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你笑什么?”王?P奇道。 清河揶揄的浅笑,轻轻道:“石越的家人不就是你们家吗?他兄长听说是个老实人呢。” “我们家哪会有人在外面惹是生非呀!”王?P一本正经地说道。 “是啊,是啊,是我胡说了――我们家又哪会有人在外面惹是生非呀?”清河郡主拖长声调,学着王?P的语气说道。王?P这才省得清河是在取笑她,呵呵双手,就去咯吱清河。清河郡主一面伸出手来挡,一面取笑道:“你们家的人可了得呢,便是连太皇太后也说桑……” “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说桑郎什么了?” 清河郡主眼波流转,嫣然道:“太皇太后说了什么呀?……嗯,你先告诉我今天去白水潭学院究竟是做什么?” 王?P笑道:“郡主到了那里,自然就知道了。” 清河郡主撇了撇嘴,笑道:“那桑夫人也自己去问太皇太后好了!”她有意将“桑夫人”三个字咬得极重,语调更是拖得极长,语气中全是戏谑之意。 王?P侧着头,望着清河郡主,笑道:“你告诉我,我也告诉你。如何?” “遵命,桑夫人。”清河郡主在外人面前端庄娴雅,直似庙里的菩萨,唯有和王?P在一起,才显露出一个妙龄少女活泼的天性,肆意的打闹嬉笑,因此二人闺中之谊,实是非比一般。当下忍住笑说道:“前几日我进宫给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请安,因听皇后说,淑寿公主很喜欢石学士,皇太后便笑道:‘可惜石越没有孩子。’皇后笑说:‘石夫人韩氏已经有喜了。’皇太后说:‘韩氏聪明剔透,说话行事都得体,我倒是很喜欢她。只是听说她本家有个哥哥,却是个硬骨头,办报纸得罪过不少势家,连石越都骂过的,却不知一母同胎,怎的竟生得如此不同?反倒是妹妹好过哥哥。’太皇太后拿着玉如意敲了敲,笑道:‘你却是不知道,她哥哥现在长进不少。结婚之后,一日比一日的稳重。待到明年会试,白水潭学院再考上几十上百的进士,将来这个人可了不得。’――姐姐,你说,太皇太后可不是在夸你的桑郎么?” 王?P出身宰相门第,于普通功名利禄,未必看得太重,但对于皇室的评价,却不能不十分重视,因此也常常会透过清河郡主,以及一些熟交的夫人小姐,侧面了解内廷与朝廷的意见,然后小心的提醒桑充国注意。是以婚后,王?P俨然竟成了《汴京新闻》的“幕后总编”,而《汴京新闻》的风格也变得更加稳重成熟。外人皆以为桑充国更加历练成熟,却不知道竟是一个女子的功劳。但这时候她听到太皇太后那不冷不热的评语,竟是怔住了。直到清河郡主唤她,才猛然回过神来,心不在焉的笑道:“太皇太后也是说笑而已。” 清河郡主望了王?P一眼,忽然悠悠叹了口气,轻声道:“女子嫁了人,果然便一心一意都为着夫君了。” 这一声感慨说得王?P俏脸通红,不由低声啐道:“你也会嫁人的,皇太后亲自为你择婿,你当我不知道呀?” 清河郡主顿时脸如霞染,一直红到耳根,半晌才低声啐道:“你不要胡说八道。” “我何曾有胡说八道?都说你那未来夫婿是再世潘安呢!”王?P笑道:“狄武襄的三公子狄咏――我说也唯有这样的人物,方配得上你。”但清河郡主的笑容,却似慢慢的僵住了,过了良久,她才苦笑着摇了摇头,却欲言又止。王?P看在眼里,不由关心的问道:“郡主,怎么了?难道竟是不喜欢……”清河郡主却紧闭着双唇,默不作声。王?P猜测道:“狄三公子人品出众,难不成郡主竟会是嫌他是个武夫?”半晌,清河郡主方轻轻摇头,神情中竟带着些苦涩,过了良久方低声说道:“你可知道蜀国公主的事?” “蜀国公主?” “本朝的公主之中,论相貌、才华、品行,谁能在蜀国公主之上?但千挑万选,还是……王驸马……王驸马对她……原来竟是这般……,以前也有过王驸马风流不羁的传言,听说现在越是变本加厉,竟容小妾轻辱公主,但公主却生怕驸马被降罪,一直隐忍着不说,所以竟连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都被瞒得死死的,丝毫也不知情,若非柔嘉那日撞破几个侍奉公主的宫女私下哭泣议论,便连我,也不知道竟还有这样的事!” “怎么会这样?”王?P听清河郡主说得含糊,便也聪明的不敢追问。有些事情,女孩子本就不好开口,何况事涉宫闱,更是不便议论。 “听说是因为王驸马觉得自己才华出众,却因娶了公主,阻了他的前程――本朝之法,你也不是不知,蜀国公主是何等尊贵清洁的人物?又哪里会去学那些下贱的女子般去做些无耻之事,讨他欢心?” 王?P一时无语,蜀国公主与驸马王诜之间的事,她也不是全然没听过传言:蜀国公主温柔娴雅,一贯为人称颂,但王诜也是开国功臣之后,文采风流,也是有心做一番大事业的,却因尚主而前程受限,心中颇有不平郁郁,于是纵情声色,冷落了公主,但公主对他却是一心一意,所以一直瞒着此事,不敢叫皇太后知道。想到这里,她随即便悟到清河郡主为什么会黯然了,于是轻声问道:“郡主是怕狄三郎……” 清河郡主幽幽说道:“本朝的例典,尚宗室之女,便再不可领兵。这为的是严防外戚之乱。狄武襄公之后,只怕也不是甘愿默默无闻的人。我却是实在不愿他日受辱。” “似王诜那般的人,终是少数。郡主也无须太过介怀,缔姻皇室,是多少人盼也盼不来的荣耀!” 清河郡主涩然道:“是啊,多少人盼也盼不来,所以我倒宁愿嫁个庸碌之人,那么至少还能有郡主的尊荣。” 王?P握起清河郡主的纤手,柔声道:“你是堂堂郡主,有什么好担心的?何况狄咏未必是这样的人,我请桑郎托人帮你询查他的人品德性好了!”一面却岔开话题笑道:“今天我带你去,却是看一位了不起的姑娘。” “什么了不起的姑娘?” “她是大程先生的女儿,据说河洛一带的名门望族、少年英杰,为了想娶这个姑娘,把程家的门槛都踏破了,却终是没有一人让程家看得上眼的。” “啊?”清河郡主轻笑道:“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儿呀?” “你见了定会喜欢的。”王?P笑道,“我第一次见到她时,看着她那动静举止,竟要以为自己是个乡下人了,……听说她自搬到白水潭后,虽然深居简出,可却是把白水潭图书馆的书看了个十之七八。若是说起经义道理来,就连二程难她不住,有时候甚至要向她请教呢!前不久做了一篇《问道》,拿着几位大家的着作,提出来十八个问题,石子明听了也连连夸赞,只道是五年以来,除了我爹爹,没有人见识及得上这位小姐。” “啊,那岂不是个女博士?素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只怕太过聪明……”清河郡主说到此处,方觉失言,连忙止住。王?P却丝毫没有在意,自顾自地说道:“我向来以为自己是女子中的聪慧者,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位姑娘不仅学问道德出众,便是相貌,也是说不出来的可亲可爱。以前我老笑郡主是菩萨,见这位程姑娘,方知郡主是假菩萨,她才是真菩萨。皮肤便如定窑的瓷器一般白润,五官不是五官,竟似是玉雕成的。你见了她,虽不觉得是倾国倾城,却自然而然的觉得可亲可敬,想要和她亲近说话,我虽然是一个女子,也会对她生出喜爱之心哩!” “若这般说来,这个女子不是天人也似?她闺名唤做什么?” “程琉,小字唤做‘璃璃’的。郡主见了,便知道了。” 二人一路说着程琉的种种事迹,马车从西面的旧郑门拐了个弯,直奔西南面的戴楼门而去。在将出戴楼门的那一刹,风动车帘,缝隙中王?P竟见两个熟悉的身影从眼前一闪而过。“他们怎么到京师来了?”她不由得心中纳罕,不明白大哥王??的书僮,怎么竟到京师来了? 此时,开封城外北郊的一座小山林中。潘照临、陈良、唐康、秦观等人率一众家丁簇拥着一身紫衫、骑白马、挟弯弓的石越在林中穿行,众人一面走一面说着闲话。“潜光兄,去桂州调查的人,安排好了吗?” “公子放心,已经安排好了。我也想明白究竟是谁这么大的胆子,居然敢陷害公子。”潘照临仿佛感觉自己被人家打了一巴掌。 “去宣诏的王焘,不过是个中书舍人,我打听了他的底细,他断没有胆子来陷害我。他是迫不得已接了数十个百姓的状纸,又被人暗示,不得已才上报中书门下的。此事背后一定有人弄鬼。唐二叔那边来信了吗?”石越平静的声音中透着一股寒气。 “还没有。”唐康接过话来,答道:“我回家也想了一回,若按那些状纸所说,是有一个人叫石珍的拿着大哥的书信,还有一枚大约是伪造的印章,往来诸州县,强买田地。我家中诸位叔伯堂兄,纵有不肖,也不至于如此大胆。” “嗯。”石越漫应一句,举起马鞭顿了顿,忽道:“若是别人陷害,我也不怕。若果真是跟我的人胆敢如此,我却断不能容他。” “我们理会得。”众人赶忙齐声答道。 “此事不过三种可能,要么是我自己做的;要么是我家中门下果真有人胆大妄为;要么便是有人陷害我。那个石珍干下这么大的勾当,背后没人撑腰,我却不信。” 潘照临苦笑道:“我看咱们府上也没有人有这种本事。虽然亲戚繁多,门人家丁,也在不少数,难免有不肖之徒,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出去便能为恶。但家中的家规森严,我谅也没有人敢犯,何况又是这样的大手笔。根据现在的线索,那个石珍不是等闲之辈,熙宁七年他运过粮去灾区,得过太常寺颁发的奖章,他配着奖章,拿着莫分真假的印信,也难怪能得志一时。桂州偏远小郡,那些地方的县官,谁又敢来问公子真假?” “沈起也不敢么?”石越反问道,一片栖鸟被他的话惊起,乱糟糟飞上空中。“沈起不是怕事的人,他是敢惹事的人!” 潘照临沉思半晌,道:“此事还得从桂州调查起,最要紧的是抓住石珍。只要抓住人,不怕他不说真话。只是这若是个阴谋,也未免太简单了。即便石珍跑了,那些印信核对一下,就能分出真假了,抓住石珍,不过是可以揪出幕后指使的人而已。谁会这么傻?” “大哥,我倒有点明白了――”唐康沉吟道:“此事会给大哥带来什么损害?皇上对大哥一向信任恩宠,为何这次却又大发雷霆?” 石越和潘照临听到这两个问题,顿觉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一闪,二人连忙勒住坐骑,沉吟思忖。片刻之后,二人同时轻轻“啊”了一声,石越叹了口气,说道:“原来如此!”潘照临赞赏地看了唐康一眼,笑道:“吕吉甫真是了不得。” “虽然知道了,可一时也难有良策。”石越拿着鞭子,不停地在手中轻轻敲打,苦苦思索。潘照临也默默不语,似乎在想着对策。 秦观与陈良却是茫然不解,秦观悄悄走到唐康身边,低声问道:“康时?”唐康知道他想问什么,笑道:“少游兄试着反过来问问,便知端倪,我问你,皇上为何会大发雷霆?” “这样的事情,皇上岂能不怒?”秦观一脸愕然。 唐康摇了摇头,叹道:“少游兄,皇上正要锐意进取,一切改革措施都有赖于家兄,以皇上的脾性,是绝不可能为了一点小过而责罚家兄的。除非这件事情对变法有很坏的影响。” 秦观依旧没有明白。 “我想那个石珍,可能确是有人想陷害大哥。也许还有其他厉害的手段还没使出来,或者来不及使出。但那人未必是吕吉甫。但吕吉甫却是看到了这后面的机会,善加利用。此人真是善于把握时机!”唐康感叹道。 秦观依然想不清其中的曲折,不好意思的笑道:“这又有什么机会?只要调查清楚真相,不就一切大白了吗?” “那时候就晚了。”唐康冷笑道,“这才是吕吉甫的厉害之处。皇上马上就要正式公布官制改革,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九寺卿一切重要职务,都要公布人选。家兄本来定为太府寺卿,改革后的太府寺卿是仅次于户部尚书的财政大臣――但若这时候,家兄正陷在一起严重影响声誉的案件中,你要让皇上如何服众?到时吕吉甫就可趁机提出他的人选,将家兄排斥于尚书省之外。皇上即便再加宠眷,也不过是继续做学士――以改革后尚书省的权力来说,一个翰林学士又岂能主导变法的进程?他吕吉甫自然顺理成章可以唱回主角。待这案件澄清之日,尚书省众相早已各安其位,若无大过,岂好轻易罢免?要任用家兄,岂码也要两三年之后……到时众多的预备措施,说不定吕吉甫稍加改变就会加以施行,将名望与功绩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若有成效,两三年后他已地位巩固,牢不可破;若无成效,自然于大哥身上也没什么光彩。” 秦观听到唐康娓娓而谈,背脊上冷飕飕的寒气直往上蹿。他万万想不到,一桩看起来愚不可及、简单明了的陷害案,能够被人发挥到可能影响到朝局的地步……“这些勾心斗角……”秦观游顾四周诸人,心中冒出一股凉意,“吕惠卿的聪明才智,用来争权夺利,已是如此可怕;幸好石越和这些人还有着为国为民之心……”他完全不敢想象下去了。 唐康却没有去在意秦观,只喃喃道:“皇上大怒,是因为皇上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皇上既说了要提前改革官制,话不能收回;可偏偏出了这样的事情……” “如今之计,是要赶快澄清这件事情纯粹是诬陷。只要澄清此事,镇压交趾,学士有建策之功,到时候大加宣扬《升龙府盟约》的文治武功,朝廷便可以借此声势,将官制改革顺顺利利的推行下去。并且可以借此机会,逐步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潘照临笑道。 一直默不作声的陈良早已听到惊心动魄,这时听潘照临如此说,不由精神一振,笑道:“这只是大道之前的小坎?” “这是许多大坎前面的小坎。”石越看了他一眼,淡淡笑道。 但这个小坎也不是那么好过的。按先前确定的方针,皇帝将在四月廿五日公布官制改革中的大部分内容;五月一日大朝会,公布中央政府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同时下令增建“海船水军”,建设港口,增设市舶司,并诏令新任太府寺卿厘定新的“市舶务敕令”草稿。不出意外,皇帝还会在这一天正式宣布对交趾的武功,嘉奖有功人员!五月一日那一天,石越究竟是太府寺卿兼参知政事,还是依然做翰林学士,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短短七天之内,石越有没有可能澄清自己。 正如石越等人所料,变法并没有因为“石珍案”而停住脚步。 四月廿四日,赵顼在崇政殿召见两府、学士院、御史台的大臣,最后一次确立官制之细节。讨论从早晨持续到晚上。每个部门每个职位都进行再一次审核。 次日朝会,赵顼向天下颁布《熙宁八年新官制第一敕》,烦琐复杂的官制改革,正式开始。“朕要在今岁之内,结束官制改革之过渡期!”皇帝以威严的语气,向庞大的官僚机构展现他的决心。这是对一个庞大官僚体系进行的外科手术。 赵顼首先做的,是稳定人心,满朝的臣子都在关心着新官制推行后自己的官位。禁中右掖门东面,原本是中书门下省在东面,枢密院在西面,两府遥遥相对,称为“东西二府”。赵顼以非常的效率与果断,将中书门下的官衙改称“尚书省”,迅速任命了尚书左右丞以下的官员,让几位宰相暂时保留原有的职务与官名,搭起尚书省的架子。然后将中书、门下二省迁到尚书省北面紧挨着文德殿的几个院子中;将枢密院北面的院子,划归门下后省,任命了门下后省的官员。在大宋少有的雷厉风行的作风之下,不过两天时间,中枢机构就可以基本上维持运作了。 几乎同时,赵顼又诏令以冯京为权吏部尚书,简拔刚回京的范纯仁为权吏部左侍郎,以翰林学士韩维为权吏部右侍郎。令三人以原中书门下堂官、审官院等机构官员为基础,选择在京官吏,经尚书省、门下后省同意后,即颁布任命,在宣德门外御街东侧的官衙中建立起吏部。 仅仅三天时间,官制改革的核心机构,便已全部粗具规模。 然后,尚书省与吏部在赵顼的督促下,颁布了“以阶易官”的转换表,废除原有文散官,将所有文官旧的寄禄官一律按规定改换成新的散官。并同时向天下官员颁布诏令,宣布此次改革,暂时只涉及文官;勋爵、祠禄官、贴职等等暂不涉及;地方官员差遣亦暂时不变;中央机构职事官未接到新任命之前,照常处理事务,直到接受新任命或与新委任官员办好移交为止。为了严防作弊请托,皇帝更是断然下令,在此期间,所有批文往来必须有清楚的记录,否则罢官夺告身,永不叙用。尚书省、门下后省、吏部,包括拟诏的学士院、舍人院所有官员一律住进官衙,由皇城司派兵吏锁院,禁止无诏外出。尚书省、吏部召见新任官员,皆须有第三人在场。 在如此严厉的措施之下,身为翰林学士的石越,与身为参知政事的吕惠卿,全部都困在了禁中。石越万万想不到,当初自己给皇帝的建议,竟成了捆住自己的一根绳子,眼前的困境,也只能指望外头的幕僚们了。 皇帝是如此重视这次改革,凡五品以上的职事官,也就是诸部各司郎中以上官员的任命,皇帝都要亲自过目,并一一接见。在此期间,石越一直陪在皇帝身边,向皇帝介绍这些官员的能力与声誉,向皇帝提供自己的意见。这是一个让无数人羡慕的美差。但在迩英殿一天站上九个时辰,中间连吃饭都不敢放肆,无论什么样的美差,同时也必然变成一种苦差。 所以,当子时的钟声响起,石越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学士院后,一向习惯自己照顾自己的石越,也没能抵制住眼前的诱惑――他听之任之的让皇帝特意分配来照顾自己的太监脱掉了自己的靴子,伸进温热的清水中――让一个太监给自己洗脚,的确是一种奇特的体验!石越没有忘记在心里讽刺着自己。他看了那个太监一眼,见他年纪轻轻,长得白净高大,竟有几分英俊,却不知为何来做这种贱役,当下竟忍不住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个内侍连忙尖着嗓子答道:“回学士,小人叫童贯。” 石越早已疲惫得迷迷糊糊,一时也没有听清,反问道:“童贯?这个名字好熟,我以前见过你么?” 童贯谄笑道:“小人进宫不久,还是第一次有幸见到学士。” “哦。”石越正要闭目养神,忽的灵光一闪,双脚一个哆嗦,腿一伸,竟把水盆蹬得老远,热水流了一地,“童贯?”他倦意全无,瞪大了眼睛,上下打量着这个年轻人,不可思议地问道:“你就是童贯?”童贯被他问得莫名其妙,还以为什么地方没有服侍周到,忙不迭地道:“学士息怒,学士息怒。” 但饶是石越如今已是“见多识广”,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蔡京……什么各式各样的人都见过了,但一个直接造成北宋亡国的大奸宦,忽然出现在自己身边,替自己洗脚,自己还浑浑噩噩的没有反应过来――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极其刁诡的事情。看着眼前的这个家伙,想着他的种种“劣迹”,石越竟是呆住了。半晌,他才哑然失笑,“管他是不是童贯,现在他又能有什么本事为恶?”但心里却毕竟有着一种偏见,当下只冷冷说道:“方才水太凉了,去换盆水吧。” “小人立即去换。”童贯连忙答应着,谄笑着捡起盆子,轻轻退了出去。 石越望着童贯轻轻走出门去,方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和各种人打交道的。和童贯相遇,既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吧?“只是,不知道这时碰见这个阉人,究竟是凶是吉?”石越心中自嘲的想着,“碰上这种东西,估计不会是什么吉事。” 石越这边困在禁中出不来,为了避免给人口实,也不敢递消息。外面潘照临等一干人也忙得四脚朝天。七天的时间,无论能不能找到石珍,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潘照临定下的策略第一就是“撇清”。只要能证明石越与这案子无关,案子什么时候破都不重要。好在石越亲戚并不多,家人门客也有限。这些人的名籍田产,很容易厘清,排除掉这桩嫌疑之后,石越的嫌疑就洗去了一半。 另外就是要设法找到石珍伪造的印信,只要证实是伪造的,那案子虽然未破,但石越亦可以立时由嫌疑人变成受害者――至少皇帝在心理上,会倾向于相信石越。从政治上来说,这就完全足够了。这些印信流落在各州县的官员手中,但都远在广西,调过来核对已来不及了,而蔡确又指望不上――蔡确接过这桩案子后,只是简单的询问过沈起、王焘之后,就发文给桂州苏缄,“耐心”的等待那边移来石珍和涉案文书档案,他的心思也许是放到了官制改革之上,也许是另有隐情。总之他有充分的理由暂时不去搭理此案,别人也拿他无可奈何但却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潘照临就坚信,不管这个构陷是怎么来的,沈起手中于情于理,都会保留着这些伪造的印信,除非他傻得愿意自己去扛全部的责任。他通过田烈武寻来东京最负盛名的几个小偷,于是沈起被软禁的驿馆,多了几个梁上君子进进出出。 第十六节 四月廿八日的清晨,沈起看着空空如也的箱子
相关推荐:
秘密关系_御书屋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恶蛟的新娘(1v2)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过激行为(H)
白日烟波
神秘复苏:鬼戏
我的风骚情人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弟弟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