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再栽就是狗 > 第169章

第169章

灰。 然后他们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行动。 先是下令,在自己的部落直属区域内,为汉人提供庇护。 然后派出三批使者,一批前往淡马锡岛、一批前往楚国,另一批直接去了洛阳。 做完这些,他们又让一部分家族成员,带着大批钱财货物远去西洋做贸易。 “如果我们能渡过此劫,你们再回来,就当出去跑了一次商。” “如果……你们就找个地方隐姓埋名好好过日子吧。” 那些成员自然知道原因,也没敢废话,立即驾船出海。 一路顺利通过麻六甲海峡,驶入了广阔的远洋。 只是还没等他们松口气,海面上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战舰。 …… 苏禄国大乱,正中朱桢下怀。 至于三王的使者……什么使者,本王没有见到。 事发半个月后,他集结全国兵力,以保护汉人的名义进入了苏禄国。 他没有去理会那些小村镇,而是兵分六路直接攻打苏禄国的六大主城。 说是主城,实际上就是比较大的寨子,连围墙都没有。 根本就无法对楚军造成任何阻碍。 当楚军杀来的时候,那些土人竟然没有逃跑。 或许是屠杀汉人百姓,让他们产生了不该有的自信,竟然集结起来试图正面抵抗。 一方武装到牙齿,一方鞋子都没有几双,结果毫无意外。 土人一触而溃,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前方逃跑的溃兵,冲击后方本就不整齐的军阵,然后就是全军大乱。 朱桢用望远镜看着四处奔逃的土人,戏谑的道: “这些人,个头低矮、皮肤黢黑,跑起来真像猴子啊。” 只不过土人也只是像猴子,身手远没有猴子那么敏捷。 被楚军追上去一顿乱砍,不一会儿就留下了一地尸体。 楚军一路追进城池,逢人便杀见人便砍,跪地求饶的照杀不误。 真正贯彻了朱桢的话,鸡犬不留。 苏禄三王得知楚王来袭,情知大事不妙。 不过他们也不是坐以待毙的性格,集结部落的力量准备抵抗。 然而,他们依为屏障的军队,在楚军面前不堪一击。 很快他们的城池、王宫沦陷,他们自己成了刀下亡魂。 攻破几大主城之后,朱桢再次下令,以千户为单位进攻所有土人聚集之处。 “把这些黑猴子全都撵进深山老林里去,那才是他们该待的地方。” 楚国的这些军队,是朱桢耗费数年心血打造而成。 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有土人的血,山林作战经验丰富。 自由攻击的命令下达,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放了开手脚。 各自施展本领,对整个苏禄群岛进行了地毯式清理。 残余的汉人百姓,从各个角落出来,激动的欢迎王师。 很多人主动为军队带路,去攻击土人的重要目标,为自己的家人报仇。 不少勇敢的,随手捡起一样趁手的家伙,跟在军队后面就朝土人杀去。 有了本地汉人的引导,楚军的行动更加顺利。 很快苏禄群岛上,就再也见不到五百人以上的土人部落了。 有土人试图驾船逃走,只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四面八方都是大明南洋水师的战舰。 朱桢自然不敢擅自行动,在出兵之前就已经和郭英、傅安沟通好了。 都是千年的狐狸,自然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打算。 不过两人都没有反对此事。 朱桢平日里对他们很是尊重,这个面子必须要给。 为了确保苏禄岛上的事情不传出去,郭英还借着拉练的名义,派出一支舰队帮他封锁苏禄群岛。 ----------------- 时间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三个月后,南洋的动乱基本接近了尾声。 淡马锡、楚国等大明控制的区域,聚集了十余万难民。 他们都是侥幸逃过一劫,然后通过种种方式逃过来的。 虽然朝廷暂时没有出兵,可傅安等人还是尽力的接收了这些难民,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住宿。 并且趁此机会告诉大家,朝廷不是不想帮助大家,是事发突然来不及做出反应。 从南洋到洛阳,一来一回要几个月时间…… 然后还郑重的做出承诺,朝廷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子民,必然会给大家讨回一个公道。 不论难民们信不信这话,此情此景难免也深受感触。 这些对大明向来没有多少认同感的南洋汉人,终于找到了一点对国家和族群的认同感。 看着情绪渐渐稳定下来的难民,傅安也松了口气。 然后说道:“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武定侯那边可有消息传来?” 南洋水师大营,郭英拿起拿出皇帝和五军都督府出具的调兵公文,在日期那一栏填上了六月二十二这个日子。 甚至还有心情还对比了一下上面的字迹,发现没有什么问题,才满意的点点头。 然后他脸色一凝,下令擂鼓聚将。 事实上,朝廷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布局南洋计划。 且已经预感到今年会发生大变故,又怎么可能会不提前给郭英授权。 他所谓的要请示,有两个目的。 其一,自然是合理的拖延出兵时间。 其二,是为了演戏,以此证明朝廷事先不知道此事。 整个南洋,知道这个计划的不超过五指之数。 至少这个计划,是不能写在史书上的。 史书上只会记载,南洋土人屠杀汉人百姓,大明为子民讨回公道愤而灭南洋诸国。 后人也只会看到大明正义的一面。 这份公文,也是早就写好了的,一直被郭英带在身边。 只不过把日期给空出来了。 他觉得时机成熟,把日期填上就可以直接出兵了。 等将来回京复命的时候,再把洛阳留底的那一份日期填上,堪称天衣无缝。 等诸将到齐,他拿出墨迹未干的公文,使劲挥舞了几下,说道: “皇上诏令已到。” 早就等的心急的诸将,目光瞬间变得炽烈起来。 “陛下得知南洋乱局大为痛心,令我等为大明无辜子民讨回公道。” 简单的两句话,就让诸将激动不已,对皇帝更多了几分忠诚: “陛下圣明。” 郭英怒喝道:“传我命令,全军出击,血洗南洋。” 诸将:“血洗南洋……血洗南洋……” 南洋水师十万大军高呼‘血洗南洋’,倾巢而出向着南洋诸国杀去。 出兵的同时,郭英也不忘给淡马锡传了一个消息。 早就等不及的傅安,也从房子最隐秘处拿出了一份公文,在上面填上了日期。 然后召集岛上所有力量,宣告了朝廷的旨意。 “一日为大明之民,终生为大明之民……” “犯大明者虽远必诛,害我大明子民者,必让其血债血偿。” 早就愤怒不已的官民,顿时发出了怒吼,血债血偿。 然后,淡马锡总督衙门的兵器库被打开,平日里维护治安的差役,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 随后,傅安又给镇守麻六甲的水师下达命令,出击。 总督府是有兵权的,甚至拥有先斩后奏,与敌国交战的权力。 只不过淡马锡比较特殊,朝廷有意限制了他们这一块的权力。 现在时机到了,限制暂时被解除。 平时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总督府,在极短的时间就拉出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 按照和郭英的约定,出兵攻打满剌加(麻六甲)和苏门答腊两国。 淡马锡岛上的难民听到这个消息,放下了心中最后一点怀疑。 朝廷是真的还记得他们。 于是,大明万岁、吾皇万岁的声音不停的响起。 不过很快,这些声音就变成了血债血偿。 难民中间的许多青壮被鼓舞,站出来表示要亲手复仇。 正缺人手的傅安自然满口答应,不过并没有让他们去攻坚,而是单独编在一起,负责最后的扫尾工作。 ----------------- 耿子茂作为南洋水师大将,单独统帅一军,负责攻打婆罗国。 等他的舰队到达,发现岛上依然混乱不堪。 了解过后才知道,劫掠过汉人之后,各个部落为了瓜分这些财富发生了内讧。 以至于他们都未能发现大明军队的到来。 耿子茂可没有客气,立即下令军队登陆。 一队队明军有条不紊的在码头列队,并分配任务。 看着杂乱的城镇,以及地上的汉人尸体。 这些尸体大多已经腐烂,但依稀能看出死的很惨。 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上,布满了伤口。 很多女性尸体都赤裸裸的,生前遭遇了什么可想而知。 看到这一切,将士们的眼睛都红了。 他们并不知道,眼前这场灾难是朝廷策划的结果。 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同族在这里遭受了异族的劫掠屠杀。 接受过思想教育的他们,对国家和族群观念的认识非常深刻。 所以,此时见到这种惨剧,也就更加的愤怒。 随着耿子茂一声令下,愤怒的大军开始了毫不留情的杀戮。 郭英的命令是,鸡犬不留。 即便是刚出生的幼儿,都不能放过。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这条命令太残忍了,可现在没有人再质疑。 无数衣着简陋,还有不少裹着自汉人家中抄来的精美衣物的土人,死在了明军的刀枪之下。 地上洒满了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却丝毫没有引起明军的兴趣。 此时此刻,大家眼中只有土人,以及他们项上的头颅。 哀嚎声再次笼罩整个岛屿,只不过这次角色互换了。 王婉蓉藏身于一处密林的水洼里,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和毒虫的叮咬。 当日她忍痛砸断自己的左手,逃离了那座别院。 出来后她终于确认,土人作乱了,正在屠杀汉人。 她远远的看了一眼,昔日的吴家大院已经变成火海。 这让她非常的兴奋,吴家终于遭报应了。 之后,她趁着夜色逃出城,躲进了林子里。 她知道动乱的时候一个孤身女人是多么危险,所以也不敢和其他人扎堆,一个人躲躲藏藏熬到了今天。 很快断掉的左手因为没能得到医治,发炎溃脓。 身体也起了高热,让她的意识日渐昏沉。 她知道自己要死了,但很不甘心。 不是怕死,而是未能将吴家的罪行公之于众。 只是当前局面,她什么都做不了。 只能找来几种疑似草药的东西,也不知道有没有毒,更不知道能不能治疗伤口。 用嘴嚼碎涂在了伤口上。 也许是运气好,草药起了作用,也许是她的意志战胜了病痛。 慢慢的体温降下来了,伤口也开始愈合。 如此不知不觉三个月多过去,她活了下来,代价就是已经没有了人形。 远处看到她,只会认为她是人形野兽。 正是靠着这个伪装,她躲过了好几次土人的追杀。 这天她正小心翼翼的寻找食物,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嘈杂的声音。 听声音是土人发出的。 她以为是土人又来搜索汉人,吓的连忙躲起来。 但很快发就发现情况不对,这些土人怎么看起来像是在逃命的样子? 谁在追杀他们吗? 她知道土人起了内讧,一开始还以为是土人自相残杀。 可还是很快她就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后面追杀土人的军队,衣服好熟悉。 明军?明军,是明军。 明军来为我们报仇了? 这一刻,王婉蓉积累了数月的情绪终于爆发,忍不住放声大哭。 边哭边大声高呼:“军爷,土人往那边跑了,快杀。” “杀,杀,杀光这些畜生。” 第398章 秦风·无衣 南洋动乱的消息传入大明,朝野为之沸腾。 谁都没有想到,在大明蒸蒸日上的今天,竟然还能发生这样的惨剧。 大明周报用头版头条来报道了此事。 这也是自创刊以来,头版头条首次刊登皇家三人组以外的信息。 由此可见,这件事情带来的震撼有多大。 此事也很快就传开,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不过对于此事的看法,却呈现了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大明必须出兵惩戒土著。 不过同样是出兵,理由却不一样。 有人是从国家尊严的角度来说的,汉人是华夏正统,大明自诩为正统。 土著屠杀汉人就是打大明的脸,大明必须要出兵维护自己的尊严。 还有人则是从同族的角度来考虑的, 没什么可说的,同族被屠杀,必须出兵报仇。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有人认为应该出兵,自然就有人反对出兵。 他们也分为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认为,大明正休养生息,不能轻易掉入战争泥潭。 这么多年,朝廷始终未能解决西南和云南的蛮夷问题。 南洋势力众多,这要打到哪年哪月去? 按照以往的处置办法,朝廷下旨申斥就完事了。 等将来有机会,再慢慢收拾他们也行。 还有一部分极端保守派,则认为南洋汉人背祖弃宗,自愿与蛮夷为伍,被杀了也是活该。 看以后还有谁敢离开华夏大地。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不可开交。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万里外的一群人被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还不如想想今晚吃什么呢。 陈景恪一直在关注朝野对此事的看法,对于这些人的冷漠,非常的无奈。 还是缺少族群认同啊。 不过他也知道,这是难以避免的。 别说是现在,前世民族主义盛行,依然有大把的人没有民族概念。 有些人是因为缺少教育,以至于族群概念不深。 有些人则恰恰相反,正因为书读的太多,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开始否定民族概念。 大明的情况没有那么复杂,纯属宣传教育不到位。 “任重而道远啊。”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任重而道远?” 陈景恪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的发现。 朱雄英倒觉得很正常:“嗐,全民推广华夏概念才几年,能有现在的成果已经不错了。” “你不是经常说欲速则不达吗,怎么比我还着急起来了。” 陈景恪苦笑道:“这么多人被杀,我能不着急吗,我恨不得一步功成。” 朱雄英耸耸肩,说道:“那你想去吧……对了,我爹宣布废朝三日,并颁布罪己诏。” “还让我代他祭天祭祖……你觉得这样做够不够?”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可以,不过罪己诏的措辞考究一点,重点强调一下族群的概念。” “再找人写一些族群相关的文章……” “让大明周报出一期加刊,专门刊登罪己诏和这些文章。” “我们要趁此机会,告诉天下人何为族群,应该如何对待族群问题。” “同时也要告诉天下人,为何大明是华夏正统。” 古代是没有族群概念的,至少华夏这一块,族群意识非常薄弱。 强调族群有什么意义,对大家有什么好处吗? 所谓族群,有吃的重要吗? 这也是数年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今天陈景恪就要借着这次机会,告诉天下人何为族群。 就在大家为南洋的事情争论不休的时候,突然宫中传出消息。 陛下闻听子民被杀,悲戚不已。 听到这个消息,激进派顿时就高兴了。 看陛下这态度,是要打啊。 保守派却忧心忡忡,陛下可千万不要冲动啊。 双方不约而同的做好了准备,明天早朝一定要好好劝说陛下。 只不过一方是劝出兵,另一方是劝不要出兵。 只是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第二日早朝,朱标眼睛红肿,谈起南洋之事悲痛欲绝。 不停的自责:“大明子民被残害,是朕之过也。” “朕对不起天下万民,对不起枉死的百姓,朕……枉为天子也。” 闻听此言,保守派一边站出来劝说皇帝节哀,一边默默地将奏疏都塞进了袖子里。 这还劝个啥,算了,爱咋咋滴吧。 激进派则兴奋不已,义愤填膺的说道: “君辱臣死,请陛下下令征讨不臣。” 朱标并没有当场做出决定,却下旨辍朝三日,并下罪己诏,同时还命皇太子向昊天和祖宗请罪。 罪己诏? 听到这个决定,保守派和激进派都震惊了。 这可是罪己诏啊,自古以来有几个皇帝,愿意主动下罪己诏的。 陛下这是将所有的罪责,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陛下他……果然胸怀天下,爱民如子。 群臣激动的热泪盈眶。 尤其是文官们,若非氛围不合适,他们都要站出来赞颂吾皇圣明了。 只有少数依然不死心的保守派,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 皇帝虽然还没有公开表态要出兵,可又是罪己诏,又是向苍天祖宗请罪。 还有别的选择吗? 如果不打,这罪己诏岂不是再打自己的脸? 如果不打,怎么回复苍天和祖宗? 他们想要阻止皇帝这么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你可以阻止皇帝出兵,甚至不配合朝廷出兵,总不能阻止皇帝下罪己诏吧? 现在诏书下了,你看着办吧。 事已至此,先吃……不是,他们只能安慰自己,皇帝还是很照顾大家情绪的。 没有强行下令出兵,而是以这种更委婉的方式做出决定。 比起太上皇他老人家,可好太多了。 当皇帝要下罪己诏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变了。 就算是最淡漠,最没有族群意识的人,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 然后一个话题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离开了大明本土的汉人,还是不是华夏子民。 为了一群远在天边的人大动干戈,到底值不值得。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明周报加印版出版,头版头条就是皇帝的罪己诏。 第二版就是南洋惨案的详细过程。 后面几十篇文章,全都是围绕南洋事故、罪己诏,以及华夏身份而写的。 这些文章解释了现在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入则华夏,出则夷狄。 只要他们认同、学习华夏文化,并以华夏人自居,那他们就是华夏人。 至于出兵值不值…… 陈景恪的文章做出了解答。 当然,他的文章不可能只解释这一个问题。 而是系统的阐述了,为何华夏一家。 大家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我们抱团取暖,与天斗与地争,在这个世间努力生存。 有人会说,什么华夏,什么大明,与我一个月三百文钱的人有关系吗? 然而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华夏和大明的庇护,你连三百文钱都没有。 指望异族人给你吃的喝的? 别做梦了,看看南洋蛮夷是如何对待当地汉人的。 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华夏是一个巨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巨人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团结协作,我们团结一心,这个巨人就是无敌的。 如果我们不团结,就会手脚不协调,别说战斗,直接就瘫地上起不来了。 如果脚受到伤害,手觉得与自己无关,那很快这个巨人就会失去腿脚。 没有了行动能力,手也无法独存。 南洋的汉人被屠杀,我们以为与自己无关,就高高挂起。 那么有一天我们会失去岭南,失去江南,最后失去一切。 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敌人胆敢动我们一根毫发,手就拿起武器,脚就加速追上敌人,齐心协力将敌人击倒。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觊觎我们。 如此,我们才能安心生活。 我知道大明还存在诸多问题,可只有先活下来,才能慢慢去改。 如果死了,就真的一了百了了。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千字,堪称是大长篇了。 但看到这篇文章,解缙却非常头疼。 太长了,相当于三分之一部论语。 真刊印出来,得一整个版面才行。 而且,这篇文章遣词造句非常不严谨,通俗点说就是有点水。 他估算了一下,这文章能压缩到千字以内。 换成其他人敢这么投稿,他肯定不用。 但这是陈景恪写的,他只能试探的去问,能不能压缩一下。 陈景恪对他的难处表示了理解,然后坚决不改: “这篇文章就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压缩成晦涩的文言文,有几个百姓能看的懂?” “不过你也不用发愁,这是加刊,属于特例。” “既然是特例,那选稿就不能用以前的老标准。” “而且这一期的加刊以半价发售,尽可能多的铺货,要让更多人看到。” “至于成本……赔了多少钱你写个条子,我让户部给你补上。” 有了这个保证,解缙啥都不说了。 回去之后连忙找人,把水平在线但以前没能刊登的稿件,全都翻了出来。 陈伴读说是特刊,标准不一样。 我这也是严格执行他的意志。 至于加刊的内容是正常版本的三四倍……都说了是加刊,能不能体会上级精神? 于是,当加刊出版后,大家发现这一期的报纸特别厚。 内容比以前多了四倍。 关键价格只有正常的一半。 于是,很多人就冲着这个分量,也选择买一份回家。 古代字是很珍贵的,比如有人亡故,条件允许就会用写满字的纸做一套纸衣穿上。 当然了,最普遍的用法,还是糊墙糊窗户。 报纸糊墙糊窗户,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了潮流。 回收废旧报纸卖给别人糊墙,已经形成了生意。 而这一期加量不加价,上面还有皇帝的罪己诏,大家可太喜欢了。 销量直接增加了好几倍。 陈景恪听说了此事,简直哭笑不得。 解缙这家伙,是真会找机会啊。 不过也无所谓了,朝廷财政富裕,也不差那几千贯。 而销量的增加,也意味着报纸内容传播的更广。 南洋惨案很快就传遍了大明每一个角落。 而罪己诏和朝廷要出兵复仇的消息,让百姓首次感受到了族群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接受了一次洗礼,对华夏、对大明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就连大明本土的少数族群,也同样如此。 只不过,在认同华夏身份的同时,他们还多了一层羡慕。 为何我不是汉人? 朝廷派遣到各个部落的宣政使,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好做了许多。 很多人都跑过来问,他们算不算华夏人。 如果自己被欺负了,大明会不会替他们报仇。 宣政使又不蠢,自然知道是为什么。 立即就把《华夏简史》拿出来,翻到关于他们族群的记载。 看看,书上都写了,你们也是华夏子孙。 再看看你们的身份牌,上面写的清清楚楚,你们就是大明子民。 于是,这些人就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华夏人’这个概念,不知不觉深入了他们内心。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现在朝廷愿意为了万里之外的华夏人复仇。 那么将来我受到了欺凌,朝廷也会为我复仇的。 以前有人这么说,他们肯定会嗤之以鼻。 皇帝知道我家的门朝哪开吗?给我报仇,别搞笑了。 但现在,罪己诏和出兵南洋,却让这个问题有了最好的答案。 同仇敌忾这四个字,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注脚。 读书人的感触是最深的,因为书中所写的内容,照入了现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这首诗歌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并没有人相信里面的内容。 因为不论是史书上写的,还是现实中发生的,都和诗歌中描写的完全不一样。 争霸天下,百姓是为了混口饭吃,君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什么为了天下万民,那不过是忽悠人的口号罢了。 什么与子同袍?什么与子同仇? 扯淡吧。 然而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 不是为了实现某个人的野望,也不是为了某个小群体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而战。 也只有站在整个族群的高度,大家才会同仇敌忾。 这才是秦风·无衣。 这一刻,即便是最保守的人,都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出兵。 目标,南洋。 第399章 这个锅必须要有人背 在皇帝下达罪己诏,并下旨南洋水师征讨不臣之后,关于此事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歇。 大家讨论的积极性反而更加的高涨。 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关于华夏族群的讨论。 读书人,尤其是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对这个话题更是热衷。 毕竟明年就是科举,用脚底板想都知道,明年的考题大概率和此事有关。 现在讨论研究这个问题,明年科举就能占大便宜。 大明周报一半的版面都留给了相关文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秦风·无衣》也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诗歌。 军队要求人人都会唱,平时集合都要求大家集体大合唱。 读书人也动不动就将其挂在嘴边。 秦楼楚馆的娼妓,也紧跟潮流,将其改编成了各种小调进行演唱。 以前逛青楼,大家喜欢听十八摸,现在必听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走在路上,听着街头孩童用稚嫩的声音唱着秦风·无衣,陈景恪由衷的感到开心。 前世评价一首歌火不火,去大街上走一走就知道了。 满大街都在放的,一定是最火的之一。 这个道理在古代也一样适用,街头孩童玩耍时唱的童谣,基本就是时下最主流的声音。 “没想到,我们宣传华夏概念这么久,都不如南洋事故有效果。” 朱雄英嗤笑道:“嘁,第六个饼子吃饱了,前五个就是白吃的是吧?” “没有咱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哪有今日的爆发?” 陈景恪失笑道:“确实是这个道理,宣传了这么多年,华夏概念其实已经为大家所熟知。” “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把大家的情绪点燃。” “就算没有南洋事变,也会有别的事情来引爆这一切。” 徐允恭点点头,不禁回想起军中的舆论变化

相关推荐: 永乐町69号(H)   大风水地师   重生之公主要造反   蚊子血   罪大恶极_御书屋   攻略对象全是疯批   炼爱(np 骨科)   有只按摩师   医武兵王混乡村   试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