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皇帝短促地笑了一声:“不知道什么事就敢应下了?” 祝缨道:“只要是国事。” 皇帝轻叹一声:“你们说吧。” 祝缨的目光在几人身上划过,等他们说话。郑熹道:“北地,败了。” 祝缨轻吸了一口气。 王云鹤道:“你的大理寺卿不变,兼安抚使、采访使,安抚北地、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事成即归。” 祝缨道:“是。”她心里是有疑惑的,之前北地是整顿过一番的,怎么又要重头再来?那前番整顿是白干了吗? 她说:“只有我一个人吗?恐怕干不过来,且要查当地,也不能全倚仗当地的官吏。再者,北地正在兴兵呢,若与兵士发生冲突,怎么办?” 皇帝道:“你这两日写个条陈具上来吧。” “是。” 皇帝摆了摆手:“你们去议!”把丞相们支走,再把祝缨留了下来要再嘱咐几句。 祝缨安静地听他说:“知道你此去是要做什么么?” 祝缨道:“维系。无论战局如何,地方上不能乱。” 皇帝道:“弄清楚边军究竟是什么成色!” “是。” “你的忠心,我一直都是知道的,用心做,我必不负你!” 祝缨只得再拜。 “要用什么人,你只管说,不必非得经过政事堂。” “是。” “去吧,去政事堂,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是。” —————— 祝缨向至尊父子一礼,再去政事堂。 此时,气氛依旧没有缓和,好在已经同皇帝讲过了,大臣们更加有把握了。郑熹道:“悄悄的,先不要声张,能按下去最好。” 王云鹤道:“确实不该引起恐慌。” 祝缨到了政事堂,见人都在,先问好,再问:“北地已经到了必得派人去不可的地步了么?派两个御史不够?” “不够。”王云鹤说。情况有些复杂,想到祝缨还见过累利阿吐,又任过地方,王云鹤也认为派她去比较恰当。派个能干的,打头摁住了,比添油强。 郑熹往前推了两页纸,祝缨接过了一看,道:“这上头等于什么都没写。” 郑侯道:“已经写了很多了,这群蠢货已经找不着北了!连自己还有多少人都不知道了!” 祝缨一想,好像也是这么个理儿,她又说:“既要安抚,总得给我点儿东西吧?我不能去骗百姓说没事儿了吧?还有,官员怎么处分?安抚怎么安排?钱粮、人事……” 郑熹道:“会给你的。” 祝缨问道:“我不懂兵事,边军,到底可不可靠?这干系到我要怎么做事。” 冷侯没好气地说:“起先看着还成,如今竟是个武备松弛!冷平辉这个小王八蛋!” 祝缨道:“我明白了,我这就回去准备。先把大理寺的事务交代了,再写个条陈。” 郑侯起身道:“我也须得回家准备了。” 众人各自散去,祝缨回到大理寺,叫来施、林、祁、赵等人,将事务分派了一下:“我要离开一阵子,先这么着,等我回来。咱们大理寺不应承别的事。” 施季行道:“大人要离开?为什么?” 祝缨道:“现在不能说。” 几个人心里有点发慌,祝缨已经走了。 她先回了家,家里也在准备中秋节,祝缨道:“不用准备了,咱们要离开了,打点行装吧!林风呢?小妹呢?青君她们也都叫来!项安,把京城的事留给阿金吧,她也是时候独当一面了,你们俩也跟我走。这次走得远,多带些厚冬衣!不要问!去马场把胡马准备好。” 她自己也得打点行装,此外还有一些事情要托付。她打算把赵苏夫妇留在京城看家,这次不带祁泰了,祁泰年纪已经很大了,又有两个半学生也学出师了,太危险的地方也不宜过去。 家里忙了起来,苏喆等人飞奔回来,听说要往北方去,都很高兴。苏喆道:“我正想去看看呢!” 祝缨道:“莫急,莫喜,吃苦去的。” 祝青君道:“不怕!” “收拾行李去!杂七杂八的东西不用带。” “是!” 到得落衙后,郑熹那里派了金良带了帖子来把她请过府去,祝缨带上胡师姐等,又到了郑府。 金良一路护送,这次郑侯父子都在场了。 郑熹道:“事情紧急,你有分寸,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我把金良派给你!” “我可用不起五品武官。” 郑侯道:“听我的令拨!” 祝缨道:“您不如给我一句实话,在政事堂不能说明白的,在这儿应该能说明白了吧?官军真的这么糟糕了吗?当年可不是这样的。我在梧州的时候,各族可也是敬畏官军的,那个时候的官军……” 她突然顿住了。 郑熹问道:“怎么了?” “那个时候的官军,已经颓丧了,我当时还不觉,如今想来,一切都是有痕迹的。十几年前尚且不敢擅动,北方比南方好些,可十几年后的今天恐怕也……我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十几年了,我果然还差得远!” 当时梅校尉等人就是约束手下不跟“獠人”起冲突的,当时她还挺高兴,扯虎皮当大旗,两头骗。就没想一下,边军不凶悍意味着什么。 可是…… “就算承平日久,也不当如此啊!”祝缨喃喃地说,“当时各族好像还很怕官军的样子。” 当年朝廷还能动用大军跟“獠人”打得有来有回的,最后朝廷不是战败,而是“不划算”,打不动了。“獠人”也没占到便宜,各家都死得挺惨的,都窝进山里了。仇恨要过个二十年才能淡掉一些,朝廷当时并不是不能打的。她才能借机空手套白狼套了好大一片地盘来。 郑熹道:“岂止是你?我们也……” 可是王云鹤看出来了,一看出来就动手整顿,还是晚了。 郑侯重重地叹气。 祝缨看了他一眼,突然福至心灵:“先帝……” 郑侯用力咳嗽了一声:“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是应该的。” 先帝是个合格的皇帝。 老将懂军事的都得退一退,可不就没人能马上看出来了吗?没人管,又遇上太平年月,就懈怠。 她当时还高兴呢,朝廷没有重兵在南方,她可了劲儿的作。现在想想,一切早有痕迹。只恨自己当时太年轻,心里只有福禄县、只有梧州、只有自己的退路,没想到十几年前看到南方的皮肤瘙痒,十几年后北方闹得要断手断腿了。 我还傻乎乎的种地、种果子、跟他们一文一文地攒铜钱。 祝缨抬起左手盖在眼睛上。 “子璋!”郑熹抬高了声音。 祝缨放下手,眼圈微红,道:“我懂了。君侯有事,还请及时行文予我。我到北地会相机行事,不会让您一个人扛的。” 郑侯的声音里也满是感情:“好,好。” 祝缨道:“我回去写条陈。” 郑熹点了点头:“好,金良你也准备去。” 祝缨微低着头走出郑府,对送出来的郑川道:“留步,回去侍奉君侯吧。” “三哥一路顺风。” 祝缨扳鞍上马,眼中一片平静。:,,. 笔趣阁789提供下载(biquzw789.org) 356. 裹挟 办事嘛,不给钱就得给权!…… 胡师姐迎了上来,轻声问道:“大人,回府吗?” 她的身后,随从们也都看了过来,祝缨道:“走!” 一行人头也不回地奔回了祝府,时间太紧了,皇帝虽然说是“这两日”,但是祝缨敢打赌,皇帝恨不得现在就能拿到条陈。而祝缨自己也希望早些把条件提出来,好与各处磨牙。空口白牙地跟去安抚、采访,谁理你? 搭理了,也是个被利用的命,顶多是相互利用。 她得赶紧写好条件,要权限、要钱粮,哄骗皇帝点头才行。 一行人回到家里,家里人虽然着急,倒也还有条理。所有人都没有北上过,也不知道应该准备哪些细务。祝缨道:“拿我的帖子去找老左家,他去过北边儿,问问他当年都干了些什么、吃过什么亏,要准备什么东西。加厚一倍的准备!” 项乐闻言马上动身。 祝缨则将家中的物件仔细检查了一番,又安排家务。 赵苏匆匆地赶了过来:“义父。” 祝缨道:“事情紧急,北地吃了败仗,陛下派我兼安抚使、采访使,我不日便要动身,京中的事情交给你了,你有数。” 赵苏努力消化着讯息,道:“苦寒之地,又是凶险。” “也是机会,”祝缨说,“但是人我得都带走了,李大娘留给你。不用的空屋子都锁起来,不要太活跃,不好。” “是!” 祝缨想了一下,又说:“不要对家里说太多,派人往家里去,让他们提防一下。” 赵苏马上明白了:“是!” 祝缨道:“临行前吃顿饭,把赵振他们都请过来。不出意外就明晚吧。” “是!” 祝缨一条条的说,他一条条地记,左丞的管家带着左丞在京读书的小儿子又来了。祝缨道:“他们怎么来了?” 左丞的小儿子今年十七岁,与祝缨并不熟,老管家倒是个熟脸儿,进门先拜,递一张帖子来:“敝府收到了大人的帖子,娘子恐人传话不明,特命老奴前来听使唤。” 左丞派了个地方,带走了一些人,老婆留在家里看家、小儿子留着上学,老管家年纪大了,左丞就带走了管家的儿子,把老管家留了下来。正好用上。 祝缨道:“今天的事,口风要严。” 那个小儿子拍着胸脯保证:“世叔放心!家父嘱咐过,您的事儿就是我们的事儿,都听您的!” 祝缨一笑:“开始准备吧。” 老管家看了祝家的许多东西,都说不顶事:“要过冬,这些都不行!风与风也是不一样的!它刮骨头!” 以祝府现在的积蓄,北方特需的物件也是缺的,又要现采办。赵苏让他留下单子,自己去办。祝缨打开匣子,抽出一张条子,对赵苏道:“你送他们回去。” 左家小子一看,却是丞相手书的准许夜间通行的条子。 赵苏带人将这主仆二人给送走了。 祝缨这才开始写条陈,要办事不外乎人与钱粮。 人事上,祝缨给皇帝列了几个选项:我与地方上的官员怎么论?我肯定是遵守法律的,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被洗劫的四城,现在肯定得缺官员,但是它得马上运转起来,我就得有“权宜之计”。 许我动几品以下的官员? 是可以罢免加临时任命,还是只能罢免? 临时任命的,如果完成了任务,多久可以得到正式的任命? 与地方上的主官接洽,我能干预他哪些事务? 钱粮上也是:给我带多少钱粮“安抚”? 我能动用地方上多少钱粮? 此外还有一条:百姓。如果有需要,百姓可能会迁徙,我能做到什么程度? 是可以“从权”先保他们的命,还是要等到批得? 她犹豫了一下,又添了一项:如果情势紧急,譬如遇到胡人进犯、官军救援不及,是否有权就地征召当地百姓组织武装起来? 再有与官军的协调,彼此之间是个什么身份定位? 有需要配合、或者产生摩擦的时候,怎么论? 听谁的?官军如果就地征发,我能做地方的主吗?能管多少? 如果官军在地方上犯法了,谁来判? 最后是来了一个兜底的“便宜从事”: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是不是可以“从权”?比如,死囚、罪犯,遇到胡人进犯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先斩了,不押到京城等秋后问斩? 这些都不弄清楚,去了也是白搭不是? 对了,还昨申请点兵器,自己的随从,得有趁手的兵器,要求去武库捡点儿。 匆匆写就,看看天色也不早了,祝缨便回房打点自己的行装。她的东西倒是都齐,兵器、铺盖、衣物都有,厚冬衣也有。 她又翻了翻自己的衣橱,自己的衣服不少,但是穿衣有规制,好些衣服不能给别人穿。她又到库里去,拣了一箱子的皮毛,对项安道:“这些都取了,加紧给大伙儿准备上。还有铺盖也要备上厚的。再带上些帐篷之类。” 项安道:“已经去采买了,不够再动家里的吧。这些都是好东西。” “就是好东西才要给人用。” “是。” —————————— 次日一早,朝上还是比较安静的,消息被瞒得死紧。 朝上,双方还在争吵,王、郑的心思已经不在这上面了,皇帝从头到尾就说了一句:“散朝。” 退朝之后,祝缨又被留了下来。朝臣们纷纷使眼色,心中十分不安:陛下这是又要兴大狱了吗?不至于吧? 祝缨与郑侯等人都到了皇帝的面前,皇帝问道:“你们准备得如何了?” 祝缨看了看郑侯,先将自己准备的条陈拿了出来:“臣有事请示陛下。” “说。” 祝缨一条条地说了,军情紧急,皇帝面前的几个大臣却都生出点好笑的意思来——不愧是你! 祝缨与他们打交道就是这样,做事也是如此,周到,也狡黠。皇帝听得条理分明,又觉得:“如此细碎?” 祝缨道:“治理地方就是千头百绪的。死得人多了,必有疾疫,边境空虚必有大患。所以要护住尽可能多的人,人的事最是复杂,要做的多。” 在与官军的沟通上,祝缨又加了一句:“臣不懂兵,不干涉军事,在同一片地界上,难免会有些接触。先说明白了,大家才好做事。” 王云鹤心道:又来欺负陛下了。你给陛下反对的选项了吗?画了个圈儿让陛下钻,不让人看圈儿外的景儿。 他提议:“陛下,不若给祝缨加金紫光禄大夫。条陈里的许多条目就不必再细议了。” 郑熹道:“臣附议。” 地方上,上州的刺史是从三品,金紫光禄大夫可做加官,是正三品,从品级上就把一些需要细说的纷乱杂务给压下来了。 在王、郑二人心里,地方上这些官员也没有祝缨能干。愿意干就先让祝缨干着,现在是使职,干完了再薅回来。也不是给她过多的权柄,只是“从权”为了收拾烂摊子。 这个他们是有心理准备的,不放权,束手束脚的就干不了事。 皇帝也是这么想的,他说:“可。” 接下来就是要求“钱粮”了,窦尚书道:“转运要先保证军需,不过北地四州当有存粮。” 祝缨道:“那儿连着过了几个荒年了,多少得给点儿!能就近转运吗?灾民恐怕不少。” 如果长途转运,路上消耗是很恐怖的,还是一站传一站的比较好。 窦尚书道:“只能今年免北地四州的租赋。” 祝缨道:“北地四州,秋收的时候遇到这么件事,还能有多少收成?没收成,哪儿来的租赋啊?” 皇帝吸了一口气,窦尚书对皇帝道:“情势紧急,本也无力转运京师。” 皇帝道:“罢了。” 祝缨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否则也不能提那么多其他方面的条件。 办事嘛,不给钱就得给权! 祝缨与他们讨价还价,她身上还有一个采访使的衔,所以可以处置官员。六品以下的,她可以“从权”,上了五品,她可以暂时关押,得上报。 官军方面,原则上,互相不统属。如果官军有需求,尽量帮助。如果官军犯案,地方上不能管。但是祝缨本人可以协调,“从权”。 祝缨就有数了:“是。” 至于百姓的安置,政事堂给她下了死命令:“不许出北地,你把人都在北地安顿好了!” 祝缨道:“是。” 然后是郑侯,他的要求比较正常,出兵的常规。只是要带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将校,再有些亲兵之类。 郑侯又对祝缨说:“取兵器时,可与我一同去取。” 祝缨笑道:“好。” 她也向皇帝要几个人,比如陈放。陈萌的孝期还没满,陈放能出来了。有陈峦教着,平日里看他行事不也不差。同时,她又向皇帝说明了要把苏喆、林风、卓珏等几人带走,因为用着顺手。 这些人都得有个职务,得是“主簿”、“掾”之类,实在不行,带个“郎”、“校尉”的散官衔跟着办事也行。她得把架子搭起来。 皇帝也都答应了。 王云鹤道:“事不宜迟!” 祝缨道:“行李已经准备好了,给我旨意,现在就能出发。” 皇帝笑道:“卿真国之砫石!” 祝缨当他在胡说八道。 郑熹道:“今天都什么时候了?你再准备一下,不日启程。” “是。” 说今天是假的,她出行怎么也得“持节”,领了旨意不算,还得带仪仗之类。金良领了二百人要跟着,祝缨硬是给减到了一百:“带的人太少不安全,带的多了一路吃用太招眼了。只要精干的百人就好。” 她还得跟陈萌说一说,要把陈放给带走。 陈萌没想到祝缨来了这一手,惊讶之余道:“你还真是不客气。” 祝缨道:“别废了,你上了年纪了,他还年轻。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是郑侯已经出手了,以后不会太难。他与我同行,不会太危险。累是会累一些,或许还会生病,但只要熬过来。他从六升五,能早好些年。干不干?” 陈萌道:“干了!” “今天就把行李收拾好,随时待命!那些风雅累赘的东西,一样不要带!可以带几个健仆,出行不能讲究。厚冬衣要准备,车马要随便准备丢弃……”祝缨说了一串的注意事项。 陈放道:“全听叔父安排。” 他答应得痛快,祝缨也很满意:“等我的信儿吧。” 今天果然是走不了的,明天也走不了,祝缨得带着人去挑趁手的兵器。武库打开,金良帮着挑兵器。祝缨又选了些手-弩、箭-支。 金良道:“带这个?要补箭的。” 祝缨笑道:“我还能用得了多少?带两箱就得。” 金良道:“这家什看着像是省力,上箭的时候也是费劲的。” 祝缨道:“那你再帮忙选些弓矢。咱们这一路,不定会遇到什么呢。” 金良不再反对,转而认真挑选。祝缨又问他座骑、甲胄之类,金良道:“都有的。” —————————— 祝缨忙了一天,即使是她也觉得有些仓促了。如果只有她一个人,提着包袱就走了,反而随从们的事杂且多。 她往刘松年府上去道别,刘松年道:“多带两条被子吧。”说着,又拿出一本手记。 祝缨道:“这是什么?” “我去过那儿,那儿过了中秋之后,说冷就冷了。仔细冻掉了耳朵。” 祝缨笑道:“好。” 刘松年又将她仔细看了看,说:“好好的做个人,不要给别人牵马坠镫。” 祝缨笑笑:“您瞧我,一鼻子俩眼,是个人模样吧?” 刘松年作势抬手,还是没落下,祝缨又说了:“您府里原本的那些人……等我安顿了下来,兴许得找您借。” 刘松年道:“我不管那个事。那两个小鬼要是有熟人,你自问他们去。” “哎!那我走了。” “去吧去吧,烦人的!” 祝缨没有去见王云鹤辞行,只请刘松年转交了一张名帖,上面没有特别的内容。 刘松年收下了,说:“你真是不自由!早点长大成人就好了。” 祝缨向他一躬身,转身离去。 这回不再去任何一个地方,她直接回家。门房上,祁泰白着一张脸,等着她。 祝缨问道:“干嘛?” “太、太、太、太……” 祝文从他的身后冒了出来:“大人,东宫来了!” 祝缨道:“冼詹事有没有一同来?” 祁泰直接摇头。 祝缨快步上前,却见太子一身常服,身边一个管家模样的是郝大方,两旁两个健仆样子的人。 祝缨先拜太子,她拜得太流利,太子真心想扶她不行礼的,手伸出去,她已经滑了下来。太子只得沉下手去捞,动作像是抽搐了一下。 两个人客套完了,祝缨请太子上坐。 太子也请她坐下:“大夫事务繁忙,是我打扰了。” “殿下白龙鱼服,必有要事。” 太子道:“是为大夫送行,大夫出行之日,我未必能亲临。” “殿下太用心了。” 太子摇了摇头,道:“当此之时,用心的是你们。如今朝上纷争不断,肯用心做事的人太少了。用心做事,又不怀私情的人更少!你是其一。” “满朝忠良,殿下何出此言?” 太子道:“两年了!总能看到一些事。王相公是贤人,他也不免要为了依附他的人而与人相争,因而耽误一些事。郑相公么……呵,是个能干的人,可惜能干的不是地方。” 祝缨道:“他们是被人裹挟了。郑相公前些年就说,一些纨绔闹得不像话。王相公更是君子,只可惜……一旦仲尼复生,儒生们最想做的恐怕就是毒哑他,摆在那儿,放着,当牌坊。” 太子忍不住笑了,郝大方等人都听得吃惊,这么拿孔子说笑,是有些出于他们的意料的。 “互相裹挟罢了。这些人,黏得胶手。”太子说。 祝缨也笑了:“这四个字,还是从郑相公处听来的。” 太子道:“你愿意从泥潭里跳出来吗?” “殿下何出此言?” 太子目光灼灼:“君子小人,真伪难辨,但是谁做了什么事、做得怎么样还是很清楚的。你看不上务虚的人,如今,我便与你坦诚相对,将那些胶粘的东西扔到一边,重开天地,如何?” 祝缨道:“您是太子,是储君,应该有自己想法。您这不是让我跳出来,是把我往里按呢。这是只有天子才能承诺的事。” 太子垂下了眼睑,道:“我当为父分忧。” 祝缨道:“为臣者食君之禄,都会担君之忧。” 太子指着北方,道:“现在不是虚文礼节可以应付的局面!现在的变法,可行吗?” “哪里来的变法?” 太子没有被为难住,说:“王云鹤就是在变法,不过他不说而已。王与郑,已然是党争了!没错,他们是被裹挟的,但我要的不是这个!人与人的利益并不总是一样的,有争斗没有关系,我要见到实效!他们闹了这么久,就闹出个人命官司,闹出个溃败?这不是我要的!” 祝缨问道:“殿下觉得我就能做到吗?” 太子道:“你务实。” “他们如果不务实也走不到现在。” 太子道:“他们的将来在哪里呢?被裹挟的人,自己都挣扎不出来!” 祝缨点了点头。 太子问道:“你可以吗?” 祝缨道:“我愿一试。但请殿□□谅、信任两位相公,他们不是不想国家好。” 太子取下自己腰间的一颗佩珠送给祝缨:“这还是我做世子的时候,从先帝那里得到的。当时先帝宠爱东宫、溺爱鲁王,他们的好物不计其数,这个在他们面前算不得什么,于我却是稀世之珍。” 祝缨道:“这如何使得?” 太子道:“愿君平安。” 祝缨双手接过了这颗佩珠。 太子紧张地盯着她,祝缨从容回看,没有感激涕零、没有对天盟誓、没有许诺永远,只是安静地看着他。 太子没来由一阵安心,这是他认知里的祝缨。虽然有些不满足,希望能够得到更热烈的反应,但这是祝缨,这个反应就合理了。 太子如释重负,对祝缨道:“此去北地,前路多险,不要被他人左右,我与陛下等你的好消息。不耽误你准备了。” 祝缨将他送到门口,太子道:“留步。”不让她出门。 祝缨站在门内看着他拐了一个弯,祝文探头看了一看,回来低声说:“走远了。”:,m..,. 笔趣阁789提供下载(biquzw789.org) 357. 耳目 “必有你的熟人!” 太子从祝府出来,转个弯,郝大方叩响了冼敬家的辅首。 太子在冼敬家中略坐了一坐,并不曾提及朝政:“宫中很是烦闷,出来走走。太夫人可还安康?” 冼敬代母亲谢过了太子的问候,又对太子道:“当此之时,殿下宜在宫中,以备有紧急事务陛下召见。
相关推荐:
年代文女配的极品闺蜜
[校园1v2]秘密
万人迷Alpha拒绝穿书
失控(H)
特工穿越七零年代苟成传说
玛丽苏成为Bl文里的炮灰
花式秀恩爱指南[快穿]
人在T1当掌勺,李哥越胖我越强
林悦叶可卿
疯插女朋友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