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己是穿越者吧?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说道:“据那本游记所言,此人从北平去往高丽,在那里乘船去了倭国,游历数年后去往琉球。” “然后从琉球到达澎湖东南侧的一处大岛,旋即又从那座大岛前往吕宋群岛……” “在南洋兜兜转转,经安南回返中原……他游历的路线实在太清晰……” “之前臣孤陋寡闻,只以为路线是他信口胡诌。” “后来入了宫,曾随太孙在大善殿见过一副大明舆图。” “此时回想起来,那人的路线竟与舆图记载一致。” “甚至有些地方,比舆图记载的还要详细。” 朱元璋和朱标的态度登时就变了,地图在古代属于绝密资料。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形状。 那本游记竟然能准确的标注出路线,显然不是信口开河。 要么那个人地位高,能看到天下舆图,要么他真的去过。 前者的可能性很小。 地位比较高的人,或许能看到局部舆图。 可这种天下舆图,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 比如大善殿那张天下舆图,全大明知道的不超过二十人。 这种人,应该没谁会闲的蛋疼,编写一本这样的游历。 所以,编写游记的人,或许真的游历过海外。 不过此事还是过于离奇,朱元璋依然很难相信。 想了想,就将手中的笔递过来,道: “来,将那副图给咱画出来。” 陈景恪接过笔,先是画出了大明的沿海轮廓,然后就是东部海域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图。 包括高丽、倭国、琉球群岛、TW岛、吕宋群岛(菲律宾)、凌牙门(新加坡)等岛屿。 朱元璋看着这张简陋的地图,心中和那张大明舆图做对比,发现果然一样。 甚至比大明舆图还要详细。 要知道,那张大明舆图,是他派人询问了各国使节,花费了大量时间才画出来的。 朱元璋不相信,还有人能画出比这更详细的舆图。 除非那本游记的主人,真的亲自去游历过。 如果这是真的,那银矿…… 一想到每年可以开采百万两白银的大银矿,朱元璋难掩心中的激动。 “那银矿在哪里?” 陈景恪根据记忆,在倭国地图上点了两个点。 “一处银矿在这一带,据游记中所言,有两条矿脉相距不超过两里。” “还有一处是这个岛屿,叫佐渡岛还是什么的。” “游记上说,这里是倭国流放贵族的地方,上面也有银矿,且疑似有金矿。” 想了想,他又指着吕宋岛,道: “这里也有银矿和铜矿,只是时间太久了,我记不清具体在哪了。” 朱元璋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问道:“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表情严肃,道:“派人一查便知,顺便再查一查倭国的情况。” 朱元璋当即道:“好,你专心去办宝钞的事情,此事我会亲自派人去查。” 闻言,陈景恪长出口气,继而心中升起难掩激动。 他为何要在这时候突然提起倭国银矿? 其实就是对朱元璋的一次试探。 《皇明祖训》里列出不征之国,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想的,是真的目光短浅。 还是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认为海外皆贫瘠之地取之无用? 如果是前者,那陈景恪就只能继续蛰伏,等待朱标继位,甚至朱雄英当政。 如果是后者,那事情就好办了。 作为穿越者,他有太多办法利诱朱元璋打开国门。 这次拿出倭国银矿,就是一次试探。 方才大家就在讨论钱币之事,他提出倭国有银矿,也不会引起朱元璋的怀疑。 至于为何特意提吕宋群岛,是为以后下南洋打基础。 免得到时候再找别的借口。 朱元璋的反应,说明他对银矿感兴趣,不介意占为己有。 否则也就不会派人去调查。 这说明他并非目光短浅,只是被读书人宣扬的天朝上国思想影响了。 但在实打实的金银财宝面前,老朱不介意修改《皇明祖训》。 对陈景恪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他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利诱老朱出海掠夺资源了。 第55章 正义执行 事实上,陈景恪对朱元璋的误解挺深的。 老朱可不是目光短浅之人,相反他看的比大多数人都远。 从建国之初,他就专门组建了一个机构,收集各地信息绘制世界地图。 最终在洪武末年,绘制出了地球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 这张地图涵盖了亚欧非三大陆,地形地貌标注的也比较准确。 有理由怀疑,朱棣最初下西洋的路线资料,就是来源于此。 只是,人的思想难免会受限于时代的约束。 朱元璋也不能例外。 他和这个时期大多数人一样,对华夏之外的世界带着一种鄙夷的心态。 贫瘠之地,取之何用。 不过这也是能理解的,至少在明朝初期,华夏有资格俯视域外所有地方。 现在,作为穿越者的陈景恪,给了朱元璋一个走出去的理由。 白银。 不是几万两,也不是几十万两,而是每年数百万两。 还能开采数百年。 如果能掌握这处银矿,就算后世出现了不肖子孙,大明也能多支撑几年。 所以朱元璋一刻都不想耽搁,立即就派出密探,对这两处地方进行探查。 若真的有银矿…… 嘿嘿,老朱露出白森森的牙齿,倭国是吗,咱们新账旧账一起算。 出兵的理由,当然不能说是去抢银矿。 咱是天朝上国,不能让藩属国觉得咱市侩。 咱是去清剿倭寇,顺便消灭支持倭寇的乱臣贼子。 咱大明是正义之师。 至于吕宋群岛上的银矿,后续再说吧。 这么大的岛屿,要找到什么时候去。 先去倭国找,若证实这两处真的存在大银矿,再派人去吕宋岛也不迟。 反正矿就在那里,也丢不了。 若有人提前发现了……那不是正好,也省了咱探矿。 看着眼前的地图,朱元璋眼睛里浮现出一种名为贪婪的目光。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从乾清宫离开之后,他看着小日子的方向,露出杀气腾腾的笑容。 前世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清穿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他觉得这句话可以改一改,穿越古代不弄小日子,菊花套打夯机。 不过攻略小日子毕竟是跨海作战,难度实在太高了。 大明目前最大的敌人,还是北方的元朝余孽,两线作战压力很大。 小日子这边应该徐徐图之。 虽然对小日子的古代史不是很了解,但印象里他们长期处在幕府统治,乱的一批。 倭寇就是落魄的武士、商人、百姓组成。 当然,也不排除后面有大势力支持。 大明可以先占据一块地方,然后挑拨他们内战,一点点蚕食他们的土地。 不过这个效率还是有点慢。 要是有什么办法,能让鬼子大规模死亡就好了。 天灾不可控,人为的话,恶性传染病是效率最高的。 作为医生,他恰恰知道古代有一种瘟疫,能人为掌控,且不会反噬。 那就是天花。 给大明的将士接种牛痘,然后在小日子的土地上传播天花病毒。 嘿嘿…… 用这种方法对付别人,他或许会心中愧疚。 可对付小日子,他只会觉得正义光荣。 嗯,不能全杀了。 银矿需要人挖,东南亚那边想要快速开发,也要人命去填。 全完可以让小日子来当炮灰。 男人当苦力,女人抓回来奖赏给有功的将士们。 还能发给穷苦百姓当媳妇。 总之,多管齐下,必须在有生之年让小日子彻底消失。 老朱不是重视亲情,喜欢分封吗。 到时候让他将自己的儿子封在倭岛,相信他会乐于见成的。 那里远离大明本土,藩王就是真正的一国之主。 权力之大,不是国内的藩王能比的。 一旦大明的藩王们尝到甜头,分分钟就会化身战争狂人。 有他们在背后推动,大航海就不远了。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想弄小日子光筹备就要好几年,眼下急不来。 回到偏殿,大本堂已经下课,朱雄英等人正在院子里打打闹闹。 见到他回来,以朱时语为首的几个小豆丁,顿时就将他团团围住: “陈伴读陈伴读,我要听故事,听故事。” “我要听小哪吒。” “哪吒从洞里逃跑了吗?石矶娘娘那么厉害,谁能打败她啊。” 看着这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陈景恪也是脑门疼。 “别急别急,我先喝口水润润嗓子再给你们说。” 给朱元璋和朱标讲了那么久的课,一口水都没喝,他嗓子都快裂了。 “给,水。” 却是朱允熥,噔噔噔跑过去,将不远处护栏上摆着的水壶拿了过来。 “快喝快喝。”一群小豆丁催促道。 远处朱雄英、朱柏等人,都幸灾乐祸的看着这一幕。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白了几人一眼,接过水壶就着壶嘴就喝了起来。 然后在一群小豆丁期盼的目光下,开始续讲哪吒传奇的故事。 朱雄英几人也围了过来,真论起来他们也是小孩子。 对精彩的儿童故事,也同样很好奇。 约莫半个小时左右,他讲完了三集的内容,就说道: “好了,今天的故事讲完了。” 小豆丁们虽然不乐意,却都很守约的离开了。 陈景恪总算是长出了口气。 朱雄英含笑道:“你去见皇爷爷和父亲了?” 陈景恪点点头:“向陛下说了一些事情。” 朱雄英也没有再多问,转而说起了别的。 朱柏几人见他竟然能单独奏事,而且还去了那么长时间,心中对他又重视了几分。 聊了一会儿,看着眼前的一众皇子,陈景恪忽然产生一个念头。 既然要推动海外分封,何不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引导这些皇子对外界生出好奇心? 他们不是喜欢听故事吗,那就给他们讲大海上的故事。 加勒比……呸,马六甲海盗就挺好的。 妈祖必须要添加进去,让她成为唯一的海洋女神。 还能将这个故事整理成册传播出去,应该能引起更多人的好奇心。 再来一个设定,遥远的深海,有海盗王的保藏什么的。 总会有中二少年信以为真的。 陈景恪越想就越是兴奋。 就这么干了。 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 很快朱标出现,将朱允炆几人带走,其他人也相继散去。 陈景恪这才将今天的事情讲给朱雄英听。 不过很显然,对他来说这个话题太深奥了。 陈景恪只能将问题简单化,让他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有人要用一张纸换走你手中的米,你愿意吗?” 朱雄英连连摇头:“那肯定不行。” “如果这个人告诉你,可以用这张纸从他那里,购买任何你需要的东西,你会接受这张纸吗?” 朱雄英犹豫了片刻,才不确定的道:“如果他说的是真的,也不是不能试一试。” 陈景恪摊了摊手道:“现在懂了吗?” 朱雄英恍然大悟,但随即又疑惑的道:“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皇爷爷为何不懂呢?” 陈景恪说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后你做出任何重大决定,都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有时候别人反对,并不是目光短浅,而是真的看到了缺点。” “正如陛下,我指出了宝钞的不足,他并未生气,而是衡量利弊之后决定采纳。” “作为君主,要懂得善纳谏言。” 朱雄英点头道:“嗯,我知道了,将来一定不做独夫。” 陈景恪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这小子,不错。 接触的时间长了,他也掌握了朱雄英的一些性格。 比如,特别崇拜朱元璋和朱标。 有些观点他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 一旦告诉他,你皇爷爷和你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马上就听得进去了。 百试百灵。 “接下来太子殿下会着手处理此事,你可以去长长见识。” 朱雄英很是意动,但又很失落的道:“我要去大本堂读书,恐怕没时间去。” 陈景恪轻笑道:“简单,你直接和陛下说,想去长长见识就可以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可以吗?” “信我,没错。” 老朱可不是那种迂腐之人,很清楚读书是读不出好皇帝的。 钱币改革这么大的事情,朱雄英想接触,他只会高兴。 至于上课,又不耽误这三两天。 将信将疑的朱雄英,第二天就抽空找朱元璋说了此事。 果不其然,老朱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并亲自找叶兑说了一声。 叶兑也不是腐儒,自然知道实践的好处,也答应修改课程,给朱雄英腾出时间。 得到想要的结果,朱雄英别提多开心了,对陈景恪也更加信服。 陈景恪这几天也没闲着,抓紧时间将算学书给写了出来。 然后拿着找到朱元璋。 朱元璋只是掀开看到第一页,就被难住了。 “你这是什么符号?咱怎么从未见过?” 陈景恪解释道:“这是数字符号,您看这里有对照表……” “这种数字是我从一位胡商手中学来,名为阿拉伯数字。” 看着对照表,朱元璋很容易就理解了,这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 “阿拉伯数字?” “是的,但这种数字却并非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起源于天竺。” 陈景恪就大致讲了一下,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换成别人,听到这些或许会无所谓,可朱元璋不一样。 只见他惊讶的道:“那什么阿拉伯人只是传播了一下,这数字就变成他家的了?” 陈景恪心中一动,决定趁机给老朱上上课,于是叹道: “是的,世上的事情本就是如此,谁发明的并不重要,话语权才是最重要的。” “阿拉伯人建立了横跨万里的大帝国,他们说的话就是真理。” “被掠夺了文明成果的,又岂止是天竺人。” “埃及、波斯等文明,都被他们取而代之了。” 朱元璋惊讶的道:“横跨万里的国家?” 陈景恪说道:“是的,比现在的大明还要大的多。” “说起来,在唐朝时期,中原王朝还和阿拉伯帝国进行过争霸。” “可惜,高仙芝率领的大唐精锐安西军,遭到附庸军的背叛,兵力又比阿拉伯人少了十倍。” “最终兵败,丢失了西域之地。” “高仙芝回朝求援,恰好遇上了安史之乱,自己也被冤杀。” “从那时开始,中原王朝的军队,就再也没有踏入过该地域了。” 朱元璋眉头挑了挑,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变成了: “过去的事提他做什么,给我说说这阿拉……天竺数字。” 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老朱这欲盖弥彰,不过他能听进去就好。 一点一点给他讲大明之外的事情,就不信他没有想法。 然后他就将阿拉伯……呸,天竺数字和计算符号给老朱讲了一遍。 又进行了演算。 朱元璋是什么人,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这种符号的方便之处。 亲自上手演算了好几次,才赞叹道: “不成想,番邦竟也能创造出这么好的东西,看来咱也不能过于自大。” 陈景恪逢迎道:“陛下英明,咱华夏文明向来兼容并蓄,取众家之所长为己所用。”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哼,别拍马屁,以为咱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 “咱列不征之国,是怕后世子孙发动无谓之战,导致国内民不聊生。” “若有利可图……哼,咱已经派人去那两处地方寻找银矿,你可满意了?” 陈景恪心中乐开了花:“陛下英明,臣为大明贺,为万民贺,为华夏贺。”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翘:“别拍马屁,咱不吃这一套。” “嘿嘿。”陈景恪憨笑着转移话题道:“陛下,臣还有一物献上。” “哦,何物?” 陈景恪拿出几页纸:“一种新的账簿……” “我家是开药铺的,需要记账……我也经常帮着记账,觉得那记账方式太过繁琐……” “于是就自己琢磨了一套新的记账方式,自认为比之前的更好用,就献丑献给陛下。” 朱元璋饶有兴趣的道:“哦,来给咱说说,你这记账方式和之前的有何不同。” 陈景恪就将两种记账方式讲了一遍。 老的记账方式,就像是流水一样,一长串数字,每次查账都要从头计算。 非常的麻烦,也容易造假。 新记账方式,采用了前世的思路。 其实就是复式记账法,很繁琐但不容易做手脚。 朱元璋在对比过两种记账方式的之后,自然知道哪个更好。 “好,你又立下一大功。” 第57章 实践 “你之前说要给户部官员上课是吗?好,咱答应了。” 将手中的账册放下,朱元璋说道。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好。” “将这算学书和账册交给户部的诸位上官,相信他们会做的比我更好。” 朱元璋笑骂道:“你小子不是狂吗,怎么怂了?” 陈景恪讪笑道:“那是我有点飘了,陛下原谅则个。”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惯着他,之前御医对他也不待见。 只不过医生也属于技术人员,思想没有那么复杂。 发现医术确实不如他,且他也不是那种嚣张之人,双方就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盛爱小萝莉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醉情计(第二、三卷)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