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领域的研究员们,也再不断寻找区别于碳基芯片的方案。 寻找一种更优异的基础材料,或者干脆将芯片设计的底层逻辑推翻重来。 夸张和保守的各种方案,都在算力领域的研究员们之间诞生碰撞, 只是目前,依旧未曾诞生那个一锤定音的新方案,新方向。 总的来说, 此刻在科研领域,人类文明处于一种类似于几十年前,可控核聚变等技术还未诞生的前夜。 科研不是没有继续下去,但各项重要的科技,都还处于一种积蓄和积累阶段。 谁也不知道,引起下一次科技大爆炸的关键突破会出现在哪个领域,会出现在哪一刻。 不过虫族化文明就这点好, 人们不会因为科技久久没有大突破而懈怠和沮丧, 在这种不懈怠,永远积极的研究中,必然最终的科技会比预期的早一些。 …… 纪年145年。 时间再过去25年。 这25年里, 对蔺道个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对他来说冬眠不冬眠都差不多,视角只是在不同人类个体存在的地方游走。 而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 最大的变化是, 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区域的开发建设基本完成了。 小行星带,分散着的科研探索基地和大量的资源开采基地, 主要还是作为资源来源点,算是扮演着和资源星同样的角色,承担着相同的责任。 木星,土星,区域,则是类似火星在人类太阳系规划中的定位。 但又有些区别,火星单独就是一颗工业星, 而木星和土星的多颗卫星上,分散着不同的工业集群,算是共同构成了一颗工业星,工业中心。 可以说,这25年的时间里, 人类文明在太阳系内扩张的进程,往前跨了一大步。 目前,人类文明仍旧在依托于地月,火星的生产力,水星,金星,木卫土卫的资源, 扩大木星和土星多颗卫星上的工业集群规模, 为太阳系内扩张计划的最后一步,做准备。 而同年, 运力领域的研究中, 电推进系统项目研究团队,拿出了又一型号的电推进系统。 同时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后一个型号的电推进系统。 “……蔺先生,群星级电推进系统,就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我们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之后电推进系统如果再想要提升,可能需要一些其他关键技术,比如能源技术突破的支持。” 群星级电推进系统实验结束过后,一位研究员向蔺道汇报道。 “不过在那时候,可能我们也用不着电推进系统了,或许会有新的推进方案替代现在的电推进系统方案。” 蔺道点了点头,应了声,没有对此说什么。 只是看向已经制造出来,完成实验的新型电推进系统。 这套最新的电推进系统,严格来说,并不是为了太阳系内扩张和开发研制的了。 他的更低工质消耗,更长加速时间,更高速度极限, 在太阳系内环范围内的航行中,并不能够体现出太多优势。 这完全是适用于远航飞船上的一套电推进系统。 按照目前的试验数据预估, 按照先前远航飞船类似设计思路, 设计出来的,搭载此推进系统的,比较极端的远航飞船。 在经过十年时间的漫长加速过程之后,能够达到8.1%光速的极限速度。 这可能也是电推进技术方向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那就再造两艘远航飞船吧。” “就叫群星一号和群星二号。” 蔺道算是没有拒绝这些研究员们的提议,只是这样说了句,然后就离开了。 接收到命令的相关领域研究员们,以及工业和生产系统中的各生产单位,自然立刻就动了起来。 依托于这最新型的,也可能是最后一型号的电推进系统,完成群星远航飞船的设计和建造。 第33章 探索远航的选择 以目前人类的生产力,建造两艘已经不存在技术难题的远航飞船,自然花费不了多久。 火星工业集群在生产扩张木卫,土卫区域工业规模所需的各类物资设备的同时, 稍微余一点力出来,就在当月拿出了两艘建造完成的群星级远航飞船。 当然,细究起来,这两艘群星级飞船的建造过程还是很壮观。 组成这两艘群星级远航飞船主体的,整个飞船各系统所需要的各种设备,仪器,来源于火星表面以及火卫一上共280座火星城市。 实际有280个火星城市内部的共数千个工业区参与了制造,每个工业区内,又有若干生产模块,每个生产模块又有若干条生产链,每条生产链上,又有若干基本工业单元, 庞大数量基本工业和生产单元,构成的庞大工业集群,覆盖群星级飞船从原始材料开始,上下游所有零部件和设备,框架的制造过程。 而完成这些生产的原始材料,则可能同时来自于,土卫,木卫,金星,水星,以及火星本土, 虽然不一定这些材料是为生产两艘群星级飞船而特意调运过来的,本来火星表面工业集群的生产也需要用到这些地方的基础资源, 但生产两受群星级飞船的确是用到了这些来自于太阳系内不同星体的原始材料。 最终,两艘群星级飞船在火星同步轨道上,完成了整装,进入待命状态。 可以说,虽然生产花费的时间短,但实际上这是人类目前工业生产力的体现, 只是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达到了。 换一个可能技术水平达不到人类目前水平的,别说一个月,倾注所有生产力都未必能够造出来。 …… 按照计划,群星级远航飞船,单艘搭载的船员人数,将会比之前发射的探索号和远航号更多一些,达到6000人。 后续航行途中,船员人数也将维持在6000到7000之间的水平。 不过,选拔船员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倒不是一件急切的事情, 哪怕是在远航飞船起航的当天选拔,也能够造出来合适的人选立刻登上远航飞船起航。 倒是在群星一号和群星二号起航前,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决定。 即,两艘群星级远航飞船最终驶向的方向。 是重新从一众相关领域研究员已经甄选出来的若干新方向中挑选两个, 亦或是追寻先前两艘远航飞船前进的方向,追上他们。 这就涉及到那两艘起航许久的远航飞船了。 …… 探索号与远航号,两艘远航飞船于纪年91年起航,94年达到极限速度, 此后一直匀速航行。 直到今日, 两艘远航飞船已经以2.31%光速的极限速度,在广阔的星空中航行了61年, 约在13年前和14年前,探索号与远航号相继从不同方向突破了奥尔特星云的范围, 开始逐步靠近其他太阳系邻近星系所在空间范围, 这是人类首次真正意义上抵达系外空间。 虽然哪怕冲出奥尔特星云一段时间过后,对于两艘远航飞船来看,飞船外能够看到的景象依旧没有太大差别,更谈不上骤然变化。 但当时的人们,还是各自欢呼了一阵。 此刻,两艘远航飞船虽然行进方向不同,但大致上,都距离蓝星约1.4光年。 在这个距离下,以人类目前在通讯领域的技术水平,保持蓝星和这两艘远航飞船的正常通信已经是很困难。 不过,人类文明还有个不太科技的联系手段。 蔺道与这部分飞出太阳系的人类,在感应上依旧没有受到影响。 没有随着空间尺度的拉开而发生任何变化。 所以,随着蔺道念头一动, 两艘此刻距地1.4光年的远航飞船上的所有人,就实时知道了地面上,或者说太阳系内的事情。 然后,他们面临一个选择。 …… 历经六十多年在星空中的航行, 探索号与远航号两艘飞船上,最初从太阳系内各人类聚居区,登上远航飞船的4000人中, 绝大多数都已经因为衰老而在飞船上离世。 少数还活着的,也已经脱离原本的工作岗位。 此刻,负责两艘远航飞船维护和正常运行的船员工作,已经完全由直接在飞船上诞生的第一代,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人接手,更年轻一代的飞船人类也在成长过程中。 因为蔺道的存在,远航飞船上的一代代船员这样传承下来,也未曾出现过任何混乱。 虽然诞生于飞船上的人类,从未在人类的母星和其他大型聚居地生活过一天, 但他们也并不缺少,对人类文明的归属感。 对于远航飞船航行的目标,上一代人未曾完成的遗志,他们也完整的继承了下来,没有丝毫的动摇。 他们知道自己这一代人还无法让远航飞船行驶到它的终点, 他们很清楚,正用整个人生,走一条走不完的路。 但他们也并不感觉到遗憾。 相反,当年迈回顾一生时,他们感觉自己的人生是无比充实的, 在他们的维持下,接手下,远航飞船又再往前行驶了这样一段路,这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成就。 在过程中,也不会觉得枯燥,对他们来说,驾驶着远航飞船不断向前,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让他们始终兴奋的,高兴的,永不会厌倦的。 另外, 他们所有人都很清楚,这艘远航飞船必然将完成最终的使命,不管是在更下一代,亦或是在飞船人类繁衍到第一百代。 星海是探索号上诞生的第一个人类。 不过,除了出生最早以外,此后的人生中并没有表露出什么特别的天赋。 他通过人类文明在飞船上留下的教学资料, 和飞船上其他同龄人一样,完成了人类教育体系下的学习, 在选择细分领域学习时,他选择了对维护远航飞船长期运行有帮助的,某个工程领域的学习, 按照人类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此后的一生中,逐渐将知识掌握到了他所学习细分领域的已有知识边界。 今年他已经60岁,在飞船上负责的工作是飞船部分系统的维护, 从区域上来说,他负责的地方只是飞船上系统中很小的一块,即便出现了问题,可能也并对飞船整体有太大影响。 但从开始正式接手这份责任开始,他的前半生就一直围着他负责的小块区域,每天兢兢业业,从未放松。 他熟悉自己负责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点点滴滴, 在教导将要接手自己工作的年轻人时,无比耐心和细节,只希望将自己花费一生时间,在这件事情,这份可能并不复杂的工作上,积累起来的所有有用的经验,都分享给这位年轻人,就像是他之前负责这份工作,此刻已经离世的那位船员。 而这位年轻人,也如同当初的他一样,无比认真而仔细,只希望将所有经验都传承下来。 近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机能已经在不断的下降, 虽然他依旧想要在这份工作岗位上继续多做一些时候,为整艘远航飞船长久稳定的运行多贡献一份属于他的力量, 但他也不希望,自己的‘老眼昏花’影响到他所负责的这份工作, 所以,当确定他的身体情况不再能够满足履行这份责任的时候,他也会坚定的将这份责任传递下去。 这也是他需要履行的使命和职责。 在收到蔺先生传递过来,传递到远航飞船上每一个人的信息时, 这位老人正带着一位年轻人,巡
相关推荐:
猛兽博物馆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开局成了二姐夫
婚里婚外
白日烟波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NTR场合_御宅屋
镇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