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还焦头烂额,黄巾贼已经够他头疼,再来个泰山贼就真的没法活了,收到孙坚的信后很快给出回应,让乌程侯尽管讨贼,泰山贼不来青州最好,如果真的进了青州,请乌程侯务必让他们怎么来的怎么回去。 青州不是什么富庶的地方,实在没东西给他们抢。 焦刺史答应的爽利,陶徐州心里想的就多了。 陶谦被派到徐州当刺史就是为了镇压黄巾贼,刚刚上任就借泰山贼的势力大破黄巾,剩下的黄巾贼也四散奔逃,徐州境内至此鲜少再有黄巾贼的身影,他能升为州牧,平定黄巾的军功除了很大力。 黄巾贼平定之后,他很快上表朝廷,拜助他剿灭黄巾贼的泰山贼臧霸、孙观等人为都尉,让他们驻守在徐州北面,免得逃奔到徐州的黄巾贼卷土重来。 万万没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山贼出身的将领刚安稳下来没几天,就卷了官署里的东西回到泰山郡继续当山贼去了。 陶恭祖知道消息的时候气得半死,他不计较那些人的出身,让他们光明正大的成为朝廷将领,结果可好,那些人还看不上他徐州的官职。 乌程侯信上说着征讨泰山贼,谁也不敢说他是不是冲着徐州而来。 陶谦的心思九转十八弯,给孙坚回信的同时调集重兵前往琅邪国,万一孙文台假借讨贼之由攻打徐州,他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 幸好乌程侯不知道陶恭祖的小心思,如果知道估计会当场破口大骂,他就想讨个贼而已,没事儿打什么徐州? 一口吃不成胖子,他们刚拿下兖州不到一年,安抚百姓恢复生机忙的要死要活,要不是泰山郡在兖州,他才懒得去剿匪,继续为兖州的繁荣发光发热不好吗? 天底下乱贼那么多,什么白波贼、黑山贼都在作乱,他为什么盯着泰山贼打,还不是因为泰山郡是他们兖州的地盘,别的郡县的百姓忙忙碌碌活的有奔头,就剩下泰山郡一处被劫匪挟持,他不打泰山贼打哪个? 他们家主公说了,兖州是一个整体,要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落下,臧霸、孙观等人能以山贼的身份占据泰山那么长时间,若能给他个光明正大的身份,治理泰山郡更加不在话下。 只是想让人乖乖听话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落得和陶谦一样的下场,官位给出去了也没得到那些人的忠心,打完黄巾贼后又回去当他们潇洒快活的山贼去了。 虽然他觉得其中有陶谦给官太吝啬的原因,臧霸、孙观等人是剿灭徐州黄巾贼的主力,不说上表朝廷封他们个四安将军、四平将军,给个杂号将军总没问题,结果到头来就给了个都尉。 如果是从小兵一步步爬上来,让他们当都尉也不是不行,可人家在讨伐黄巾贼之前已经是占据了泰山郡以及周边好几个郡的大贼头子,让一个比太守权利还大的贼头子当都尉,亏他想得出来。 他们兖州现在分工明确,曹孟德安抚百姓赈济流民,带领兖州重现盛世的繁荣,他孙文台招兵买马秣马厉兵,把兖州境内的山贼劫匪尽数清扫,然后把这里打造成谁都不敢来犯的铜墙铁壁。 固若金汤,不是说说而已。 其他郡县的劫匪已经被收拾的差不多了,现在只剩下泰山郡一地,他麾下五六万精锐,对上只有两三千人的泰山贼,打他们完全不是问题。 乌程侯打算的好,武将之间要先打一架来定高低,不然想把人收服没那么容易,他没有他们家主公那样的名声家世可以借力,能凭借的只有强有力的拳头。 别管对面是谁,先打趴下再说。 巧了,对面的臧霸也是这么想的。 泰山位于兖州、徐州、青州交界处,自古以来便贼寇横行,山贼抢了东西后躲进大山,除非朝廷耗费财力人力进去搜捕,不然根本没有把人找出来的可能。 天高皇帝远,交界处一般又都是三不管的地带,出现贼寇劫掠百姓躲进山中的案件时,往往兖州、徐州、青州三州的官署都不愿意管。 一来二去,泰山郡的民风就比别的地方彪悍许多,虽地处中原,却和边郡那些和胡人混杂而居的汉人有一拼。 泰山贼贼首臧霸出身泰山豪族,年轻时他的父亲入狱,时年十八的臧霸集结府上宾客十余人,直接在半路把他爹抢了下来。 名声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世人对勇武之人的赞赏有时候来的莫名其妙,不管怎么说,反正臧霸就凭着这件事情名声大噪,身边也聚集了一群前来投奔他的人。 他们在陶谦帐下待了一段时间,帮陶谦平定了徐州黄巾,之后不愿意留在徐州听陶谦差遣,找了个机会再度回到泰山占山为王,日子过的潇洒又快活。 没快活两天,就等到了孙坚大军压境。 隐藏在重重大山里的山寨里,容貌粗狂的臧霸大马金刀坐在主位,神色阴霾杀气腾腾,“那孙文台兵马是我等十倍,泰山虽险,此番怕也守不住。” 孙观、吴敦等人沉默不语,旁边,昌豨眼珠子一转,起身上前压低了声音说道,“屯帅,青州黄巾贼作乱,青州刺史焦和还有北海相孔融派人去冀州搬救兵,据说救兵中有孙文台的儿子。” 泰山贼、黄山贼,他们都是反抗朝廷的乱兵,私底下自然有联系。 青州的黄巾贼大部分是他们从徐州赶过去的,不过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要得到的利益足够多,就算之前大打出手,现在也能握手言和。 “管亥等人已经被冀州兵打散,我等可以卖他个人情出兵相助,顺便抓了孙文台的儿子来威胁孙文台退兵,屯帅觉得如何?” 作者有话要说: 孙策(忽然激动):还有这种好事儿? 第67章 举世皆浊 太史慈找到援兵之后片刻不停返回青州,张辽在中山郡老实了大半年,好不容易有机会出门,兴奋程度比小霸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他得顾忌他的形象,不能像半大孩子那样没个正形。 五千兵马浩浩荡荡跑出冀州,所到之处贼匪遁形,不等他们抵达北海国,闻到风声的黄巾贼就做鸟兽散,连正面交锋的机会都没留给他们。 张辽和孙策来到北海国,看到城外安安静静什么都没有正失望着,太史慈就黑着脸从城里打马出来,看样子像是刚发过火。 他成功搬来救兵解了北海之围,难不成有人在这个时候招惹他? 张辽朝孙策使了个眼色,两个人把怒气冲冲的太史慈拦下来,勾肩搭背哥仨好的询问城里发生了什么事。 孔融再怎么没本事,也不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就让黄巾贼打进城,他们来时得到的消息的确是黄巾贼自己跑了,现在都昌周边连个贼影子都没有,城里应该已经安稳了才是。 还是说,孔北海也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让他们太史兄弟出门求助,回头困境一解就立刻翻脸不认人。 孔文举名声向来不错,应该不会干出这种事情吧? 张辽孙策心里嘀咕,他们俩对太史慈的印象都很不错,他们家主公也觉得这人能用,让他们想法子把人带到冀州,既然主公已经发话,别管太史慈知道还是不知道,在他们心里这家伙就已经是自己人了。 他们自己人只能自己欺负,除了他们家主公,谁都别想给他们甩脸子。 孙策仗着年纪小,趁现在干什么都能说自己年少不懂事,说话很少绕弯子,“子义莫气,有什么事情和我们说,谁惹你我们一起去揍他。” 张辽咧了咧嘴,跟着一起名为安慰实则上眼药,“孔北海颇有政名,现在都昌刚刚安稳,各种事情都要他费心,有什么做的不妥情有可原,不知道城里发生了什么,让子义气成这样?” 太史慈听到他们俩的话,欲言又止。 他自己倒没什么,他又不是北海国的官吏,只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前来相助,有什么不合心意再离开就是,反正他离乡多年,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也习惯了。 可他大老远的跑去冀州,原冀州仁义,派出手下精锐随他回青州救急,不说让孔北海多感恩戴德,至少要道声谢吧。 结果可好,那人听到救兵来自冀州不说道谢,反而当场变了脸,说什么他的信不是送往冀州,而是送往平原国。 如果信是送往平原国,原使君看信的时候不可能看不出问题,现在救兵都送来了又说这些,仗着他没法立刻到中山把信拿回来对峙是不是? 他离开都昌之时情况危机,从平原国一路到达邺城,在邺城等了两日又前往中山,见到袁使君后立刻往回赶,生怕围在都昌城外的黄巾贼丧心病狂伤害城中百姓。 青州黄巾肆虐,那些贼人之前大量涌入青州时就杀人放火无所不为,不少地方惨遭屠城,以都昌城里的那些兵力,根本抵挡不住管亥手下的黄巾军。 他好不容易解了北海之围,现在却来说什么他找错了援军,这不是故意折腾人是干什么? 太史慈根本不相信孔融的说辞,信是孔融身边的人给他的,话是他的亲信传的,青州到处都是黄巾贼,平原国的情况不比北海国强多少,找借口好歹找个站得住脚的借口。 他离开家乡后渡海去辽东谋生,对天下大势不说了如指掌,也是能说上来几句的,冀州兵马对青州来说是外人,平原相刘备是幽州牧公孙瓒的人,幽州兵马对青州来说就不是外人了吗? 张文远带兵远道而来,粮草什么的全部自带,孔文举不让他们进城,还要说他们来青州欲图不轨,这让他怎么和那些兄弟交代? 太史慈怒火中烧从城里出来,本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和这些被拒之城外的兄弟说,被张辽和孙策这么一“安慰”,愧疚感冲上来,八尺高的汉子直接红了眼。 张辽和孙策被他的反应吓到了,他们俩只说了几句话,怎么就把人弄成这样了呢? 俩
相关推荐:
大风水地师
高武:我的技能自动修炼
长夜(H)
试婚
凡人之紫霄洞天
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
炼爱(np 骨科)
生化之我是丧尸
九品道士
抽到万人迷但绑定四个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