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83章

第83章

儿了。 太孙伴读陈景恪手中有秘法,可以生儿子。 这个消息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一度超过了革新。 对于生儿子这一点,大家持怀疑态度。 但能让人生孩子这一点,应该是假不了。 毕竟蓝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自从唯一的女儿蓝燕敏出生,至今十四年再无所出。 吃了陈景恪的药,连续两个姬妾怀上。 这是假不了的。 别管这俩是不是儿子,能生就有希望啊。 于是不少人都想求一下秘法,别管用不用得上,有备无患啊。 然后陈景恪就发现,自己的人缘一瞬间就变好了。 别管以前有没有关系,也别管之前是否有不和谐的地方,现在见了他一律都是笑脸相迎。 客气的不得了。 一时间让他都有些不能适应了。 蓝玉那边他也抽空去看了,确实有两个姬妾怀孕了。 一个姓孙的姬妾还属于高龄产妇,都快四十了。 陈景恪特意叮嘱,找两个有经验的老妈子,随时伺候着。 对于蓝玉的感激,他照单全收了。 虽然生儿子是骗人的,但他能连续让两个姬妾怀上,离不开自己开的药和生蚝。 至于这两个孩子里面有没有男丁,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但有男丁的概率应该不低。 要两个都是女的,只能说蓝玉命中无子。 话说回来,要是真有一个是男丁,自己这个神医的帽子戴的就更稳了。 以后不管走到哪,碰到了谁,都得对自己客客气气的。 当然,他也没忘了叮嘱蓝玉: “永昌侯,莫忘了誓言。” 蓝玉表情无比的严肃:“陈伴读放心,蓝玉宁死不敢背弃誓言。” 如果说一开始他还对誓言有所怀疑,那现在已经深信不疑了。 不光自己遵守誓言,还严格约束家里的人,不可胡作非为。 否则,一旦被发现,就别怪他不客气。 现在蓝家可是权贵里,数得上号的仁善之家。 陈景恪很是欣慰,蓝玉可以说是太子太孙一系最核心的力量,没有之一。 之前还担心,这货嚣张跋扈总是惹事儿,到时候惹出大乱子就不好办了。 结果软肋被自己给掐的死死的。 最大的后顾之忧也解除了。 这时,蓝玉有些不好意思的道:“那个……陈伴读,秘药能不能再给我一些?” 陈景恪看了看蓝玉有些发暗、疲惫的脸庞,严肃的道: “永昌侯,节制。” “有时过于强求,只会适得其反。” 蓝玉羞愧的道:“谢陈伴读提醒,我知道了。”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军改方面的事情,陈景恪就告辞离开。 蓝玉亲自送出大门外,直到他身影消失才高兴的返回。 从蓝玉这里离开,陈景恪本想回家去看看。 只是老远就看到,自家医馆门口排了老长的队。 心中正疑惑,就见几个人一溜小跑,向着自家药铺而去。 一边跑还一边说:“快去,那就是送子伴读家的药铺,我们赶紧去排队。” 得,不用问了,陈景恪已经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对此他还能说什么,家也别回了,进宫吧。 回到乾清宫偏殿,发现大家都聚在这里玩。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在。 见到他回来,朱元璋先笑道: “送子伴读回来了?蓝玉那里情况如何?” 引得众人哄然大笑。 不过众人对他的态度完全不一样,知道真相的朱元璋几人,纯粹是调笑。 不知道真相的众人,心里都多出了几分敬畏。 毕竟,这是掌握了生男秘法的人啊。 福清公主悄悄打量着陈景恪,不知道想到了什么。 只是一双美眸里带着兴奋,脸颊又带着些害羞。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只能说道: “还行,两个姬妾有孕在身。” “运气不是太倒霉的话,应该能生个儿子吧。” 朱元璋打趣的道:“要他真能生出儿子,你这送子伴读的名声就要坐实了。” “到时候大家求子,就不去拜送子娘娘,改成拜你了。” 马皇后补了一刀:“我觉得会有人将景恪雕像,做成配件带在身上。” “或者将他的画像贴在床头也不一定。” 陈景恪脑海里想象了一下那种画面,忍不住一阵恶寒。 他目标是未来有一天,能入住即将建立的圣贤庙,而不是出现在夫妻俩的床头。 之后众人就闲聊起来。 话题很容易就扯到了,陈景恪和福清公主身上。 陈景恪倒是无所谓,老司机了还怕别人说? 只是福清公主脸皮薄,被人一打趣就脸红的不敢抬头。 不过众人也都知道分寸,只是略微打趣了几句,就放过了她。 话题顺势就转到了子女婚姻上。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蓝玉的女儿今年十三,再过两年也该嫁人了。” “椿儿与她是同龄,你觉得他们两个如何?” 马皇后点点头道:“蓝燕敏那丫头我知道,自小没了娘,蓝玉又常年在外打仗,比同龄人都要懂事的多。” “虽然学问方面有所欠缺,但持家肯定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说道:“女子要那么深的学问做什么,会持家,能相夫教子就好。” “此事先记下,改天咱和蓝玉说一说这件事。” 他这么说,其实就是确定了这桩婚事。 只要生辰八字之类的能合得来,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马皇后也没有意见,蓝玉是太子太孙一党的干将,朱椿是朱雄英核心圈子成员。 相互联姻,能巩固自家大孙子的力量。 其他人对此也早就见怪不怪,皇帝谈笑间就确定了权贵联姻之事,并不少见。 大家更感兴趣的事,朱椿要是知道自己多了个媳妇,不知道会什么什么表情。 反正大家是很开心,又多了一个打趣对象。 朱元璋并没有在这里呆多久,很快就起身去往正殿处理政务。 陈景恪也起身跟了过去,将自己准备研究形学的事情讲了一下。 朱元璋点点头道:“原来这就是你的后手啊,这个手法不错。” “将不听话的踢了出去,让众人明白了你的重要性,还不会引起反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行,去做吧,咱同意了。” 陈景恪感激的道:“谢陛下。” 虽然获得了朱元璋的许可,但陈景恪并没有立即就行动。 想研究形学,就需要更精准的长度测量工具才行。 陈景恪要先制定一套工具。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等,全都弄了出来。 顺便也把游标卡尺给弄了出来。 前世曾出土过王莽时期的卡尺,这也是他被戏称为穿越者的原因之一。 但卡尺和游标卡尺并不相同。 陈景恪搞出来这个,是标准的游标卡尺。 除了测量工具,他还将钢笔搞了出来。 用毛笔写数学,还能勉强忍受。 用这玩意儿作图,实在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 陈景恪弄的这个钢笔,是蘸墨样式的。 笔尖里面包裹的不是笔舌,而是一个开口的小容器。 在墨水里面蘸一下,小容器里就会装满墨水。 墨水顺着预留的缝隙,流到笔尖上,可以写出字。 小容器里的墨用完了,再蘸一下就可以。 还是比较方便的。 至于长度单位,他没有采用前世的的公制,厘米、分米、米、千米什么的。 而是从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里,抽出了一组比较合适的: 厘、毫、分、寸、尺、丈等。 全都是十进制,十厘等于一毫,十毫等于一分,以此类推。 但对于里这个单位,陈景恪有点头疼了。 明朝以一百八十丈为一里,不是十进制很不便于计算。 想来想去,他心一横就将里的长度,扩大到两百丈。 这样半里就是一百丈,也算是百进制了。 当然,这个方法暂时只能在算学小圈子里用,等以后算学影响力扩大,再推广全国也不迟。 将这一切都弄好,他才带着自己弄出来的工具,和编写的形学书,找到程一民。 对于他的到来,程一民非常的惊喜: “陈伴读,你怎么来了。” 眼睛却死死的盯着陈景恪手里拿着的包裹。 陈景恪也没有吊胃口,直接将包裹打开: “看看这书怎么样,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激动的拿起那本形学书,翻开一看就先愣了一下。 这上面的字,线条非常细,字形也很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不像是用毛笔写的,到更像是用针写出来的。 不过他并未着急发表看法,而是埋头看起书上的内容。 第173章 黄河决堤 程一民只是翻看了几页,就被里面的内容所震惊。 他知道陈景恪出手肯定不同凡响,但怎么都没想到,比他想的还要厉害。 此时他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难怪敢称之为形学。 此书一出,陈景恪就可以自称为形学鼻祖了。 这还真不是夸张。 陈景恪在这本形学基础书里,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并给出了许多新的设定以及公式。 比如角的定义。 中国很早就对角有了认识,比如观测天象,就经常用到这个概念。 民间工匠也离不开角。 只是在民间并不叫角这个名字,而是叫倨勾。 但百姓只知道有倨勾,却不知道倨勾的度数。 而在数学上,也同样并没有清晰的‘角’概念。 反倒是道教,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深一点。 但道教研究这玩意儿,是为了方便画各种符箓图案,而不是为了研究算学本身。 所以,相关研究也就仅止于此了。 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其实中国很多学问启蒙都很早,但可惜就可惜在,没有继续深入。 陈景恪在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角这个概念。 并提出了很多定理。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 比如,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这些还只是比较常见,比较浅显的定理。 稍微深入一点的,坐标系概念,更是属于首创。 嗯,这里只能委屈一下笛卡尔了。 …… 总之,只是粗略翻了一下,程一民就再次被这本书的内容所折服。 也为陈景恪的学问所折服。 陈景恪等他合上书籍,才笑道: “如何?” 程一民用敬仰的语气说道: “陈伴读学问之深厚,程某心服口服。” “你的心胸气度,更是让我折服。” 算学只能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这门形学,完全可以看做是开山立派之作。 虽然很多内容,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 但前人只是零碎的发展,且不成体系。 陈景恪将其梳理成体系,还首创了很多概念。 更何况,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和是不是开山立派,并不冲突。 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实践得出的? 也不妨碍他们以创始人自居。 所以,陈景恪完全当的上是开山鼻祖。 这是程一民最真实的想法。 他并不知道国外已经有了《几何原本》,但这并不构成什么影响。 而现在,陈景恪竟然将这本书贡献出来,给大家一起研究。 虽然他还是开山鼻祖,但功劳远不如自己独立出书大。 等于是他将自己的学问,属于自己的声誉,无偿的分给了大家。 或许他对算学圈子有要求,可是和贡献比起来,他所要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种心胸气度,让程一民彻底折服。 陈景恪很满意这种效果,笑道: “我可不是为了让你夸我啊,此书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肯定的道:“能,太能了。有此书在,天下算学高手,任凭你挑选。” “那就好。”陈景恪笑了笑,话锋一转道: “但这次让谁加入,咱们就要好好甄别一番了。” 程一民严肃的道:“你放心,我心中有数,绝不会再让上次的事情重演。” 陈景恪点点头:“这次的组织形式,要和上次的区分开。” “一定要将纯粹的算学爱好者维护好,他们才是算学的未来。” “至于别的,也可以一些招进来,让他们当管事都无所谓。” “但绝不能将核心研究交给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一个人负责核心研究。” “防止将来有人退出,导致他负责的那一块要重新去做。” 技术圈子,只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在,就散不了。 陈景恪已经计划好,等形学书籍编写完成,就正式开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 之后,他又将钢笔、新式作图和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告诉了程一民。 “这些工具,都是我请宫里最优秀的工匠制作而成。” “你们仿制的时候,就以它们为标准,减少误差。” 因为看过一些形学的内容,程一民更能明白这一套工具的重要性,小心翼翼的将其收起。 “还有长度单位,我也进行了统一。” “从古人传下来的长度单位里,挑选了一些作为标准长度单位。” “为了方便计算,我挑选的都是十进制单位。” “里这个单位,我们就按照两百丈来计算,半里为一百丈……” “先在我们自己的小圈子里使用,将来视情况看能不能广泛推广……” 研究过算学,程一民自然知道,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更知道十进制百进制优越之处,自然不会反对。 将这些东西介绍完,两人又商量了一下形学编纂组如何组建。 这一次,他们搭建了严谨的组织框架,明确了各个职务的权力和义务。 拿定大体框架,具体的工作就要靠程一民去做了。 不过还好,有算学编纂组的底子在,找人变得非常方便。 他直接从上一次合作的人里面,挑选了几个还不错的,作为自己的助手。 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而且已经返京的邱广安,也会抽空过来帮忙。 陈景恪也没有再和上次那般,当一个纯粹的甩手大掌柜。 时常抽空出宫,亲自参与建设,让大家习惯自己的存在。 又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陈景恪要重新组建算学小圈子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开。 算学圈子里的人,自然非常高兴,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加入。 尤其是计官体系,给予了最高关注。 之前算学圈子解散,少了这个纽带,还没有正式建立起来的计官体系,再次成为散沙。 说的难听点,在衙门里放屁都不响。 没人喜欢过这种日子,尤其是品尝过好日子,再重新落魄,大家更难忍受。 所以,他们对这个圈子的关注度是最高的。 打心眼里希望,这次的圈子能维持的久一点, 但也有少部分人,心情很复杂。 当初想争夺话语权,结果好处一点没落着,反倒惹了一身骚。 关键陈景恪突然就成了准驸马,地位更高了。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和他闹不愉快了。 总之就是俩字,后悔。 外界对算学小圈子重建,反应并不大。 基本很少有人关注。 如果说有,那就是儒生了。 他们嘴上嘲讽陈景恪天真,被背叛了一次竟然还不吸取教训。 但心里却再次提高了对算学的重视程度。 不过也仅此而已了,算学只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思想领域和儒家不构成任何竞争。 儒生重视,也只是觉得算学抱团了,以后不能随意欺负了。 也就仅此而已了。 别人怎么看,陈景恪是懒得理会的,只要不跳出来阻止,随便别人怎么说。 因为有算学编纂组的底子在,这一次的小圈子组建速度非常快。 半个月后,组织架构就正式完成,形学编纂组开始投入研究中去。 办公室,看着外面大厅里,正埋首学习形学的数十名算学高手,程一民高兴的: “应天府周围的算学大家,都已经被邀请过来。” “外地还有一些,我也已经写信邀请,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赶到。” “到时形学编纂组才算真正完全。” 邱广安颔首道:“不错,陈伴读的形学确实高明,我都忍不住想来这里,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了。” 陈景恪笑道:“那可不成,你要是来这里学习,户部怎么办,到时候陛下可不会饶过我的。” 邱广安打趣道:“没关系,让八公主替你求求情就好了。” 陈景恪很是无语,怎么都喜欢拿这事儿开玩笑。 看来不把媳妇娶回家,这个梗是过不去了。 “算了,不和你说了,我去给大家上课。” 形学即便是对算学大家来说,也可以看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靠他们自研,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问题。 所以只能陈景恪这个‘开创者’亲自上阵,先将一些基础知识交给大家。 然后再让他们做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看着他的背影,邱广安赞叹的道: “比起当初,陈伴读成长了许多啊。” 程一民深以为然的道:“是啊,现在的他越来越有大将之风了。” “最可喜的是,他的心没有变。” 邱广安没有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表示认可。 陈景恪处理算学小圈子的手段,并不算高明。 大家都能看的出来,他想将不听话的人踢出去。 只是这个圈子,是靠他的学问才组建起来的。 所以没人能指责什么。 真正让邱广安刮目相看的,是这一次小圈子的重建过程。 陈景恪亲自参与,各种手段用的非常娴熟。 既凸显了自己的地位,又不让人反感。 和上一次的荣誉总编纂不同,这一次他是真正的小圈子领头羊。 所有人,都是凝聚在他的大旗之下。 不知不觉间,陈景恪竟然已经成长到这种程度。 这让邱广安不禁有些恍惚。 现在陈景恪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年轻,还没到扛旗的时候。 否则,此时的他已经可以拉一批人马,打出自己的旗号了。 不过这也是他的优势所在。 时间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可以慢慢布局。 太孙伴读,驸马,未来不可限量啊。 只可惜,自己年龄大了,或许等不到那一天到来了。 算学小圈子很快就步入正轨。 陈景恪亲自授课,学生全是算学大家,所以进程非常的快。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基础方面的知识,就已经学的差不多了。 陈景恪已经准备着手,进行下一阶段教学。 算学小圈子外的事情,他也在关注。 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 军方按照计划,一个军一个军的放还民籍,此时已经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 预计两年内完成全军转型。 不过军功的重新审核,已经完成了六七成。 最迟年底会拿出完整的名册。 也就是说,今年过年朝廷必然会进行一次大授勋。 可以说是万众期待。 行政方面的改革进程就更快了,乡官已经基本就位。 不过配套的吏员,还需要慢慢选拔。 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官不够用了。 即便将恩荫官全都填进去,又通过举荐从民间遴选了一批,缺口也非常大。 于是吏部就请旨,让一部分举人直接出仕吧。 举人也是可以出仕的,但一旦授官也意味着,不能再参加会试。 所以,只有放弃考进士的举人,才会选择直接出仕。 而且一般只能当辅佐官。 如果当主官,最多能做到县令一级。 恰好现在缺的就是大量辅佐官,正好适合。 朱元璋也是没办法了,只能同意。 这才勉强缓解了官不够用的难题。 不过这并非长久之法,还是要培养更多后备官员才行。 朱元璋已经下旨,明年二月将再举办一次恩科。 时间很快就进入到了八月份,陕西、河南等地普降大雨。 对于缺水的两地来说,这本是一件好事。 然而雨水也导致黄河水位暴涨,于是在开封决堤了。 所幸,这次决堤的地方,正好在黄河新河道的下方。 这一带的居民,大部分都被迁走了。 没迁走的,居住点地势也比较高,所以并未造成多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而且,为了减少黄河改道带来的风险,白英在黄河上修建了一道巨大的水闸。 一点点增加放水量。 同时利用适量的水,搞‘束水攻沙’,冲刷新河道。 此次下方有决堤,他就将位于上方的闸门打开,减少下游水量。 然后率领修建黄河的役夫,不慌不忙的赶过去,将缺口给堵上了。 等到这边的口子堵住,再将闸门落下来一些,控制水流量。 一场本应该造成重大损失,并被郑重记录在史书上的大事件,就这样戏剧性的结束了。 朱元璋及群臣得到消息,无不感到震惊。 然后就是欣喜。 朱元璋下旨对白英进行了表彰,同时还调拨粮食,犒赏了所有参与的役夫。 但群臣并没有高兴太久,很快一个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入应天。 黄河役夫中爆发了疫病,已经有数千人感染。 第174章 异常 疫病? 陈景恪心中一惊,连忙

相关推荐: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桃源俏美妇   淫魔神(陨落神)   弟弟宠物   万古神尊   过激行为(H)   乡村桃运小神医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