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就算没有,也可以问朱雄英要。 真正要带的也就几件换洗衣物,更多的是各种书籍和手稿,足足装了一大箱子。 这两天他也抽出了所有时间,陪伴陈远和冯氏。 他是穿越母胎,对陈远夫妇感情很深,且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分别。 下一次见面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明朝休沐制度是历朝历代最严苛的,朱元璋规定一年只有三天假。 虽然后来迫于压力改成每年一个月,但也基本都集中在年末那一段时间。 平时一个月也不一定有休息时间。 虽然他不是正式官吏,但想出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陈远还好,冯氏是最难过的。 就这一个孩子,简直就是她的心尖尖肉,所以动不动就抹眼泪。 这两天也是一直守在陈景恪身边,好几次他半夜醒来,都发现冯氏坐在自己的床边。 弄得陈景恪也非常伤感。 时间不会因为她的不舍就停止流逝,眨眼就到了陈景恪入宫的日子。 杜同礼找了一辆小车,亲自帮他运送。 陈景恪知道对方想结交自己,而他也想让对方多照顾一下自己父母,所以也没有拒绝。 只要杜同礼不做天怒人怨的事情,他不介意帮忙。 陈远夫妇一直将他送到皇宫门口,依然久久不愿离开。 陈景恪并没有沉溺于亲情,毅然推起小车踏入了皇城大门。 也踏上了那条崎岖却辉煌的道路。 ----------------- 想带着这么多物品进入皇宫,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经过了好几轮的检查都没能进去。 最后还是报到了朱元璋那里,拿到特批才被放行。 一路到了乾清宫,在这里见到了朱雄英。 朱元璋特意将乾清宫的一处偏殿划出来,作为朱雄英的住所。 乾清宫后面就是坤宁宫,住在这里方便他和马秀英照顾朱雄英。 后宫的范围是东西十二宫加坤宁宫,乾清宫是朱元璋的住所,也是平日处理公务的地方。 是允许男人进入的。 但即便如此,让朱雄英住在这里,也足见朱元璋对他的喜爱和重视。 但对于陈景恪来说,压力就太大了。 和老朱住在一个屋檐下,他真的有点想哭。 第19章 当然听皇帝的 见到他到来,朱雄英非常高兴,亲自安排了住所,并帮他整理房间。 “陈郎中,你对这里可还满意?若有需要尽管告诉我。” 陈景恪感激的道:“谢太孙,挺好的,比我在家里住的都要好。” 这倒不是假话,虽然房间不大,但是标准的套间。 外面是小客厅,里面是卧室。 卧室靠窗的地方摆放的桌椅板凳,旁边还有一个书橱,可以说是相当的用心了。 从朱雄英嘴里得知,这是马秀英亲自布置的,陈景恪心里很是感动。 堂堂皇后,亲自给一个小小的伴读布置房间,可谓是极大的恩宠了。 朱雄英明显心里憋的有话,在收拾东西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小声说道: “陈郎中,我父亲和皇爷爷吵架了。” 闻言,陈景恪一阵心惊肉跳,这是我能听的事情吗?太孙你别玩的这么刺激行不行? 朱雄英没等他回答,打开话匣子就开始滔滔不绝: “皇爷爷要将所有贪官都杀了,父亲觉得这样牵连太广,只诛首恶其余人给予警戒就好。” “皇爷爷就骂父亲妇人之仁,还要揍父亲。还好父亲跑的快,没有打到。” 听到后面陈景恪有些啼笑皆非,都说朱元璋和朱标是真正的父子关系,看来确实没错。 这种事情本来他是不想插话的,但都听到这里了,不说点什么也不好。 于是就问道:“太孙以为该如何做?” 朱雄英思考了一会儿,苦着小脸道:“我也不知道,皇爷爷做的也没错,这些蛀虫祸国殃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可是父亲说的也有道理,把人都杀了谁来做事?而且对皇爷爷的名声也不好。” 然后他看着陈景恪,期盼的道:“陈郎中这么聪明,肯定知道答案的对不对。” 陈景恪沉吟一番才说道:“其实陛下和太子都没错。” 朱雄英质疑道:“怎么可能都没错呢。” 陈景恪问道:“米饭和馒头都能吃饱,你觉得是吃馒头好,还是吃米饭好。” “啊这……”朱雄英被问住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但他心里充满了疑惑,此事也能用这种类比吗? 陈景恪也没指望他回答,放下手中的书籍,认真的道: “陛下和太子都是为了大明好,只是方法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 朱雄英若有所悟,但还是苦恼的道:“那应该听谁的呢。” 陈景恪笑道:“当然是听陛下的啊,他是一国之君又是太子的父亲,于情于理都要听他的。” 朱雄英恍然大悟,高兴的道:“我懂了,陈郎中果然聪明,这么难的问题你一下子就解决了。” 陈景恪却严肃的道:“陛下和太子的一言一行都涉及国家机密,切莫告诉外人。” 朱雄英争辩道:“我只告诉了你一个人,不会给其他人说的。” “我也不行。” 陈景恪摇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太孙身为储君,更要学会保守机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朱雄英怏怏的道:“好吧,我知道了。” 陈景恪心中松了口气,这次算是平稳落地了,就算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也挑不出什么刺来。 只希望朱雄英以后不要再说这种敏感的话题。 之后两人又开始收拾行李,将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在书橱里。 本就没有多少东西,很快就忙完。 然后两人就闲聊起来,从朱雄英和马秀英的病情,聊到了大本堂。 “大本堂放在了大善殿,那里是皇爷爷休息读书之所。” 陈景恪有些意外,竟然不是放在文华殿之类的地方。 看来朱元璋是真被这次的重病给吓怕了,要将他放在眼皮底下照顾。 “太孙可知主讲是哪位大儒?” “皇爷爷准备邀请四梅先生担任主讲。” “不知这四梅先生是哪位大家?” 所谓主讲其实就是太孙之师,必然是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可是陈景恪想了一圈都不知道这个四梅先生是谁。 虽然朱元璋说他不用上课,但毕竟顶着太孙伴读的头衔,也不能做的太过分。 况且他自己也想去听大儒讲课,涨涨学问。 事先了解一下先生的喜好,免得到时候出错。 ----------------- 皇帝重开大本堂,在平日里必然会引起群臣讨论。然而和赵瑁窝案一比,又显得有些不那么重要了。 只有部分大儒和公卿之家比较关心。 公卿是希望自家的孩子能被选中,去大本堂陪伴太孙读书。 大儒是想当太孙之师。 宋濂刘基等人都已经死了,文坛并没有新领袖诞生,大家谁都不服谁。 暗地里可没少较劲儿。 然而谁都没想到,朱元璋竟然越过朝堂诸位大儒,另辟蹊径从民间找了一个人当太孙之师。 四梅先生,叶兑叶良仲。 这是个很陌生的名字,然而那些谁都不服谁的大儒,在听到这个名字之后都不吭气了。 此人家学渊源,从曾祖父到祖父再到父亲,都是有名的大儒。 他本人更是通晓五经,尤擅《易经》,天文、地理、卜筮、数学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宋濂看了他的文章,都盛赞不已,言其不弱于任何大儒。 此人一生从未出仕,却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绩。 他给朱元璋献了《武事一纲三目策》。 建议北绝李察罕(察罕帖木儿)之招降,南并张士诚之僭据,东督方国珍之归顺。 以建康为都,拓江广以自资。进则越两淮,规中原而取天下;退则保全方面而自守。 稍微了解明朝建国史就能知道,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顺序,和这个建议大致相同。 后明军打苏州久攻不下,改用他的策略才克敌制胜,俘获张士诚。 朱元璋屡次征召他为官,他都没有出仕,一直在民间办学教导学生。 因他在家里建了一座楼,周围种了四种梅树,故人称四梅先生。 所以在听到太孙主讲竟然是他的时候,即便是朝中大儒也都无话可说。 群臣得知这个人选的时候,也不禁为朱元璋的选人感到佩服。 现在朝堂局势很复杂,选谁都容易出问题。弄个局外人进来,是最保险的。 重开大本堂,还有一个人尤为关心,那就是太子妃吕氏。 第20章 听你爹我的 东宫太子寝宫。 夜半无人,本是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大好时刻,然而朱标却一脸愁容的翻看着手中的奏疏。 作为实权太子,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明副皇帝。 白日里主持朝局批改奏章,大大小小的事务基本都要过他的目,其繁忙程度不亚于朱元璋。 从某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了丞相大权独揽之后,还能维持朝局正常运转。 除了他自己勤政之外,朱标的存在也帮了大忙。 父子俩之间不只是合作,也有争执。 两人性情不同,朱元璋更加霸道刚烈,朱标较为宽仁。 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着分歧。 这种分歧随着朱标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比如这一次的赵瑁案,朱元璋一口气将六部官员抓了九成,这两天又陆续抓了八十多人。 被抓的都是京官,在那些口供上,还有两千多地方官员等待抓捕。 锦衣卫已经全部出动去拿人。 这还仅仅是刚开始查,继续深挖下去,这个数字会暴涨数倍。 真要发展到这个地步,大明都要陷入动荡。 朱标认为这就是剜肉疗疮,代价实在太大了。 且很多人都是被裹挟加入,罪不至死。 只诛杀首恶和情节比较恶劣的,情节比较轻的加以惩戒,让他们戴罪立功或许会更好。 朱元璋却坚持除恶务尽,决不姑息养奸,于是父子俩就吵了起来。 当然,说吵是给朱标脸上贴金。 真实情况是朱元璋单方面输出,朱标只能据理力争,然后被老朱用玉如意给撵了出来。 争吵虽然被朱元璋的暴力镇压,但分歧并没有解决。 朱标依然不赞同过于暴烈的做法,尤其是回到东宫之后,看到群臣给他的奏疏,基本都是求他劝说皇帝的。 更是让他头疼不已。 就在这时,太子妃吕氏端着一碗汤走进来。 她头发还带着湿气,明显是刚刚沐浴过,身着一袭浅薄顺滑的绸缎里衣,曼妙的曲线若隐若现。 “殿下,我看您晚饭都没怎么动筷子,就让人煮了一碗粥,您快趁热用了吧。” 吕氏眉眼含笑,侧身曲臀坐在朱标对面的长榻上,将那紧致浑圆的身段,绷得是棱角分明。 朱标却视若无睹,依然愁眉不展。 “先放着吧,我这会儿没有胃口。” 吕氏看了看桌子上的奏疏,眼珠子一转说道: “哎……若是雄英、允炆再长大一些,能帮着您处理政务就好了。” “这样殿下肩上的担子,也会轻松些。” 朱标翻阅奏疏的手顿了一下,不着痕迹的道: “现在言之过早,谁知道雄英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允炆要去封地,就更指望不上了。” 吕氏表情微微一变,强笑道:“雄英有陛下和您调教,必能成大器的。” 朱标随意的道:“但愿如此吧。” 吕氏见他浑不在意的样子,暗自松了一口气:“说起孩子们,妾身今日听闻……” 朱标道:“哦,怎么了?” 吕氏小心翼翼的道:“妾身听说,陛下要重开大本堂?” 朱标抬起头道:“确有其事,地点就放在大善殿,离乾清宫很近方便雄英往来,爹已经下旨征召四梅先生入宫为主讲。” 吕氏直起身子走到了朱标身后,双手轻轻的为其推按肩背。 “妾身是这样想着,就是不知殿下会不会怪罪妾身……” 朱标很是受用的微微闭目:“你但说无妨。” 吕氏看着朱标的背影,微微一笑,轻声道:“妾身想啊,能否让允炆、允熥也去大本堂进学。” “如此也省的咱们另请先生,还能让他们兄弟多亲近亲近,免得长时间不见生分了。” 说完之后,吕氏心情忐忑,以至于捏肩的手都显得有些僵硬。 听到这话朱标眼神里闪过一丝冷意,不过迅即就消失,以不在意的口吻说道: “允熥话都说不利索,如何去大本堂。” “允炆倒是聪慧,然字都没有识的几个,去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先请大儒在家中为他开蒙,等过上几年再说此事吧。” 吕氏咬了咬嘴唇,心中极为不甘,然而也不敢再多说,挤出笑容道: “我竟然忽略了这些,还是殿下想的周到。” 朱标没有再说什么,端起碗几口将粥吃完:“你先去歇息吧,我将这些公文处理完再歇息。” 吕氏连忙起身,将碗勺收拾好,福身而出。 待到她离开寝宫,朱标一扫方才的疲态,双目浮现精光。 都到这种地步了,你还不肯放弃吗? 今日竟然还借着允熥的幌子,想让允炆进大本堂,真以为我看不出来吗? 你这么聪明,为何就看不穿呢,我真不想再换一个太子妃了啊。 ----------------- 第二天早朝,朝堂空出了一大片位置,也更加的安静,或者说死气沉沉。 朱元璋早已习惯,完全不在乎。 读书人要多少有多少,用不了两天这些位置都会被填满。 某些人以为法不责众,以为咱不敢掀桌子,那是你们想多了。 刀把子握在我手里,就算将你们这些贪官污吏全杀了,大明朝也亡不了。 他自己亲自任命了七八个官员,然后下令:“太子和吏部协商遴选官吏填补空缺,明日我就要看到名单。” 吏部尚书李信战战兢兢的道:“是,臣定会辅助太子遴选合适官吏。” 朱元璋很满意他的觉悟,咱虽然说的是让你们和太子商量着来,但你们自己要摆清自己的位置。 以太子为主,你们是辅佐他的。 又处理了一些其它事务,一天的早朝就此结束。 来到华盖殿,朱元璋就没好气的道:“还和你老子生气呢?” 朱标心下一暖,但嘴上不认输的道:“我依然觉得不应杀伐太重。” 朱元璋没说话,而是在桌案上翻找了一会儿,在一本书下面抽出两页纸。 “你看看这个,还没人家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懂得多。” 朱标疑惑的翻阅起来,发现是朱雄英和陈景恪的对话。 关于朱雄英将他和皇帝吵架之事传出去,朱标并没有放在心上。 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他们争吵时房间里有好几个内侍在伺候,还有起居郎在一旁书写起居注。 况且陈景恪作为朱雄英的伴读,本身就有资格接触一些机密。 问题就在于,他接触这些机密之后是怎么做的。 当朱标看到陈景恪对此事的看法,也不禁愣了一下,然后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现在懂了吧,咱是皇帝又是你爹,这事儿要听咱的。” “等你坐上这个位置,爱当仁君就当去,老子也管不着了。” 第21章 从调教太孙开始 天刚蒙蒙亮,陈景恪就在生物钟的作用下醒来。 简单洗漱之后就在院子里慢跑了几圈热身,然后打起了太极拳。 前世他读书那会儿,打太极是选修课分数还很高,所以报名的人非常多,陈景恪守着电脑卡点才抢到名额。 自那之后他就一直保持着打太极的习惯,直到入职成为主治医生。 没日没夜的加班,但凡有点时间就想休息,渐渐的打太极就荒废了。 穿越后他就将这门手艺重新拾了起来,每日必打半个小时,风雨无阻。 身体素质虽然比不上真正的练家子,但也非常健康极少生病。 一遍拳法才打一半,朱雄英也走了出来,见到他打拳眼睛一亮问道: “陈伴读,你也习武吗?” 陈景恪收拳行礼道:“这并不是武艺拳法,而是养生太极拳。用来强身健体还行,不能用来搏击。” 朱雄英失望的道:“这样吗,我还以为你懂武艺呢。”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太孙想习武?” 朱雄英点头道:“嗯,我想如皇爷爷那般征战杀场,击败元人,让大明威服四夷。” “本来四叔答应要教我习武的,只是他前些日子就藩去北平了。” 四叔?说的应该是朱棣吧。 前世就有传闻,朱棣和朱雄英关系不错,看来传闻不虚。 陈景恪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之前他只想躺平,对未来的规划也就是写两本医书。 现在既然要踏入政坛这个泥坑,很多东西就要提前谋划布局了。 朱元璋杀伐果断,在很多问题上自信到有些刚愎。 比如分封藩王,他自己也知道会酿成什么样的恶果。但依然任性的封了,还将劝谏的臣子给杀了。 所以在洪武朝,他要做的就是保住自己,并积蓄资本。 朱标虽然宽仁,但能镇得住所有人,就说明他不是软弱之人。 将来他登基,必然会有一番作为。 且他的很多政治主张和朱元璋并不相通,定然会进行微调。 到时自己再发力,提出一些变革主张,就算不被采纳也不至于丢命。 但按照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以后大明对外征战的主力是诸藩王。 到时必然会养出一群手握重兵,又功绩赫赫的藩王, 朱标活着还能靠威望压制他们,等朱雄英继位,那些藩王会服他吗? 就算他们不敢造反,恐怕朱雄英想指挥他们也很难。 想要削藩遇到的阻力,会比汉文景二帝时期还要大,甚至不排除出现西晋八王之乱的局面。 想要压住藩王,就必须在军功上超越他们。 前世朱棣自己带兵打仗,成为当时大明军功最大的人,藩王被压制没机会立功。 可朱标对军事了解并不深,让他带兵打仗是不现实的。 那么就只能指望朱雄英了。
相关推荐:
乡村透视仙医
新年快乐(1v1h)
深宵(1V1 H)
虎王的花奴(H)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蝴蝶解碼-校園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山有木兮【NP】
我的傻白甜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