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发芽 > 第132章

第132章

是接近中秋时节开放,如今才到七月十五,就已经打上花苞,可见开放时间要远远早于普通木樨,确实是一株特别的花树。 十三郎抽动鼻子嗅了嗅,问:“我怎么闻到一股酸酸的米酒味儿?” 戒酒乃是佛门必须遵守的戒律之一,寺庙中出现酒味,更令人起疑,观云连忙解释说:“小沙弥不要犯口舌,这株木樨树使用酒糟为肥料,开的花才能又香又美,是寺里从不外传的秘诀。” 韦训冷笑:“外面闹饥荒,你们还有余粮酿酒给树喝,善哉啊善哉。” 二僧尴尬万分,这青衣奴频频出言不逊,主人却不阻止,心下暗暗纳罕。观云说:“酒糟购自城中,寺里是没有酒的。” 杨行简深知这种大型佛寺必须有强有力的供养人,以及四方有钱檀越贡献才能支撑起来,因此寺中拥有各种风景名胜,或是特殊的佛门法宝,都是吸引客源的必要手段。 昙林在朝为官近四十年,虽未穿上三品紫袍,但风雨飘摇,官场变幻,他能历经三朝不倒,这些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手段绝不能少。 他们今日因为官员携爱女来访就能免去不许女香客借宿的规矩,想来合适的时机也能拿出来美酒佳肴招待贵客,当然这种事有利于己方,就不用说破了。杨行简打个哈哈,赞扬了几句木樨之香,将这事揭过去了。 穿过木樨院,经过一条回廊,二僧没有介绍此处壁画,而是加快脚步前行,宝珠随意往壁上一扫,顿时惊奇地咦了一声:“这是?” 这壁上所绘是“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佛陀弟子目犍连之母因杀生食荤,死后坠入地狱饿鬼道,目连观望地狱,发现母亲忍饥挨饿受苦,以神通力为母送饭,然而饭到口边便烧成焦炭。目连极度痛苦,求助于师父。佛陀教他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为其母亲超度。 目连依从佛嘱,通过斋僧的办法将母亲喂饱,救她逃出地狱,得以升天。这便是盂兰盆节的来历,明日七月十五,按照佛门惯例,寺庙将举办盛大的法会,借着目连救母的故事让广大信众慷慨解囊斋僧,间接超度自己亡故的亲人。 目连救母乃是佛教壁画最常见的题材之一,然而这长长一幅图所用技法却前无古人,饶是在宫中见过无数顶尖作品的宝珠也从未见过。 整幅图几乎看不出轮廓勾线,而是用浓郁饱满的色彩直接塑造饿鬼道的每个形象。地狱中的饿鬼便如同一路上所见到的饥民一般枯萎蜡黄,四肢如杆,腹部鼓胀,表情充满了空洞与绝望。光影浓淡处,饱受饥饿折磨的躯体凹凸感呼之欲出,风格不重写意,全在写实。 更可怕的是,每个鬼物的眼神都像活的一般,它们的视线随着观赏角度不同缓缓移动,紧紧瞪视着观者。夕阳昏暗的光线照射下,这幅表达地狱景观的作品极具冲击力,狰狞可怖的饿鬼们仿佛要从壁画中扑窜出来,从活人身上啃一口肉。 站在这样一幅逼真至极的巨型壁画面前,无人不觉畏惧发抖,宝珠感到寒毛直竖,手足冰冷,下意识朝着韦训靠过去。 韦训微不可查地退了半步,脚步一错,转到宝珠和壁画之间挡住,对她说:“害怕就不要盯着看了,小心夜里做噩梦。” 宝珠被他提醒,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眼神被壁画牢牢吸住,这幅地狱绘图好像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让人既恐惧,又忍不住一看再看。抬手摸了摸额头,竟然已经渗出一层冷汗。 杨行简大为惊叹,问:“这幅目连救母难道是画圣真迹?可这颜色好新鲜呐。” 吴道子成名后就成为御用宫廷画师,宫中留有他的大量作品,宝珠见过很多,她颤声说:“吴生擅长的是兰叶描,所谓‘吴带当风’,最注重轮廓勾线,这可跟他的手法截然不同。” 二僧本不欲介绍这幅壁画,但被杨氏父女问到脸上,这少女开口便是懂行之人,只能照实回答:“这是吴观澄所绘。” 杨行简一愣:“画师也姓吴?是画圣后人不成?” 观云摇摇头:“观澄曾经是我们师弟,如今已经还俗,跟他妻子姓氏改姓吴。” 杨行简听闻当年吴道子曾在长安景云寺作《地狱变》图,因其阴森凄惨的表现力,使观者腋汗毛耸,长安居民惧怕坠入画中的地狱,一夜间改成食素,东西两市屠夫纷纷改行,而景云寺也因此名声大噪,只可惜天宝之乱时毁于一旦。 明日就是盂兰盆节,如果蟾光寺拥有这样一幅精妙绝伦的目连救母壁画,必能成为洛阳一绝,为何观山和观云不特别介绍?他猜测或许是因为画师还俗成亲,与曾经的师门形同陌路,才不想多提。 一名年轻僧人急匆匆地走来,合掌朝众人拜了拜,恭敬地道:“二位师兄,二位檀越,方丈说可以见客了。” 观山如释重负,连忙说:“咱们赶紧去吧。” 昙林身为大蟾光寺方丈,理应住在寺内的方丈室,但他所在的地方却独立于整座建筑群外,一座孤零零的高大殿堂矗立于正北方,仅有一条长长的回廊与本寺联通。大殿高逾二十丈,风生户牖,云起梁栋,气韵庄严恢弘。在这样巍峨的佛教建筑衬托下,世人更显得微贱渺小。 殿中匾额上题了三个篆字——归无常。 观山道:“佛祖《大般涅槃经》有云: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恩爱和合者,必归于别离;诸行法如是,不应生忧恼。上师日常便在这归无常殿中禅定观想,明心见性。” 一行人进入回廊,接近大殿时,都闻到了一股隐隐约约的奇怪气味,在香炉焚烧的檀香掩盖之下,混着丝丝缕缕恶臭,使人十分不安。 韦训闻到这股奇特的味道,皱起眉头。 十三郎同样起疑,悄声问:“大师兄,佛门净地,怎么会有尸臭味?” 韦训不答,师兄弟两人提高警惕,一左一右护卫在宝珠身后。 达摩师祖有个叫昙林的弟子,是隋代人。但并非以此为原型,仅仅觉得法号好听才用的。 木樨=桂花 供养人=投资人 97 ? 第 97 章 入殿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东一西两幅相对的巨型壁画,东边描绘一位绝色美人闭目躺在荒野中,赤身裸体,冶艳丰满,华丽的织锦外袍散落在地,盖住了下半身。 西边对应的则是一具跟美人姿态完全一致的白骨,枯骨森然离乱,浓云也似的长发已经与骷髅脱离,杂草般混在泥土之中,华美的袍子也肮脏变质,像饥民身上的破布。 观山双掌合十,语气带着敬畏介绍说:“红颜枯骨,缘起性空,悉归无常。皮相纵然国色,终有一日化骨。这两幅壁画是上师的作品,也是他的佛学观点 。这便是我大蟾光寺最重要的法宝‘九相观’中的第一相‘新死相’和最后一相‘枯骨相’。” 新死相下题着一首偈:平生颜色倾众生,芳体如眠新死姿。艳花忽尽夏五月,命叶易零秋一时。 枯骨相下的偈则是:萧疏蔓草遂缠骨,散彼舍斯求难得。守塚芳魂飞夜月,故人塚际泪先红。 宝珠被红颜枯骨的含义所震撼,半晌后抽离出来,注意到这两幅巨型壁画用的是古典画技,白描淡彩,写意为主。辞世美人的面貌影影绰绰如同雾里看花,身体的细节描绘却非常微妙,丰润的臂膀上戴着镶金嵌宝白玉臂环,柔荑指尖用凤仙花汁染红。 看到这两处细节,她心中便觉得有些别扭。 与此同时,大殿中那股掩藏在浓郁檀香下的恶臭越发明显,她和杨行简都忍不住以袖掩鼻。 归无常殿面积很大,用屏风隔开成前后两个空间,等转到后半部分时,众人才知道那股恶臭从何而来。 屏风后的架空地板上挖出一个长宽各一丈的旱池,里面铺满石灰,石灰上则躺着一副半白骨化的骷髅,与石灰接触的底面留下了一层干枯皮肉。 韦训和十三郎都知道枯骨是几乎没有味道的,这股臭气必然是人逐渐腐烂,散发出的尸臭将整座建筑浸染腌渍后留下的。生石灰能够遮盖气味,吸收腐烂的体-液,所残留的浓度才能让人在大殿中逗留,否则原本刺鼻的恶臭只有他们这些盗墓贼能忍受。 灯幢照耀下,香炉中的檀香气袅袅升起,石灰池旁边坐着两名穿着简朴的僧人,面对这具白骨禅定。 一个老而干瘦,须眉皆白,有大德高僧之貌;另一个则高大魁梧,威仪庄严,容貌如同佛前狮子,一行人进来时,他睁开眼睛检视来人,双目神光炯炯,两鬓太阳穴高鼓,蒲团旁边放着一根漆成暗红色的德山棒。 大殿角落里还坐着第三个僧人,但仔细一瞧,只是个真人大小的坐姿塑像。依照寺庙常规,出资营建佛寺的供养人会以壁画或是塑像形式留在寺中作为纪念。 除了这二真一假三个僧人外,殿内别无其他佛菩萨塑像。观山观云将贵客送到,行礼后告退。 面对这样荒诞诡异的一幕,宝珠转身就想离开,只因为天生的强烈好奇心,才勉强忍着留下,想弄清楚这里发生了什么。 杨行简看清那老僧的样貌,忍着嗅觉不适,跪在蒲团上,向他行了下属面见长官的拜首礼。他深知王绥这种高门显宦,就算致仕出家了,依然跟官场有千丝万缕联系,礼节面子要给足。 “下官见过王侍郎,一别十五年,公别来无恙乎?” 老僧睁开眼睛,向他还以佛门合掌礼,缓缓地道:“老衲早已遁入空门,方外之人平辈相见,知敬不必再用官场那套繁琐礼仪了。” 知敬是杨行简的表字,昙林虽然已经七十多岁,见人过目不忘的本领还在。 武周以来,礼仪上男跪女不跪,宝珠自矜身份,只朝略微叉手一拱,端庄地正襟危坐在蒲团上。 十三郎合掌礼拜,乖乖在宝珠身边坐下。 轮到韦训,他一时不坐,先在大殿里溜达了一圈,戳了戳供养人塑像上的胡子,瞧了瞧魁梧僧人身边的德山棒,又仔细查看过石灰池中的尸体,最终在众人注视下闲逛回来,随意盘腿一坐。 杨行简闭眼叹气,之前千叮万嘱让他在昙林面前守礼,到了跟前依然我行我素,简直让人气炸了肺。之前再怎么套近乎,随从如此目无尊长,算是白费劲了。他只能向昙林告罪,说小仆出身寒微,不懂

相关推荐: 白蘋楚江秋   我是个大师3   金粉(重生)   逆灵惊神   联姻老攻为何那样   特种兵之每天一亿熟练度   药仆救了落魄高岭之花后   我的天赋太过努力   她来了   [HP]和德拉科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