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弹坑确实打到了十一里外。 这个距离,让他都心惊不已。 越是精通兵法的人,就越知道这个距离意味着什么。 更让他心惊的,是那些炮弹确实会爆炸。 炮弹落点都有一个小坑,小坑方圆十几步范围内,布满了碎铁片。 很多碎片都深深的扎进了木头里。 如果打在人身上,非死即伤。 收集到的信息越多,他的心就越沉重。 对即将到来的这场会战,首次产生了怀疑,自己的军队真的能扛得住大炮的攻击吗? 这让他不禁有些懊悔,为什么不听部下的劝告,强行出兵。 就算要出兵,至少也要了解对方的真正底细啊。 可惜,后悔已经晚了。 现在整个安西和小亚细亚,都知道了他和秦国的矛盾。 劳师动众的过来,最后不战而退。 以后他还如何统驭诸多部族? 所以,此战有进无退。 不过他毕竟是久经战场的统帅,很快就稳住心神: 不对,大炮必然有缺陷,否则大明早就一统天下了,何至于让自己活到现在。 找到大炮的缺点,加以针对。 此战,必胜。 第373章 花钱是一门学问 身在洛阳的朱元璋、朱标、陈景恪等人,并不知道朱樉正在进行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 不过就算知道也没用,距离太远,大明有再多力气也发挥不出来。 大明能做的,就是按照计划,源源不断的将各种物资运送到秦国。 现在大明的海外贸易已经非常繁华,几乎每天都会有几支外贸船队离港。 每天也都会有船队归来,带回大量的钱财以及远方的商品。 前面说过,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外国连为大明提供原材料的资格都没有。 一船船商品运出去,换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银,和少量的稀奇事物。 大量的贵金属流入,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即便大明早就施行统一的货币,原则上贵金属无法直接作为‘钱’使用。 但事实上,有太多办法可以取巧。 比如大宗贸易,我直接用金银以物易物可以吧? 比如金银拿到所谓的珠宝店,兑换成钱也可以吧?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可能真的完全禁绝金银贸易。 朝廷的货币政策,也只是确保民间小额交易,无法使用金银而已。 事实上,以金银为等价物的交易,依然普遍存在。 以前大明的金银存量比较少还没什么,现在贵金属大量流入,如果朝廷无法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也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陈景恪说道:“至少,大额的宝钞会贬值。” “宝钞的信誉再高,也远不如金银能带给人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摸了摸胡须,说道:“用宝钞把金银都收回来不就好了。” 朱标、朱雄英、陈景恪:“……” 朱元璋有些疑惑的说道:“咱说错了?” 三人同时点头。 老朱神情如常,没有看出一点的不好意思: “嗐,咱不懂这个,就是瞎说的。你们聊,你们聊。” 朱雄英给他倒了杯茶,又端来一盘松子,说道: “皇爷爷,您喝茶,嗑松子。” 老朱高兴的道:“还是乖孙孝顺……好好好,你们快商量正事吧,别管我了。” 眼看着三人再次投入讨论中去,他眼中闪过一抹失落。 他已经很努力的在了解新政,可随着变革的深入,他越来越看不懂了。 现在一开口就是错。 大孙子为啥要给他倒茶端松子?还不是想用这玩意儿堵他的嘴。 哎,真的老了,眨眼就六十五了,不服老都不行啊。 不过…… 看到朱标和朱雄英,他心中又充满了欣慰。 后继有人啊。 另外三人不知道他的想法,正在讨论如何利用多出来的金银。 之前朝廷一直在想办法收购民间的贵金属,然后藏在府库里不往外花。 可这并非长久之计。 府库里的贵金属没办法往外花,否则会引起通货膨胀。 钱再多,不能拿出去花,和石头没有任何区别。 长此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演变成,国库里堆满了金银,朝廷却穷的揭不开锅的局面。 陈景恪如是说道:“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这些钱流动起来。” “只有流动起来的钱才叫钱,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朱标有些头大的道:“可是,如何将这些钱花出去?” “我们已经在不压榨民力的情况下,拼命的花钱了。” “可是钱就像是会生孩子一样,一天比一天多。” “放在十年前,谁要是给我说,有一天我会因为钱多而头疼,我肯定会认为他疯了。” 陈景恪说道:“如何花钱,对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不懂得如何花,甚至有可能因为钱多而灭亡。” 朱标看着他,问道:“你可有什么想法?”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有三个国家,一个国家有了钱拼命购买奢侈品享受。” “第二个国家拿了钱发展商业,他们的商船遍布天下每一片海域,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第三个国家拿了钱发展制造业,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他们的制造业冠绝天下。” “陛下觉得,这三个国家谁才是最终的赢家?” 朱雄英插话道:“那肯定是第三个国家赢。” 陈景恪笑道:“太子英明,第三个国家甚至都不需要用什么高明的战术,打消耗战就行了。” “无限制消耗战,见到另外两个国家的船就击沉。” “他的船被击沉了也无所谓,因为他制造业更发达,损失一艘能造十艘。” “而第一个国家和第二个国家制造业不行,损失一艘船就少一艘。” “最终,所有的一切,都是第三个国家的。”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你的意思是,把钱投入到制造业?” 陈景恪颔首道:“对,将钱投入到制造业。” “陛下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如何提高生产力吗?” 朱标想了一下,说道:“要么靠民间自发的摸索,要么拿钱砸出来。” 陈景恪点头说道:“对,现在朝廷有钱了,可以尝试拿钱来砸生产力了。” 朱标问道:“那么,这个钱要如何砸?” 陈景恪早就有了腹稿,当即说道: “两条路子,其一等洛下书院的理科开花结果。” “朝廷可以建立相应的工作室,进行专项研究。” 为啥要等理科建立起来呢? 因为只有成了体系,才可以真正攀科技树。 否则,砸钱都不知道往哪里砸。 理科现在只掌握在陈景恪手里,他将这门学问说的如此厉害,换成一般人肯定会认为他自吹自擂。 在座的却都毫不怀疑。 只是可惜,理科现在才刚刚进入打基础阶段,想出成果还需要时间。 朱标问道:“第二条路呢?” 陈景恪说道:“第二条路,扶持民间制造业。” “说的简单点,就是通过金钞局给作坊主提供低息甚至无息借款。” “让他们拿着钱去扩大规模,去研究新技术。” 闻听此言,一旁的朱元璋眉头乱跳。 借钱给那些开作坊的人,还低息甚至无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他下意识的就想反对。 不过想到新政,他又给忍住了。 算了,他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且先看看再说吧。 朱标皱眉道:“如果作坊倒闭,收不回钱怎么办?”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这不是朝廷考虑的问题。” “朝廷只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交给金钞局去执行就可以了。” “比如,规定好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申请贷款。” “还要定死利息是多少……并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措施。” “然后就给金钞局一定数量的钱,让他们拿去扶持作坊。” “他们放款给谁,怎么收款都随他们,朝廷定期去检查。” “查他们有没有扶持作坊,扶持的都是谁,效果如何。” “同时还要查他们的帐,看是赔了还是赚了。” “做的不好的,就给予相应的处罚,做的好的就给予相应的奖励。” “一旦此事和升迁挂钩,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将其做好。” 说到这里,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就算作坊倒闭,出现了一笔坏账,那又能如何?” “更多的作坊因为得到了资金支持,扩大了规模,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增长。” 朱标眼睛越来越亮,最后忍不住叫好道: “好,此实乃良策也,我这就让户部和金钞局讨论此事,尽快拿出一个章程。” 朱雄英自然就更没有意见了,还不无抱怨的道: “有此等良策,为何不早点拿出来,你这人就是不爽利。” 陈景恪笑道:“就是怕你着急实施,我才不能提前说,现在时机成熟才敢拿出来。”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你真以为我只会莽啊?我那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好吧。” 陈景恪自然相信这话,他虽然有些激进,但并不是无脑莽夫。 很多想法都是考虑过得失之后才提出的。 只不过,激进就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动荡,会让一部分人遭受无妄之灾。 这是陈景恪不愿意见到的,也是朱标不想看到的。 区别是,朱标不想因为激进引起民变,那样会威胁到皇权统治。 陈景恪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无辜之人遭受人祸。 大明已经领先世界,而他们又还年轻,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没必要这么着急。 至少在打基础的阶段,不能着急。 等基础打好了,再考虑适当提速的事情也不迟。 之后三人具体讨论了一下金钞局改制的事情,主要是陈景恪提出大致的方向和框架。 朱标和朱雄英进行补充。 很快就有了一个成熟的想法。 更具体的,则要等户部和金钞局商量之后决定了。 事实上,陈景恪对金钞局的规划远不止于此。 这就是未来的央行,在管理宝钞发行的同时,还要兼顾存贷款等业务。 只不过目前异地存取款非常麻烦,很容易被钻空子。 关键是对这方面的需求还不是很大,陈景恪就没着急弄。 先让他们学习给作坊放贷再说,等将来再一点点改革。 解决了一件大事,朱标心情好了许多,半开玩笑的道: “国库里堆满了金银,只靠扶持作坊花不了多少,景恪可还有什么好主意?” 朱雄英迫不及待的插话道:“开展大项目吧,大运河改道,各地基建都搞起来。” 还是那句话,他早就对慢腾腾的变革进程感到不满了。 时刻想加快进度。 朱标却摇头道:“欲速则不达,无序的开展项目,会让良策变成害民之策。” 朱雄英很是失望,又是这一套说辞,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但没办法,皇帝是他爹,他只能听着。 哪知道,陈景恪摸了摸下巴,说道:“太子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朱雄英没想到竟然支持自己,惊喜的道:“你小子终于想通了。” 朱标也投以询问的目光。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以前我们严格把关,一是为了杜绝有人借机贪腐。” “二是大家还都不熟悉五年计划,怕他们为了政绩乱作为。” “经过这么久的学习,大家至少知道了什么叫五年计划,也知道了朝廷想要做什么。” “是时候稍稍放宽一些审核标准,多批一些项目下去了。” “民间每多修一条路,多建一条渠,都是朝廷的固定资产。” “百姓靠着给项目做工,可以额外赚取一笔钱。” “有了钱就会去消费,带动商业的繁荣,刺激生产……” “如此,作坊生产出来的商品,才能卖的出去。” “作坊主才有动力去搞扩张……我们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能落到实处。” “这就是一个循环,我称之为大内循环。” “如果再将外贸算进去,就是内外双循环。” 对于这个内外双循环的概念,朱标和朱雄英都非常的感兴趣。 一旦建成,大明的经济将实现真正的腾飞啊。 看来,是时候放宽项目审核了。 以前不愿意大动干戈还有个原因,怕耽搁了粮食生产。 现在有了南洋粮仓,这方面的隐患解决了,完全可以抽调一些民力去做别建设。 朱雄英自然是一万个支持,他对目前缓慢的变革,是极为不满的。 但朱标却稳如泰山,做事往往谋而后动,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去改变。 尽管心里已经同意此策,可还是问道: “贪腐的事情如何解决?这么一大笔钱发下去,不知道有多少能落到实处。” 陈景恪说道:“陛下的担忧很正常,说句丧气的话,发下去一贯钱,能有五百文用到实处就已经不错了。”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有这五百文落到实处,就足以让百姓的日子好过许多。” “经年累月下来,国家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一旁的朱元璋听的直皱眉,终于忍不住说道: “怕什么,敢贪这个钱咱诛了他九族。” “将锦衣卫全都撒出去,监视所有项目的执行。” “过完年咱就和你娘微服私访,帮你盯着地方。” “咱倒要看看,是咱的刀利,还是他们的脖子硬。” 朱雄英也激动的说道:“革新就应该大刀阔斧,不要怕遇到问题。” “革新遇到的问题,就用革新去解决。” “左右不过是逢山开山,遇河搭桥。” 朱标终于点头,项目资金被贪这是必然的,但只要有一部分被用到实处就足够了。 而且官员贪了钱,就相当于是有把柄掌握在朝廷手里。 如此,他们就只能更加效忠朝廷,或者说效忠大明这个系统。 否则这个系统随时能将他杀死。 都不用另外找理由,直接查贪腐就可以了。 想到这里,他终于点头说道: “好,那就通知内阁,放宽审核标准。” “还有,那个内外双循环,你详细解释一下。” 第374章 老朱亲自斟茶 陈景恪就将内循环、大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大致解释了一遍。 内循环,就是在国内完成经济循环,靠国内消费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市场。 说的简单点就是,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国内百姓。 本国百姓通过加入产业链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去消费刺激生产,反过来又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前世,能靠本国消费就支撑起一个独立市场的国家不多。 曾经有两个,后来那俩都出了问题。 然后第三个国家崛起,成为了那个唯一。 “想要建立完整的循环体系,要么靠市场自发运行,要么朝廷干预,也就是朝廷宏观调控。” “靠市场自发运行效率太差,且很容易出现问题。” “朝廷干预是最有效的手段,更加的精准高效。” “比如这次刺激制造业,大规模基建,就属于宏观调控。” “百姓通过参与基建项目赚取薪酬,有钱之后就会提升生活质量,就会去消费。” “进而刺激商品市场。” “作坊主有利可图,就有动力扩大产业规模,制造更多的商品。” “如此,朝廷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容易实施。” “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谁也不想搞扩张。” 这个道理就比较简单了,朱标和朱雄英都连连点头。 就连朱元璋都不停点头,显然也听懂了。 “制造业的兴盛,会降低商品的成本。” “百姓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跟着受益。” “如此,一个循环就建成了。” “以后朝廷只需要掌控好方向,确定市场不会跑偏,细节方面就让市场自发运转。” 说到这里,陈景恪觉得有点口渴,拿起自己的杯子发现已经空了。 刚想找茶壶,就见一双大手先一步将茶壶拎起来,给他倒了一杯。 赫然正是朱元璋。 陈景恪哪敢享受这待遇,连忙起身道谢。 老朱将茶壶放下,摆摆手催促道:“又没外人你客气个啥,快说快说,咱听的正入神呢。” 终于能碰到咱能听的懂的了,必须给咱多讲一点。 陈景恪却不知道啊,心里别提多感动了。 老朱亲自给我斟茶。 就想问,外臣里有这待遇的还有谁,还有谁。 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俩反倒是没觉得如何,朱标也没拿陈景恪当外人。 至于朱雄英……他经常给陈景恪倒茶,更没啥可说的。 喝完茶,陈景恪才继续说道:“关于基建,其实是一个单独的大课题。” “为什么我们要搞基建,原因在哪里?” 朱雄英理所应当的说道:“基建惠及万民,朝廷自然要去做。” 朱元璋罕见的开口说道:“不对,不一样。” “历朝历代朝廷主持的做基建,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强盛,惠及百姓只是附带的作用。” “反过来说,这些基建就算不会惠及百姓,若是对国家有利,他们还是会去做的。” “倒是有些清官好官,会单纯为了惠及百姓,在自己的辖区做一些基建。” “咱当初也是如此,做事情的出发点,全是国家利益。” “咱打击贪官,让百姓安身立命,关心百姓生存,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 听到这番话,朱标沉默以对,他也是同样的想法。 只不过毕竟受到陈景恪的影响,他比朱元璋多了一份使命感。 既然历史的重任交到我手里,那我就要做点什么。 朱雄英则是眉头紧皱,他还是第一次听朱元璋说起此事。 太过于赤裸裸了。 天子天子,天下是‘天’的。 皇帝也只是天的儿子,替天掌管天下而已。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天赋予皇帝的使命。 你们怎么能只考虑自己的统治呢? 难怪景恪总是说皇爷爷就是个地主,原来根子在这里。 不只是皇爷爷,以往的君主恐怕都是这种地主思维。 哼哼,果然,真理是掌握在我……和景恪手里的。 朱雄英心里那叫一个自豪。 我才是新式皇帝……不对,我才是天子。 皇爷爷他们都是老式君主,嘴上说自己是天子,内心就是个地主大户,注定要被淘汰。 还好老朱和朱标不会读心术,否则少不了一顿混合双打。 老朱继续说道:“景恪不同,他出发点是惠民。” “他强国的目的,是因为只有国家强大和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他的政策,往往兼顾国与民的共同利益。” “而这,也是你自认为能跳出王朝周期律的依据所在吧?咱说的可对?” 陈景恪表情坦然,到现在要是朱元璋他们还看不出来这一点,那就是降智了。 “陛下英明,我认为唯有富民强国加提高生产力,方能延长王朝的寿命。” “我不知道能延长多久,但让大明的国祚超过两汉,还是敢保证的。” 两汉加起来四百余年,是秦朝大一统之后,国祚最长的朝代。 而且这个朝代还很强,除了开头被匈奴欺负过,后面都是欺负别人。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可不是白说的。 即便是王朝末期乱世到来,大汉依然爆杀四夷,至少在战略层面上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在国祚上能超过两汉,对老朱来说已经足够了。 “所以,咱一直支持你的变革,莫要让咱失望。” 即便很多变革他已经看不懂了,依然选择了相信。 虽然有朱标和朱雄英的因素在,但也足见对陈景恪的信任。 陈景恪躬身行礼,道:“谢陛下信任,请您拭目以待。” 老朱点点头,说道:“方才你说基建是个单独的大课题,详细给咱说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这牵扯到管子的一个治国理念,富民强国。” “因为出发点的问题,前人掌握不好这个度。” “或者说,他们对‘民’的认识有问题。” “他们说的民不是黎民苍生,而是特定的群体。” “最终的结果就是,变富的是豪门士族,朝廷和百姓两头穷。” 老朱三人不禁点头,确实如此。 先秦时期,只有权贵才配拥有姓氏,百姓指的就是权贵。 而民指的也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群体。 普通人那会儿连姓氏都不配拥有,只有一个名,国家对他们的称呼也是黔首一类的。 民在法律意义上成为普通人的代称,则是秦朝的事情了。 但秦汉隋唐时期,权贵豪强士族裹挟百姓,以民的代表自居。 他们嘴里的为民请命,其实指的就是自己。 指责朝廷与民争利,实际上是在骂朝廷和自己争利。 这个时候,民不过是他们对抗皇帝的工具罢了。 到了宋朝时期,民再次被新兴的官僚士绅、宗族地主集团裹挟。 所谓的富民,实际上不过是他们上欺君,下虐民的口号罢了。 当然了,那些君主自己也不干净。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和百姓的利益是一体的,反而认为自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要首先满足士大夫的利益,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所以,各种特权不要钱一样的给。 而这些特权,就是国家灭亡的主因之一。 不过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不全是傻子,他们很清楚,所谓的‘富民’是什么玩意儿。 所以,但凡是有为的君主,都不会玩富民政策。 而是会收紧财政政策,将钱聚集在国库里。 与之相反的,那些被冠以‘仁’字的君主当政,大多都是财富兼并加速的时期。 给后世君主留下很多大坑,填都填不满。 “我们不一样,大明在国策上是与民共存亡的,而不是与官僚权贵共治天下。” “我们的富民目标,直指最普通最贫穷的百姓。” “所以我们的政策,不是简单的降低赋税,也不是免税。” “而是将税转嫁给有钱人,让穷人少交税,让有钱人多承担社会责任。” “我们的钱,不是存在国库里生锈,而是让它流动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搞基建的目的,是为了惠及万民。” “富民不只是让百姓手里钱增多,还在于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比如一条路修好了,百姓出行更加的方便,这也是富民的一种体现。” “所以,我们会花钱去修一些,看起来对朝廷毫无用处的路,去做一些朝廷无法直接获益的工程。” “而这条路,是用堆积在府库里钱财换来的。” “看似没有什么用,实际上是将府库里的死钱变成了活钱。” “沉淀到了民间,沉淀在了基层。” “而这些钱流动起来之后,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朝廷在钱财流动的过程中,可以收取赋税,最终钱依然会回到国库。” “但民间多了很多宽敞的道路,百姓身上多了新衣,家里多了新房子新家具;市场上多了很多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民富了国家也变强了。” “而这……也是内循环最完美的状态。” 老朱三人也被说的向往不已,真要是能实现这种状态,国祚超过两汉不是梦啊。 不过他们也知道,计划归计划,能不能执行下去还要两说。 陈景恪停了好一会儿,等三人消化的差不多了,才接着说道: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事情,想要让内循环臻至完美,是不可能的。” “大明虽然地大物博,但资源也不是无限的……” 朱元璋插话说道:“可不敢再这么说了,大明地确实大,但博不敢说啊。” “就单单种粮食这一点,大明北方如此广阔的耕地面积,产量还不如南洋几个岛屿。” “如果没有南洋的粮食,咱们的人力都要被耕地牵绊住。” “没有富裕的劳动力,你说的这个基建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所以,大明还是需要外部资源的,也就是你说的外循环,对吧?” 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三人都意外的看向他。 不得了,不得了啊,太上皇竟然听懂了。 “哼。”老朱冷哼一声。 让你们小瞧咱,现在知道咱也不是吃素的了吧。 朱雄英率先开口,敬仰的道:“皇爷爷真是太聪明了,您不说我都没有想到这些。” 朱标也赞道:“这一点,爹领悟的比我快多了。” 老朱四十五度角望天,一副傲娇的模样。 只有疯狂抽动的嘴角,暴露了他的内心。 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恭维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 “我们要利用天下的资源,来打造大明。” “所以,就必须要打造好外循环。” “不过外循环也是不同的,对待藩属国的态度,和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就不能一样。” “为了区分两者,我将其分为大内循环和外循环。” “大内循环,就是我们和藩属国要建立的关系。” “藩属是我们帝国计划的核心,不能单方面的掠夺他们的资源,而是要带领他们一起强大一起富裕。” “爪哇岛盛产香料,那就让他们安心种植香料。” “然后其他藩属国,用自己的特产从他们那里换取香料。” “而爪哇,也可以用自己的香料,从其他各国换取所需的物资。” “有些岛屿盛产粮食,就让他们发挥特长,想办法产更多粮食……” “大明的任务,是负责建立并维护这套循环体系。” “通过大内循环体系,让大明和藩属体系一起成长。” “同时,大明也可以通过大内循环体系,更好的控制藩属国。” “对待纯粹的外国,适用外循环体系,具体怎么做则要视情况而言了。” “与大明交好,亲近大明的,可以适当给一点甜头。” “仇视大明的,那就是单方面资源掠夺。” “最终实现大明的长治久安,帮助大明跳出王朝周期律……” 这也是陈景恪为帝国计划,制定的实施方案。 以藩属体系为根基,以大同思想为驱动力,以内外双循环为经济体系…… 将整个世界分成大明-藩属-外国三个层次。 核心是大明,内圈是藩属,外圈则是其他各国。 除了帝国计划,陈景恪还有个更宏伟的计划。 那就是全球华夏化,全球共同富裕…… 只不过这个太难,也太理想化了。 即便他是穿越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他也
相关推荐:
淫烟国
假女友被迫成真这件事
你仔细听(先婚后爱1V1)
美女老总的贴身保安
天娇乱情
[网王+柯南]时光迷城
豺狼,别过来/叔到擒来(H)
后来我们会怎样(H)
怀了死对头的崽之后
[HP]死亡尽头(德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