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的天赋太过努力 > 第182章

第182章

害他们了?” 冷云道:“你是真会装,不但会装男人,还会装傻。你弄出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怎么能当无事发生?朝中先是争吵,他们尽力弹压,好容易声音小了些,你就给他们添一件事,又激起一群酸儒吵闹,弄得陛下也不高兴。政事堂上劝、下训,安静一点了,你又来了这一出!” 祝缨道:“那好,以后我再开拓疆土就不告诉朝廷了,免得叫他们烦恼,我自己给安排了,您看怎么样?” 冷云浑身抽了一下,此时一行人已经走到了正堂,冷云受惊之下差点被门槛绊倒。祝缨伸手提起了他的小臂,李彦庆自己吃惊完了,也赶紧帮着扶住冷云。冷云警惕地道:“你要干嘛?” 祝缨拖着他往里走,道:“有时候真不知道你们是不把我说话当一回事儿,还是忘性大?早说过了,我会向西开拓的,定策二十年,都当我说着玩儿呢?” 冷云松了一口气,苦口婆心:“朝廷里自己还争着呢,现在没功夫分神来对付你。你呢,辛苦了三十年,又久与父母分别,也是时候侍奉父母,过几天团圆日子了。” 几人边说,边以手势互相让了座,祝缨与冷云在上面对坐,祝缨道:“这是自然。” 冷云问道:“二老都还好么?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了,父母,见一面少一面了,多处处。” 他竟语重心长了起来,祝缨想到冷侯,也有些感慨,道:“您的长辈都已凋零,家里要靠您撑起来了,偏偏又遇到不太平的日子,以后要吃力了。” 冷云有点感动,却又故作不经意地道:“有郑七在前面顶着,我只管在后面看着就是。冼敬他们想动我,可也没那么容易。” 祝缨道:“您要不耐烦管朝上的事儿,多看看家里,与兄弟们聊聊天也是好的。” 冷云眨眨眼,笑道:“知道啦!你可真是操心的命!哎,怎么着?咱们先把正事儿办了吧?” 李彦庆发现这个主官可真是不着四六,派冷云来就是看中冷云在南方呆过,有经验,还能与祝缨联络一下感情,现在看来这感情聊得敷衍潦草,正事也说得浑不在意。 祝缨已经答应了:“都依您。” 冷云道:“这就对了嘛!哎,快着些,我也有好些年没见过你父母了。” 宣旨的仪式简单而隆重,祝缨下令大开府门,门内聚集的是“官员”,门外围观的是百姓。半年的功夫,来了三次使者,祝县天高皇帝远,百姓对皇命不感兴趣,但都为祝缨欢呼。 接着是给张仙姑、祝大的封赠,二人之前因祝缨已是紫袍,才脱下来不到半年,如今又领回了紫袍。 冷云看着祝大被人抬出来,惊讶地道:“这是怎么了?” 李彦庆心道:他们猜祝缨父母已逝、隐瞒讣闻,却是猜错了。 张仙姑道:“冷大人?” 冷云道:“是我。老翁怎么了?” 张仙姑道:“老了,老病。” 冷云点了点头:“那可要好生将养呀!” 张仙姑道:“我看着呢。” 冷云又拿出其他官员的任命,都是按照祝缨提供的名单给的告身。 祝缨笑笑:“是朝廷厚爱。” 冷云只颁布了对祝家三口的旨意,告身挺多,剩下的都交给李彦庆来。步骤是,李彦庆先念旨意、公文,再颁发告身。 李彦庆念名字,念一个,出来一个在下面站队。梧州原本是羁縻,升做上州之后,副职的位置也多了一个,祝缨就让赵苏做了梧州别驾,从四品,他升了! 冷、李二人都认识赵苏,都感慨:此子机敏!懂钻营。 剩下的给李彦庆的就是不断的惊吓了。李彦庆有心理准备的,他知道每地都有女监,比如二江。但是当名字念出来,项安、巫仁、周娓、祝文等女子过一会儿冒一个站出来的时候,他还是受惊了。 朝廷的习惯还没改过来,告身上不写性别。 另外,又有路丹青这样的,去甘县了,她也是女的,只是不在跟前罢了。 李彦庆念完了所有的名单,颁发告身的时候,给男子颁发时,双手握实递到手里。从项安开始,他双手只出食指、拇指,拢共四根指头捏着告身,递到项安面前,以免有什么不该有的接触。 颁布完,累出一身汗来。 冷云笑着对张仙姑,道:“这下好了,正事儿办完了,咱们也松快松快啦!这儿有什么好玩的吗?” 张仙姑道:“快过年了,有庙会哩!也有杂耍,也有酬神,各个寨子里都有,小寨子里的人也要到咱们这儿来,热闹!家家都拿出酒来,还要杀猪呢!” 冷云道:“我现在回去过年也在路上了,就在您这儿过年,成不成?” 张仙姑看了一眼祝缨,祝缨点了点头,张仙姑笑道:“那好啊!” 祝缨道:“我先送他们去客馆休息。长途跋涉,正事儿也办完了,该休息了。” 冷云道:“好!老夫人,我过两天再来看你,别人说话也听不懂。” 张仙姑笑眯眯地道:“那敢情好。” 冷云招呼李彦庆,与祝缨一同去客馆。 ………… 出了祝府,冷云就开始东张西望,李彦庆则说:“不知本地有什么特色?”然后解释说,家里有一个小女儿,十分好奇,他想看看,回去讲给女儿听。 冷、李二人是带着任务来的,也是联络一下感情,也是打探一下虚实。 陈枚回去之后说得委婉,意思却是带到了——脸是互相给的,祝缨做足了姿态,承认朝廷认命才是正统,为的是换朝廷名份上的认可。如果朝廷拿乔,那她就不认了。 这与陈萌的判断是相符的。 两次,都是陈家与祝缨接触,皇帝、郑熹都想再另派一个人,印证一下。祝缨太能搞事情了,陈枚还年轻,被骗了怎么办? 从一个县令,蹭蹭涨到刺史、要紫衣,怎么看陈枚也都难逃一个“生嫩”的嫌疑。怀疑他被祝缨耍了都是轻的,没怀疑他勾结外夷都是给面子了。 冷云虽然是个老纨绔,李彦庆可是个踏实的好人! 祝缨似无所觉,只告诉李彦庆:“山中交通不便,你们来时的驿路都是今年新修的,也只有这一点点路程是好的。想去别处看,恐怕不太方便,城里倒是无妨。这里有坊市,也有市集……” 从祝府到客馆的距离不长,很快就到了,李彦庆问祝缨:“使君,可有通译么?” 祝缨指了指自己的随从:“他们都是从京城带回来的。”然后指了两个男性的随从,分别给冷、李二人做翻译。并且约定,晚上祝府设宴,请他们二人去喝酒。 冷云欣然同意。 客馆不大,五脏俱全,李彦庆对冷云道:“这不像是半年经营出来的,十余年前就有这样的后手,祝子璋城府之深,令人不寒而栗。” 冷云点头道:“这倒是。不过,呵,深山之中,巴掌大的地方,也不过如此。” 他这话说得倒有理,山地贫瘠,这个城也就是个县城的大小,看起来并不危险。李彦庆又与冷云聊了几句,发现这位祖宗对祝县是一无所知的。李彦庆自己任过地方,看了祝县之后便发现这里的百姓生活得很不错,虽然是山里人,街上没发现有什么乞丐。 当然,一般地方官迎接京城使者、上峰的时候,都会将本地比较体面的人堆到前面,把贫苦的、不上相的、乱七八糟的隐藏起来,街面也要打扫好。不过祝缨这人,她现在也不讨好朝廷,倒用不着这样。 李彦庆发现了,在祝府里的这些人,并不穿绣纹繁复的衣服,包括祝缨、张仙姑等人,虽着锦衣,也不拖地、宽幅。而府外的百姓,衣服上虽有补丁,但也衣衫完好——他们的面色也不青黑憔悴,大部分人颊上带点肉,这是平常就能吃上饭的表征。 冷云似乎以过个并不留心。 那就没有办法了,李彦庆叹息,只好靠自己去看了。 天擦黑,祝府来人请,二人换了衣服,欣然赴宴。 离祝府不到一箭之地,正看到十几辆大车在往府里进,李彦庆看他们的皮肤黑红,带点皴裂,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不想来人听懂了他的话:“盐场。” 李彦庆道:“听你口音,像是北方人?” “盐州。”来人呲出牙来。 李彦庆哑然。 冷云道:“你与他说什么呢?” “没什么,走吧。” ……—— 祝府里张灯结彩,冷云很满意。 府中装饰,是因为新年快到了,并不是为了迎接他们。整个县城,也是如此。 花姐与周娓正在一处说话,付娘子、慈惠庵都是花姐在京城挂心的,周娓又从京城来,花姐常与她说话。花姐素来温柔,周娓毕竟是离乡,心中也与花姐亲近。 周娓正说:“在京城过年也装饰,不过与咱们府里不太一样,更精致些。不过我看府里的更顺眼。” 二人来了,祝缨又是一番欢迎。 冷、李听不懂方言,在座的许多人一不小心就溜出了方言乃至各族的语言。祝大出现,与冷云喝了两杯就又走了,张仙姑坐了一阵儿,不大喜欢与官员应酬,慢慢踱到府门口,站在门前看大街上的灯。 冷云只好与祝缨聊天,又看到小江席上出现两个少女正在与小江撒娇,瞪大了眼睛惊愕地声音都劈了,问道:“那是在干嘛?” 祝缨道:“那是她家闺女。” 冷云道:“那就好,你……真没有儿女吗?不叫出来见一见我吗?” “喏,儿女。”祝缨下巴往下面一扬。 冷云道:“谁问你这些螟蛉?我说亲的,亲的。” “没有。” “以后这一片基业,要交给谁?都编户了?朝廷派人来接管?那你可得小心,别为朝廷忙了一辈子,自己没个下场。有个好儿子,早些带出来,好好栽培,才能守住你的身后名。” 祝缨看了他一眼,冷云道:“看我干什么?” 祝缨道:“您这话说得,老气横秋的。” 冷云难得正经,换了这么一句,鼻子也要气歪了,道:“好心劝你,你却取笑我,好吧,我不管了!” 祝缨只管笑。 冷云又换了口气,好奇地问:“你,好好的,为什么要从京城走?我找他们打听过了,你什么破绽也没有呀。” 祝缨道:“我烦了行不行?” “嗯?京城有什么不好?你已经是丞相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权柄,有什么报负不能实现?哪怕开疆拓土、青史留名,一国,比你这穷山恶水的一州,也强得多。” “乱七八糟的,有什么好?”祝缨说,“不会以为上面说一句话,下面就会完全照着心意来干吧?不会吧?不会吧?” “那对你不是事儿吧?你应付得来。好,不说京城,就说这儿,你看你这些能人,你信他们万众一心?私下没有小算盘?不会争权夺利?这些你不也要应付吗?你不会那么天真吧?” 祝缨认真地对冷云道:“人心在哪里都是复杂的。我在京城,无时无刻不要分神掩饰我的真身,现在不用了。哦,还有,在京城面对今上,你不但要揣摩着他的心意,还得把他脑子里完全想不到的,给补得圆满了。他说一句册封后宫,还要隆重,户部就要挤出钱来。如今我轻松极了。” 冷云与她碰了一杯,在她耳边小声说:“你就是想得太多,他的江山、他的钱,花光了,你就直说与他。为他操这些心做甚?哎?你这不是酒啊。” 祝缨道:“我喝酒会闹事,你会出事的。” 冷云缩了缩脖子,扭头找李彦庆说话了。 李彦庆刚才与赵苏攀谈,没套出什么话来,正与项渔聊天,冷不丁被冷云打断,只好陪这个上司。 是夜,宴会很晚才结束,李、冷二人都喝了不少。次日起得就晚,冷云抱着脑袋喝醒酒汤,一面对李彦庆说:“你看出什么了吗?” 李彦庆道:“治理得不错,可惜女子之身,不能立于朝堂,浪费了才华。在这偏僻蛮荒之地,倒有了用武之处。” 冷云放下碗,打了个哈欠:“那好吧,在这儿过完了年咱们就走。语言不通,能问出个屁来!” 李彦庆道:“我去城中看看,您来吗?” “也行。” 两人换了衣服、带上仆人,又叫来翻译,李彦庆问翻译:“集市在哪里?” 翻译道:“就在前边,请随我来。” 集市是别业最先建成的地方,占地也大,临近新年,里面的人也多。冷云道:“怎么上午也开市?” 翻译道:“咱们这儿的规矩与外面的不大一样,外面的都是午后开市,咱们可不一样。咱们这儿,就是因这集市兴的,外面的客商来,就是为了做买卖,路过就几天,哪能浪费半天功夫呢?” 李彦庆看到了打铁铺,问道:“此间也卖铁器?我的裁纸刀路上丢失了,这里能买得到么?” “那您得问店家了。” 李彦庆又与铁匠攀谈,要看他手艺,又赞他手艺不错:“到外面州里也不错,京城的铁匠铺子也比你好不了多少。手艺是家传的吗?这铁不错,哪里来的?” 铁匠也不疑有他,乐呵呵地回答:“家传的手艺不太好,后跟着师傅学的。铁?也有商人带来的,那边的吉玛家就有铁……” 李彦庆又看到种种作坊、铺子,梧州少不了糖、纸之类,李彦庆又看到了盐铺,看到水牌上写的价格,也是大吃一惊:“这般便宜?” 一个掌柜模样的笑道:“是。咱们自己有盐,大人定的价,不许卖贵。” 翻译笑骂一句:“你又弄鬼!”然后向李彦庆解释,这个就是个官营卖盐的。 冷云对一个银铺很感兴趣,里面的饰品都别有风味,冷云捏起一个戒指,总觉得像是在哪里见过,却总也想不起来。 店家也不催他,由着他站在那里发呆,只盯着自己的货,别让他偷走了就好。 冷云正想着,忽然一只手在他面前晃了晃,手上恰戴着一枚银戒指。 就是它!冷云想起来了,他看过的就是这只戒指,他伸手要攥那只手,那只手灵活地缩了回去:“干嘛呢?” 冷云后退一步,见祝缨正站在他的面前,戴戒指的手悬在空中握成了拳,冷云反问:“你又做甚?” 祝缨微微抬起另一只手给他看:“跟我娘逛街呀。” 张仙姑舍不得松开女儿的手,笑道:“老了,爱热闹。” “哦哦。”冷云说。转脸让店家把一托盘的戒指都包起来:“送到驿馆结账。” 祝缨道:“别算我的。” 冷云鄙视地看着她:“出息!我付得起。” 两人正拌嘴,府里有人来找祝缨:“大人,山下来人了,说是,呃,拜年。” 冷云好奇地问:“谁呀?” 第449章 士绅 冷云伸头探脑,铺子也不逛了,对祝缨道:“回家看看去?” 祝缨听他这熟稔的口气就知道他说“回家看看去”,并不是指“我自己逛,你家里有事就回去吧”,而是“咱们去你家看看吧”。 祝缨指了指掌柜的手里托的那个扁盒子,冷云道:“我买,我买,我一定买。” 李彦庆摸了摸鼻子,他心中知道冷云这样做是有点失礼的,但是他是来“刺探”消息的,也很好奇“山下”有什么人进山来拜年,也就默许了冷云的好奇心。 其实,不但官员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辖区,士绅、百姓更是不能。不同的是官员是因为有职司限制,而士绅、百姓则是没有路引就不能离开。 梧州与吉远府相邻,朝廷对祝缨也还有些防范之意,谁进山拜年,李彦庆也想看一看。 祝缨对张仙姑道:“娘,今天你先自己瞧着?看中什么记我账上,明天咱们再一道过来。” 张仙姑嗔道:“家里来客了,还逛什么?咱们一同回去呗。铺子在这儿又不会跑,明天咱再来!”她倒不在乎逛街,她要的是“跟女儿一块儿逛街”,没有女儿,还逛什么?回家晒太阳也不错。 一行人于是转回祝府。 一路上,冷云与李彦庆看到沿途的商旅、农夫、学生模样的小孩儿等等,不断地与祝缨母女俩打招呼。张仙姑又不时对祝缨说:“这是住西坊的老章,跟我不是一个姓的,是立早章。”“她男人也姓祝,跟着你的姓儿,大前年搬来的,原来是艺甘家跑过来的。” 祝缨也都含笑点头,遇到小孩儿摸块糖给人家,遇到大人重复一遍人家名字打量一下。 一路走得并不快,冷云有点心急,这些人说的话他都听不懂,于是故意打断张仙姑,问道:“老夫人,你这说的也不像是方言,学的獠人的话?” 张仙姑道:“我也只会一点儿,咱们平日都说官话哩。您瞧那边儿,路口那儿,识字碑,都照那个学。” 冷云心说,你们说的哪是官话呀?你都快要被带跑音了。 李彦庆早看到识字碑了,又看祝缨母女与百姓一片和乐,心道:天下也没几个人能做到这样,怪不得她离开吉远府这许多年,仍然有人要奔来拜年。 一行人回到祝府,冷云吃了一惊:“怎么这么多人?” 张仙姑倒是习以为常了,解释道:“他们过年都会来,咱们这儿过年开大集市,山外也有人来卖货。一起上路有照应,可不就有许多人。” 许多年过去了,山里山外的习惯也变了一些,以往祝缨在的时候,她会安排商队。商队进山收购山货、贩入山外质优价廉的货品,这项交易每月一次,但是年前这一个月结束得很早。 后来祝缨离开、索宁家伏诛,路上太平了,这样一月一次的交易也就改变了。 别业集市还是最大的集散之所,各县也有了些小集市,规模、物品、具体时间都渐渐走样。山里山外在十余年间逐渐形成了另一种习惯,他们排着歌诀,按着干支望朔记日,有一张交易的日程表。 但无论怎么变,都是别业大集在一年里的一头一尾。 吉远府士绅,尤其是福禄县的士绅们感念祝缨,每逢节日都要推举个代表进山来看望祝缨父母。临近新年的时候更是要集结一下,初一当天来不了,年前却是要来拜见的。 这样的“拜早年”与交易结合下来,腊月交易的时间就往后挪,时日久了,大家也就都习惯了。张仙姑也就记成了“腊月里他们来交易顺便拜年”。 “哦哦,是这样。”冷云说。 他们一进府,马上被人认出,一声传一传,传到堂上:“大人回来了!” 一群人一呼拉地跑到了院子里,七嘴八舌“大人”之声此起彼伏。其中还夹杂了一个叫“阿弟”的女声。 赵苏对母亲道:“阿妈,姥是女人,叫阿弟不合适。” 赵娘子不假思索地改了口:“阿妹!” 依旧那么的惹人注目。 李彦庆看着院子里的人,他们站得乱七八糟却都穿得很正式,一多半穿着官服,青青绿绿的,在冬天里显得好不生机勃勃。其中也杂着一点红衣,比如眼前这个冲上来叫“阿妹”的就被一个红衣男人拉着,好叫她别冲得太猛。 赵娘子的哥哥是正经八百跟祝缨结为兄“弟”的,如今“弟”变成了“娣”,账还是那个账。祝缨笑道:“我回来就遇着事儿,又不能离开梧州,不然该我先去看阿姐的。” 赵娘子细细再打量祝缨,终于从母女俩牵着的手上看出来一点“女儿”的影子。她倒爽快,笑道:“见着就成了,谁看谁还不一样?” 祝缨这才抽出手来,对着众乡绅团团一抱拳道:“有劳诸位父老来看我。” 士绅们一阵嘈杂:“应该的。” 赵苏上前道:“大人,父老们听闻天使在此,久不回还,要在梧州过年,特地来拜年。” 顾翁——如今被称为顾翁的是顾同的父亲了——上前道:“安抚使早年曾到咱们福禄县,大人或许忘了,咱们却是不能忘记的。” 冷云心头一暖,有些感动:“你们还记得吗?哎哟!我确实曾做过刺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李彦庆当然知道他当过刺史,不然也不会派他过来了,但是李彦庆有一种疑惑:刚才也看到祝缨怎么待治下百姓了,冷云是万万不可能这么做的。两相对比,说本地士绅是为了给冷云拜年而不是冲祝缨来的,狗都不信! 冷云信了。 他很高兴,不幸这些人他一个也不记得了,又询问其他士绅的名字,与他们聊天。福禄县的士绅官话好一些,冷云终于找着能说话的人了! 祝缨道:“进去聊吧。” 到了堂上,满屋的嘈杂寒暄。 冷云不记得当年的小乡绅,却知道:“哦!你是顾同的父亲?”“噢?赵振的父亲?”然后又认识了许多其他人的父亲,听他们说着他们的儿子。很快,他就记不住这许多人名了。 张仙姑听赵娘子说祁娘子也带着孩子过来了,高兴地说:“那咱们看看她们娘儿几个去。”赵娘子又说:“正商议着,我们老的在老家,给她们送到山里来,夫妻分开不好……” 叽叽喳喳地走了。 士绅们也换了一轮,譬如顾翁。祝缨问顾翁:“令尊可好?”顾翁道:“在家静养,也想上山拜望大人,可惜不能成行,在家里懊悔得很。” “人好,比什么都好。” 顾翁又说顾同:“小兔崽子,这些年也没回来两次,曾又自己留在京城,不得回来!” 祝缨道:“他是朝廷命官,怎么能够擅离职守?” 顾翁摇头道:“读书读傻了。” 说话的时候,眼睛却看向了赵苏。然后低声解释,顾同派人从京城送来了年礼,不但有给家里的,另封了一份给祝缨这个老师的。让家里给带到山里。 顾翁收到儿子的家书,顾同内心十分煎熬,话也写得颠三倒四,上一句写祝缨是女子,三十年仕宦经营、无数人利益纠葛毁于一旦,下一句又转回来写“没有她,我等也没有登天之阶,于我等实是有恩”。这些,顾翁就不对祝缨讲了。 前面聊着,赵娘子与张仙姑的嘴也没闲着。 赵娘子道:“可别当他们待阿妹全都是好心!这几个月,他们又慌又忙呢!” 张仙姑忙问:“怎么个意思?” 赵娘子道:“要说,阿妹才出事的时候,是真的都着急,知道阿妹回来,也是真的盼着。感激也是真感激。一个一个,热乎乎的心把阿妹迎回来、送进山,还要怕知府会害阿妹。 等阿妹进了山,一个一个,又开始琢磨他们自家啦!说的都是,要怎么样对待阿妹、对待山里。京城的人来一次,他们就惊一次。” 张仙姑吃了一惊,道:“我们怎么了?我家孩子可从来没对不起过他们,回来以后也没害过他们。” 赵娘子嘲笑道:“可他们家还有孩子在外乡呢!一个一个,蹿来蹿去,都怕自家孩子受阿妹的害。好好的官儿做着,突然不叫做了,再要问罪,怎么办?这官儿是阿妹叫他们做,他们才能做的。做的时候高兴,这时又想起来源头,只想要好、不想要坏?舍不得不做这个官呢!不要脸!诶,对了,他们还提过盐的事儿呢。” 张仙姑心里有点难过,仍然说:“不会都这样的。” 赵娘子道:“嗯,那是,也有说有今天都是靠阿妹的,不能恩将仇报。这不,争一争,又要跟在外做官的儿子问话,又派人去,又有会馆捎信的,就为商议个同进同退。一来一回几个月下去。没等他们明白,阿妹又做回大官了!这下好了,不用商议了,一个一个忘了慌张样子,都说该接着听阿妹的。” 张仙姑叹道:“人心就是这样,谁也不能不顾自己。” 赵娘子撇撇嘴:“要我说,他们山外人就是不痛快,迎回来的时候既然是高兴的,那就继续高兴下去!从来没有让他们吃过亏,为什么不继续相信下去?现在又装好人样!” 张仙姑道:“唉,人心隔肚皮。不说他们啦,你真舍得她们娘儿几个到山上来?多好的大胖孙子啊!” 赵娘子也有些不舍,仍然说:“那也不能离开他阿爸呀。我想他们了,回来看他们就行。” 张仙姑仍然记着山下士绅的事,记着等会儿得提醒女儿。一面应付赵娘子,又招待她们婆媳吃饭。看着赵娘子的孙子,也是满眼慈爱——却不提带这两个孩子去见祝大。 前面,祝缨也设宴款待冷云等人与士绅。 席间说的都是些旧日之事。赵苏提到清风楼,说还是为冷云建的。 冷云来了兴致:“那是二十年前了吧?”又向李彦庆讲了许多他当年的事迹,什么处置黄十二等等。 李彦庆扫了一眼在座其他人的表情,就知道其中另有故事。他想了想祝缨一贯行事与风评,再看冷云,约摸猜到了些真相。 冷云说着说着,一时得意,喝得高了,李彦庆怕他出丑,只得告罪将冷云拖回客馆。 他们一走,原本面红耳赤、衣斜帽歪的人都恢复了正形,正冠的、理扣儿的、紧腰带的……士绅们离席,站在祝缨面前,恭恭敬敬地长揖到地:“拜见大人!” 祝缨道:“诸位不必多礼。请坐。” 士绅们没有坐,公推的顾翁说话:“大人归来,我等不胜欣喜。只恨分隔两地,怕引起猜忌,不便往来。如今终于找到借口,还要谢安抚使大人哩!我等全家受大人大恩,特来请示大人,不知将来我等如何行事?我等儿孙现在外为官,又该如何行事?” 祝缨道:“拿上来吧。” 项渔捧了一个匣子,站到了祝缨下手——他爹也在下面排队站着,他却目不斜视——左手托着匣子,右手打开盖子向众人展示:“大人早有意邀诸位父老一叙,帖子都准备好了,大家纵使不来,大人也有安排的。” 众士绅舒了一口气。 祝缨道:“我知道,大家都受惊了。我一回来就该给大家一个说法,帖子我早就准备好了,可是呢,我刚回来,才向朝廷要了一个县令,你们一来,地方上问起你们,你们也不好应付。护不住人,就不要把人拖下水,索性就先不见了。你们说是不是?” 项大郎哽咽地道:“大人一片慈心!我等感铭五内。” 祝缨道:“你们在外的子孙、生意、会馆,也是这个道理。如今尘埃落定,我坐稳了,大家终于可以像以前一样坐在一起说说话啦。” 士绅们呜呜一片。 祝缨道:“坐呀,且乐着。你们不急着走吧?” 雷保道:“不急不急!” 他也老了,鬓发苍苍,当年挨过祝缨的打也都散入云烟了。 祝缨道:“今天都有酒了,明天醒了酒,咱们再仔细聊聊。你们在外的事,也可对我讲,这个朝廷,我总比你们熟些。” “是!我等唯大人马首是瞻。” 第450章 过年 唯马首是瞻? 祝缨并没有轻信,她只是含蓄地微笑着,对众人点头,再次邀请诸人入座:“吃到一半儿站着像什么话?坐。哪怕是在吉远府,也未必有这么全的山货哟。” 众士绅都笑了:“今天可就不客气啦!” 仿佛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彼此毫无芥蒂似的,他们又聊起了家常。常寡妇的白发也密了许多,仍是管着家,说起福禄县的仓库:“还是您在的您在的时候建的,如今旧的朽坏了几个,新的还没建哩。” 由她开了个头儿,大家都告起了状,什么当年尚培基祸害福禄县啦、什么现在的徐知府什么都不知道干啦……说得热闹极了。祝缨认真听着,不时点点头,诉说的人心理上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说着说着,就要说到一些家长里短,谁家与谁家结了亲,谁家添丁进口,谁家的老人去世了等等。祝缨偶尔问一两句自己认识的人近况如何,也都得到了回答。 项大郎又提到了吉远府的荆家等:“他们在知府的眼皮子底下,不方便过来,也让给大人带好。” 雷保还是那副脾气,对祝缨他是怕的,对别人可不在乎,他发出嘲弄的声音:“有什么不方便的?不过是在观望罢了。他家里有大官儿呢!还道自己这根草能稳扎在墙头上哩。” 他儿子雷广也是以前福禄县的县学生,陪着爹一起挨过打,也跟着同学一起被祝缨推出去做了小官,年岁与赵苏相仿,如今是个从六品。 顾翁两耳发烧,镇定地说:“他宗族亲戚一大家子的人,谨慎一些也是应有之义。何况也有亲近大人之意,你又何必代大人赶客?” 雷保“哼”了一声,捏着酒盅与一旁的赵翁碰杯。 祝缨道:“心直口快,在我这儿只管说,但是呢,哪儿说哪儿了,说完了,出了这个门儿,依旧是同乡,人不亲土亲。” 士绅们都附和。 宴席总有个结束的时候,夜深了,花姐道:“山里夜间冷,又有了酒,还是歇息了吧。” 祝缨笑道:“好。” 众乡绅也随即附和,祝缨就让赵苏、项渔等人接待,引到客舍休息。别业的驿馆并不特别的宏大,如今住进了一个冷云、一个李彦庆,他们又带了许多的随从,所剩房间不多。幸运的是,别业发迹是集市贸易,往来商贾极多,因此有许多供客商居住的客房,家具齐全、饮食便利。 士绅们当天就住在那里。 宴散后,祝缨去后面张仙姑和赵娘子,顺便询问祁小娘子如何安置。花姐也带着巫仁跟着一道往后走,巫仁是孤女逃到别业的,祝青君当年又被花姐送到京城去,巫仁也就很自然地填了祝青君当年的位置,在府内陪伴花姐居住至今。 张仙姑面前,赵娘子还没告完状。祝缨与花姐一来,她便说:“阿妹?来!咱们好好说说话。” 又将与张仙姑说的那些从头又数落了一遍,祝缨也都听了。巫仁心中有气,暗道:一个盐场,大人与苏县令花了多少心血?青君还亲自跑了几趟,就为了沿途安全,他们这就想要分一杯羹了?吉远府多少盈利的行当都是大人扶植,如今连盐利也不想放过,真是无耻! 心里骂了无数句脏话。 她气鼓鼓地,偷眼看祝缨,祝缨却是一脸平静,甚至还露出了一点微笑,巫仁只觉得更生气了。 赵娘子却不用像她这样憋闷着,开口就催:“阿妹,你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 祝缨道:“阿姐,我理会得。” 赵娘子道:“说了也是白说!” 祝缨笑笑:“您就放心吧,我什么时候吃亏了?” 赵娘子听了直摇头:“是没吃亏,就是把便宜也给别人占了。” 张仙姑对赵娘子道:“打小就这个脾气,不然也不能干出这许多事情来,她有数的。” 赵娘子才不说了。她夫妇二人今天住在赵苏家里,赵苏在城里也有一处宅子,不大,两进,是祝缨给的。一家六口加仆人拢共十几口,有些挤也凑合住着了。赵家人也不挑剔,祁小娘子道:“我打十二岁上跟着大人离了京,此后便从没有为住处操过心了。” 赵苏却知道自己的母亲,过惯的“阔绰”日子,先说:“以后会更好的。姥什么时候让大人久居局促之地的?” 赵娘子一想也是,嘀咕一句:“她接下来要干嘛呀?”却又不要求赵苏回答,拖着丈夫回房休息去了。 那一边,张仙姑也问祝缨:“你接下来要怎么办呀?人呐,不能人鬼不共,也不能把心都扒给了人。” 花姐道:“盐可是个要紧的东西。” 祝缨道:“咱们都是听赵家阿姐说,刚才你也在,可听到他们提了?” 花姐道:“那你也想想万一他们提了,要怎么接。我瞧着,他们兴许有这个心。你呢,唉,多少年前就惦记着梧州盐贵。我不信你忍心叫吉远府的人吃淡。你可想仔细了。我不拦你做好事,做好事时也想想你自己,成不成?” 祝缨摆了摆手:“好。” 巫仁心里着急,见花姐竟不再劝,自己想说话死活张不开嘴,跟着花姐离开张仙姑的屋子,一气跟进了花姐房里。 花姐问道:“怎么?有事?” 巫仁点头,对花姐道:“大娘子,咱们大人不会真的要便宜那些人吧?” “别担心,她有分寸的。” “我可真怕她又胸怀天下了。有公心的人固然令人敬佩,但如果是自己心中亲近之人,却总是恨不得她能够自私一点才好!不能因为人好,就要叫好人吃亏!”巫仁说。 花姐道:“不会的。” 巫仁道:“丞相过的是什么日子我想象不到,可我在山下住过,见识过那儿刺史府,在别业里也见识过京城送到府里来的各种精巧珍玩。您比一比,大人在京城过的日子,再看看现在,回来绸衫都没见穿几次。大人又有许多的事要做,还要经营梧州,样样要钱!盐利厚的!他们有了果子、有了甘蔗、有了会馆、有了粮食,养儿子也没有这样的!” 花姐知道巫仁,见生人如畏猛虎,不被逼急了,能不说话就一字不言,见熟人话如泉涌。忙安抚道:“知道知道。她比咱们清楚。”又打趣巫仁,让她做司户是对的:“一个你,一个祝银,可把她的家守得牢牢的。” “当然!”巫仁理直气壮地说。 花姐一乐,道:“她会做什么,我也想不到,不过,她不是个滥好人。你忘了她在山下整肃时的手段了?” 巫仁呆着脸,没想起来,花姐伸出两根手指:“二十。” 巫仁恍然:“对哦!” “这下可以安心睡觉去了吧?” 巫仁脸上一红,提起裙子跑了! ………… 次日,客馆诸人起得都略晚,祝缨不喝酒,照常起来。府中的演武场宽敞、诸般器械俱全,祝缨与胡师姐练了一会儿,杜大姐就来说:“早饭好了。” 祝府有厨娘,确实不是京城的手艺,但是山间风味做得还不错,祝缨一面擦汗一面问:“家里其他人起了吗?” 杜大姐道:“也都起了。” 祝家主人一家四口年龄偏大,都不睡早觉,祝大还是房里吃。祝缨与花姐等人一处吃,席间,花姐说起:“干爹胃口也不好。不让他喝酒,他又闹脾气。到了这个年纪,要少饮。” 祝缨道:“想喝就给他吧。也到了恣意的年纪了。你管着他,于他是受难。我知道你是为了他延寿,可他未必这么想。” 花姐道:“也罢。” 吃完了早饭,士绅们又来到了祝府,祝缨对江舟道:“你与项渔两个去客馆,冷、李二位昨天没逛痛快,带他们逛街去,记得让他买东西付钱。” “是。” 祝缨对士绅们说:“好啦,知道你们还要回去过年,咱们就不讲虚的了。我在的时候,你们还是梧州人,我如今看大家,还是与当年一般,总不觉得大家变成邻居了。” 顾翁忙说:“我们心里也当大人是自家人。吉远府要是能并入梧州就好啦!” 祝缨道:“不忙,那须得是朝廷点头才好。咱们如今只好就势把日子过下去——会馆还好么?各地商路还通么?有人刁难吗?” 项大郎忙说:“也是有一些的,自您回来,有得到消息的地方,也试探……” 以往,大家都知道这些人有祝缨庇护,等闲也不找麻烦。祝缨南逃,各地会馆、商铺就是肥羊了。 “亏得消息传得慢、大人处置快,咱们平日也用心经营,堪堪稳住了。” 祝缨道:“哪里有人为难会馆了,来告诉我,我看看都是谁无事生非。” 众人大喜:“多谢大人!”也在猜测,祝缨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梧州刺史不比丞相,管不着别的地方。 祝缨却又什么都不说。他们又提及交易,祝缨笑道:“你们进山的时候,看到路了吧?” “是。” “只有更方便安全的。” 她绝口不提盐场的事,士绅们试探地问道:“那山货?往年大人说过,山中物产交易时卖不上价,贩到远处中人赚了大半利润。如今是大人在山里,长此以往,不是咱们占大人的便宜了么?大人,有什么别的货可抵么?” 祝缨笑道:“有我在,这个你们就放心吧,不会欠你们的账的。”她虽然在笑,拒绝的意思却十分的明显。 士绅们不敢与她对视,齐齐低头,不再提那些小算盘了。 他们还需要下山过年,住不两天便告辞下山。冷云、李彦庆倒趁此机会把这座小山城逛了个遍,冷云逛了几天只看出个新鲜,李彦庆倒是看出了更多的门道——此处安居乐业,人心很齐。细问之下才得知,这里的居民倒有一多半是各路奴隶,只有在此才能得到一个正常的身份、一份小小的家资。 李彦庆看着冷云正拿着一柄新买的竹笛吹破音,忙给他打断了:“大人,您……” 冷云道:“难得山居,避开纷纷扰扰,你怎么愁苦着一张脸?我都没说想京城的热闹了,你这又是操的什么心?” 李彦庆道:“您没看出来这儿有些不对么?” “有什么不对?哦,不说人话,除了这条,也没什么不好,米糕好吃可惜捎不到京城。” 李彦庆道:“这里,一旦有人进犯,这就是一城的死士啊!” “呃?为什么要进犯?” 李彦庆张了张口,道:“哦,不是听说什么甘县獠……” “那不是已经枭首了吗?” 李彦庆扯出个标准的笑容来:“您说的是。”他是来刺探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些“敌意”的评估。现在回去,是需要汇报给政事堂:没事儿别惹,祝缨比纯獠人可怕,给朝廷造成的损失也会更大。 冷云却只想过年了,原本各州不在这个时候过年的,他们更多的是庆丰收,日子比这个早。“祝家庄”的存在,无疑又将两种风俗给融合了。日子与山下相近,活动却还是那些旧日活动。 山里过年热闹,年前年后都不干活了,唱歌、跳舞,也不用送拜帖、写拜帖,就很自在。家家都沿袭“獠俗”,酿酒、蒸米糕米饭、杀猪宰羊待客,一年里数这个时候吃得最好。 祝缨、张仙姑等人在府里前面的庭院里,也摆出流水席,请人吃。她们自己也会随机走到别人家里,吃点热米糕,喝点热米酒。 冷云今天在祝府,明天被赵苏拉去,后天又是项家孝敬……好不快活。 过了初七日,经李彦庆再三提醒,才说:“好吧,咱们也该回去了。哎,拿本黄历来!” 出行要择个吉日,日子选在了正月十六,山上的灯节比山下冷清得多,并不会妨碍他们启程。先派人去祝府通知,自己留在客馆收拾行李。祝府又送出一些土仪。 十四这一天,两人同去祝府,告知就要离开了,询问有无需要汇报京城的事项之类。 二人在县城这些时日,颇有点入乡随俗的意思,没下贴子就步行到了祝府,却发现府中气氛有点怪。祝彪的笑有一点点勉强,冷云道:“你怎么了?大正月挨教训了?” 祝彪道:“大人英明。” “你去通报,见了子璋我为你讨情——你犯了什么事儿?” “失手打坏了一件东西。” “这不是叫碎碎平安么?她要讲究,我赔给她,快去。” “是。” 祝彪慌张地跑到西院,敲了敲正房的门:“大人,老夫人,冷大人、李大人来了。” 蒋寡妇拉开了门,探头往外张望,祝缨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别抻头探脑的,别人一看你就有故事。” 蒋寡妇忙将头缩了回去,祝彪也闪进门,返手将门插上,小心地走到内室门边说:“客馆的二位大人来了,冷大人都看出小人脸上不对。小人说,是因打坏了东西不自在,也不知瞒没瞒过他。” 说着,忍不住往屋里又看了一眼。 祝缨站了起来,对张仙姑道:“先给爹换上衣服,这屋里炭还是依旧送,但不要点,夜里与我同睡。饭还是照三餐送进来……” 张仙姑双眼通红:“老东西,就这么走了。” 祝缨垂下眼睑,轻声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也算喜丧。这两天将冷云、李彦庆他们送走,咱们再操办。” “哎。” “娘就不要再去见他们了,免教他们看出来。冷云还罢了,李彦庆倒有些眼色。羁縻之地,倒不用管丁忧的事儿,白事,还是出了十五再办妥当些。” 张仙姑道:“老东西,没福气!正月就不该办丧事儿。” 祝缨道:“我去应付他们。” 花姐对杜大姐使了个眼色,示意杜大姐陪张仙姑,她自己却跟着祝缨走出房间。祝缨道:“我没事。倒是娘,怕是伤心了。” 花姐担忧地看着她,道:“干爹那些话,你……他是人老了……你……” 祝缨道:“我知道。” “你……哭出来吧。” 祝缨摇了摇头。 祝大的身体这几年都不太好,幸而有个花姐照顾。昨夜,他又显出不对来,这一次花姐也没能救回他。张仙姑正庆幸祝缨能见着他最后一面,祝大临终前却死死攥着祝缨的手:“我祝家可不能绝后啊!你没个后,家业给谁?老了没人养,死后没人埋啊!你不答应我,我死不瞑目!你发誓……” 祝缨知道他要什么,可这事儿,不在她的计划之内,她说:“会有人姓祝的。” 祝大头一歪,终没能听到想要的答案。 花姐担心祝缨难过。 祝缨却是抽回了手,去与冷、李二人说话,亲自将二人送出山城。接下来的路由项渔负责,他正好借此机会回家探望父母。 …… 湿冷的天,冷云打了个喷嚏,嘟嘟囔囔地:“什么鬼天气,怪道烟瘴之地……我的娘啊!” 他抬手指着远处,薄薄的雾霭之中显出一队人来,荒山野岭,怪吓人的。 项渔等人马上警惕,护卫们大喝:“谁?” 来人答道:“我!” 项渔气道:“你是谁啊?” 来人也很生气:“项大,我你都听不出来了吗?!” “舅舅舅舅……”项渔说。 来人是项渔的舅舅,项渔上前交涉:“您怎么这个时候进山?哎?这是?” 舅舅身后又闪出几个人来,竟是几个士绅!项渔小心地问:“您几位这是?” 他舅说:“过了灯节,学校都要上学了,我们一合计,山下别的还能应付,唯有这学校里的医学不大好,论医术,还得是朱大娘子。这不,这几个毛丫头又闹着要学,就给送来了。哎,四娘来。” 四娘是项渔的表妹,今年已经十五了,算是大人了,上学,十五岁了才开始? 项渔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自己的舅舅:“为什么?别骗我。” 舅舅也知道外甥是个小滑头,低声说:“那个,以前我们就嘀咕,大人怎么对女孩儿格外的好,一样的教读书、让做事,原来大人是女子。嗯……送几个来……跟着学些本事也不坏不是?你可要照应你妹子,你看大娘子、女校尉再看你姑姑……你妹子以后有出息,也能帮衬你。” 第451章 世道 舅舅说的话听上去挺有道理的,想一想,也是长辈们托付人的时候常说的话,项渔总觉得哪里有一点点怪怪的。来不及细琢磨,坐下的马刨了刨地,把项渔颠了一颠,项渔道:“起雾了,您路上小心,我须得护送天使下山。我姑在还在城里,您带了四娘她们先见一下我姑。” 舅舅道:“我也是这样想的。” 四娘已经长大了,兄妹间也没有太过亲昵,项渔对表妹等人点点头,顺势打量了一下其他人。一看不打紧,后面雾里又钻出几个人来,走近了才看清楚,竟都是些福禄县的士绅!他急忙叔叔伯伯地拱一拱手,同时也看清了夹在他们当中的还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与四娘年纪相仿,其中几个还更大一点。 正月十六,大雾天,一群才拜过早年没多久的人结伴进山?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儿。 一水儿的“大姑娘”,不像是要上学的小孩子,他心中的违和感更甚了。只因公务在身,不得不匆匆结束了对话,心想反正舅舅是要先同姑姑会面的,还有姑姑把关,问题不大。 他重新招冷云、李彦庆:“二位请仔细脚下,起雾了,地上湿滑。” 奉二人下山不提。 却说项渔的舅舅转头对同乡赵翁说:“咱们先去哪儿?” 赵翁道:“说好的,去赵苏家。还是先去他家,再去你们大郎他姑母那儿。都是亲戚,赵苏也不能不叫你走亲戚不是?” 他们都是福禄同乡,家境相仿,颇有些亲戚关系。这个赵翁是与赵苏家连宗的,也算族人。 项渔舅舅道:“不错,那咱们脚下快些吧。” 赵翁道:“极是。”又招呼王翁、顾同的叔叔顾二等人。他们又各自检查一下带着女儿、侄女又或者外甥女之类晚辈有没有掉队,叮嘱:“坐稳了,山路不好走,以后你们在山里也要当心。” 姑娘们心中有欢喜、有担忧、有紧张、有兴奋还有离愁,周遭的雾气又添一种神秘,凡此种种掺杂在一起在少女的心中留了极深的印象。 她们中有两个曾成功缠着长辈进过山,但在此时也完全分辨不清路了。赵翁的女儿问道:“阿爹,好像……不太对吧?” 队伍停了下来,赵翁呵斥道:“别胡说,看你脚下。” “我留意着呢。” 赵翁道:“我说的是这个路,这是大人去年新修的,你才进过几次山?你就知道走得对不对了?” 项渔的舅舅看别人训孩子,就要做个好人,对小赵姑娘说:“咱们这次走的也不是先前的路,先前要绕远,现在要走一线天。这条路更近。往年道不好走,如今大人回来,这不,变好了。咱们就走这个啦,省时,一天就能到了。” 小赵姑娘有点小尴尬,不说话了。赵翁道:“不要磨蹭啦,走了。” 小赵姑娘摸了摸脖子上挂的符,这是临行前姐姐带她去求的,母亲早死,出嫁的姐姐就带她去庙里求了个平安符。 或许是有平安符的保佑,这一路走得很顺利,一线天也确实让人心底生寒。 过了那道关卡,天黑的时候他们赶在关门前到了县城。一行人依旧计划,先去了赵苏家。 赵翁拿着赵苏父亲的手书,赵苏也客气地接待了他们。赵苏在主座上坐了,这让赵翁等人都很感慨——他从四品了!成了别驾了! 赵苏看了父亲的信,很快明白了是什么意思——这是山下士绅们这一个新年期间商议出来的一个绝妙的主意。以前,祝缨在福禄县的时候,她找各家要学生,办县学,带着学生做事,送学生当官。 那时候,她还是他,是当地的父母官,带男学生,包教包会包吃包住还包前程包学生全家的前程。现在她是她,那就送女儿来!女人当官这个事儿吧,看着别人家女人,那是有点离经叛道的。不过如果是自己家的,也不是不能接受。 赵苏却是个顶混蛋的人,对赵翁道:“小娘子们作别父母,你们也忍心?” 项渔的舅舅道:“我那外甥当年到府城的时候,比她们现在还小呢。阿渔做得,她们也就做得。再者,十五、六岁的姑娘,这天下还有比大人身边更安全的地方吗?” 放到一个女性长辈的身边,又不是给男性老刺史做妾!安全,放心。说来,大家白在背后嘀咕了项安好些年。 赵苏的话更混蛋了,他笑得很刻薄:“女儿来安全,儿子就不安全了吗?倒是懂事。家中子弟,官儿做着、学上着,送女孩儿进山?” 同行的张翁忙说:“他们朝廷命官,不敢就逃回来。都回来了,恐朝廷猜忌大人。贤侄,明人不说暗话,咱们家业妻小可都在山下,有阖族老小要照顾的。咱们要是没长脑子,怕也入不了大人的法眼吧?” 小赵姑娘道:“大人,是我们自己愿意来的。” 赵苏看了她一眼,小赵姑娘涨红了脸,却不退让,她爹让她下去她也不动,仍然对赵苏道:“我不知道,为什么非得要我们的叔伯、兄弟才算是诚意。咱们福禄的姑娘,做事哪样比人差了?” 赵苏笑道:“真不知道?你与你兄弟真的一样?你们要真的一样,这次就不会只有你们这些女孩子来了!”他把“只有”两个字咬得特别重。 那肯定是不能一样,小姑娘再看自己不比别人次,儿女还是有差别的。 小赵姑娘脖子也红了,道:“到了大人这儿,我就不会差。” 赵苏点点头:“有志气,可谁没有梦想呢?你得做出实绩来才行。” 赵翁赶紧给女儿打圆场,把话题又扯了一扯,道:“在福禄,儿子女儿当然是一样疼的。” 话虽如此,他也有点脸红。 这次士绅们拜年,祝缨只是答应如果有难处可以来找她,话没说实。赵苏家这样的当然是不担心的,赵娘子把儿媳、孙子都送上山了,人家托上乔木了,认准了。哪怕以后就在山里当蛮夷了,也是个穿红袍的蛮夷。 山下的士绅们却是无所依的,虽然抱团也是一股势力,仍嫌弱,且没个方向。他们仍然是倾向于祝缨。反正这个女人干的事儿从来就没有被人料中过,却桩桩应验、件件妥帖。 既是想合作,就得拿出诚意来。送儿子进山,也确实有点小尴尬,儿子们自己也犹豫。敬佩一位“相公”对天下所有的普通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但不是所有的士绅人家能够毫无芥蒂地接受一位女上司。当邻居、合作,他们还不觉得如何,也希望祝缨能够平安,全副身家押上,就大可不必了。 他们研究过了,如今的梧州是羁縻,那几个县人家自己管着,官职是人家自己族人做着,祝缨能够拿得出手的官位十分有限,还瓜分得差不多了。这些子弟入梧州能干什么呢?祝缨还能像以往那样给他们全天下的安插职位吗? 相较之下女儿就显得很合宜了。再不济,也能跟着花姐学点儿本领,不算浪费光阴。能干些的,不说花姐、二江,项安、祝青君、巫仁哪个又差了? 士绅们自认自家出身比那三人都强,家中女儿也不应比商贾、奴隶、小财主差。从女儿身上看出祝缨还像以前那样有本事,再把子弟送进山来谋生。 因此他们选择了几个相貌端正、比较聪明伶俐的姑娘送了过来。 赵苏已摸清他们的想法,便不再刻薄,轻声道:“姥一向慈爱,却不软弱,包容,从不任人欺凌。公平公正是说,给的时候大方,追债的时候,我会亲自出手的。你们可要想清楚了,别玩吃了吐那一套。” 赵翁说:“那不能够!” 赵苏道:“今天已经晚了,我安排你们去客馆休息,明天一早我就禀报给姥。” “好。” ……—— 一行人到了客馆却并不休息,而是由项渔的舅舅与张翁做代表,又去项安家里拜访,说明了来意。 项家也是与祝缨捆得很紧的人家,项安也看出来了,这些人心里有盘算。她说:“我也做不了你们的主,只请你们自己有些良心才好。” 项渔的舅舅忙拍着胸脯说:“这个你放心。” 项安道:“我是为你们好。” 你们要是没良心,大人处置起来可就不会顾忌了。 项渔的舅舅又攀起亲戚,诉说了自己等人的难处:“梧州要还是以前的梧州,福禄县还在大人的治下,咱们什么都不用想,一门心思地跟着大人,她要干什么咱们就干什么。如今……头上还有个婆婆。出入关卡、路引、出身统统在朝廷手里,咱们能怎么办呢?” 项安道:“大家都难。不过,孩子来了,我会照看好的。你是阿渔的舅舅,我是他的姑姑。我也提醒你一件事儿——凡跟着大人的,越早,越好。心越诚,越好。我们家对大人,称不上雪中送炭,反倒是承了大人的恩,勉强算是共患难,因而可以共富贵。越后来的,人越多,就越不显眼,就得跟在别人后头打转。” 项渔的舅舅唯唯。 项安见状不再多言,但是见小赵姑娘与四娘几个眼睛亮亮的,反而有一点意思。她说:“我一直都在这儿,只要大人收留了你们,有什么事可以来同我讲。” 众人心头一喜。 次日,祝缨见了他们,眼前六个女孩子,年纪差不多,高矮胖瘦的,说话都接近官话,行礼也比较标准。 祝缨道:“这是做什么?” 赵苏道:“山下官学可不收女学生,就是番学,也荒废了。她们都是父母的掌珠,不忍她们失学,所以来求学的。” 他还帮大家把理由给编全了,赵翁之前对赵苏的意见也消失了不少。 祝缨道:“我这儿的学校,可要先考试的。” 小赵姑娘道:“我们愿意。”她俨然是这一批人里的一个小小领袖。 祝缨将六个姑娘挨个儿看了看,小赵姑娘努力挺直了脊背,背上也冒出点汗来。祝缨是一个只存在于她们的“传说”中的人物,大家交易、发誓都用她的名,因为据说不管什么样的坏事都瞒不过她的眼,坏人逃到哪里都会被她追捕缉拿。 颈中戴着庙里求的护身符,庙是她的生祠,她对女孩子极好,爱护着女孩子。 之前庙中塑成男子的模样,既知她是女子,小赵姑娘的心里便将那个一身紫的佩刀丈夫换成了花钗大袖的雍容美人。必是柳眉凤眼、直鼻樱口、肤如凝脂。 哪知眼前这人丑是不丑,但只有肤白勉强沾边,她一身利落的窄袖袍服,束冠,佩短刀,比塑像俊,却与想象中的庙中女仙完全不搭边。 她就是一个正在考验你的长者、老师、官长,你想象中的她的样子,绝影响不到她本人。 祝缨忽然问道:“你们几个,都认识?处得还不错?” 小赵姑娘道:“是,我们是同学。” 她们的家在二十年前被祝缨迁到了县城,祝缨管这些乡绅是方便了,乡绅之间的联系也紧密了,小辈们很容易就熟络起来。她们无法进官学,但福禄风气,有钱人家的姑娘有不少也读书,姻亲们凑一凑,请个女先生给姑娘们上课,更容易处成一种亲厚的关系。 学生的性情也是各种各样,四娘与小赵姑娘就很高兴能够进山,隐隐成了小头目。 祝缨道:“好,祝锦,带她们去见大姐,准备考核吧。” 祝锦是回府之后,祝缨又从县中另选的补充随从的一个姑娘,今年十六,个头也是不高,一双大眼很是灵活,笑着对几个姑娘说:“请随我来吧。” 祝缨对赵翁等人道:“考试不过两、三天,等她们出了结果,你们也能安心回去。” “是。” 正寒暄,杜大姐从后面跑了过来:“大人,老翁病重了!” 祝缨道:“我失陪了。” 赵翁等人忙说:“大人请。”心中有些不安。 祝缨却命赵苏:“你替我陪陪他们,祝彪,去请大姐,让小江去学里陪几个小娘子。” “是。” 祝大早凉了,祝缨这不过是作戏。她又等了两天,等到项渔回来,报告了冷云已经动身的消息,才公开发丧。 祝府开始办丧事,讣闻也发往几个县。 赵翁等人心中惴惴,觉得这兆头实在不好,连带的,几个小姑娘考试时也更加紧张了,不知道会不会被退回去。几对父女在客馆中急得团团转,赵翁一面说:“咱们也要准备奠仪。”又推举项渔的舅舅去打探消息。 项渔的舅舅找外甥。 项渔道:“先莫去。老夫人伤心得躺下了,大娘子正在与大人说话。她们俩说体己话的时候,等闲人不敢打扰的。不过,有大娘子在,大人心情会好很多。这些人里,只有她最能开解大人。等她们俩聊完了,再求见,事情会好办一些。” “那好,我就等你的消息啦。哎,你妹妹她们的考试……” 项渔道:“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惦记这个?只住几日,等忙过了,大娘子闲下来了,你们再来问。” “好好!”舅舅一面答应,一面寻思着要托

相关推荐: 重生美洲虎   九天   坏蛋之风云再起2   都市神魔太子   缠绵亿万大亨:女人,你被潜了   LOL之把老婆黑到退役   煎饼妹的开挂人生   携美游江湖   皇上恕罪   阁下何故乘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