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313章

第313章

们一些基础知识,关键时刻能帮我打下手就好。” 窦大冲说道:“那我就放心了,这些人真踏马的顾头不顾腚。” “明知道要长途迁徙,还那么努力做什么,不是找麻烦吗。” 桑文斌笑道:“这些人七成以上都没碰过女人,好不容易有了媳妇,又怎么能忍得住。” “放心好了,每天让她们走几里路,反而是一种锻炼。” “将来生产的时候,更不容易难产。” 窦大冲说道:“这事儿你比我在行,我就不多说了。” “从这里到且末,有七千里路程,只希望我们能顺利到达。” 七千里路,就算每天走二十里,也需要三百五十天才能走到。 这注定是一场艰苦的旅程。 朝廷的准备可不只是这些,还有大批的中成药被送了过来。 其中七八成都是治疗风寒和拉肚子的。 甚至各军屯所的医师,还让每人装了一小袋土带在身上。 “家乡的土对水土不服有奇效。” “虽然你们大多都不是陕西人,却也在这里生活了大半年,已经熟悉了这里的水土。” “携带一些,说不定关键时刻就能救你一命。” 如此十天后终于开始出发。 两百个军屯所,也就是两万个家庭,算上官吏等人员共计四万五千多人。 这么多人不可能同时出发。 朝廷以军屯所为单位,将目的地相邻的十个军屯凑成一批。 又按照路程远近,分批次出发。 路程最远的最先出发,最近的最后出发。 苟不凡他们这一批是第五天出发的,属于路程较远的那种。 即将离开生活大半年的营地,大家都有些舍不得。 尤其是这一去,基本没有再回来的机会,很多人都泪洒当场。 苟不凡哭的是最伤心的那一批。 他已经五六十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 如果不是为了这个孙子,他是宁死都不会离开这片土地。 哪怕当乞丐死在路边,这也算是叶落归根了。 苟飞跃毕竟年幼,还无法感受到这种情绪,只是默默的陪在爷爷身边。 小溪就无所谓了,这里本来也不是她的家。 苟飞跃去哪,哪里就是她的家。 即便再不舍,该出发的时候,还是得跟随大部队踏上征程。 前几天,属于适应性行军,每天只走十里路。 对于做惯了苦力活的众人来说,大家都没有察觉到累。 走在路上,大家说、笑、唱、吼,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复杂心情。 在这个过程中,离乡之情渐渐消散,大家开始畅想到达西域后的生活。 中午大家生火将面饼烤软,就着酱菜吃了一顿。 晚上到了安营地点,男人去捡柴,女人则负责煮汤做饭。 大家一起干活,倒也其乐融融。 晚上,除了留下警戒的人员,大家裹着被子围着火堆睡成一圈。 第二天早上起来,用过饭继续赶路。 在第五天,见大家都适应了赶路,队伍开始提速。 每天增加一里路,加到每天十五里就不再加了。 然后就保持着这个速度,一路向着西北而去。 在路过城镇的时候,他们会停下来歇息一天。 城镇的官吏早就接到了命令,为他们补充食物和干净的水。 之后他们再次启程,就这样一路进入了河西。 春去夏来,时间很快进入了五月。 天气变得炎热起来,大家统一换成了单衣。 经过三个月的跋涉,大家已经没有了初时的兴奋,脸上的笑容也变少了。 队伍的氛围开始变得死气沉沉,斗气吵架之事也开始频繁出现。 一个名叫祁子和的教谕,有些担心的找到窦大冲,说道: “我怕这样下去会出事儿,得想想办法安抚一下大家。” 窦大冲笑道:“不用担心,马上就会有好事发生,到时候这些人恐怕会笑的合不拢嘴。” 祁子和先是惊讶,随即想到了什么,一拍脑门说道: “你看我,光顾着赶路把这事儿都忘了……马上就要到山丹县了吧?” 窦大冲说道:“还有三天的路程就到了。” 官吏们放心了,百姓们却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他们依然被压抑的氛围笼罩着。 就这样又过了三天,他们终于进入山丹县地界。 又用了一天时间,来到了一个城镇外面。 就在大家以为,又是例行休息的时候,上面下达了一个通知。 “各家派一个管事的男人来抽签。” 抽签?心神疲惫的众人都愣了一下。 又要抽签?抽什么东西?之前没说过啊? 但不管怎么说,肯定是有好事儿,大家都不禁精神一振。 苟飞跃和其他人一起,找到千户窦大冲,从箱子里摸出一根竹签。 拿出一看,上面用朱笔写着一行字: 甲区十一圈二一一号。 即便是赶路,他也没放弃学习,得空就去找教谕求教。 所以现在他已经能将常用字认识的七七八八,可以阅读一些半白话的书籍。 这一行字并不复杂,他自然认识。 又看了一下其他人的,都是甲区,只是号不同。 他能猜到,这很可能是按照号领一个什么东西。 可是,到底是什么东西? 其他人也和他一样的疑惑。 问窦大冲,这些官吏都故意吊人胃口,只说是好事儿。 确实是好事儿。 当窦大冲领着他们来到另一块地方,看着被圈起来的一群群毛驴,就算再傻大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竟然是分牲口。 本以为是到地方才会分,没想到现在就给了。 窦大冲笑道:“如何,是好事儿吧?” 众人纷纷点头,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那些毛驴,就像是看婆娘一般。 这可真是个巨大的惊喜。 说句毫不客气的话,对于大多数农家来说,视牲口如亲人。 每一头能劳作的牲口,那都是家里的宝贝。 驴能驮运、能耕田、还能骑,而且耐性好、不容易生病,寿命还长。 除了力气小了一点,别的可以说完美。 尤其是适合他们当前的情况——长途跋涉。 有了它就可以携带更多东西,自己走累了,还能短距离骑行一会儿。 只是想一想,他们就觉得妙不可言。 之前的颓废疲惫,也一扫而空。 看着这一幕,窦大冲再次感慨,朝廷真的是将一切都算到了。 虽然是低级军官,可也听到了不少消息。 比如朝廷早在前年就开始采购毛驴,放在张掖的霍去病马场养着。 为什么要放在这里,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才将驴分给大家?而不是在陕西就分给大家? 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霍去病马场在这里,更大的原因,是已经算到了长途跋涉会让百姓变得疲惫颓废。 在这个时候将牲口发给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刺激。 有了驴代步,接下来的路会更好走。 每天二十里乃至三十里都不是什么问题。 而且,为什么朝廷准备的毛驴,而不是骡马牛? 除了以上的优点之外,恐怕更大的原因是驴的食量小、食性杂、不挑食。 走在路上时不时扯把草,都能将它喂饱,省去了寻找草料的麻烦。 朝廷有能人啊。 就是不知道这套计划是哪个大佬做的,竟如此面面俱到。 百姓们可不懂他的感慨,兴奋的拿着竹签,把属于自己的毛驴领了回来。 苟飞跃领到了一头青灰色的母驴。 他牵着驴跟在众人后面,心里已经在想着爷爷看到驴,肯定会很开心的。 有懂牲口的检查了一下,这些毛驴都是一到三岁龄,正好刚成年可以用来劳作。 以驴的寿命来算,至少能为他们劳作十五六年,照顾的好能劳作二十年左右。 这更是惊喜中的惊喜。 这还不算完,领到驴之后,又在另一处地方领了一袋子青豆。 “这些青豆是用来给驴补膘的。” “草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只喂草,草料不足的时候就适量喂一点青豆。” “不要喂太多,捧上一捧就够了。” “别小看这一袋子青豆,它能让你们的驴多走千八百里路。” 事实上,这是喂养军马的方式。 骑兵都会随身携带青豆、黑豆之类的,用来给马补充营养。 朝廷也是考虑到他们要长途跋涉,才会额外配了一袋青豆。 合理使用,能让驴多走千里路,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而且这并不是唯一一次补给。 在后续的的补给点,比如敦煌、高昌等战略要地,还会再次给他们补充各种补给。 确保他们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当一群人牵着驴回到临时营地,百姓们是如何开心的可想而知。 苟不凡不停的抚摸这头驴,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小溪也同样非常开心。 日本缺少男人,很多苦力活都得她们女人上。 她从记事起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年龄大一点就开始干体力活。 最近这两年,她甚至要帮家里拉犁耕地。 那时候她就非常羡慕邻居家有头牛,可以不用人拉犁。 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家也能有一头。 没想到刚来大明没多久,就获得了属于自己家的牲口。 免费给百姓分牲口,大明果然富庶啊。 有了驴,压抑的氛围一扫而空,大家再次恢复了活力。 休息了两天之后再次启程。 行李之类的让驴驮着,大家轻装上阵果然更加轻松。 当然,也有人舍不得让驴太辛苦,继续自己背着行李。 其中就有苟不凡,他实在心疼牲口。 还是窦大冲等人看不下去,呵斥一番才给自己减了负。 有了驴,确实减轻了大家的负担,赶路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当天就走出了二十里的距离,大家还都没觉得累。 这更是让窦大冲等人感到高兴。 现在他们终于有信心,在年底到达目的地了。 接下来几天他们又试着提速,当天走出了二十五里,大家才感到疲惫。 于是大家就决定,暂时将每天的行进速度定在二十五里。 因为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走在路上,碰到有草大家就会去割上一些,边走边喂。 为了割草不少人之间发生了矛盾。 以至于官吏们不得不出面,给大家编好号,确定谁先割谁后割,才将事情给解决。 就这样,五十天后他们到达敦煌。 正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和玉门关都在这里。 队伍在这里休整了足足三天,才再次出发,几日后正式走出玉门关。 接下来的路越来越荒凉,天气也越来越炎热。 大部队也调整了赶路的时间,不再是昼行夜伏,而是黎明就出发,中午十一点左右歇息。 一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才再次出发,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歇息。 又用了两个月,他们才到达传说中的高昌。 时间已经到了七月底,天气最是炎热的时候。 高昌地处盆地,四面高中间低,四十多度的高温连一丝风都没有。 可把大家给热的够呛。 不过有坏也有好,这里坎儿井众多,大家不缺水了。 有水就有草木,毛驴也不缺吃的了。 长途跋涉,大家是真的有些累了,就连耐性最好的驴都瘦了。 更别提那些即将临盆的孕妇了。 于是大家就决定,在这里歇息半个月修养一下。 就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名妇女分娩了。 头两个非常顺利,让大家非常的高兴。 只是第三个孕妇才刚刚及笄,年龄太小加上胎位不正,难产了。 胎位不正,在这个年代几乎必死。 即便陈景恪弄出了剖腹产,可因为缺少相关医师,大多数百姓依然享受不到这种医疗服务。 桑文斌虽然知道剖腹产,却没有学过。 况且就算学过又能如何,这里什么都没有,也没办法做手术。 这种情况,让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这一路几千里,大家互相照顾,早就视对方为家人。 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自然很难过。 就在这时,桑文斌深吸口气,大声说道: “别急,还有一线希望。” 说完,带着两名有经验的妇女进入帐篷,很快里面就传出孕妇撕心裂肺的呼喊声。 大家都不禁露出担忧之色。 很快孕妇的声音变得嘶哑,到最后不再发出一点声音。 这让大家更加的担忧,莫非…… 但没人敢去打扰。 又过了两刻钟,一名产婆神色慌张的走出来。 大家纷纷围上来询问情况。 那产婆似乎受到了惊吓,好一会儿才恢复过来,说道: “大人保住了,孩子……孩子……” 祁子和似乎想到了什么,打断她道: “孩子没就没了,能保住大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况且朝廷早就有相关旨意,凡是遇到难产,必须以保护母亲的安全为主。” 众人也纷纷应是,本来必死之局,能保住一个已经是神医了。 至于朝廷的相关法律,大家之前并不知道,但无所谓,现在知道了也一样。 那个产婆嘴巴张了张,最终还是闭上了。 她也知道,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公开说的好。 又过了一会儿,浑身是血的桑文斌走出来,手里还提着一个透着血迹的包裹。 大家都知道这个包裹里是什么。 窦大冲这时也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立即命两名手下接过包裹,找了个谁都不知道的地方掩埋起来。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很简单的逻辑,在不动手术的情况下,如何把胎位不正的胎儿取出来? 过程会很残忍很血腥。 但还是那句话,母子必死的局面,能救回一个人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谁还管是什么手段? 就连未出生孩子的父亲,都对桑文斌感恩戴德,其他人就更不会说什么了。 发生了这种事情,将新生命诞生的喜悦冲淡了不少。 这天苟飞跃照常来找祁子和求学。 他就问了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为何朝廷要规定,遇到难产以保护母亲为主?” 苟飞跃摇摇头道:“学生不知。” 祁子和说道:“我之前和你说过,安平侯提出了人权二象性。” “这条法律,就是人权二象性的具体体现。” 苟飞跃恭敬的道:“还请先生指点。” 祁子和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叹道: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问保大保小,很多人都会弃大保小。” “尤其是大户人家,他们不缺妻妾多会选择保小,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因此惨死。” 苟飞跃面露不忍,他虽然年幼却也知道。 被人放弃生命,对一个心智健全的成人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恐怖。 祁子和继续说道:“这条法律是安平侯力主制定的,当时很多人谴责他,认为他管的太宽。” “还有人说历朝历代都如此,朝廷不应该过问。” “还有人骂他放弃孩子的生命,是冷血无情。” 苟飞跃露出愤怒之意。 安平侯那可是贤臣,老百姓谁没受过他恩惠。 那帮人竟敢骂他,肯定是坏人。 祁子和顿了一下,给他反应时间,才接着道: “安平侯的解释是,历朝历代不管此事,那是因为他们不尊重人权。” “以前讲究君臣父子,男子对妻妾,父亲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也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种思想,违背了天意……” “父母对子女的支配权,不得越过天赋予人的基本人权。” “没有人能替孕妇决定她的生死。” “未出生的胎儿不具有完整的人权,必须以母亲的人权为主。” 苟飞跃连连点头,原来事情还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况且百善孝为先,如果弃大保小,就意味着孩子是背负着杀死母亲的罪名出生的。” “虽然孩子不是故意的,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让孩子背负杀母罪名出生,乃是对孝道最大的践踏。” 苟飞跃忍不住说道:“妙,安平侯此言太妙了。” 祁子和露出一丝笑容,说道:“是的,此言一出,再也没有人敢质疑他了。” “这条法律也因此得以确立,不知道多少母亲因此免于一死。” 苟飞跃附和道:“功德无量啊。” 这生动的一课,带给他的感触是巨大的。 以前他只学了一些理论,今天亲身体会到了,理论是何如应用于实际的。 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他今后的人生。 又过了七八天时间,那两名顺产的孕妇已经能自由活动。 难产的孕妇也能下地行走了,大家决定再次上路,前往传说中的那个古国。 第535章 可以跳过的一章 因为大分封以及高层变动,陈景恪也变得忙碌起来,不得不为此减少了去洛下学宫的时间。 虽然就算没有他,朱雄英也同样能把事情处理好。 可朱雄英已经习惯了,遇到重大事情和他协商。 而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遇到大事陈景恪要是不在,来请他的宦官能把腿跑断了。 不要以为他去了宫里就能歇着。 他不去宫里,躲在洛下学宫,就好似天下太平了一般。 除了朱雄英,压根就没人来找他。 而一旦他进了宫,各种事情就会纷沓而来。 很多不需要他处理的事情,也都会来问问他的意见。 内阁七学士、部堂大佬,更是没事儿也会找事儿来和他聊聊。 尤其是勋贵们,遇到事情不去找礼部,也不是找皇帝,而是先找他商议。 让他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 之前就说过,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启动二次大分封,是为了让老将荣退,给下一代腾出空间。 所以,这次分封的本质,其实就是权力更替。 这可不是某个人从位置上退下来那么简单。 比如徐达虽然已经不担任任何实际职务,可他依然是军方第一人。 因为他的门生部下遍布全军,大家对他的能力和人品也都服气。 这才是他权力的来源。 同理,能走到国家级领导人层面,下面都有一大群人追随。 他们的进退已经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会影响到一大群人。 朝廷必须要安抚好失去主心骨的这些人,平稳的完成交替。 否则如此大规模的更换高层,那就是取祸之道。 不过还好,这次朝廷是以大分封作为利益交换,退出的人非常配合朝廷的计划。 帮朝廷减少了大部分的麻烦。 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敢掉以轻心,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大都督一职交给了镇远公顾成担任。 他曾经是朱元璋帐前亲兵,负责擎掌伞盖,这可以说是心腹中的心腹了。 但他可不只是会当保镖,军事、民政一样很厉害。 在战场上屡立军功,洪武十七年起就镇守贵州,政绩也非常突出。 在职期间,他体恤百姓、平等待民,当地土民对其非常信服。 贵州土人不论有任何矛盾,只要他一出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 这些年执行朝廷的教化政策,是各个边境省份做的最好的,成果不亚于沐英和沐春父子。 贵州能这么快就获得治理,他居功至伟。 之前核定军功,他先是被封为镇远侯,后来晋封开国镇远公。 这次权力更替,综合考虑之后,让他来担任大都督一职。 如此,老臣安心,新一辈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当然,让他担任大都督,还有一方面考虑。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明不会有特别大的军事行动。 更主要的任务,是稳固已经占领的区域。 顾成老成持重又懂民政,能更好的配合朝廷的计划。 耿子茂被调任大都督府,担任水师大将军。 梅殷担任禁军大将军,唐敬业担任骑兵大将军…… 林浩调任抚慰部,担任总抚慰大使。 李景隆担任兵部左侍郎,主持兵部工作。 仅仅大都督府和兵部,就有十一位主官进行了交替。 但这还不算结束,新官上任难免会提拔一些自己器重的人上来。 最终会有多少人被替换,还是未知。 除了总部,地方各军也进行了大调整。 比如南洋大将军郭英,因旧伤复发选择退居二线。 他自感时日无多,加之长子郭镇能力平庸,就选择了分封。 他这一系的位置就让出来了。 刘楚才被调去担任了南洋舰队大将军,东海大将军被调任北海大将军。 大明四大舰队,北海、东海、南洋、西洋。 其中南洋舰队实力最强,北海其次,西洋再次,被夹在南北之间的东海舰队实力最弱。 所以这次调动,对他们来说都属于高升。 而他们调动后空出来的那些职务,则由新提拔的人才担任。 说白了,朝廷就是要通过这种频繁的换家,削弱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而且,每个将领的风格不一样,作战思路也不同。 各军互换将领,也可以起到技术交流的效果。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腐的作用。 当然,这种高层互换,是很影响战斗力的。 将领和士兵,需要

相关推荐: 山有木兮【NP】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顾氏女前传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树深时见鹿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鉴宝狂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