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想,也不想介入各种纷争,只想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生过日子。 爪哇岛符合他所有的需求。 面积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单独分给他这个亲王。 处在南洋岛链的最外围,远离其他岛屿还不是交通要道,可以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 当然,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亲王,他知道孤立政策是没有前途的。 日子想过的滋润,必须要在大明的宗藩体系里找准位置,一个不威胁别人又不可或缺的位置。 爪哇岛也能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香料。 这里盛产香料,有香料群岛之称。 他只需要为大明体系内的国家提供香料,就能确保日子过的很滋润。 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老朱也没说什么。 这个儿子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喜好风雅之道,不喜俗务。 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也没人指责什么。 朱橚的喜好,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 至少对皇族来说,有点上不了台面,属于是不务正业。 当然,现在朱橚登上了行业巅峰,情况又不一样了。 朱檀的喜好则不然,这是妥妥的贤王格调,放在任何时期那都是值得夸赞的。 所以,当朱檀表明自己的追求之后,老朱很爽快的就把爪哇岛封了给他。 而且因为朱檀在辽东坐镇过几年,鲁王府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所以他的封国起点更高。 也不用担心会被国相府夺权之类的。 甚至国相府都是以他鲁王府的原班人马为主组建的。 朝廷配备的官吏,都去了中下层。 也因此,在到达爪哇岛之后,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初步安置下来。 并且建立了上下通达的秩序。 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天灾袭来。 暴风,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来袭,海浪能有数丈高。 水桶粗的树干都被拦腰吹断。 之前暂时堆放在外面的各种物资,在大风里犹如纸片一般飞舞着飘向远方。 躲在低矮的小屋里,看着这一切,朱檀心中犹如在滴血。 比起物资上的损失,他更担忧的是迁徙来的百姓。 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 等等……他猛的回头打量起这低矮的小屋。 发现在狂风里竟然能保持不散架,为主人提供最后的庇护。 这一刻,他全懂了。 原来不是傅安小气,而是太负责了。 这时他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原来这才是因地制宜……” 这一刻,他似乎悟到了很多。 暴风刮了一天一夜才停歇,居住地已然一片狼藉。 看着这一切,大家心中不禁生出沮丧之感,很多人甚至失声痛哭。 朱檀却召集所有人,开了一场会议。 他将自己能想到的鼓舞人心的话,全都说了一遍。 鸡汤管不管用不知道,但他这个主心骨没有乱,确实有助于稳定人心。 尤其是他最后宣布,会在这里树立一块石碑,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供后世纪念瞻仰。 这是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之后各级官吏出动,组织百姓和军队进行救灾。 最后统计下来,有一百三十八人死于大风,四百余人受伤者。 至于财物的损失……他们带过来的财物,九成损失一空。 尤其是粮食,损失更大。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最多二十天我们的粮食就要耗尽。” 听到这个消息,朱檀的眉头紧紧皱起。 别的事情都好办,独独不能没有吃的。 于是他下令,一边派人去淡马锡、楚国求救,一边派出军队捕猎,派出水手去捕鱼。 尽可能的延缓粮食的消耗。 但粮食不足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本就沉浸在悲伤里的百姓,这下彻底慌了。 再也没有心思去干活。 这次就算朱檀舌灿莲花都没用。 朱檀首次感受到,什么叫无能为力。 作为亲王,他的人生太顺了,就算有困难也从来都没有慌过。 因为他知道,再大的困难,找老头子哭一哭就都解决了。 可现在,他没地方哭,也不能哭。 作为一国之主,他要是哭了,人心马上就能散的一干二净。 他首次感受到,肩负一国的压力。 也隐约感受到了,自家老头子和大哥承受的压力。 深吸口气,他眼神里的软弱和惶恐慢慢消失,最终只剩下坚毅。 现在,轮到我来肩负一国百姓了。 如果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想必会非常的欣慰。 然而……困难并不会因为决心就消失不见,粮食问题依然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安定人心。 就在朱檀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拼凑一些食物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人他非常熟悉,就是当初为他们引路的淡马锡使者。 那使者带着他来到一处空地,掀开一块石头露出一个洞口。 里面装满了粮食。 朱檀惊喜的道:“粮食……这……傅总督他算到了?” 那使者恭敬的道:“这些粮食,大部分是之前从爪哇土民手里收缴来的。” “傅总督没有全部运走,而是留了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没想到今日恰好用到了。” 朱檀是何等人也,自然知道这只是场面话。 傅安这是在给诸侯王下马威,告诉大家淡马锡才是南洋的中心。 淡马锡总督才是南洋话事人。 只不过他用的方法很高明,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毕竟天灾非人力所能操控,他也确实帮大家解决了大难题。 有些反应迟钝的,甚至都无法领会到他这一层意思。 只会感激他的帮助。 但就算再迟钝的人,都能通过这件事情明白一个道理,淡马锡的影响力无孔不入。 以后想做什么事情,必须要考虑到傅安的想法。 更准确的说,是考虑淡马锡总督的意思。 朱檀看出了傅安的想法,对此他并没有说什么。 本来他就没打算搞事,有个强势的总督,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淡马锡总督代表的是朝廷,有他弹压诸侯王不敢乱来。 至于总督府会不会反过来欺辱诸侯王…… 纯属想多了,真当诸侯王是吃白饭的。 有了这批粮食,鲁国就能支撑到下一批粮食送来,民心终于安定下来。 大家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建设中去。 朱檀也给洛阳写了一封信,将这里的一切都一五一十的讲了一遍。 重点提了傅安对大家的帮助。 不是阴阳怪气,也不是内涵傅安,而是真的夸赞。 朱檀不知道的是,这场风暴受影响的不只是鲁国一地,整个南洋都被波及。 刚刚到来的诸侯王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各家的损失都非常大。 不过还好,人员损失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而且有了傅安提前布局,粮食问题也都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算是有惊无险。 然后,惊魂初定的诸侯王们,几乎做出了和朱檀相同的选择。 一边写信对傅安表示感谢,一边写信给洛阳汇报这里的情况。 朱桢得知这些消息后,感叹道: “这次谁也无法阻挡傅安入阁了。” 许柴佬也点点头,说道:“傅总督确实是为能臣。” “等诸侯国稳定下来,必然要入中枢的。” 说到这里他心中有些感慨,若非当初自己软弱,入阁的恐怕就是自己了。 不过也没什么可后悔的,至少现在自己过的也不错。 楚王朱桢对他信任有加,政务悉数委任于他,无条件支持他的变革。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想,几个月后洛阳接到诸王的奏疏,朱标对傅安赞叹不已。 “傅安果能臣也,可入阁……景恪你以为呢?” 陈景恪思索片刻,说道:“内阁确实也该换届了,有几个老人需要退。” “陛下若对傅总督满意,自可以命其入阁。” “不过,南洋那一摊子,也需要一位能臣去接手。” “最好让其提前赴任,作为副手在傅总督手下锻炼一年半载,再转正。” 朱标深以为然的道:“此乃老成谋国之言,只是你以为谁能担此重任?”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说让谁去,而是说起了标准: “此人需有一定的背景,否则无法震慑诸侯王。” “还要懂新政,具有开阔视野……” 朱标眉头微皱,现在懂新政的人不少,反倒是符合第一条标准的人比较少。 符合两者的就更少了。 眼见一时拿不出合适的人选,两人倒也没有着急。 傅安入阁至少也是明后年的事儿了,有的是时间挑选合适的人。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老朱知道此事后,直接给出了一个选项。 “你们觉得傅忠怎么样?” “傅忠?”朱标露出深思之色。 第442章 祸不单行 傅忠就是傅有德的儿子,因为父子、兄弟不能同朝当高官的潜规则,一直没有担任具体职务。 但平时没少领特殊差使,比如巡视地方,监察新政推行情况。 这也意味着,他对新政不陌生。 身份地位也完全没有问题,傅有德的儿子,谁敢不给面子? 老朱说道:“咱早就答应傅有德,让他回来享天伦之乐,只是事情太多一直耽搁到现在。” “他心里不知道怎么数落咱呢。” “正好现在朝中无事,四边也比较稳定,就让他回来吧。” “他卸任之后,傅忠就可以出来主政一方了。” 朱标并没有直接同意,傅忠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有主政过地方,直接就去接手淡马锡,不知道能不能挑的起这个担子。 许柴佬殷鉴不远。 朱元璋自然能看出儿子的顾虑,说道: “先让他去淡马锡给傅安当助手,如果他能胜任,就让他继续干着。” “等将来傅安入阁,就将其转正。” “如果他不能胜任,就让他回来,再换个人去给傅安当助手。” 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既照顾了傅家成全了老朱的君臣情谊,又不耽误朝廷大事。 朱标终于点头,同意了这项人事任命。 于是,朝廷接连发出了两道政令,一是任命傅忠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 二是调傅有德回京。 聪明人自然知道,这两条政令意味着什么。 不过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动静。 正常的新老交替而已,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傅有德能坚持到现在才退,已经很难得了。 要知道,和他同时期的老将冯胜、徐达等,现在基本都退居二线了。 而且傅忠被任命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也表明傅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对于傅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了。 傅忠先是进宫谢恩,然后收拾好家门翘首期盼老父亲归来。 对于这个任命,陈景恪也没有什么意见。 傅忠和他是连襟,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时常打交道。 他对傅忠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人稳重有远见。 不算顶尖人才,但和大多数人比,也属于出类拔萃。 担任淡马锡总督还是绰绰有余的。 淡马锡总督候选人敲定,他也算是放下了一件心事,之后就再次投入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传来。 秋殷薯种植面积达到了五万亩,已经在洛阳普及开来。 老朱要求各省各府各县,派遣专门的人员前来洛阳学习种植技巧。 明年要将殷薯扩展到全国。 争取三到五年内,殷薯走入千家万户。 对于这个计划,群臣自然是支持的。 他们不光是口头支持,还采取了实际行动。 将殷薯带回家乡进行种植推广。 既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又在家乡博取了一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两得。 百姓对于高产良种也是翘首以盼。 没关系的普通人家,只能等朝廷将种苗输送过来。 有关系的人家,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前弄种苗种植了。 对于这种情况,老朱自然是很欣慰的。 还是那句话,殷薯早一日普及,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没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铁轨修好了。 这条单轨铁路最终长度为六十一里,耗时近一年才修好。 这个效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但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慢一点也是正常的。 而且通过这次修路,大明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技术员和工人。 这就是种子。 铁路竣工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朝廷就派出了朱雄英去主持了竣工仪式。 陈景恪自然也跟了过来。 过程没什么可说的,总之看到这条铁路陈景恪感慨万千。 穿越这么多年,终于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仪式结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这些技术员和工人怎么办? 按照以往的情况,工程结束工匠和工人要么回工部干别的,要么就遣散回家。 陈景恪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这些人可都是种子,岂能就这样解散? 于是他提议,所有参与铁路修建的人,统统归铁道司管理。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修铁路。” “不修铁路的时候,就维护铁路,研究修铁路的技术。” “比如如何在山体上开挖隧道,如何架设天桥沟通天堑……” “只有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才能实现铁路贯通全国的宏伟蓝图。” 这个提议自然获得了朱标等人的赞同,就连群臣都没有反对。 毕竟火车的用处大家都懂。 培养一支专门的铁路工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如漕运一样,大明可是养着一个涉及百万人的漕运体系。 不过对于陈景恪随后的一个提议,就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 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 陈景恪觉得应该给他们提高待遇,毕竟修路太累了。 将来要跋山涉水,要远赴外地,某些荒山野岭可能一呆就是好几年。 必须要提高相应的待遇。 群臣则认为,这样做开销太大了。 那些出外勤的,提高待遇还能说的过去,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外勤? 怎么能都提高呢。 于是在朱标的提议下,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日常待遇不变,出外勤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补贴俸禄。 如此皆大欢喜。 但陈景恪知道,在这件事情上,群臣是主动让步了的。 换成别的项目,想提高工人待遇,想都别想。 这些人对于财政预算卡的非常死,朝廷私下怎么花钱那他们管不着。 但官面上的钱,分毫必争。 当然了,他们让步也不是因为陈景恪面子大,而是因为铁路。 还是那句话,铁路太重要了,大家都不想因为一些小问题制造障碍。 铁轨修好,就等火车了。 陈景恪抽空去研究院看了一下,在组装车间里见到了一台初步成型的庞然大物。 邬秉让命人将火车启动,骄傲的说道: “锅炉和动力系统已经组装好,每天都会启动一两个时辰进行磨合。” “现在正在制造的配套设备,等这些设备组装磨合好,就能进行真正的试车了。” “……再有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吧。” 陈景恪很是欣慰:“不错,到时候我给大家请功。” “制作流程和标准都总结出来了吗?” 邬秉让大声说道:“都在同步进行,若非你一再要求必须流程化和标准化,我们能提前三个月完工。” 原始火车的制作难度其实并不高,以大明此时的技术能力,并不难制作出来。 尤其是研究院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那一批工匠。 很多看似麻烦的问题,他们可以想出很多土办法解决。 但‘土办法’基本都是量身定制的,说白了只适用于这一台机器。 放在别的机器上,就不管用了。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可太清楚流程化和标准化的重要性了。 所以他态度坚决的拒绝了‘土办法’,必须要做到标准化。 用同样的办法,能‘复制’出无数量一样的火车。 这就导致,遇到了问题不能用土办法解决,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 然后制定出统一的标准。 后果就是,拖慢了造车的速度。 但对于陈景恪来说,速度慢一点无所谓。 现在多花点功夫,能为以后节省大量的时间。 之后他又转了一圈,就返回宫中,准备和朱标汇报一下情况。 哪知刚入宫就听到一个消息,太子妃有喜了。 他连忙去东宫,果然发现老朱、马娘娘、徐达等人都在。 就连福清都在。 大家脸上都堆满了笑容。 见到陈景恪过来,大家都开始拿他打趣。 老朱和马娘娘不停的说,这孩子来的巧,说明和陈家有缘分。 就连朱标、徐达、福清、徐妙锦等人,都深以为然。 巧合实在太多了。 福清结婚那么多年没动静,徐妙锦刚入宫不久就有喜了。 然后没多久,徐妙锦也有喜讯传来。 要说这俩孩子没缘分,谁都不信。 陈景恪心下则不以为然,福清赶在这会儿有喜确实是巧合。 徐妙锦有喜,纯粹是受福清影响了。 前世存在一个现象,同一个宿舍的几个女生,生理周期会趋同。 有些女生生理周期不稳定,住一段时间宿舍也会变得稳定下来。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怀孕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女人怀孕,周围必然会有别的女人怀孕。 城市里大家关系比较疏远,这种情况还比较少。 在农村邻里经常串门,这种情况就比较普遍了。 一个人有喜,用不了几天周围一大群邻居都会传出喜讯。 这种现象,至今都无法用科学来解释。 很多人以绝对口吻,说这都是扯淡,根本不存在云云。 还煞有介事的推断,同一个宿舍的人生活习惯相同,所以生理周期趋同。 可是他们却无视了另一个事实。 隔壁宿舍的女生,生活习惯也是类似的,为何她们的生理周期和这个宿舍的女生不同呢? 一个目前比较合理的推断是,生理期或者孕期的女性,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息。 这种气息会相互影响,最终让几个同宿舍的女生生理周期趋同。 孕期女性散发的气息,会刺激周围女性,使其更容易受孕。 只是这种气息还无法被现在的科学检测到。 而且在民间,不少人都会尝试用这种方式治疗受孕困难。 只要身体没有问题,只是单纯不易受孕,经常和孕妇在一起,会增加受孕概率。 徐妙锦就是这种情况。 福清和她关系一直都很好,再加上孩子从小被定亲,关系就更好了,私下经常见面。 受到福清影响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陈景恪又不是低情商的耿直人,既然大家都认为有缘,那就是有缘呗。 他也没有强行去讲这些道理。 太子妃有喜,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自然是一件大事。 群臣纷纷祝贺。 徐达家的门槛也快要被踏破了。 就连陈景恪家,都重新变的热闹起来。 但就在此时,一个坏消息从云南传来,西宁公沐英病危。 得到这个消息,马娘娘没绷住,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我可怜的英儿,难道要我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老朱也是虎目含泪,自责的道:“都怪咱,都怪咱啊。” “沐英几次上书,想要回京尽孝,是咱以云南重担压着不让他回。” “若是咱早点让他回来,就不会有今日的事情了。” 朱标也悲伤不已,高血压差点犯了。 虽然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可沐英是义子之长,朱标向来视其为兄的。 听到他病危的消息,朱标岂能不难过。 但即便如此,他还要强忍担忧,安抚两个老人: “爹娘不要担心,信上说大哥只是病重……相信他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 老朱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说道:“景恪呢,陈景恪呢?快把他喊过来……” “不不不,让他直接去云南,快马加鞭去,一定要给咱把沐英带回来。” 陈景恪接到消息,也非常震惊,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沐英出问题了。 虽然只在过年的时候见过几次沐英,但陈景恪对他非常尊敬。 沐英为人宽厚,待人真诚毫不做作,坐镇云南多年毫无怨言。 关键他和老朱一家子关系非常好,视老朱和马娘娘为父母,对朱标等人也视为手足。 上辈子马娘娘病逝,他悲痛呕血。 朱标病逝给了他最后一击,两个月后也悲痛之下撒手人寰。 这种感情,放在整个历史长河,都是非常感人的。 老朱有二十多个义子,却独独厚待沐家,是有原因的。 现在他病危,老朱和马娘娘不知道该多悲伤。 比起沐英的身体,陈景恪更担心另外一件事情。 马娘娘和朱标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个打击。 所以,对于老朱让他去云南的命令,他很是犹豫。 准备去宫里找老朱协商一下,要不让朱橚过去吧。 事实上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还没等他走到皇宫,半道就被急冲冲赶来的内侍给拦住了。 “安平侯速速入宫……” 陈景恪心中一沉,问道:“怎么了?” 那内侍回道:“娘娘……昏倒了。” 陈景恪深吸口气,稳住心神道:“速速入宫。” 然而,有句话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他刚进入皇宫就见到杜同礼一路狂奔而来。 “安平侯快……快跟我走……” 以陈景恪的心态,也终于慌了,问道:“娘娘……” 杜同礼一边跑一边说道:“不是娘娘,是陛下。” “陛下听说娘娘昏迷,受不住打击头疼欲裂随后也昏过去了。” 第443章 喜忧参半 朱标昏倒了? 听到这个消息,陈景恪脚下一个踉跄就往地上栽去。 杜同礼眼疾手快就去抓他,但还是晚了半步,他的额头磕在了旁边的台阶上。 鲜血登时就流了下来。 杜同礼吓了一跳,连忙道:“陈侯,您没事吧?” 陈景恪拿出手帕捂住伤口,说道:“没事,快走……先去陛下那里。” 马娘娘的身体他有数,虽然一直不太好,但那是慢性病,一时半会儿要不了人命。 此时昏迷应当是悲伤过度导致的。 就算他不去,别的御医也有办法处置。 朱标不一样,高血压要是真爆发了是会要命的。 而且头疼剧烈然后昏迷,这对高血压病人来说,就是危险的征兆。 事情有轻重缓急,肯定要先去朱标那里。 杜同礼也知道情况紧急,没有多啰嗦,当先带头往前跑。 刚跑了两步陈景恪想到什么,停下对杜同礼说道: “安排几个人守在宫门口,周王来了就让他去娘娘那里。” 杜同礼恍然大悟,连忙吩咐下去。 之后两人才赶往乾清宫,到了门口来不及通报,就直接闯了进去。 朱雄英早已经候在这里,见他闯进来也没有怪罪,而是说道: “景恪你终于来……你的头怎么了?” 陈景恪一手捂着头,说道:“不小心摔了一跤,没事。陛下怎么样了?” 说着,他目光看向那几名御医。 带头的正是太医院院使郑良琦,此时他正愁眉苦脸,见到陈景恪犹如看到了大救星。 连忙上前将朱标的情况说了一遍。 发热、时有轻微痉挛、嘴唇发干…… 越听陈景恪的心就越沉重,不会是引发中风了吧? 仅仅是高血压还好,要是真的中风或者别的并发症,那就麻烦了。 不过他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了,面上丝毫不慌,说道: “用药了吗?” 郑良琦迟疑了一下才小声道:“没有……我们摸不清陛下的详情,不敢随意用药……” 说着就羞愧的低下头,不敢看他。 其他几名御医也都将脸转向别处,假装在忙活。 陈景恪岂能不知道他们做的什么打算,就是看出问题严重,不敢下手治,想等自己过来接手。 他也没责备郑良琦等人,换成自己大概率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万一出错了,那就是夷三族的大罪。 何不等更有经验的医生过来,既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又能减轻自己的罪责。 深吸口气,他说道:“紫雪丹,双倍药量温水送服。” 紫雪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高热昏厥、惊厥抽搐、口干唇焦等有奇效。 中医三宝丹之一,急救良药。 正对朱标此时的症状。 见他没有戳穿自己,郑良琦几人心中非常感激。 而且有了主心骨,他们也变得麻利起来,取药喂药之类的一气呵成。 另一边,朱雄英也已经听杜同礼讲完了全过程,知道陈景恪是为何受伤的。 心下非常感动。 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走上去小声说道: “我爹怎么样?” 陈景恪只是重重叹了口气,没有给出任何回答。 但这已经足够了。 朱雄英表情也变得无比凝重。 现场的氛围也犹如凝固了一般,几名御医更是心中发颤。 没想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还好刚才没有乱出手,否则…… 等药物服下,陈景恪又取来银针,刺破朱标的耳垂小心的放血。 放血疗法对高血压确实有效果。 只不过此法很危险,陈景恪轻易不会采用。 但现在朱标情况危急,不得不用了。 因为专注放血,他也就没有办法再捂住额头。 堵住伤口的手帕掉落,还未愈合的伤口再次裂开,鲜血顺着脸颊往下流。 不一会儿脸上和衣襟前就染红了一小块。 其他人也不敢提醒,生怕影响到他操作。 还是朱雄英,掏出自己的手帕,从侧面替他捂住了伤口。 陈景恪说了一句:“不方便,找个布条绑上。” 不用朱雄英吩咐,郑良琦已经拿着绷带过来,小心的替他简单的包扎好。 之后众人就静静的看着他操作,连呼吸都变得小心起来,生怕影响到他。 陈景恪怕一次放血太多引起别的后
相关推荐:
永乐町69号(H)
大风水地师
重生之公主要造反
蚊子血
罪大恶极_御书屋
攻略对象全是疯批
炼爱(np 骨科)
有只按摩师
医武兵王混乡村
试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