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多重走一遍英国的殖民道路。 明白了这一点,他终于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不,准确的说,他终于摸到了门槛。 可门后的道路是什么样子的,又该如何走,暂时还没有头绪。 说的直白点,他不知道那个伟大的思想该如何构建。 现在他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太阳的思想自然伟大,可不适应这个时代。 直接照搬,后果是毁灭性的。 要构建符合时代的伟大思想,就必须先了解这个时代。 同时还要专研诸子百家的思想,以求从中汲取到养分。 不过他有个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作为穿越者,他能跳出时代看问题。 更何况,他脑海里已经有一个伟大思想做参考。 更容易找到适合的道路。 但也只是相对其他人来说更容易,真正想要做到这一步,非常难。 除此之外,李善长也经常来找他讨论‘法治’。 自从听到法治这个概念,李善长就好像是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门,每天都有无数的新想法冒出。 在他看来,最能理解自己想法的,自然就是陈景恪。 所以,每当有了新的灵感,都会找他来讨论。 陈景恪也乐于见到这种情况,让他自己完善法治思想,是很难的。 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时间。 李善长是这个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他能根据法家思想,完善法治概念。 那可就太好了。 为什么一定要用法家思想,来完善法治概念呢? 很简单,尊古习俗。 凭空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在前人的思想上推陈出新,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至于李善长热衷此事的原因,自然和三不朽有关。 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他做到了,大明开国第一功勋。 立德……他有自知之明,这辈子和德是沾不上边了。 那就只剩下立言了。 以前他没那个机会,虽然对法家思想研究很深,可并没有能推陈出新。 陈景恪的一句‘法治’点醒了他。 不需要全面解析法家思想,只要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突破,也是一样的。 根据‘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发展出法治思想,和儒家的人治相对立。 然后用‘法治’思想武装司法系统,让整个司法系统变成自己的门徒。 不就完成立言了吗? 当然,他很清楚自己占了陈景恪的便宜,一开始还不好意思这么做。 陈景恪就通过马皇后,向他转达了自己的意思。 法治思想虽然是我提出的,但思想不受限制,谁都有权力去完善。 只要承认我是这个概念的创立者就行。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创立者,你是完善者。 李善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陈景恪的气量,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找陈景恪讨论灵感,也不全是为了交流。 还有个原因,就是增加陈景恪的参与度。 这样他就可以对外说,这新思想是我们两人一起完善的。 陈景恪有那个肚量,我也不能当小人。 这就是他的想法。 对于陈景恪来说,和李善长交流,也大大增长了他对法家思想的了解。 对于他构建心目中的‘伟大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 就在陈景恪忙碌的时候,边关又一个情报传来。 晋王和燕王即将凯旋,大约在八月份到达洛阳。 为了迎接两个儿子归来,也为了彰显大明的武德充沛,朱元璋命令礼部制定了高规格的迎接仪式。 非但如此,他还命人翻修了洛阳宫。 才刚刚入住没几年的新宫殿群,竟然就要翻修,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但老朱一意孤行,必须翻修。 咱平日里那么节俭,偶尔奢侈一把怎么了? 就连马皇后都出面,说满足一下皇帝这个小要求吧。 群臣这才不情不愿的同意。 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他翻修洛阳宫的真正目的,是为朱标登基做准备。 就在群臣为两位亲王凯旋做准备的时候,周王朱橚低调的进入了洛阳城。 第315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 朱橚这一次回来确实很低调,低调到他在皇城门口递牌子请求进宫,马皇后才知道自己的五儿子回来了。 老太太连忙让人把他迎进来。 都不是那种矫情的人,并没有抱头痛哭的场面。 不过毕竟一年多没见,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 老朱得知儿子回来,嘴上很是不屑一顾: “回来就回来了,还要让咱亲自去迎接不成?” 然而身体却很诚实,以最快的速度打发走觐见的臣子,火急火燎的赶往坤宁宫。 见面后又故作姿态,说道: “晒黑了,不过身体看起来比以前强壮了许多。” “看来这一年多你没有躲起来享福,咱很欣慰。” 朱橚就只有点头的份儿了,天然惧怕父亲,他可不敢还嘴。 马皇后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就会装模作样。 也不知道是谁天天抱怨老五不孝顺,都不知道回来看看。 不过她也没有揭穿老朱,就让他保持严父的形象吧。 随后朱标也得到消息,带着朱雄英和几个孩子,一起过来看望。 后宫其她嫔妃得知周王回来,自然也要有所表示。 要么派人过来探望,要么亲自过来。有孩子的,则让孩子过来看望兄长。 一时间坤宁宫热闹起来。 不过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一家子团圆的时候,也就没有多留,坐一会儿就很识趣的离开了。 之后一家子就开始闲聊起来,主要是朱橚讲述一路的见闻。 为了研究医术,在初步掌握了手术技巧之后,他就开始游历全国。 至于为什么要游历全国……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关。 医生需要大量病人练手,才能提高经验增长医术。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都是病人找医生。 医生坐在家里等着病人上门就可以了。 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医生想要提高医术,只能自己主动走出去寻找病人。 这也是为何古代名医都喜欢到处跑的原因。 朱橚游历全国,也是这个目的。 在游历过程中,他还可以和各个地方的医生就行交流,顺便普及他制定的简易手术标准。 不要把古人想的太愚昧,手术的起源很早。 只是因为疼痛和发炎问题,发展非常缓慢。 即便如此,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民间已经发展出部分专用手术工具。 只是因为‘死者为大’的思想,解剖学未能发展起来。 医生对人体结构的了解,非常的笼统。 所以外科手术始终未能形成系统,也没有什么固定标准。 朱橚将这一块的空白给填补了,且还无偿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天下人。 这个时代本就尊师重教,再加上他亲王的身份…… 就被捧成了外科手术的祖师爷。 朱橚自然不敢当这样的称呼,就努力解释,这一切都是老师教的。 真要说祖师爷,那也应该是我师父陈伴读。 对于陈景恪的大名,医学界自然是如雷贯耳。 《防疫手册》、《疫病论》、《防虫论》等书籍,已经在大明普及开来。 尤其是‘疫气’理论的提出,解答了困扰医学界几千年的疾病起源、传播等问题。 让他在医学界的地位,直追张仲景、孙思邈等神医。 也就是他现在还活着,等将来没了,地位绝对能排进医家前三。 现在听说朱橚是陈景恪的弟子,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难怪,难怪,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一切都合理了。 但……你就别谦虚了,陈神医只提出了设想,是你一点点让它变成现实的。 所以,外科手术方面你依然是祖师爷。 朱橚无奈,只能写信向陈景恪道歉。 陈景恪自然不会在乎这件事情。 真要论起来,他的头衔太多了,没那个兴趣和徒弟争抢。 更何况,外科手术确实是在朱橚手上完善起来的。 于是,他给朱橚回信,好好的享受荣誉吧。 如果觉得不好意思,那就继续深入研究外科手术,让自己变得名副其实。 朱橚这才接受了这个赞誉。 但他没有丝毫骄傲,反而更加用心的研究和推广医术。 去年年初,他启程前往西南,将云贵川转了一遍。 如果不是因为老朱要禅位给朱标,他要回来参加大典,估计要到明年才会回来。 朱橚知道大家对医学不感兴趣,并没有讲太多关于这方面的事情。 讲的最多的,反而是民间的情况。 “……民间依然不富裕,虽然朝廷分配了土地,可时间太短还未来得及恢复生产。”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百姓,普遍存在着靠野菜充饥的情况。” “即便是富庶之地的百姓,也是半粮半野菜。” “且人心也多有不稳……” 一来是频繁迁徙人口,百姓害怕哪天自己被迁走。 二来是政策频繁变动,百姓无所适从。 朱标眉头皱起,说道:“百姓会有这方面的担忧,还是对新政了解不够造成的。” 朱雄英颔首道:“但想要让百姓彻底了解新政,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只能徐徐图之。” “至于百姓的担忧……这叫变革的阵痛期,只要百姓不抵触新政问题就不大。” 朱标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确实是这个道理,要是万事都要和百姓解释清楚,那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朱橚并未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是陈述自己的见闻: “还有个原因,我觉得才是百姓不安的根源所在。” “很多地方对新政的执行并不彻底,依然在使用旧政策。” “甚至有官吏曲解新政为自己牟利。”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这些人统统该杀。” 朱标表情也不好看,却没有那么生气: “此事在意料之中,深化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等我……嗯,会继续深化革新,直至新政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接着,朱橚又讲了很多所见所闻,有好的也有坏的。 总体上来说,大明局势是蒸蒸日上的。 听到这里,众人的心情都好转了起来。 毕竟做了那么多,要是大明还破败不堪,就太打击人了。 对于朱标来说,从亲弟弟嘴里得知大明的基层情况,自然更具有真实性。 和锦衣卫调查的情况相结合,能让他对未来的施政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休养生息。 ----------------- 陈景恪得知自己徒弟回来,已经是下午了。 今天正好是他休沐,就躲在家里看书。 正看的入迷,就听有人说道: “老师,别来无恙乎。” 陈景恪疑惑的抬起头,待看清来人模样,惊喜的道: “周王?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朱橚先是见礼,然后解释道:“上午才到京城,和我爹娘他们聊了一会儿,就过来找您了。” 陈景恪高兴的道:“快坐快坐……” 然后抱怨道:“哎,老高你也真是,竟然不通知我,我也好出门迎接。” 门房老高赔笑道:“老爷这您可怪不了我啊,是周王不让我通知您,我哪敢不听他的啊。” 朱橚也笑道:“老师您就别怪罪他了,是我不让他通知您的。” “弟子登门,哪有让老师迎接的道理。” 陈景恪顺势说道:“倒显得我小气了,老高你回去吧,下次记得通知我。” 等老高离开,师徒俩才开始寒暄起来。 依然是朱橚讲述一路见闻,不过这次他讲的主要是医术方面。 都和哪些名医交流过,见过哪些奇怪的病人,最后学到了什么。 并且还把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拿过来求教,比如一些奇怪的病症。 陈景恪根据自己前世所学的知识,一一给出了解答。 就算不能给出肯定的答复,也会给出几个方向去判断。 这种博闻多识,让朱橚无比的敬佩。 以前他自己学识短浅,只是觉得陈景恪医术高明,却并不知道具体有多高。 现在自己就是名医了,游历天下进一步增长了见闻。 知道大部分医生的水平,也了解自己的水平在哪。 反而愈加能感受到,陈景恪医学功底的深厚程度,简直深不可测。 于是他发自内心的说道:“老师不能专注于医学,实在是医学界莫大的损失啊。” 陈景恪笑道:“所以我才将医术传授给你啊,不要让我失望。” 朱橚认真的道:“是,弟子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之后他又继续讲起一路见闻,不知不觉将话题扯到了医疗方便: “民间太缺郎中了,县城还好一点,乡村治病基本全靠神婆神汉和游医。” “这些人普遍不通医术,只知道一些简单的草药知识,病人能不能被治好全看运气。” “百姓生小病靠熬,生大病靠命……每年因此酿成的惨剧不知凡几。” “而且每个地方的郎中,对医术的认识和了解也完全不同。” “甚至相邻的两家医馆,对同一种病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陈景恪很是欣慰,你终于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于是问道: “你可知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朱橚说道:“缺少交流,各郎中敝帚自珍,不肯将医术传授给他人。” “若大家都能如老师一般杜绝门户之见,医术定能更好的发展。” “郎中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陈景恪不置可否,继续问道:“那你可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橚惭愧的道:“弟子不知,所以才来请教老师。” 陈景恪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继续问道: “你这次回来有何打算?等殿下继位,继续出去游历?” 朱橚摇摇头,说道:“不,短期我不准备外出了。” “我准备编写一本医书……也不能叫医书吧,就是为百姓介绍一下哪些野草可以食用,如何食用。” “顺便趁此机会梳理一下我的医学知识。” 陈景恪心头一震,想到了救荒本草,兜兜转转这本书还是要问世了吗? 面上却装作若无其事的问道:“哦?为何要编写一部这样的书?” 朱橚脸上带着哀伤的说道:“这些年我去过许多地方,就算是富庶之地的百姓,也是半粮半野草度日。” “逢灾年更是草根树皮都吃光……” “偏远地区的百姓最是凄惨,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都普遍食用野菜。” “我见过太多百姓,因为不懂的识别野菜被毒死。” “所以想编写一部书籍,将可食用的野菜总结在一起,给百姓一点帮助。” 即便已经在历史上知道了缘由,此时听他亲口述说,陈景恪依然动容不已: “好,好,好,你有如此悲天悯人之心,我很欣慰。” “去做吧,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 见自己的想法得到支持,朱橚非常高兴: “老师医学功底深厚,见多识广,想必一定知道很多可以食用的野草野菜。” “不知可否劳您将这些东西写下来……”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自然可以,但很多植物少量食用并无大碍,多吃则有毒。” “有些植物有毒,但制作得法也是可以食用的。” “具体如何,就需要你自己一点一点去验证了。” 朱橚说道:“老师放心,我会在王府的庄园里专门划出一块地,种植各种野草野菜,摸索食用之法。” 陈景恪点点头:“如此最好。” 他知道救荒本草的大致内容,也知道很多可以食用的植物。 但并不准备直接告诉朱橚,或者说不准备全部告诉他。 原因很简单,培养朱橚搞科研的能力。 而且朱橚是有自己的小团队的,这一次培养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连带着整个团队一起培养了。 陈景恪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去研究医术了,只能将此事寄托在朱橚身上。 这时朱橚再次问回最初的那个问题:“老师,不知方才那个问题,您可有解决的办法?” 陈景恪颔首道:“有一些想法。” 朱橚惊喜的道:“我就知道您一定有办法,不知是何法?” 陈景恪说道:“其一编写一部医书,将常见的疾病和治疗方法写下来,推广天下。” “地方上的土郎中,只要略懂一些医术能识字,就可以按照医书来治病救人。” 朱橚连声说道:“这个方法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陈景恪继续说道:“其二,开馆授徒,仿照书院开办专门的医学院,批量教导学生。” 朱橚迟疑的道:“这……医术高深,自古就是师徒带,这种大规模授课恐难以学精。” 陈景恪说道:“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懂吗?” “只要他们能照方抓药,治疗常见疾病就可以了。” “至于疑难杂症……我们可以从医学生里遴选有天份的学子,跟着我们深入学习就可以了。” 朱橚喃喃的道:“先解决有无……先解决有无……是啊,我怎么就糊涂了呢。” “民间缺的不是神医,而是能治疗常见疾病的郎中……” “谢老师指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316章 洛下学宫 陈景恪给出的建议,自然也不是他的原创,而是借鉴前世的一部医学名著《赤脚医生手册》。 这部书在中国的地位有多高,不用多做赘述。 江湖人称穿越者必备三大神书之一。 作为医生,陈景恪自然知道这本书,或者说这部医书也属于必读文献之一了。 现在让他复制这本医书是不现实的,但提出创意让这个时代的名医去编写,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这本书不只是能作为教材,还能对全国的医学体系做一个梳理。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地域太广阔了,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药材。 这就导致,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认识,治疗方法也存在极大差异。 再加上敝帚自珍,导致医学体系混乱,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赤脚医生手册》将常见疾病进行归纳整理,其实就是对医学系统的一次梳理。 以前陈景恪想要自己弄,只是随着在政治领域越陷越深,已经没有那个精力了。 既然朱橚发现了这个问题,那正好交给他去做。 而且…… 考虑了好一会儿,陈景恪终于下定决心,将书架上将近一米厚的一摞子手稿都取了下来。 “你知道这是什么吧?” 朱橚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从椅子上站起,小心的说道: “这应该是老师的《本草纲目》的手稿吧。” 陈景恪小心的拂去上面的灰尘,说道: “是啊,都落灰了,这个梦想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 朱橚安慰道:“老师何必灰心,时间还长着呢。您每天稍微抽点时间,相信总有一天能完成的。”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可能了,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将此书编撰完成,需要毕生之功方可。” “我每日耽搁于政务,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别的了。” 朱橚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劝说。 陈景恪也不需要他劝,感慨过后,看着他说道: “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你可愿意帮我完成这个愿望?” “这……”朱橚犹豫了。 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也没时间。 外科手术要研究,编写可食用植物的书籍,编写常见疾病诊疗书籍,甚至还要开医学院…… 分身乏术。 可是想到陈景恪无私传授医术,他又实在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道: “好,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只是……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编好。” 陈景恪笑道:“你误会了,我不是让你自己写,而是找人编写。” 朱橚愣了一下,说道:“找人编写?您自己也可以啊,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你应该知道算学研究班吧?推广医学只靠你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必须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 “编写医书是一个很好的凝聚相关人才的契机。”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医书。 参与到别人的医书编写中去,挂个名字,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能将人聚集在一起,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拿出压箱底的医术进行交流。” “借助群体的力量,可以编写医书,可以更好的研究医学,推广新医术。” “如果你想建立医学院,也可以从这些人里面选择先生。” 朱橚自然知道算学研究班,或者说但凡关注陈景恪的人,没有不知道它的。 更知道它在陈景恪的计划里,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不少人试图复制这种模式,但没有一个能成功的。 究其原因,算学研究班能组建的根本原因,是陈景恪拿出来的划时代算学知识。 参与进来,稳定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如果能在这套新知识体系里有所创新,那就有机会单独署名。 但凡有点追求的人,自然趋之若鹜。 可是在这个时代,又有几个人能拿的出这种知识? 就算有人掌握了这样划时代的知识,肯定自己研究著书立传,然后广收门徒成为一派宗师。 为啥要把功劳分给其他人? 所以,那些所谓的研究班,最后都变成了传统的文学结社。 没有什么凝聚力可言。 朱橚掌握着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知识,又愿意传授给他人,是有这个条件建立一个研究班的。 然而,外科手术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分支,和传统医术是并行关系。 也就是说,不论你之前是多高明的医生,加入外科手术班之后都是学徒,要从零开始学起。 最多就是起点比别人高一点。 有多少医生愿意放弃之前的医术,来研究外科手术的? 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外科手术班的规模不会很大。 至少在短期内,规模不会大。 陈景恪版本的《本草纲目》不一样,它是对传统医术的一次大梳理大汇总。 所有传统医生,都可以加入进来。 而且这部书的创意和框架,陈景恪都已经制定好了。 他们只需要按照框架去填内容就可以了。 再加上那部常见病例汇总的医书…… 只要参与进来,同样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名字。 所以,但凡放出消息,说陈景恪要组织人手编写医书,那必然是天下群医云集响应。 有了足够的人手,朱橚的各种计划都有了推行的机会。 想通了这些,朱橚感动不已,深深地鞠躬道: “谢谢老师,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见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陈景恪很是欣慰,说道: “自家人那么见外做什么,况且你也是帮我完成心愿。” ----------------- 得知自家儿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朱元璋和马皇后两口子别提多高兴了。 马皇后连连说道:“让老五拜景恪为师,真是最正确的选择。”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老五也争气,外科手术祖师爷,嘿嘿……” “咱朱家不光出将领、文人,还出郎中,还都是最优秀的那种。” 马皇后斜睨他一眼,说道:“当初是谁说老五游手好闲不成器来着?” 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背锅,争辩道:“拜师陈景恪之前,他确实游手好闲啊。” 马皇后忍住笑,说道:“不要狡辩,你就说当初你是不是这么认为的。” 朱元璋懂了,他说啥都是错的,所以立即转移话题: “你说这医学院地址放在哪里好?” 马皇后心下莞尔,顺着他的话说道: “自然是放在洛下书院旁边,景恪圈那么大一块地,不就是这个目的吗。” 朱元璋疑惑的道:“什么目的?” 马皇后无语的道:“他要在那里建立一座稷下学宫……不,是属于大明的洛下学宫。” 朱元璋不信的道:“就凭洛下书院那小猫两三只?”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道:“那两三只小猫是种子,是理科的种子,现在又多了一座医学院。” “只要他开口,李百室马上就会在那里创建一座法学院。” 朱元璋的想法产生了动摇,但还是怀疑的道: “儒家才是治世的学问,他想要建立学宫,总不能将儒家排除在外吧?” “以他和儒家的关系,恐怕很难找到大儒在那里建立书院吧?” 马皇后说道:“你忘了方孝孺了?现在他可是朝鲜王国的文学大宗师。” 朝鲜王国建立后,方孝孺为了教化当地百姓,自愿留了下来。 后来召集了一批当地大学者编撰辽东史,期间自然而然的开始宣扬自己的学问。 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学问,不是理学。 因为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的学问已经和理学鼎足而立,成为朝鲜王国的显学。 而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开宗立派大宗师。 关键学习他的学问的,基本都是年轻人。 还坚持理学的,基本都是老一辈,他们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改变。 这也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方学必然会取代理学,成为朝鲜王国唯一的显学。 而且谁都知道,方孝孺肯定不是屈居一隅的人,将来必然会重回大明宣扬自己的学问。 宣扬自己的学问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一,创办书院,广收门徒传授学问。 二,游说皇帝,获得皇权支持啥都有了。 陈景恪的洛下书院,就在洛阳城西边,处在伊洛二水之间的土地上。 水路、陆路都可以直通洛阳城,非常的方便。 既避开了洛阳城的喧闹,又能享受到京畿带来的便利。 关键靠近陈景恪,可以通过他接触到皇帝等权力核心层。 而且方孝孺的思想,本就是受他影响形成的,天然就可以获得他的帮助。 以陈景恪对皇帝、太子、太孙的影响力,说服他基本就等于说服了皇帝祖孙三人。 所以仔细算起来
相关推荐:
生化之我是丧尸
谁说总监是性冷感?(百合ABO)
重生之公主要造反
炼爱(np 骨科)
医武兵王混乡村
抽到万人迷但绑定四个大佬
全能攻略游戏[快穿]
病娇黑匣子
大风水地师
有只按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