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常;第二剂药服后,口腔白屑全退,不再烦躁啼哭,吮乳、精神都已完全正常。是否还需要吃药?” 视其面色、精神已经正常,雪口及舌尖红赤、指纹淡紫已退,舌苔薄白,胎热已除,鹅口疮已愈。苦寒之剂不可续服,以防伤及小儿稚嫩之阳。但是乳母饮食尚要继续注意,切勿骤食辛辣燥热之物,以防婴儿哺乳,重受热邪,复发鹅口疮等疾。 按语:鹅口疮常见于1 岁以内小儿,尤以初生婴儿为多见。如能及时治疗,非但容易治愈,而且预后良好。偶有延误治疗,致使白屑蔓延至咽喉,阻塞呼吸,身发寒热,口舌糜烂,甚至波及鼻孔,乳食不利,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喉中痰鸣等症,是为危重之候,须防不测之忧。故虽为小患,但必须早治。个人用上方因人稍作加减,一般都能在3 天以内治愈,加以乳母饮食等方面注意,保护好婴儿口腔洁净,尚未见到过一例不易治愈者,亦未见到过一例因为鹅口疮而留有后患者。如本例患者的鹅口疮,虽然时延2 月余,但病情尚不算严重,吮乳、精神都无较大影响,白屑未延及咽喉周围,仅是舌尖红赤溃破,尿黄、便臭、精神微烦啼哭等症。故用清热泻脾散为主,加生薏苡仁、淡竹叶、生甘草3 味,以助原方的栀子、石膏、黄连、黄芩、生地黄、茯苓、朱灯心的清解心脾积热、渗湿利尿泻火之功,2 剂药服用近四天治愈。加以乳母饮食等方面注意,以及对患儿的精心呵护,治愈后未再反复,而且预后良好。 若此患治愈后,盲目再服原方苦寒之剂,所谓续清余毒,则大为不可。因为小儿稚嫩之体,虽是母体遗毒,但不为大患,病去即止,续以乳食等方面养护即可。本方药多苦寒,胎热去,二便和,白屑化,舌尖红退,即为热去之象,故原方不可再服。再服必伤脾胃阳和之气,运化功能必受影响,随之出现纳差或吐泻消化不良等症,乃是常见之患,不及时调治,必会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故偏于苦寒之剂,病去即止,切不可因为疗效显著而盲目过服。有病则病当之,病去过服药饵则正气受损。尤其是苦寒之剂,应用时尤当审慎! 90.水痘亮疱,根脚红晕 张某,男童,1 岁半。2013 年3 月10 日首诊。其母代诉:“孩子几天前轻微发热、咳嗽,我们以为是感冒,在门诊打针,第二天头面、颈项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小红疹,轻轻摸之较硬,第三天红疹中间有小水疱,大多为椭圆形,大的似豌豆,小的如米粒,根脚有红晕,3 天后有的干痂,但续有新疱长出,此愈彼生。有的说是疱疹,有的说是湿疹,也有的说是痘疹,到底是什么?厉害不厉害?我们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特来请您看看。” 观察患儿神情有些不宁,欲用手抓疱疹,面色微红,舌质微红,舌苔偏于白厚,指纹淡红而浮。 此为水痘,乃是小儿出生后至三四岁时的常见病症,病情不严重,无须惊恐。但要隔离,须防传染。谨防重受风寒,切勿用未煮沸过的水沐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谨防指甲抓破疱疹,以免并发皮肤疾患。数日即可痊愈。以疏风清热、除湿解毒法,方用大连翘饮为主加减。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柴胡、黄芩、连翘、蝉蜕、当归、赤芍、紫草、滑石、车前子各5g,甘草2g,2 剂。1剂药煎2 次,药汁混合一处,分多次少量温服,1 日至1 日半服1 剂。三煎药渣宽水,煎开后去渣,适温避风沐浴全身。注意事项如上所嘱。 此方以疏风清热为先,兼以除湿解毒,故用荆、防、柴胡、蝉蜕、牛蒡子以疏其卫分风邪,而透其疹毒;用黄芩、连翘、甘草以清热解毒;用滑石、车前子以利尿除湿;用当归、赤芍、紫草以和其营血,而清营分蕴热。正气不虚,亦无其他兼夹症的,用此即可治愈。 3 月14 日二诊。其母代诉:“果如先生所言,2 剂药服后,水痘基本消退,唯剩下几个孩子抓破的水痘,尚未完全干痂,仍在浸淫湿烂,孩子呼痒。” 视其腮颊、耳下、手背等处确有四五个水痘尚未干痂,仍在浸淫水湿。原先的水痘都已干痂脱落,舌苔薄白,指纹浮红已退。嘱其上方续服1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另用蚕茧1 个,装入明矾,放于木炭火上烧煅,待明矾不再发泡溢汁,放冷水中一日夜去火毒及灰烬杂质,晾干,用擂钵研细粉,先用温开水洗净尚未干痂的水痘及其周围皮肤,即用蚕茧、枯矾(已烧煅的明矾即为枯矾)细粉撒于患处,1 日二三次,以燥湿收敛,不过3 日即可痊愈。 按语:此患浆液澄清如水,故名水痘。1 ~4 岁小儿常见,为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容易治愈,且预后多良好。其致病原因大致由外感风热时邪,温热内蕴,内外邪气蕴郁脾肺,发于肌表所致。治法以疏风清热、除湿解毒为主,大连翘饮即为常用方之一。若水痘溃烂,皮肤赤痒,浸淫水湿不能干痂的,即用茧矾散外撒,便可燥湿收敛而痊愈。此患虽属轻症,也较容易治愈,但仍须注意防护,首先隔离,以防传染。在发病过程中,勿用未煮沸过的水洗浴。方药忌用辛燥热性之味,亦不可过用寒凉滋腻之品。饮食适当偏于清淡,凡属辛辣、油腻、寒凉之物,皆当避之。居处要安静,谨防感受六淫时邪,并注意防止患儿指甲抓破疱疹,以免并发皮肤疾患。 本病初起与感冒相似,有较轻的发热头痛、咳嗽喷嚏流涕、微烦、纳差等症状,发热一二天后,于头面、发际等处出现形如米粒大小的红疹,摸之碍手,继则躯干四肢亦顺次出现,但四肢较少。疹点出现后,疹的中央有一小水疱,称为疱疹。疱疹迅速扩大,大的如豌豆,小的如米粒,大小不一,多呈椭圆形,内含清澈水液,不化脓,根脚围有红晕,疱疹出现三四日即逐渐干枯,结成薄薄的干痂而脱落。此患出疹程序先后不一,彼起此落。因此,皮肤的红疹、疱疹、干痂同时并见,治愈后亦无明显瘢痕。 91.脾胃虚寒,运化失常 刘某,男孩,5 岁。2015 年3 月6 日首诊。其母介绍:“小儿从3 岁起,经常呼叫腹痛,三级医院检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门诊、住院治疗1 周左右,不再呼叫腹痛,但十天半月后腹痛又作,病情依旧,反反复复已经2 年余。无论如何注意呵护,腹痛总是复发。平时挑食厌食,大便多数溏稀,身体偏瘦,容易感冒发热,四肢经常不温,精神老是不振。人家都说中医治本,也吃过不少中药,但总不能治愈?这几天又在呼叫腹痛,听人介绍,特来就诊。” 观其形体偏瘦,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唇色及舌质偏淡,舌苔薄白津润,观其指纹隐隐淡青,切其脉象,虚细乏力。抚摸腹部,微微膨胀,四肢温度偏低。 由此可见,脾胃虚寒无疑,肾阳亦显不足。治法应以健脾温肾为要,少佐开胃行滞之味,方用回阳救逆汤为主加减。处方:人参6g,焦白术、茯苓、炒山药各9g,炮附子(先煎)、干姜、炒吴茱萸各3g,陈皮、木香、砂仁(后下)各6g,炙甘草3g,大枣3 枚,粳米6g,3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 处,分3 次温服,1 日服2 次,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 次,1 日半服1 剂。服药期间忌食绿豆、萝卜、酸菜,以防降低药性。要注意保暖,饮食以五谷为主,其他为辅,温和容易消化、营养均衡为要。一切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之物皆当禁忌,尽量少吃零食,以配合治疗。 以上的四君子汤加山药、大枣、粳米以益气健脾;附子、干姜、吴茱萸以温里散寒;陈皮、木香、砂仁以行滞止痛。寄希标本兼治,病愈康复。 3 月12 日二诊。其母代诉:“首先是您开的药孩子愿意喝,以前的中药他总说苦,喝一口都难。其次是1 剂药服至过半时,腹痛已止;3 剂药服后,食欲略振,精神也有好转,看样子有希望治愈。” 观其舌质、唇色微红,抚摸腹部膨胀已不明显,四肢较前温和,说明诊断用药对证,原方续服3 剂,改为2 日1 剂缓调,饮食等方面仍要注意。后得知该患者服药6 剂后,腹痛未再复作。由于家人注重治疗及管护并重,加强以防为先,对饮食及冷暖仔细呵护,1 年多腹痛未再复发,体质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按语:本例小患者禀赋本来不足,加以长时间腹痛便溏,其脾肾阳虚,脾胃健运无力,寒邪滞留,气机失畅可知,故而出现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精神不振等症。方用回阳救逆汤加减,以温其脾肾,回阳救逆,行滞理气,因而药到病轻,6 剂治愈。加以家人加强呵护,管控饮食生冷、零食,以及注意冷暖调节,减少感冒等,治愈后1 年多,腹痛未再出现,大便成形,身体也随之逐渐趋向健康,如感冒发热减少、食欲消化改善等。 92.饮食自倍,积滞腹痛 张某,女童,7 岁。2016 年3 月5 日首诊。其母代诉:“孩子能吃,食量偏大,身体稍偏胖,很少感冒,体质还算可以。就是总说肚子疼,屡治屡犯,医院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求节制饮食,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之物。大人也没少操心,腹痛还是反复发作。最近又痛了两三天,时轻时重,断续不止。是不是春节期间吃多了荤腥油腻?以前都是吃西药打针,听人介绍请您看看,吃中药调理,也许能够治好。” 刻诊:孩子即如其母所说,形体略胖,精神气色基本正常。观其舌苔偏厚、白腻;切其脉,沉滑微迟、微弦。辨证:湿滞中焦,积滞腹痛。治宜燥湿散满,行气止痛。方用平胃散为主加减。方药:苍术12g,厚朴、建曲、炒莱菔子、陈皮各9g,青皮、木香各6g,乌药9g,煨姜3 片(约9g),3剂。1 剂药煎2 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食生冷油腻及一切寒凉之物,勿吃零食,注意保暖。 平胃散主要作用为燥湿散满,常用于脾胃停湿,脘腹满闷,甚则胀痛呕吐等症。加建曲、炒莱菔子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功而可宽胀;加青皮、木香、乌药以舒肝气、理胃气、顺诸气而止腹痛。 3 月10 日二诊。其母代诉:“中药服过1 剂后问孩子感觉如何,孩子说感觉肚子舒服多了。” 鉴于用药已经对证,嘱其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如以后再有不适,电话联系或者再来复诊。 3 个月后患者的母亲来告知:“按您交代的注意饮食,后来复发腹痛的次数减少,偶尔腹痛就买点保和丸吃,也能管用。因为她死活不愿再服中药,所以未再带她来看。” 相似病因(饮食失节,生冷不避)引起腹痛的小患者,临证颇为多见,病情虽各有不同,但总为饮食所伤导致。对证用药,大多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能调节、管控好饮食,减少风寒侵袭,多可治愈后疗效巩固。 按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是《内经》之言。肠胃为饮食积滞屡屡所伤,自然非胀即痛,甚至呕吐泄泻。治愈后注意,即可减少或者不再反复,倘若致病原因不能解除,依然暴饮暴食,生冷不避,健运失常,肠胃气机必会紊乱,故而脐腹周围不时作痛。体实积滞者用平胃散、保和丸等方加减,以导滞化湿、理气止痛,积滞消而肠胃气和,其痛即除。细心呵护,内不伤饮食,外不受寒凉侵袭,脾胃健运正常,自可减少反复无度的腹痛。 93.肠胃积热,腹痛便秘 梁某,男童,5 岁。2015 年4 月3 日首诊。其母代诉:“孩子经常便秘,有时两三天大便解不出,呼叫腹痛,用开塞露勉强解下,状似栗瓣样硬便,抚摸或拍打腹部微胀微硬,手足心热,口气较重,有时甚至有酸腐臭味,吃饭不正常,时多时少,爱喝水,常喝口水吃口饭,喜食香辣之物如鸭脖子、辣条、烧烤之类,不长肉,身体偏瘦,但精神不算差。多家医院检查诊断都说是‘肠系膜淋巴结炎’,治之能愈,不明原因又复发。2 年下来,家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观其精神尚佳,爱动,形体虽然稍微偏瘦,但面色却见红润,舌质偏红,舌根部苔微厚、微黄,咽喉周围微红,津液略显不足,指纹略显暗紫;切其脉,偏于沉数;手足心及腹部热于身体他处,腹部未见明显胀硬,但失于柔和。问其夜寐是否经常盗汗?其母答道:“半夜常出汗,第二天尿黄,精神烦躁,饮水更多。” 由上可见,此儿乃平素多食辛辣燥热之物,导致肠胃积热,故见大便秘结、手足心及腹部偏热、夜寐盗汗与尿黄等表现。喜食香辣必刺激肠胃,故腹痛、便秘几乎同时出现。无论何种方法治愈,如饮食习惯不改,必会随时复发,这就是原因,并非 “不明原因复发”。病因病机已明,医者治疗与家人呵护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治宜养胃生津,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合清骨散加减。处方:酒炒大黄5g,枳壳6g,胡麻仁9g,杏仁6g,玉竹9g,胡黄连、醋制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6g,木香、甘草各3g,粳米6g,3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分3 次温服,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3 剂药共服4天半。亦可在汤药中加适量蜂蜜,一可改善口感,二能增加润肠通便功效。需要严格控制辛辣食物,可以适当吃些多汁水果,如梨、苹果、香蕉等。饮食一定要以五谷蔬菜为主,肉、蛋类适当搭配,可吃点粗粮,如红薯、土豆、玉米糊等。 8 用5 日二诊。其母代诉:“谨遵医嘱服药,并尽力改变孩子生活习惯,他因腹痛、便秘难受,还算配合,以前爱吃的东西已基本丢掉。服药3 剂后管了几个月,未见腹痛及便秘明显复发,盗汗及手足心热也好多了。最近可能是中暑了,食量减少,腹部膨胀,大便微溏,生怕腹痛复发,故再来看看。” 观其精神略显不振,面色与初诊时相近,舌苔白厚微腻,切其脉象细濡,抚摸腹部膨胀,可能是暑月开空调纳凉时间过长,或过食冰冻之物如饮料、瓜果等物,伤及脾胃,即伤阴暑症。故见食少倦怠、腹胀便溏等症。治宜芳香化湿、和胃醒脾。方用六和汤加减。藿香、紫苏、砂仁、厚朴、白术各6g,人参3g,赤茯苓、大腹皮、薏苡仁各6g,乌梅3g,甘草1g,生姜1 片,大枣1 枚,2 剂。煎服法同首诊。纳差体倦及腹胀便溏症状消除即可,如未痊愈,再来复诊。3 天后家人电话告知:“伤暑症状消除,饮食、精神已恢复正常,腹痛未见复发。” 按语:由以上3 例可见,其病皆为 “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 “腹痛” 范围,而临证治疗时,必须因人因症,辨证施治,如此方能用药 “正中肯綮”,药到病轻,加以引导正确饮食习惯,注意呵护,大多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复发率也都较低。单一依靠药物治疗,而忽略注意养护,或者治疗不针对个体差异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如例1 属于脾胃虚寒,治则为健脾温肾,故方用回阳救逆汤为主加减;例2为湿滞中焦,故治则为燥湿散满,方用平胃散为主加减;例3 则属积热便秘,治宜生津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合清骨散加减。其病则一,而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及体质不尽相同,病因病机也有差异,所以用药就应因人因症,审证求因,如此即为对证施治。中医临证,必须如此。流于人言亦言,必遇困惑迷茫! 近来不少儿童脐腹周围疼痛,痛时影响饮食、二便,精神多较不佳。西医检查诊断多为 “肠系膜淋巴结炎”,但无论门诊、住院治疗,总是屡治屡犯,只不过是体质较好的或者家人护理得当的,则发病较轻,或者间隔时间较长而已。较短时间内完全治愈者却是很少。本人作为传统中医的体会是:如能病症结合,辨证施治,因人用药,加以正确呵护,疗效及治愈率可明显提高,且身体恢复也较快,预后亦多良。以上诸案,即为其证。 94.饮食停滞,发热腹泻 杨某,女童,3 岁。2015 年5 月10 日首诊。其母代诉:“孩子起初发热,打针吃西药后热退,不过3 天,又开始发热、腹胀,接着肠鸣腹泻,又住院7 天,热退,腹泻减轻,回家未过3 天,复发低热,腹胀又重,时而泄泻臭腐,时而大便溏稀,1 日五六次以上,所吃食物不消化,饮食少进,精神一天比一天差。也吃过中药,可是吃下腹泻更甚,消化更差。如此已经1 月有余,不知如何是好!” 刻诊:只见患儿面色萎黄,形体偏瘦,精神欠佳,时而微烦。观其舌质乏泽,舌苔白厚;指纹暗淡、偏沉;双手拇指诊其三关,微显沉迟偏滑而无力;抚摸腹部失于柔软,覆手轻敲手背,明显发出鼓胀之声。 此为饮食停滞,脾失健运,积久发热,因而出现腹胀腹泻等症。治宜消其宿食、扶脾健运,寄希积滞化而胀消泻止,运化正常,正气迅速恢复,以免转瞬泄泻复作。药用保和丸方为主加减。方药:炒山楂、炒神曲、茯苓、陈皮、炒莱菔子、炒麦芽、连翘各5g,党参、焦白术、炒山药各6g,乌梅3g,甘草1g,粳米3g,3 剂。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宜少量多次温服,1 日至1 日半服 1 剂。饮食一定要以五谷为主,容易消化为要,切勿进食荤腥油腻及生冷等难以消化之物,注意保暖,谨防重复受凉。 保和丸以消食化积为其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饮食停滞、腹痛泄泻等症;加党参、白术、山药、粳米以益气健脾,而助健运;加乌梅取其酸涩甘温之性,以治潮热泄泻日久。 5 月15 日二诊。观面色已见微润,精神稍振于首诊时,白厚舌苔已化为薄白,指纹、脉象尚无明显变化;抚摸、敲叩腹部,明显柔软,鼓胀之声已消,服药应已对证。孩子母亲告知:“服药效果较佳,您看她活泼多了。大便1 天2 次,已无不消化食物,略成形,食欲稍振,食量略加,想吃肉,但不敢给。” 服药已见显效,原方续服3 剂,便可痊愈。但首诊时的交代尚须注意一段时间。肉、蛋、奶等不易消化之物,须少量循序渐进之法给予,总以能消化吸收为要,切不可陡进猛吃补养之品,以防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旧病复作。 按语:大多数小儿脾胃健运能力本来就弱,故而饮食稍失于不慎,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若复加外受寒凉,极易出现发热腹胀,甚至腹痛泄泻等症。如本例小患者,即是先外感发热,治愈后不久又发热、腹胀、泄泻等症,是为发热初愈,复伤饮食,饮食不消,积久化热,故见复发低热,腹胀加重,甚至泻下臭腐,精神不佳。新食宜消,积久宜化,用药应当消补兼施,故用保和丸方为主加减以消食导滞健脾,而不用发散、泻下之剂复伤元气。服药3 剂,宿食消而腹胀亦消,脾胃健而精神复常,这亦是小儿易虚易实的表现。用药处处顾及脾胃健运之气,是临证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单纯使用消食导滞,乃至一味追求攻下之味,如2 岁左右小儿竟然单用二丑或大黄15 ~30g,为末吞服,宿食倒是尽除,腹胀立消,但从此以后频发消化不良,甚至本来体质不弱的小儿变成形体消瘦,抵御疾病的能力低下。这在民间偶见,医者绝不可仿效。 95.久泻脾虚,肾阳不足 张某,男童,4 岁。2014 年8 月21 日首诊。其母代诉:“小儿泄泻大半年,治过多处,诊所、大医院、老中医都给治过,中医说泄泻,西医说肠炎,花钱不少,腹泻就是治不好。我们数千里来此,还望先生费心。” 问她起初因何腹泻?答道:“春节时吃坏肚子,随之发热腹胀,继之呕吐腹泻,住院7 天,热退腹胀未消,拉肚子次数减少。回家不到3 天,拉肚子明显加重,又请中医诊治,说是饮食积滞,服药后泻下明显加重,腹胀暂消,但腹泻仍不止,再服药3 剂,腹胀加重,饮食拒进,再去复诊,药服下又泻。如此已过大半年,现在吃啥拉啥,常泻下、呕吐清水,四肢不温,渐渐消瘦。” 视患儿面色?白,唇色淡白,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舌质色淡,舌苔薄白,指纹淡淡;切其脉,细缓无力;抚摸四肢温度偏低于躯体,腹部微微膨胀。其母留下小儿的大便让我观看,气淡、色白、清稀,夹有不消化食物。 综合所见,起初本为积滞腹泻,或因止泻过早,或因泻下太过,见症治症,失于辨证施治,忽略小儿易虚易实特点,缺乏标本兼顾用药,故而病情反复无度,时日延久不愈。病久则虚,本患者已是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泻下清稀、食物不化、四肢不温、面色?白等症显现。治宜温肾助阳、健脾止泻,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人参、焦白术、茯苓、炒山药各6g,炮姜、炮附子各3g,肉豆蔻、乌梅、诃子、炙甘草各3g,大枣3 枚,粳米6g,1 剂。文火缓煎浓汁,多次少量温服,1 日至1 日半尽剂。泻下止住,续调脾胃。饮食以温和容易消化吸收为要,远离寒凉油腻及一切生冷零食,注意保暖,服药期间忌绿豆、萝卜、酸菜,以免降低药性。 附子理中汤温里散寒,主治脾肾虚寒,腹痛便溏,甚或完谷不化,四肢不温等症;加茯苓、炒山药、粳米以增强渗湿补脾肺之功;加肉豆蔻、乌梅以涩肠止泻;加大枣以和营。热补止涩之剂,非病久脾虚、肾命火衰、四肢不温、滑泄不止或完谷不化者,不可轻易使用。故仅用1 剂。根据个人经验,大多都能泻下止而四肢返温。嘱其1 剂药尽剂再诊,多服恐生燥热,以防续生他患。 8 月26 日二诊。其母代诉:“果如先生所言,1 剂药服至大半,泄泻即见渐止,四肢同时返温。又观察了几天,泻下数月之患,1 剂药完全治愈。由于小儿患病日久,还请先生再调理调理。” 观察患儿精神已振,面色略显微红,小儿易虚易实之体,表现甚为明显。思患儿泻下虽愈,但脾胃需要调理。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助其脾胃运化。处方:人参、焦白术、茯苓、炒山药各6g,陈皮、砂仁、木香、炒麦芽、炒山楂、炙甘草各3g,大枣1 枚,煨姜3 片,粳米3g,5剂。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时所嘱。后电话得知:小儿服药后食量渐增,消化正常,1 年余腹泻未见复发,身体各方面也都正常。家人的呵护未敢放松。 按语:本例小患者虽然泄泻数月,但能认准为脾虚健运无力,阳虚难以运化水湿,故而泄泻不止,四肢不温,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对证而病去。加以饮食调理,冷暖呵护,虽几经周折之患,不过数日痊愈。小儿根本不足,用药尤当审慎。如积滞新伤而致泄泻者,切不可止之过早,须防滞邪。纵有饮食积滞,亦不可攻伐太过,过则伤正。所谓 “笃意用心”,全在医者审慎。泄泻日久之患,脾虚阳虚当明,出现四肢不温、完谷不化、泄泻不止等症,即是脾肾阳虚之征。此时温肾助阳、补脾益气加止涩之味不可缓,故用参、术、姜、附、乌梅、肉豆蔻等,1 剂药服下,泄泻数月之患即止,复用健脾消导的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加以家人的精心呵护,非但泄泻治愈,身体也随之复健。但补火之剂,阳气复而当止,过则耗伤阴津,须防复生他患,如烦渴、尿黄、便燥等症。故1 剂药服下泻止,不可因为灵验而续服。其中并无奥妙之理,只是把握好度即可。我五十余载治疗此类患者无数,之所以很少失误,不外乎用心体悟、审慎用药而已。 96.积滞不消,腹泻发热 鲁某,男童,3 岁。2013 年9 月3 日首诊。家人介绍:“孩子半岁就开始吃 饭,1 岁后食量明显增大,吃得多,拉得多,不长肉,体质一般。大便几乎没有成形过,或拉稀糊夹杂未完全消化食物,或拉一大堆渣粒粪便,气味多浓。半个月前因为吃肉太多,第二日便腹胀肠鸣,情绪不宁,接着就拉肚子、发热,吃药热退,拉肚子依旧,呼叫腹痛,敲打腹部膨胀,肚皮很热。又吃消胀轻泻药,拉出臭腐难闻粪便,腹胀尚未消除,又要吃肉,量少了就哭,吃下后当天夜里就发热,呼叫腹痛,现在已经2 天未大便,发热时轻时重,腹胀腹痛加重。” 观察患儿形体偏瘦,情绪不宁,面色黄垢,舌质略显深红,舌苔偏厚微黄,唇红,指纹暗紫、滞涩,脉象弦滑偏数。抚摸、拍打腹部,左下腹明显胀硬,温度较他处为高,手足心亦偏热,呼吸气粗,小便略黄而量少。 小患者乃是宿食未消,复停新食,故见发热烦躁、腹胀、大便不通等症。审析患儿正气不虚,积滞阻遏胃肠,治当先攻其邪实,泻下不可缓。方用大承气汤为主加味,以摧枯拉朽之剂,速去新久停食。处方:大黄(后下)、芒硝(分2次烊冲)各3g,厚朴、枳实、炒山楂、炒麦芽、陈皮、槟榔、炒莱菔子、粳米各5g,1 剂。水煎2 次,药汁混合一处,分多次少量温服。以新旧宿食泻出、腹胀腹痛减轻及热退为度。切勿进食荤腥油腻及生冷等难以消化之物,饮食以五谷为主,蔬菜为辅,总以温和容易消化为要,注意保暖,谨防受凉。 大承气汤功能泻热攻实,主治阳明腑证,胃实便秘,发热谵语,痞满燥实等症;加炒山楂、炒麦芽、陈皮、槟榔、炒莱菔子以助其消食导滞,推荡停积于肠胃间谷肉,使之从大便排出;少加粳米者,以护养胃气。此为攻法,故仅服1剂,邪去即止。 9 月6 日二诊。家人介绍:“药力好厉害呀,服下不到半天,即拉出好多臭腐难闻的稀便,夹杂新旧未消化食物,还有以前吃下的猪肉、豆芽,颜色都变成深红了,棱角形态分明,未见消化。随之肚子摸着柔软,这两天烧也退了,情绪也安稳多了。孩子再要吃肉,也不敢给他了。” 视患者面色已见微润,情绪较首诊时安稳,黄厚舌苔已化,指纹暗紫已不明显,脉象转为细滑偏弱;抚摸腹部偏热已退,左下腹不再胀硬。宿食除而肌热退矣,不可再攻,治宜健脾和胃为主,佐以消导止泻之味,方用参苓白术散为主加减。处方:人参3g,焦白术、茯苓、炒山药、炒薏苡仁各5g,陈皮、砂仁、煨肉豆蔻、连翘、炒山楂、炒麦芽、粳米各3g,3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多次少量温服,1 ~2 日服1 剂,缓服有利于运化吸收。3 剂药服后若饮食消化及二便正常,不再发热腹胀,即不必再服汤药。但要精心呵护,首先必须控制食量,荤腥之物如肉、蛋、奶类更要严格搭配适度,量不宜多,切记以五谷蔬菜为主,容易消化吸收为要。生冷瓜果之类少吃,最好适当加温后再食。待到脾胃消化吸收正常时,再予调整搭配,适当增量。防寒保暖,切不可忽略。 按语:此例腹泻,纯属人们所说的 “吃坏肚子”,即《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初诊停滞腹胀,食积发热,虽然平时消化不良,大便也不成形,但初来时已2 日大便不通、痞胀发热,若不及时攻其阳明腑实,恐出现热盛谵语等症。必趁其胃气未败之时,速去其肠胃积滞,故用大承气汤加消导之味以荡涤之,邪去正复即安。然攻法不可再者,邪已衰其大半也。故以和平王道
相关推荐: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盛爱小萝莉
云翻雨覆
致重峦(高干)
鉴昭行
骚动因子(H)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突然暧昧到太后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