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钢铁皇朝 > 第234章

第234章

岁到三十来岁的年龄段,百人混战彻底打响…… 战事结束之后,各家家长揪着自家的大“孩子”、小孩子回家,喝上驱寒汤,趴热炕头,第二天依旧有人趴菜,付出了代价。 苏教授和苏荷如期离开,村里不少人送行。 上牛车之前,苏教授跟赵新山道:“你们村去省城买拖拉机的时候,报纸应该出了,一定要去大学找我。” 赵新山应承。 苏教授又转向赵柯,道了一句谢。 为什么道谢,他没说,赵柯也没问。 · 1975年3月18日,《黑省日报》刊登一篇名为《防患于未然,大涝之下的“幸运儿”》的文章。 文章只占了四分之一篇幅,讲述了双山公社赵村儿大队在暴雨之前,挖凿排水渠,有效防涝,保住半数庄稼的艰难过程,以及如何在灾后迅速补救庄稼,补种白菜,减少涝灾损失。 配图选的是赵村儿大队的杀猪宴。 新闻的要素之一,是具有时效性。 半年过去,人们对夏天那场二十年难遇、跨时一个月的大暴雨的关注度早已散去,尤其关于种白菜,半年前报纸早就大书特书,甚至措辞比这篇文章漂亮许多。 所以这篇报道一开始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只是小范围的讨论。 直到两周后,《黑省日报》再次刊登一篇名为《把热血洒在农村的土地上》的文章,三周后,影响力覆盖全国的《群众日报》又刊登一篇《信仰不灭,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谱写时代之美》的文章。 配图都是苏教授拍摄的赵柯和十一个知青的照片。 几天后,《青年日报》转载,评论“人力战胜天灾”。 《红星报》发布文章:《不负韶华,青春在农村闪耀》。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首都日报》、《广播电视报》、《滇南日报》等数个报纸纷纷报道。 关于赵村儿大队在涝灾中“幸存”的故事,彻底发酵。 年轻的返乡知青毅然决然地留在家乡担任妇女主任,带领一众下乡知青和农民,在一个偏远山村挥洒热血,从迷茫到积极向上,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的故事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不止赵柯的名字,知青们和赵村儿个别社员的名字,都出现在报纸上。 从苏教授的文章开始,就像他一开始设想的那样,赵柯和赵村儿的知青们被树成知识青年的楷模、典范,成为迷茫颓丧中的一支火炬,照亮着一些人的前路。 尤其是赵柯。 苏教授返回到双山公社,还特地去采访了公社的段书记和吴主任以及赵柯曾经工作过的轴承厂领导,众人全都对赵柯赞誉有加。 只是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读文章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个人魅力。 光明的未来,永远需要双手去创造。 努力总会有希望,不努力,只有一场空。 学无止境,知识具有强大的力量。 青年的热血永远滚烫,永远赤忱…… 小小村子里的赵柯,在她还不知道的时候,成为了很多人向往的偶像,信件如同雪花一般从全国各地飞往北方。 第115章 3月17号, 历时一个月的零四天的重要会议结束。 这期间,几乎每天的报纸、广播、电视都围绕着会议内容报道。 而会议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刀阔斧地全面整顿,拨乱反正,改革发展,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恢复生产秩序。 虽然“全面整顿”还没展开, 就中断了, 但大势已初现。 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永远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步变迁的艰难。 赵柯和赵村儿大队知青们的出现, 只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是时代洪流中幸运被知悉的一朵浪花。 一个人, 到底能在当下的时代留下什么呢? 如果让赵村儿大队的人回答, 能上一回报纸,简直是祖坟冒青烟,这辈子太值了。 村里都知道苏教授采访,会登报, 第一份刊登了赵村儿事迹的省报一出来, 公社那边儿便接到电话,让人帮忙捎回来不少,当天就送了好多份到赵村儿大队。 社员们活儿都不干了,全都拥上来看。 活动室上课的社员听到送报,也躁动起来,心全都飘到外头去。 赵新山难得没约束喝斥众人, 任他们一哄而上, 抢夺报纸, 只提醒:“小心点儿!都小小心点儿!别撕坏了!” “知道嘞~” 扫盲的好处, 这时候便体现出来, 大多数社员都能简单看报。 “照片上咱们都在呢!” “俺家爷们儿咋没照上?” “看这儿看这儿,有赵柯的名儿!” “还有大队长!” “诶呦!‘社员老板儿’!板儿叔,你名字都上报纸了!” 其他社员羡慕、嫉妒地看着板儿叔,“是不是因为你送苏教授去公社,苏教授熟悉你的名字?” 咋就他运气这么好呢,大家伙都采访了…… 板儿叔一家激动地面红耳赤,傻笑。 手小心翼翼地不住摩挲报纸。 大家伙就算没有被写上名字,有他们赵村儿大队,有赵新山和赵柯,也都差不多的模样,与有荣焉。 赵新山满面红光,跟许副队长他们商量着,要搞一个玻璃框,把报纸封起来,挂墙上。 社员们喊着要传给子孙后代。 知青们也想要,刘兴学、邓海信、苏丽梅、林海洋还想多要一份寄给家里。 可不够分啊。 赵新山大手一挥,道:“再托人买,家家都有。” 众人顿时不再争抢,都有还抢啥。 方静是唯一心情不好的人。 她这次休假没能留在城里,回来又知道村里来人采访,有可能登报,现在看到赵柯的名字在报纸上不止提了一次,满心的嫉妒。 仅有的慰藉是,文章里只是笼统的写了“知青们”,并没有具体写某个知青的名字。 然而,第二份省报、第三份全国报纸,都刊登了赵柯和赵村儿知青们的合照,还提了大半知青的名字,照片上连胡和志都有,唯独没有方静。 方静的心情一路下滑,直到跌落谷底。 照片和名字能上报,这是多大的荣耀,没准儿能回城…… 方静每天看着其他知青们得意的笑脸,心里怄得要死,快要怄出毛病了。 而赵村儿大队的人这一段儿时间,全都极其爱外出走亲戚,有点儿休息就各处跑。 人家关心:“家里咋样儿啊?” 赵村儿人就故作轻巧地说一句:“没啥大事儿,就是我们大队上报纸了……” 人家问:“你们大队……” 赵村儿人回答:“诶呦~你们听说我们大队上报纸了?” 人家说:“你……” 赵村儿人:“上报了。” 反正不管起了个什么头,赵村儿人下一句必保接“上报纸了”,说三句话,就再绕回“上报纸了”。 亲戚朋友们:“……” 都知道你们大队上报纸了,还没完了。 十里八乡对赵村儿大队出名的事儿,全都羡慕的不行,不管心里啥想法,嘴上都是好话,原来不太对付的村子,也消停了不少。 最明显的就是李村儿。 外村儿冬天闲,人也闲。 像春妮儿的事儿,不少人拐着弯儿地跟赵村儿人说啥“夫妻还是原配的好”,“男方有毛病,肯定对女人好”之类的话,让人烦不胜烦。 春妮儿前婆家明面上坚持春妮儿前夫没问题,但都知道赵村儿不乐意听还老有人提这些,很难说背后没有春妮儿前婆家的作为。 但报纸一出,这种话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似的。 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赵村儿大队身边,好像都是善意。 乡下尚且如此,市、县、公社信息传播更快。 公社里,段书记和吴主任是整个公社第一时间得知每一份报纸内容的人,次次都要交流一番。 其他认识赵柯的人,也都要看看报纸,讨论讨论。 不过受益最多的,当属赵棉。 赵棉和赵柯,在轴承厂同样有人气,但存在极大的区别。 赵柯好看,但相处久了,人们更喜欢的不是她的外貌。 她待人真诚,不白占便宜,尤其懂得跟男工友相处的界限,大方而不暧昧,又很照顾女工友,只要认识,几乎都能处成朋友。 男工友跟她相处自然,女工友也大多不会嫉妒她,属于老少咸宜。 赵棉长得漂亮,性格温柔,一入工厂就引得不少工友注意,特别是男工友。 即便她表现出没有处对象的意思,赵柯每每过来也都要玩笑似的“敲打”一下男工友们,还是有不少人不畏艰难地献殷勤。 这种情况,难免被一些女工友不喜。 而经过李大胜那一闹,虽然赵柯和赵枫帮她善后了,厂内乃至于公社里,仍然有许多人暗地里说闲话。 赵棉感觉得到,但她突破内心的桎梏之后,已有所转变。 彻底明白之后,她待人依旧温柔,如水似风,实际真正放在心里的人,只有少数,旁人的目光根本无法影响她。 这种变化,外在表现并不明显,可当她再次表明“暂时没有处对象的打算”之后,追逐她的男工友们莫名就没了“早晚能拿下她”的自信,散去不少。 原本弟弟当兵,爹去省城医院进修,妈是大队小学老师,妹妹是大队妇女主任,还交友广阔,对她的加成就相当大。 受报纸的影响,赵棉的人缘儿又发生了一次变化,连工厂领导对她的态度都热情了不少。 轴承厂订的《群众日报》送到单位那天,工人们读到那篇《信仰不灭,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谱写时代之美》的文章,车间里全都是对赵柯的议论。 “咱们双山公社也有传到全国的人物了。” “赵柯可真是了不得。” “她咋这么有本事?” 工友们自个儿讨论不尽兴,还要到赵棉跟前夸赞赵柯。 赵棉情绪少有太过外露的时候,这段时间本就肉眼可见的喜气洋洋,现在满脸都是对妹妹毫不掩饰的骄傲。 午间休息,于师傅叫赵棉去她宿舍说话,也很为赵柯高兴,“她之前要回村儿里,我还觉得她浪费,没想到是我短见。” 赵棉摇头道:“您是为了小柯好。她自己一开始也只是打算在村里过渡一段时间,谁都想不到会走到这一步。” 于师傅眼睛盯着报纸,笑道:“真好……” 是啊,真好。 没有背景,全凭一己之力闯出来的,赵柯值得。 赵棉弯眼。 “你也很出色,技术上已经可以升上二级工,就是差一点儿资历。” 赵棉去年下半年就升为一级工,她勤奋好学,技术上甚至远超一些资历老的工人。 于师傅很欣赏她,“我月底就要调回省城轴承厂,给你写推荐信,争取今年下半年去总厂进修。” 赵棉认真地点头,“我一定会努力争取到。” 于师傅放好报纸,转而道:“方煦频繁给你写信,没造成你的困扰吧?” 他有了喜欢的姑娘,也没忘了亲娘,通常都是一次寄出两封,赵棉和于师傅都有。 至于省城的老父亲,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于师傅从爱护她的师长转变为追求者的妈妈时,赵棉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声音绵了些,“没有,方大哥很有学问,通信的时候给我不少帮助……” 两个人没准儿有戏。 于师傅看着赵棉的眼神慈爱了几分,“我在省城等你。” 方煦休假,回省城也比到双山公社方便些…… 赵棉只想到进修的事儿,乖巧地答应。 · 县里,革委会认识赵柯的人,养猪场的刘志刚、老方,还有丁正阳丁小慧,看见报纸,没少说起赵柯。 省城里,赵建国、赵瑞在医院和工农兵大学,也都因为出身赵村儿大队,受到不少关注,也或多或少有所受益。 两人当然很自豪,也更加不想丢了赵村儿的脸。 赵瑞经事后,性子沉淀下来,更加专注地学习。 而报纸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沪城大学,熟悉傅杭的人看见他的照片,欣慰不已。 苏荷作为第一个报道赵村儿大队的作者女儿,自然免不了跟同学们说一些去赵村儿的见闻。 她亲自去过赵村儿,讲述的内容,比报纸上更细节,也更真实,每每引得同学们气愤感叹。 庄兰家—— 几个邻居拿着报纸《群众日报》上门,询问:“庄涛他妈,你快看看,报纸上这是不是你家庄兰?” “啥?我家庄兰?” 庄妈妈抢过报纸,看着照片上变化不小的女儿,大吃一惊。 邻居们互相使眼色,其中一个问:“听说,省报早就登了,你

相关推荐: 恶女嫁三夫   可以钓我吗   恶毒雌性野又茶,每天都在修罗场   邻家少妇   蚊子血   爸爸,我要嫁给你   [综漫] 成为叛逆咒术师后攻略了哥哥同期   抽到万人迷但绑定四个大佬   大风水地师   皇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