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酸,不敢吃凉东西,畏寒明显,无汗出,即便夏天也汗出不多,无口苦,无口干,咽喉正常,腹直肌紧张,舌质淡,苔水滑,脉细弱。处以人参汤:人参10g,干姜15g,炒白术15g,炙甘草15g。7剂,颗粒剂,分2次冲服,每日1剂。 5月9日二诊,患者反馈,疗效一般,遂改为桂枝人参汤原方,即上方加肉桂10g,续服7剂。 7月20日三诊,患者反馈,上药疗效显著,服药后腹泻已无,饮食增加,但体重未增。又因食凉饭,腹泻反复。要求继续服药20剂以巩固疗效。 按:《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由此可以看出,桂枝人参汤主治证有二:即利下不止与心下痞硬。该患者的表现紧扣条文,频繁腹泻即利下不止,腹直肌紧张即心下痞硬,方证对应,故与桂枝人参汤。 患者初诊时,笔者认定是人参汤证,与人参汤原方,此后笔者又坚定给予人参汤加肉桂,即桂枝加人参汤,是因为患者服前药时间较短,故7剂药后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效果。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药物逐渐发挥出了作用。 人参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为丸即理中丸,方中人参、白术均能够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干姜能够温中止泻,再加肉桂以增强干姜的温中之功。 2.五苓散治疗药后腹泻案 王某,女,60岁,身材瘦小,面色黄白而润泽。干燥综合征病史10余年。2016年10月31日求诊。 2015年5月,患者因干燥综合征复发求治,笔者以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治之,疗效尚属满意,类风湿因子控制在80U以下,血沉也控制良好,在正常范围之内。笔者于2016年8月因工作变动与患者失去联系,而患者于当年10月份求治于某医,某医给予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患者出现腹泻,某医又于方中加用黄连10g治之,腹泻仍不止。患者求诊时,已腹泻近1月。患者从网上看到炖牛肉等喝汤大补,于是喝汤,也出现腹泻。现正在服某医开的汤药,方含黄连10g,无大黄等泻下药。现每天腹泻3~4次,有时质稀如水,无腹痛,无肠鸣,双手背肿胀、疼痛,双下肢不肿,项背强直感,但转动比较灵活,纳可,眠可,口干不明显,扁桃体肿大,但不红,小便无异常,舌苔薄白,脉弱。 处以五苓散原方:茯苓90g,猪苓90g,白术90g,泽泻150g,桂枝60g。共为细末,每服10g,温开水送下,日3服。 11月4日回访,服药2日腹泻即止,服药5日手背肿胀减轻。嘱药继服。 按: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往往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百姓普遍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甚至没有毒副作用,对此,我颇不赞同。试问巴豆的毒副作用小吗?砒霜没有毒性吗?人参应用不当同样会产生副作用。临床有报道,人参有过敏者,有应用不当而致失眠者,有流鼻血者,都是人参副作用的表现。 该病例显然是误服清热药而致的腹泻。 本来患者没有腹泻,而医者将干燥综合征误诊为热证,故用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患者出现脾胃虚寒性腹泻。而医者认为是湿热腹泻,故又加用黄连,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患者就诊时表现为腹泻,甚至质稀如水,无肠鸣,显然是水湿内停,再加上双手背肿胀,更进一步确定了水湿内停的存在,故与五苓散原方,如桴鼓之效。 3.大剂量白术通便案 张某,女,59岁,身高161cm,体重62kg。 2015年5月,患者在住院期间为其会诊,主诉是失眠,用大柴胡汤加味治之,失眠很快好转,遂对笔者信任有加。其实该患者住院期间已患慢性肾炎,后找笔者治疗,情况逐渐好转,现在仍在治疗期间,尿蛋白(±),下肢无水肿,基本治愈。 患者有严重便干、便秘20多年,平时都以开塞露、乳果糖等治疗,严重时曾服番泻叶。笔者开始治以生大黄5~10g,大便尚能通下,但笔者认为,大黄不能长期应用。2017年5月7日,患者再次来诊,笔者治以生白术30g等药,通便的效果并不明显。 5月21日,患者再次来诊,腹胀、大便干结难下,曾用过开塞露,遂疏方四逆散加味:柴胡15g,生甘草20g,党参30g,生白术80g,枳实15g,生白芍80g,生山药30g,水蛭8g。煎服,每日1剂,12剂。 5月30日,患者反馈,大便尚可,自从服药以来,到现在没用开塞露。遂减生白术为30g,大便又不通畅。后又改为80g,大便即无障碍。 按:难治性便秘,实在难治得很,该案即为一例。 临床所见,便秘者不一定便干。大便干结者,一般属实;大便不干而难下者,虚者居多。 该患者长期便秘,大便干结,长期应用泻药容易出现结肠黑变病,故笔者给予患者一定时间的生大黄后,向患者说明情况,不再建议使用大黄制剂,而代之以大剂量的生白术、生白芍。从临床表现来看,患者服用大剂量的生白术、生白芍是有效的,但可能患者患病日久,也可能已经出现结肠黑变病,故停药后大便依然如故。这是笔者遇到过的最难治的便秘患者。 白术的用法有两种,即生用与炒用。其用量相差悬殊,6~60g不等。通便时须生用、重用,甚至有时达120~150g;而止泻、健脾时,宜炒用,用量一般不超过30g。 28.甘草——天然激素 28.甘草——天然激素 甘草首载于《本经》,其曰:“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其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内蒙古产者为道地药材,以外皮细紧、色红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故又称甜草。生用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蜜炙偏温,长于补气。因甘草能够调和药性。为临床最常用之品,故有国老之称。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它能够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主要用于:①气血不足之心动悸、脉结代,配伍人参、桂枝等,如炙甘草汤
相关推荐: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村夜
乡村透视仙医
顾氏女前传
淫魔神(陨落神)
猛兽博物馆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桃源俏美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