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为了孔家不顾自身安危。 且还有卢大壮接应,非常的安全。 顺着新开挖的白马河就可以来到昭阳湖。 可以从这里乘船前往洛阳,路程远了速度反而更快。 关键是,这些百姓没有直接登船去洛阳,而是在昭阳湖畔停了五六天时间。 每天都在向不同的人,讲述着自己的冤屈,以及此行的目的。 作为大运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昭阳湖非常的繁华。 十余万人生活在这周围。 天南海北的旅人在此歇脚,每日在此停靠的周转的船只上千艘之多。 短短几日,孔家在曲阜的所作所为就被传扬开来。 等这些百姓登船后,也并不是直接去往洛阳。 而是每逢大型停靠点,都会停下来讲述自己的经历。 然后这些事情通过旅人的嘴,传向天下各地。 传言这东西,懂的都懂。 传播过程中必然会扭曲夸大,很快孔家在曲阜吃人的流言都出来了。 并且传播的人还信誓旦旦,赌咒发誓有百姓逃出来,正去洛阳告御状。 要知道,大运河沿岸可都是经济重镇。 而大城市的居民,更加关注政治,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最近大半年,理学派斗皇权不可开交,更是让百姓们对政治事件非常敏感。 当状告孔家的事情传出后,引起了广泛讨论。 有人相信,有人怀疑,有人干脆直接否定。 还有人勃然大怒,认为是造谣。 但不论信与不信,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产生好奇心。 孔家作为圣人之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一旦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去收集相关信息。 等到朝廷的官方通报下来,消息会传的更快,引起的轰动更大。 ----------------- 曲阜百姓集体告御状的事情,先一步传到了洛阳。 大家都不傻,马上就猜到了缘由。 之前一直很失望的权贵们,都恍然大悟。 原来不是太上皇糊涂了,而是挖好了坑等着那些人跳啊。 有些脑子转的慢的,也从同僚那里得到了答案,不禁连连叫好。 然后就是后怕,太上皇依然是那个太上皇,而且更加阴险了。 还好这段时间大家都没有跟着整幺蛾子,否则下场堪忧啊。 官僚集团是何等的震惊可想而知,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封锁消息,将那些刁民全部弄死。 然而已经晚了。 “现在全洛阳的百姓,都在谈论此事。” “码头上站满了人,都在等着那些刁民到来。” 左川面色凝重的说道:“而且……” 刘敩追问道:“而且什么?” 左川语气艰难的道:“而且百姓皆认为,我等连皇子驸马都敢处置,定然可以为曲阜那些百姓伸冤。” 所有人都失去了言语能力。 好半晌,赵叔才说道:“好一招捧杀啊,好,好手段。” 陈瑛气愤的道:“以如此手段对待臣子,非明君所为也。” 众人都没有搭理他。 什么手段不手段的,都这会儿了,你好计较这个? 况且,这也是阳谋。 赵叔才看了看众人,说道:“这一局是我们输了,现在就看太上皇想怎么收尾了。” 众人表情各异。 怎么收尾? 之前被那么欺辱,这口恶气他肯定要好好出一出。 以太上皇的性格,少不了要拿一些人头泄愤。 问题是拿谁的头。 没人敢开口说破这一点,因为说破的那个人,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成为第一个被牺牲的人。 这种事儿,只能私下协商。 被放弃的人,可能到死才知道自己被卖了。 接下来就是勾心斗角时间。 刚刚团结起来不久的理学派,瞬间就分崩离析。 都恨不得对方替自己去死。 于是,这场会议就到此为止了,大家各怀心事的离开。 看着离去的众人,陈瑛眼睛里满是嘲弄,和太上皇斗,你们也配?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内心深处的惶恐不比这些人少多少。 之前他只是选择了支持朱元璋,却并不知道老朱会用什么手段反击。 这些天心里也一直在琢磨,始终不得要领。 现在终于知道了,却也被吓到了。 真正的阳谋,而且还是必杀的那种。 不过即便到了此时,包括陈瑛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老朱的反击手段。 大不了杀孔家几个人,震慑一下其他人。 再杀一些跳的比较厉害的官吏,打压一下儒家。 他们并不认为,朱元璋会灭了孔家,更不会认为他会废掉理学。 两日后,孔家家主来到京师,上表请罪。 结果连皇城大门都没进去,就直接被锦衣卫拿走下了诏狱。 接着,有几名官员上奏,询问皇帝准备如何处置此事。 然后这些人也全部被下了诏狱。 看着高坐御座之上,乾纲独断施展着雷霆手段的朱元璋,群臣终于意识到。 洪武依然是那个洪武,之前不过是伪装罢了。 现在到了算总账的时候了。 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重新浮上众人心头。 朝野尽皆失声。 平日里嚣张跋扈的纨绔们,都变得老实了起来,秦楼楚馆的生意一落千丈。 官吏们皆深居简出,平日里最常见的文会,也全部消失。 洛阳陷入了诡异的平静状态。 但谁都知道,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 一周后告状百姓终于来到洛阳城外,当日去迎接他们的百姓多达七八万。 这些百姓高声呼喊,为他们壮胆。 还有些人大声给他们出主意,去找某某某官员,他们才是青天大老爷。 被他们点名的,十个有八个都是理学派大佬。 这些百姓哪见过这种场面,先开始胆怯害怕,很快就感动的热泪盈眶。 果然是天子脚下,首善之都。 百姓们就是嫉恶如仇啊。 对自己此行也充满了信心。 不过他们并没有听别人的建议,去找什么大佬。 而是直接来到承天门外,齐刷刷的跪下,双手高举《大诰》。 钟楼之上,陈景恪和朱雄英一人拿着一个望远镜,看着下面的人群。 陈景恪长长吐了一口气,说道:“民心可用啊。” 朱雄英兴奋的道:“想必这会儿那些人寝食难安了吧。” “听说他们还想着断尾求生?呵呵……真是天真啊。” 陈景恪说道:“他们想过自己会死,但不会想到朝廷会抛弃孔家和理学。” “他们已经习惯了,天子要用理学治国,要抬举孔家收买读书人。” “却不知,时代变了。” 朱雄英渐渐冷静下来,颔首道:“是的,时代变了。” “跟不上时代的,必然会被时代的车轮碾碎。” “你说……有一天大明会不会被时代碾碎?” 陈景恪笑道:“怎么,看不开想追求万世不易之王朝啊?” 朱雄英摇摇头,说道:“怎么可能,我只是有感而发而已。” “我记得你很早就说过,没有万世不易之法,也没有万世不易之王朝。” “正如人有生老病死,王朝也有兴衰交替。” “人虽然死了,但血脉思想可以传承下去。” “王朝虽然灭亡,但它的经验却会被后来者学习传承。”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幻想着如何万世不易。” “而是如何让国家更加强盛,让文明更加辉煌灿烂。” “只要我们做到了,那我们的精神将会永存不灭。”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在思想境界上,你已经超越大多数帝王了。” 朱雄英只是淡淡一笑,他对和前代帝王作比较,很不感兴趣。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该做的事情。 时代都不一样,怎么进行比较? 那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况且,就算要比较。 我要做的,也是未来别人会以我为标杆,去评价其他帝王。 而不是以其他帝王为标准,来评价我。 他这会儿也是谈兴大发,继续说道: “王朝更替,对一个朝代来说是坏事,对一个文明来说是一件好事。” “每个王朝末年,都会积累无数的矛盾,兴替就是一个族群的自我更新。” “通过这种更替,割除以往的弊端,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带领我们的文明,走向下一个顶峰。” “所以万世不易不但无法做到,也不应该做到。” “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也是那个国家和子民最大的不幸。” 陈景恪真的震惊了,这话竟然是一个太子说出来的? 他确实经常给老朱、朱标、朱雄英他们说,没有万世不易的王朝。 也隐隐的提到过,王朝更替对一个文明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然而毕竟是皇权社会,他不敢说的太直白。 却不曾想,朱雄英不但领悟到了,还能认同这个道理。 太让他刮目相看了。 然后就是深深的骄傲,这,就是我徒弟。 可以说,这就是他穿越到明朝,最大的成果,没有之一。 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保住变革的成果。 这往往比变革本身更重要。 ----------------- 老朱那边马上就做出了反应,亲自出来询问了百姓的冤屈。 之后当场表示,一定要严惩凶手,还百姓一个公道。 “咱连皇子都能处罚,连驸马都能杀,更何况是孔家?” 这话说的掷地有声。 并通过前排人的嘴巴,快速向后排传递,很快在场的人都知道了皇帝的表态。 不知道谁起的头,忽然想起了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 等人群安静下来,老朱给出了具体指示,此事交由三司会审。 并名内阁学士刘敩、赵叔才,亲自监督此案办理。 接着,老朱又点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全都是理学派核心力量。 这一下百姓更是欢呼不已。 这些可都是敢于直面皇权的铁面人物,一定能还大家一个公道的。 与之相反的是,听到这个命令,刘敩等人皆浑身发抖,有人甚至直接昏厥过去。 还有人试图告病。 然而老朱很亲切的表示:没关系,好好养病,担子先兼着,等身体好了再来工作。 而且大明周报为此事出了加刊。 每个被老朱点名的官吏,都被重点介绍。 讲他们是如何据理力争,要求皇帝惩处皇子和驸马。 并将他们说过的一些维护礼法的话,重点标注出来。 有些人没说过类似的话,或者说过但没有留下痕迹。 没关系,我们周报的编辑都是一顶一的高手,可以帮你说。 不用感谢我们,同为文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最关键的是,文章首次点明了他们另外一重身份,理学派。 是的,以前报纸宣传,并没有着重提他们的这个身份。 只说他们干过的事情。 现在,终于开始揭老底了。 这些人全都是理学派的,这说明什么? 你以为是理学派结党夺权? 那你就太小看理学的诸位贤人了,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理学是大明的礼法标杆,理学大佬都是大明良心的守护者。 他们的行为,和结党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志同道合而已。 他们联合起来守护礼法罢了。 你说皇帝也是明君?对百姓多好多好?减轻了百姓负担,废除了无数苛捐杂税? 可那又怎么样? 皇帝也是人,也有私心。 面对亲儿子、女婿的错误,依然无法公平处理。 只有理学,只有理学大佬们,才能抛弃个人欲望,严守礼法底线。 相信,这一次理学和理学大贤们,一样不会让天下人失望的。 必然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卷。 可以说,这一期的周报,介绍孔家罪行的版面很小。 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都用来吹捧理学和理学大贤。 甚至不惜为此贬低了老朱这个太上皇。 如果是以前,刘敩等人肯定很高兴。 但此时此刻,看着手中的报纸,他们只觉得手脚冰凉。 这哪是夸他们,这是想要他们的命啊。 而且他们也终于明白,方孝孺并不是服软了,而是自始至终就没有和他们站在一起过。 从头到尾,人家都是在配合太上皇挖坑。 只可惜,他们明白的太晚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上。 等开始录口供,这些官吏才知道,孔家具体干了什么。 俩字,类人。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孔家能干出来的事情。 简直刷新了他们对恶的认知。 而且参与人数还如此之众,大半个孔家都不干净。 真要依照律法处置,族诛都不冤。 然而……这是孔家,必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们开始采用春秋笔法,在某些措辞下做文章…… 也因此,案件的审理进行的非常缓慢。 五六天过去了,口供都还没有录完。 虽然一百多人的口供很多,可三司会审还会缺那点录口供的人? 但他们只能对外宣布,事情太大要问仔细一点,所以进展缓慢。 老朱却一点都不着急,还反过来安慰他们慢慢来。 然而很快这些人自己就扛不住压力了。 压力来自于民间。 民间对于这一期的报纸反应很大。 大部分人都很高兴,认为这些人确实是大明的良心啊。 而且百姓们首次知道,原来他们都是理学出身,难怪如此贤良。 也只有理学,才有这个能力敢于直面皇权啊。 不过也有部分人表示了不满。 太上皇、皇上、太子,三人爱民如子,惠民政策一条接一条的出。 哪个人没有受到实惠? 皇帝不忍心处罚自己的儿子和女婿,这是人之常情。 须知虎毒不食子啊。 况且,最后不也是按照律法处置了吗,还把驸马杀了。 现在如此贬低他们,简直就是忘恩负义。 且理学这行为,怎么看都像是在结党夺权。 这分明就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啊。 这些人自然受到了大家的批判,认为他们太阴暗了。 双方吵来吵去,却奇怪的达成了一致意见: 且等孔家这件案子,如果他们能公平审理,就说明这些人是君子。 如果他们包庇,那就是伪君子。 舆论发展到现在,明白人都知道,必然是有朝廷在引导。 然而还是那句话,没有丝毫反驳的办法。 真正让理学派感到绝望的,是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再次发行。 这一期前半部分介绍了这件案子的进展。 并且将几个最恶劣最非人的罪行,详细的公布了出来。 这些文章的操刀人正是杨士奇。 之前他就编写过洪武大案集,对这方面可谓是最为擅长。 将案件写的代入感十足,让人看的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孔家族诛。 接下来第二部分,介绍了案件的进展。 一个字,慢。 但文章也为大家辩解了。 慢是因为案件复杂,他们想搞清楚,所以才慢的。 不是某些人揣测的想拖延时间,包庇罪犯之类的。 然后文章顺势就转到了第三部分。 讲了关于理学和理学贤才的争议。 说什么,有人认为理学贤良们是沽名钓誉之辈云云。 这纯粹是胡扯。 虽然他们都是理学派,看起来很像结党营私。 但大家要相信他们的操守云云。 然后又将这些人的事迹,和他们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学过新闻学的都知道,当你不停重复一件事情的时候,确实能加深印象,但也会引起反感。 怎么着?你们这些理学大佬,除了逼迫皇帝出发皇子驸马,就没有干过别的实事儿了是吧? 就这么点事儿,天天吹有意思吗? 赶紧把孔家的案子给审出来行不行? 最致命的还是,被报纸引导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理学派这些贤良,除了逼迫皇帝处置皇子杀驸马,貌似确实没干过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事情。 各种惠民政策,那是太上皇、皇上、太子和陈伴读他们搞出来的。 理学派最多就是执行者而已。 也就是说…… 一旦人们开始怀疑,越来越多的疑点就出现了。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些人抱团逼迫皇帝,真的是为了礼法吗?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整个理学派都意识到情况不妙。 但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不认为朱元璋要废了理学。 只是以为老朱单纯在报复他们。 于是,理学派内部顺理成章的开始了大分裂。 当初的事儿我们没参与,和我们没关系。 我们是被谁谁谁拖下水的,他才是首犯。 因为内部分裂,关于孔家案件的审问也开始频繁出现问题。 比如同一个人的口供,出现两种论调等等。 老朱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质问他们是怎么办案的。 然后最新一期的报纸,也将这些疏漏全部都写了出来。 但报纸依然再为他们辩护,是民间的非议给了他们压力,才会出现的失误。 你们能不能不要在诋毁这些贤良们了。 然而,越是如此,怀疑的人就越多。 大家都迫切的需要一个真正的答案。 还有就是关于孔家的,大家很想知道,孔家到底犯下了多大的罪。 传闻中那些类人行为,到底是不是真的。 第465章 杀戮,开始了 “不是人,简直不是人啊。” “为了二十几亩水田,竟将别人一家十余口全部杀死,连几个月的孩子都不放过。” “畜生,畜生啊。” “是啊,真不敢相信,圣人之家竟然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那算啥,你看这个才叫畜生……驾车出门,见到女人就掳
相关推荐:
突然暧昧到太后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误打误撞(校园1v1H)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差生(H)
小白杨
致重峦(高干)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