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肝降逆,清热散瘀。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处方:羚羊角1.8g(磨汁兑服),生地黄15g,钩藤、杭菊花、赤芍、当归尾各9g,薄荷15g,黄芩12g,白蒺藜9g,决明子12g,茺蔚子9g,车前子24g,生甘草6g,2 剂。头、二煎内服,三煎洗眼。上药服1 剂肿消痛减,3 剂其病若失。 157.酒毒上攻于目 张某,男,40 岁,农民。1977 年6 月3 日来诊。左目猝发赤肿,赤翳遮瞳,视物不清,疼痛难忍,眵泪胶黏,泪出热烫,经当地治疗无明显好转,今已十余日。诊舌质红绛,苔黄厚而腻,脉来弦数。平素三餐不离酒,喜食辛辣。自入夏以来便时常头脑胀痛,睡眠多梦,口干口苦。戴复庵认为:赤眼有三,有气毒,有热毒,有时眼,无非血壅肝经所致。证属血壅肝经。遂拟平肝降逆、活血解毒法予治。处方:羚羊角2.4g(磨汁兑服),犀角3g(磨汁兑服),牡丹皮、当归、红花各9g,青葙子12g,木贼15g,杭菊花15g,车前子15g,薄荷6g,石膏24g(先煎),生地黄15g,甘草6g,3 剂,1 日1 剂,1 剂三煎。 6 月5 日二诊。患者左眼肿消红退,赤翳尚有芥子大一小点,遂用养肝肾之味服之,用杞菊地黄汤加减。处方:生地黄24g,枸杞子15g,牡丹皮、泽泻、云茯苓、山药、山茱萸各12g,青葙子12g,谷精草24g,薄荷9g,菊花15g,蝉蜕12g,车前子24g,石斛15g,5 剂。上药服后白翳退尽而愈。 158.急乳蛾 靳某,男,14 岁,学生。1973 年8 月25 日晚10 时,急促邀诊。视患者颜面红赤,呼吸壅塞,脉促,肢冷,患者以手指喉,急以筷压舌视之,咽喉右侧有指顶大一血疱,色暗红,此单乳蛾也。急用三棱针刺之,吐出恶血,疱消痛仍剧。吹以冰黄散,冰片1.5g,牛黄0.3g,麝香0.3g,天竺黄3g,玄明粉9g,硼砂6g,朱砂(水飞)2.1g,雄黄(水飞)6g,甘草6g,各研极细粉,和匀,瓷瓶密贮。用时以少许吹患处,1 日2 ~3 次。另用薄荷9g,金银花15g,桔梗9g,甘草1.5g,滚开水冲泡,漱口并当茶饮。不及3 日痛定而愈,数载未发。数日内竟有多人病同,皆以上法治之而愈。 159.鼻渊 刘某,男,22 岁,职员。1991 年9 月2 日首诊。鼻孔似物堵塞,前额经常闷痛,鼻孔时流黄水,嗅觉减退。经医院检查诊断为 “过敏性鼻炎”,治疗效果不佳。诊脉象浮数,舌质红,苔白厚微燥。辨证:上焦风热壅滞,肺胃痰湿上阻,治宜清热宣肺,方用辛夷汤加减。处方:辛夷15g,细辛3g,白芷9g,防风9g,藁本9g,升麻6g,黄芩12g,山栀子9g,桔梗9g,甘草6g,玄参15g,贝母9g,薄荷9g,5 剂。隔日1 剂,缓服。 9 月13 日二诊。头痛、鼻流黄水已减去过半,嗅感通气尚未见轻。原方加石膏24g,再服5 剂,1 日1 剂,急服,紧攻。 9 月18 日三诊。头痛、鼻流黄涕已无,嗅觉渐复。依原法,用辛夷9g,薄荷6g,细辛0.9g,桔梗3g,甘草1.5g,1 日1 剂,开水泡,当茶饮,连用半月。忌辛辣食物3 个月。随访,上药服未尽剂病已愈。 我用此法治疗多例鼻渊,有痊愈者,有显效者,尚未见无效者。 160.耳鸣欲聋 朱某,女,29 岁,已婚,个体屠户。1997 年7 月18 日首诊。左耳内响声如雷鸣,头痛头昏,多梦失眠,心烦易热,易怒,上症已2 年。曾在多处治疗并住院,均未治愈。且耳鸣脑胀日甚,体重持续下降,十分着急。诊视患者面色暗红,皮肤干燥;两颧隐隐淡青,唇干燥失润,舌质绛,无苔,津不足;脉象细数,右手兼弦。辨证:肝气上逆,心肾阴虚。治宜平肝降逆,清热养阴。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2g,黄芩12g,酸枣仁9g,决明子12g,白木通9g,车前子15g,生地黄30g,牡丹皮、泽泻、云茯苓、山茱萸、山药各12g,蝉蜕9g,磁石12g,通草9g,5 剂。 7 月24 日二诊。上药服后耳鸣减轻,心烦稍宁,大便微燥,小便淡黄而热。上方去决明子、山茱萸,加黄柏、大黄各6g,续服4 剂。 7 月28 日三诊。耳鸣续有好转,心烦、多梦及便秘渐正常。原方续服5 剂。 随询,耳鸣头痛已去十之有九,多梦、心烦已愈,劳作已无影响。 161.牙痛腮肿 黄某,男,40 岁,工人。1972 年正月十九首诊。素日喜食鱼虾,且饮酒有瘾。春节前几日因连续饮酒,加上夜班,遂感头痛牙痛,继而腮肿,心烦口渴,张嘴困难。春节、元宵节只能喝些稀饭。经数人治疗,毫无效果,牙痛腮肿日甚一日,寝食难安。诊患者双目微赤,两腮红肿连耳,上下牙龈瘀肿,舌质绛,苔厚黄糙,脉洪滑而数,按之不实。《张氏医通》云:“牙者,肾之标,实则坚牢,虚则浮动,热则袒动,作痛不已。” 综上所见,乃肾阴不足、火毒上攻证也。治宜大剂滋补肾水、清热解毒之药治之。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处方:犀角3g(磨汁兑服),生地黄24g,山茱萸、山药、茯苓各9g,牡丹皮12g,地骨皮15g,车前子12g,葛根15g,石斛15g,麦冬24g,薄荷12g,细辛3g,石膏30g(先煎),金银花15g,3 剂。上药服至2 剂,肿大消,痛大减,能食,得眠;3 剂服后,诸症若失而愈。5 年随访,饮食如常,病未复发。 162.胃火牙痛 张某,男,37 岁,农民。1963 年7 月3 日来诊。患者5 日前夜间猝感右上牙痛,次日右腮微肿、发热,疼痛益甚,口干渴,喜冷饮,咽痛,右腮红肿,吞咽不爽。诊其脉,六部洪实有力,舌质红,苔黄厚,干糙。辨证:阳明燥热,胃火上攻证也。治宜清泻胃火,解毒消肿。处方:生石膏60g(先煎),紫花地丁30g,忍冬藤30g,天花粉15g,葛根15g,麦冬15g,土牛膝24g,金果榄3g,3剂。上药宽水轻煎,微温,任意饮。另取手足十宣穴针刺出血,针合谷、内关、外关、颊车穴行泻法,1 日1 次。忌饮酒及食辛辣鱼虾半月。 上法治疗4 日,肿消痛止而愈。如虚火牙痛者忌用此法。 163.聤耳 余次子熙,1 岁半时,即1974 年夏。右耳不时流黄水,呼痒不止,继见脓血兼出,气味腥臭,久久不愈。舌质红,苔黄厚,指纹暗紫,尿微黄,大便微燥,乃足少阳经湿热为患也。以清热利湿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与服。处方:龙胆草3g,黄芩3g,赤芍3g,白木通3g,通草3g,车前子6g,金银花6g,葛根、生地黄各3g,甘草1.5g,白芷1.5g,2 剂,水煎,分多次温服。 外用:蚕茧1 个(内有死蚕蛹者佳),蛇蜕1 条(装蚕茧内,线扎紧),放炭火内烧存性,去净灰杂,研细粉,加冰片0.3g,麝香0.09g,轻粉0.3g,青黛1.5g,共研极细粉,和匀,密贮。每用少许,先用金银花煎水去渣,温洗耳内外,擦净患处,以棉签蘸药粉掺患耳内。如耳内干者,以麻油调药粉滴耳内。内服中药3 剂,加外用药调治,未5 日即脓血全无而愈,至成年未再复发。 聤耳,即今之化脓性中耳炎,唯7 岁左右儿童为多,成人偶亦有之。如治不得法,每多缠绵时日,甚则数年不愈,偶有鼓膜烂穿而聋者。其病虽小,不可忽之。 164.噤口痧 张某,男童,7 岁。1993 年12 月27 日邀诊。患儿眼神呆滞,精神不振,面色微青,舌质晦暗,苔灰腻,脉象隐匿难寻,时来沉涩。问其始病何状?其父母曰:“12 月23 日晨,未见患儿起床,遂呼之,不应;拉之,身软不能站立;放之,非睡似睡,精神大异于平日。当地老中医亦不识此猝起怪症。某医院作‘儿麻’治,无效;又作‘乙脑’治,亦无效。查‘五大常规’及脑脊液无异常。会诊多次未果,虽不间断治疗,但毫无起色。” 综上所见,再细审其证因,我以为并非大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非感时邪猝闭腠理,即为中恶扰乱清灵,以致脏腑气机失和,痰阻喉间,邪扰清窍,而见神识异常,语不出声,四肢瘫痪之噤口痧症也。速当宽胸涤痰,理气降逆。急用丝八方(《痧症全书》)加减服。处方:天竺黄6g,竹茹9g,川贝母9g,荆芥穗6g,乌药9g,香附6g,青陈皮各6g,降香6g,石菖蒲、胆南星、蝉蜕各6g,2 剂。次日晨往视之,患儿嬉戏言笑,虽似微弱,亦如无病之状。其母曰:昨日下午服药,夜11 时许,语出有声,遂能站立。今晨即呼饿欲食,其病若失。后以调理脾肺之味,3 剂而康。 165.脱发 刘某,男,31 岁,木工。1992 年6 月20 日首诊。脱发已3 年余,尤以近3个月脱落为甚。经某医院诊断为 “脂溢性脱发”,治疗2 月余无效,转中医治之仍无明显效果。观患者毛发稀疏,头顶光秃,后脑位少量极细且弯曲头发,触之细绒,苔薄黄乏津,脉来沉数。辨其证因,必嗜酒过度,膏粱厚味,久则伤灼精血,血虚生热;精虚毛发失养,以致首阳热盛,精血不足以润养,毛发脱落也。治宜疏风清热,滋养精血。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味。处方:枸杞子15g,甘菊花15g,生地黄30g,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茱萸、山药各12g,霜桑叶12g,荆芥穗9g,天麻12g,当归9g,制何首乌15g,黑芝麻9g,5 剂。上药头、二煎饭后温服,三煎去渣,趁热先熏后洗头面,1 日1 剂。 6 月28 日二诊。上药用后毛发未再脱落,似有新发生出,绒细乏泽。上方荆芥、桑叶、天麻各减半,另加龟甲胶15g(烊冲),以养精血。续服10 剂,用法同首诊。1 个月后患者来谢,曰:“头发已均匀长出,未再脱落,原来头痛目昏亦愈。” 166.松皮癣 焦某,男,18 岁,学生。1977 年11 月8 日首诊。1976 年夏多次在山溪冷 浴,至秋天时两腿内侧、上至小腹,双上肢内侧、颈、腮等处经常瘙痒,出红疹,抓破流血水,干后起白屑,屑脱后皮肤淡棕色与灰白色相夹杂,形如松皮,缠绵难愈,治疗无效。诊患者面色红垢,语声干涩,舌质鲜红,苔少乏津,脉象浮数。综上所见,证属寒湿外袭,久则化热,燥伤阴营,皮肤失于润养,而成松皮状癣也。治宜祛风润燥,甘寒养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沙参30g,麦冬15g,生地黄15g,当归12g,紫草12g,石斛24g,赤芍12g,金银花12g,地肤子12g,白鲜皮、乌梢蛇各9g,甘草6g,5 剂。1 日1 剂,头、二煎内服,三煎多加水煮,去渣,趁热自上而下熏洗全身。 12 月14 日二诊。脉细缓,舌质红润,津回,苔薄白,声音已不干涩。原方加防风、秦艽、蝉蜕各12g,以增强祛风之功。续服3 剂。服法、熏洗同上。 1978 年10 月17 日面询,共服中药8 剂加外熏洗,病痊愈后未再复发。 1995 年9 月初又来一董姓患者,19 岁,学生,亦患松皮癣近3 年不愈,用上法方药治之十余日痊愈,随访7 年未见复发。 下卷 晚年纠误治验录 下卷 晚年纠误治验录 治验案例前书已有数百例之多,涉及内、外、妇、儿等科。今所辑入者,乃我晚年临证所治之患。其中多数都不属于罕见病、疑难病,只是医者诊治时疏于审证求因,或者一味依靠现代医学诊断为据,忽略中医的望闻问切运用,或者辨证不准,或者病人疏于医嘱禁忌,不够注重自我调养等,因而治法方药不能切中病机,服药疗效欠佳,致使本来易治之患久拖不愈。这些案例对于初涉临证及中医爱好者来说,只是提个醒。故将个人辨证治疗过程如实写入,只算是个人经验,一家之言,仅作参考。或许对从事中医者,在诊治疾病时有一定借鉴作用。其中有个别案例,如能按中医的审证求因、四诊合参,认真审析得病始末,结合当前症情判断,对证用药,不少都能予以及时治愈。若对自己缺乏信心,专靠“他人指挥”,那就只会随波逐流,失去中医优势。 作为患者,切不可轻视医嘱交代,因为那都是为了服药有效,早日治愈疾病所需要配合的。所以俗话说 “病人不忌嘴,跑断大夫腿”,乃是有它一定道理的。本卷所辑病案100 例,不少案例病情反复,不仅仅是医者的责任,同时也与患者不够配合、疏于医嘱有关。患者谁都想早日治愈疾病,医者谁不顾及自己的名声?除非是装病蒙人的 “患者”、贪财轻命的 “医者”,他们是不会知道生命的重要和名声是医者之灵魂的! 既入岐黄之门,就应担当责任。不能名为中医,而临证时却体现不出中医优势,似乎离开西医诊断,就不知道如何施治,总是人言亦言,信心不足,这样对于信任中医的患者,岂不是感到失望?本人虽然身卑力微,但已临证五十余年,现在依然还在钻研古籍,也从未拒绝过新的治法方药。什么 “经方派”“时方派”“院校派”“温补派”“滋阴派”,等等,只要能治好当前病,效果优于自己知道和应用的,我都抱着 “见贤思齐” 的态度,虔诚学习吸纳,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疗效。但 “有效安全” 四字,是我终生坚守的原则,无须刻意附和于哪一派,这就是我一直坚持不变的立场。只要不是 “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的 “含灵巨贼”,我都愿意和他们至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保守陋习,我历来鄙之!前书所辑不少疑难、凶险案例,即是重视他人生命、全力救治的具体体现。本卷虽无 “特殊” 案例,但也可见我一生苦苦追求治病求验、安全第一之一斑。我老矣!从小登山识药,至今也只能是每周坐诊五个半天,所积累的点滴经验已经和盘托出。此卷病案100 例,可能就是我最后一点奉献。是否能对同仁及中医爱好者有点参考作用?有待读者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渴望高人不吝赐教,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一、内科常见病症近期治验案例选辑 1.病似奔豚,胁腹胀痛 马某,男,68 岁。2015 年3 月21 日首诊。自诉:“我有冠心病,放了2 个支架,坚持吃药及注意调养,身体还算可以,胸闷憋气、心慌气短等症状,只要不怄气、劳累,即不明显出现。就是不知为何近半个月以来,左下腹胀气、起包,气包如往上行,胃部亦感胀痛憋闷,食欲减退,消化力差,大便时常溏稀。去二、三甲医院做彩超、抽血化验等检查,都说未见异常。但我胀痛难受,甚至不能饮食,无法入睡。我怕影响到冠心病,特请您看看是啥毛病?” 刻诊:望其面色萎黄,两颧隐隐淡青;舌质乏泽,略显瘀暗,舌苔灰腻,唇色亦乏光泽;切其脉,偏于沉弦、细迟,尤以两关部为明显,尺部略显沉涩。问其退休后有何嗜好?患者言道:“爱看书、抄写,常坐于40cm 高的沙发、趴于约45cm 高的茶几上,如此已有数年,住的是土房子,屋内比较潮湿。心情也常郁闷,家务活基本都是我做。” 综合所见,其病近似 “奔豚”,病因病机应为寒湿凝滞,肝脾失和,以致下焦虚寒,气机失畅,聚而胀痛。治宜温散寒湿,疏肝理气,用九炁丹方为主加减。熟地黄15g,炮附子(先煎)6g,煨肉豆蔻12g,炒吴茱萸、炮姜各9g,炒补骨脂18g,荜茇、炙甘草各6g,人参、白术、乌药各15g,炒香附、青皮、粳米各9g,3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1 日1 剂,早、中、晚食远温服。药渣宽水再煎,适温泡足。最好不再蜷缩于矮桌上看书、抄写,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以温和为要,经常晒晒太阳、散散步,尽剂再诊。 九炁丹主要作用为补火生土,温散寒湿,疏肝暖脾,常用于脾肾虚寒,便溏泄泻腹痛等症。加人参、白术、粳米,以益气补脾;加乌药、香附、青皮,以疏肝理气止痛。寄希能中病机,药到病轻。 3 月25 日二诊。自诉:“后悔没早点用中药调治,1 剂药服下,病情就有明显好转,3 剂药尽剂,不适症状已基本消除,我看再服3 剂,即可痊愈。” 观其面色淡青已退,微显润泽,舌质微红,灰腻舌苔已化至白润,唇色已不再暗淡;复切其脉,沉弦、迟涩之象转为细缓,此为药已中病、气机顺和之兆。嘱其原方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同首诊。半月后偶见马某,言其小腹胀气脘闷、纳差神疲等症已除,身体已恢复到以往正常状态。 按语:该患者年近七旬,加之平素性格不够开朗,甚至偏于抑郁,常怄小气,居处又较潮湿,且不善运动,还常蜷缩于矮桌上看书、抄写,时日延久,显然是脾肾不足,寒湿凝滞,肝气失于条达,以至于气机失畅,甚至于结聚,故而先出现在左下腹近膀胱处气胀起包,逐渐向上逆行,不出矢气,因而胀满疼痛,便溏纳差,寝食难安。此为气滞不行,并非有形积聚,故彩超等检查未见脏器异常。方用九炁丹以温肾补火、散寒舒郁,加以参、术、乌药、香附等味,以增强健脾舒郁之功,故能寒湿祛而气聚散,腹痛、便溏等症随之亦除。半月有形无实之寒凝气聚腹痛起包,3 剂药服下显效,6 剂治之痊愈。 2.初起奔豚,延久肾虚 范某,男,43 岁。2011 年4 月15 日首诊。自诉:“记得从19 岁时开始,右侧小腹接近睾丸处,每感隐约胀痛就起包,形状似鸡蛋细而长,并向上行至胁腹部,越向上行则越感不舒,甚至脘胁胀痛难忍,饮食少进,身体疲倦。到过多家大小医院诊治,说法都不一样,有说疝气的,有说瘕聚的,也有说是前列腺炎的,等等,但治疗皆无明显效果。时延二十余年,治疗未曾间断,钱花了很多,至今不能治愈,身体反而越来越差,做一般农活都感到吃力,年纪轻轻的,以后日子可怎么办?非但如此,原先是梦遗失精,后来无梦自遗,以致腰膝酸软,乏力怕冷,小腹依然起包上窜,时感冷痛。” 刻诊:视患者形体偏瘦,面色萎黄、黧黑,精神显得有些疲倦,舌质色淡,舌苔薄白津润;切其脉,双手尺部虚细,余部细缓无力。据患者所述,起初或为受到惊恐,或为感受热邪,或为屡犯手淫,或患疮疡未能及时治愈等原因,以致邪客下焦,气机失畅,而成 “奔豚” 之患。遂又问他都吃过啥药?患者答道:“消炎药,顺气药,后来又吃过壮阳药,从此就无梦自遗,身体越发虚弱。我是否就没救了?” 我回言道:“不必悲观,当先治本病气聚之奔豚,待症状消除后,饮食恢复正常,再调理肝脾肾,有望身体恢复健康。” 患者回言道:“我一定好好配合。” 思其病久体弱,本病症状尚在,结合眼下肝脾肾三脏俱虚之状,拟定标本兼治法,扶脾益肾、温养下焦、疏肝散滞、理气舒郁为要,方用十四味建中汤加减。炙黄芪24g,人参、焦白术、茯苓各15g,当归、酒炒白芍、熟地黄、酒洗肉苁蓉各12g,炮附子、肉桂、炙甘草各6g,大枣9 枚,乌药、香附、吴茱萸、粳米各9g,5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食远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饮食一定要温和而有营养,精神舒缓,切勿焦躁郁闷,劳逸适度,注意保暖。 十四味建中汤主要用于脾肾劳损,气血不足,身体疲乏,或欲成痨瘵之候。加乌药、香附、吴茱萸,以疏肝理气,而消奔豚气聚,散滞止痛。对证用药,寄希切中病机,服下应验。 4 月23 日二诊。自诉:“服药后感觉小腹胀气、鼓包、上窜、冷痛等症都有减轻,饮食知味,食量略加,精神也有好转,第一次感受到药对我的症。” 复诊其舌、脉,与首诊时并无明显变化,只是面色略显润泽,可能是病久之故。药虽对证,尚须续调。嘱其原方续服10 剂再诊。 5 月10 日三诊。自诉:“您说的奔豚,即小腹疼痛胀气上窜已经基本消除,身体倦怠等症续有减轻,可是性功能并无明显起色,偶尔晨勃,但不持久,还不时遗精。老毛病感觉已基本治愈,若能把肾调好,可是感谢不尽。” 视其面色黄润,隐隐可见到微红,舌质微红,舌苔薄黄而润,精神与首诊时相比已显振作。复切其脉,已见缓匀,尺脉微沉,虚细极弱之象已无,但六部尚显无力。患者要求亦在情理之中。一个奔豚病症,竟然折腾他20 年之久,旧疾虽然已除,自然会想到人生大事之一的性生活。我回言道:“中药调理,你要配合。第一,不得再犯手淫坏习惯,并杜绝邪淫妄念,以防相火邪热复燃,肾气复损;第二,要饮食有规律,切勿大吃大喝,饮酒无度,再伤及脾胃;第三,要劳逸适度,起居有常,不得人为熬夜,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感冒。能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配合。” 只见患者认真聆听,并表态一定做到。 改用培补根本法,方用参苓菟丝丸为主加减,以健脾补肾涩精。人参、白术、茯苓各15g,白莲子18g,炒五味子3g,炒山药、制杜仲、菟丝饼各18g,金樱子、桑螵蛸各15g,鹿茸片6g,当归身15g,炙甘草6g,核桃仁30g,粳米9g,10 剂。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另取10 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待汤药尽剂,续服丸药,每服9g,日服2 次,早用淡盐开水送服,晚用温黄酒送服。服至半月后可适当加量至1 次服12g。如能达到目的,且身体逐渐恢复正常,即可停药,但自我调养不可忽略。 2013 年3 月范某电话告知:“您开的方我又配制了3 料,身体恢复到与同龄人差不多,我的要求已经达到,谢谢您呀,老先生。” 按语:根据患者的自我叙述,其得病起初很有可能就是 “奔豚”,久之沉寒不散,聚而起包,形如鸡蛋,自右侧下腹部上行,感觉脘腹胀痛,饮食少进,身体倦怠等症。如能在当时即警醒致病原因如屡犯手淫等,加以温肾散寒之剂,应不至于时延二十余载不愈。此患并非大病,但由于时延日久,以至于现今形瘦面黄、神情倦怠、舌淡苔薄、脉来虚细等一派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象。考虑范某病久体弱,本病奔豚的症状依然存在,眼下肝脾肾三脏俱虚之状,暂拟标本兼治,扶脾益肾、温养下焦、疏肝散滞、理气舒郁为要,方用十四味建中汤为主加减。此方补虚益损,而治气血不足、虚损痨瘵、气短嗜睡等症。方中的参、术、苓、草、黄芪,以补益脾肺之气,归、芍、熟地黄、大枣、肉苁蓉,以滋养精血;附子、肉桂,以祛下元沉寒;加乌药、香附、吴茱萸,以暖肝舒郁行滞。5剂药服下,小腹气聚冷痛减轻,饮食知味,精神略振;15 剂之后,脉证续有起色,小腹起包、上窜、胀痛等症即基本缓解;随之显现肾虚滑精等症,病变药亦变,故改用参苓菟丝丸方为主加减,以健脾益肾涩精。汤丸并进,共调治近一年,原病的奔豚气聚上窜、后来的肾虚滑精等症,一并治愈。 患者初诊时的悲观情绪消散,重新燃起未来希望。因为他跟我说过,由于他的毛病久治不愈,一直尚未结婚成家。作为一农民,患病时间之长、耗费之多、身体之弱,难以成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些难治之症并非顽症,只是断病辨证略欠缜密,因而用药效果欠佳,甚至拖延时日,正气受损,故而出现复杂症状,乍一看来,令人头痛。如本例患者首诊时垂头丧气,仅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诊,原因是二十余年来没有一个确切说法,服药效果总不如意,以至于旧疾不离其身,反而无梦自遗,劳作无力。扪心自问:搁谁不悲观!能够审证求因,区别先后,审慎辨证,选方用药,力求对证,服药自然就能见效,继而顺利治愈。 3.小腹冷痛,屡治屡犯 黄某,男,70 岁。2011 年12 月10 日首诊。自诉:“我这个毛病有30 年了,无论如何检查,都找不到原因。只要一怄气,马上就严重,小腹发凉,鼓气上窜,甚至脘腹憋闷,饮食难下,心烦懊恼,小便清长,大便溏稀,全身都不舒服。病未能确诊,自然打针吃药就缺乏疗效。中医说法也不一样,治疗偶尔有效,有时无效。近几年复发时又感到睾丸坠胀,偶感隐痛,但检查已排除疝气,说是前
相关推荐: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乡村透视仙医
婚里婚外
村夜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顾氏女前传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白日烟波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