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走,而是北上去了孟津县,直达孟津渡口。 全长约五十里。 “比起沿河修建,减少了一半的路程,且避开了人口稠密区。” “而且铁路本身也能带动沿途的经济,等这条路修好,从洛阳往北这一段区域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是陈景恪给出的理由。 老朱和朱元璋都没有什么意见,目前在这方面,他就是唯一的专家。 这路他说怎么修,那就是怎么修。 然后就是招募人手,收集材料之类的。 等到铁路具体修筑的时候,陈景恪反而没有多少发言权了。 他也只是见过这玩意儿,真要说具体怎么修,还不如这些工匠有经验。 事实证明,就算没有他,工匠们也能把铁路修的很好。 而且等铁路开始修建,又一个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 建筑工地成了当地的一景。 每天都有许多人过来观看。 尤其是修好的铁路,更是成了当地的景点。 这反而给陈景恪提了醒,让他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部国外影片。 具体剧情就不说了,主要是那部片子里说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在火车出现的早期,几乎每一个火车司机都撞死过人,而且还不只是撞死一个人。 想想这背后代表的数字,很残酷。 大明必须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回去之后他就建议,在铁路两侧修建栅栏。 禁止人畜进入。 不过为了方便行人,要多留一些路口。 这个提议自然也得到了认同。 虽然迎来了不少抨击,认为这么做会影响百姓生活。 但还是落实了。 栅栏和铁路是一同修建的。 与此同时,大明日报新一期发行,封面就是一辆疾驰的火车图画。 标题也很敢说,吹响新时代的汽笛。 内容没什么可说的,就是详细介绍了火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作用。 同时还畅想了火车遍布全国的美好未来。 这份报纸,彻底揭开了火车之谜,也让大家对这个新工具充满了期待。 只不过此时的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火车到底意味着什么。 更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手中的这一期报纸,在未来将会被捧到何等高的地位。 ----------------- 就在大明上下都被火车吸引的时候,边关传来捷报。 晋王朱棡出征斡亦剌大获全胜,阵斩两万余,俘获五万余。 其中包括斡亦剌勋贵以及各种家眷四千余,各种牲畜共计两百余万头。 斡亦剌之主乌格齐,率令残部逃往北海。 本来朱棡想要追击的,但因为临近冬季只能撤兵。 消息传来,京师沸腾,大明周报为此战出了特刊。 火车的事情再也没有人关注了。 很简单,火车或许重要,可比起蒙古的威胁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当然,大家之所以这么高兴,还有个原因就是此战意义非凡。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分成三大势力。 鞑靼部(北元)、斡亦剌和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又被称之为朵颜三卫,在辽东之战后,就已经融入了大明。 北元这些年被蓝玉、朱棡、朱棣接连打击,已经大残。 现在更是被水泥堡垒策略,给驱赶到了漠北,不敢南下半步。 真正能对大明构成威胁的,也就剩斡亦剌部了。 现在斡亦剌也被朱棡击溃损失惨重,也就意味着威胁中原的草原势力,被正式击败。 虽然不是彻底征服了,但至少可以保证数十年的和平。 放在任何时期,这都是标志性的大事件。 大明万民自然非常的兴奋,各种溢美之词,不要命一般的被加到了朱棡头上。 陈景恪也很兴奋:“如此一来,河西走廊的危险就解除了。” “明年晋王就可以放心的攻略西域,这实在是个大好消息。” 朱标点点头,说道:“三弟此战确实有些出乎意料,而且他还是正面击溃斡亦剌部,没有采用任何计谋。” “这对向来自信的蒙古骑兵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朱元璋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何止,大冬天的损失了大部分牛羊牲畜,没有过冬物资。” “斡亦剌残部逃到北海那种苦寒之地,不知道要冻死饿死多少。” “反正,数十年内斡亦剌部再也不是威胁了。” 至于数十年后……草原上到处都是堡垒,蒙古早就重回华夏大家庭。 哪还有什么数十年后。 只有朱雄英,有点不太高兴的样子。 仗都被叔叔们打完了,以后我打谁去啊? 尤其是这次三叔是正面击溃斡亦剌骑兵,想想那场面…… 哭死啊。 我不要当天子,我要当征北大将军。 其实陈景恪刚开始听说,朱棡竟然正面对决的时候,也很惊讶。 正面对决,就算胜了己方损失也会很大。 明明有更好的战术,朱棡为何要这么做? 比如之前蓝玉、朱棣,包括朱棡自己,北伐都是采用各种战术。 尽可能的避免正面决战,降低己方损失,同时也能增加胜算。 今天他这么做,确实有点一反常态。 等想通了才明白,朱棡不愧是朱棡,用今日的牺牲扫平了民族大融合的最大阻碍。 第435章 世界是联系的 事实上,朱棡当决定与斡亦剌人正面决战的时候,就连他的部下都无法理解。 别看他们被大分封刺激,嗷嗷叫着要立功。 可没人愿意在夏秋季节,和草原人进行决战。 很简单,夏秋草原马肥人壮,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这个时候和他们硬碰硬,就算赢了也是惨胜。 中原人打草原,最佳季节是开春到初夏。 刚刚熬过冬季,草原马瘦人疲,战斗力最是低下。 而且冬天被封在毡房里,男女总是要消遣一下的。 消遣多了怀孕的概率也会变高。 所以,冬天到春天是草原女人怀孕的高发期。 等开春,牲畜也开始发情怀崽。 众所周知,不论人畜孕期都是脆弱的,最忌讳剧烈活动。 如果这时候发生战争,他们为了躲避中原军队,只能四处迁徙。 这样会导致大量的孕妇和母羊流产乃至死亡。 草原的经济非常单一,而单一就意味着脆弱。 哪怕中原军队没有找到他们的部落,仅仅只是游荡一圈,对草原来说都是重大的打击。 人口和经济双方面的打击。 时间长了,拖也能将其拖垮。 很残酷,但这就是战争。 当然,在夏秋季节也不是不能打,但这时候就比较危险了,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谋划。 比如事先知道敌人在哪,以大部分吸引敌方主力的注意力,然后出奇兵偷袭敌人后方。 最开始朱棡的部下也是这个打算。 根据掌握的情报,对斡亦剌的外围部落进行扫荡。 如果斡亦剌反击犀利,那大军见好就收。 如果斡亦剌露出破绽,就扑上去狠狠的咬一口。 然而朱棡却直接决定,要来一场大决战。 “……从正面,堂堂正正的击败乌格齐。” 众将大惊失色:“大王三思啊。” 朱棡抬手阻止众人的劝说,道:“我问你们,蒙古人最强的地方是哪里?” 张温脱口而出道:“骑兵,当年他们纵横天下的依仗,就是骑兵。” 其他人也都赞同这个说法,不只是蒙古,任何草原势力最强的都是骑兵。 朱棡说道:“是的,他们的骑兵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灭国无数。” “这是他们最自信,也是最骄傲的地方。”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大信念。” “现在就是如此,即便大明全面占据上风,他们依然不服输。”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股信念。” “他们依然认为,他们的骑兵是无敌的,我们能打赢北元,不过是用了阴谋诡计而已。” 张温说道:“上兵伐谋,草原蛮子不懂兵法之精妙……” 朱棡打断他说道:“他们懂不懂兵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确实是这般认为的。” “大明提供了优渥的条件招降于他们,效果却不甚理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就要在他们最自信的地方击败他们,打碎他们的信念。” “如此他们才会心服口服,从此接受大明的统治。” “斡亦剌是蒙古最后的精锐,正面击败他们,效果是最好的。” 诸将终于明白了他的想法,但真正能接受的却并不多。 很简单,对于将领来说,不服就打,一直打到你服为止。 什么阴谋诡计,战争本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你玩不过就是玩不过。 嘴硬?那我就多抽你几个嘴巴子。 看到底是你嘴硬,还是我的巴掌抽的响亮。 然而朱棡不同,作为大明塞王,未来的晋国国主,他必须要考虑政治因素。 用一场硬仗,瓦解蒙古人最后的骄傲,为后续的治理打下基础。 此时的牺牲,是为了后续少牺牲。 不论是对大明,还是对蒙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且,明年他就要经略西域,在此之前必须解决河西的安全隐患。 到时候他携击败斡亦剌的威势去西域,遇到的抵抗也会小的多。 总之,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把袭扰战变成总决战。 虽然很多部下,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他的理由。 但他有足够的威望,弹压住所有不同声音。 先是派遣张温等人,率领偏师清扫斡亦剌外围部落。 逼迫斡亦剌之主乌格齐与他决战。 乌格齐一开始并没有多想,只以为明军是静极思动,想占点便宜。 所以他并没有直接通知部族迁徙躲避,而是一边组织军队抵抗,一边派人去找朱棡交涉。 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情况不对。 明军不是打秋风,而是有更大的谋划。 这一下他有些着急了,他是不愿意在此时和大明决战的。 无他,就算自己赢了也是惨胜。 惨胜就意味,战略上的全面失败。 因为大明国力更强,就算朱棡手里的十万人死光了,也能再轻松拉起十万人的大军。 而且还是精锐。 而他的部下,死一个就少一个。 更何况,他也没有把握在正面击败朱棡。 他对那位晋王可是太了解了,两人数次交手他都落于下风。 只是可惜,事情由不得他。 这些年双方打过无数次交道,他了解朱棡,朱棡更了解他。 就连斡亦剌部的王帐所在,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外围大军精准扫荡,主力直奔斡亦剌王帐而去。 此时再想通知所有部族一起迁走避其锋芒,已经来不及了。 乌格齐就只剩下一个选择,打。 当然,他也可以丢弃外围部落,带领本部迁走。 可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他将会威严扫地,以后不会再有别的部落真心投靠他。 他这辈子都别想再扛起蒙古大旗。 而且他和鞑靼部(北元)的恩克汗是盟友。 嗯……也速迭儿在朱棣的接连打击下,心力憔悴而死。 他的儿子恩克继承了汗位。 此时的北元和斡亦剌,属于唇亡齿寒,所以双方结成了盟友。 如果乌格齐抛弃外围,率领本部逃走,恩克汗也会受到牵连。 要知道,忽必烈的后裔一直在想办法夺回汗位。 其中尤以额勒伯克实力最强,时刻觊觎汗位。 只是忌惮乌格齐在侧,不敢起兵而已。 如果乌格齐不战而逃,他必然会起兵夺回属于他们那一系的汗位。 到时候北元就彻底完了。 不……连锁反应之下,蒙古将彻底失去复兴的可能。 所以,他必须迎战,且必须战而胜之。 最终乌格齐集结了四万骑兵,而朱棡则率领麾下三万骑兵,双方于锡什锡德河一带展开决战。 七万大军不可能一拥而上,而是轮番上阵。 这是最残酷的兑子战术,没有任何心机可耍。 直到一方彻底死亡,或者无法忍受死亡士气崩溃为止。 为了鼓舞士气,朱棡下令凡是参与此战者直接加一级军功,战死者加三级军功。 斩首则按双倍军功计算。 军功爵的刺激下,全军爆发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而乌格齐部属于哀兵,对明军的仇恨也让他们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 双方就这样厮杀了两个昼夜,最终乌格齐部全军崩溃。 此战的结果是。 蒙古军直接战损高达一万八千余人,后续逃往中又损失近万人。 明军直接阵亡一万六千余人,不过后续追击中伤亡较小,只有两千余人。 敌军主力溃败,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张温等人率领余下的军队,扫荡了整片草原。 乌格齐率领残部逃往北海,蒙古最后的主力至此被消灭。 此战带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一方自然是欢欣鼓舞,张灯结彩。 蒙古一方则截然相反,当斡亦剌溃败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如丧考妣。 但紧接着,乌格齐的担心应验了。 就在他兵败逃亡北海不久,忽必烈一系的额勒伯克起兵杀死了恩克汗,夺回了汗位。 更致命的是,额勒伯克并不是什么雄主。 他志向远大,却没有相应的能力。 关键是,此人残暴耽于享乐,最大的爱好就是女人。 时常抢夺族内民女淫乐,包括部下的妻女也不放过。 北元残部再次陷入内乱。 一直叫嚣着要覆灭北元的朱棣,却在此时选择了收缩兵力。 “我们此时进攻,就是逼迫他们团结起来抵抗我们,是在帮额勒伯克统一内部。” “我们收缩兵力,暂时没有了危险他们会继续内斗,直到耗尽最后一兵一卒。” 这是朱棣的原话,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没了威胁的额勒伯克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下限。 他的部下逐渐对他失去了忠诚,一场兵变已经在酝酿。 在更大的范围内,朱棡的计划也全部应验了。 在他正面击溃斡亦剌精锐之后,蒙古部落开始大面积的内附。 最关键的还是辽东方面。 兀良哈三卫虽然投降,却一直在默默反抗大明的同化。 这接二连三的消息传来,他们心中最后那口气也彻底泄了。 面对咄咄逼人的明军以及辽东总督蜀王朱椿,不得不一步步退让,逐渐失去自主权。 蒙古人的全面败退,受影响的还不只是他们自己,大明周边所有的少数部落全都被震慑到了。 很多原本不愿意臣服的部落,选择了坐下来谈判。 很多不愿意接受华夏文化教化的部落,态度也软化了下来。 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云南的各部落。 可以说,目前大明境内反抗最激烈的,除了草原的蒙古人,就数他们了。 沐英父子镇守云南,朝廷陆续迁徙了数十万汉人过去,才勉强建立的初步的统治。 然而斡亦剌被击败的消息传来,各部落突然就变得老实了许多。 这让沐英松了一大口气。 ----------------- 当这些情报汇总到京师的时候,群臣才真正意识到,朱棡这一战的影响有多大。 原本对他正面决战,造成大量士卒伤亡的人,也终于不说话了。 任谁都知道,如果没有这一战,陆陆续续死亡的人数加起来。 会比现在多十倍都不止。 消耗的钱粮物资更是无法估量。 可以说,朱棡用一万九千余人的阵亡,替大明避免了十倍百倍的损失。 也为大明经略草原,扫平了最后的阻碍。 老朱别提多高兴了,最近几天嘴巴都没合拢过。 你和他说啥,他都能扯到朱棡身上。 比如: “陛下您吃了吗?” “什么?你怎么知道老三打胜仗了?” 朱标也很开心,一来是关系最好的朱棡立下大功,二来这是他任上获得的胜利。 对他的皇帝生涯来说,也是丰功伟绩。 ‘建章’二字,也将因为这个功绩,更加光彩。 朱雄英既高兴又失落:“哎,你说三叔四叔下手就不能轻一点?” “我还想着,啥时候去草原一趟呢,这下可好……” “不行,我得给十一叔(朱椿)十二叔(朱柏)写信,让他们收着点,别把敌人都给消灭了。”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没有理会他发神经。 这小子也是静极思动,天天想着上战场。 但可惜,他这辈子是没太大机会亲临战场了。 而且以他的能力和功绩,也没必要用军功给自己树立威信。 别说文臣了,就算是军队,除了那几个老将谁敢在他面前炸毛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朱棡也给他上了一课。 虽然他一直提醒自己,要清醒要理智,自己就是穿越者,比古人多了几百年见识而已。 在智慧上并不比古人高。 但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出一些骄傲之心。 尤其是高屋建瓴方面,他渐渐有了一种舍我其谁的想法。 可是今天,朱棡给他上了一课。 用一场决战,改变了大明和四方少数部落的关系。 这个战略目的,超出了他的想象。 初次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他想到了朱棡准备试图用这一战,打垮蒙古人的意志。 可并没有想到,朱棡连其他的少数部落,也一起算计在内了。 直到四面八方的情报汇总过来,他才醒悟过来。 原来这一战的影响力,竟然如此大。 这才是全局视野。 发现了这一点后,陈景恪有些飘的心终于落地了。 他能高屋建瓴,是因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 朱棡不是穿越者,没有全图视野,是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突然暧昧到太后
天下男修皆炉鼎
凄子开发日志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镇痛
痞子修仙传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