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33章

第133章

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部落的强大。” “但是,人类面对的敌人不只是大自然,还有人类自己。” “部落与部落之间,因为种种原因掀起了战争。” “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同类竞争,部落开始结盟,于是部落联盟时代到来。” “随着竞争的日渐剧烈,各个部落联盟内部抱团越来越紧密。” “为了获得最终胜利,他们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制度,于是国家就诞生了。” “比起部落,国家在制度上就先进太多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能更好的调动群体的力量。” 朱元璋皱眉说道:“这和大禹治水建立夏朝的推论相违背啊。” 朱标摇头解释道:“不,并不相违背,两者恰恰是相互印证的。” “不论是为了应对同类竞争,还是为了治理大洪水,都说明国家是人类面临困境时抱团取暖的结果。” 朱元璋略微思索,才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是咱有欠考虑了,你继续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解释了国家诞生的原因,那么朝廷肩负的责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咱们再重新回到部落时代……” “部落的形成确实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部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直白点说,大家对部落的需求是什么,部落又该如何满足大家的需求?” “当时的组织形式是很松散的,权力不全掌握在部落首领的手里,部落成员拥有极大的自由。” “如果部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成员的利益,部落成员就会离开加入别的部落。” 朱元璋不禁颔首道:“个体的要求肯定是活下去,部落要满足这个需求才行。” 陈景恪说道:“对,就是活下去,而活下去又可以拆分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安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资上的满足。” “用殿下的话来说就是,国泰民安。” “所以,部落诞生之初,天然就肩负着‘国泰民安’的重任。” “等国家诞生,这个责任自然而然的就交接到了它的手里。” “将部落看做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那么它想要一直存在下去,就必须想办法使‘国泰民安’。” “如果做不到,成员就会抛弃它加入别的部落。” “当失去所有成员,它也就不复存在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天然肩负的责任吗……” 朱标先是点头,然后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方才雄英提出的死刑问题如何解释?” “不论是契约论,还是抱团取暖,百姓都不可能赋予任何人处死自己的权力。” 陈景恪解释道:“所以,太孙才说契约论太过于片面,国家制度的形成更加的复杂。” “我以为,除了国民赋予的那一部分权力之外,国家还从风俗习惯中借用了一部分权力。” “在律法出现之前,如果有了矛盾要如何解决?” “一般两种方式,一种是拳头理论,谁的拳头大谁有理。” “还有一种叫同态复仇,别人怎么伤害你的,你就怎么报仇。” “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别人弄瞎了他一只眼睛,他就把别人的眼睛也弄瞎一只。” “欠债就要还钱,杀人就要偿命。” “这种最原始的风俗习惯,被当时的人广泛接受,大家都认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后来这个风俗就被部落继承,慢慢形成了律法。” 三人再次点头,有道理,这么一说就解释的通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同态复仇太极端了。” “有人无意中伤到了人,就要让他受同样的惩罚,是不是太冤枉了?” “而且受到伤害的人也无法得到任何补偿,最后两个人都成了受害者。” “如果两个人都受伤严重失去劳动能力,就会变成两个家庭的负担。” “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隐患。”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就有了更加人性化的律法,无意中伤了人,可以通过钱财赔偿来弥补对方的损失。” “这样对大家都好……” 朱标连连点头,说道:“很有道理,即便是现在,律法也是在风俗道德的基础上制定的。” 陈景恪回道:“所以,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在很久以前就奠定了。” “诸子百家的学问,也不是先贤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而是他们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再结合当前情况进行的改良。” “这其中儒家是做的最好的,它继承了华夏文明中的很多闪光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同世界这个终极理想。” “大同世界,可以看做是国家肩负的责任的具象化。” “以前人们只知道,朝廷肩负着责任。” “可这个责任具体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没有一个标准。” “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现在儒家告诉了世人,这个责任就是建立大同世界。” 三人再次点头,经过这一番剖析,他们终于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对治理国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陈景恪见他们听进去了,心中也非常高兴。 这个饼是画给朱元璋祖孙三人的,又何尝不是画给他自己的。 比起‘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个冷酷的回答,他更喜欢自己画的这张饼。 他无疑冒犯任何先贤,但现在是大明,解释权掌握在他手里。 这个饼,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至于后人认不认同,无所谓了。 他努力过,就足够了。 说的兴起,他又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很多人抨击大同世界,认为是幻想,是骗人的东西,不可能实现。” “这个论调一直存在。” “就好比,有人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没见谁去效仿他们啊?” “树立一个孤独的道德标准,有什么用?” 朱标马上就想到了《盐铁论》这本书,这个论调是桑弘羊用来驳斥文学贤良的。 你们天天吹捧古代的圣贤,有个屁用啊,也没见国家变好。 “我只能说,持这个论调的人,是在否认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孤独的道德标准就像一把尺子,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标尺,就好像人类嗅觉失灵,不知道什么是香什么是臭。” “等饿了不是去厨房,而是闻着味儿就钻进厕所了。” 额……三人都有些无语,这个比喻实在有点让人恶心。 “我们不一定要去学圣贤,但必须要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赞扬的。” “与他相反的行为,就不那么值得夸耀了。” “不要求人们去学他,只要大家别往相反的方向走就可以了。” “儒家思想起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它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但至少它确立的一套标准,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去做。” “同理,大同世界也是一样。” “虽然这个终极理想很难实现,但有一个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三人再次点头,至少对他们来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朝廷肩负的重任,就是带领黎民苍生向着大同世界前进。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儒家也有缺点,太过于理想化。” “他们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 “说起道理头头是道,问他们解决的方案,就只会追忆上古先王之治。” “所以,儒家只适合用来当尺度,用来给人们树立一个标准。” “如何达成这个标准,还需要问法、兵等百家,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 朱标心中一动,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是汉宣帝的名言,一句话道尽了汉家制度的本质。 他还说了另外一句名言:亡我汉家天下者,太子也。 明知道刘奭不堪大用,因为和许平君的感情,还是立他为太子。 果不其然,西汉朝从刘奭开始,朝着亡国方向急速前进。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所以,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学说,什么样的制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带领大明走向大同世界。” “这是国家天然肩负的责任,是历史赋予他的任务。” 第255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 听到‘历史赋予的使命’,朱元璋祖孙三人都有些激动,很轻易就接受了这个概念。 作为推崇祖先崇拜,又最擅长记录历史的文明,华夏人对‘历史’有着别样的情怀。 史册留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 先秦时期的刺客,为了青史留名甘愿付出生命。 东晋桓温更是说出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的话。 朱元璋祖孙三人自然也想青史留名,与历代明君雄主相媲美,甚至想在功绩上超越历代君主。 朱雄英亢奋的道:“历史的使命交到了大明的手里,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元璋很是喜欢他的雄心壮志:“乖孙有这个抱负就好。” 朱标却说道:“盛世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创的,景恪虽然提出了种种改革,还拿出了帝国计划。” “但我们谁都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朱元璋颔首道:“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几千万苍生,谨慎一点是好的。”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们,这些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他也已经想好了另一套解释: “方才我说过,制度奠定在很久以前。” “我的变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历史,梳理国家发展的脉络,从中推演出的结果。” 朱标精神一震,追问道:“你在历史中发现了什么?” 朱元璋也立即就坐直了身子,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开课。 陈景恪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是关于国家和朝廷,国家的发展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过程。” 朱标不解的道:“中央集权?” 陈景恪说道:“对,中央集权,也就是天子的权威越来越大。” “从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到建立更加严谨的国家,是一次对君主权力的增强。” “夏商周采取封建制度,天子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诸侯王拥有极大的权势,甚至可以反过来取代天子。” “秦朝大一统之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一个县令都要君主亲自任命。” “权力再一次集中,皇帝的权力再一次增强。” “两汉隋唐时期,世家豪强力量强大,他们通过掌握学问,垄断了做官的门路。” “皇帝也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唐朝末年世家豪强被消灭,等宋朝建立,再也没有势力能掣肘皇权,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增强。” “大明建立,洪武十三年陛下废除丞相制,彻底终结了一千多年来皇权和相权之争。” “天下大权尽归天子之手,陛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 “放在两汉隋唐时期,皇帝要是敢废丞相,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在我大明,几乎没有人敢反对,陛下很轻易就达成了目的。” 朱元璋非常的得意:“你是说,咱废丞相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如此,天子大权独揽,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任何政策都能得到贯彻执行……” “大明的种种变革都能顺利施行,也得益于此。” “但此举到底是对还是错,还要看陛下带领大明走向何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若咱能实现国泰民安,此举就是明智的,历史也会给予很高评价。” “若做不到,就会被天下人唾骂,这个道理咱懂。” 陈景恪说道:“是的,天子大权独揽,将天下的重担负于己身。” “若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大概率是要遗臭万年的。” 朱标眉头一皱,提醒道:“景恪,慎言。” 朱元璋却摆摆手说道:“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这里又没外人怕什么。” “其实废除丞相制,咱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 “景恪你这一番分析,替咱去除了心中的担忧。” “接下来就要看咱,如何肩负起历史给的责任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却摇头说道:“不,咱一点都不英明。” “以前咱一直将天下视为私有,将百姓视为奴仆,今日才知道何为天子。” 陈景恪赞道:“陛下能有此想,就已经超过历史上大多数君主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转而说道:“继续说,除了中央集权,还有什么发现?” 陈景恪说道:“还有就是关于民的,或者说是关于人权的。” 人权?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我记得你和方孝孺说过这个词,还让他去观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这件事情,回道: “是的,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权不断完善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哦,详细给咱说说。” 朱标也露出倾听之意。 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最底层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锢在村子里,生老病死都不允许离开。” “他们没有自己的姓氏,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地位约等于牲畜。”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不是针对陈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虽然他们有姓氏,可照样不配拥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说起来他们是拥有户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实上就是两条腿的牲畜。 陈景恪没有察觉到他的变化,自顾自的说道: “秦国变法采用军功爵制,最底层的人终于拥有了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 “路引制度的施行,让百姓有机会离开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统重新录入户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 “百姓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很小,但也总比以前强。” “到了唐朝时期,村子依然被高墙围起,城池内部以坊市隔开,百姓想要外出是非常困难的。” “出入城池都要有路引,若把守城门的人擅自放没有路引的人进出,就要受到惩罚。” “到了宋朝,村镇的围墙被拆除,路引制度进一步放开,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城池。” “虽然我很鄙视宋朝,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做的确实很不错。” “学问在这个时期彻底普及,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读书识字。” “尽管很难,但比以前没有任何机会,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的人口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很多失地的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靠给人做工谋生。” “而频繁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宋朝的生产力发展非常迅速。” “瓷器、丝绸、白糖、造船、航海、工商业等等,都得到蓬勃发展。” “就以钢铁产量为例,最高时期达到了年产千万斤……”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百姓也在逐渐获得更多的基本权力。” “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在一点点被取下。” “这是历史的潮流,逆流而行者,必将被洪流淹没。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极为不自然,因为他就是逆流而行的那个人。 建国之初,他制定了极为严苛的人口制度。 强行给人划分职业,不允许人更换,还限制人口流动。 虽然经过陈景恪纠正,很多政策改了,但有一些依然还在施行。 而且他对陈景恪这套理论,也并不完全支持。 “人口流动确实能促进交流,但也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宋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将流民中的青壮招入厢军,从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冗兵问题。” “前车之鉴,我大明不可不吸取。” 陈景恪反驳道:“人很难超越时代看待问题,宋朝君臣就是如此。” “他们忽视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只看到了其中的弊端。” “然后又采用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决这个弊端,从而造成了冗兵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怎么解决?” 陈景恪说道:“工商业,宋朝海贸发达,生产的商品远销全世界。” “若他们建立大型作坊,招募流民去做工。” “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从海贸获取更大的利润。” 朱元璋连连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如此多的青壮聚集在一起,很容易惹出事端。” 陈景恪叹道:“陛下还是不懂,百姓只有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但凡有一口饭吃,谁又想干掉脑袋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坚持己见:“你说的或许是对的,可朝廷不能冒这个险。” “况且,生产力发展慢一点,影响也并不大。” “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好处,就冒如此大的风险。” 陈景恪并不觉得奇怪,朱元璋要是支持他的理论,那才有问题。 就连朱标,也不支持他的解决之法。 对他们来说,限制人口流动,是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最正确的处理之法。 “陛下,这个世界不只有大明一个国家。” “我们止步不前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停下等待我们。” “早晚有一天,会有国家超过我们,然后来侵略我们。” 朱元璋不以为然的道:“不要危言耸听,就算有国家生产力超过我们又能如何?” “我大明百万雄军,何惧强敌。”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质疑。 陈景恪心下叹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估计还以为就是织更多的布,造出更精美的物品器具。 看来是时候给他们来一波大震撼了。 想到这里,他抢过朱雄英的笔,抽出一张白纸画了几个图案。 朱元璋探头看过来,疑惑的道:“这是什么?” 陈景恪讲解道:“这是我设想中全新的火铳,这是定装金属弹。” “外壳用铜或者铁制作,里面封存固定量的火药。” “底部安装一个类似燧石一样的小东西……” “火铳里安装一个撞针,用撞针撞击底部燧石,从而引燃内部火药,将弹头发射出去。” “如果这个设计能够实现,从今往后火铳将不在惧怕水,射击速度也能提高十倍不止。” “到那个时候,火铳将彻底取代弓弩,成为军中最重要的装备。” 朱元璋可太清楚这种火铳一旦成真,威力将是何等的巨大,惊叹道: “真是天才般的设想,咱这就让军器局的人去研究……” 陈景恪阻止:“陛下,军器局的人连火绳铳和燧发铳都没研究明白呢,让他们研究这个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且这种火铳最重要的就是定装弹,就算研究出来了,也没办法大规模生产,不具备实战意义。” “而且,这种火铳比起我设想中的另外一种机关铳,威力不值一提。” 朱元璋一听还有更好的,连忙催促道: “机关铳?快给咱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陈景恪在纸上画了一个加特林的草图,又画了一个弹链。 “这是弹链,负责给机关铳输送子弹的。” “只要不停地转动这个轮子,子弹就会入雨点一般射出……” “再多的军队,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 “嘶……”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他仿佛看到了割麦子的场景。 朱标也眼皮子直跳,这机关铳堪称杀人机器啊。 在这种兵器面前,靠数量已经很难取胜了。 朱雄英则兴奋的道:“好好好,若能将这种机关铳造出来,我大明的军队定将横扫天下。” 陈景恪却浇冷水道:“但这只是设想,以现在的生产力根本就做不到。” 朱元璋深吸口气,说道:“原来生产力竟还有这般用处,是咱目光太短浅了。” 陈景恪却还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们,继续说道: “蒙古当年西征,将火药的制作技术传给了极西诸国,那里的人已经造出了火铳和火炮。” “我能想到的机关铳,他们也定然能想到。” 朱元璋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好半晌才吐出了一句话: “蒙古人,害人不浅。” 陈景恪继续火上浇油:“温差发动机,陛下已经见过了,也设想过它的种种用处。” 温差发动机先是在宫里流传开来,然后传出宫外,很快就成为贵族官僚之间的新玩具。 很多人脑洞大开,开发它

相关推荐: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桃源俏美妇   淫魔神(陨落神)   弟弟宠物   万古神尊   过激行为(H)   乡村桃运小神医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