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的天赋太过努力 > 第147章

第147章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皇帝居高临下,心中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升起。他抬一抬手,蓝兴唱:“起——” 皇帝的手在空中不知怎么的不舍得收回来了,他伸手向前在虚空中抓了一把,像是把目力所及的天上地下之间统统收入了掌心。 一切都崭崭新的,偌大的帝国,现在归他了。 先帝固然英明,然而年老之时也未尝没有乱政。他正当壮年……只要官员们都用心办事,必能成就一个盛世! 皇帝的手不舍地收回了袖中。 然后就是赏赐了! 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过新年,皇帝既心疼又大方地赏赐了所有人。祝缨得了彩缎、腰带、金钱等物,除了皇亲国戚及丞相,第二拨就算她这样的人了。 不枉早起挨冻。 朝贺完皇帝,再贺太子,等到从宫里出来,已经是下午了。 祝缨回家换了衣服,开始处理拜年的帖子。看了看都有谁给自己送帖子了,以往都是认识的人,现在大部分是不认识的人。也有认同乡的,也有认“晚生”的,还有与大理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 不少帖子都随附了礼物,项安与祁泰在家里忙个不停,祁泰道:“本以为由青至红已是登天,由红至紫,这才算是、算是开了眼界呀!” 升了之后,祝缨再要往外送礼的地方没有变多,收礼的来路却多了许多。项安道:“库里快放不下了。” 她哥准备这个宅子的时候,她也觉得不算小了,哪知没跟上大人升职的速度。大意了! 祝缨道:“再说吧,还得往外送呢。请客也得花钱。” 往年她家就自家人在家过年,现在得开始设宴了。大理寺的下属来拜年,得招一下。鸿胪寺的,她也要管一天的饭。再在家里请陈萌等同乡朋友,又是一天。再来邵书他们商量好了,连同白志庆三人,都往祝缨府里吃年酒。 家里没有女眷招待堂客,祝缨就让苏喆和祝青君出面,项安、苏佳茗等人襄助。苏喆号称“女孙”,祝青君又有姓氏,场面倒也撑住了。有人暗中猜测,祝青君是不是祝缨的侄女之类。 祝缨还得抽空往郑侯府上去拜个年,王、刘、施三相家里也不能忘了。又有一些熟人处,譬如广宁王府。祝缨都不穿她的那身紫袍,统统是一身新做的青绸面的皮裘,装得很嫩。 到郑侯府上就与金良等人划拳、射鹄。到了广宁王府,郑霖笑吟吟地等她来,郑霖的长子已经能满地跑了,孩子跑过去把她的腿一抱,张口就叫了一声“舅舅”。 祝缨解下顺袋,整个儿放到他的胖手里。 广宁王府的宾客都看在眼里,暗道这孩子是有个好娘,比别人省了多少事。 从这些府邸里出来,祝缨又绕了远,往老马的茶铺里去看一看,却见茶铺还关着门。上面贴了张纸,写着“回乡过年,正月十五开市”。 没到十五,朝廷就开了印开始办公了。 祝缨要做的还是把一些田产归还苦主,除此之外,她在朝上一言不发。 施鲲还在督造帝陵,说话的时候不多。王云鹤念着正月,也不怎么说话。刘松年正在准备休致,奏本都写好了,只等出了正月就递上去。 他仨不说话,底下也没几个人说话,都等皇帝安排。给皇帝干冷场了。 皇帝也不知道这个时候要干什么,去年这会儿他才当太子,云里雾里,也不记得先帝做了些什么了。 皇帝道:“各部各寺,将职责写来报上。” 大正月的,给六部九寺派了个写汇报的活儿。六部九卿一齐答应了。祝缨把这活儿推给了施季行,施少卿的爹是丞相,干错了有人兜着。且写个东西,施季行干得来。 施季行谦逊了一回。祝缨道:“你也是新到大理的,就当自己也熟悉熟悉了。” 施季行慨然应下,这个活计不难,抄抄仪典,再把去年办鲁王案的总结给抄一抄,弄个拼盘就怼给皇帝。至于大理寺具体办案的一些内情,施季行知道得不多,就算多,也不告诉皇帝。 谁会把自己干活的底细通通招供给上司呢? 其余各部的心思也都差不多,皇帝,知道个大概就得了,他要是什么都知道了,下面的人还怎么干活?主要是这个皇帝资质一般,孔子弟子三千,也只有七十二贤者,皇帝属于剩下那两千九百多号人里的一个。很难给他变成英明君主。大臣们希望他垂拱。 窦尚书就要写天下户口、田亩的减损,写受了灾,但是自己很努力,把赋税给收齐了。窦尚书还挺能干,额外把天下各州的简要情况都派人给抄了下来。什么某州田多少、人口多少……全是枯燥的干货,没有半点生动得让想看下去的内容。 姚尚书就要写考核官员的标准之类,全是废话。 每个人还都写得特别的长,你写八千字,我写一万字。 赵苏在肚里把骆晟诅咒了八百回——这活又落到他头上了。沈瑛有意去写的,不幸正月里又死了人,沈瑛只好又去吊唁,深深地觉得自己这个职位是真不吉利。 把他们写的这些东西攒起来,能凑成一本《会典》加《会要》,事实上,很多内容也就是从这些书里辑录出来的。够皇帝看了打八百个盹儿的。 各人陆续交上,正月也过了,祝缨把地也发完了,大理寺正式地闲了下来。 祝缨每天在朝上混日子,看着皇帝的脸一天一天地麻木下去。 李侍中是皇帝潜邸时的老师,皇帝召了他来讲解这些内容。李侍中对皇帝道:“这……都写在这上面了。”又劝皇帝,读书要沉下心来,做学问是没有捷径的。 待皇帝把这些东西读完,对着手治国也没有多少感悟。好在他是皇帝,决定要试一试手。他先要调赵王邸的一位官员去做吏部侍郎,从整顿官员入手,接着,此人就被参了,还是铁证。 御史把证据都摆上来了,于是作罢。 皇帝想把宫室修葺一下,先帝最后的时光又瞎又病,几乎不在后宫里,后宫不少地方都有所损坏。先帝嫔妃们搬走,新君的后妃搬入,有些地方就需要维修。 工部上奏:“方值春耕,不合滥用民力。” 户部报:“去岁税赋艰难,当以内藏维修。”死活不出钱。 皇帝想赐几处田庄给皇后的兄弟,这位仁兄之前跟鲁王的妻舅闹了一场,可吃了大亏,皇帝要补偿。丞相出来了,王云鹤道:“这些都是民田,陛下为天下主,岂能因爱而损百姓?” 就没有一件顺的!满眼都是不合意的! 皇帝说一句,大臣们有一百句等着他,皇帝压根儿理论不过这些人。倒有一个人必能辩倒这些人,可惜,一入二月,刘松年递了奏本,要休致! 太子站在朝上,一会儿往上看、一会儿往下看,心道:黏得胶手? 不!这就是个巨大的蚕茧,捆得人不得动弹! 太子有些同情自己的父亲。 直到皇帝说:“我的次子已经十四岁了,是时候封爵开府了,丞相且为我分忧,为他挑选王傅、属官。” 什么鬼?!太子僵住了,他的二弟弟是庶出,年纪小还没封爵,所以不在朝上。一旦封爵了,就能上朝。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还没有詹事府呢?凭什么他先开府有僚佐?!!! 第333章 私淑 祝缨没忍住,抬头看了皇帝一眼。 周围所有的人都做了与她同样的动作。 朝会有礼仪、面圣有规矩,皇帝坐在高处,下面的人也不能仰着脸看他,都要把视线微微向下投,以示不敢直面龙颜。 皇帝猛一下看这许多人拿脸对着他,也觉惊讶,难道这要求很过份?皇帝认真想了一下,他是皇帝,儿子十四岁了,封王开府这要求不过份呐!孩子十四了,半大不大的,哪能总在宫里养着呢?得放出去见见世面。 既然开府,就得给配齐了人手,也正可借此机会拔擢一些可用之材。最近一个月,朝上这些大臣很多事情都不肯好好配合。若说国家大计要慎重,你驳也就驳了,如何一点小事也要给皇帝找不痛快呢? 我今设法再寻一些新人来,让你们知道,皇帝可不是能够由大臣随便拿捏的。 皇帝道:“怎么?我的儿子,难道不该封王开府?” 刘松年奏本都递了,早就打定主意尽早休致的,听到这一句又忍不住回他:“当然不是,只是现在不合适。” 太子舒了一口气,刘松年是个有办法的人,以最近一个多月的经验,皇帝的话如果丞相要反对,多半皇帝是干不成的。 皇帝皱眉道:“这有什么不合适的?” 施鲲出列,又摸出一个奏本:“陛下,今太子已立,太子居长,皇子居幼,东宫曾未设詹事府,他子如何得先开府设署?臣请陛下先为东宫设府,再议其他。” 王云鹤出列:“臣附议。” 刘松年也说:“臣附议。” 不用任何串联,所有人都正面皇帝:“臣附议。” 太子用力咬紧牙关,才将笑给憋了回去,他连忙低下了头。 新旧交替需要做什么通常有个惯例,或早或晚总脱不了那些事情。政事堂虽然忙,并没有忘掉还有个太子。哪怕皇帝现在不讲,政事堂也已经准备好这两天向皇帝提出把东宫的架子给搭起来。 皇帝一开口把事儿给扯偏了,施鲲是政事堂资历最老的那一个,当仁不让地出来把皇帝给否了,顺手拿出了准备好的提案。凡上朝的,虽各有出身、利益,此刻却出奇地一致,无一人反对政事堂,都跟着政事堂顶皇帝。 宛如当年为立太子熬先帝。 皇帝看了太子一眼,太子低头垂手,看不着脸上的神情。 皇帝端坐不语,丞相带头,一众朝臣也站着不说话,当事人太子也安静地站着。 良久,皇帝道:“事关重大,须徐徐议来,何人堪为太子师友,何人堪为詹事。” 朝臣们也见好就收,应了一声,各回班列站好。 这朝再上下去就没意思了,皇帝当即宣布退朝,留了丞相下来继续沟通。 确实需要把东宫的架子给搭起来,太子需要的官员是非常多的。皇帝自己移宫前后,将原东宫的大部分官员、乃至部分禁军军官调走了不少。原詹事府的官员是先帝任命的,给这些鸡犬升一升天,朝中没有什么阻力。 位子也就空下来了。 现在要现攒的不止是詹事府,还有太子的三师三少,宾客等等,整一个小朝廷。 补完东宫的官员,就能说次子的事了。 皇帝让太子去见皇后,自己与丞相们继承打擂台。他想留下刘松年。刘松年看起来并不想揽权。皇帝记得刘松年去年就说过,改元大赦之后就要离开,现在果然要休致,对刘松年的观感就好了许多。 他先安抚刘松年:“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如何忍心在此时抛弃我呢?”把刘松年的奏本给扣了下来。 刘松年道:“臣能做的都已经做完了,再留下来就剩下捣乱啦。” 皇帝坚持不批准,挽留得尤其真诚。 施鲲想早日将东宫给稳住,见这君臣还得有几次互相谦让,今天他们根本不可能就休致谈妥,懒得看他们演戏,插言道:“还是先议一议东宫吧。” 皇帝想让刘松年兼个太子太师,刘松年道:“臣习的都是小道,不合教太子。还是择稳重大臣为佳。” 议来议去,刘松年建议给阮大将军加个“太保”的衔,施鲲得到了“太傅”,施鲲又建议给郑侯加“太师”,冷侯做“少保”。六个职位先定四个,也是朝廷惯做的,不会一次把所有的职位都给填满了。 王云鹤提议让岳桓做“太子宾客”,这个职位有点虚,但离太子近,需要品格端方之人。品级高,但是没有明确的实权。 施鲲建议让冼敬做詹事。 皇帝道:“他?” 刘松年道:“冼敬是进士出身,六艺经史皆通,先任地方,知民间疾苦,后历任户部、太常等,知道国计民生。臣以为合适。” 皇帝知道冼敬是什么人,冼敬风评一向可以,得到过先帝精明强干的评语。出身正途、经历丰富、年富力强。 权衡再三,皇帝道:“可。” 此外又缺少詹事等,不是一时能够讨论完的,皇帝道:“你们拟个名单,慢慢议来。” 丞相们也知道不能一时定下,都领旨。 皇帝旧事重提,问给自己次子封王的事儿。 王云鹤道:“王须开府,无论府邸、僚属都是开支。” 皇帝道:“那不是有鲁逆的旧府么?” 王云鹤道:“是,鲁逆旧府有些逾制的地方,还要拆改之后才能用。请容东宫人员齐备之后再议。” 皇帝无奈地只得答应了。 刘松年的奏本没有被批准,皇帝给扣下了。 ……—— 三人回到政事堂,施鲲道:“你才入政事堂,怎么就要走?” 刘松年道:“又不是我要来的。” 施鲲有些着急,刘松年要是走了,他就不能马上走,不然这政事堂只剩一个王云鹤。往小人之心说,王云鹤容易擅权。为公事考虑,一个人上扶天子、下理国政,未免太忙,容易疏漏、累出毛病。 刘松年不改其本色:“我是做不得这些事的。” 施鲲劝道:“多留一阵,多留一阵。”像极了找替死鬼的冤魂。 刘松年没理他,施鲲这些日子的作为刘松年都看在眼里,怎么你能走我就不能走呢? 刘松年在政事堂里枯坐到落衙,一刻也不耽误跑回了家。 他的府邸在拜相的时候先帝就要给他换个更大更好的,他也没答应,还是住原来的地方。不出意外,又收到了一些拜帖,门房又坐了好些人。洗牌重新上桌的机会不常有,许多人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刘松年每天就见三个人,多一个也不想见。今天这三个,没一个让他满意的。狗屁的才子! 刘松年骂了一句,准备吃饭。 饭摆上来,门上又报——祝缨来了。 祝缨不算在“三个人”里面,刘松年道:“他来干嘛?设座。” 祝缨不是一个人来的,她还真是“三个人”。 刘松年眯起眼睛,看着一排人影从门里走了过来,祝缨的身后是一高一矮两个人。祝缨心里也没底,她今天带着苏喆、林风登门,把祝青君和祝炼都放在了家里。 刘松年点点头,管事轻步移出,又让人再多添两席。 祝缨先不入座,郑重给刘松年行了一礼。刘松年眯起眼睛来:“你又要干什么了?” 祝缨笑道:“您这话怎么说得跟王相公似的?” “那你得反省一下自己都干过什么事儿。”刘松年看清了少男少女,但不提。 祝缨道:“记不清了,都是好事。干过的好事,不要总记着才好。容易自满。我还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的好。” “呸!” 祝缨道:“来,拜见刘相公。” 苏喆、林风老老实实地上前,拜刘松年,口称“先生”。 刘松年对祝缨一挑眉,祝缨道:“在家叫他先生就行了,现在得叫相公。” 刘松年道:“入席吧。” 宾主坐定,先吃了一阵,祝缨才说:“您看这两个孩子,好不好?” 刘松年道:“哦,你千里迢迢把他们从梧州带来的,想要我说什么?” 祝缨给他介绍了苏喆与林风的来历,道:“您这儿不是开府了么?可以自己征辟些人,这俩,放您身边凑个数,成不成?就凑数,不用您管别的。趁您还没休致,混个出身。” 刘松年没有马上反对,他多看了苏喆一眼。苏喆是个女孩子,放丞相府里做官? 祝缨也不确定刘松年就一定会点头了。 苏喆、林风是她觉得把握比较大的,祝炼和祝青君就暂时不行。因为“出身”。她能给苏喆、林风找到依据,朝廷怀柔,对异族头人家的孩子施加影响。苏喆还是已经确定的继承人,在帝都里做个官,是历朝用得比较娴熟的一种手段。 虽然苏喆是女孩子,但是“风俗不同”。祝青君和祝炼就不一样了,他俩出身普通,得凭真本事与别人的出身争,祝青君还是女孩子,就算是祝炼,走仕途的积累也还没够。添上他们,反而容易给苏喆的事添障碍。 她想让这帝国的都城之内有个名正言顺的女官,哪怕是在相府里,也要有这么个“例”。苏喆与大理寺的武相、崔佳成含义不同,她是必须的。武、崔二人不是必须的,一句话,说免也就免了,连那个女丞的职位,取消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阻力。若说风俗礼法,有女卒就可以了。严格说来,武、崔二人是“特例”,是“额外”的。 苏喆不一样,她是嵌入在“四夷”体系之内的,朝廷必须待她与其他头人地位一样。 苏喆在朝廷里的地位是高于林风的。 朝廷要逐渐适应有女人得到外朝的官位才好。苏喆拿到一个正式的、而不是额外的官职,很重要。不是后妃,不是内外命妇,不是单独设立的“女官”,是外朝官僚体系中的女人。 祝缨能够想到的“怀柔”理由,刘松年当然也想得到。他稍稍有点犹豫,许他开府,他这府里的人也没怎么凑齐,空缺有得是。 他又看了苏喆与林风一眼。 苏喆起身到了刘松年面前跪下:“学生是您的私淑弟子,能得您指点一二是我们梧州人梦寐以求的。”结结实实磕了三个头。 林风见状,旋即跟上:“还有我。我们都是背识字歌学的字。” 梧州大部分识字的人,也都勉强算是刘松年的“学生”,故而苏喆自称“私淑弟子”。 祝缨没让苏喆穿男装,小姑娘一身女装,又与京城里的小姑娘全不一样。气质是其一,这小姑娘一身的“不怕”。其次是妆束,苏喆十几岁了,发型却不像同龄人那样努力模仿女性长辈越来越弄得繁复。她的衣服比流行的女装在几处地方做了修改,更利索、更方便行动。 刘松年狠狠地剜了祝缨一眼,再看这一对少男少女时目光变得平和了不少:“起来吧,好好吃饭。” 两人再磕一个头,爬起来回去继续吃。 刘松年嗤笑一声:“谁教出来的像谁,他们就像你。”这个时候还能吃得下,看着就有点像祝缨。 祝缨回他一个笑。正在议詹事府的事,刘松年暂时不会递出第二道“乞骸骨”的奏本,等东宫的台子搭起来了,刘松年恐怕就真的要休致了。现在正是借刘松年安排的好时候。 刘松年道:“你还这么操心着梧州!你那大理寺,弄了四个吉远府出身的人进去,别当我不知道!” 吉远府是原梧州境内的,也可以说是“大梧州”的范畴。 祝缨道:“那些是原梧州的官学生,其他地方读经史的更多、他们更喜欢春秋决狱又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用心研读律法的人还是少。我经史上还差着点儿,倒是律法更熟悉些,从到福禄县开始,就偏向明法科。于今二十年,也有几个人能用了。总比人事不懂只知道狎妓吃饭的破烂强。” 这四个人是之前那一批往地方上去做县丞之类官职的官学生,有了地方经验,也熬了点资历,现在调回来做个评事之类的,品级也合适。 只可惜调令下去,需要时间,现在还没到京城。等他们到大理寺报到鲁王案也结了,沾不上这办案的光了。 刘松年“啧啧”两声:“太用心了,他们也会心向你。” 祝缨道:“开了一块荒地,好容易能长出庄稼了,荒了就太可惜了。朝廷现在这个样子,怕也腾不出手去多管。我再不管,这朝廷里,还有哪个人能分心多看梧州一眼呢?不心向我,难道心向贪暴之徒?那不合理吧?” 一提到朝廷现在的样子,再想到皇帝,刘松年的脸皱了起来:“吃饭。” 三个人在刘松年家蹭了一顿饭,祝缨带着两个人回家。 辞行的时候,祝缨道:“那我就给他们做衣裳去了?” 刘松年指着苏喆,道:“这个官服,你要怎么做?” 祝缨道:“当年议过的,大理寺的女丞。当时嫌吵得麻烦,现在正好依葫芦画瓢,能用得上了。” 刘松年道:“我知道了。” ………… 苏喆与林风都有点小激动,回程路上,苏喆一直抿嘴笑,林风叽叽喳喳:“义父,我要做什么?”“义父,我也跟赵家阿哥一样要写很多文书吗?”“义父,我也能上朝吗?” “义父……” “闭嘴。”祝缨说。 林风闭了一会儿嘴,回到家里,又忍不住了:“义父……” “滚。” 林风滚了。 祝缨对苏喆道:“写信回去给你阿妈,也告诉她一声。” “哎。” 祝缨把手背在背后,她算计刘松年了,刘松年也知道她算计了,但是刘松年忍了。 就……怪不好意思的。 她踱回书房,抽一张纸来,往上面写字。凭着记忆,写了一些地方官的名字,都是与鲁王逆案有关的人,又在后面写了一下他们任职的地方。 接着写了第二张纸,是经她举荐上去的人。调了四个人到大理寺,他们原来的位置就空出来了,如果机会合适,也可以填一下了。 过两天吧,先把苏喆和事给砸实了。 刘松年答应了祝缨的事,第二天就有了眉目,他写个奏本,填两个人到自己府里,谁也拦不着。 刘松年的奏本奏上,皇帝没仔细看就同意了。但是在门下省,被一个给事中给驳了回去,理由是他记得苏喆出身是瑛族不说,还是个女子!这就不合常理了。 苏喆确定为苏鸣鸾继承人的时候,也是朝廷出的旨,鸿胪等处办的事,所以给事中有印象。 皇帝又召刘松年来问,刘松年便以“羁縻之地、自有风俗在彼”为由,给皇帝解释了一下:“朝廷现在是要四夷安稳,质朴无文。”苏喆家世代是头领,人家自己家不在意,朝廷就不要找麻烦了。 第二次才通过。 苏喆、林风的手续祝缨就不给他们办了,她将二人叫到书房:“你们俩先同我去刘相公府上拜谢,然后就听刘相公安排吧。” 衣服之类还是她给收拾,又是量体,又是准备用具。凑齐了,往刘松年家一放,祝缨头也不回地走了。 林风对苏喆道:“这、这就不理咱们了吗?” 苏喆道:“也没理我舅舅啊!” 她说的是赵苏,赵苏至今还被扔在鸿胪寺里给骆晟办事,一到休沐日就回来倒苦水。林风低声道:“我记得赵家阿哥以前很阴沉的,怎么现在叨叨叨个不停了?” 他们都会说奇霞语,比方言还不好懂,公然地说小话。 苏喆道:“那我跟他讲,明天叫他凶你!” “不要!我也是你舅,你不能这样对我!” “哼!” 两人在京中就此多了一处地方可去,按时到刘松年的府上去。早上是可以晚到的,刘松年得上朝,下午就在刘松年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刘松年不怎么管庶务,他们干的最多的是读书、跑腿。 刘松年有时候也问他们梧州的事情,苏喆更聪明一点,知道什么不该说。林风大大咧咧,但知道的机密少。苏喆每天回家,都把当天与刘松年说过什么话复述给祝缨听,林风也能复述个大概。 这一天,林风期期艾艾地蹭进了书房,一脸要哭的样子:“义父,我可能闯祸了。” 祝缨挑了挑眉,把这俩放到刘松年面前时她就知道刘松年能套出些话,不过,问题不大。 林风道:“我、我提到了索宁家……我本来没想说他的,就说、说他们祭天的时候顺口提了一下这家已经没了。”刘松年问风俗,林风就举例索宁家当年残暴抓过他家的人。 苏喆道:“我、我圆回来了一点儿,说是我家和塔郎家被欺负了才还手的。” 他们对索宁家是动刀子吞并分赃的,这与朝廷对待五家的“和平”不太相符。 祝缨道:“现在知道要管住嘴了?” 林风一副大难临头的样子:“义父,你把我交给他吧!我做错事了,我扛!” 祝缨熬到他哭出来,才说:“这件事,我来解释。你们……” 苏喆马上说:“管住嘴!” ………… 第二天一大早,两人起得比平常更早一些,早早守在院门外,等祝缨出来,林风谄媚地凑了上去:“义父……” 祝缨道:“刘相公还好说话,对别人可就没这么多好事了。” 林风缩着脖子:“是。” 他想问祝缨要怎么解释,想必是很难的了,又不敢开口,抢了牵马的活儿,给祝缨送到街口。 祝缨道:“好了,回去收拾收拾,你也得去应卯。” “哎……” 解释个屁! 早就跟王云鹤说过了的,她要经营的就不止是一个梧州。如果不把她调回来,她的计划是一直往前推,直到能与西番接壤,达到牵制的目的。 所以,灭一个索宁家,有什么不对? 那是证明她一直在干活,从来不偷懒! 就是这个,挑动并吞可能方法有点冒险,可能会变成一场小规模的战争。 “你就弄险吧!”刘松年也是这么骂的。 上完朝,刘松年把祝缨叫到政事堂,单独骂了一顿:“以后想好退路再这么干!” 祝缨道:“我算过了,还行。” “行个屁!”刘松年说,“就是弄险。你要是觉得这是件好事,怎么不敢上报朝廷?啧啧啧!” 祝缨道:“想的来着,等再多招徕几处,都混在一起报上来就盖住了。” 刘松年戳着她的脑门儿说:“弄险就弄险,得自己能兜得住,自己回家告诫林风他们,不许胡说。” “是。” “嘱咐也是白嘱咐。”刘松年咕哝一声,聪明人向来是自信的,祝缨也是个聪明人,刘松年也不觉得一句话就能让她老实了。他吓唬道:“做事前先想想,天下难道只有你一个聪明人?” “是。” “嗯?” “不是。” 刘松年道:“滚。” 祝缨滚了。 滚出政事堂,回大理寺的路上又遇到了乔三缩在一个拐角的地方,看到她来,乔三冒了出来:“大人。” 祝缨站住了,看他一脸焦虑,问道:“鸿胪寺有人为难你吗?” “不是,没有,赵大人还关照小人来着。赵大人派小人在这里等大人,让小人传一句话给大人——刚才的消息,老骆驸马殁了。” 哦豁!鸿胪寺卿也空出来了。 第334章 再打 鸿胪寺是见惯权贵们死亡的地方,乔三的焦虑不在于一个老驸马死了。驸马,死就死呗,日子不还是照样得过?但是赵苏特意派他找祝缨,乔三不免多想,脸上也就带出来了一些。骆晟死了爹,得丁忧,那鸿胪寺现在岂不是沈少卿的天下了?这日子还怎么过? 乔三急得带到了脸上。 “这样啊。”祝缨说。 乔三听她说话了,顿时精神一振:“是,刚才的消息,骆大人已经哭了一场了。赵大人说,请他节哀,提醒他具本丁忧了。这会儿骆大人怕是已经回家了。” 祝缨道:“那鸿胪寺接下来会很忙啦,回去告诉赵苏,老驸马是太子妃的祖父,不可轻忽,他一个新来的年轻人,别把事办岔了才好。沈少卿是司仪署的行家,这件事该请沈少卿去办,不要去抢沈少卿的差事。沈少卿忙丧仪,他要为鸿胪寺看好家。辛苦些就辛苦些,正年轻,该是出力的时候。” 乔三躬身道:“是。” 祝缨道:“你也快些回去吧。” “是。” 乔三一路小跑回到鸿胪寺,如此这般一说,赵苏道:“知道了。” 就在刚才,骆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离开,临行前记得说一句:“我如今心乱如麻,光华,拜托了。赵苏,你要好生襄助沈少卿。” 沈瑛与赵苏、阳丞等人将骆晟送出门去,沈瑛就说:“事已至此,咱们也不能懈怠了。各归各位,将手上的公务拢一拢,报来与我。” 赵苏回到自己房里,深呼吸了好几口,派了乔三去找祝缨。听到了回音之后,赵苏也不生气了,把所有的公文一叠撂一叠,拿出了群臣对付皇帝的法子,叫了两个书吏抱过去交给了沈瑛。 爱管事儿是吧?那你管吧! 赵苏决定消极怠工,有什么文书,他都原样转给沈瑛。 沈瑛看着案头这许多文书,吃了一惊:“这么多?以前不曾见呀。” 在祝缨到鸿胪寺之前,有骆晟那么个上司在,沈瑛也是分担了一些庶务的,干得好不好另说,但是得干。那时候可没见这许多事务。 赵苏诚恳地说:“下官查过旧档,以前咱们鸿胪寺也没这么多的产业,大家伙儿也没得过这许多的钱粮,也不曾拿捏着许多事务,在朝上能多说些话。既得其利,便受其累。少卿,辛苦。” 沈瑛道:“你给骆大人也这样报来?” 赵苏更加诚恳了:“骆大人不过问这些事儿。” 沈瑛有些不满,问道:“你给祝大人也这么报的?” 赵苏于诚恳之外又添了许多的感慨:“祝大人自己就把这些事儿给干完了。” 沈瑛抿了抿唇:“你今天还有什么事?” 赵苏道:“雨水渐渐多起来了,下官去四夷馆等处看看房舍。” “那还不快去?” 赵苏恭敬地一揖,从容退出了沈瑛的屋子,留下沈瑛看着一堆文书生气。 过了一阵,长叹一声,拿起最上面的一份看了起来。 干就干!骆晟丁忧回家,明日早朝,能代表鸿胪寺的就是他了。极好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由自己直升鸿胪寺卿,这个,可能有点难,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即使不能,趁新上司到来之前做出些事来,落到陛下眼里,也是升迁的资本。 沈瑛挽起袖子。 ……—— 皇帝根本没心理会他,皇帝也有许多愁,正在昭阳殿皇后那里说话。 不像有些皇子那样,活到四十岁已经死过两次老婆了,现在的皇后与他是结发夫妻,年纪相当,皇后的鬓边已有了点银丝,有一张圆满的脸,五官很耐看,不惊艳,看着这一张脸说她是皇后,绝不会有人诧异说“看着不像”。 皇后虽不太懂“皇帝”,却很了解丈夫的过往、熟悉他的习惯。皇帝来与她说话,必是遇到麻烦事了。 皇后问道:“今□□上又怄气了?” 皇帝有点委屈:“我怎么觉得这个天子做得还不如做藩王时自在?” 那是因为你做藩王的时候不自在的事都是我们在办!皇后腹诽。 皇帝不是恶人,与她也相敬如宾,新婚那几年还有点郎情妾意的味道。可哪怕是皇子,也是要过日子的。赵王上头有太子,纵使不理庶务也没什么不好但王府里的生活总是由许多庶务组成。赵王有许多的僚属,却也代替不了一个女主人的操心。举凡家务、交际、王府的收支……等等,都是王妃在做。 这便养成了赵王有事的时候会找王妃拿主意的习惯。 见皇后没有马上说话,皇帝自己说了下去:“你也觉得麻烦,是不?” 不不不,我觉得现在挺好的!皇后心想,我儿东宫也有人襄助了。 她也有些感念丈夫,这是一个喜好文雅的人,也爱过几个美人儿,倒始终给了她王妃的体面。 皇后轻声道:“慢慢来,事缓则圆。” 丈夫以前是没有经过要“从头开始”的,她不一样,她做过“新娘”。对着一个陌生的王府,夫家什么都给这府里配齐了。她一个生人进去就要当家,可也经过些事的。有时候“为难”都摆在了明面上,丈夫还是看不出来她被人晾着了。害!不提也罢。 皇帝道:“都这么说!可哪里像个皇帝了呢?他们总是让我迷惑!他们怎么突然就变了呢?”皇帝诉说着自己的困惑。立太子的时候,明明是满朝文武、亲贵重臣都在支持他的,怎么一到当了皇帝,这些人就又开始一起难为他了? 皇后道:“可见大臣们还算知道些好歹,您一向谦冲平和,细水长流本是您的长项。” 皇帝道:“我竟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的难。” 皇后道:“你都瘦了。” 皇帝摸了摸自己的脸:“是么?那一定是气的。” 皇后要接话,看到儿子来了,道:“大郎来了,有什么事儿你们父子商量,我可什么也不知道。别叫人再说我干政,他舅舅不争气,叫我面上好生难看。” 皇帝道:“那件事你莫往心里去。有我。” 太子进来给父母行了礼,皇后招手:“过来。” 太子没有往皇后身边靠,而是先问好,关切一下父母,再说:“阿爹、阿娘,儿有件事想请示。” 皇帝问道:“什么事?” “驸马殁了,我想带阿姳回去看一眼。她年纪又小,实在不忍心。”太子说。 皇帝道:“去吧。” 皇后道:“去看看就回,早去早回。她年纪小,不要在那样的地方多停留,免得冲撞了。她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上炷香,告慰亡者也就够了。你们在那里耽搁久了,反而给人添麻烦。人来人往的地方,对你们也不安全。” 皇后絮絮地说了不少,又让自己的宫女取奠仪赐予安仁公主。 太子一一答应了,看父母没有别的吩咐了,谢过了父母,回去让东宫准备,同时通知安仁公主府,他们明天会去致奠,告知了时间,让府里准备好。 太子夫妇第二天会到的消息传到安仁公主府,府里又是一阵忙碌。太子夫妇过来要有停驻的地方,随行的人都要有安排。公主府接待上是熟练的,然而正在办丧事,再添这一项,也弄了个手忙脚乱。 两座公主府联在一起,地方是足够了。当下决定,太子夫妇到了灵前致奠之后,退到永平公主府来歇息。一则这里比隔壁清净一点,二则骆姳也好与父母说说话。 永平公主府也更忙了,统统是公主府在操办,骆晟得到隔壁,他是孝子,得在灵前与吊唁的宾客周旋。 祝缨不等落衙就派了牛金先去府里传话,把自己的那一份奠仪给准备好,顺便把祁泰的那一份也给出了。特别叮嘱:“告诉青君与三娘,要比常规的厚一倍。记着了,是给骆大人的,不是给公主的。” 骆晟是她和祁泰的前上司,就得比常规的奠仪要更厚一点。还得咬死了,这是与骆晟的交情,跟什么公主没关系。 祁泰不好意思地说:“又要劳大人为我操心了。” “顺手的事儿。你要真不好意思,把祝文她们好好再教一教,就真学不会?” 祁泰的脸苦了起来:“我一向不觉得算账有多难,看到了他们才知道,这事儿竟然还要天赋!” 祁泰一年老似一年,项乐、项安又是项家人自有产业,祝缨近年来也是尽力想自己培养出几个账房之类。她有人,也花钱费力地让他们学,效果却不太好。 一个巫仁,那是撞大运撞上的,人家正在别业里帮忙呢,也不能调过来。 一个阿金做买卖是有头脑的,但是项安养大的。 此外还有一个祝青君,祝缨最喜欢的孩子是苏喆与祝青君两个。苏喆,打一开头有点儿必须喜欢的意思,后来才渐渐处得好了的。祝青君是见面就喜欢的,所以祝缨希望她能多学些东西,祝青君学得既多,精力有限,年纪也还小,与苏喆一样,她在算账上也只能算半个。 其余祝炼尚可、林风勉强。 祝缨把主意打到了府里这些随从的头上,二十个随从,男女各一半,最后只有两个半个学得不错。二十个人,教了之后也都识数,会做一些算术,但是要到能给她做假账的水平,就只有两个半了。一个男的,一个半女的,说半个是因为此人算术极好,但心思在土方、在计算、在算历法、在等等,就是不在做账上。 祁泰又不是一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老师,有天赋的,他能教好,资质一般的,有祝缨的规矩在,能混个勉强,再差的就实在回天乏术。一个老师,比大部分的学生还愁上课。 每次看着祝缨薅全府上下的人“还功课”时,第一个想跑的就是祁泰,学生太丢人了,不好意思了。 祁泰非常的不明白:“大人,别人家养儿子也不见得这么上心,您这又供吃穿又供学的。要不,咱们就拣能教的教?” 祝缨道:“他们有那么糟吗?从别业里挑人的时候,脑子不灵的我都没带啊。”当时想上京之后的麻烦一定很多,迟钝是会丢命的。 “那……差不多得了。” 祝缨道:“好吧,安排他们学点儿别的。我看都还能用。” “哎!别叫我再教那些就行。” 祝缨笑道:“一会儿咱们同去。” “好嘞!”让祁泰自己去吊唁那可难为死他了,拖着拖着他可能就不去了。跟着一起那可太好了。 落衙之后,两人稍作修整就去了永平公主府,奠仪奉上。 史胤接着了,轻声说:“大理恕罪,明日东宫伉俪要来,府里有些忙乱,不周之处还请担待。我们驸马在那边府里。” 祝缨道:“遭逢噩耗,府上已是井井有条了。上表了吗?鸿胪寺来人了吗?” 史胤道:“驸马的奏本已经上去了。” 祝缨点点头:“我去那边。” 史胤派了人,将祝缨送到灵前,他自己又去应付别家贵宾了。 祝缨把两府的忙碌看在眼里,又见着好些官员过来吊唁,人来人往的,老驸马这一死,倒能看出些东西来。沈瑛、赵苏等人都来了,祝缨又与鸿胪寺的旧识们聊了几句,才到灵前拈香。 安仁公主不在前面,骆晟带着弟弟、儿子在那里应酬,他头发凌乱,眼圈儿发红,颇有些楚楚风致。 祝缨说了一句:“节哀。” 骆晟道:“我如今是不知所措。” “您必是知道的,只要您慢慢想。” 一两句说完,祝缨闪到一边,把骆晟让给其他人。眼看沈瑛与骆晟也简短地说了几句话,司仪令跑了过来,与沈瑛低语。 司仪令的样子很狼狈,帽子也歪了,头上直往白烟。祝缨又往一边撤了撤,与同样过来吊唁的陈萌说话,陈萌道:“甭看,他又没分清主次。” “啊?” 陈萌道:“必是想着鸿胪寺,忘了老驸马是谁!安仁公主家,他不得亲自过来操持么?安仁公主是个什么人物?她好好的时候就好强,又不爱体谅人,现在没了驸马,鸿胪寺就派个司仪令过来应付?” 祝缨道:“你现在说这个也晚了,下回早对他说才好。” 陈萌道:“也得听啊。他一门心思想的是光耀门楣,真怕他走火入魔。” “嘘——” 有人从他们身边走过,两人住了口。 陈大公子打小对内宅心思拿捏得比妇人还要准,这回又被他说中了。司仪令是被安仁公主发作了一通之后赶过来的。 公主府有自己的一套属官,办个丧事他们也能办得出来。安仁公主死了丈夫,当头一棒也是有点懵的,到儿子回来,又说了丁忧的事,没多久又有太子要带骆姳吊唁的事,安仁公主脑子里塞满了这些事。 等把这些事弄完,她看到了司仪令——这人她不认识。司仪令在鸿胪寺的地位就不算高,没人提携也到不了安仁公主面前,沈瑛把他派过来襄助丧礼,他来了就与家令调协。忙了半天,被安仁公主撞到了,正想表个功。 安仁公主愤怒了:“鸿胪寺这是要造反吗?派个司仪令就打发了我?我儿还是鸿胪寺卿呢!少卿呢?!他人呢?这就敢瞧不起我了吗?” 劈手夺过道士手里的拂尘就朝司仪令扔过去。道士正念经做法事,突然两手空了,经也唱不下去了。司仪令见势不妙,也不想为沈瑛扛这个雷,撒腿就跑:“下官这就去找沈少卿!他这会儿也该到了!” 沈瑛一听这么说,就知道事情大了! 他转身去看骆晟,才开了一个头:“驸马恕罪……” 安仁公主就派了人来叫他过去理论,陈萌见状,只好也过去问一句:“这是怎么了?” 安仁公主的家令是不太怕人的,道:“我家驸马,鸿胪寺不该就派司仪令来就打发了。” 骆晟道:“已经这样了,就不要再生事了。这么些人在看着呢!明天太子还要来,闹起来像什么话?光华,你且回去。” 沈瑛脸色也难看了起来,陈萌把他拖走了。出了大门,陈萌才说:“您怎么开罪起她来了?” 沈瑛也委屈,他道:“司仪令也不委屈她呀!虽说老驸马的事该着我来,可操持丧事的细务,还是要司仪署办的嘛!如今鸿胪寺只剩一个我,我要来了,鸿胪寺交给谁?倘或陛下再有召,怎么是好?” 陈萌道:“写个公文,让司仪令带过来,告诉公主,您在为她的儿子收拾烂摊子。这丧事儿她想办成什么样、要鸿胪寺做什么,只管提!给个文,鸿胪寺能办的,都给办了,办不了的,为公主向上面请旨。”咋这么费劲呢?安仁公主就是矫情,你难道不知道? 不用说,这舅舅一准是想着死了正室自己能当家了,忘了上头还有两重婆婆。 陈萌道:“您明天,一定要先把这场丧事办好,先干事,要准备的都准备了,捧到安仁公主面前。再向她解释,您已经在做。” 沈瑛无可奈何地道:“知道了。我总也算朝廷大臣,被公主呼来喝去,真是没意思。” “现在就别说这个了,她是先帝的姐妹,是君。这几天,您先别管别的了,把她应付了吧。她,不好弄。” 陈萌朝天翻白眼,他舅说的也不算没道理,可皇家不跟他们讲道理啊!安仁公主只要不谋反,永远能骑在大多数的大臣头上作威作福。满朝文武,她不敢招惹的人也没几个。 沈瑛道:“知道了。” ……—— 次日,沈瑛早早地进宫上朝,头一天计划的露脸全忘了。只想着一会儿如何应付安仁府的事。太子要去吊唁,不为安仁,也为太子,得把这件事办妥。 好在这是他熟悉的领域,腹稿打好了,就等太子提问了。 哪知漏算了一件事,老驸马死了,皇帝为他辍朝,今天没有朝会。皇帝只召了丞相、六部九卿等拢共十来个人开个小会。 沈瑛起了个大早,会没了,他一头扎到鸿胪寺,回房就看到堆积的公文。他叫来赵苏:“老驸马殁了,我得亲自去瞧瞧,不能叫人说人走茶凉,儿子丁忧了,咱们就不管人家父亲的事了。这些,你来办吧。” 赵苏不动声色:“是。” 沈瑛着手办审查驸马的丧事,正准备着,皇帝那里派来了杜世恩,问他:“驸马过世,朕心悲痛,尔为何荒唐懈怠?” 沈瑛更委屈了:“臣不敢。” 杜世恩道:“陛下说,沈瑛,把心放到该办的事上去。做大臣的,怎么能疏忽呢?” 沈瑛又肃立听了,心想:这又是怎么了? 杜世恩面无表情地走了,沈瑛难过得要死,憋憋屈屈地想作诗述怀了。 杜世恩回去复旨。 皇帝点了点头:“知道了。” 说着,将手里的奏本往御案上一扔,又问:“太子已经出发了吗?” “是,方才东宫来报,已经动身了。” 皇帝道:“你再去一趟安仁家,唉,从内库里拨吧,她要什么就给什么。” 杜世恩看了一眼奏本的封皮,道:“是。” 今天的奏本里有一本是安仁公主的,还是府里人代笔,口气却全是安仁公主的模样。安仁公主上来就哭,说自己“寡妇失业”谁都能欺负她了,她真是太惨了。丈夫才死,鸿胪寺就挤兑她,该少卿来的,派了个司仪令来敷衍。都说人走茶凉,真是世情冷暖啊! 点名骂沈瑛全家,说这玩艺儿果然是个囚徒出身,人事儿不懂!不配做大臣!骆晟还是他上司呢!就轻狂发癫,藐视上司,想着把鸿胪寺攥手里了?做梦呢吧? 最后点题,求您给我主持公道,给我驸马的丧礼场面大一点“哀荣”,这丧葬费得再多给我些吧?太子妃的娘家,办事不能寒碜了。另外,我一个寡妇,娘家人儿不得再多给我点儿养老钱吗?再求点儿钱和地。 皇帝看这奏本的时候,当时脸就不太好看,派了杜世恩去骂沈瑛一顿,接着又如了安仁的愿。 杜世恩又跑了这一趟,给足了安仁公主的面子,安仁公主心里痛快了,方才不闹了。安仁公主上了个谢恩的奏本,感谢皇帝对她一个老寡妇的照顾——这是后话了。 安仁公主府丧事还没办完,皇帝就恢复了朝会。 积压了几天的事务,这一□□上的事稍多。皇帝听得有点打盹,这些事,与下面写给他的那些“实务纲要”好像有关系,细细一品,又合不上。 想打哈欠的时候,就见沈瑛出列,向皇帝提议:“如今东宫完备,陛下之次子业已长成,请为其开府。” 皇帝不睏了,觉得沈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他微笑着问:“众卿以为如何?” 不如何! 政事堂对这个事不太积极,御史另有意见。 余清泉出列道:“陛下,东宫何曾完备了?如此仓促,好似为了给藩王开府随意应付的。东宫,国之储贰,岂能敷衍了事?”东宫这一套,全配好了得小半年,这样仓促余清泉觉得很不好。 他与冼敬都是王云鹤门下,他比冼敬小一辈儿,他的老师去年死了,临死前把他托给王云鹤和冼敬。王云鹤忙得要命,冼敬就抽空关照他一些。因此余清泉知道,詹事府刚有个架子还没走上正轨,且这东宫的人员也很杂,都还没理顺! 这个时候给皇子再开府?那不行!怎么也得等东宫稳一稳,至少明年。那时候皇次子也才十五,急什么? 皇帝皱眉,太子的舅舅、皇后的哥哥穆成周高兴了,他踢了踢身边的人,身边那位也出列,道:“臣以为御史有理!” 沈瑛有点尴尬,李侍中道:“御史勿妄言!是三师三少不好?还是詹事不称职?” 这一边骂沈瑛“谄媚”,那一边骂余清泉等人“谵妄”,政事堂与六部九卿等都没下场,倒是下面一群人吵得激动。 由动口而手舞足蹈以壮声势。其中一个郎中挥手臂的时候忘了手上还拿着个笏板,把对面的人给刮着了。 这就是下战书了! 时隔不到一年,朝堂之上又打了起来。 祝缨摸了摸腰间的笏囊,没出手。阮大将军这回有经验了,奏道:“陛下,请宣禁军制止。” “准了!”皇帝青着脸说。 第335章 南士 禁军的靴底奔跑时发出的擦擦声,身上的铠甲随着动作发出的尖一点的声音,禁军们沉重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他们冲进殿内,打架的人就开始往两边撤了。 沈瑛算是“始作俑者”,脸上又挨了两下,余清泉年轻腿脚好,不但躲闪及时还趁乱踹了别人好几脚,自己却毫发无伤。 禁军将打架的人隔开,皇帝冷着一张脸,道:“不成体统!御史大夫!” 王大夫出列上前:“臣在!” 皇帝指着下面这些人,问:“此当如何?” 王大夫自己不回答,点名了殿中侍御史来回答这个问题。按照规定,就是都记下名字挨个惩罚。御史回护自己人,顺便把沈瑛给摘了出来,认为他们俩还只是“论事”,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动手的人。建议,照着上次朝会斗殴的结果来办。 上一次是一片朱紫互殴,这一次紫衣不下场,红衣之中又掺了好些个青绿色。 一群朱紫,罚也有限,也不伤筋动骨,大部分人是写了个谢罪折子了事,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继续秉国。如果比照着旧例来,今天大部分人能够逃脱。 皇帝气道:“明知故犯,还能宽宥么?!” 王大夫建议,让这些人都停职反省。 皇帝认为余清泉也出脚了,得回家吃自己。王大夫道:“陛下,御史不能因言获罪。” 此言一出,得到了许多人的附和,皇帝不好坚持:“回去闭门思过!” 王大夫又问:“那要思多久呢?没有永远呆在家里的道理。” 皇帝只好说了个“一个月”。 有了余清泉打样,则参与殴斗的其他人就都不能得到比余清泉更轻的处罚,王大夫道:“动手的,官降一级,也都闭门读书去。”三个月。 皇帝道:“就这样吧。” 他往下一看,也有些灰心,不禁想:先帝坐在这个位子上的时候,看到的也是这样么?他是怎么做的? 想了一阵,发现印象中自己记事起,先帝就基本能控制朝局了,至少不会这么混乱。直到先帝晚年失明。 皇帝道:“散了吧。” 群臣三三两两地往外走,有刚才吃了亏的,还远远地对刚才的对手叫骂:“必要与你分个高下!” “分就分,怕你不成?你说个地方!咱们接着打!” 随后,被各自的上司骂回去了。 祝缨见状,对林赞、施季行使了个眼色,三人带着大理寺的人飞速地溜了。 回到大理寺,祝缨开了个晨会。现在大理寺的事务比办鲁王案时少了许多,祝缨开始着手复核旧案:“不要积压,免得以后再有大案又要手忙脚乱。各领几个州县,核吧。” “是!” 祝缨又让日常事物给林赞处理,再叫过施季行来,与他详谈。 施季行心道:难道大理寺又要有什么大事么?没听说啊!家里阿爹也没提过。 两人到了祝缨的屋子里,没在正堂坐,祝缨请他到旁边的坐榻上对坐,说:“陛下命写的大理寺条陈写完了。” “是,已经呈上去了,没听说陛下有什么抱怨。” 祝缨道:“你再写一个,不是交给陛下的。你自己写了自己看,对大理寺的职司、各项事务等都要有个数。在自己心里过一遍,再仔仔细细地想一想,别拿会典之类的东西来敷衍自己。” 施季行年纪比她大,但口气很礼貌,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交给陛下的交了,咱们自己呢?得心里有数。看今天这架打得!一年之内很难平息了。大理寺怕不能置身事外,你是少卿,得把得住。再抽空一些近期的案子和往年大案看一看,现在辛苦一点,后面省事。” 施季行道:“下官明白了。” 祝缨请他喝了茶,施季行便回去忙了。祝缨到书桌前,抽出一张纸来,在上面画满了圆圈,每个圈里都写一个名字。标了刚才打架时的站位。 只要不瞎,刚才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尤其是打架,各人的站位就能看出亲疏远近。紫衣没什么人下场,动手的这些人里也不是两大派对殴,而是分成几块。 先帝系、今上系、太子系、“与国同长”系、仕林派、散户,都各有一群人,这些人又与地域同乡之类的分类交织在一起。 祝缨自认是个散户。 对了,先帝诸子都还在,除了鲁王,别人的势力没有大的损伤,他们又是一股势力。 先帝在世的时候都还安分,分类只是分类,现在都破土而出,成了山头。 王云鹤狠一狠心,凭威望凭手段,或许能大权独揽、尽快平息。但如果那么干了,就不是王云鹤了。他必得是在维持皇帝体面的同时再做事,这就会慢。 一旦有摩擦,御史台肯定很忙,而大理寺也不得闲。 最好的办法,就是天子振作起来,早点养出自己的势力,甭管什么派系都能压得住。 祝缨将纸团了团,烧了。 ……—— 午饭之后,大理寺迎来了一位稀客——王大夫。 王大夫掌御史台,待人却和善,笑吟吟地说:“老了,觉少,冒昧过来,没耽误子璋休息吧?” 祝缨笑道:“我正愁着没人说话呢,您请。” 两人坐下,王大夫打量了一下屋子,道:“子璋这里看着清爽。” 祝缨道:“这几天才收拾完,头先到处都是卷宗,乱七八糟的。” 王大夫道:“鲁逆案办得这么紧,可是忙坏了吧?又不得不尽早平息,子璋辛苦。” “这阵子谁都不得闲,也不独我一个人。王公也受累了。” “哎~我先前还真不累,不过,就快了。你干前半截,我干后半截。” “哎哟……”祝缨说。 王大夫点点头:“大理寺狱,得给我留些空房,我要关人。” 祝缨道:“要多少?总不能一总都关了吧?那动静也太大了点,着痕迹了。” 王大夫道:“慢慢来,男监女监各留个三、五间就够了。地方有远有近,就算拿了人,往回赶也是有早有晚的。” 祝缨道:“好。包在我身上。” 王大夫又缓缓地说:“又会出一些不错的缺,子璋如果有意,可不要错过了。我今看中了一个,子璋有没有合意的?” 祝缨道:“您尽管办。” “诶~咱们还是先商议一下,错开来的好。子璋看呢?” 祝缨道:“好。” 王大夫说:“散朝后,陛下召了我去,给了我三个名字,让我派人去查一查有无不法之事。我还记得这几个人,像是依附过鲁逆的。” 祝缨道:“鲁逆案已经封档了,在我这儿已经过去了,原来到了您那里。” 王大夫笑笑,说自己看中了一个五百里外的府,想安排自己的儿子过去。祝缨道:“那就先恭喜了,到时候我只管去府上吃席,我不喝酒,但饭菜要好。” “那是自然!”王大夫说,“我已派了几个人出京拿人了,此事须与吏部讲一讲。子璋,同来否?” 祝缨笑眯眯地:“求之不得。” 两人一同去吏部,此时不冷不热,阳光照在身上十分舒适。王大夫道:“只盼能早些安静下来才好。” 祝缨道:“再闹腾,也不会比去年末麻烦的。” 王大夫道:“比最差的强,也不能就说好了。哎哟,陛下的儿子们也快长大了。” “东宫名份早定,倒是不愁。” “在子璋这个年纪,能这么沉稳的人可不多呀。” 祝缨道:“打小我就知道,着急也没用。” 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到了吏部,吏部也比先前安静了,但是气氛却比较紧张。祝缨知道,这是因为姚尚书自己也不太安心。姚尚书算先帝派的,真正的先帝自己人。可惜,先帝死了。现在最不安的就是他们。 看到王大夫与祝缨带点闲适的样子,姚尚书心里甚至有了一点点的嫉妒。王大夫与郑熹、郑侯等人一样,只沾了一点先帝的边,他们自己本身就有挺大的势力。祝缨成分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皇帝登基中出了力,是新贵。 俩都比姚尚书从容。 姚尚书这几个月都很紧张,尽量多给自己人留些后路。 三人见了面,先是寒暄,然后是王大夫说明来意。 姚臻笑问祝缨:“接下来会有什么人,我不一定知道,王大夫或许能知道,你现在是一定已经有数了的。” 祝缨道:“陛下说,那件事已经过去了。” 姚臻道:“那件事过去了,别的事呢?不能因为附逆,就把做过的恶事统统一笔勾销了?这不好吧?附逆还有这好处?该问还得问不是?” 祝缨道:“我也不知道陛下会追责哪些人,档也已经封了。不过我想,哪些人平素与鲁逆走得近,这个大家应该都看在眼里的。比如……” 她简单说了几个名字。 姚、王二人都点头,王大夫又说:“膏粱之地,竟让这样的人去掌管,实在苦了百姓,又误了朝廷。该早日换上体恤下情的人。” 三人又分了分名额,全占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仨完成了一次勾兑。祝缨原不打算马上伸手的,现在也说了一个县——给顾同准备着。 这个县离京城比小吴还要近一些,是个上县,她对姚臻道:“就他了。” 姚臻道:“好。” 三人都比较满意,各自散去。 ………… 祝缨回到大理寺狱,便下令将男、女监各收拾出五间囚室来,里面的用具也给准备好,预备给御史台的人用。 没等来囚犯,她调的几个学生来了。 这一批都是早期福

相关推荐: 遇上最恶毒的我   掉坑里了   诛华   C级混血种被迫屠龙   女王的荣耀   宫主大人要翻身   吾家有妃初拽成   从霍格沃茨开始的黑魔王   你在等我转过身吗   雪下轻卿[先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