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320章

第320章

,他们能认清现实,支持朝廷政策的。” 说着他又给几位阁老使眼色。 内阁学士们还能说啥,就坡下驴表示支持陛下的一切命令。 朱雄英也顺水推舟道:“哼,每人就此事给我写一份奏疏,明天就呈上来。” “我要看到你们对此事的态度,和解决的办法,不要想糊弄我。” 见他将自称重新换成‘我’,大家都知道暴风雨过去了,纷纷松了口气。 陈景恪又宽慰了几句,朱雄英也逐渐平静下来。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就此过去的时候,他又突然开口说道: “这次行动,需要动用地方驻军了。” 内阁七学士有五个大惊失色,动用军队? 但因为刚才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再强烈反对。 詹徽小心翼翼的道:“安平侯,此事是否再商榷一二?” 还不等陈景恪说话,同为七学士之一的傅安却说道: “如果锦衣卫的调查属实,不出动军队是无法遏制此事的。” 众人都知道,他在南洋的时候,也是杀的血流成河。 现在南洋能大治,多赖他打下的基础。 所以,对于他的意见,大家都不敢不重视。 景川公曹震也颔首道:“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处置几个劣绅、奸商那么简单了。” “有百姓参与进来,光靠锦衣卫那点人,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不能用雷霆手段将他们震慑住,反而会激起民变。” 他是元末乱世杀出来的,说出来的话更是没人敢不重视。 民变,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 大明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发生过民变了。 研究历史的都知道,即便是所谓的大治之世,都经常有民变发生,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罢了。 以大明的国土面积和总人口,十七年没有民变,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盛况。 也正因为这么长时间没出现过民变,以至于很多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个问题。 所以当这个问题被重新提出,阁老们都心中一惊。 朱雄英也忍不住深吸口气,十七年没发生过民变,要是在他当政时期发生了,那这脸就丢大了。 所以他斩钉截铁的道:“此事就这么定了,景川公你和顾大都督尽快拟定一份方案呈上来。” 曹震回道:“是。” 朱雄英又看向另外六个人,说道:“我不管你们内心里是怎么想的,此事就此确定。” “我不希望你们谁因为私心拖朝廷后腿。” 詹徽六人神情一肃,回道:“谨遵圣命。” 这是目前内阁和皇帝形成的默契,在事情做出决定前,大家可以各种提意见。 朱雄英就算生气,也最多喷他们一脸唾沫,不会真的拿他们怎么样。 但事情一旦决定,都必须全力以赴去做。 谁拖后腿谁出局。 之前他们反对激进推进人权,那是因为这个命令还没有正式下达。 现在朱雄英决议这么干,他们马上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围绕这个计划制定方案。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目前的默契局面来的很不容易,也不想破坏。 所以他还是给几位学士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 先是讲了不管的后果有多严重,又说了查办的难点在哪。 “这次我们不光是要打击黑恶势力,还要同时把雇工法落实下去。” “如此一来,劣绅奸商和黑恶势力很容易就会勾结在一起。” “他们有钱有人,会发生什么事情,方才曹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最后表示,锦衣卫力量不足,无法展开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的行动。 也无法应对可能发生的民变。 地方差役不可信任,因为本地人会相互包庇。 况且就算他们不包庇,也会害怕被报复不敢出力。 军队就没有这方面顾虑了。 可以说,动用军队也是对地方官吏的一种保护。 “地方官吏置身事外,等锦衣卫和军队的行动过后,他们也好出来收拾残局。” 一番解释下来,几位内阁学士果然都露出释然之色,纷纷说道: “安平侯顾虑周全,是我们想的太简单了。” 如此,在高层愉快的氛围下,达成了共识。 一旁的内阁行走们,也听得连连点头,并再次赞叹。 还得是安平侯啊,这么棘手的事情都能快速的理清,拿出方案,并统一大家的意见。 第545章 逆转潮流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他们几个关着门就确定了,很多细节需要商榷。 各部门又要如何参与,这些都需要提前计划好。 况且,也得去请示一下老朱和朱标不是。 从内阁出来,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就前往慈宁宫,正好朱标也在这里,省的多跑一趟。 由陈景恪开口,将此事告知了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 听闻过后,三人脸色都非常凝重。 强硬如老朱都有些迟疑了,道: “动静是否有些太大了?万一逼起民变就不好了。” 倒不是他年老变怂了,而是因为他经历过乱世,知道民变的可怕。 朱标也说道:“是啊,这么折腾一次,恐怕又要乱上许久了。” 马娘娘却说道:“你们的想法是对的,这种事情如果不及时制止,以后再管就难了。” “但你们的手段太过激烈了。” “可以一地一地的来,这样就算有民变也只是一地之事,朝廷反手就可以镇压。” 老朱连忙点头说道:“对对对,妹子说的这个法子好,可以一地一地来吗。” 朱雄英刚想开口争辩,就被陈景恪伸手阻止: “是我没有说清楚,情况看似很复杂,其实非常简单。” “出来作恶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撮人。” “大多数百姓刚刚分到土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是最不想折腾的。” “恶霸横行,最先受到的伤害的也是他们。” “若说最想奸商恶霸死的,也是深受其害的百姓。” “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宣传到位,让百姓知道朝廷在惩奸除恶。” “如此他们就不会被裹挟。” “大多数百姓不参与,剩下那一小撮人,是翻不了天的。” 朱元璋说道:“咱就怕有人借机生事。” 陈景恪回道:“那您太小瞧均田制的威力了,百姓是从大明朝廷手里拿到的土地。” “只要他们的土地不丢,谁都别想鼓动他们造反。” “况且就算有人成功鼓动部分百姓又如何?大明百万大军还怕他们?” “更何况,武器研究院早就研发出了新式火器,其威力是现在火器的百倍。” “就算他们集结几十万大军,也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 老朱眼睛一亮,说道:“咱早就想去看看了,择日不如撞日,走走走……” 说着起身就准备往外走。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毛毛躁躁的像什么样子,先把这件事情说好再去。” 老朱讪笑重新坐下:“看我,都糊涂了。” 马娘娘忧心的道:“我不是怕有人造反成功,大明现在国祚稳固,不是谁都能动摇的了的。” “我只是不想多造无辜的杀孽啊。” 朱雄英说道:“皇祖母仁慈,但我有三点理由,证明此次行动势在必行。” 马娘娘颔首道:“你说。” 朱雄英说道:“第一点,千百年来百姓都以旧礼法为准则,如果不能扭转他们的认知,大同思想就无法真正落实。” “想要落实大同思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想法。” “目前的局面,与汉武帝刚登基时非常相似。” “西汉初年推崇黄老之学,从民间到朝堂都提倡无为而治。” “不只是黄老之学讲无为,就连儒家和法家也讲无为。” 儒家的无为是,君主不要天天指挥别人做事,自己先去做,做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去效仿。 汉武帝曾经找一个大儒求教,该如何治国。 那个大儒直接就告诉他,别瞎折腾,做好表率天下自然大治。 法家的无为,君主就是个吉祥物,要保持神秘感,不要把个人思想参杂进国家政治中去。 更不要轻易向外人展露自己的能力。 因为这很可能会让外人看出,你这个君主其实没啥能力。 国家自有法度在,大家按照职权范围干好自己的工作,天下自然就大治了。 以儒道法三家在华夏的地位,当他们同时提倡无为之治的时候,那整个社会都将被无为思想笼罩。 汉武帝是个表达欲望非常强烈的君主,他想化无为为有为,所面临的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汉武帝只有一个人,他面临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洪流。” “可是最终的结果呢?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强行改变了洪流的前进方向。” “完成了整个社会的大转向。” “我们这里就有五个人,所有勋贵也都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大多数百姓也是心向朝廷的。” “他敢做的事情,我们凭什么不敢做?” “他能做到的事情,没有理由我们做不到。” 拿汉武帝举例子,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感受到了他话里的坚定。 听到这里他们就知道,这件事情已经无可更改。 朱标心中叹息了一声,孩子长大了啊。 老朱则欢喜不已,乖孙第一次在咱面前摆强硬态度,是真长大了啊。 马娘娘也有差不多的感受,但她更想知道另外两个理由: “还有两个理由呢,继续说。” 朱雄英点头,继续说道:“大明变革二十年,抚慰使、宣慰使制度实行了十余年,基层衙门重建也有十余年。” “理论上,朝廷的旨意能传达到每一个百姓耳朵里。” “但实际如何,我们谁都不知道。” “这次行动,就是对这些制度最好的检验。” “看他们能否将朝廷的政策,准确的传达到百姓耳朵里。” “能做到最好,做不到我们还有时间进行完善。” 马娘娘颔首道:“原来如此,你这个想法不错,也确实需要检验一下机构改制的成果了。” 老朱和朱标也不禁点头表示认同。 大明的行政机构设置,与历朝历代都不相同。 目前来看,这些机构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能不能经得起风浪?亦或者能不能达到理论效率,确实需要一场大风波来检验一下了。 现在他们都还在,勋贵集团依然与朝廷同心同德,就算出问题也不怕。 现在不敢做,将问题遗留给后世子孙,那才玩完。 见他们态度都转变了,朱雄英心下很是开心,这才说出了第三个理由: “大明高层迭代,继任者们能否肩负的起重担,也需要检验。” “趁着现在老一辈还没有去封国,展开一次大行动,算是对他们的一次考核。” “如果出了问题,老一辈还能再伸手扶一把。” “若是一切顺利,老一辈也能安心去封国享福。” 马娘娘也终于放下心来,鼓励道:“你能想到这一层,就说明不是无的放矢。” “既然都计划好了,那就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你皇爷爷和我,还有你爹,都会支持你的。” 老朱也开口说道:“对,咱永远支持你,大胆的去做吧。” 朱标虽然还有一些想法,但见儿子考虑的如此周全,也不再多说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朱雄英才是天子,强行干涉他的想法,并不是什么好事。 况且,就算最后证明他的计划是失败的,问题也不大。 这么多道保险在,可以轻松挽回局势。 而一次失败的经验,对皇帝来说也弥足珍贵。 这时陈景恪又补充了一个理由: “现在为恶者,多是仗着乡党的力量。” “将他们中的穷凶极恶者处死,能有效的震慑地方势力。” “罪行较轻的,流放到诸侯国去。” “这些恶霸去了海外,没了乡党庇护,大多也都嚣张不起来了。” “乡里少了这些恶霸之流能安稳许多,诸侯国也获得了更多人口。” “可以说一举多得。” 马娘娘笑道:“确实是一石多鸟,记住一定要将这一点告诉诸侯王们。” 陈景恪马上就明白了她的想法,竖起大拇指: “娘娘英明啊。” 并不是所有诸侯王,都想趟这一趟浑水。 但如果他们知道,朝廷会将其中一部分人流放到海外诸侯国。 正在为人口发愁的他们会怎么做,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之后他们又讨论了一些细节,大致确定了行动方案。 这时老朱搓了搓手,说道:“说完了吧?” 马娘娘好气又好笑的道:“完了完了,去看你的火器去吧。” 老朱嘿嘿笑道:“你不一起去吗?” 马娘娘说道:“我才懒得去看这些打打杀杀的东西。” 陈景恪却说道:“娘娘也去看看吧,以后国家大事还少不了您拿主意。” “只有了解了火器的情况,您才能更好的拿主意啊。” 马娘娘从善如流,说道:“也好,那我就去看看,标儿也一起去吧。” 说到这里,她所有所思的道:“嗯,今天太仓促了。这样,明天一早再出发吧。” “顺便通知一下在京的诸侯王们,一起去看看。” 陈景恪哪还不知道她的想法,名为参观实为震慑。 虽然短时间不怕诸侯王离心离德,可多加一道保险总归是没错的。 老朱虽然很心急,却也明白这个道理: “还是妹子想的周到,那就传旨给在京的诸侯王,让他们明早一起去研究院。” 然后他又对陈景恪说道:“小子,可别拉了啊。” 陈景恪开玩笑道:“这话也是我想对您说的,可别被新式火器给吓拉了。” 马娘娘和朱标不禁莞尔。 老朱老脸一黑,抬腿朝他屁股就是一脚:“混账,怎么和咱说话呢。” 在慈宁宫吃过午饭,朱雄英和陈景恪才回到乾清宫。 果不其然,大都督顾成、禁军大将军梅殷、水师大将军耿子茂、骑兵大将军唐敬业。 抚慰总使林浩、神机营大将军徐允恭等军方大佬,已经全部在殿前候旨。 看着这群帝国新一代执政者,陈景恪也不禁有些心潮澎湃。 这就是大明的未来啊。 朱雄英面容严肃,亲自宣布了这次计划。 “这次的行动会以锦衣卫为主,各军务必配合好他们。” 顾成起身道:“臣遵命。” 朱雄英又将目光看向林浩:“林将军。” 林浩起身道:“在。” “抚慰使要全部动起来,务必将事情的缘由告诉将士们,也要趁机对他们进行一次新的思想教育。” “是。” “预备役也要动员起来,让他们深入基层,向百姓解释这次行动。” “是。” …… 等他下达完命令,陈景恪开口说道: “你们是大明军方新一代领导者,这是对你们的一次考核。” “我希望都认真起来,不要最后拿个大鸭蛋回来。” 虽然他嘴上说着玩笑话,但表情却异常严肃。 耿子茂等人身体笔直,同样不敢有一丝玩笑的想法。 他们都很清楚,这次真考个鸭蛋回来,那这辈子是真的有吃不完的鸭蛋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回去拟定一份实施方案出来,七日后在内阁召开扩大会议。” “届时把你们的方案进行汇总,拿出一套统一的方案。” 众将齐声道:“是。” 陈景恪朝朱雄英使了个眼色。 朱雄英颔首道:“谁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诸将直挺挺的,没有人回答。 朱雄英提高声音道:“谁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诸将这才齐声道:“没有。” 朱雄英一挥手,道:“散会……徐允恭留一下。” 诸将转身齐刷刷的离开。 走出乾清宫大门,顾成擦了擦额头的汗,忽然说道: “陛下气势已成啊。” 梅殷颔首道:“我第一次感觉到如芒在背。” 唐敬业等人也不停的擦汗,以实际行动表示认同。 耿子茂表面无动于衷,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今天他在皇帝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之前所不具备的气势。 非常的摄人心魄,让人忍不住心生敬畏。 再配合这次行动的内容,大家都明白,皇帝终究是圣皇的血脉,隐忍了五年终于要露出獠牙了。 过了一会儿,林浩忽然笑道:“这是好事啊,当浮一大白。” 顾成笑道:“确实当浮一大白,但现在可不是饮酒的时候啊,我可不想吃陈侯的大鸭蛋。” 众人也都大笑起来。 他们都是雄心勃勃之人,自然希望皇帝雄才大略,这样他们才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更何况,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加开字的军功贵族。 意味着他们将来必有封国。 自然也希望大明天子是个雄才大略,能服众的君主。 这样他们自己的利益才有保障。 所以,对于朱雄英的变化,他们在敬畏之余,更多的是开心。 ----------------- 乾清宫内。 等众人都出去,朱雄英才笑道:“徐老大,明天皇爷爷邀请在京的诸侯王去武器研究所检查。” “皇祖母和我爹也都要去,你辛苦一下,把安保工作做好。” 徐允恭内心里也正在感慨,皇帝成熟了,闻听此言也是神情一肃,道: “陛下放心,我这就出发去做准备,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 第546章 让更多人成为人 聊完安保的事情,徐允恭并未立即离开,而是频频拿眼睛扫陈景恪。 朱雄英好奇的道:“咋,你有什么话想单独和他说?要不我出去?” 徐允恭连忙道:“别,别,这我可当不起。就是……嗯……” 陈景恪也奇怪,这货期期艾艾的干啥呢? 于是也开玩笑道:“看你这样子,要不还是让陛下出去吧。” 朱雄英作势就要往外走。 徐允恭明知道是假的,可还是吓了一跳,连忙讨饶: “我错了,我说……就是景恪之前说,新式火器出来让我去打吐蕃三王。” “我就是想问问,这话还作数吗。” 陈景恪笑道:“我还以为什么事儿呢,这事儿我就逾越替陛下做主了,非你莫属。” 刚刚坐下的朱雄英再次起身:“要不我还是出去吧。” 陈景恪摆摆手说道:“去吧……正好我爹娘也想圆圆了,等会儿我将她接走送我爹娘那里一段时间。” 朱雄英怒视他,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无耻。” 陈景恪和徐允恭都笑了起来。 周围侍者早就习以为常了,和陛下关系最好的自然是侯爷,其次就是徐大将军了。 三人在一起经常开玩笑。 这也是他们内侍最轻松的时候,不用担心失误被罚。 笑过之后,朱雄英正色道:“这几年朝廷无暇他顾,吐蕃三王就让他们多活一些时日吧。” 陈景恪也颔首道:“新式火器制作困难,现在全靠能工巧匠手搓。” “想大规模列装还需要很长时间筹备,你急也没用耐心等着吧。” 徐允恭笑道:“我知道现在不是出兵的时候,这不是怕你们忘了,给你们提个醒吗。” 陈景恪失笑道:“好嘛,原来是这个目的。” “没想到啊,你徐老大这浓眉大眼的,也开始耍心机了。” 又聊了几句,徐允恭就离开了。 明天就要去参观武器研究院,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得连夜把安保工作安排好。 朱雄英继续接待一些重臣,对这次行动事宜做出指示。 陈景恪则去了翰林院,找到了大明周报总编辑方孝孺,将计划大致和他说了一下: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宣教工作也必须要跟上,从现在开始报纸每一期都刊登一些相关文章,给大家吹吹风。” 方孝孺面露凝重之意:“这么做,打击面可就太大了啊。” 陈景恪说道:“不这么做,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平都会被拉低,后果更严重。” “我知道。”方孝孺点点头,犹豫了一下才说道: “我在想,明明日子变好了,为何治安反而变差了。” 陈景恪有些意外的道:“哦,你可有所获?” 方孝孺颔首道:“财帛动人心,钱财勾出了大家心中的贪欲和恶念。” “但贪财的人时刻都有,为何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呢?” 陈景恪重新坐好,说道:“为何?” 方孝孺似乎有顾虑,并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道: “现在我有些明白,为何前人要制定严格的人口政策,限制人口流动了。” 陈景恪哪还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反问道: “你想被锁在一个小村子,一辈子都走不出来吗?” 方孝孺摇摇头,想要解释什么,只是还没张开嘴就被陈景恪给堵了回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被一辈子锁在一个小角落,凭什么要把百姓锁在那里?” 方孝孺争辩道:“可是大多数人依然只能生活在那个小圈子里,没有走出去的能力。” “而且华夏子民重视乡土,

相关推荐: 山有木兮【NP】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顾氏女前传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树深时见鹿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鉴宝狂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