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等稀奇古怪的制度! 此时沈墨手下的诸多官员的和军事将领,也在惊诧的看着他们的统帅。 原本他们以为统帅今天是要当皇帝了,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位统帅居然把到手的皇权奉还于天了。 而且统帅还给自己封了元首这么一个官……按照统帅所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官员职位而已,并不是什么天下至尊。 不过沈墨的手下和军队,一直以来都信奉崇尚这位统帅,对沈墨奉之若神。在这一刻,他们想到统帅之前经常说要带领他们为黎明百姓谋取平安幸福。征战沙场、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 没想到他们统帅居然在御极登位,即将身登大宝之时,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第3051章:始终不负少年情、拓地十万、炎黄之盛 这些官员和将领,一时之间忍不住热泪盈眶。统帅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他传播到众人心中的理想! 这一刻沈墨手下的众将,不知有多少人眼眶发红、须发戟张,热血在胸中喷薄燃烧! 这就是他们的统帅,即使面对皇权之重,也依然没有改变他的理想! …… 这时的沈墨来到呆若木鸡的赵与芮面前,他拿起天子耳边两侧的冕旒冠绶带,轻轻替天子重新系好。 “虽然没了权柄,可你还是皇帝。”沈墨一边系一边笑着对赵与芮说道: “这回你的烦心事全都没了,也可以对祖宗有所交代,我沈墨也不负前言……” 沈墨说到这里,赵与芮的眼泪“唰”的一下,顿时忍不住奔涌了出来! 此刻的赵与芮忍不住想到四五年前,他在福建路新宋皇宫之中,两人在深夜里的那番对话: “……沈墨你说,这个皇帝我还当吗?” “……只要有我沈墨在,你永远都是皇帝!” …… 当禅让大典进行到这里时,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沈墨并没有去当皇帝,而是仿造后世的政治体制,成立了一个新政府。 首先就是国家元首并不能世袭,在他卸任之后,新元首就由政府选拔出来的另一位才智之士担任。 至此之后,这个政府将会以百姓的幸福安宁作为目标继续执政。而他的新政和沈墨前世制度不同的,只是多了一个名义上的赵宋皇室。 不过现在的皇家,已经跟治理天下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在这之后,沈墨命人撤下了赵宋皇室的讳榜,却并没有张贴新的讳榜出来。言外之意就是致此之后,天下的文字再也无需避讳。 到最后沈墨也并没有穿上那件,早就为他准备好的龙袍。而是穿着自己的盔甲,在祭坛上大声宣布: “至此之后,国号不变,仍为大宋。为了纪念这次新政,将年号改为华夏元年。” 其实只有沈墨知道,他保留了大宋年号和赵宋皇室,也有另一个收获。 他这么做实际上避免了,因为政坛上的巨大变动而引起的天下骚乱。因为大宋没变,皇帝还在,就可以让很多思想守旧的人得到安抚,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在这之后,沈墨简要的说了他将要组建的新朝廷,和他一切为了黎民服务的施政理念。到了这个时候,祭天台上的礼仪已经完全乱套了! 因为这一次统帅突然改变了主意,使得下面的好多礼仪根本无法进行,那些礼部官员只能听着统帅的吩咐,一步步的往下走流程。 于是当典礼即将结束之际,周边各国来道贺的使臣纷纷在台下向元首献礼。 原本他们准备的表章,现在是一句都念不出来了,因为里面全是祝贺新皇登位的言辞。不过诸国朝贺的场面,却依旧是热闹非常。 只见金国西夏轮番上前,献表归附,正式成了大宋国土的一部分。他们的王室成员也将受封王爵居住在临安,成为大宋王侯。 随后凌霄子道长来到台下,将美洲十万里国土奉于大宋元首……这一下可谓是盛况空前! 此刻的凌霄子须发飘飞,意气飞扬。就他这一手,相当于将大宋二十倍面积的土地,交给了自己的父母之邦。要说功勋,他也真是当世无二了。 这时的凌霄子忍不住想起,统帅当初派他到美洲时,对他说过的话: 这次的美洲之行,要说到功勋,或许只有大禹治水才能与其相提并论! 一时间,凌霄子想起自己的身世,不由得感慨万千。 之后就是琉球岛主赵若愚上台,献表归附,将琉球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土地献于大宋……这一下,又是一次显赫无比的拓土开疆! 之后就是东瀛和高丽两国使臣上前具表道贺,奉上国礼。 当然,由于沈墨之前征伐两国时,立下了无比威望。所以这次两国派来的使者都是当初沈墨并不讨厌,而且还甚为欣赏的人……他的弟子程无忧和孟无惊! 此刻的沈墨看着金国斡雷及达、美洲凌霄子、琉球赵若愚、东瀛木村剑心,高丽崔敏实。当沈墨和他们众目相对时,不由得发自内心的绽放出了笑意。 而台下的文武百官,看到这诸国来朝的景象,见到大宋到了统帅沈墨手上之后,国土瞬间变得强盛广袤至此,也不由得暗自感叹,这真是千古未有之盛世! …… 随后沈墨示意史官,宣布禅让大典结束。 天子依旧回宫,沈墨也把他办公的地点设在了御花园……就是当初枯魂草一案的所在地。 那里和大宋皇宫是分开的,就是钱王祠附近那座庞大的花园。 …… 等到禅让大典结束之后,大家纷纷散去。祭坛周围的史官和礼部官员们则是哭丧着脸,完全不知道今天的典礼应该怎么往青史上写。 没过多久,就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华夏诸朝的天子之中,应不应该算上元首这么一位。 这里面有人说元首接过了印绶,随即焚化还政于天,所以元首不应该按照天子来算。 而另一帮人则是激烈的反驳道:哪怕就是一弹指的功夫,大宋天子将印绶奉于元首,再由他转手交付于上天,元首也应该算是一任皇帝。 他们这帮人吵吵嚷嚷,有的人说将元首在青史上写成皇帝,只怕是有违他本人的意愿,而另一些人则是激烈的反驳道: “今天这次禅让,应该算是元首拿到了皇权,才又重新将天子之位交给了赵氏。若不是天子之重,又有何权限能做这样的事?” 所以在场的史官,一部分坚持认为元首应为圣帝,即使他只是当过这么半盏茶时分的天子,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另一部分人则是继续激烈地反对。 可能有人会问了,像这样的事,为什么不直接问沈墨的意思就行了?可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在历史上的史官修著历史时,他们的权限其实是高于皇权的。 这里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在春秋时期,齐庄公与大臣的妻子私通,大臣设计杀了齐庄公。 之后这位大臣担心自己会因为“弑君”的行为,被记入史官的竹简上,随后当他查看史官的著述时,果然上面写着他在何时何地,某某弑君! 第3052章:九州四海尽翻腾、帝国元首、力推新政 大臣很生气,派人杀掉了这位史官。可是因为当时史官职位是世袭的,所以史官的长子立刻继承了他父亲的史官职位。 大臣命他把这段历史修改掉,长子不从,于是又被杀掉了。 这时史官的二儿子又担任了史官,大臣命他修改这段历史,史官的二儿子不从,于是也一样被杀。 直到史官的三子担任史官,大臣又命他修史。三子不从,大臣便威胁说:“你父亲和两位哥哥都被我杀掉了,你难道不怕吗?” 三子却说:“我一家头颅可断,青史断不可改!” 随即三子又在竹简上记录“何地何时,某某以下犯上、弑君夺位。”大臣看后虽然暴怒,却终究长叹一声拂袖而去。 当时因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以这位史官一家,也因此千古留名,至此改姓为“左”。 这也是中华姓氏之中,“左”姓的由来。 所以在这件事上,就连沈墨也没有发言权,只能让史官自己说了算。 由此,元首沈墨到底算不算当过一任皇帝,也成了大家长久争论的一个话题。 …… 在这之后的次日,沈墨这位大宋元首开始执政。大家千万双眼睛都在看着,他第一天打算做些什么。 此刻的临安上下从百姓到官员,从民间到朝堂,都在观察着这位元首要如何治理国家。 不出意料,沈墨次日开始理政时,果然是一副新气象! 原本的御花园变成了新朝堂的施政地点,沈墨也并没穿着冠冕朝服而是一身军装,他召集朝堂上的新旧文武官员,开了一次会。 在这次会上,沈墨第一件事就宣布了对于大宋皇室的优待条款。 首先就是大宋皇帝保有临安皇宫,将那里作为他家族的永久居所,皇宫中所有的财物都归赵与芮本人所有。 其次就是赵与芮作为皇帝,仍旧可以保留天子仪仗和礼仪,当然在这里边不论有多少花费,都是皇家自负。 然后赵宋皇家可以将皇位世代传承,永葆皇室尊荣。而且赵与芮还有权颁发爵位,以表彰那些为国作出贡献的精英人士。 最后,每年由国库拨款十万贯,作为奉养赵宋皇室的津贴。以免赵与芮和他的子孙入不敷出,没办法过日子。 这些条例颁布出来之后,大家当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因为毕竟人家把天下都给你了,所以对赵与芮作出适当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 当沈墨把这些事宣布完之后,他一抬头,就看到大会议室里无数的新旧官员,都在目光灼灼的看着他。 沈墨笑了笑,随即开始颁布政令,这就是他新朝廷从组建到施政的核心部分了。 为了保证政令的执行不造成混乱,所以沈墨并没有打算全盘推翻前朝旧制,而是将他的新制度一点一点的推出,逐渐的执行下去。 所以在今天他执政的第一天,沈墨就宣布了三条政令: 首先就是官制:在沈墨组建的新朝廷中,所有官员要通过考试才能任用。地方官要得到地方上百姓的肯定和定期考核,才能连任或升职。 将临安城内的六部改成部级单位,改路为郡,重新设置郡守(大宋没有路一级的长官)地方上的组织架构,也会在今后派驻官员之时逐步建立。 取消爵位给予的薪饷待遇,保留爵位荣誉头衔。 第二条就是军队改制,在全国建立临安、通州、山东、临洮、中原、燕云、广西、成都八大军区,地方上不再负担军队费用。 最重要的是,军队的效忠对象也不再是皇家,而是属于民众,由沈墨组建的新朝廷负责指挥。 第三条是经济改制:地方上的税务,开始使用沈墨在通州实行的新税制,明确清晰的税制可以避免百姓被税吏盘剥。 认可商人和工人的地位和士农无异。废除路引制度,使商品流通和城乡劳力的流动更加顺畅。 这三条一宣布,立即就在朝廷官员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 刚才在朝的那些旧官员,基本上都没仔细听后面的两条是什么。 因为只要事关军队,肯定是沈墨自己去管理,那些军人也只可能听他们统帅的,这些官员知道这事儿跟自己完全没关系。 至于说改变税制,他们也是早有心理准备。废除路引让那些老百姓随处乱窜,更是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不过这新的官员考核制度,却让朝廷上那些旧官员们的脊背上,一阵阵的发凉! …… 原本在他们的料想中,沈墨成立新朝廷之后,由于官员上的巨大缺口。那些平时没有跟沈墨结仇的、劣迹不显的、还有现在主动投靠的、应该都在沈墨的朝廷中有一席之地。 至于那些平时跟沈墨捣乱习惯了的官员,一方面胆战心惊的担心元首沈墨秋后算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沈墨会做出宽厚仁慈的姿态,允许他们改过自新,继续在朝堂中担任要职。 所以这些旧官员们现在是既满怀希望,又心中忐忑。 他们心里想着:既然沈墨开始执政了,那肯定是要大肆封官,将他自己通州一系的文武官员提拔上来。 至于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尤其是临安城中三省六部的政务,可谓是浩繁无比,极其难办。新朝廷当然还要依赖他们这些旧官员才行。 可没是想到,沈墨居然并没有给自己人封官,也没有朝那些旧日仇家动手报仇,而是直接推出了官员考试上岗的制度。这一下子就把这些旧官员们弄得心神大乱! …… “如此说来,便是出将入相的高职朝臣,也需要考试才行?若是考不过就要被罢黜?”这时旧官员队伍中的真德秀,犹犹豫豫的站了出来,向着沈墨问道。 “当然了,我用人不管他是新是旧,也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事,或是有多大的功勋。”这时的沈墨笑着说道: “总归想要当上我新朝的官员,你得证明你先有当官的能力才行。以后那些只能做几首歪诗者,或是溜须拍马之辈。要步步高升,那是想都别想!” 第3053章:一枝一叶总关情、三篇政令、几番品评 当沈墨开始施政的时候,他虽然是想要逐步推进政局改革,徐徐推出新政。但仅仅是第一天,他宣布出来的三项改革措施就在民间和朝堂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样一来,反倒印证了他想要循序渐进这个打算其实是没错的。 因为古人没有现代人那样极为丰富的资讯,所以民众对于国家政令的改变往往都很难理解,甚至连正确的解释也听不到。 而另一方面,反倒是民间的谣言和猜测传播得极快,很容易造成极坏的影响。 所以在古代,往往是一项微小的政策改变,都会引起百姓不安。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往往这就是官员上下其手,利用政策变革搜刮民脂民膏的好机会。 而这一次的情况显然不同了,就在沈墨宣布了三项政改的次日,临安日报上就用几幅巨大的版面,刊登出了对于沈墨这次执政和政治改革的解释说明。 这一次登出来的内容也是别具特色,让买拿到报纸的临安百姓都觉得耳目一新。 …… 就在这天早晨,当报童的吆喝声在晨雾迷蒙的长街上渐渐远去之际。临安街市中的一座茶楼里,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报纸。 这间茶楼里面提供早餐,所以一大清早满是身穿儒生袍服的读书人、衣着锦绣的商人,还有老老小小的临安百姓来这里用餐。 刚才报童经过时,好多人都买了报纸。如今他们打开之后,只见报纸的头版上,赫然刊登着昨日大宋元首第一天执政时,宣布的政令。 在这里面,优待赵宋皇族的政策让大厅里的茶客们啧啧称奇。有两位结伴过来过吃早餐的商人已经感叹的用手弹着报纸,大声赞叹着元首的仁德。 这俩人的声音着实不小,引得周围那些儒生们纷纷侧目而视,在这期中也有人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情。 这两位富商接着研读下面的一条条政令,前两条也还罢了,到了第三条,当他们读到整个大宋境内废除路引制度,所有百姓可以自由出行的时候。 其中一位富商“啪”的一下,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震得桌子上的汤饼碗和调羹叮当作响。 “真是仁政啊!” 就见其中一位富商红光满面地说道:“每年我行商时,因为我自己和随行伙计们的路引,不知要伤多少脑筋!” “若是行至半途,那些路引被雨水和汗水打湿了造成字迹模糊,沿途的官府和官兵立刻就会勒着脖子向你勒索!” “如今可好了,不管到哪儿去都无需路引,这一下子可替咱们省了无数的麻烦!” 听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坐在他对面的富商却是一脸沉思之色,他随即向着刚才说话的那个胖子问道: “即使如此,虽然元首颁布了政令,还不知传遍天下需要多久。咱们什么时候出门行商,才能彻底不用到官府里面开具路引啊?” “我管他呢?反正这是元首政令,谁敢违反?”刚才说话的那位富商理直气壮地说道:“等下次咱们出去做买卖的时候,我就把这张报纸带在身上。” “以后谁要是再敢朝我要路引,咱就把这张报纸啪的一下往他脸上一摔!我让他睁开狗眼好好瞧瞧,这可是元首上任第一天颁布的政令!谁敢含糊,除非他是不要命了!” 听到他的话,跟他同行的商人也立刻连连称是,脸上不由得露出了喜色。 …… 而这时在他们的边上,几位书生打扮的人向着这两位富商斜着眼看了一番。其中一位摇着头说道:“果然是商人逐利,真是小人见识……” “哎?你怎么说话呢?”没想到刚才说话的那位富商,把书生那桌的话听了个清清楚楚。 他大声质问道:“你说谁是小人?” “你看明白了吗你就胡说?”这位书生转过头向着那个商人说道:“你可知道国朝初建之时,设立这个路引制度,所谓何来?” “哦?这……”这个商人立刻被问的哑口无言,他眼睛乱转,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那位书生一边神态悠然的拿起茶盏,一边向着商人说道: “设立这路引制度,平时是为了防止盗贼横行流窜,到各处去抢掠杀人,这是为了约束那些作奸犯科之辈的!” 他一边说一边笑道:“在这世上只有僧道一类的出家人可以不用路引,凭着度牒行走天下。再有就是通过了乡试,有了功名的读书人可以不用路引,自在游学天下。” “这里面出家人不会为祸世间,读书人更是一身正气,所以历朝历代都对我们另眼相看,可是如今……哼!” 这时当那位商人听到此处,不由得怒火直冒!听这位书生的话音儿,显然还是对他们这些商人不屑一顾。 商人压不住火气刚要发作时,那位书生又接着说道:“除此之外,这路引还有其他的作用。” “要是有人逃避税赋徭役,或者是在荒年那些没了活路的农人四处乱走,造成流民泛滥,那可是大事!” “就是这些流民,历朝历代不知道作了多少杀官造反之事,这要是没有路引的约束,那还得了?” “哼!” 听到这里的时候,这位富商还没说话,就见茶楼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一声冷哼。 …… 等大家转头看去,就见一个六十多岁的白发老者正带着自己的孙子,坐在桌边吃饭。 看他的样子身上衣服甚为朴素,还有一根用得油亮的扁担靠在桌子边上。显然这是一个进城卖菜的农夫,刚刚做完了生意。 就见他目不斜视,也没看那些白衣学子,而是对着哪个小孩说道: “孙子!咱们家耕读传家,可不能像有些人一样,把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每每赶上荒年,百姓家里存粮不够,都要饿死的时候,那些税吏还要拼命的盘剥催逼。哪怕就是你想出去讨饭,拼命要挣扎出一条活路。没有了路引也是到处都把你像条野狗一样的赶!” “居然还把这件事赖到百姓流民造反这上头……杀官造反那是诛九族的大罪!但凡谁有隔夜之粮,有一口饭吃,到了就要饿死的关头,谁愿意干这杀头的事儿?” 第3054章:恰逢新雪遇初晴、亿兆神州、仰望黎明 “孙子!我告诉你,爷爷让你读书是为了明理,可不是为了让你觉得识了几个字就高人一等!以后你若是变成了那些没心没肺、拿人命不当回事的读书人……孙子!不用别人,你爷爷我就先一扁担打死你再说!” “哦!明白了!”这时候坐在他对面那个梳着朝天揪小辫儿的男孩,立刻懂事的答应了一声。 此时那白衣学子听了老者的话,任凭人家一口一个孙子的教训。一个个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却是难以出言反驳。 而那个商人则是拍着桌子叫好,他还喊过店家,让那祖孙俩一桌的饭钱一并由他算了。 这时的老者吃完了饭之后,用袖子把嘴一抹,站起身向着那个商人拱手说道:“多谢这位大官人。” “我们家耕读传家,粗茶淡饭也够养活自己,不敢受大官人厚赐。”说着就见他从怀中掏出几个铜板结了账,然后抄起扁担,带着自己的小孙子便是扬长而去。 这一下,茶馆里的几位书生觉得气势顿时就矮了几分,却也没兴致再跟刚才的商人争辩了。 当他们翻开报纸继续向下看时,却见第二版上赫然刊登着一篇长长的文章,上面写着《新雪初晴堂问答》。 “哎?这倒是新鲜!”于是这些书生们连忙顺着这一篇文章,向下看去。 …… 原来这“新雪初晴堂”,是御花园中的一处院落,是给皇帝专门观赏雪景用的。 等到大家再向下看去时才惊讶的发现,这赫然是元首沈墨和临安日报主编张天如两个人,在新雪初晴堂里的一番对话。 这里边一开头,两人的对话就围绕着沈墨实行的新政,和他组建新朝廷的思路展开。而元首沈墨也对张天如的问题一一做出了详细的回答。 这篇极其新颖的问答体文章,立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这些书生们看着文章时,已经有人不由自主的念了出来。而茶楼里所有的食客也都在侧耳倾听……这可是元首的话! 在这之前,他们即便是有人听过天子的圣旨,那也都是文体古雅,哪有这种深入浅出,解释得十分细致的言辞? 所以当他们听到书生念诵的内容时,分明就像是元首亲自坐在他们对面,解答他们对于新政的疑惑……这种感觉可太新奇了! …… 文章中的张天如首先向沈墨提出的问题,就是他为何要拒绝天子禅让,而是设立了元首制度。将世袭皇位的家天下从新政中彻底废除。 而沈墨的回答却是目光深远,两句话就让大家听入了迷。 在报纸上沈墨首先就指出,过去由一家一族世代传承皇位的做法,有很多不可取之处。 首先就是皇宫中培养出来的继承人,往往由于对民间疾苦的不了解和教育方面的缺失,导致他们执政时的能力十分堪忧。 在这里面沈墨从汉代开始,一直讲到唐朝。列举了很多在皇朝初期,统治者的智慧和才华十分惊人,可是到后来的几代却越来越差的例子。 他的论点可谓是有理有据,让所有人都没办法反驳。因为历史就放在那里,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 在这之后沈墨又说到政治体制,往往在每个国朝建立初期,都想设立出一个完备周密,可以传承千秋万代的制度。 可事实上这些制度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陈旧腐朽,里面的漏洞也被官场和民间那些聪明人纷纷洞悉。 沈墨将每个王朝末期统治者昏庸,国家暗弱,吏治腐败的原因归结于制度的陈旧和官员体系的腐朽。 集合上面几点,沈墨提出了自己用新的政治制度来改变这一切,永远打破三百年治乱循环这个怪圈的设想。 在沈墨的设想下,他所设立的新政权应该是始终充满活力、吐故纳新。制度也会随着国情和实际情况,不断的加以修正和改变。 加上新政下历代的执政者,都是由政府选出来的精英人士。这就避免了国力停滞不前,或者是产生倒退的情况。使得大宋的政坛历久弥新,始终都是一个充满进取之心的政府。 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沈墨提出来的论据非常充足,这就让人很难辩驳。再加上他本人谢绝了皇位,更是由此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这就使得对沈墨心怀不满的人,也难以对他提出质疑。 念完了这一段之后,就见这些书生惊愕的相互看了一眼,心中都是惊疑不定。 话说在国朝初建的时候,每一个朝代都是想千秋万代、永世传承的。可是大家心里也都清楚,从古至今也没有真正千秋万代的国家。 所以沈墨这次的新政,虽然大家也不知道他是好还是不好。但是看完了这一段之后,有一点大家在心中却是可以确认的。 就是这位元首最起码是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去做这件事的,不管结果如何,他的初衷总归是好的。 …… 随后在文章中,张天如又像沈墨问起了他组建的新朝廷,施政的核心是什么。 沈墨向张天如答道:他的新朝廷施政的主旨,就是以民为本。 新政将要使用那些愿意为民众服务的精英来治理国家,力争让大众百姓生活得安定幸福,并且让大宋在民生、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不断的提升。 这话或许在现代人的耳中听起来一点都不稀奇,可是放在古代这些读书人看来,就未免有些十分奇怪的味道了。 对他们来说,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口口声声喊着让天下民众安居乐业。但是实际上朝廷的施政核心,都始终是维护着一家的统治。 所谓忠臣孝子才是他们竭力推崇的。而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都不免立足于让自己活得更长。可是现在元首沈墨却把百姓放在了头一位。 他既没有强调自己这个元首的尊严与正统,也没有大谈道德与德行。所以在茶楼中那些普通百姓和商人在大声叫好同时,那些书生们脸上的神情却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第3055章:空言道德终无用、至此斩却、终南捷径 要说他们这些人倒也未必有多坏,而是思想被之前读过的道德文章束缚住了,所以这些人未免于显得与周围的百姓格格不入。 …… 在这之后,沈墨亲自解释了自己颁布的三条政令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并且在实行之际改变了之前的哪些弊端。 大家听着书生念到这里的时候,不免都是心情激荡。 首先就是沈墨所设立的官员任免制度,在新朝廷建立初期,沈墨提出不管是已有的旧体系官员,还是自己通州一系的新派官员,都是一视同仁,全都要通过考试上岗。 至于考试的内容,则是针对这些官员所在岗位,还有他们平日里的政务进行考核。 按照沈墨所说,若是一个管仓储的官员,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库房里有多少东西。有哪些东西破损需要报备、腐烂需要更换、那他就不配坐在这个职位上。 而另外一方面,为了保证公平起见,沈墨也给了现有那些官员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尽量熟悉自己的任务,以便应对考试,说实话这已经是非常宽厚了。 哪怕就是临阵磨枪,好歹也让那些大宋官员们临时抱抱佛脚,熟悉一下自己手上的政务,以免在考试的时候抓瞎。 至于通州一系的官员,按照元首沈墨所说,也一样要通过考试才能当上官员。只有他们具备了一个岗位应有的水平和素质,他们才会被任免成为这个岗位上的领导。 在这段话后面,沈墨笑着说道:“在大宋在朝廷中难免有一些这样的官儿:他们没事就去和自己的上官拉关系、处感情、到处勾连同窗同门、四处诗酒唱和。” “这些人只要舍得花钱,再有些文字上的才华,名声就会渐渐响亮起来。随后在官场上就会获得提拔。可是真要说起做事,他们却往往连自己所负责的政务都搞不清楚。” “要么这些人的公务就是由幕僚代为处置,要么他们就干脆任命一个信得过的手下替他签字用印。以至于有好多人甚至长年累月都不到衙门去办公。” 像是这样的人,一辈子也别想在新朝廷里担任官员! 除此之外,每一位官员所在的衙门有没有贪渎事件,账目跟实际是不是符合,还有他们在任职期间到底做了多少有用的事,这都是考核的内容。 按照元首沈墨所说,通常在一个衙门里,真正干活的只有其中两成的人,而另外的八成人都在混日子。 而他所要建立的新朝廷则是廉洁高效,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尸位素餐,做一个薪水小偷。 随即沈墨还向张天如感慨地谈到了之前,旧朝廷的官员制度。 在唐朝时,有许多所谓的名士为了当上高官,特意到长安不远的终南山里去隐居。他们的目的就是宣扬自己品行高洁,一心作学问。 结果在这其中果然有不少人声名鹊起,被朝廷征召为官。 由此甚至产生了“终南捷径”这个成语,意思就是一个人想做官的话,先上终南山去隐居,博得一个好名声才是最快的捷径。 当元首说到这里时,他感慨道:“像这样的人不管他品行如何,首先他从深山里来到官场上,能不能正确娴熟地处理政务,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更何况醉心于学问的人,未必能为百姓做成一件好事。而那些沽名钓誉、一心只想博取名声再踏上仕途的人,在职业操守上更是让人不得不担忧。” 所以元首在遴选官员的时候,首先就要看他的能力是否合格,其次就是看他有没有把心思全都扑在政务上。 至于名声和学问,只对于官员个体有意义,放在工作中却是全无用处,所以在官员的合格考试中根本不予考虑。 …… 这又是一个新极其新颖的说法,很多人听报纸上说到这里的时候,想起那些今天上南山看雪,明天到北园吟诗的官员,立刻就是大摇其头。 大家心里都想着,若是按照元首所说,经过这样考试选出来的官员,或许真的是挺能干的吧? 而这时那些书生们,有的陷入了沉思之中,想着在今后经世治民之才,恐怕是要比诗词歌赋之才更有用一些了。有的则是心中对沈墨组建朝廷的想法,暗自有些赞同。 当然其中也有几个人,对沈墨的说法很是不以为然。 “这倒是奇了!挑选官员不看道德文章,反而拿着这些俗务说事儿……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就见人群中,一位身穿锦袍的书生将报纸向桌上一摔,大声说道:“长此以往,必是国将不国!” “你闭嘴吧!”还没等他说完,就见刚才那个胖乎乎的圆脸商人,随即毫不留情的反唇相讥道: “什么叫俗务?任命官员原本就是去办这些俗务的!你要是嫌俗的话就别去凑当官儿的热闹啊?在家里研究你的道德文章,别来添乱好不好?” “身为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那就是尸位素餐!我觉得元首说得对!” 就见这时,两位商人一边起身会账,一边不屑的看了那位书生一眼。口中还讥笑地说道: “像那些大言不惭、空言道德之辈,就应该让他们一辈子摸不着衙门口的大印!元首说得句句在理!” 这个锦袍文士被拿两个商人说得哑口无言,一时间额头上青筋直蹦却不知该怎么还嘴,只能怒目圆睁地看着人家扬长而去。 等到大家用完了早餐,这篇《新雪初晴堂问答》也被他们读了个通通透透,大家随即便纷纷散去了。 而那些书生们也是表情各异,各怀着心事奔向了四面八方。 …… 至此之后,这张报纸上的内容不胫而走。这篇别出心裁的“新雪初晴堂问答”,清晰地阐述了元首沈墨的施政理念,和他组建新朝廷的规划。随即在临安城乃至于大宋天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此刻,在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沈墨如履薄冰,一点点的将新的政治制度推广开来。 在他的心中,始终将宋慈那天晚上对他的质疑的牢牢记着,不断将这大宋艘浩大的巨舰,一点点的拨转方向。 而此刻天下人也都知道,这天,怕是真的要变了! 第3056章:旧疾沉疴势难返、污浊暗番、朝堂之战 就在沈墨的新政逐渐开始推广开的时候,临安乃至整个大宋的百姓,也都感受到了新政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其中当然最明显的一条就是废除了路引制度,让大家的出行更方便了。 因为再也无需路引,所以百姓们再想出门就是抬腿便走,也不需要磕头作揖的去求官府,所以大家对这项政策都是十分支持。 此外就是商人切身感受到了,税制改变之后,他们经商时也变得十分便利。 沈墨飞快地把自己的弟子派到了天下各州,由他们负责各个税关。 他这些弟子在这之前,就在通州官府的治理范围内、还有新宋的境内得到了充分锻炼,而且人手也非常充足。 所以当他们派下去之后,很快的就把商税的这一块,完全掌握在手中。 至此商人再也不用担心他们行商之际,会被那些黑心的税吏盘剥要挟。现在他们名正言顺的纳税,大大方方的行商,使得这些商人的底气都足了几分,腰杆儿也拔得笔直。 再加上沈墨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就使得整个商人阶层,都成了沈墨新政的铁杆支持者! …… 与此同时,另一伙人却在怀着阴暗的心态,看着沈墨的新政逐渐实行。 对他们而言,有的人一心希望沈墨立刻翻船。而另一些人则是等待着机会,准备找准时机就在背后捅上一刀。 在大宋相国崔与之莫名其妙的失踪之后,整个朝堂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就是另一位相国魏了翁了。 魏了翁见到新政推行时,跟他之前熟知的政坛手段格格不入,这位老爷子也未免觉得心中郁郁寡欢。 再加上这些日子以来,他的门人弟子走马灯一般你来我往,纷纷求见这位魏相国。 其中有的人来是为了问他,接下来该怎么办。有的人干脆就大张旗鼓的想请他出来,打起反对沈墨的大旗,带领大家跟沈墨的新政对抗。 这位老人家不厌其烦,心情郁闷之下索性闭门谢客。除了上朝之外,他基本上就是在家里闷坐。 如今他既不想跟沈墨对抗,也觉得适应不了新朝的制度,心中的纠结也是可想而知。 和魏了翁家门可罗雀的情形对比,另一些人则是上蹿下跳,拉帮结伙分外活跃。 郑清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明知道自己在沈墨手下肯定得不了好,所以心里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再加上沈墨并没有处置那些旧朝廷官员,也不打算清算之前朝臣中对他打压的那些人,所以一来二去郑清之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在这之后,他又飞快的联络起了一批心怀不满的朝臣,开始暗地里密谋如何给新朝添乱了。 在沈墨的新政推出之后,他们也仔细研读了一下新政里,有关朝廷官员任免的章节。随即他们就咬牙切齿,准备对这次官员考试动手捣乱了。 这时就在郑清之家的厅堂里,一帮官员们你一句我一句出了不少坏主意,不时的从里面传出一阵阴险的笑声。 等到郑清之听了大家的计策之后,在他心中略一汇总归纳,就有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他的脸上随即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我们这些朝臣世代簪缨、代代为官,若说打仗我们或许打不过你沈墨……这时的郑清之心中暗自想道: “可要说到朝堂上的手段,你沈墨才穿几天不开裆的裤子?我就不信在我们最擅长的庙堂之上,我还能玩儿不过你!” …… 这时的沈墨,在办完了半天的政事之后,也回到了后宅。 他搬了一把椅子骑着坐下来,把脑袋支在椅子背儿上,对着院子里的花木愣愣的发呆。 “都当元首的人了,还是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这时陆云鬟看见郎君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将一盏茶递给了沈墨。 “好家伙,今年的狮峰龙井,明前的新茶!”沈墨闻着空中的茶香,笑着转过头来说道:“还是临安有搞头,这茶刚从茶树上摘下来还没两天吧?” “小洛跟璃儿带孩子们去踏青了,这是他们亲手给你摘的,享福吧你!”云鬟一边说着一边也给自己拿了一盏茶,搬了椅子在沈墨身边坐下。 此刻云鬟仪态雍容,身上的气势大方恬淡,跟骑在椅子上的沈墨倒是相映成趣。 沈墨摇了摇头道:“什么叫人君仪态?我又不是皇帝,元首不过是个官儿罢了。” “看你最近这两天心事重重的,是不是这元首做得不顺心呢?”云鬟一边吹着茶盏上的雾气,一边笑着看了看沈墨。 “倒是没什么不顺心的,不过就是政务上的事儿,每一样都要尽心竭力的想透了,一点儿出不得差错。”沈墨一边喝茶一边笑道:“所以一有机会就发发呆,就算是休息了。” “真是可怜见儿的,这么大一个大国压在我郎君肩上,把你这爱说爱闹的性子都给弄老实了。”此刻的云鬟看着沈墨,眼中一股心疼的味道随即荡漾了过来。 “那帮家伙们要是不省心,郎君干脆把他们收拾了算了!难道还留着解闷儿吗?”这时就见张嶷如从外面走了进来。 在她的衣袂裙摆之间,一下子就带进了一股庭院里春草鲜花的气味。 “诶?狮峰龙井!” 张嶷如一进来,俏丽的鼻尖微微一嗅,一个漂移就向着八仙桌上的茶壶方向走了过去。 “罗织罪名把他们杀了,其实也不难。”就见沈墨朝着张嶷如后背说道: “可是这么做未免没品,而且也很难甄别这些旧官员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不如让他们自己跳出来的好。” “我想那些临安旧官员里,总归还有一部分是能实心办事的。至于那些冥顽不灵之辈,倒是不妨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表演一番,省得我还得一个个从里边往外挑!” 沈墨一边说着,一边看着的这位女弟子兼夫人的后背颤动了几下,显然是在一边倒茶一边偷着乐。 “就知道你肚子里诡计多端!”此时陆云鬟听到沈墨的话,也是掩口而笑。 “还说我不似人君呢,看看你用的这词儿!”这时的沈墨也觉得好笑,手中的茶盏一阵叮咚作响。 第3057章:宇内双骄各筹谋、天下为棋、三龙聚首 随即他一转身就看见张嶷如手里拿着茶盏,脸上含笑,鼻子却在空中嗅来嗅去。 “怎么了?又闻着啥了?”沈墨见状好奇地问道。 “有一股老狐狸的味儿……”就见张嶷如的桃腮上泛起了一抹嫣红,似笑非笑地说道:“我怎么觉得,好像又有人要上当了捏?” …… 之后沈墨看天色还早,于是带着护卫走出了政务院——话说这座御花园,因为名字里有皇家的味道,也在几天前把名字改过来了。 这次沈墨是到钱湖门以南的皇城附近,查看工程进度去了。他在那里让人修建了一批装饰豪华的大宅院。 可是这些建筑,并不是给沈墨和他的手下建造的,而是专门用来存放他的收藏品……就是各国投降而来的王侯。 在那里如今已经有了金国和西夏两位国王,想必后来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 这里边的西夏皇帝,现在被封为夏王,当然就是沈墨儿子的替身。不过这件事属于绝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沈墨的亲儿子沈岚,现在已经跟他娘亲项嫦儿住在了一起,而且沈墨都已经替他把小学入学手续办好了。 这小家伙到了临安之后,沈墨虽然由于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他。但是他的几位姨娘看见这Q版的沈墨小郎君,都是十分喜爱。 小洛和龙璃儿跟小符她们,每天带着沈岚和几个兄弟姐妹放风筝划船,玩得不亦乐乎。很快的小沈岚就和自己的哥哥姐姐们玩闹到了一起。 如今要是再有人开玩笑说要带他回西夏,这小家伙真能把嘴撅得比左轮枪管还长! 至于项嫦儿,她也心满意足的住进了沈墨为她修的一个小园子里。 如今她已经开始接触锦云姑的安保局工作,估计用不了多久,这位项夫人就会成为沈墨谍报战线上的另一条臂膀。 至于那位金国皇帝完颜承麟,如今他已被封为豫王,小日子过得着实不错。而且他还新学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 完颜承麟来到临安不久,就和赵与芮结成了一对好友,因为这俩人的相似之处非常多。 他们都是年轻人,又都被之前的政务劳累繁难得要死。如今他俩卸去了身上的重担,心情放松之下又有共同语言,自然是每天玩得不亦乐乎。 在最开始,他们拿着沈墨给他们定制的鱼竿猎枪,钓鱼打猎,满山遍野的乱跑。可是最近这几日,他们俩却开始研究起沈墨参谋部中的军棋推演来了。 于是这俩天子顿时就来了精神,你带领大宋我带领金国,在沙盘上杀得不亦乐乎。 有的时候他们相争得面红耳赤,争执不下之际,俩人还真人动手打上一场……好处是脑力和身体都得到了锻炼。 所以今天当沈墨去看望完颜承麟时,他一眼就看到当今天子赵与芮正在承麟家里,两个人正在玩兵棋。 一见到沈墨,赵与芮随即就是眼前一亮。 他一把拉住沈墨的袖子说道:“我们俩势力太少,玩起这个来局势不够复杂,不如添你一个!” “我给你一个小国……就西夏!看看你能不能打得过我们俩!” 沈墨听了之后,向着兵棋推演的沙盘上看了一眼,笑着摇头说道: “我倒是想陪你们玩儿,可是这也太浪时间了,虽然说打你们俩用不了太长时间……” “呵!把你给狂的!”这时的赵与芮,都被他给气乐了! 沈墨问候了完颜承麟,然后指着沙盘向他们说道:“回头我派几个参谋过来,又给你们当裁判,又做陪练,也省得你们俩玩得不痛快。” “二位也别光想着玩儿,对战略形势有什么看法心得,你们就写出来给我,我有用。” 说着沈墨笑道:“就凭你两位的目光见识,起手就肯定比别人高!” “更何况在军事方面,要是你们真能达到参谋的水准,下回大战作战时也可以到战场上帮我参谋参谋……” “打蒙古?”这两位天子闻言眼前就是一亮,像立体声一样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个词。 “当然,在这之前咱们对蒙古的战争,他们一直没使出全力,咱们击败的从来都是铁木真派出的偏师而已。” 沈墨向着这两位昔日的天子说道:“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铁木真带着自己全部的部队,连同他胁迫收集来的仆从军,向咱们大宋狂攻而来……又是什么局面?” 听到沈墨的话,赵与芮和完颜承麟同时都变了脸色! 可不是?别的不说,就以铁木真占据的土地而言,他能发动的部队人数,绝对是数以百万计! “不过没关系,他们也要做准备,咱们也可以先把防线布置好。”沈墨随即笑着说道:“我和铁木真之间必有一战,胜负还在五五之数。” “……我刚才说的是,他现在就不顾一切过来开打。如果要是再过上十年,那他们蒙古军击败大宋的概率就不到两成了。” “所以咱们越早开打越好?”赵与芮愣了一下,向着沈墨问道。 “当然,咱们的国力会日渐强盛起来的,但是蒙军不会太早开战。”沈墨看了看桌上千山万壑的沙盘,感慨地说道: “咱们部队人数已超过了十万,武器配发到这么多人手上,想要保住火器的秘密已经不现实了。” “而且铁木真也正在竭尽全力的收集通州火器的资料,我估计用不了多久,他第一批仿制的火器就会开始试制。” “所以虽然一时半会儿打不起来,但是等到打起来的时候,一定会精彩得很!” …… 等到沈墨跟他们聊了两句,留下了礼物回去之后,这时屋子里的两位前任天子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免叹了口气。 要说这沈墨,其实也真是够不容易的。如今他外有强敌,内有大患。实行的政坛改制又是千古未有之事,说不定哪一下行差踏错,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可是这位年轻人却依然干劲十足,没有一丝疲惫和紧张的样子,倒也真是难能可贵。 赵与芮想到这里时,他一抬头就看见完颜承麟皱着眉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于是向他宽慰道: “你不用太过担心,铁木真一时半会儿未必能打得过来!” 第3058章:自荐黄河从北渡、一石三鸟、中原谁主 “我倒不是担心这个,”此刻的完颜承麟忧心忡忡的向着赵与芮说道:“咱们都是当过一朝天子的人,那帮朝廷大臣……我还不知道他们是啥德行?” “这帮家伙要是不给沈哥儿添乱,那才怪了!” …… 事实证明,是这位前任金国天子完颜承麟真该改行去做算命先生……这嘴跟开光了似的,说啥啥灵! 果然在次日的朝堂上,沈墨刚刚开始朝议,郑清之就上前奏报了一件事。 只见郑清志满脸堆笑的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向着沈墨说道: “自元首主政以来,临安的诸位官员欢欣鼓舞,一心想在元首的率领下,为天下百姓造福……” 一见这开场和满脸的假笑,沈墨就知道准没好事! 果然郑清之接着说道:“我临安官员上下跃跃欲试,一心想为国建功。所以有很多官员纷纷请命,要离京奔赴各地,牧守造福百姓,为元首分忧。” “哦?”听见这话,沈墨倒是觉得分外稀奇。 要说这些人在临安担任官员,日子过得可是极其滋润,他们怎么舍得到外地去? 可是郑清之接着往下一说,沈墨随即就明白了他的用意! 就见郑清之满脸笑意地说道:“我等听闻统帅在中原打下了大片疆土,可是那里原本都是处于蒙军的统治下,并无我大宋官员。” “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可是中原一带的官员缺口实在太大,元首实行政令时未免大为不便。” “所以有大批在京官员自告奋勇,要到中原一带去担任地方官。我等一片拳拳之心,为国为民,天可鉴之!” “请元首务必成全我等此番精忠爱国之举……” 当郑清之说到这里时,沈墨抬头一看,就见下方通州官员那边,白眼仁都已经翻成一片了。 如今能坐在这间朝堂里的都是人中翘楚,郑清之的用意,哪个不是一听就明白? 要知道这中原故地、淮河以北、原本就是大宋国土。即便在金蒙的统治下过了百年之久,也是宋人居多。 在这种情况下,郑清之的手下自告奋勇到那里去当官,分明就是想抢占地势,为自己搜刮民财! 可以想象,郑清之说的这帮人中,肯定有不少人原籍就在北方,是在高宗南渡时,才跟大宋朝廷一起南迁过来的。 现在
相关推荐: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爸与(H)
交易情爱(H)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妄想人妻
我在末世养男宠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
游戏王之冉冉
火影之最强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