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等他一进入咸阳刘邦手下的将领们都乱了套了,灭了秦,到了秦国的都城一看那个金碧辉煌的宫殿,谁见过啊,更不要说进去过,所以刘邦一进入秦始皇的宫殿,一进入秦宫他傻了,金碧辉煌的宫殿,这位51岁的泗水亭长,而且帝国的逃犯,没见过堆积如山的珍宝,没见过来自全国各地的绝色美女,他没见过,他虽然有一个吕雉,那比起人家秦始皇宫殿的,那差老了,而且多啊,秦始皇宫殿的美女一万多呢,再看看人家宫殿里那个摆设,不说别的就说那床吧,从没睡过皇帝的床,所以刘邦做了个决定,下榻秦宫,当天晚上住这儿不走了。他这个决定我们觉得非常好理解,那么刘邦决定下榻秦宫。他是非常多的因素造成的,如果你要把他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欲望。就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对权力的渴求,对美色的渴求,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它是许多欲望最后综合到一块儿,导致刘邦做的决定下榻秦宫,但是这个决定立即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第一个是他的连襟,谁呢?樊哙,那个卖狗肉的狗屠反对,说你不能住这儿。但是他那个连襟呢,是个大老粗,讲不出道理,就说你不能在这儿住,那刘邦当然不听了。第二个反对的张良张,良不像樊哙,樊哙是啥也说不出来就说你不能在这儿住,张良说出道理来,第一,你是怎么进入秦宫的?你想想,你是怎么进来的?要不是秦国的国君暴虐无道,激起天下百姓的反对,你乘势而来,你能进入秦宫吗?当年一个小亭长你能想进到这里边,那是你能进的地方吗?那是你能住的地方吗?这是第一。第二,你想想,作为一个为天下清除暴君的人,他该怎么做?生活应当俭朴啊,你进入秦宫的第一天你就想住到这儿,那你这不是走已经覆灭的秦王的老路吗?《史记》的原话叫“助桀为虐”,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助纣为虐,你这不是做错了吗?这是第二点。第三点,作为一个想干大事的人该怎么样对待别人的忠告呢?《史记》写了两句我们到今天都流传的口头禅叫:“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它不叫良药,《史记》的原文叫“毒药苦口利于病”,张良就说了这三条,刘邦啥话也不说,站起来“还军霸上”,还在野外扎了个大营,就住在霸上,从秦宫里面搬出来了,所以刘邦入关以后办的第一件事,放弃复仇,第二件事“还军霸上”,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战胜自己,很难的。 画外音: 当布衣出身的刘邦到达秦始皇金碧辉煌的宫殿时,他真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当年刘邦在咸阳街头看到秦始皇出巡时浩浩荡荡,禁不住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今日当荣华富贵出现在刘邦面前时,这个昔日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张良的劝说下竟然用理性克制了自己的欲望,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刘邦的又一个举动让关中百姓趋之若鹜,那么刘邦到底做了什么?他又为什么这样做呢? 王立群: 秦帝国能在三年之间迅速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它是民心尽失,完全失去了民心,老百姓都不支持它,所以怎么样争取民心,是考量一个政治家是不是成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能不能看到民心,争取民心。刘邦是公元前206年10月入关进入咸阳,进到咸阳里边的,11月刘邦就下了个令,这个命令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是这么几句话:“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说秦地的父老乡亲受秦代的苛法灾难太长了,秦代的法律叫什么呢?诽谤者族,我们说古代的诽谤和今天的诽谤这两个词的词意不一样,今天的诽谤呢,是没有根据的说一个人的坏话,这叫诽谤,我们还有一个罪叫诽谤罪,你诽谤别人是犯罪的。古代什么叫诽谤呢?古代的诽谤就是在背后议论一个人叫诽谤,所以秦代当时秦始皇的立法中间就有一条,你只要在背后议论秦国的一些事情做得不对,这就叫诽谤者,什么罪呢?灭族“偶语弃市”,什么叫偶语啊?两个人在大街上见面,两个人就站那儿叽叽咕咕说一番话,偶语,偶就是两个人,两个人站那儿一说话,弃市,立即拉出去杀了,这就是秦代的法律。所以刘邦他说,我给诸侯们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做关中王,我就应该做关中王了,那怎么办呢?我宣布从今天开始,秦国所有的法律一律终止作废,我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杀人的你要抵命,杀人者死,伤了别人或者偷了别人的东西,你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鉴昭行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凄子开发日志
蔡姬传
差生(H)
突然暧昧到太后
吃檸 (1v1)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