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神秘复苏:我为姜尚,敕鬼封神 > 第192章

第192章

忍的都变成了平头百姓,家产田地全被没收,族中子弟被迁到偏远边地美名曰劳动改造,世家子君子六艺都要学不假,但是真正学通六艺的没有几个,大多都有些偏科,只有读书认字这一项是必备的本事。 人被扔到犄角旮旯的山沟沟里,不耐着性子给小娃娃们启蒙就只能饿死,毕竟那地方人生地不熟,让他们干粗活他们也干不来,只能官府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想在教书的时候悄悄使坏也不行,小娃娃们一片白纸什么都不懂,他们家里的长辈懂的也不多,但是官府的长官不可能不认字,一旦使坏被发现,再等着他们的就不是劳动改造了。 之前伏完董承等人去关中不就是劳动改造吗,结果使坏被发现,直接被吕奉先吕大将军冲到藏身之处劈成两半,听说尸体在城门处挂了好些天,吓坏了不少过路的百姓。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们总不能明知前面有坑还非要往里跳。 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达成共识一意孤行,跟在袁氏后头走的那些世家也没啥反应,士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总不能他们吃亏而别的世家赚的盆满钵满,这不合理。 总之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要吃亏也是上头的大世家吃亏,天塌下来有别人扛着,他们还是躲在底下老老实实过日子吧。 邺城那边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把他们打压到泥里,寒门子弟那么多,想和他们平起平坐哪儿有那么容易,穷苦村寨和偏远小城里能教出来多少天才,与其冒着天大的风险和袁氏作对,不如想法子让自家后辈加把劲努力努力,好吃好喝把人养那么大,再比不过穷乡僻壤里出来的泥腿子丢不丢人? 不管怎么说,总之再接二连三的雷霆手段之下,至少明面上看来所有人都老实了。 袁绍本来还期待着中原那些家伙能搞出多大的动静,结果可好,还没开始演戏就结束了,亏他还想着如果闹的够大就煽风点火助助威,呸,竖子不足与谋。 早说没本事和他们家大哥作对不就得了,最开始能认清楚自己不就不会大老远跑去并州找帮手了,他是袁氏子不假,可他上头有个嫡长兄,长兄当家做主他能做什么? 没一个靠谱的,晦气。 袁本初稳下心神,将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抛之脑后,不敢和兄长对视,坐下后垂下眼帘将他和他的下属们在并州干出的实绩一一汇报,试图用这些来让手段愈发无情的长兄升起几分恻隐之心。 虽然他有点小心思,虽然他试图煽风点火,但是毕竟还没开始煽事情就结束了,没有造成真正的麻烦就算不得什么,他们在并州作出的实绩才是真的。 兄长大人有大量,看在他们干了那么多活儿的份儿上,既往不咎可好? 袁绍心中惴惴不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袁术说的不好听,但是却不得不听,就算这屋檐原本是他家的屋檐,现在也和他没关系,他不是孤身一人,妻小家眷都跟在身边,即便兄长看在他们是兄弟的份儿上不会亏待他的家小,到底和他自己亲自照看不一样。 原焕倒没想那么多,他早知道这个弟弟有野心,有野心又不算太傻,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偶尔有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并州距此路途遥远,本初此行辛苦,接下来的事情我自会妥善处理,尔等放心便是。” 袁本初表示,他还真不敢放心,“大哥,接下来……” “先带着家眷住在府上,官职年后再做安排,到时候要出去住还是留下看你自己的意思,为兄不会拦着。”原焕打断他的话,不想袁绍再胡思乱想,索性直接把事情说清楚。 需要安排的不只他袁本初一个人,还有荀谌审配颜良文丑等人,这些在并州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官职太低了配不上他们的才干,太高了又容易让他们生出不该有小心思,具体如何还得商量之后再定下。 具体什么时候商量,怎么着也得等到过完年。 前些天忙的事情够多了,他现在只想安安稳稳过的好年,不想琢磨别的事情,他那么和善一个人,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地方? 袁绍:…… 大哥、和善、大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 不能看上去和善就当自己和善,现在出门问问,除了冀州的百姓对他夸赞的上了头失了智,其他哪儿不觉得他笑里藏刀。 他们自家兄弟,不用连他也瞒着。 袁绍神色复杂的看了看慢条斯理神色自若的兄长,张了张嘴什么也没说出来,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又询问他身边几人接下来会被派到何处,确定了他的属下们回来之后也不会吃亏才起身告辞。 天色不早了,他们的确得收拾收拾休息几天,打起精神才好面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局面。 袁绍起身,荀谌等人自然要跟上,荀彧跟着出去安排他们的住处,一行人之前在邺城待过,以前的宅邸已经被赐给别人,现在要去别人家住客房。 戏志才看着他们走远,回过神摇头笑笑,“袁本初还能关心属下的去处,倒是难得。” “有什么难得,几句话说出来就能让属下对他更加忠心,何乐而不为?”郭嘉摇头晃脑回道,刚才又不是什么生死关头,说几句好话能算得了什么。 “论迹不论心,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这种情况下关心下属,如今的袁本初比前些年踏实不少。”戏志才耸耸肩,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抬眸看向他们家主公。 原焕眉头紧蹙,像是遇到什么难题一样,看看被屏风挡住的门口,再看看坐在原处的戏志才,迟疑了许久才有些震惊的开口,“袁本初等人进来之前,文若是不是提到陛下想禅位?” 戏志才:…… 郭嘉:…… 难怪刚才没反应,这反应也忒慢了点儿。 第188章 何以天下 原焕刚才的确没反应过来,主要是郭嘉回的太快,这家伙三言两语把话题拐到奇奇怪怪的地方,让他们想正经起来都不行。 所以,小皇帝真的想禅位? 戏志才无奈的看着如梦初醒的主公,很想知道他是不是在屋里待久了困迷糊了,“文若刚才的确提到了禅位之事,是杨太尉主动去他府上寻的他,太尉主动去找,想来也清楚陛下的意思。” 杨太尉去文若府上,可见对这事儿不怎么反对,他们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当得起天下人的评判,老爷子愿意让小皇帝从心禅位也不是不能理解。 小皇帝命苦,除了刚出生那些年在宫里被董太后抚养长大过了几年好日子,后来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不顾灵帝旨意非要立刘辩继位,何进手里有兵,他也只能把皇位让出去。 刘辩当皇帝的时候也是个傀儡,皇弟刘协当然也只能任人摆布,小皇帝先封渤海王,后改陈留王,董卓进京后又被董卓当成提线木偶坐上皇位,亲眼目睹亲人被害死,小小年纪如履薄冰,当皇帝当的也是战战兢兢。 后来董卓伏诛,朝政又被王允把持,小皇帝日子没好过多少,还破天荒的经历了被乱民攻打皇宫的惨状,也不知道是在董卓身边更憋屈还是在王允手下更难受。 他们家主公对长安城来的人非常有耐心,除了主动找事儿的董承伏完等人,其他只要乖乖听话不找事,日子一定能过的非常舒坦,想要为国效力他们家主公不会拦着,不想干活儿也有俸禄领着,除了手上没有权利,安闲自在看的他都羡慕不已。 小皇帝有没有天子的名号他们家主公都不会对他下手,真想和王允那样通过拿捏天子来掌控朝臣的话,最开始小皇帝来到邺城后就会将人管控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随他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所有人都很清楚,他们家主公才是天命所归,说句不好听的,当今天子在哪里都只能是摆设,他们家主公愿意当一手遮天的权臣,天子就是天子,他们家主公想要改朝换代,天底下也没人能挡得住。 百姓已经被战乱吓怕了,谁都不愿意再打仗,他们不在乎谁当皇帝,谁能让他们吃饱他们就跟着谁,只要能过上安生日子,就算龙椅上空空如也他们也能接受。 别人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家主公自己是怎么想的。 戏志才神色平静看向他们家主公,只见那谪仙般的人物后怕的拍拍胸口,倒了杯水压压惊,然后才感叹道,“老爷子竟然没有反对,倒是有些出乎意料。” 郭嘉和戏志才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难以言喻。 说他们家主公淡定吧,他显得很是慌张,说他们家主公不淡定吧,说出的话又让人紧张不起来,所以他到底是紧张还是不紧张? 这人怎么就那么……那么…… 该怎么形容是好? 郭奉孝难得觉得自己的学识非常匮乏,甩甩脑袋看向他们家主公,索性现在没有外人,说起话来也没那么多讲究,“主公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规矩在那儿摆着,怎能说接受就接受。”原焕瞥了他一眼,握着杯子暖手,“自然是不接受。” 不接受,听着像是拒绝,可再加上前面的规矩二字,这个不接受就有些高深莫测了。 帝王禅位并非说禅就禅,天子禅位大臣就封都要经过“三让”之礼,不管是主动禅位还是被迫禅位,都要经过三推三让的环节。 毕竟禅让之事古来已有,被选定之人接受的太快会显得急功近利,三推三让才能彰显出禅位者和被禅位者都是品德高尚的天命之子。 其实仔细数下来,环节也不算太繁琐,无外乎是天子主动提出禅位,第一次拒绝,群臣联名劝进,第二次拒绝,被禅位之人主动上表,态度坚决表示不愿继位,第三次拒绝。 再下第四道诏书,到时才是“不得已”接受皇位。 其中的一二三四都是虚指,真正的次数可能比这个多,总之不可能再第一次的时候就答应,那样会显得他很不要脸。 具体安排下去之后,推让肯定不只三次,像他这样为国为民的好官,怎么能那么容易就答应受禅? 丢什么也不能丢脸,他不是郭奉孝,干不出那么丢脸的事情,不管怎么样,必须把表面功夫做足了。 戏志才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趁现在文若不在,主公先给我们透个底,三让之后又该当如何。” “为何要趁彧不在,志才难道觉得彧会成为主公前行路上的绊脚石?”戏志才话音刚落,荀彧的声音就再次传来,面无表情的温润君子缓步走来,面上是罕见的不假辞色。 不光戏志才,连原焕看到他这般反应都下意识绷紧了身子。 这可是能干出以死殉国的荀彧荀文若,就算他们这些年交心知底,荀文若对他的心思也了解的不能再了解,真正面对这场面的时候还是很紧张。 如果荀彧还是强烈反对,他也放不下这些年处出来的感情,大概也只能像史上曹老板一样,等他们全都去见了老祖宗,再由下一辈来完成改朝换代的壮举。 反正刘姓宗室不可能继续当皇帝,他这些年干了那么多事情,很多都和宗亲世家对着干,如果他百年后刘姓皇室重新掌权,那完了,他们这些年的努力十成十的会全部白费。 荀彧察觉到气氛的变化,痛心疾首的看向他们家主公,“彧平时待主公如同亲子、咳、如同手足,主公怎能如此做想?” 原焕:??? 等会儿,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什么叫如同亲子? 他还没到眼花耳聋的年纪,临时改口也没用,荀文若你把话说清楚! 眼看着他们家主公要发火,荀彧赶紧落座将话题扯回来,“太尉昨日所言有理,主公不在,彧便自作主张和太尉商量了不少事情,只等主公做定夺。” 禅位是大事,天子识趣儿不用他们家主公费心,他们也不能干看着不配合。 昨日杨太尉找到他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惆怅,可是再想想,大汉气数已尽,刘氏没有人能力挽狂澜,恰在此时又出了他们家主公这等惊才绝艳的人物,再强求汉室长存也没有意义,往好处想,大汉至少没有像秦朝那样毁的惨烈。 天子主动禅位,百姓没有遭殃,也算为前面几位皇帝造下的孽赎罪了。 荀彧低叹一声,无视了他们家主公控诉的眼神,缓缓开口将昨天和杨彪商量的事情告诉他们。 郭嘉无声大笑,促狭的朝他们家主公眨眨眼睛,平日里总说他是郭三岁,现在怎么着,主公也少不了当个原三岁,谁也不比谁强。 他说什么来着,就他们家主公这不计后果的行事风格,没有人在后面给他收底是万万不行的,偏偏他的身体又不好,劝也不能劝的太强硬,可不得跟哄小孩儿一样哄着。 荀文若一直待在这人身边,对他的脾气拿捏的再准不过,也幸亏文若家里有适龄的孩子能让他磨练心性,不然还不得年纪轻轻未老先衰。 啧啧啧,主公也是沉不住气,他被喊了那么多次郭三岁都没啥反应,文若只是口误而已,怎么就非揪着不放了? 是儿子还是手足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要禅位,赶紧赶紧,不要打岔,快回神。 郭奉孝一本正经的加入讨论,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们家主公留,和禅位之事相比,其他都不算事儿。 天子的每一次禅让都有讲究,严格来说,其实并不是天子下召然后群臣应和这样一来一回,而是天子下诏后群臣多次劝进,甚至要多达五六次,然后再让他们家主公多次“批评大臣”最终再上表辞让。 禅位诏书怎么写也有讲究,不过这些不用主动担心,他们这些手下人自己就会准备妥当。 自古以来天命无常,帝王不一姓很正常,商汤灭夏,周武伐殷,往上数多少年也找不到姓刘的天子,如今汉室为正统,还不是因为高祖皇帝争气。 如今刘姓后代不争气,帝王姓氏发生变动一点问题也没有。 汉室衰微,小皇帝即位以来天降灾难,董卓乱政,群雄割据,以致于天下的国土都不是汉土,百姓都不是大汉百姓,如果没有他们家主公,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简直不敢想。 古有尧舜禹选贤禅位,如今他们家主公天命所归,接受禅位是理所应当。 当然,话不能说的那么浅显明了,他们这些臣子可以附和,主公得矜持,得端着,得拿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势。 郭嘉琢磨了一下,觉得这里可以安排安排,他们家主公深得人心,怎么能没有大臣上表夸赞,夸还不能夸的太委婉,要让天底下所有的百姓都能听懂才行。 这是大汉天子主动禅位,是百姓的愿望,天命不可违,让您接着您就接着。 孙策那小子前些天举荐了一个名叫陈琳的儒生,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格外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雄浑大气鞭辟入里,到时候让那人拿出写檄文的架势来写赞表,肯定能让全天下的人都拍案叫好。 陈琳文笔出众名声在外,总不能写的还不如荀文若吧。 主公那边先推辞着,他们这边还得准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好多次的劝谏,这一流程最好能在选定的良辰吉日之前结束,他觉得年后一个月之内就

相关推荐: 我的傻白甜老婆   新年快乐(1v1h)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过激行为(H)   深宵(1V1 H)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开局成了二姐夫   村夜   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