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她小时候身体康健,很少生病,因此偶尔风寒,也会将药拿出去倒了。 思及此,李意清不在多留,起身道:“你们兄妹二人难得相处,我就不在旁杵着了。” 说完,也不等两人回应,便领着毓心和茴香出去,回到了寝屋。 元辞章:“……” 分明是不想哄小孩喝药。 还编一个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 二花看不懂兄长忽然的沉寂,还一脸拒绝地看着碗,脚尖悄悄勾地,只待药碗一凑近便跑走。 * 寝屋中的李意清卸了妆面,派人烧了热水,舒舒服服地泡着。 听到茴香回来说药已经喂进去,也只是点点头。 喝下去了就成,她才不想知道两人之间的对峙和妥协。 毓心拿着棉巾帮李意清洗着头发,见水温凉了,吩咐人再多添一桶热水。 李意清不爱用热水沐浴,只爱用摸着不冷不暖的温水。 现下晚秋,水温不比夏日,放上一会儿就会变凉。 一桶热水自然不是一次性加完,每次茴香都只添上两瓢,然后拿木盖盖住桶,以防热气散了。 沐浴完毕,李意清换好寝衣,坐在八仙桌前。 八仙桌上,放着一份邸报。 邸报是前朝的产物,主要在上面记录京城政令和一些宗教祭祀、科考的信息。每月三更,旬中发放。 有时外地官员会呈上当地的情况,朝廷中枢作出批复后,由都进奏院统一整合,再行刊发。 但是刊发的数量是有限的,大抵只送给中枢议事堂、六部和御史台以及一些零碎的官员。因着珍贵,不少人会放在家中好生珍藏。 这类邸报对了解时局,朝廷动向很是有用,高官家中有这类资源,天生就比寒门布衣更清楚朝中变动。 普通寒门能见的,通常是官员致仕后还乡养老,带回去的陈年旧报。 若说新报,也不是没法子。每次进奏院那边,都会流传一些信息。街上有专门的文人便东拼西凑,民间整合,编好后与书斋谈妥,自行发售。 虽然圣上默许流通,但是干这行的人也知道分寸,每次只印百余份,售完即止。同时还会在书斋留存一份,谨防抽检。 * 李意清看完两篇的时候,元辞章回来了一趟。 见他看着自己,李意清扬了扬手中的邸报,“你要吗?” “不必。” 元辞章摇了摇头,这些邸报原先被府上小厮送去书房,他看过才让人拿来寝屋。 他顿了顿,道:“今夜我要将永昌河城南段的案宗看完,你若是困了,就先就寝。” 李意清挑眉,视线落在邸报第三篇上。 上面刚好是城南永昌河淤塞。蓄水难不说,水质还浑浊不堪,臭气熏天。 李意清知道这桩事少不了扯皮推脱,不然元辞章昨日大婚,怎么会将案宗特意送上门。 元辞章的工部水清司的差事只是暂领,他这次主要负责的是拨出用于清淤的公使钱。 城南天子脚下,年年清淤年年堵塞,大把的银钱花出去,连个响声都听不到。 今年和往年一样,夏季的雨汛没有及时排出,城南一大片的农庄都被淹没。 顺成帝对城南这件事的耐心已然濒临告罄,若是这件事还办不下来,工部水清司从上到下没几人逃得开。 水清司那群人打太极,谁也不肯接这个烫手山芋,且还有的闹呢。 李意清点点头:“你去忙,不必担心。” 元辞章离开后,李意清放下手中的邸报,心底有了盘算。 京城是大庆最繁华的地带,人口超过两百万,西临江夏府,东临燕州,城中高楼大殿,琼楼玉宇,宝马香车无定数。 城东为尊,城西为贵,城北有皇家的跑马场,还有禁军和天字军大军营的总部,只余下城南,大多是来京城讨生活的。 李意清上次去城南,印象还是城南多脚店赌场,摆摊卖早茶的,也大多松懒散漫,和城东城西酒楼茶馆店小二殷勤奉承的面貌截然不同。 当时顺成帝也知道城南状况,特意把差事交给刑部尚书韩珦的门生、京兆尹的司户参军汤远生。没想到几年过去,情况依旧不见好。 * 第二天晨起时,元辞章又去了书房,李意清洗漱完毕,吩咐洛石前去套车。 早晨元辞章和李意清起时不同,因此两人是分开做的早膳,李意清一边吃着早膳,一边看着昨夜罗列的几条要点。 城南淤塞情况,水深几尺,周边人家几许,往年清淤效果如何。 她没有官职,不能直接调阅京兆尹卷宗,而且卷宗所言,未必属实。 就连顺成帝每日批阅奏折,半数在请安问好,歌功颂德,吹嘘拍马;少数攻讦对立阵营,拿芝麻小事哭天喊地;最后才有极少一小部分在办实事,为自己数十年寒窗和天下百姓谋福祉。 李意清打定主意亲自去看一眼,旁人听多了大
相关推荐:
捉鬼大师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吃檸 (1v1)
[快穿]那些女配们
取向狙击
致重峦(高干)
差生(H)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