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饿死师傅”,每个人都有一点小绝活,非到最后不肯吐露。 小吴心里有数,因为早就说过要让他离开梧州给谋个离京城近点的差使。他下意识地笑了一下,又收住了笑,心里开始发慌。丁贵也有点高兴,但又很小心地看了小吴一眼,有点怕这个表哥不高兴。 祝缨道:“都傻站着干什么呢?快着些,过两天就没功夫干这个了,还不快去?” 小吴慌里慌张地答应了一声:“是!” 拖着丁贵跑了。 丁贵一边跑一边说:“哥,你慢点儿,怎么回事儿?你犯错了?” 小吴道:“呸!你盼我点儿好的!来,我教你!” 自打小吴升了之后,丁贵来到祝缨身边,表哥表弟的,小吴背地里教了丁贵不少小窍门,比对小黄他们都上心。什么府里人的喜好啦、家里的习惯啦、自己跟着祝缨的一些经历啦,特别是祝缨不喜欢手下人干出格的事之类,讲得比对小黄等人仔细许多。 此时小吴自己心慌,又将当时讲过的话给重复了一回:“守大人的规矩,才能有前途,别总盯着眼前的仨瓜俩枣儿的,犯了忌讳叫大人动手收拾你,你才是完了。大人一向厚道,只要你不错格子,他一准儿待你很好。” 丁贵道:“哥,你别吓我,你这是怎么了?” “去!我再告诉你点儿别的,凡人送来的帖子都要收好……” 表兄弟俩叽叽喳喳去办交割,祝缨心里也重新规划一下自己接下来要回梧州办什么“交割”,或者说,怎么安排梧州。新刺史是她现在完全没把握能够安排的人,皇帝和政事堂只会问她的意见,但不会让她来做决定。所以趁着还有两年的时间,她得把梧州上下其他的事都安排好。 有些事情她现在在京城就得做。梧州确实太远了,好在它远,也坏在它远。 首先是官吏。 梧州刺史府现在缺员、各县也缺官,刺史府里的不少官员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好几年了,如果下一任刺史想要以此为理由替换上他自己的人,就是个绝佳的借口。 她需要在离开之前将缺员补齐,再将有可能被替换走的人提前换走。小吴现在空出来个司仓的位子,自己离开之后祁泰估计也不能在梧州刺史府混下去,她和祁泰这些年相处得也熟了,打算无论去哪儿,都要跟朝廷谈一谈,把人带走。 此外还有女官,头一个是小江,这个得回去问一问她自己的意见。还有花姐,她是番学的,比小江安全一些。 又有衙门里的一些吏员之类的缺位。 长史、司马都是羁縻各族的人担任,这个也不用担心。章别驾自己就有打算,不用她太操心,也不宜太早告诉他自己可能调走。但是调整过的人事,必然与章别驾是熟识的,可以与新刺史形成平衡。 刺史有能力,他们能配合,刺史蠢,他们也能制衡,能留下反应的时间。 这些都是她有能力安排的,也都得跟朝廷这里报备。眼下只是送走了小吴,选定了杭勤,又为福禄县令划定了一个范围。等领告身的时候得跟吏部打个招呼,如果卢刺史愿意,两个刺史一个愿意给、一个愿意要,再行文给已经打好招呼的吏部,这事就成了。 新的司仓、司户之类的空缺,也要跟吏部打招呼,这两年里陆续更换。一次换太多,不怕招眼,只怕走眼,还是两年里看准了再换为妙。 所以现在的重点在吏部。 什么卫王、什么孟弘,都先放一边吧。 ………… 祝缨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等告身的这两天,她依旧是在京中交际。此时朝见已毕,祝缨就带着苏喆等人到处逛,带五人在京城逛完集市去慈惠庵,在天暗下来之前带他们到了岳桓的府上。 岳家父子俩都还没落衙回来,府里岳桓的夫人亲自出来见她:“小祝大人是不是……要找……” 她伸出手指往隔壁刘松年家的方向指了一指,祝缨笑道:“就是来寻岳先生的。一会儿有所求,还请夫人代为说情。” 岳桓夫人道:“是什么事呢?他在外面的事,我妇道人家从来不过问,不知从何说起。” 祝缨道:“求点儿课本。” 岳桓夫人笑道:“这个还有求情吗?小祝大人你来张帖子,他就会送过去的。” 祝缨道:“这回不一样,他们是番学的学生,先前是我与番学教授的一些语言文字,还没开始读经史。所以须得请教一下岳先生,学生该怎么教。还请夫人帮忙,千万拜托。” 岳桓夫人虽很少与祝缨见面,但对她印象极佳,笑道:“太客气啦,这是好事,我也乐意的。” 不多会儿岳桓从国子监回来了,国子监的学生得关起来上课,他倒是每天都回家。到了家里一看一屋子的高高低低,他将刚迈进门槛的右脚又撤了回来,整个人又回到了门槛外面:“这是什么?” 祝缨与岳桓夫人等人都站起来迎接他,岳桓笑道:“是三郎啊?哎?这几位就是南边来的小客了吧?” “对。来,见过岳先生。” 几个小鬼都换了京城流行的服饰,像模像样的行礼,岳桓为人师表以及教化之心都腾了起来,慈祥地说:“好、好!都请坐吧,夫人为我招待小友,三郎,稍等片刻。” 他往后面去,很快换了一身便服出来,笑道:“你是越活越年轻了,以前是送个赵苏来,怎么?现在要他们也到京城读书?” 祝缨道:“今天要说的就是读书的事,只是不是到京城,是想从您这儿再请些书回去给他们读。” “哦哦,要什么书?” 祝缨道:“正要与您商量。您看,他们的语言尚可,经史还没认真读,得怎么读呢?以他们的年纪,阿发还好说,旁人都这么大了,再学蒙学的东西,就不太妥当了。” 岳桓道:“不要怕,先背!我将五经各挑出一版注释最好,你带回去。至于史书,可以慢慢读。” “好。多谢。” 岳桓兴致很高,先问郎睿:“几岁了?学了什么呀?” 郎睿道:“六……七岁了,识字歌我已经都会唱了!”就是有些字还没记得特别清楚,这个他就不说了。 考虑到他才学了不长的时间,岳桓还挺高兴,没问他会写多少字。 照顾到苏喆是唯一的女孩子,岳桓也问了苏喆类似问题。 苏喆道:“我比阿发大几岁,跟阿翁学功课早,所以比他多会一些。阿翁正在让我读荀子的《劝学》。” 岳桓吃了一惊:“女孩子学说话就是有天赋,你的官话很好啊!”又对祝缨解释般地说,“我家里女儿就比儿子说话快。” 祝缨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小妹确实用功,她学得不错。” “你是教她整本读的,还是单学这一篇的?整本为何读荀子呢?” “就先抽了这一篇。” “还是先读经,也不要抽散了学,要读整本。学有余力,再读一读其他。凡学问,学的要是一体,一鳞半爪、断章取义的,反而容易南辕北辙。学的糊涂,用的时候也会用错。” 祝缨点头,听岳桓讲了许多的教导学生的门道。直到岳桓许诺:“我今天就把书单开出来。” 祝缨才满意地说:“那就拜托啦!” 岳桓还要留着吃饭,祝缨道:“好啊。” 她没在岳桓面前提刘松年,对苏喆等人也没说刘松年。反而在席间提及:“我让番学里每年比赛那么几回,比骑射。” “这个好!有古风!”岳桓说,“可惜大郎箭术不甚了了。” 祝缨道:“先生这话就不对了,‘必也射乎’。番学里也有手生的。” “对对。”岳桓笑着说。 一餐饭吃得不错,岳桓家口味并不特别清淡,他们不是京城人,五个小鬼跟着又吃了另一地的菜色。几人都认为面食味道也不错,林风道:“我回去也尝尝这个。种的麦我还没吃过呢。” 岳桓夫人道:“面粉很好吃的。” 祝缨道:“他们习惯吃米。” 头人家总有上等的精米吃,且早已总结出了许多好吃的做法。新来的麦?那是什么?寨子里收新麦之后用了煮粥蒸米饭的做法,口感硬不好吃,此后他就不吃麦了。 岳桓夫人道:“那就可惜了,面食可有许多吃法,京城里就有不少。” 于是又说到了饮食,祝缨道:“明天带他们出去吃。” 小鬼们欢呼了起来。 一餐饭吃得很尽兴,岳桓还担心祝缨遇到宵禁,祝缨道:“不怕,我有条子。”她在京城别的没有,就是这种犯夜禁的条子多得是。 …… 将苏喆等人送到四夷馆再回到家里,小吴与丁贵还没回来,却是小吴耍了个小心眼儿,怕在祝宅说事被小柳等人听到了,不好。以家里有事为名,带着表弟出去小声嘀咕了。 小黄拉开了门,小柳又招呼了祝缨从梧州带来的随从去喂马。 赵振就捧出一张帖子来:“大人,骆驸马府上送来帖子。” 祝缨接过帖子一看:“骆晟?他派人送来的?” “是。” 帖子上是骆晟亲笔写的字,很谦虚的用词,十分抱歉之前祝缨到他的时候怠慢了,请祝缨明天晚上到他家赴宴。 祝缨心道:那是得去。 “明天一早往他家回个帖子,就说我去。”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两人都得上朝,能够打个照面,帖子有来有回才是礼貌。 第二天天蒙蒙亮,祝缨与陈萌等人都在皇城外面等着上朝的时候,骆晟挤了过来:“三郎。大郎也在啊?” 陈萌与骆晟是熟人了,笑道:“看来是找三郎的。” 骆晟道:“莫要取笑,确实是找他的。” 陈萌以为是说的四夷馆的事,拉了旁人走开了,将这一小片地方让给他们。骆晟舒了口气,道:“三郎,看见帖子不曾?今晚可来否?” “看到了,早上出门已叫人往府上送回信了。” 骆晟就很高兴地说:“那我就等着你啦。” 祝缨完全不知道他高兴个什么劲儿。 今天又是四处蹿的一天,带着小鬼先在坊里吃面食小吃,下午又去集市去吃。天黑前将人往四夷馆里一送,再去骆晟家赴宴。 骆晟家两代尚主,骆晟一个老实孩子丝毫不影响家里的气派。俩公主,各有自己的府邸,骆晟贵为鸿胪寺卿本应该有自己的一府了,却是从一个公主府转到了另一个公主府。 好在与永平公主夫妻关系还可以,他也不在外面置外宅。但是在公主府内,驸马相较于公主难免要被忽略。譬如驸马的客人,就要被排到后面。祝缨是给骆晟投帖,所以当时没挨着见骆晟,骆晟当时还得陪老婆接待客人。 等到过了最忙的那一阵子,府里清点礼物、请柬,下面的人理清账目报上来,骆晟一看是她,礼物也不算差,才有了后来这些事。 祝缨不知道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她认真准备了一下,将自己收拾得能见人,不寒碜也不跟人比金贵,带人到了永平公主府。 门上的人听说她是来找驸马的,眼睛里稍稍透出一点惊讶。永平公主极得皇帝宠爱的关系,到这府里来的人多半是冲着永平公主的。 除此之外,永平公主府倒是祝缨见过的最奢华的府邸,比起已经经营了几代的原本的代王府、现高阳王府,看着还要富丽堂皇一些。骆晟迎了出来,一面说:“请。”一面先举步,带祝缨去吃饭的地方。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自然而然,非常熟练从容。 边走边说:“上次三郎亲来我竟没能得见,真是该打了。” “客气客气,过年忙,谁这个时候都是这样,焦头烂额的。” 两人边说边走,以祝缨的估计,这公主府比高阳王府还要大一些。好容易到了一处水榭,里面明晃晃点着许多蜡烛。席面摆上,水榭外面传来丝竹之声,祝缨循声看去,水面上的冰已经被除去,一艘船停在湖上面,船上灯火通明,有伎乐在那里演奏,声音飘来,别有一番意趣。 祝缨道:“这样别致有趣。” “家母有一年嫌乐声吵,就让放在外面了。后来这里也就这样了。” 祝缨道:“公主是懂的。” 才说公主,就有一个穿金戴银的侍女带着几个小宦官过来,宦官手里还捧着食盒。进来一福:“驸马,殿下听说有驸马又客,又送来几样菜品。往宫里进的时候,陛下都说好。” 祝缨又与骆晟一起道谢,侍女和宦官都有点好奇地看她,心道:驸马总算结交了个正经有用的人。 侍女一看之下也不久留,又福一福,一行人原路返回了。 骆晟又给祝缨让菜,祝缨品了品,确实好吃!吃完了还得夸一下公主孝顺,给皇帝送饭。 骆晟道:“天下子女,莫不关心父母。对了,令堂没来吗?” “路途遥远,年纪也大了,能不动就不动。” 骆晟颇有知己之感:“一老一小,最是熬人。”接下来他竟迟疑了一下。 祝缨配合地给了他一个疑惑的眼神,骆晟才略显羞涩地说:“听说,你那里有不错的灵芝?” 他显然对“索贿”这件事十分的不熟练,脸有点红。 祝缨道:“是,有赤芝和紫芝,每年品相好的也就那么一点点,尽着先进到宫里。其余就要略小一点,或没有那么好看。不过入药嘛,差别也不大,很适合长者和女子服用。长公主春秋日盛,得多用些。我那儿还有,您要不嫌弃,我明天叫人送来一些?” 骆晟连忙说:“多谢多谢。” 他舒了口气,看祝缨浑不在意的样子,又有点不太自在。他不是故意的,但是祝缨给皇帝进了灵芝,给他家的礼物里也有灵芝。他这边府里把灵芝送了一些给隔壁娘家安仁长公主府,长公主挺喜欢的,当时顺口一说:“打发个人去让他再拿一些来吧。” 骆晟听她说得轻巧顿时头皮发麻,主动承揽了这项事务,说是自己正好有事找祝缨,一并就办了。 祝缨看着这个老实人,也有点点觉得好笑,不过她不讲究这个。与瑛族等有关的事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要再麻烦骆晟的,送礼就送礼了。 她不再提灵芝的事,也没再有奇怪的眼神,更不打听公主府里、宫里的事,只与骆晟叙一叙旧——他们十年前为田罴的案子共事过。 想起当年,骆晟也很高兴:“三郎还教过我些事。” “谈不上一个‘教’字。” “要的,要的,也有人告诉我一些事,没你这样仔细说实话的。” 骆晟说着,渐渐将这事当成了真的。认真说起田罴案的时候,祝缨对他说实话,不敷衍。看来是曾被当个泥菩萨似的供奉敷衍过了。 宾主尽欢,骆晟亲自将祝缨送出府。祝缨道:“留步。” 骆晟道:“我再走几步,消消食。” 祝缨一笑,踩着凳子上马,远远地看着一队灯笼火把过来。骆晟正要回府,也看到了:“咦?” 祝缨又落回了地上:“要我避让吗?” 骆晟又张望了一眼,道:“这人……” 来的是他亲娘,安仁长公主,一个得王云鹤出手才能老实的人。祝缨做个手势,胡师姐就带着人将她的马之类牵远一点腾地方。 安仁长公主的车直直地过来,她撩开帘子问:“前面是谁?” 她的身后,又冒出个盛妆的脑袋:“管他呢!咱们只管……诶?” 骆晟赶紧上前见他的母亲和姨母,车里另一位是安德长公主,他结婚的媒人。 祝缨就更得再等一下了,安德长公主听说是祝缨之后,想了一下,道:“哦!我知道你!你是……” 骆晟道:“就是他,梧州刺史。”他有点怕姨母口无遮拦,比如说个跟段家结仇之类的。 安仁长公主道:“哦,你来啦?我记得以前你没来过呀。” 安德长公主笑道:“我也没见过呀,怎么就只到阿姐这里呢?” 其实不是安仁长公主的府邸,安仁长公主的府邸在隔壁,从永平公主的府邸过去。 祝缨道:“当然是因为早年曾与鸿胪共过事,觉得鸿胪为人谦和踏实值得结交。前些年我总是奔波不得闲,今年可算能够如愿了。”总不能直说自己太穷出不起这份厚礼…… 安仁长公主的笑容变成了疑惑:“诶?” 骆晟忙说:“十年前了,田罴的案子,陛下派我出京的那回,其实主办的是他。他一向精明强干。” “哦——”安仁长公主高兴了。 安德长公主道:“咦?哪一回?” “就是一个官儿,出京叫仆人和妾给谋害了,仆人顶替他做官。他,”安仁长公主指着祝缨说,“以前见过那个人,路上一看,认出来了。” 两个公主就在门前说话,说得永平公主都从府里出来了,祝缨道:“正月风仍大,殿下还是入内暖和些。下官就不奉陪了,听着自己干过的事怪不好意思的。” 骆晟忙说:“对,你也早些回去,外面冷。”他很怕母亲当众跟祝缨要个灵芝什么的。也不是买不起,也不是不能要,就是此情此景说这一句怪不好意思的。 ………… 祝缨从公主府回到家里,亲自拣了两枝好灵芝,吩咐小吴:“明天一早送到骆鸿胪的府上。” 她自己第二天得去吏部领告身。 早朝毕,吏部已将告身办好,一共两件,此外又有别的文书,上面的手续也都办好了。 “多谢。”祝缨说。 夏郎中道:“哎,你等等,福禄县令不弄了?司户不要了?” 祝缨道:“你现在就能找到合适的?” 夏郎中道:“那你可自己找啊!我这儿空着的人太多,上头也要查我的。我还指望你自己找着合适的人呢。” 选派官吏是吏部的事情,长期缺官不补是吏部失职了。祝缨道:“我也不能现在就选定了。” “那我就随便挑一个填上了。” “别!这俩先糊上!司户的那个,这才调走,不急。你这儿弄了个人,路上病倒了,我还是用不上。梧州是荒芜了一些,人也不愿意去。你随手填个名字,也招埋怨。咱们这样,我过两天就动身了,路上要遇着合适的,我就发文给你。你帮我把人挪过来,如何?越往南,他要跑的路就越少,也越适应。绝不超过四月。” “四月啊……” 祝缨一个长揖:“拜托——” “好吧。” 祝缨道:“多谢。哎,有附近籍贯待选的官员又或者临近州县官员的履历么?借我看一下,拜托。” “也行,行文下去赴任快,选的时候留神,不能选本地人啊。” “你看梧州有几个等选官授职的?当然是外州的。不过我那儿是羁縻,也会零星夹杂一两个羁縻县的。” “那倒不碍事。随我来,我给你找,只能在这儿看。” “多谢。” 剩下就是去通知小吴和杭勤了。 一回到家,小吴就来汇报,他已经将灵芝送到了:“告诉他们了,这是驸马要的。您的帖子也递过去了。公主府就是规矩大哈,比侯府厉害多了。” 祝缨道:“别琢磨那些了。拿着!” 她将一应文书拍到了小吴肩上,小吴反手按住,抖着手接过了,抱着蹲地上打开来:“真的是!这是哪儿啊……” 他不懂地理,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 祝缨又给他一个信封:“仔细读一读,你的上司是谁、下属是谁、地方气候如何、物产如何,都在里面了。” 小吴改蹲为跪,先磕头,再双手接了信封:“谢大人,大人深恩厚德,满门感激不尽。梧州的事项单子我已经写好了,我这就去取。” 他返身取了写了的几页纸交了过来,祝缨道:“急什么?你还要同朝廷办交割呢。先回家报喜。” “是。” ……—— 祝缨打发丁贵也回去给他帮忙,她自己则带上小黄、胡师姐等人直奔国子监——找杭勤。 杭勤正在抄写课业,听岳桓叫他,心下忐忑:难道是我旬考没考好? 他焦虑地到了岳桓面前,岳桓却是一脸的微笑,先问他:“你上次言说无论何时都愿为朝廷效力,无论艰险、不管哪里,是真的吗?” “是!” 岳桓道:“那你收拾收拾吧,学不用上了,你的告身下来了。” 杭勤茫然地问:“告身?不给上学了?” 岳桓道:“你这个呆子,被刺史看到了当心他不要你!” “怎么会呢?”一个有点耳熟的声音响起,杭勤循声望去,是上次那个自称是鲁大人故吏的刺史。 祝缨问道:“福禄县丞,不干也得干了。” “福禄?”杭勤一个激灵,“福橘?糖?” “对。” 岳桓看不下去了,喝一声:“你那是什么样子?还不拜见刺史大人?” 杭勤如梦初醒,忙拜了下去。 祝缨将他扶起,道:“请起。向你老师告个别,咱们去见一下鲁大人。” 她给杭勤安排得明明白白,推辞?不做官?那是不可能的。都保送到国子监了,他就图个京城学习气氛好吗?还得去奔着出仕的。 杭勤麻溜地跟着祝缨出了国子监,岳桓允许他暂住在国子监。祝缨将马也准备好了,与他并辔而行,道:“我不日南下,可以捎你一程,你先回家报个喜,再赶过来。” “是。” “巧了,你是鲁公选出来的学生,我是相信他的眼光的,你不要让我失望、让鲁公蒙羞。” “是是是。” 说了一阵之后,杭勤回过神来,话也溜了:“前番大人到国子监,学生还在想像您这样的人物能有机会多请教就好了,不想竟、竟,实在是、实在是……请大人多提点。” “好说。到了,鲁公今天在家。” 鲁刺史也准备要走了,京城水浑,什么唐王?论长当是赵王,从先太子算是皇孙。投唐王是投机,他又身在外任。还是早走的好! 鲁刺史检查着要携带的书籍,门上来报:“大人,有客,是上次来的那个……” 姓戴的?鲁刺史的脸拉了下来,等听说是祝缨,才稍稍缓了缓:“他?又有什么事?” “带了个年轻学生来,说是来拜见您,请您训示。” 鲁刺史脚下一滑:“训示?他?请我?!” 第274章 雷池 人都到门口了,再说不见也不合适,鲁刺史清清嗓子:“请进来吧。” 来人答应一声,急趋而出,身边的仆人问鲁刺史:“大人,这些箱子……” “放在那儿吧,还怕他看到不成?本也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鲁刺史说,提了提领口,将下巴微扬了一点。 杭勤再次陷入了手足无措之中,在国子监被好消息砸了个头晕眼花之后,路上小风一吹他清醒了一点,踏入这处“豪宅”才意识到这是要见鲁刺史了! 他又有点懵了。 如非必需,祝缨极少摆谱,都是以安静平和示人,杭勤感觉还不明显。鲁刺史则不然,他早过了五十岁,略发福,一张威严的脸,身材也加重了这种威仪感。连说话的腔调都能吊起人的心。杭勤上京前见过鲁刺史一面,那个劲儿现在还压在他的心上。 祝缨一进书房就看到正在打包的箱子,道:“紧赶慢赶,终于赶上了,你就说,得先过来,迟了就要再等不知道几年了。” 鲁刺史用不太在乎的口吻道:“宦海浮沉,终有一别,也有重逢时。你也准备要动身了吧?” 祝缨道:“是。” 鲁刺史狐疑的目光往杭勤身上一扫,杭勤打了个激灵,赶紧低头站好。 祝缨道:“这是杭勤。” “这名字……哦!”鲁刺史又扫一眼杭勤身上的书生袍。 国子监没有给学生发一模一样的制服,但是“士子”的着装都有个大致的样式。鲁刺史将几样合在一起,很快想起来这是谁了。 既然是自己治下的学生,祝缨将人再带过来,鲁刺史就要过问一下了。如果是学生犯了错,他也得稍稍维护一下的。 鲁刺史道:“你带他来是有什么事么?” 祝缨道:“向您报个喜。” “嗯?什么喜事是我不知道你先知道的?”鲁刺史口气并不责难,而是好奇。 祝缨道:“福禄县的县令、县丞都缺了,不能一直不管。县令得选个有点经验的,县丞倒是可以以学生充任。巧了,梧州也有两个保送的学生在国子监,我往国子监看他们的时候,顺便一问。他正合适,就去同吏部协商,先给一个县丞。” 鲁刺史“哦”了一声,又将杭勤再看一眼,杭勤有点抖,刚回来的一点机灵劲儿又没了。鲁刺史的卖相是官场里很有压迫感的那一种,严肃,沉穆,声音也略低沉一点。 祝缨道:“怎么傻乎乎的?鲁公既然挑出了你送到国子监,就是看你有过人之处。出了家乡,这就是你最亲近的人,怎么反而说不出话了呢?不是鲁公选的你,我也不会想见你。” 杭勤听她这么说,又恢复了一点机灵,忙上前给鲁刺史见礼。 鲁刺史被塞了一嘴的人情,味道还不错,清清嗓子,杭勤头皮又是一麻。只听鲁刺史说:“祝刺史精明强干又待人和善,既看中你,你就是有可取之处,不必如此拘束。来,坐。” 三人坐下,杭勤只敢坐一半椅子。 仆人上了茶,鲁刺史看杭勤也敢小喝一口,再看祝缨,又想起来这人初见自己时的样子。心道:杭勤这样才是正常的年轻人嘛! 不由对杭勤又慈祥了几分。 话还是对祝缨说的:“你是个能做大事的人,不声不响就将事情办了。什么时候都这样,可谓谨慎。” “您过奖了,不过是好面子,怕先宣扬了又办不成,要被人取笑。” 鲁刺史笑道:“你岂有办不成的?” “办不成的我不说,您就不知道,还当我能干呢。” 鲁刺史又笑:“每次办成了都要吓人。” 取笑几句,鲁刺史也勉励一下杭勤,让他:“好好跟着祝刺史学,福禄县是祝刺史曾任过的地方,你到了一定要虚心求教,不可妄自尊大。” 多啰嗦了好几句,杭勤也都老实记下了。 鲁刺史对他说的话也就到这里了,接下来他主要是对祝缨说的:“我预备回去了,你呢?” “也快了。家里也在收拾行李了。还要同亲友辞行,如无意外,月底前动身,路上快些能赶得上春耕。” 鲁刺史道:“是呀,不看着总不能放心。你不来找我,我也要去找你的。” “您有何指教?” “我观识字课本可以做蒙书来用,你那里还有多余的么?若有,再给我几本,我带去翻刻一些。” 祝缨道:“还有一点,您要多少?” “我自留一本已经有了,你再给我两本做样子。” “好,明天回头我就让他们送过来。” 鲁刺史道:“你在吏部那里还顺利?” “还好。往年熟人也调了几个走,万幸还有认识的人。大人呢?” 鲁刺史:“只要不得罪狠了,不过分的要求吏部不会故意为难。” 但是想要指定某人做某官,那就得看各人的本事了。 鲁刺史做了许多年的地方官,与吏部交道也熟。祝缨祖宗八代没个显贵,估计得是因为陈相,这位祝缨的同乡,曾以丞相的身份兼领过一阵的吏部。看陈大公子与祝缨的相处,得有点穿针引线的作用。 鲁刺史心里评估着,生出一点“后生可畏”的感慨。祝缨示好,他也就接了,给子孙结善缘也是好的。所以他才要“翻印”,因为识字课本上也印了祝缨的名字。鲁刺史准备翻印个几百本,自己再添个小序,把祝缨也写一写,夸两句,把自己的名字也添上。 祝缨与杭勤在鲁刺史别院稍坐一阵,将杭勤给鲁刺史看了,再聊几句就告辞了:“我还要回去准备,回程的时候我捎他?” “你来、你来。” “我看您准备得比我快,路也比我近,回去也早,要不,您回去打发人往他家里说一声?他父母的封赠也一并下来了。” “好。”鲁刺史笑眯眯地答应了。 祝缨于是带着杭勤告辞。 …… 出了别院,杭勤才彻底清醒过来,暗自后悔:我刚才没有好好说话,别是出丑了吧? 他又有点患得患失了。 祝缨却对他说:“走,先给你裁几身衣服,现在量体,走之前取了就行。” 杭勤哪里知道做官的门道?他还以为上官给衣服是惯例呢。其实地方官还真有一点这个意思,但是应该是县令干这个事。公廨钱中的一部分就是由主官分配的。 祝缨带他去量体。他品级低,并不像祝缨这样得准备好几套不同名目、款式的正式服装。县丞很简单的,先准备两套就得。 量完体,祝缨道:“你的住处人多手杂,告身文书先放在我这里,走的时候再给你。” “是。” 祝缨让他先回国子监,现在可以与同学们讲他的“好事”了。但是说:“不许酗酒,不许收受重礼,不许犯禁。从现在开始,你一言一行都要落到别人眼里考核了,运气好了被御史瞧上了也说不定。” 杭勤忙说:“是。” “去吧。” “是。” 杭勤回到国子监,所有的智慧都回笼了,悔得直跺脚!想起来了,这是大恩人呐! 他是个保送生,而各州有保送生是因为祝缨上了一个奏本!别人不说,他们保送生提起来都是感激的。怎么见着真人自己就不会说话了呢? 我怎么一见到贵人脑子就发懵呢?! 杭勤先不跟同学说自己的好事,先在心里列出个一二三条,下次再见着祝大人,就一定要鞍前马后地跟着。人家这么年轻就做到刺史了,必有过人之处,得跟着学。福禄县既是刺史发迹之地,必然重视。虽是县丞,也不会寂寂无名。到了福禄县,也得好好干。 于公于私,这样做都是上上之选。 打定了主意,杭勤才开始跟同学们说话,他特意将梧州的两个同学张生、范生邀了来说话。 张、范二人同是保送生,与杭勤也熟,连同杭勤的同乡那位姓邓的保送生,四个人坐到一边。 张、范、邓都觉得奇怪,因为平常他们四个人是不会特意聚到一起的。两两同乡,四个之间不太熟。 范生道:“杭兄相召,不知是何缘故?” 杭勤有点小满足地说:“我将启程,要离开国子监了。” 邓生吃惊地说:“你书读得好好的,怎么要走?是家里有什么事吗?” “是……张兄、范兄知道的,刺史祝公到京来了。” “诶?你与大人是如何认识的?”范生问。 杭勤道:“二位都是梧州人氏,难道不知道起先南府的典故?我们鲁刺史曾任过南方的刺史。” 邓生道:“就是祝公上次与岳大人见你我时说的?” 杭勤道:“对。本是来见张兄和范兄的,想起来鲁公,就将我们也唤去了。” “哦!”张、范两人恍然,但是问题还没回答呢。张生道:“这与你离开国子监又有什么关系?” “大人说,福禄县缺个县丞,让我过去。” 邓生“咝”地一声,坐在椅子上半晌没说话,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范生的口气微微遗憾:“你的功课原就比我们强。既是大人说你行,你就行。” 鲁刺史选人自有一套。名曰“保送”,鲁刺史也是经过挑选的,太笨的,家里再送礼也不能送到京城来给自己丢人现眼。鲁刺史现在任的地方,离京城不算太远,其学校比梧州那样的地方强不少。 杭勤只是“不一定能”考上国子监,资质也不算差。范生说他功课好,倒也不全是恭维。 张生也说:“咱们保送生里,你是头一个出仕的。恭喜恭喜,真是我辈楷模。” “因为你们是本地人,祝公再欣赏你们,也难让你们回原籍。”杭勤难掩喜悦地说。 邓生有些失落,但不肯让人看出来,强打起精神说:“这么说,我又要换一个伴儿来,也不知道来的是谁。” “无论是谁,都是同乡。”范生说。 他与张生都不是福禄县的人,但是都打算杭勤临行前再跟他约个饭,万一家里有急事不凑事,多个县丞多条路。 杭勤道:“我这几天还能住在这里。也能够出去,有什么要捎带的,我都捎带来。” 三生都说:“你忙你的正事,忙你的正事。”三生有点想与他拉关系,又有点不太想看到他的笑脸,一时左右为难。 杭勤想的却是:我得跟这两位好好打听一下梧州的讯息!别到了地方不长眼,一张口就开罪祝公! ………… 学生们演着小小的勾心斗角,祝缨面前却是一派的和谐。 她回到家里,吴家一家老小又来等着了! 小吴拿着告身回家,老吴见识多些,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赶紧让全家收拾收拾,要去祝府道谢。 小吴道:“这是个好地方?” 老吴啐了他一口:“放什么屁?大人什么时候亏待过自己人?就算是个艰难的地方,提携咱们家从被呼来呵去到有个官身,刀山油锅咱们也得为大人蹚!” “我又没说不蹚!” “哼!用不着蹚,那是个好地方,人好,地也好。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大理寺有个评事就是那里的人。哎哟,那里的物产好!” “那您跟我一同去住住?” 老吴同意了:“我是得看着你一阵儿。” 小吴家里如今又多添了几个仆人,看着母亲、嫂子等人指挥着仆人忙得团团转,小吴问老吴:“爹,把侄儿给带上吧?哎,外甥就是还小,不然……” “你侄儿带上倒是行,你得有自己人干事。”老吴也有自己的想法,小吴现在已经不是芝麻了,是个绿豆,熬上个二、三十年,怎么也能混成颗黄豆吧?多少能给老大家的儿子出点力,弄成个芝麻,九品应该行吧? 这样全家就脱出来了。 再有余力,给外孙也拉起来。他们家就算彻底起来了。 这么一想,更得跟祝大人面前好好表忠心了。 他把女儿女婿也给拖了过来。 小陶心里实在后悔,十年而已!当初看着小吴是吃苦去的三千里外烟瘴之地,现在一看,回到离京城不到一千里。接下来熬资历再熬十年能当县令了,就算熬二十年,做个县令也很划算了。 光阴一去不回还,这样的前途也是小吴肯在十年前就去福禄县才能换来的。现在再表忠心,又是十年。他就又怵了。 吴氏也有一点犹豫,一时也下不得狠心。 两口子的笑容就有一点讪讪。 那一边,丁贵也被小柳等人埋怨:“你还瞒着咱们呢?!还是不是兄弟了?” “他跟咱们小吴大人才是兄弟哩。” 丁贵被挤兑得团团作揖,连声讨饶,场面十分的热闹。好说歹说,丁贵赔了无数的礼,又说:“我也是才知道的,真的,表哥前两天说我笨,要再教我些事儿。我还纳闷呢,我比你们也不差呀,怎么他就挑我的毛病。” “呸。”三人啐他。 都是年轻人,过一阵儿又悻悻地和好了。表哥当官去了,你这表弟也要大人提携做官吗?我看大人不是这么偏心的人吧? 四个闹作一团,那边祝缨对吴家人道:“当年我南下,也是老吴你肯捧场,让小吴跟着我走。” 老吴又是一通马屁:“大人从来不亏待自己人,打从在大理寺起咱们就知道了的!”接着是训斥小吴,“就算做了官,离了大人眼前,也不能忘了大人的恩德。” 场面十分感人。 老吴表完忠心,祝缨又送了小吴两匹料子裁新官服,让他新模新样的去上任。从明天起,小吴就回家去打点行装,准备赴任的事务,不在她面前听差了。 丁贵正式接手了小吴之前的一些活计,众人只能扼腕。 祝缨让小黄帮同丁贵留在家里,将事务再理一理,自己带人去了王云鹤府上,催稿。 ………… 王云鹤府上今天没有什么客人,这让祝缨有点诧异。 这个时间,刺史们要陆续回去了,都要来辞行。 王云鹤是出了名的能干,且不会傲慢无礼。刺史、别驾这样的人来拜访,他都会见。当天满额了,依次排下去,也都是要见一见的。门上也应该很热闹才对。 见他得预约,但是祝缨能插队。 队都不用插,就很奇怪了。 门上管事笑着说:“刘老先生来了,相公特意将今天腾出来与他说话。二位有好些日子没能尽情谈禅了。” 祝缨才明白原委,便说:“那我就不打扰了。请将名帖转呈相公。” 赵振赶紧拿出帖子来,他有点小失望,还以为今天也能顺利进府的。 祝缨道:“拿笔来。” 荆生赶紧取出笔墨,门房又给添了点水进砚台。 祝缨在帖子上写了几句,找王云鹤催稿。王云鹤答应给她的识字课本再写个序的,她要离开了,王云鹤得交稿子了! 王家管事一旁捧着帖子等墨迹变干,一不小心瞅了一眼,死忍着才没笑出声来。催稿债催到了相公头上,也是有趣的。 将帖子交给管事,祝缨便离开了。今晚她全都空出来了的,现在不如回家,什么都不干,就歇一歇好了。 还没走多远,后面有人追了上来:“祝大人,请留步!” 祝缨笼住马,回头一看,却是刘松年的仆人来了:“祝大人,王相公与我们家大人有请。” 主人家几十年的交情,王家管事对刘松年也是熟悉的,知道这两位在一起,如果是放松一点也喜欢一些小插曲。譬如将这催稿的帖子拿过去,又值得两位老人家评说几句。眼看刘、王二人日渐紧绷,有点新鲜事活动活动也挺好。 他拿了帖子到王云鹤书房外面,问一下里面是不是议大事不让人听,到了一看,两人正下棋抬杠,他就把帖子拿了进去。 刘松年就大笑:“人走了吗?把他追回来了!哈哈哈哈!你催他的麦税,他就催你的稿子!有趣!” 祝缨被拽了回去。 重新回到了王家,祝缨熟门熟路去见两位老者。一进书房,刘松年也不故意为难她了,拽着她说:“快来快来,催老王的债!” 祝缨笑道:“不敢不敢,明天再交也是可以的。” 刘松年也笑道:“我在这里,就帮你催,今天,就今天。” 王云鹤一笑,抽开抽届,从中拿出一张笺纸来:“你们看,这是什么?” 刘松年发出失望的声音。 王云鹤说刘松年:“你的呢?” 刘松年道:“我现在写都成!” “写来。” 刘松年文不加点,须臾写就。祝缨将两篇稿子一接,只见文风虽有不同,却写得简洁明了,并不堆砌词藻、满篇典故。与识字课本的主旨十分相合。 祝缨向二人道谢,道:“原本这劲头已经过去了,有二位这两篇,会有更多人看重这本书的。嘿!又厚了两页!” 拢共十几篇的识字课本,再加上序、跋、目录、封皮,说是书都寒碜,全加起来不到四十页的小册子。又多了两页,那是大大的增益啊。 刘、王二人都笑了。 王云鹤道:“劲头已经过去了?” 祝缨道:“差不离吧。您还不知道京城?新鲜事儿一件接着一件的,后浪推前浪,这两天同我讲识字课本的人就只剩前几天的零头了。真上心的人不太多,也就前两天同裴少尹说话,他留了几本。又有鲁刺史……” “这人我怎么听得耳熟?”王云鹤问。 祝缨道:“您没记错,就是他。年前遇着了,就去拜了个年。去国子监探望梧州学生的时候顺便又看了一下他那儿保送的学生,看着一个年轻人讨去当给福禄县当县丞了。” 王云鹤微笑:“合用?” “我看行,”祝缨说,“是做县丞,不是县令。县令也有点愁人呢。” 刘松年道:“尚培基不是已经滚蛋了?还有什么愁的?” “我不愁怎么弄走不好的人,我愁怎么弄来个合适的人。唔,我有个小心思,说出来您二位给掌掌眼?” “说吧。”王云鹤道。 “我去吏部看了一下梧州、呃、原南府的官员履历之类,又借阅了往前二十年的,发现这些官员里,吏部分派官职,总数上北方人多,但是能留下来干到三年或者三年以上的,北方人占不到一半儿,底下干事的多半还是南方人。吏职几乎都是南方人,再有一些由吏累积升做小官的,就经年累月在南方人在干。 北方人来,来了就想法子走,又或者死在路上,或者到任之后报疾病的不少。 也不能全怪人家,它要是个好地方,朝廷也不能拿它流放犯人。 也有人想干却囿于种种困境。北方到南方,第一是水土不服,第二就是语言不通……” 刘松年道:“说结语。” “能不能增加一些南方士人做官的名额?” 王云鹤的眉头皱了起来。 祝缨道:“南方人不比北方人笨,给人家多一点机会。” 刘松年直白地道:“朝廷制度,不可轻易更改。这一句话说出去,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这里多了,那里就得减。北方人吃了你!这是抢权!你这是结党!”他最后五个字说得小小声的,好像怕给王云鹤听到了一样。 “我还市恩呢!我悄悄安插人才叫结党营私,请朝廷斟酌是请朝廷收南人之心。我建言,朝廷拿大头,我跟着沾点光也不过分。” “南方的租赋也上来了,”祝缨接着说,“前税之上,宿麦也开始收税了。再有糖税,也是一笔。税赋多了,得给点儿赏吧?不要南人多于北人,只要朝廷多看一眼烟瘴之地。” 王云鹤道:“不行,第一,按你说的。南方田赋还是不及北方多,只是稍有起色,还不稳。你得收获稳住了,才能说其他。 第二,朝廷确实以租赋人口为基准,但是不仅考察这两样。 如果有这两样就能有更多人做官,就像拿钱买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物,那会有什么结果?士绅会盘剥百姓就为凑那个租赋!再换他一个出仕。这样的人出仕,会有什么结果?弄权,贪渎、专横! 为税赋而妥协舍本逐末啦! 你现在说的这个理由,只是你的推论假想。未必能安抚南人,却一定会结怨北人。 第三,南人出仕之路并未断绝。数目也不稀少。你前番已经建言保送生了,先能学出来了再说南人不次于人。” 祝缨道:“到了‘不得不’的时候,有些事就不是商量了。” 王云鹤做了个阻止的手势为:“那不正好?年轻人里你是能想得长远的,这很好。但是凡国策,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想当然。 利不百不变法,要等到瓜熟蒂落才行。你说南方?南到哪里?几个州?凭什么只有它们? 这样选出来的南方人,并非才学过人,他们升职要怎么升?是不是要比北方能干的士子仕途还要好?北方人难道会满意?或者南方人只在南方做官?那不是国中之国了?这不是你要两个保送生这么简单。 爵以赏功,职以授能。 北重南轻由来已久,只要缘由还在就不能轻言变更。你变的是功名利禄!你要知道其中的分量。更要知道朝廷依赖的是谁!腹心,不是白说的。 你只管尽你的职责本份,野有遗贤,你可举荐,选才大政,不可轻动!” 祝缨道:“是我欠思量了。” 王云鹤道:“还是年轻,有锐气,什么事恨不得第二天就办好了。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知道了,要有耐心。不要因为一个尚培基,弄得自己想把所有的事都做完。还是要相信后来者。” “是。” 王云鹤不同意,这事就很难通过了。就像刘松年说的,北方人能吃了她。但是朝廷是北重南轻,她要依赖的确是南方人…… 此路不通,只好在羁縻县上再下功夫了。 祝缨认真地向二位检讨,说:“我是欠思量。我最烦有些人,嘴上说着大义,手上花着民脂民膏。百姓一看,我吃苦受累,换你脑满肠肥、金玉其外,你的大义,与我什么相干?哦,有相干,你一讲大义,我就要倒霉。 那岂不要离心离德?到那个时候,物议一定是说‘不识大体,就算被为难死了,也得等着圣天子主持正义’。我对南方难免有些关爱,不忍到时候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想避免这样的事情。” 王云鹤认真地听道,说:“你说的都有道理,但没到那个时候。” “是。保送生现在就是雷池了。” 王云鹤点点头:“你明白就好。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事事都用急火。” “是。哪怕是煮饭,火一急,也就夹生了。” 刘松年打了个哈欠,说:“说这么多烦心事,都睏了,走了。” 第275章 回程 王云鹤知道祝缨是个少年老成的人,既然说了不会冒进,王云鹤叮嘱之后也就暂将此事放下。 祝缨则因没有一个有力的人支持,很快改变了计划。 刘松年一说要走,祝缨马上致歉:“是我打扰了二位雅兴。” 这个时候谁都不太容易。下面的小民每天考虑三餐不及思考大事,王云鹤等人身在漩涡之中,岂有不心累的?祝缨还记得王云鹤有一个改变现状的理想,但是到现在也没见他着手大改动,一看就是“时候未到”。 跟刘松年在一起是王云鹤比较能够放松的时候了,还被自己给搅了。祝缨很自觉地要主动先离开,虽然现在离开二位可能也没心情继续玩耍了。 王云鹤道:“这么小家子气干嘛?你吃过了吗?” “是。” “那再陪我吃一顿。” 王云鹤命摆上宵夜,身为丞相,他的饮食还是不错的。没有王侯那般的奢侈华贵,材料新鲜、烹煮得宜。 祝缨吃宵夜的时候不再出别的题目,谈一谈自己启程的日期,明年还是章别驾进京,自己得等到后年了。对刘、王二人说,到时候再带好吃的来看望他们。 刘松年道:“别说嘴,后年东西带足!” “好。” 王云鹤就在一边笑,他也是难得的轻松片刻。 宵夜吃完,祝缨和刘松年都要告辞。明天大家都还得上朝,祝缨好点儿,再过几天就能回梧州了,不用跟皇帝天天早起。王云鹤更辛苦一些,他还得跟钟宜、施鲲在皇城里轮流值班。 刘松年和祝缨知道他辛苦,看看差不多就都告辞回家了。 刘松年的家近一点,祝缨家稍远一些,祝缨要送刘松年一程。刘松年道:“都什么时辰了?你送我、我送你,这一夜不干别的了。走吧你。” 祝缨目送他在街角转过一道弯,仆从们手里火把的光亮也隐去了,才带催动马匹,住自己家去。此时各坊内还没完全安静下来,出了坊,大街上就没人了。 此时只要有一张条子,就可以在大街上奔跑了,祝缨带人一路往家跑。没跑出多远,斜地里又冒出一队人来,也打着火把。 祝缨勒住马,往那边看了一眼。橘色的火把之下,居然是一张见过的脸——卞行。 卞行与她同年南下做刺史,今年她来了,卞行也来了。 祝缨前年才反手坑了卞行一把,卞行心里小账记得清清楚楚,不过也知道祝缨难缠,进京之后两人王不见王。 今天相见,实属意外。 祝缨在马上拱一拱手,对后面说:“咱们让一让他,让他们先过。” 卞行却恶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在随从们的拥簇之下越走越近。祝缨将他脸上的表情也看清楚了——这老东西当着她的面儿给她冷笑。 身后的人义愤填膺,祝缨脸色不变,她耐心地等卞行过去。她是往北直行,卞行是往东直行,两人走个交岔,很快就能错过去。 卞行路过她的时候,不但冷笑,还冷哼了一声:“哼!”转过脸去又“呸”了一口! 祝缨这边的别业随从大怒,都看向祝缨,等她一声令下就把这条老狗撕个粉碎! 祝缨没招呼人,她对着卞行,将佩的长刀刷地抽出来一半。郑侯所赠的长刀保养得很好,半截刀身雪白锃亮,火把之下也显得寒气逼人。 卞行一个倒噎,惊得当即打马狂奔!他的随从没有防备,整个队伍顿时乱了,追他追得稀里哗啦! 祝缨这边有几个年轻人没沉住气,笑了出来,也不知道卞行听到了没有。 ……—— 卞行没听着,但是逃回家之后回想起来仍是万分恼火。又觉得自己刚才落荒而逃是丢人了,狼狈的样子被随从看到了。他虎着脸一直不肯说话。 一个小丫头有点讨好地上来才叫了一声:“大人……” “滚!” 小丫头麻溜滚了。滚出去后对外面的人说:“还生气呢别去触霉头了。”一行人躲得远远的。 开了口之后,卞行的话就多了起来:“黄口小儿!奸诈小人!人呢?刚才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随从们一个一个冒了出来,站在他的面前挨他的骂。一边听,一边想:是你先跑的。 卞行骂一回仆人,又转回来骂祝缨,说祝缨是混蛋、小人、背后中伤等等。 这事儿是冤枉祝缨了。 卞行背后没少说祝缨坏话,也有挑剔河东县之意,说习惯了,进京以后也没改口。祝缨倒没故意四处说卞行什么,一有机会也绝不会夸他,但是鲁刺史对卞行相当地不满。 鲁刺史看冷云接他的任已经不高兴了,这又来了一个卞行!他在当地经营数年,到了京城之后就有渠道知道自己的“地盘”发生了什么。 卞行南下本也不是为了造福百姓来的,干个差不多就得了。算了一算稻麦的产量,就认为可以用一部分的土地种甘蔗了。与祝缨不同的是,祝缨给新麦争取了几年的免税之后,在这几年里她自己是真的不怎么从这个麦子上刮钱的。也就收回点种子之类的费用。 卞行则不然,五年之内,不用给朝廷,但是不能缺了刺史的。甘蔗糖税他要抽,宿麦还按照原耕地总数的总量来收,这个时候他就忘了自己允许分一部分土地种甘蔗了。 鲁刺史的旧属仍有留在原地的,鲁刺史辗转知道了一些讯息,这让他在背后说了卞行的不少坏话。 与卞行一比,祝缨就愈发的眉清目秀了起来。就更加觉得卞行不行。继续再说卞行坏话。 卞行哪知道一个前前任的刺史看他不顺眼?反正他只要不顺了,就都把账给记祝缨头上了。这才有了今晚街上相遇时他的表现。祝缨也不知道他有这样复杂的经历,你对我不礼貌,那我也不用客气了。 卞行白白被她吓了一场,第二天就告了个病,想借着有人探望的时候,将祝缨的恶形恶状给宣扬出去。 哪知这会儿大家都忙,连病了三天,才有人来看他。卞行自是不肯放过这样的机会,将“卞刺史夜路遇祝缨,无礼儿拔刀惊大人”的故事讲了一番。 以致次日祝缨上朝前在宫门口被裴清特意叫住了,问:“你与卞行遇到了?” “对呀,天天都上朝,不想看到他都不行。哎?他今天是不是没来?” 裴清道:“我怎么听说,有一天夜里你路遇卞行,拔刀对他恐吓?他告病到现在还没好呢。” 祝缨要说话,看到冼敬也走了过来,对她两个说:“少尹也知道这件事了?子璋,怎么回事呀?” 祝缨还没回答,陈萌又冒了出来:“三郎……” 不远处还有一些熟人都往她这儿看,鲁刺史的步子也越来越近。祝缨心说:就这? 她说:“什么?他吓病了?真是罪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吧,在京城里看到人瞪着我,就心里发毛。只恨手边没个盾牌。早知道他先害怕,那我就不用怕了。” 陈萌“噗”一声笑了出来,冼敬等人都说:“促狭。”本来不想打你的人也要手痒了。 然而考虑到之前的恩怨,又都摇头散了,这事儿说不清楚。谁遇到过刺杀都得从此警惕,拔个刀而已,还没动手砍呢。 要祝缨跟段家和解?不说她有没有这个度量,旁边还戳着一个郑家。段家不先跟祝缨低头,祝缨是绝无退让之理的。 最后剩下一个鲁刺史,说:“做了就做了,还能反悔怎地?” “我冤枉。”祝缨说。 亏得朝会马上就开始了,才结束了这一场闹剧。 ………… 于祝缨,过几天就要离开了,混完这几天就走。 亲友们都告别得差不多了,几亩薄田依旧托给了温岳,她又取出些钱来,托温岳再给买些田产,预备回京之后多些收入来源。两年后再回京,家里人口必然增加,日常开支也会增加,得预先多弄个进项。 此外还有家宅,自家人口不多,护卫、仆人是真的多。她的品级也升了,建现在的房子的时候没想到自己这官升得有点快。六品小官的房子,住个四品,是有些不合适的。以刺史回京,品级最低也是个不升不降,朝廷会再给她配些“白直”。眼下的家里住不下。 到时候得预先准备下,不买也得长租一个。长途带钱不方便,就暂用温岳处存的租子。 用会馆的兑换途径也行,但是祝缨觉得如果交给项大郎干这个事,他恐怕得从中补贴一些给自己。一些小事就算了,大件如宅子田地,还是别这样比较好。 自己都快要回来了,她也不再到处问人愿不愿意跟她南下了。到处再转一圈,最后往皇城各衙司走一趟,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公务要办,扫个尾。 最后让项大郎派人来看宅子,齐活。 她得尽早离开,路上跟卢刺史商议调人的事儿,然后发个紧急文书给吏部,争取能赶上这一波比较集中的任命调整。 祝缨计划得好好的,先到政事堂。王云鹤和施鲲在,钟宜昨晚当值,今天上完朝就回家休息了。 王云鹤与施鲲都打算她这次任期满了之后调她回来,施鲲道:“你这一走,今年冬天就不是你来了吧?” “是,是前年来过的别驾章炯。梧州羁縻,长史、司马乃是三族五家轮流担任,他们干不了上京这个差使,只有我与章炯轮流。” 王云鹤道:“梧州八县,两种情形,如此混杂恐怕不好。你有心将羁縻化作编户,一时恐怕不能如愿。寻常刺史恐怕应付不了这样的局面,还是要拆开来才好。” 祝缨道:“那羁縻五县自成一个州么?刺史怎么弄?一个弄不好,要散架,一散架就要乱,到时候还能不能有现在的局面就不好说了。” “也还是轮流呢?”王云鹤问。 施鲲道:“先不提这个,你离开后,有没有人选可以推荐?” 祝缨没有报谁的名字,而是说:“一州刺史的任命,我不敢妄言。”这时她就不说刺史得有命到梧州了。到了刺史这一个级别的,就算天上下刀子,也得凑个人过去。朝廷不可能长期放任一州没有主官。 “没让你定,问你看法。” 祝缨道:“梧州这个品级它不方便调一些老辣的刺史过来。也就是从别驾、知府之中选。那我认识的真的不多,不好说。只有一条,这人别瞎折腾就行。别处折腾,百姓骂两句。梧州如果折腾得大了,怕出事。” 王云鹤和施鲲还道她仍然对尚培基的事情耿耿于怀,都轻笑一声。 施鲲道:“也对。” 反正从四品这一级的官员里,也没什么人能比祝缨更能干了,萧规曹随就行。 正事说完了,王云鹤才问:“我仿佛听说你路遇卞行了?” 祝缨无奈地撇撇嘴:“早上已经有好些人问过我了。遇着了,他目露凶光。我是才是那个惊弓之鸟。” 施鲲有点烦卞行,他是最怕麻烦的一个人,卞行弄这一出,事不大但烦心。这么些年还没看透么?脑子也没祝缨快,心也没祝缨狠,就还要撩! 王云鹤道:“路上小心。” “是。” 王云鹤道:“你直到今年随从才多了那么两个。心太大了也不好,不妨分一点心力在自己身上,置产业,招护卫。” 施鲲也让祝缨注意安全,居住、出行都要有足够的护卫。 祝缨道:“是。以后会小心的。” 祝缨离了政事堂,
相关推荐:
心之罪
诛华
山海传说之山海令
难戒
古今第一贼
成仙流浪记
截胡
重生之和硕襄亲王
除灵师之吸血姬
永世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