志坚决,谁都不能左右他的决定。这个刚学会识字的朋友,就是陈师古。 据后来元邑和李娴在大理寺狱的供词记述,元煦跟陈师古的友谊是从何时开始的,他们不太清楚,只记得有一年清明节,全家去北邙山为父母祖先扫墓,见到这个衣着褴褛的黑瘦少年。他看起来比元煦年纪小一些,也可能因为吃不饱身量不足。 陈师古自称家住北邙山附近,庶族出身,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但据元邑夫妻俩回忆,元家跟陈师古结识十几年,从来没有见过他任何一个家人。元煦对这个出身微寒的朋友非常照顾,见他有心向学,解囊为他购置纸笔用具,亲自教他识字读书,并赞扬陈师古比自己聪明得多,是真正的神童。” 韦训听到“亲自教他识字读书”那句话后,倨傲之
相关推荐:
生存文男配[快穿]
阴影帝国
媚姑
心情小雨(1v1强制)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归宿(H)
小公子(H)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虫族之先婚后爱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