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的天赋太过努力 > 第23章

第23章

他舅舅,陈丞相是他姨父,陈萌这个表兄更是与外家比较亲近。平日里结交的人也都是有些名号的,他便不将区区一个苏匡看在眼了,甚至没有问祝缨刚才那个人是谁,只拉着祝缨去赴宴。 祝缨客气地问道:“怎么想起吃酒来了?可是有什么喜事?” 冯大郎道:“什么喜事?没事就不能找你喝酒了吗?” 祝缨心道,我与你可没熟到这个程度啊?细论起来,就算我跟陈萌勉强有点交情,与你们冯家,算有仇。你下个帖子,我都不一定非得答应去的,你这算什么呢? 她站着不动。 冯大郎拉着她手上吃力,道:“嗨,没有外人,只有我与陈家表哥。” 祝缨动动眉毛:“你们?找到大姐了?” 她心里很诧异!这是不应该的,她才与花姐联系上了,花姐在金螺寺住得好好的。金螺寺挺小的,名字里有金,其实并不富裕,韦陀杵都拄地上的那一种。花姐拿出一点钱来,就赁了寺中一间屋子,称是外地来京见世面,想走遍京中大寺,学佛法,先赁三个月。 她伴着冯夫人的时候念过几卷经,于佛家经典也不算完全无知,倒不怕露馅儿。祝缨“误入”的几间小庙,就有个金螺寺,所以祝缨知道花姐的近况。她那日从庵堂出来,后来甚至回去亲自为花姐清除了痕迹。 天下比她能干的人或许有,这么精确地找到花姐,却是几乎不可能的! 冯大郎听她提起花姐,手松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倒没有,这不是找你商量么?” 要说这个,祝缨就愿意跟他走了,说:“我得先跟家里说一声。” 冯大郎就吩咐了自己的随从:“去三郎家说一声,就说陈大公子有事同三郎讲。三郎,请吧。” 祝缨也不怕冯大郎骗她去偏僻地方打闷棍,跟着冯大郎一路去了一个灯红酒绿的所在。 站在巷子外面,看着整条花街热闹异样,祝缨问道:“这里?” 冯大郎道:“请吧!” 祝缨不得不摸一把腰间,短刀尚在,她跟着冯大郎进了一处宅子。 祝缨当然知道里是娼家,但是她跟妓女们接触并不多。妓女们算命出手是比较大方的,但是这门生意张仙姑从来都留意不让女儿沾。进了京城,她就更少进这里了,也是没功夫,也是没钱。 妓女也分几种,冯大郎领祝缨进的这家是官妓。里面也有几个涂脂抹粉的女娘,打扮得竟不十分庸俗,倒有一点风致。混着一、二年长些的老妓,其中一个衣着打扮与普通富贵人家的妇人差别竟不十分大。 说是老妓,眼角已有了细纹,年纪看着约摸五十岁,行动间却带着点年轻时风流优雅的影子。 她向冯大郎一礼:“大郎,大公子已经在里面等着了。” 冯大郎叫她“九娘”,九娘问道:“这位小官人是?不知要怎么称呼?”她看向祝缨的时候,祝缨的背上腾地一紧,汗毛一竖。祝缨极缓地瞥了她一眼,慢慢的,像是评估又像是漫不经心地滑过。 九娘看向祝缨的时候,也略有一点疑惑的,做这一行的,讲究客人一进门就先掂量一下。掂量着有钱无钱、肯不肯花钱、喜欢什么样的、脾气如何,猜度行事等等。这个小官人,她掂量来、掂量去,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但是祝缨这一眼,让她感觉到了一种压迫感,压迫感一来,怪怪的感觉登时没了。 九娘心道:这小小年纪就这么鬼,必是个难伺候的主儿。以她的经验,这样的人是很厌恶别人揣摩其内心想法的,并不想让人知道他的喜好。 呸!都到这里来了,还装什么高深莫测?毛都没长齐,净长心眼儿了! 九娘心里翻了老大一个白眼!然而她惹不起陈萌,陈萌特意安排了请客,她就不敢怠慢,笑得客气又不显得生疏,拿捏着分寸将这二人让到陈萌包的小院里。 祝缨对她点点头,九娘又是一笑:“大公子,贵客已然迎来了,妾身安排她们奏乐?” 陈萌道:“不急。我们先说说话。三郎,来。” 九娘不敢耽搁,闪身出去,不在这里听他们说话。 …………—— 祝缨等九娘走远了,扫一眼陈萌身边的人,陈萌自带了两个仆人出来,都是老家府城带出来的,祝缨认得他们,点了点头。除了这两个人,冯大郎的仆人也进来了,娼家有两个八、九岁的小丫环在一旁捧着酒壶。 祝缨先不坐,而是问道:“什么事要在这里说呢?” 陈萌从丫环手里接过酒壶,亲自斟酒,说:“坐下说。” 祝缨拣了个身后没人的座儿坐下,说:“他们不叫我喝酒,嫌我会撒酒疯。” 陈萌笑了:“你?断不至于,我们又不灌你,不过是枯坐无趣。” 冯大郎也坐下了,丫环给他也斟了酒。祝缨问道:“究竟是为什么?大姐有消息了?” 陈萌的手一顿,放下酒壶,道:“你是个有良心的人,唉,并没有消息。” 祝缨道:“大公子有话对我讲,直说就是,大姐还没消息,我们这三个人在这样的地方说话,恐怕不合适吧?” 花姐失踪才一个多月,离了婚的“前夫”到娼家喝酒尚算说得过去,亲哥和表哥也跑这儿来,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陈萌正要拿这个事做个引子,他说:“京城的庵堂你也差不多跑遍了吧?找着人了吗?” 祝缨摇头道:“怕不在里面。” 陈萌道:“不止庵堂,有坤道的地方我也找过了,家父还借口整顿京城治安,让京兆再查一查各客栈有无年轻女子,你猜怎么着?没有!恐怕已不在京城了,外面也没消息,再这么找下去,叫人知道她没了,以后纵找回来,恐也不好遮掩。” 祝缨问道:“那大公子是个什么意思呢?” 冯大郎道:“三郎是个有心人,我们都领你的情。那是我妹妹,我们没有不关心的,我是她哥哥,才能说这一句话,三郎,将心收一收,好生过日子吧。夫人经历坎坷,性情有些执拗古怪,我们却都是讲理的人。你好好过活就是,你这么着,叫我们惭愧。” 陈萌道:“我已命府城的人守候,一有消息就传来。人生苦短,冠群也不会愿意你这个样子的。你还年轻,就算不想现在娶妻,那大理寺不够你忙的?仕途不够操心?” 弄了半天,居然是这个意思! 祝缨道:“大公子这话有些奇怪,难道大姐出了什么意外?”她紧盯着陈萌,眼珠子一错不错的。 陈萌突然觉得有了点压力,他挺了挺脊背,道:“没有!没有消息!一有消息我总会告诉你的。何况,她真要是没了,反倒没有什么说不出口的了。对不对?” 祝缨想了一下,站了起来,道:“好,我知道,既然这样,我也就回去了。” 陈萌与冯大郎都苦留她喝酒,冯大郎道:“都使人告诉府上你在这里了,还急什么?” 陈萌也说:“不算冠群,咱们也是同乡,一道上京的,一道听一曲,叙叙乡情,难道也不行?还是你有什么旁的事要忙?” 冯大郎道:“纵有什么要忙的,哪怕我做官不精通,你看表兄,你总该信他的本事。” 祝缨听这表兄弟一搭一唱的,竟是没有花姐,他们也要借这个机会与她把交情再加深一点了。左思右想,自己实无值得他们谋算的。她知道自己算是有本事的,但是没有根基、没有帮手,勉强算有个后台,那是郑熹,她总不能这会儿改换门庭。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陈萌也没怎么想,于他而言,离京多年再回来除了有个丞相爹,他并不比祝缨在京城有更多的优势。 陈萌将酒往前一推:“除了你们两个,我也没个能说心里话的人。你们俩,是知道我的往事的。唉……” 冯大郎道:“表兄!你如今强如往年,怎么说起这个话来了?姨父深得圣心,他又看重你,你还这样说,叫别人怎么活?” 陈萌苦笑一声,仰面看祝缨:“太子登基,有着大义名份,都还要跟先帝的老臣过过招呢。一个丞相之子,哪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 祝缨垂下眼睛,坐下了。 陈萌自饮了一杯,慢慢地说:“我要生孩子早点,孩子都能与你一般大了。咱们又恰巧相识,你就当我心事无人说,对你唠叨两句吧。” 祝缨看看冯大郎,冯大郎耸耸肩,祝缨道:“大公子今天是怎么了?都不像你了。” 陈萌摆摆手:“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呐!冠群找不到,令人突觉世事无常。当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才几岁呢?无处借力。如今,我倒能借许多力了,竟也不能找到表妹。你说,我可笑不可笑?可见人呐,无论有何等样的身份地位权势,终有办不到的事儿。譬如你,你是多么聪明能干的一个人,就能说事事都能办得依着自己心意么?” 祝缨摇摇头。 陈萌点点头:“是啊,不能!你看他,原本小康生活,想不想使奴唤婢、袍带加身呢?是不是以为做官之后就威风八面了呢?” 冯大郎点点头:“那是。” “如今承嗣了,又蒙赐官,竟是比原本的生活更畅意吗?” 冯大郎苦着脸抿了一盅酒:“表兄,莫再提起、莫再提起!” 祝缨也轻叹一声:“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 陈萌道:“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然而人生在世,总不能就认了命。有些不如意,是可以避免、可以摆脱的。” 祝缨道:“大公子有话直说。” 冯大郎摇了摇头,对祝缨道:“你真是太年轻了,果然不懂这官场上的事儿,也没个人教你。唉……你要还是咱们姻亲,该有多好?” 陈萌一摆手:“三郎,我看你有悟性,断不是个不开窍的人,不过是没人对你讲这些罢了。郑大理看重你,是看重你的本事,你是他的下属,做官得他栽培之力,这是不可轻易背叛的。可你又无臂膀,还无家族助力,但凡有事便没个人帮你,你还是要多些信得过的人的。 这官场上除了这栽培举荐辟用之恩,还有师生之谊,这两样都是入了别人的门,一旦背叛会遭人唾弃。但是有一样情形除外——同乡。你尽可结交同乡的。” 祝缨顿时明白了陈萌的意思,一个人,可以有许多的身份归属。她轻轻点头。 陈萌往前推了一杯酒,说:“知道在京城的同乡都有谁,住哪儿么?哪个有本事,只是龙困浅滩,哪个已是飞龙在天?又知道哪个人品如何,哪个正于你有用?” 祝缨没喝,反而执了茶壶给陈萌斟了茶:“我不能喝酒,回家不好交代,以茶代了。” 陈萌与冯大郎相视一笑,接了茶饮了。 冯大郎道:“九娘,上酒菜,起歌舞!” 一时之间,九娘带了三、四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进来。 陈萌道:“九娘这里虽不宽敞,却有些门道。” 九娘嗔道:“哪有当面说人短的?” 陈萌对祝缨道:“她家新来了一个人,弹的一手好琵琶,又会弹箜篌,曲儿唱得也好。” 冯大郎也劝祝缨略放开些:“好知晓些。凡世上有名的风流秀士、文人墨客,无不好往娼家停驻。一旦有佳作,便由她们传唱……” 祝缨懂了,就是互相抬轿。然而她对这些实在没多少兴趣,不过不便拂了陈萌的面子,她不与妓女挨着坐,只说:“那我听曲。” 众人都笑了,只有九娘不笑,她叫了一声:“珍珠。” 就一个娇小的女子抱着琵琶过来了,祝缨忍不住多看了她一眼,这姑娘虽然娇小却很匀称,然而微微有些跛足。开口时,祝缨也听出来,她的官话说得过于端正了,一字一字咬得十分清楚,果然不是京城人。 珍珠上来福了福,九娘就让她拣拿手的弹起。跛足而能让陈萌特意称赞的,技艺果然很好。 陈萌与冯大郎互相碰了杯,一人一个妓女斟酒,说笑,又说要行酒令。 他们的酒令祝缨根本不会!祝缨会划拳、打牌、扔骰子,会乡间俗气的全都会玩,但是冯大郎与陈萌这么雅致的令,她无论如何也是不明白的。这需要大量的积累,经史子集都能用得着,还有许多今人文豪诗句词作。 陈萌笑道:“怎么能不知道这些个呢?以后用这个的时候多着了!” 祝缨听这位隐隐以她父辈自居的前大舅哥又给她当了一回老师,她也不恼,凡能学着新东西的,她都不恼。她就喝着茶,听陈萌教她。 等珍珠弹完了一曲,冯大郎大声喝彩,又要赏。祝缨问道:“箜篌,能弹一曲么?” 九娘就命人搬来箜篌,陈萌听了一阵说:“你的箜篌不如琵琶技艺好。” 珍珠答了一声:“是。”陈萌见她也不说话,微叹一声,似有怜惜之间,冯大郎挤眉弄眼,清清喉咙道:“那我们就不打扰啦!三郎,你瞧瞧这些……” 祝缨往妓女们身上一看,摇摇头:“我得回家了,明天一早还得去大理寺当差呢。” 冯大郎没多少正事要干,说:“急什么?你要走了,九娘明天可要被人笑话啦。” 祝缨看一眼九娘,对她点点头,摇头道:“你家里,夫人不过引经据典训斥两句,再不济动家法,下人也不敢打你。今晚我要不回家,我娘是会亲自提着扫帚追我三条街的。不妥不妥。过两天闲下来,再与两位相聚。” 陈萌道:“也罢。路上小心。”派了个仆人陪她回家。 祝缨这头一走,那头冯大郎先不忙揽个妓女调笑,而是说:“这小子真是难缠!” 陈萌道:“好调弄的就不值得费心啦。” 冯大郎道:“唉,他对妹妹倒是有情有义。只是心太硬。” 陈萌道:“不急不急。” 冯大郎本就是为了给陈萌捧哏来的,陈萌不急,他就更不急了,揽了个妓女,也一同吃酒去了。 ………………—— 祝缨出了这娼家,脸上不显,心里却想:将这事告诉花姐,她当不再为这“娘家”牵挂了。 出了街口就对仆人道:“天快暗了,我认得路,你去回复大公子,今天承蒙款待,有情后补。”掏了块银子给仆人。 仆人笑着接了,说:“三郎,有心人。” 祝缨轻轻笑笑,她看还有些时间,想着附近还有一处道观,就想将这处也踩一踩点。转过一个路口,往道观走去,再转一个街口就是道观了,却在转弯的时候迎面看到不远处走来一个人。 祝缨站住了,来人她认识,是花姐在冯府时的仆人——王婆子。 这个王婆子便是被抱走了亲生女儿顶替花姐受苦的那个人,此时她整个人都显出一种轻微的乱,头发是毛的,眼神是散的,脚步是颠的。祝缨叹了口气,往一边让了一让。 王婆子却在她的面前站住了:“祝姑爷?往哪去?” 祝缨摆手:“我可不是什么姑爷。” 王婆子转过身,顺着祝缨面向的方向,看了一眼,回身问道:“你也是出来找小娘子的么?” 祝缨轻轻“嗯”了一声,王婆子嚎啕大哭:“没有,没有,这里我看过了。” 祝缨道:“先别哭,好好说,怎么了?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别人呢?” 王婆子抬起袖子擦眼泪:“开始他们还找了几天,找了一阵儿,也就松了。夫人再不许提起她,我知道的,夫人这个人,这个人……人,她这就是恨上了。大户人家跑了的姑娘,娘家嫌丢人就不要了。当她死了。姑爷,过两天府里出殡,你可千万别当真,一定要找下去啊!他们没有心!你是个好的,千万别忘了我们小娘子,她也是个好的,很好的。那府里,不是人呆的地方啊!不怪她,不怪她的。” 祝缨道:“她人虽好,并不是你亲生的,你且不要为她难过。她支开你,就是为了不叫你受罚,你该明白她的这份心。” 王婆子泪如雨下:“那我还能有什么指望呢?我这辈子,还剩下什么盼头呢?还能有什么事值得我去做呢?回府听夫人训,被小丫头子们嘲笑?还是回家被那个杀千刀的死鬼埋怨?再给我一顿?让我找一找,找一找吧。” 祝缨又将袋中仅剩的一点钱给了她,让她回去好好休息:“人,我会接着找的,你且歇着吧。你又不如我灵便。” 王婆子不要钱,只要祝缨:“千万别忘了找人。” 祝缨目送她走远,依旧按照计划往道观里草草转了一圈,眼见时辰不早,才又回了家。回到家里,张仙姑见她脸色不像高兴的样子,问道:“他们为难你了?还是花姐有了消息……” 说着,张仙姑仿佛被自己的猜测吓着了。 祝缨笑笑:“没事的,就见了一面,他们不再用心找花姐了。” 张仙姑道:“人怎么一有了钱、当了官,就没个人味儿了呢?老三,你可不能学他们!” 祝缨道:“不会。” 张仙姑道:“你脸色不好,快歇着吧。”又觉得祝缨的情况不对,怕她被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冲撞了,拉着祝大,两口子在家里又是点火盆,又是烧纸钱,还拿着桃木剑在祝缨身上比划。 祝缨心里好过了一些,道:“我没事儿,不用这样。” 张仙姑仍然坚持:“要的要的!” 祝缨心道:你不知道,可惜花姐不肯让别人知道,我不能告诉你们实情。 然而张仙姑一辈子不灵,这一次竟有一点点灵验。 第二天,祝缨去大理寺,苏匡已经在了,与同僚们一番寒暄,还捧了些出行带回来的小食分给大家。接着,苏匡连假也不休,就在大理寺干得热火朝天。据左评事说:“虽干得不如小祝那样利落,也是个周全人呢。” 可祝缨看左评事的样子,实在不像是在夸苏匡的。祝缨也不直接问,想必苏匡与左评事等人是有一番恩怨的。而祝缨与左评事等人,虽然关系尚可,却也不是知交,不宜直来直去的问。 如此过了数日,左评事忽然找到了祝缨,说:“小祝,你整天往庵堂里钻的什么?” 祝缨反问道:“你在说什么呢?” 左评事往她肩上捶了一下,道:“还瞒着我们?少年人,风流罪过,也不算什么的。可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瞒着我们就罢了,怎么不连苏匡也瞒好?叫他知道了,告诉了郑大人。” “啥?” 左评事啧啧两声:“那可是个精明的人呢,回郑大人话的时候随口就提到了你,还说得很肯切,很为你好。‘小祝年轻,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尼姑坤道中多有淫奔者,又或有与贼人勾结者。王京兆执法甚严,有一日查到这淫窝里,将小祝牵扯出来,于他仕途不利’。听听,听听,多么的关心你!” 祝缨道:“你也在场?” 左评事道:“我要在,必会为你辩解的,可惜我不在。是烧水的老黄,送水过去时听到的,回来告诉了我。” 左评事还要说什么,一个小吏跑了过来:“祝评事,郑大人有请。” 第65章 透风 祝缨到了郑熹这里,见他仍与先前一样没胖没瘦、一派从容,丁点不像整天劳心劳力的样子。 祝缨向郑熹行了礼,看郑熹不像要兴师问罪的样子,也就一如往日一般问道:“大人叫我有什么吩咐?” 她知道苏匡在郑熹跟前给自己上眼药,但是郑熹召见她的理由太多了,未必就全是因为这个。郑熹也不是王云鹤那样的“正人君子”,不至于凡事都拿私德来卡她。左评事转述事情时,也有可能加了点个人的想法。 种种原因,祝缨还是一派镇定。 郑熹将她认真地打量了几个来回,缓缓地点点头,道:“长高了。” “……” 祝缨正在长个儿的年纪,这两三年来一个劲儿地往上蹿条儿,尤其今年,吃得也好、穿得也好、住得也好,要担心的事很少,长头猛地拔了大半年。九月里,换上夹衣,又要做冬衣,旧年的冬衣已经没办法穿进去了。 这是一眼都能看到的。 祝缨道:“到年纪了。” “唔,是长大了。” 郑熹召见祝缨并非心血来潮,更非只因苏匡在他面前无意间表达了对祝缨这个后进的关心。祝缨的散官升到了七品,职事依旧是个从八品评事,资历尚浅,然而精力无穷又肯上进、天赋还不错。 复核的事情进入了后半程,郑熹已然在考虑如何安排祝缨了。 他说:“你手上分派的案卷核完了么?” “是。” “那好,今日做好交割。明日起,你到胡琏那里,看看他是怎么做事的,学一学。” 胡琏,大理寺丞,比祝缨高个七、八级的样子,也是大理寺的老人了。 祝缨道:“是。”她老老实实地认真一揖,十分感谢郑熹的栽培。以她之资历,在这衙门还没混满一年呢,就被安排到胡琏那儿学着,这是郑熹给她的好处。 郑熹笑问:“还吃得消么?” 祝缨脸上绽出个灿烂的笑来:“很合适,并不累!” 郑熹笑骂:“白长了个聪明相!没人教过你,上峰问你累不累的时候,你要说:虽然有些吃力,然而您要我做什么,刀山油锅也是要闯一闯的。” 祝缨的笑变成了哂笑:“我要跟您这么说了,就真的只有一个聪明相了。” 郑熹大笑:“我看你竟不知疲倦,多少也要悠着点儿才好!” “比起以前,这也不算很苦。” 郑熹道:“有精力是好事,但也不要仗着年轻不把身体当一回事儿,等上了年纪再后悔就来不及啦。” 祝缨嘀咕道:“老气横秋的,看您年纪,还不到说这么老气话的时候哩。” “呸!”郑熹笑骂,“你要真不累,就多干点正事儿!又不是进士科,明法科总要比他们次一点,想与别人一般升迁,就得在正事上多下功夫。” 祝缨笑道:“您放心,再不会耽误您的事儿、丢您的脸。” 郑熹一摆手,祝缨就出去了,回去先跟左评事等人办交割,再去找胡琏报到。 左评事接了笔,一边在纸上画押,以示自己签收了,一边呶嘴问:“怎么样了?” 祝缨道:“叫我去胡大人那里观摩,不叫上手,就先学着。” 左评事摇头晃脑地说:“竟没有罚你?也还是小心着些才好。” 祝缨低声道:“我只先把手上的事做事,手上有硬货,才有与人周旋的底气。” 左评事道:“小祝果然是个明白人,以后高升,不要忘记我们这些老东西呀。” 祝缨哭笑不得:“我才来不到一年呢,今年的考评还不定是什么,可别再这样夸了。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呢,好些事儿,你不告诉我,我门儿都摸不着。” 左评事道:“哎,以你的聪明,不告诉你,过不多时你也能看得出来了。老哥哥再告诉你最后一句:在这场上混,要知道两件事、提防两件事——捧杀与棒杀。” “谢了。” 第二天,祝缨就到了胡琏那里“观摩”。 胡琏也不讨厌她,更早有郑熹吩咐了下来。胡琏才是真正的年纪是祝缨的两倍还多,正常结婚生子,长子就跟祝缨差不多大。祝缨早些时候因为不大明白官场规矩,越过他跟郑熹等人说事,后来明白之后就将他摆在正正的位置,胡琏不免觉得祝缨算是孺子可教。 也笑吟吟地:“来吧,你就坐这儿,这些是我核过的,你先看着。” 祝缨在他下手一张小几后面坐了,慢慢看着。过了一会儿,外面有人过来报与胡琏:“朱丞那儿结了一桩案子。” 胡琏道:“拿来。” 祝缨知道,这是因为大理寺丞有六位,其中一位复审定了的案子,需要另几位看看,也署个名。 胡琏署完了名,交与来人拿走,来人看了祝缨一眼,祝缨也对他点点头。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祝缨这一天只是“观摩”,别的什么也没干,她发现了,胡琏现在干的这个,是“新鲜”的案子。 到了时候,她依旧是回家换了衣服就再往外遛跶,京城的庵堂遛跶的差不多了,她就时而去道观,时而去杨、张两家。堪堪赶在宵禁之前跑回家里。 张仙姑已经习惯了她的作息,祝缨这天回家的时候,她正坐在屋前的一张凳子上,身边放一只笸箩,手上拿着衣服在缝。祝家比以前过得好了许多,但在京城依旧算不得富人,还得省吃俭用。 张仙姑不肯让做官的女儿穿得寒碜,就克扣自己和丈夫。一季只做一身门面衣裳出门做客时穿,在家还是能对付就对付。她正在把祝缨穿小了的旧冬衣给拆成几片,在连接处、袖口、衣摆等处又续了点布,改给祝大在家里穿了。 看到祝缨回来,她把手上的活计放下,说:“回来了?饭也好了,在锅里,来,吃饭!”又絮絮地说,“以后天短了,回来得早点儿,不然吃饭也点灯,好费灯油!”她的心里,还在思索着俭省大计,为的是在京城买个房子再存点养外孙的钱。 祝缨道:“一点灯油,费不了几个钱。” “一天费不了几文,一年就是笔大数目了!” 母女俩絮絮地说着、吃饭,张仙姑终于说了:“我还得攒钱养外孙呢。” 祝大不乐意了:“胡说什么?你哪来的外孙?姓了祝的,就是我家孙,正经的孙子。” 祝缨翻了个白眼,这都哪跟哪儿啊!不过她也不招这两个人,免得他们又说得更多,只管抱着碗吃她的饭。直到张仙姑把她又扯了过来:“你说,要正经过日子,这钱够么?” 祝缨道:“我好好做事,钱总是会有的。” 张仙姑道:“你又要升了?!” 她对官场一窍不通,做母亲的却总觉得自家孩子是最棒的,何况祝缨真的很聪明,不到一年就先升了官了,对不对? 祝缨哭笑不得:“哪里就这么快了?” 张仙姑道:“还是!还是得省着点花。” 祝缨不说话了,由着张仙姑这里念叨要攒钱,她则回房把自己的私房又搜刮一番,凑了个整数——金良等人要约她出去吃酒,总让别人请不太好,她打算回请一次。 ………… 到了金良休沐日从城外回来,他们这群与郑侯府、郑熹有关联的人又凑了一局,这回是祝缨做东了。 金良等人知道她不吃酒,不过也没关系,祝缨吃饭他们喝酒,再叫两个唱小曲的、说书的,也挺乐呵。 何况,这一回金良等人并不是为了喝酒来的。 坐下来不久,互相寒暄过了,也都不当是外人。祝缨问道:“陆二呢?” 金良道:“傻了不是?他和甘大两个总得有一个在跟前。回来叫甘大给他捎一盒子酒肉就是了。” “好。” 祝缨以茶代酒,跟他们碰个杯:“什么客套话也甭说了,咱们几个聚一起,就很乐了。” 甘泽道:“那可不能什么都不说,有件事儿,须得趁着我没醉,先说出来——你们大理寺有个叫苏匡的?” “嗯,对啊。” 甘泽道:“你得罪过他?还是挡着他的路了?” 祝缨失笑:“这话从何说起呢?他比我大八岁,进大理寺比我早五年,真真年少有为,我看呐,他快升个主簿了。郑大人又要做一番事业,他趁着这股东风,再过两年做司直也未可知。不到三十岁就六品,前途好得很。” 金良道:“都说你聪明,这官场上的事儿,我看你也不怎么精明呢!甘大,你告诉他!” 甘泽道:“他,七郎才做大理的时候他就投效过来了。七郎初入大理,手上可用的人少,又是那样一个摊子,还有龚劼这样的案子,两位少卿并不是死心塌地襄助七郎,也是各有心思。七郎也有意用他一用。三郎说得不错,他是有望升上一升的。然而,我看他似对你颇有些微词,好给你上眼药。” 祝缨道:“天地良心!我又不曾得罪他!” 甘泽摇头:“你比他干事更肯卖力气,事事不肯偷奸耍滑,便是对我们这样的仆人,做事也不打折扣,只这一条,人缘就比他好啦。你比他年纪小,怎么能说前途不如他?他心里很是忌惮你的。” 金良道:“你这啰嗦劲儿!三郎,就算是府里的仆人里,家生子儿,几代人的交情,为争一个一等的月钱也要踩来踩去的,何况官场?你觉得与他没什么关碍,他还看你碍眼呢。他是要做七郎眼前第一得意人的。” 祝缨笑得趴到了桌子上:“第一得意人?府里得是甘、陆,官面儿上,出门在外有你,就算是朝廷里,我也排不上号儿、苏匡恐怕也比我强得有限。郑大人要是只能在两个从八品的评事里选得意人,他也不配做这大理寺卿了!” 笑死了,真要第一得意人,郑熹不得按着她的头叫她读经史考进士?纵容,有时候也代表着没有太多的期望。 金良严肃地道:“这回不一样。你道他踩你一脚就完了?接下来且有得闹呢。七郎呢,只要他有用,也不能轻易处置一个朝廷命官。七郎倒有心回护你,你自己也得像个样子。” “我怎么不像个样子了?” 甘泽道:“你同陈相公家的大公子走得很近么?” “哈?熟识而已,怎么会很近?这都哪跟哪儿啊?” 金良与甘泽对望一眼,金良严肃地说:“那你可拿稳了主意,旁的倒还罢了,有爱好尼姑的癖好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出入花街柳巷小心些身体也还好。然而改换门庭,我第一个要同你算账的!” 甘泽补道:“你没那个心,可得找个机会同七郎说明白了,单我们为你在七郎面前说好话是不行的。” 金良道:“光说有什么用?赌咒发誓,不如做出事来。” 祝缨道:“大公子与我是同乡呵,又拉了几个旁的同乡,我也不能不理会。怎么就弄成我要投效他了?” 金良脸色缓和了下来,甘泽解释道:“苏匡说的。前两天,他到府里拜见七郎,说龚劼的案子的时候,他就说,你交游广阔,或可从陈相那里打听得到一些龚劼的事。陈相与龚劼同在政事堂多年,恐怕知道不少事情。嘿!这小子!” 祝缨道:“知道啦,知道啦。我如今,在大理寺还不够出力么?” 金良道:“那也要当心,你这小子,成天学这学那的!人生一世还是要专心的。你什么都要学,到底拣一两样沉下心去,扎扎实实做到极好才行!这苏匡,专心在琢磨这些勾心斗角呢!” 祝缨道:“他现在好歹也是郑大人这一边儿的,你们对人家也友善些才好呢。至于我,你们是知道我的来历的,能有现在的日子,我岂有不乐,又岂有不趁机多学些东西的?” 那两个大急,都数落她既然资质极佳就不该浪费了,苦劝了好一阵儿,祝缨有点敷衍地答应了,他们才摇摇头,半安心半担心地喝了会儿酒。 金良和甘泽都认为祝缨讲义气,但是看她今天还是有股孩子气,太天真了!回去各向郑熹进言,认为祝缨还是可靠的。 郑熹听了他们的话,当时并没有任何表示。他对祝缨自有一番安排,他的宝没有全押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是祝缨越来越让他觉得可惜——应该按着这货的头去考进士科的。 不过也不急,他还有别的办法。 等祝缨跟胡琏混熟了,正好能赶得上龚劼案的收尾,既可以给祝缨的履历添上一笔,祝缨或许还能给他一点惊喜。 再接下来就是安排祝缨出京去,参与一些地方上的案子,历练历练。再转回来,既有了地方上的资历,又还年轻,无论是再外放主政一方,还是就在中枢不拘哪个地方,都能稳稳地往上升了。 这个年纪,这个精力,真的是太合适了!喜欢尼姑,也不算大瑕疵。苏匡的想法,郑熹也明白,他也乐见手下人争竞。对苏匡,他也是有安排的。 看他面上不咸不淡的,甘、金二人都为祝缨担心,二人毕竟是郑府忠仆,只盼祝缨能好好为郑熹卖力,好让郑熹别信了苏匡。 …………—— 也许是甘、金二人心诚则灵,没两天,祝缨表现的机会就来了。 这一天,郑熹使人告诉祝缨:“今天你且不要回家,郑大人有安排。” 祝缨这天本与杨仵作约好了的,只得爽了杨仵作的约。 这天跟车的是甘泽,他先把个凳子放在车边,服侍郑熹上了车,再示意祝缨上去,并且对祝缨使了个眼色,小声说:“是你的机会,心里莫得意,收着些。” 祝缨虽不明就里,却不很担心,在车里拣个边角地方坐了,老实等着郑熹说话。 郑熹这才慢慢地说:“你入京做官有些日子了,看人、追索痕迹的本事丢下了没有?” 祝缨一颗心放回了肚里,颇为自信地说:“吃饭的本事,那不能够扔了。” 郑熹道:“以往看的都是贩夫走卒,至多是些土财主,如今叫你看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人,能有几分把握?” 祝缨老老实实地说:“这些日子也在宫里行走,开了些眼界,虽不知道是什么事、什么人,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郑熹道:“那便好。到了之后,多看,少说。有要问的,可以问——王府失窃了。” “啊?” 郑熹道:“就在前几日,王府自家查了一查,没查出个头绪来,便托了我。” 原来,这失窃的地方是郑熹的外婆家代王府,郑熹的母亲是位郡主,郡主的爹老代王虽然死了,生母老太妃还在府里跟着儿子高阳郡王住着呢。王府遭了贼,本也不慌的,他们也不去叫京兆追查。 祝缨道:“这是京兆的事呀。” 郑熹淡淡地说:“别个京兆倒罢了,王云鹤是个认真的人,叫他带着人往王府里拿人问话,不像样。” 王府也有自己的属官、护卫等人可用,于是决定自己来查。先查内鬼、再查外贼,查来查去,查了好些旁的监守自盗、中饱私囊之类的事情,失窃的事却是毫无头绪! 亲娘家遭了贼,郡主坐不住了,一想自己儿子不是管大理的么?也是能审案破案的,儿子也很能干,不管了,就交给你了! 大理寺不管京城的偷窃案,管也得是管个大案复核的,或者犯法的得是五品往上的官儿。可郡主不管这个,就交给儿子了!仿佛一个才给儿子请个先生教了三天课,就要儿子给他做文章的土财主。 郑熹道:“你有把握么?” 祝缨道:“恐怕是外神通了内鬼——经王京兆整顿,京兆府的街面干净多啦,好些以前的龙头抓的抓、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乱了一阵之后都老实潜下去了。如今更是不敢混闹了,小偷小摸还有,这样大的胆子也是没有的。” 郑熹道:“我也这样想,所以你更要留神,府里的事……” “家丑不可外扬。”祝缨接口。 郑熹一笑:“很好。” 王府离宫城并不远,话说完便到了,祝缨机敏地先跳下了车,垂手站在一边等郑熹下车。郑熹正了正衣冠,道:“进去吧。” 祝缨跟在他身后进了王府,王府上下待郑熹亲近里透着尊敬,都叫他:“七郎来了!”一声一声地将他送到了舅舅和外婆跟前。 ………… 郑熹的舅舅蓄着须,外婆头发已满是银丝了,两人精神都不错,等他磕完了头,老太妃便说:“我的乖乖,快过来!” 祝缨用力咬住了下唇,看着年近三旬的郑熹、稳重内敛的郑熹被老太太一把搂到了怀里,揉小孩儿像的捏脸拍背。老太妃一边拍着郑熹的背,一边说:“你娘和你舅舅就是多事,你还不够忙的么?还要拘了你来!”又说儿子,“前回御史参他,你没把那御史拿去打嘴,现在还好意思叫孩子来?” 后又叫人给郑熹做好吃的,让拿了果子来给郑熹吃。 祝缨好容易才克制住没有笑得发抖,就听郑熹说:“外婆,是我想外婆了来给外婆请安呢。查贼的事儿,自有人做。三郎,过来。” 祝缨这才上前来,一个丫环拿了个新的拜垫给她铺上了,让她跪拜了这两位。 老太妃搂着宝贝外孙子,抬眼一看,对郑熹道:“不错不错,是个整齐孩子!来来,过来我瞧瞧。” 祝缨只得上前,老太妃待她还算克制,只是捏了把脸,说:“长得真俊啊!好好!给我查出了贼来,我有好东西给你们。” 祝缨这会儿弯着腰,脸还得凑在老太妃抬手就能够着的地方,低眼一看,郑熹趴老太妃身边,比她还低,她也没法儿抱怨了。只好对郑熹说:“那……这就看看地方?” 郑熹面不改色:“好。外婆,我等会儿再来陪外婆。” 老太妃不太舍得地放了外孙:“什么大事儿么?拿了来,打到吐实话为止不就得了!” 郑熹道:“还要追赃呢,咱们家的东西,能白丢么?流落在外也不像话。” 老太妃道:“这话说的是。大郎啊……” 一直坐在边的郑熹亲舅道:“我安排长史和管事带他们过去,宴也摆下了。” 老太妃满意地道:“很好。” 祝缨又跟在郑熹的身后,由长史和王府的宦官引到失窃的库房那里,边走边说话,郑熹轻轻晃动着脖子,祝缨拔了拔腰。 祝缨心里满是兴奋,为这即将到来的、从未见过的挑战。 第66章 棘手 王府长史的品级比祝缨高很多,出任王府长史的人必有其长处。或是出身不错,或是名望不错,又或者能力、交际等等有可取之处。 祝缨不够格去上朝,大理寺却是在皇城内的,一群小官儿们有一种娱乐:得闲了,聚一会儿守着必经之路的旁边,指指点点又交头接耳地围观一下大官。以祝缨的习性,自然也是这群小官儿中的一员。 这长史一看就不是一般人,首先长得就挺不错,年轻个二十岁必是个美少年,纵然是现在,他也是个品貌的中年人。其气度看起来并不输与许多高官。 王府是有宦官伺候的,这位宦官的头领也是一派安详从容,并不像民间传说故事里那些奸狡的阉人那样一看就不像个好人。 二人落落大方,又很有礼貌,既不谄媚,也不轻狂傲慢,更没有积年老仆刻意对亲戚少主人表示的刻意热情。他们的态度很自然,行走时与郑熹的距离也拿捏得刚刚好。 郑熹与他们也是熟识,边走边问:“我只听家母略说了说,究竟是个什么情形?” 宦官道:“七郎知道的,府里有两个库,这回是内库失窃了。九月十二,王妃还命人开了锁,取了一套海棠杯来用,那时候里面的东西还是好好的。到九月十五,说快入冬了要把冬天用的摆设预备一下,太妃想起来你去年冬天孝敬的好香,命取出来今天依旧点着。找了半天没找着,再找时就发现少了好些东西!中间并没有人奉命开过锁,查看时锁也是好好的,并没有被人调换过。钥匙也都在,都是原配的。” 郑熹道:“若是外库倒还好了,内库近女眷们的住处,女眷们没有被惊扰吧?” 宦官道:“奇就奇在这里,无人知晓,查问的时候也无人招认。都说不知道。” 郑熹回头问祝缨:“还有什么要问的?” 祝缨忙往前赶了一步,道:“想知道的有很多,我就从最根本的来请教吧。少了多少东西?都是什么?有多重?大小长短是什么样的?价值几何?” 长史道:“有单子。”将一张单子递给了郑熹,郑熹袖了,与他们到了内库那里。 内库周围有人看守,见有人来了,都紧张了起来。长史与领头的一个打扮看起来比别人更好一些的武人模样的人说了几句话,守卫们便将他们迎进去。 随从们将库房里的灯烛点头了,宦官道:“就是这里了,府里已什么痕迹也没发现。” 郑熹这才打开了单子扫了一眼,见上面写了不少东西,估摸价值超过万金,有些物件估件再高一些,这些东西得奔两万金去了——对代王府来说也不算个小数目了。 他将单子给了祝缨。 祝缨正在打量这内库,王府的内库分两层,他们现在身处一层。她来的时候就看到这房子还有个二层,进来却没看到楼梯。这里地上铺的是青石板,墙壁也很厚。祝缨往跺了跺脚,长史道:“每块都敲过了,没有空的,没有地道。” 接过单子,她只看得懂上面写着“金一千两,银两千两,夜明珠一对”,剩下的东西看得她有点冒汗——这些玩艺儿她闻所未闻。有些物品的名字还挺长,她也就只认得半截,她不确定这些究竟是什么东西,也无法估算这些东西的价值,更不知道这些东西长什么样、堆起来是多么大的一堆。 郑熹看她的样子不轻松,问道:“如何?” 祝缨道:“我得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大,值多少钱,才好弄明白怎么才能将它们偷出去、偷出去后它们会往哪里去。凡招了贼,必有贼赃,有的已销赃脱手了,有的不好出手或许还能查着,这些您都是知道的。” 郑熹目视长史,长史道:“这位小郎君稍待,我等须得再开个单子出来。” 祝缨点点头,又问郑熹:“我能四处看一看么?” 郑熹再看宦官,宦官道:“请。” 祝缨也是头回进这么大个库房,里面纵使遭过贼仍留有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珍宝,祝缨一时有点眼晕,拿起个杯子问道:“丢失的与这个,大小相仿么?价值如何?” 宦官问道:“小郎君说的是哪一个?丢的杯子有三种,大小形状各不同。” 祝缨叹了口气:“是我想得不周到,您多担待。府上丢的东西有点多,您等我再看看,一并请教。” 又看到了一个贴着封条的小箱子。宦官状似无意地凑上前说:“这里是金子,那边儿还有些银子。” 一千两金子,听起来很多,其实也就五两一锭的小金锭二百锭,五两的金条也就是一小条。只要箱子够结实,也就是一小箱的事儿。银子的体积比金子大一些,整体的体积也不算很大。 郑熹问道:“金银上面打上印记了吗?” 宦官道:“有的。” 祝缨在库房里转了一圈,终于明白这二楼是怎么回事了,却是楼板上开了个方口,要往上去的时候再把梯子移过来。她问:“上面也丢东西了吗?” 宦官道:“是呢。”左右看看,才对郑熹道:“七郎不是外人,老奴便说句话实,这楼上楼下都能丢了东西,还能不叫人察觉,郡王很是疑心有内鬼。” 郑熹点点头。 宦官道:“里里外外的人,凡这几天当值的都拿了拷问,一点儿线索也没有,一个个嘴硬得很!” 郑熹道:“拷打朝廷命官,要当心。” 宦官轻笑一声:“有分寸的,不好打得过分的也有办法。” 笑完,他才显出一点点愁来,说:“不管是谁发了这一笔财,日常一前一后都得有些痕迹。一前,是说有了用项,或是好赌欠债,或是有了相好,或是家中有人重病,或是吃了官司得罪人要打点之类。一后,是说生活奢侈,置了田宅、出手阔绰、家人换了新装束等等。没有,都没有什么异常。 七郎知道的,哪家的账目上没一点花头呢?就这些日子,府里查出好几起旁的事儿,一一发落了,只这一个最大的……唉……” 长史又回来了,将一张添过的新单子给了郑熹,后面大致写了个约数的价格。长史道:“唉,除了金银一类,这些用器,日常只是用,咱们谁个会细究它值多少钱呢?只有个约数。” 祝缨老老实实给他作揖,又往楼上看了一回,再下来时她冷静了许多——这个案子,它是有些难度的。 王府内库失窃有些日子了,听宦官之前说的话,就知道这些人或许傲慢但绝不是草包,寻常的搜查手法他们都知道,怀疑的方向也都对。而内库上下留的线索,也几乎可以说没有。除非世上有妖神鬼怪,不然,肯定得是内鬼干的。 她连房顶都检查过了。有些人家失窃,是有贼扒房顶掀瓦,那样外面看不出痕迹来。王府的房子,内库,其结构比一般民房好太多了,还要铺上几层防水隔热的材料,最后再加瓦片。要把这些都扒拉了再下去偷这么多东西还不被人发现,外人是极难做到的。 内鬼,因为贼人就是府里人,在这儿留下痕迹是正常的,无法按照“不该出现在这里的脚印”之类的原因锁定谁有嫌疑。 再者,经过这些日子,内库上上下下不知道被搜检了多少遍,收拾完了之后还清点损失,清点完了之后再造册登记、重新安放。王府里的仆人皮绷得紧,生怕上头心情不好迁怒,打扫了不知道多少遍,痕迹几乎都被抹完了。 “追踪”这项本事,在这儿算是废了。 祝缨看了郑熹一眼,想起来郑熹曾经对她说过的话:你是有天赋的,还是要学习,要知道你天赋用完了、没用的时候,该怎么办。 现在她就遇到了这类似的情况。 郑熹、长史、宦官都不傻,看出她为难了,宦官笑道:“小郎君既看完了,不如咱们先往前头去?七郎,你再不去,太妃娘娘该过来找你啦!宴已摆下了,今晚你怕是走不脱啦。这位小郎君,咱们自有人管待,你可不用担心。” 祝缨道:“你们忙,你们忙,我再看一看,行不行?以后再想仔细看看,也不敢来打扰,岂不误事?”经了花姐一事她更明白京中这些富贵人家,等闲也不愿意让外人进自己家里搜检,王府就更不可能让她来来回回想起一出是一出了,她得借这一次机会,厚着脸皮把能想到的都摸一摸底,回去再仔细琢磨。 郑熹道:“那你就看。” 祝缨道:“那您得帮忙。” 宦官与长史交换了个眼色,只听郑熹问:“要我做什么?” 祝缨道:“凑东西!照着单子上失窃的物品,再找原样、或差不多的,凑一堆来。东西出来了,东西就能看出来了呢。” 郑熹笑骂:“就你会支使人!也不看看这是哪里。” 宦官忙说:“这也不难。”长史也说:“就在这里,也不耽误。” 他二人不是日常看守内库的,看守内库之人当嫌犯拿了,又略费了点周折才将东西凑齐,此时天已经黑了,内库又点了些羊角灯。 看着这一堆与失窃之物相仿的东西,三人也都皱起了眉。 郑熹是个明白人,他问的时候就点明了难处:祝缨一个穷鬼神棍家出来的,没见过好东西,自然也就不知道与之相关联的很多本应明白的细节。常识不足、见识不够,易使她漏掉一些有用的线索。以她的聪明本可破的案子,也就因此会生出许多波折、白耗本不必费的力气。 现在东西齐了,好些之前看不明白的,也就显出来了。这一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两个人想一次搬运出去也是不可能!要么多人,要么多次!其中还有一些珍宝,有些还是内造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部分东西单样的价值还不低。 祝缨又请拿出内库的清单,请宦官和长史与她一起清点,将两份单子对比,又问各个东西摆放在哪里。却是分散在各个门类里的。上等的丝绸一处,金银器皿一处,玉器珠宝一处,香料一处,珍贵药材一处……各处都丢了贵重东西。 祝缨盘膝坐在地上,想道:要是我,为什么会这么偷?又该怎么把这些东西弄出去呢? 那边,太妃已派人来催:“已丢了这些日子了,不在这一晩上,不要饿坏了我的乖乖。”将几人硬是叫到了前面去吃晚饭。 祝缨心中十分不甘,临出内库,还回望了两眼,又坚持提着灯笼绕着内库转了一圈。内库外面连棵树也没有,也无处躲藏借力。王府地方不小,库房还不是紧靠围墙的,巡逻的人都会绕过来看,且墙也是完好的,连墙上漆的红漆都没有剥落。 地上的脚印也看不出端倪。 祝缨沉默了。这案应该能破,但是,她干不太快,毕竟她对失窃的东西并无了解,连嫌犯和证人都不让她问,只有长史和宦官出面转述。如果王府肯的话,悬赏征线索,洒出人去铺开了搜赃物,可比现在这样快多了。 然而又不行,还能让“外人”插手。 祝缨又极想把这件事做成、做好,还得考虑不能得罪了王府里的人。 她得好好想想。 ………… 那一边,王府的主人们却是等不及了,他们还要招待郑熹好好吃饭呢! 老太妃和高阳郡王也不要郑熹现在就给他们个结果,老太妃见他们脸上没有喜悦的神情就知道眼下没有个结果,她也不恼,嗔笑道:“哎哟哟,我的乖乖,还跟小时候一样,一旦功课没能立时叫师傅夸个上等,脸上就带出来了。” 郑熹对上外婆,也只能哭笑不得地叫一声:“外婆!” 祝缨从中竟听出了几分撒娇的味道。 老太妃很吃这一套,亲自给外孙找理由,说:“就算是去庙里许愿,也得烧的香烟飘到菩萨座前祂才能知道不是?” 又向儿子夸外孙:“七郎心里有咱们,听了信儿就过来啦。” 顺便又说祝缨也辛苦了:“可怜见的,小小年纪这么奔波。来人,陪他去好好管待茶饭,你们也不许吓着他。” 祝缨又被长史给亲自陪着吃饭去了。 王府长史,跟大理寺的少卿一样的品级,这就是让裴清陪祝缨吃饭,祝缨可不敢往上面坐。裴清,那是大理寺吃午饭的时候都不跟祝缨一个屋,赏一盆鸡汤就是给面子的主儿啊! 祝缨硬是不坐,长史看她不像沮丧的样子,倒有几分欣赏这小孩子的心性沉稳,笑道:“你是七郎带来的,是客。年轻人,在这里不必像外间他们那样推来叙去的。” 祝缨道:“既然不用假客气,就算随意一坐,您看看您这样的人才,再看看我这样的年纪,也该请您上坐的。” 长史笑道:“好吧,你我同坐。” 两人勉强平坐,一时酒席上来。祝缨先说:“容晚生以茶代酒,谢您今日招待。” 长史道:“但饮无妨。” 祝缨腼腆地说:“恐怕酒后失态误了事,今天的事,我还得好好想想。” 长史也不勉强,与她饮了一杯,放下杯子让了一回,才问:“怎么?竟有些眉目了么?” 祝缨道:“晚生见识浅薄,好些事情看到眼里了,还没理个明白,还须仔细想想才好。要是才有了一点儿进展就大呼小叫的,说我轻狂事小,办下去又进展艰难叫府上白白期望岂不惹人厌了。” 长史道:“唔,小小年纪,十分通透,不愧是七郎都看重的人。既然自己肚里有数,我便不啰嗦啦。请——” 长史举箸,祝缨也捏起了筷子。她看了眼流水般上来的席面,又遇到了看失物单子时的情况——她连人家王府的菜都有一半儿不认得是什么东西!只能认出个鸡、鱼的形状,又认得几个丸子、菜蔬之类。别的,就都没见过了。 王府看郑熹面子上,待她确实不薄,上的东西她都不认得了! 到于妙妙家里,东西她都认得,不过东西好些、贵些,纵没用过也是见过的。后来进了州府,也长了一点见识。再到京城,她也做了官,便以为京城繁华,比州府是强的,但也不过是因为地域不同、东西才有差异。郑侯府上,她只进过郑熹的书房,郑熹的书房是真正读书、理事的地方,还不觉得过份奢华。 直到她见识了王府的库房、酒席! 王府丢了万金以上的东西,还不着急,还能再凑出另一份相仿的,且除此之外各自依旧奢华。 挟了一筷子肉块,吃进嘴里十分犹疑,竟不太能确定这是什么肉,也没人给她报菜名儿。祝缨心道:我可是在知府家厨房学过的啊!可见官员与王府差别之大了…… 祝缨吃东西香甜,长史留意看着她,不由胃口大开,酒也不喝了,竟多吃了一碗饭。祝缨吃饭的时候留意长史的动作,慢慢跟他学着。她学得很自然,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模仿父母说话、走路一样,坦坦荡荡的就是学。 长史看在眼里,也不点破,有点能理解郑熹执掌大理寺,大理寺里积年审案、问案的老手不知有多少,历代传下来的破案法子也有许多,为何独独带了这么个雏儿来。 祝缨吃完了,见没人传她过去,又恭恭敬敬地请教长史:“晚生要是向他们那里办案似的询问府里未免无礼,有件事儿想请教大人,您方便就给指点一下儿。” 长史含笑道:“你且说来。” 祝缨道:“看管内库的人……” “已然拿了,”长史微微皱眉,“今日已晚,你想见么?” “要方便,也请见一见,”她腼腆地笑笑,“不瞒您说,我还没亲自审问过人犯,就让我几眼,我也不直接问话。要能告诉我他们的住处,家里几口人,家里贫富等,那就感激不尽啦。” 江山轮流坐,各姓的帝王都换了几家了,朝廷也开了不知道多少年,各地问案的也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朝廷法度也有个指导办案的手册,教着官员如何问案。什么取证、刑罚打多少、观察犯人表情之类,多少都有些章程在。 否则除了明法科入仕的,或有明经进士乃至于荫官,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怎么能办得好案子呢?有这么个章程,依葫芦画瓢也能勉强办个合格了,至少程序上是对的。 祝缨进了大理,自然也要把这一套记下。她先是赶上复核旧案,没能参与审案,近来跟着胡琏观摩,才有机会见识这样的场面,却又还没有亲自上手。 她也不敢托大,练手也不能拿郑熹舅家这群不讲道理的人练啊! 一口一个“我的乖乖”的老太妃,抱着外孙不松手的时候,脸上表情都没变就能说“打到吐实话为止”。丢了价值万金的宝物,甚至不想让京兆插手,直接把大理寺卿弄了来。 在这儿捅个篓子,郑熹能保她的也有限。 长史不知道她小小年纪已经精得像个鬼,仍然宽容地说:“这倒不难,我这便可以告诉你。” 因为嫌犯已经被王府自己拿下审了一回了,这些人的情况长史都记在心里,慢慢说了,之后又失笑:“我忘了,说了这许多废话,你也烦着记。该写下来叫你看看,还有供词也可给你看看,不过不能带出府去。不必担心,太妃娘娘好几天没见着七郎,必不会轻易放他走了,你们两个今天就住下吧。” 祝缨道:“我听上官的吩咐。有口供,自然是最好的。有劳。” 长史命人取供词,供词没到,老太妃那里果然传出话来:“今天就在这里歇了吧!” 祝缨也不坚持就回家,她这晚就在郑熹那边的厢房里住下。 ……………… 祝缨抱着从长史那里拿来的供词,打算连夜看完。第二天一早还给长史的时候再央他通融看一眼嫌犯,之后再去大理寺干她那份正经的差使。反正她不用上朝站班,可以略晚一点到大理寺。 进了客居的小院,郑熹也才刚回来,身上有淡淡的酒气。郑熹瞥了她一眼,道:“回来了?”又往她手里看了一眼。 “嗯!向长史讨了供词来。”祝缨亮一亮手里的东西。 郑熹问道:“怎么样?” 祝缨只说:“晚上不回去,怕家里担心。” “你家里早叫人去说了,还用你担心这个?再耍滑头试试!说,今天这事儿你怎么看的?” “供词还没看完呢,说不好,得看了再说。就算看完了,万一我有些不好的话,您不能恼,更不许给我小鞋穿!” 郑熹弹弹她的脑门儿:“啰嗦!滚过来看供词!” 供词?他还没看过呢,必得也看上一看。 于是两人就在郑熹那里,一份一份地看着供词,一共有二十来人的

相关推荐: 奶爸搬运工   斗罗百战剑神   如何在移民飞船上吃到菠萝包   史前小地主   大人大人   完美蜕变:冷面伪天使   战锤:你们别叫我万机之神   男人不坏,男人不爱   千岁爷你有喜了   蜘蛛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