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情也平复了许多。 四哥让他学着管人,但他哪儿会这个啊。 结果四哥说很简单,还给了他厚厚一沓东西,说这叫规章制度。 考勤、评选优秀员工、高产能小组… 这些之前他都没听说过,可都是约束工人的好办法! 让每个工人都有自我约束、提升自己的意识。 像后世东来的管理,做到了让利员工,让员工有幸福感。 有了这种制度,他们这些管理者都成了摆设,压根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处理一下突发状况、应急事情。 王大海真不知道赵振国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咋啥都会。 不仅如此,赵振国还为了合理分配工作拟定了几个部门,市场、采购、财务(会计)、仓库、生产车间,还特地设立了质检部,说一定要把产品质量控制好。 重要的岗位都安排了高中学历的人负责,生产车间则不需要学历,只要手脚麻利、能吃苦耐劳就行。 有了这些部门的成立和分工,厂内运作更加条理清晰,完全不担心会乱套。 胡志强听着他这一套一套的,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厂长好像是白干了一样。 抄作业!一定要抄作业!抄到自己的酒厂去! 可是,酒厂还欠了一屁股债,振国准备咋办?别说打鹿血酒的主意,他可不干! 309、从酒厂开始布局 赵振国知道丰收酒厂是烫手山芋,可万万没想到,这摊子烂得超乎想象。 会计递过来得账本,那账目乱得跟村里老婶子缠的毛线团一样,解都解不开。 账上不仅分文没有,还外债累累,欠了一屁股债! 原厂长李大壮,真是个贪得无厌的主,贪了差不多小一万块钱。而且他们厂之前不按合同供货,又赔了很多钱,现在厂子就剩个空壳子了。 就李大壮贪污的那点钱,枪毙他丫十回都不够,可惜人死早了,躲过了这一劫。 咋办,能咋办?先把厂里原来的会计送进去呗,厂长贪污,说会计不知情,鬼才信! 搞钱的压力给到了赵振国这边,俩副厂长还在一旁暗搓搓地等着看笑话。 说起来,厂子变成这样,竟然还跟胡志强有关,要不是他当初为了替赵振国出气,撺掇着合作单位来要赔偿,李大壮迫于压力赔了,厂子也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真是,世事无常,缘分这东西,妙得很... 赵振国没法子,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市领导哭穷、卖惨,领导嫌他太烦了,给了他一个国营饭店的订单。 但他想要的哪儿是这个啊,他想让领导给钱,一听借钱,领导借口上厕所,再也没回来。 赵振国:原来这么早之前就流行尿遁啊。 得,领导不给钱,只能把主意打到胡志强头上,逮着胡志强薅。 好在之前搞鹿血酒,工农酒厂账面上倒是有些盈余,全被赵振国借走了。 他拿着借的这批钱,紧急采购了一批原料,让厂子恢复正常生产。 可这只是临时救急的办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厂子想要起死回生,还清外债,转负为正,还需要想更多的法子。 办公室内,胡志强瞅着赵振国,眉头一皱,问道:“振国,下一步咱咋整?” 赵振国斩钉截铁地说:“搞钱!” 胡志强一听,心里直嘀咕,搞钱?怎么搞?靠那些歪瓜裂枣的酒么?可别打鹿血酒的主意啊。 他心里这么想,嘴上也就这么说了出来。 在京市,赵振国刚琢磨着要搞这厂改革的时候,就想过,这厂以后要怎么发展?核心产品是什么? 鹿血酒? 不行,鹿血酒走的是特供高端路线,靠的是自己的独特空间,就算把厂子盘活了,也失去了试点的意义。 再说了,胡志强大哥也不愿意把鹿血酒这独特的产品放到丰收酒厂来。 那不生产药酒,生产啥呢? 赵振国心一横,决定豁出去了,就生产粮食酒! 那时候,酿酒行业用粮不足的问题可严重了,粮食酒可是稀缺货。 赵振国一说要在丰收酒厂酿纯粮食酒,胡志强都懵了。 他所在的工农酒厂,生产的酒一半是地瓜烧,另一半才是粮食酒,因为粮食太金贵了,采购不到。 可丰收酒厂呢,以前主要做的是代粮酒,也就是替代粮食的酒。 那原料可真是五花八门,啥橡子、蕨根、土茯苓、酸刺、菱角这些含有淀粉的野生植物,还有淀粉渣、米糠、高粱糠、玉米芯这些农业副产品废料,甚至稻草、高粱杆都拿来酿酒了。 导致酒的品质,啧啧啧,那叫一个一言难尽。 南方有些地方自然灾害后,还用野生植物黄狗头、金刚头来酿酒呢。 胡志强一听赵振国要搞粮食酒,就急着问粮食从哪儿来。是他不想生产粮食酒么?并不是,而是每年给他厂里的粮食,就只有那么多! 赵振国嘿嘿一笑:“粮食从地里种出来呗。” 胡志强翻了个白眼,这不废话嘛,逗呢? 可他再追问,赵振国却不肯多说了。 胡大哥是来给他保驾护航的,但他也不想连累胡志强,毕竟他想干的这事,有点棘手。 不过,棘手归棘手,可不代表干不成。 接下来的几天,赵振国把生产的事情托付给王大海,自己连宿舍也没回,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足足闷头写了三天,终于捣鼓出了一篇丰收酒厂发展规划。 他写到手都快断了,无比怀念后世的办公三件套,那是真好用。 看着厚厚一沓纸,他沉默了,好怀念后世的各种快递啊。 发电报么?太多字了。寄信?太慢了。 后来还是胡志强出了个主意,让他通过单位的公文通道,把这东西递上去。 胡志强太好奇了,但赵振国就是不给他看,神经兮兮的。 东西交给蒋国柱,他很快就安排这份报告和其他文件一起进京。 一转眼,就到了周五,赵振国打算去车间溜达一圈,到下班时间就骑车回家。 他已经两个星期没回过家了! 双休,还是他自己拍板定的!不光是为工人们着想,也是在给他自己发福利。 看门的大爷一见赵振国来车间。 连忙给他把大铁门打开,笑盈盈的问候道:“赵厂长好!” 赵振国点了一下头,“你好”,进了车间,看着每个人都专注的低头工作着。 车间巡视的王大海,看到赵振国来了,立即迎了上去,给他介绍着现在的生产进度。 他一个月领35块钱工资,就是在车间里溜达溜达而已,感觉实在是拿着亏心, 要他说,这活也太简单了,牵条狗都能干。 因此最近一直在跟老工人学习酒的制作工艺,恨不得吃住都在车间里。 听到他说的,赵振国点了下头表示知道了。 王大海把统计好的手工报表递给他说道。 “四哥,这是这两天的产能,您看看。” 赵振国拿着报表出了勾兑车间,去了王大海办公室。 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单手翻看着报表,期间询问道。 “国营订的那批酒,什么时候交给他们?” 王大海拿着茶缸,用暖水瓶给他倒了一杯热水, “这批是清香型酒,按照现在进度,大概两个星期之后就能出基酒了!”说着把暖水瓶放在桌上。 接着又把最近库存结存的原料,登记报表,统一都拿出来,给他检查说道。 “仓库的钥匙,暂时在我这边保管,用到时,制曲车间主任到我这里申请取原料,登记出库。” 听到他说的,赵振国合上报表,慵懒的靠在椅子上,黑色裤子包裹下的腿,交叠在一起,翘着二郎腿说道。 “你办事,我放心,我回老家一趟,你回不?” 王大海摇摇头,他怕他回了舍不得来了。 赵振国骑着摩托车去加油站加了满满一缸油,又加满了两个三十升的油桶,他要开始自己的长途摩旅,回家过周末! 本来厂里还有辆小汽车,为了给员工们按时发工资,赵振国把车给卖了,反正有事可以蹭胡志强的车。 此时他还不知道,那份报告将引来怎么样的轩然大波。 310、引起轰动的报告 周五,快要下班了,忙到焦头烂额的王新军收到了赵振国的报告。 他有些好奇,有什么事不能在电话里说。 揉了揉酸涩的眉心,拆开了那个档案袋。结果这一看,就停不下来,一直看到了九点多,饭都没顾上吃。 媳妇打来电话问:“新军啊?这周末还不回家?儿子们明天就回来了。” 王新军无奈地说:“回不去了,振国又整出了个大动静。” 那份报告,着实让他震撼不已!赵振国的胆子,真是比天还高。 报告开头,赵振国先是阐述了想要丰收酒厂生产粮食酒的原因,什么粮食酒香醇可口、大家爱不释手之类的。 王新军开始不以为意,谁不知道粮食酒好喝?这不废话么? 可接着往下看,一句话猛地跳入眼帘,“粮食酒的生产,能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 王新军当时就在琢磨,他到底想干嘛,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接着往下看,赵振国写到,现在粮食的供给问题影响粮食酒的产量。 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王新军差点没看下去,缺粮食谁不知道? 啰啰嗦嗦到底想干嘛? 没想到赵振国笔锋一转,开始细细阐述如何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确保粮食供应既稳定又高质量。 他提了一个大胆的思路,“包产到户”! 他写道:“要是土地能让农民自己做主,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套,那农民的生产干劲可得嗖嗖往上涨,粮食产量指定能噌噌往上升!” ... 王新军看着这篇报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小酒厂的改革而已,怎么就被赵振国歪到农村土地改革上去了。而且通篇读下来,莫名其妙居然还觉得很有道理。 如果粮食产量真的能大幅度提高,那不光是酒厂的问题,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其实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件事,赵振国真没唬王新军。 后世小岗村包产到户头一年的粮食总产量是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要不说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呢? 赵振国觉得,既然知道这个制度好了,就抄作业,早点推广呗。 不光赵振国觉得好,王新军也觉得好,以至于反复品读之后,抄起电话给老爷子办公室秘书打了过去。一听老爷子还没回家,立马开着车,匆匆过去了。 太激动了,等不了明天了。 老爷子接过报告,让王新军先回去,自己会好好看看的。 王新军走后,老人带着老花镜仔仔细细把报告看了两遍,然后递给秘书。 秘书看完,嘴都合不拢了,“这...这...” 老人:“这什么这
相关推荐:
九品道士
高武:我的技能自动修炼
炼爱(np 骨科)
先婚后爱
快穿甜宠:傲娇男神你好甜
长夜(H)
皇嫂
恶女嫁三夫
抽到万人迷但绑定四个大佬
谁说总监是性冷感?(百合A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