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平的,因为这类人相对会更注意形象,爱惜羽毛。”熵不增总结道,“香草再怎么说也把十几人的亲友团发展成近百人的大血盟,肯定有他人格魅力闪光的地方,唐葭你别太看轻他。” “好的。”唐葭乖巧点头。 “小糖真乖。”伽罗妹子笑嘻嘻地轻抚唐葭狗头。 “你干啥!” 熵不增笑着看她们打闹,心里面默默琢磨起这个怪物战场在这个时间点出现的用意。 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是鼓励社交、鼓励团队活动的,原因非常简单,单纯只有游戏性可称道的游戏很难长久,老玩家持续弃坑、新玩家输血不足,再好的游戏也得渐渐日暮西山。 只有把自身建设成社区性质浓郁的社交平台的游戏,才能混成常青树。 但《异界》这个游戏吧……画风一直很别致,既不清纯可人,也不妖艳贱货,反而就像是有自闭症的孤僻疯子一样——连好友名单和密聊界面都拖到开服快两个月了才放出来,换成一般网游,早就凉透了。 要说这个画风的《异界》突然想开了、晓得社交性质的重要性了,反正熵不增是不太信……这货至今为止连仓库和背包系统都没出! “忽然之间逼着玩家走固定大团游戏路线,总感觉有什么秘密在里面啊。”熵不增轻声嘀咕了一句。 “青月,快点!”杨英发现熵不增掉队,在前面招呼了句。 “来了。”熵不增连忙收回思绪,快步跟上小伙伴们。 地球时间十一月三十日,异界时间也已进入十一月。 这天是个天气晴朗的好天气,威斯特姆周边乡下的农夫们过了中午便将家里晾晒好的玉米棒子、大豆之类的粮食收拢起来、用麻袋装好,采取人背&手推车运送等方式把装得鼓鼓囊囊的麻袋运到乡村公路边。 很快,半小时来一次、绕乡村公路走一圈后回镇上的马车,出现在道路尽头。 这种“环镇马车”,是最近才刚出现的新事物……威斯特姆没有那么多山地,大部分地区还是比较平坦的,马车能通行大部分地区,只是路面状况非常差劲,坐车的体验好不到哪儿去。 镇政厅车马司雇佣来的镇民车夫看到等在路边的乡民,老远便挥手:“这趟车坐满了,你们等下一辆!” 还试图走到路中间拦车的乡民,只得悻悻地退回去。 “怎么这么多人要进镇啊。”这些已经等了好会儿的乡民们互相抱怨着,往道路尽头翘首以盼。 不到半小时,又一辆车马司的马车出现了。 前一趟马车拉了许多人的关系,这趟车还算宽松,等待已久的乡民们高兴地把自家的货物拉上车,或吊在马车车厢上新增的大铁钩子上,或堆放到车顶、用坚固的帆布带捆住——车厢下部那层用来放货物的隔间已经塞满了。 有位四十出头、但看上去像是有五、六十岁的农夫挂好自家的几大袋玉米,似乎是担心车厢外侧的这些大铁钩子不够坚固,用口音很重的通用语向车夫问道:“这些钩子结实吗,不会松掉吧?” 车夫大约已经习惯了被问及这个问题,懒洋洋地回头道:“放心吧,这种马车是车马司特制的,整车都是好钢铁,挂东西的钩子都焊死在车厢上了,出不了事儿。” 老农夫闻言,轻轻敲了下车厢,听见金属特有的回音,新奇地道:“居、居然真的是精钢做的啊?” “可不是呢,这种车子可别提有多坚固,贵族老爷们的座驾都不一定比咱们这车子结实。”车夫洋洋得意地来了一句,“快点上车,要出发了!” 老农夫连忙手脚并用地爬上车…… 这种限载五吨(轮胎负重和车体结构限制)的特制马车,当然不是这个世界的产物,而是来自于G省某机械厂。 杨秋用景区马车的名义特别定制,车身是拖拉机的货厢改的,加了个顶棚、车厢内加了两排人造皮蒙木头做成的竖排座椅(限载六人,不过多几人也塞得进去),轮胎沿用四不像拖拉机的轮胎,驾驶位也是四不像拖拉机的驾驶舱。 不用装发动机(不装车头),单辆成本约为四不像的一半,而杨秋愿意给四不像价格的三分之二(一辆农用四不像全新出厂价2W左右)……于是厂方就非常愉快地按杨秋的要求加了顶棚货架、车身挂钩货架、底盘货架,用料要多厚道有多厚道。 这么魔改出来的特制马车,那难看的程度就别提了,但是反正乘客不会在乎,所以没所谓…… 这种车身足够坚固耐操的马车,载满货物后得动用两匹健壮敦实的独角灰马才拉得动——此处应当感谢那支曾经袭击了湖畔村的索克里商队,要不是这支商队“友情”赞助了两百多匹独角灰马,车马司还没法这么快推出便民利民的乡村公共马车。 等人都上车,坐在驾驶位(驾驶舱没装前挡风板,不然就太拖拉机了)的车夫一甩马鞭,两匹健壮敦实的独角灰马便动了起来。 车厢里挤得跟罐头鱼似的乘客们熟练地拉开车厢上的拉门窗户,感受着深秋的凉风,就算被糟糕的路面颠簸得摇摇晃晃,也挡不住农夫们愉快的心情。 往年要运粮食进镇可是个辛苦活,一家人天不亮就得出发、到镇上每个人都得累成狗,现在有这种人坐只要一铜币、货物不超过五百斤也只需要付一铜币的马车,可别提多省事。 威斯特姆镇上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上下客车站,不过进镇的农民目的地都是镇中大道的收购点,所以这些马车的终点站也都是镇中大道。 镇中大道南段、靠近城门方向,从126号到131号的门店,全是面向农户的收购点。 马车停稳,老农夫便招呼儿子下车,两人一块儿把挂在车厢外侧大铁钩上自家的几麻袋玉米卸下来,父子俩一块儿往收购点内搬。 农夫们卸货时,收购点附近的治安队员会走过来,站在马车不远处,虎视眈眈地盯着所有路过的人。 搁在以前,进镇卖粮食的农民会不会被人顺手牵羊偷走一麻袋玉米半袋子大豆啥的,并不归民兵们管;但现在吧,如果出现盗窃情况而抓不到小偷,那治安队全员都得扣奖金,这可没谁受得了。 老农夫的目标是126号门店农产品收购点,这处收购点的负责人是位性格爽朗的年轻男性文员,老农夫早前进镇缴税时和这位文员说过话,觉得这位文员是位好人,不会克扣他家玉米的斤两——这种事情在马库斯男爵的管家管事儿的时候,是很常见的,一百斤玉米上了人家的称,最多只有八十斤。 “八十四斤大豆,六铜币一斤,合共是五个银币零四个铜币。”老农夫家的货过了称,126号门店的文员便拿着个本子,快速地给老农夫父子算账,“322斤玉米,因为没脱粒、带着核,只能给你们算0.7个铜币一斤,合共是225个铜币,两个银币和25个铜币。” “诶,玉米不脱粒的话价钱不一样吗?”老农夫吃惊地道。 “是啊。”文员点头,“我们收玉米是用来打玉米粉的,没脱粒的玉米要去除毛重,还要多加一道工序。如果你们愿意自己脱粒再卖的话,仍然是一铜币一斤。” 接着,这位文员指了下旁边的空房间:“那里有脱粒的工具,你们可去先过去脱粒了再来结算。” 老农夫不由一阵迟疑……他们父子俩个一起给玉米脱粒,这么多晒到干透的玉米半天功夫不一定干得完,要是留在镇上过夜,那花销可就大了。 “算了,就这么卖吧。”老农夫只得忍痛道。 文员很理解这些农夫不愿意花钱在镇里住宿的心情,给他们父子俩结算了货款。 “现在天色还早,你们要是不急着回去的话,不如留我们这儿打个零工?”算好钱,文员看了看父子俩标准劳动人民的体格,又热情地招揽道,“玉米脱粒一小时的工钱是两个铜币,去镇中大道新工厂区那边打零工的话是一小时三个铜币,主要是干些清扫和搬运机器的体力活,我们还包一顿工作餐。” 老农夫惊得眼珠子都鼓出来:“给玉米脱粒还有钱赚?!” 在乡下,给晒干玉米脱粒这事儿吧,大家都是免费互相帮忙的,唯一的好处是能把自己脱了粒的玉米核带走,拿回家当柴火烧。 第170章 保罗的新工作 能多赚一个铜币就是一个铜币的好处,兜里多了好几个银币“巨款”的父子俩完全不会拒绝这种好事,父子俩商量了几句,老父亲便去干体力消耗不大的脱粒活儿,健壮的儿子则去了工资更好的新工厂区。 玉米脱粒的场地在收购点后面的院子里,老农夫在文员指示下进入后院,看到里面场景,便是一愣。 他还以为他会看到一群人各自拿着方木块、坐在木盆前,手工给一个个玉米棒子脱粒的景象——乡下人家脱粒玉米时,都是这么干的。 他看到的画面确实也和他认知中的没有太大区别,确实有很多人分成好几排坐在后院内,面前摆着木盆、装玉米粒的麻袋和大堆的玉米棒子。 但和他想象有区别的是……这些人手里没有方木块,而是摆着个奇怪的、巴掌长的圆筒状小巧工具;脱玉米粒的人用左手把玉米棒子塞进圆筒内,右手摇动圆筒屁股上的摇杆,玉米粒便咔咔地从圆筒里弹落出来。 以老农夫的生活经验,他只略微观摩了下别人操作的过程,便认出来这个古怪的带摇杆的小圆筒就是用来脱玉米粒的,嘴巴渐渐张大……多么精巧的小东西——不,镇上人连脱玉米粒这种小孩就能干的手工活,都能整出这么方便的工具来?! “是来打零工的吗?”有个坐在桌子边,捧着簸箕、从脱好的玉米粒中筛除杂物的年轻男人看见老农夫,抬了下下巴招呼。 “是的,是的,老爷。”老农夫打眼看那人比一般人要强壮得多的体格,连忙点头哈腰。 “别乱说,我不是什么老爷。”年轻男人放下簸箕,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下汗,朝老农夫招手,“过来领工具。” 轻便灵巧、自重不到三斤重的家用手摇脱粒机一台(拼少少单价8块钱),木盆一只,麻袋一卷,就是老农夫领到的生产工具。 强壮的年轻男人把老农夫带到院子一角,指着堆在院墙下的玉米棒子,道:“从这堆开始脱粒,你开工了我就给你计上时间,每满半小时一个铜币,还有没有问题?” “没有了,没有了。”老农夫连声道。 年轻男人点点头,看了眼老农夫皱纹密布的脸,又去旁边屋子里拿了个蒲草编的坐垫出来:“你年纪大,就不要坐地上了。” 他的态度相当随意,似乎稍微照顾年纪稍大的人只是很平常的事,却把老农夫搞得有些受宠若惊…… 年轻男人没有想太多,回到桌子边在桌面上的登记本上记上了老农夫的名字,和参加工作的时间——脱粒场的院墙上挂着时钟,无论如何也不会记错时间。 接下来,这个年轻男人又抄起簸箕,再次颠簸簸箕里的玉米粒,把砂粒尘土之类的东西抖出来…… 这个看上去年纪并不大的壮小伙,名字叫保罗·汉克,是镇政厅出外勤中的干员山姆的弟弟。 镇中大道改造工程进入尾声,已经没有什么活儿可干了,保罗也因此和镇民一样闲了几天。 但很快,保罗就找到了工作——毕竟他亲哥哥是镇政厅干员、他的妈妈汉克太太又在后勤司颇有好名声,就算他的家人想不到利用“关系”给他找活儿干,也自然会有人记得他——他被安排来后勤司的收购点,负责这处脱粒场。 这份工作,让保罗暗地里心情复杂了好几天。 他今年十九岁,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就如哥哥山姆离开前骂过他的那样,若是在因纳得立,他这样的人要么托人情想办法进工厂,要么就只能去皮革工坊卖苦力、当学徒工——南城区那些体面的店铺是不会要他去当服务员的,他长得粗手大脚、外貌又不够端正,会破坏客人们放松的兴致。 威斯特姆镇政厅的人们让他去夜校里学会简单的文字和算数,又让他来负责一处场地上的管事活儿,给打零工的人计算工时、发放酬劳——保罗自己非常清楚,如果是在因纳得立,他是不会有机会混到这一步的,因纳得立人只会把他这种出身不好、形象又粗鄙俗气的人当成小偷一样地防备。 保罗记得非常清楚……在他十三岁时,初次为母亲的缝纫店送货、把一位先生送来修复的外套送去格兰瑟街区时,那户人家的管家叫住他,当着他的面儿拆开包袱,细致地检查外套上的纽扣,确认全在,才让他离开。 那个管家,担心他会在送货时偷窃外套上的铜制纽扣。 这种……羞辱,一直深深地刻在保罗的记忆里。 而类似的事儿,还有很多—— 体面的先生们购买水果时可以随意挑选,而他这样穿着不太好的人只要靠近水果摊,就会被店主盯着看。 送货途中走累了停下来休息,要是恰好停在靠近商铺侧门、后门之类的地方,会被认为是帮小偷踩点、或是望风接应的人,被店员驱赶。 这并不只是独属于保罗的记忆,玛丽街街头上,那些没有书可念、也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到处打点零工的年轻人,都是一样的待遇。 让这种“一看就手脚不干净”的街头小子负责一处场地的财物,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而这,却恰恰是保罗之前认为“没有纽因镇有前途”的威斯特姆,给予他的信任。 保罗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汉克太太教给他们兄弟的、全心全意地做好每一份活儿的习惯,认真地对待能换取来一家人的食物和稳定生活的工作,他不是那种很会说话、很会表达情感的人,他比他哥哥山姆还不善言辞,他心中那份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忧愁善感和五光十色,只有他自己知道。 “保罗,我们来拿玉米了!” 有两个青年男人推开脱粒场的院门,骑着三轮车进来。 “好的。”保罗放下簸箕,麻利地把他亲手筛过的几麻袋玉米拖出来,
相关推荐: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沉溺NPH
秘密关系_御书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开局成了二姐夫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乡村桃运小神医
白日烟波
将军在上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