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满,只想着紧着时间收刮,又那会铺席子睡大觉? 此事放大到朝廷里,也是一般的道理。 第213章 有利可谋则为肥差,个个趋之若鹜;无利可图则糊弄做事,嗜睡如猪。这便是底层小吏的真实心思。 放大到朝廷里,损了利益的达官豪贵们,可不止“糊弄做事、嗜睡如猪”而已。 再者,裴少淮年纪轻轻,隔三岔五升官、居要职,已然碍了不少人的眼。 黄青荇说得没错,新政推行成功,功劳傍身,并不能为裴少淮减少政敌,反会让他树敌更多。 一旦百姓与达官豪贵之间的矛盾激化,有朝一日朝堂动乱,天子纵使再英明,最终也只能站在百官的一边,因为“官为枝桠主为干”。 裴少淮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会如此坚决开海。 借助开海,强盛的大庆可以暂时将矛盾转移海外,源源不断而来的物资可以满足各方所求,给这片已经张弓拔弩的土地一个稍事喘息的机会。 又有船只将大庆的货物输送出去,带动着生产力往上走,终有一日会带来破开局面的契机。 黄青荇这番提醒,非但未能让裴少淮心生好感,反让裴少淮面不改色地心生怀疑——身为邹老的门生,能想到“新政树敌”这一层面并不出奇,但一面强调自己农家出身,一面提醒裴少淮当心树敌,便有些表里不一了。 想来黄青荇是没承得邹老的那份执着,有着明哲保身的妥协。 裴少淮停了停脚步,朝黄青荇作揖,言道:“谢侍郎大人提醒,官场水深,裴某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着走。” “谈不上提醒,只是希望裴大人小心驶得万年船。”黄青荇言道,“像大人这般正直敢为的官员,不多了。” 将要出粮城了,黄青荇问道:“金陵正仓,裴大人可还有别处想要看看的?” 有自然是有的,粮城拿银子从百姓手里换购粮食一事,裴少淮可一直惦记着呢。念及邹老提醒的那句“能相信的唯有自己”,裴少淮改了心意,言道:“方才已经都看过了,余下的时间便去常平仓看看罢。” “银子”一事,事关重大,倘若不小心打草惊蛇,可再难守到贪蛇出洞的机会了。 为了铸银锻造大量钱币,宝泉局数年间扩大了十倍不止,银币如泉水般涌出来。朝廷从未限制过银两、银币兑换的数额,因此,要借助百姓之手才敢兑换的银子,必定是见不得光的——或来历不正,或数额大得惊人,或二者兼之。 黄青荇懂得钱道,知晓此间利害,偏偏是他掌管的粮城出现了如此疏漏,究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尾大不掉,被属下坑瞒,裴少淮不敢单凭猜测去断定,只能先提防着。 两人登车,往北而行,去了常平仓。 正如黄青荇所言,常平仓几近荒芜,城内野草丛生,近半的仓房或裂墙、或塌顶,不同程度损坏。尚未损坏的仓房里,空无谷物,只派老残游兵看守着。 “常平仓确需修缮,重新启用起来。”裴少淮道。 黄青荇喜颜,道:“若能办成此事,实乃百姓之大幸事一件。” 从常平仓出来后,暮色幽幽,裴少淮没再去南京户部,与黄青荇辞别,回了邹府。一整日的伴行,一路上的谈话,裴少淮对黄青荇这些年做出的功绩,已有了基本的了解。 ……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一直到了离行的这一日,邹老都没能再清醒过来一次。 忘记了人名,却还一直还记得读书、种稻子。 渡口江畔,邹家前来为裴少淮送行,黄青荇也来了。 黄青荇给裴少淮递上自荐书,彼此心明神会,言道:“有劳裴大人了。”另说了一套客套话。 “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裴某略行荐才之责罢了,到底是看侍郎大人的本事。”裴少淮亦说了一套场面话。 邹老从江边折了两束柳枝,绕成了两个头圈,喜滋滋给小南戴上一个,言道:“下回再见的时候,北客小公子就该长大科考了,咱们俩要行文人墨客之礼,折柳道别。” 小南已经习惯了被叫“北客”,也学父亲拱手作揖的模样,朝邹老三鞠首,稚声道:“谢谢邹爷爷,再会。” 到了小风了,邹老又忘了她的名字,有些尴尬地望向老夫人求助。 “是云辞,小名小风。”邹老夫人提醒道。 “对对对。”邹老给小风也戴上,道,“巾帼不让须眉,小丫头长得敞亮得很……来,小风云,这是你的。”才几息的时间,他便把小风和云辞混在了一起。 裴少淮本是镇定的,可邹老一句“下回再见”叫他不自觉掉了泪,直到泪珠子滑进了衣襟,这才察觉。 官船远去,裴少淮看到邹老像个孩子一般,不停朝小南挥手道别,活像个老顽童,他的心中得了几分释然。 南居先生似在用一种方式,剔去了离别的感伤,剩下对小辈后生的祝愿,满怀欣喜。 想起南居先生说的“青青田亩中,难分稻与稗”,裴少淮心中猜想,南居先生是不是也察觉到了什么端倪,才留着这么一肚子的话,单独说与自己听? 倘若如此,数年前背刺的伤口未愈,便又被撒了一把盐…… 裴少淮的心口生疼,竟希望黄青荇千万不要如此不堪。 …… 舟移岸远江烟浓。 裴少淮久久站在船尾,怔怔南望。 杨时月拿了件披风出来,为丈夫披上,道:“当心秋寒。” 她陪丈夫站了好一会儿,纵是只相处了几日,杨时月亦能感受到邹家的那股子正气,还有老爷子身上那股子侠气。 她感慨道:“见过官人曾经的恩师故人,才知晓,官人身上的点点滴滴皆有来处。” …… …… 另一边,为了诵读双安州呈上来的万民书,皇帝特办了个大早朝——京中文武百官,若无要事,不得不来。 余通政使诵读的本事了得,铿锵有力,声洪如鸿胪寺官,却不拖沓绵长。 又因文武百官皆在,泱泱一堂,竟有几分传胪大典的气派在。 对裴少淮开海功绩早有耳闻的官员,从百姓的角度,再听一回,另得一番感悟。而那消息不甚灵通的,头一回听闻这些事,余通政使每读一句,都叫他们愣上一愣,继而一惊,还没反应过来,下一句又念出来了。 万民书已经够惊人,原以为全书写的是一件事,岂知一句话便是一项功绩。 原来功绩是可以一句接一句的。 别人的功绩书大抵会描绘些艰辛过程,而裴伯渊的功绩只有冷冰冰的数字,譬如斩获了多少倭寇,收了多少船税,修建了多少学堂,富了多少民众…… 尤其是那些这两年新入京上任的,从前在朝中听别人说起裴伯渊还有些不以为然,以为他已是曾经辉煌、明日黄花,如今一听,原来自个才是个“参差”。 若说文官尚且端着个架子,武官们则不拘这些,黯然全写在了脸上——裴伯渊抗倭这份功劳,着实狠狠抽了他们一记呀。 若非还有燕缇帅在,他们的脸面不知该往何处放了。 算是敲了个警钟。 不管众人怀揣着什么别的心思,对于裴少淮这份功劳,他们是服气的。都是修行过的老狐狸,功绩轻重、事情难易,一听心里就有了数。 随后,礼部又宣了皇帝的赏赐,赏银、赏缂、赐酒、赐禄米等皆是有的,又赐织锦斗牛服一身,赐官妇杨氏五品宜人,赐荫子孙一人,免试入官。 便是说,能算上的名目,都安规给赐了,不管裴少淮是不是需要。 比如荫子孙入官,裴少淮就不怎么需要。别的官员求天子赐荫,一般都七老八十了,而裴少淮才不过二十五。 裴少淮成婚时所穿的红锦麒麟圆袍,为四等赐服,而今升到了三等赐服——斗牛服。斗牛非牛,而是虬螭,可腾云驾雾,只不过头上觩角形似牛角而俗称斗牛。 早朝最后,皇帝命道:“通政司。” “臣在。” “将此万民书印入大庆邸报,连发三期,传抄各府州,只字不许少。” “臣遵旨。” 又命礼部誊抄后,张贴京都长安门外,此处正是殿试金榜张贴的地方,凡是在此张贴,最受学子们瞩目。 底下众人们都知晓,这些不过是饭前小菜罢了,看赏赐,还是要看皇帝会给裴少淮赐什么官。毕竟赐银赐酒,风光一阵便也就过去了。 三年前何等心旷神怡送走裴给事中,祝他南下多待几年,如今听闻其归来的消息,心情就何等复杂。 再一想,裴少淮离开的这几年,少了这个一个“阻碍”,自己好似也没做出一二功绩来,心情就更加复杂了。 皇帝将其提前几个月召回,正正赶上六年一度的京察,无非是想让其以京官的身份参与考察。 谁都看得明白。 六年一京察,朝廷之大计,每每京察之时,为了谋个好差事、继续官居要职,为了提携自己的门生、长自己的势力,十分考验诸位京官们的演技。 而京外的官员,亦虎视眈眈,不停为演技派们喝彩着,等着机会能派到自己头上。 靡然成风矣。 第214章 六年一察,著为令。 平日里,言官相互纠劾不职,以维持朝中微妙的平衡。京察则是打破平衡的时机,各自斗法,缔造新的平衡,有人在京察中新得了势,亦有人失了势,退出京官舞台。 无人不看重京察。 …… 裴少淮身未归,赏赐已至。 礼部前来宣旨,一抬抬御赐赏品扛入景川伯爵府。真正的“贵气”,不在于赏赐多么贵重、珍稀,而在于独一份的圣眷,便是寻常物件也抵千金。 与二十年前相比,这座府邸的境况已大不相同,曾经的朝中无人、日渐熹微,到如今的蒸蒸日上,叫京中各个勋贵门第羡艳不已。 千帆竞过,万木生春,兄弟二人在朝重振门楣,外人皆唏嘘感慨,景川伯裴璞得了两个好孙儿。 真真是璞石磨得美玉出了。 令外人诧异的是,接旨领赏之后,伯爵府只是放了几丈鞭炮,抛了些喜钱,便低调地关了大门,并未铺张办宴,又叫管家一应婉拒了贺礼、拜帖。 伯爵府内,自个热闹着,仆从们欢喜从账房领了一个月的月钱。 正堂里,裴璞、裴秉元、裴少津祖孙三人正在叙话。 老爷子上年纪了,喜欢热闹,言道:“伯渊得了这么一份大赏,府上是不是该筹备筹备,等他回来时好好喜庆一番。” 裴少津在朝,清楚朝堂里的局势,言道:“祖父,眼下恐怕不宜大张旗鼓设宴。”他是在为兄长着想。 “怎的了?” 裴秉元帮着解释道:“父亲,京察在即,他们两兄弟都是要受考察的,此时,还是不要节外生枝、落人口实为好。”谁知道那些科道官会从中挑出什么刺来。 “是是是,京察要紧。”老爷子稍显遗憾,却也懂得轻重,又道,“那便给几个亲家传个帖子,找个好日头一同聚聚,不大办了。” 裴少津张了张嘴,终还是看向父亲,让父亲来解释。 “是有些时日没一块聚聚了。”裴秉元笑道,话语一转,又道,“只是徐阁老、陈侯爷他们在朝居要职,此时送了帖去,反叫他们为难了。” “我老糊涂了……”老爷子道。 裴秉元特意提起小南小风,道:“正观、云辞马上就回来了,我与津儿都忙,父亲若有闲,不如打算打算正观的开蒙礼。” 本失落着的裴老爷子,找到了正事,一下欢喜起来,道:“对对对,咱们家这份文气要传续下去。” 从正堂里出来,裴秉元、裴少津父子二人向院中石亭走去,边走边聊。 “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朝廷可定好了人选?”裴秉元问道,他在国子监任职,朝廷里的事,知道得并不细。 吏部考功司,义如其名,是专门考察官员功过是非的地方。正所谓“天下得之则明,失之则幽;得之则理,失之则乱”,足以见得考功司之紧要。 接下来的京察,由吏部主办,其中又由考功司具体承办。 正五品的考功郎中,典型的官小权大,平日了坐垫凉了,都有京官排着队要为他暖上。 按理说,如此紧要的职位,京察马上就要开始了,朝廷断不应该临时选任考功郎中才是。朝中律例亦有写道“大计之年,起用考功郎中,必限先一年春夏到任”,以免贻误京察大计,失了公允。 奈何前任考功郎中是个奸贪的,两个月前,被吏科给事中雇人试探,身陷买卖官职案,锒铛入狱。 吏部王尚书亦因此陨了脸面、受了责罚,失了廷推新郎中的权限。 京察时,四品以上大员和翰林学士,是向皇帝上自陈疏,由皇帝来宸断功过。五品及以下,则须参加考功司和都察院的堂审。少津任兵科给事中,属五品以下,所以裴父格外关注考功郎中一事。 “尚未定下来。”裴少津摇摇头,讥道,“各方斗法,还未分出个高低胜负来。” 考功郎中被拉下马,各方自然都想把自己的人推上去。 裴少津想的是,即便真斗出了高低来,以皇帝的性子,未必就会任用那人。吏科给事中使出雇人试探这样的伎俩,不也是盯上了考功司的位置吗,却未能如愿。 裴父叹气摇摇头,他叮嘱少津道:“京察事大,你早些准备着,等你大哥回来了,你们兄弟俩好好商议商议。” “父亲,我省得了。” 裴秉元难掩担忧之色,他道:“近来弹劾你的折子,可还像上个月那般多?” “父亲不必担忧孩儿。”裴少津道,“孩儿既然敢上疏改马政,就料到了会有如此后果,张尚书和岳祖父能从肃王、晋王手里要回三大草场,孩儿在朝中受些弹劾又算什么。” 又宽慰父亲道:“皇上不予理会,便让他们投折子投到皇上生怒为止好了。”便是宽慰人时,话里依旧带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 大抵是有兄长在前头兜着,少津身上这股锐气,从读书一直到当官,频频被段夫子提醒,却一直没能收起来。也因这股锐气
相关推荐:
我的美女后宫
仙尊的道侣是小作精
性感寡妇,在线发癫
毒瘤
摄春封艳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成人爱情故事集|魁首风月谭
主角周铮宫檀穿越成太子的小说无错版
作恶(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