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34章

第134章

老朱,都心疼的想反悔,更别提下面的官吏了。 在如此巨额的利益面前,他们的积极性有多高可想而知。 且行事风格非常狂野,堪称六亲不认,亲爹都能送进去。 但凡家产达到税务稽查司监督标准的,无不战战兢兢,生怕被找上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的发展。 但他们为朝廷创造的税收,以及节约的行政成本,远远超过了造成的负面影响。 老朱虽然很心疼那两成的税款,却也认为这个钱花的值。 此时,那些士绅地主,突然收到税务稽查司的税务清单,有多紧张可想而知。 有些知道阶梯性收税的,已经在考虑如何应对了。 不知道新政的,则主动开始打听相关消息。 等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心里自然一万个不愿意。 然而一想到那张税务清单…… 总之,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局面出现了。 一个月后,宣传新政的工作正式完成。 粗略统计,税务稽查司的效率是最高的,远远超过其他几个部门的总和。 而且在他们的震慑下,大批中小地主,主动对自家土地进行了拆分。 他们还不是拆分到一千亩以下,而是五百亩以下。 因为按照新税法,五百亩以内正常缴纳田税。 超过五百亩开始计算累进税,超过千亩税就高到赔钱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累进税他们也是不愿意缴纳的。 “还有一个原因,普通地主其实也没多高的学问,他们对新政的深远影响并无多少认识。” “对他们来说,把地分给儿子,肉也是烂在自家锅里了。” “对于地主的儿子们来说,以前没有继承权,现在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然是非常乐意的。” “甚至,如果父母不给他们分田,他们还会主动举报。” “真正抵制新政的,是累世官宦之家。” “他们有更高的政治诉求,也很清楚累进税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而我们真正要打击的,就是这个群体。” 听完陈景恪的分析,朱元璋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咱会让锦衣卫重点盯着这些官宦世家的,敢阻挠新政的,休怪咱不客气。” 这话是带着血腥味儿的。 上次借助赵瑁案打击地方大户,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 猪也养肥了,正好开宰。 就在老朱磨刀霍霍的时候,边关先后传来消息。 晋王顺利拿下河西,燕王击破乃儿不花和咬住部。 漠南已经没有成型的蒙古势力了。 接到消息,老朱兴奋的连声叫好。 两个儿子,都没有让他失望。 “将战报公布出去,咱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国祚稳如泰山。” 在朝廷的有意宣传下,战报迅速传扬开来。 随着教化工作的展开,百姓已经对大明建立了一定的认同感。 此时大明旗开得胜,他们自然也跟着一起高兴。 而官僚集团则感到心慌不已。 朝廷越强,他们反对新政的危险性就越大。 尤其是,这次统军的还是两个亲王。 等两个亲王率军归来,恐怕皇帝的手段会更加强硬。 一想到这些,本就已经脆弱不堪的心理防线,也迅速的破碎。 很多士绅地主选择分拆自家土地。 而他们的背叛,也加速了内部的分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降。 剩下的顽固派,已经无法阻挡大势。 不过,分拆土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即便上下一心都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更何况还有人抵制拖后腿。 朱元璋的计划是,明年征收夏税的时候,完成此项任务。 “嘿嘿……明年夏税开征还未完成分拆的,咱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阶梯性收税。” “这么一想,咱反倒希望他们不要分拆了。” 对于他的恶趣味,大家就当没看到。 都忙得团团转,谁有空陪他闹啊。 陈景恪自己也是忙的脚不沾地。 除了参与各种政策的制定,他还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改革计划。 上辈子他只是个普通医生,穿越后靠着超前的知识勉强站稳了脚跟。 然后通过恶补知识,总算是勉强能应付当前的各种事务了。 但对于如何打造一个时代,他依然没有成熟的想法。 最开始他以为,进行制度变革,发展生产力、建工厂、搞工业化就能成功。 随着对政治的了解越来越深,他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构建新时代,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然后他就迷茫了。 他知道自己的变革有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在哪。 直到司法独立失败,才让他陡然明白过来。 他的变革缺了最重要的东西,思想。 为什么司法独立会失败? 因为当前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确立的,而律法又是根据道德标准来制定的。 说白了,此时国家运转的底层逻辑,是儒家思想提供的。 不改变这一点,司法就永远无法独立。 至于用工业化倒逼儒家变革,这个计划也很难实现。 工业化不是建工厂那么简单。 前世直到二十一世纪,依然有很多国家,停留在工业化的门槛之外,就是最好的证明。 工业化,需要相应的思想做指引才能完成。 如果将工业化比作是一台电脑,工厂是电脑的硬件,思想就是软件。 没有思想的工业化,就像是没有软件的电脑,就是一块电子垃圾。 指望一块电子垃圾倒逼儒家进步,多少有点缘木求鱼的感觉了。 同理,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个伟大的思想做动力驱动。 否则,往往会人亡政息。 只有用思想武装起来的集团,才能自发运转,不因人而变。 也只有伟大的思想,才能构建出一个伟大的帝国。 否则,他所谓的帝国时代,永远都无法实现。 最多重走一遍英国的殖民道路。 明白了这一点,他终于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不,准确的说,他终于摸到了门槛。 可门后的道路是什么样子的,又该如何走,暂时还没有头绪。 说的直白点,他不知道那个伟大的思想该如何构建。 现在他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太阳的思想自然伟大,可不适应这个时代。 直接照搬,后果是毁灭性的。 要构建符合时代的伟大思想,就必须先了解这个时代。 同时还要专研诸子百家的思想,以求从中汲取到养分。 不过他有个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作为穿越者,他能跳出时代看问题。 更何况,他脑海里已经有一个伟大思想做参考。 更容易找到适合的道路。 但也只是相对其他人来说更容易,真正想要做到这一步,非常难。 除此之外,李善长也经常来找他讨论‘法治’。 自从听到法治这个概念,李善长就好像是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门,每天都有无数的新想法冒出。 在他看来,最能理解自己想法的,自然就是陈景恪。 所以,每当有了新的灵感,都会找他来讨论。 陈景恪也乐于见到这种情况,让他自己完善法治思想,是很难的。 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时间。 李善长是这个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他能根据法家思想,完善法治概念。 那可就太好了。 为什么一定要用法家思想,来完善法治概念呢? 很简单,尊古习俗。 凭空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在前人的思想上推陈出新,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至于李善长热衷此事的原因,自然和三不朽有关。 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他做到了,大明开国第一功勋。 立德……他有自知之明,这辈子和德是沾不上边了。 那就只剩下立言了。 以前他没那个机会,虽然对法家思想研究很深,可并没有能推陈出新。 陈景恪的一句‘法治’点醒了他。 不需要全面解析法家思想,只要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突破,也是一样的。 根据‘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发展出法治思想,和儒家的人治相对立。 然后用‘法治’思想武装司法系统,让整个司法系统变成自己的门徒。 不就完成立言了吗? 当然,他很清楚自己占了陈景恪的便宜,一开始还不好意思这么做。 陈景恪就通过马皇后,向他转达了自己的意思。 法治思想虽然是我提出的,但思想不受限制,谁都有权力去完善。 只要承认我是这个概念的创立者就行。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创立者,你是完善者。 李善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陈景恪的气量,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找陈景恪讨论灵感,也不全是为了交流。 还有个原因,就是增加陈景恪的参与度。 这样他就可以对外说,这新思想是我们两人一起完善的。 陈景恪有那个肚量,我也不能当小人。 这就是他的想法。 对于陈景恪来说,和李善长交流,也大大增长了他对法家思想的了解。 对于他构建心目中的‘伟大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 就在陈景恪忙碌的时候,边关又一个情报传来。 晋王和燕王即将凯旋,大约在八月份到达洛阳。 为了迎接两个儿子归来,也为了彰显大明的武德充沛,朱元璋命令礼部制定了高规格的迎接仪式。 非但如此,他还命人翻修了洛阳宫。 才刚刚入住没几年的新宫殿群,竟然就要翻修,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但老朱一意孤行,必须翻修。 咱平日里那么节俭,偶尔奢侈一把怎么了? 就连马皇后都出面,说满足一下皇帝这个小要求吧。 群臣这才不情不愿的同意。 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他翻修洛阳宫的真正目的,是为朱标登基做准备。 就在群臣为两位亲王凯旋做准备的时候,周王朱橚低调的进入了洛阳城。 第315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 朱橚这一次回来确实很低调,低调到他在皇城门口递牌子请求进宫,马皇后才知道自己的五儿子回来了。 老太太连忙让人把他迎进来。 都不是那种矫情的人,并没有抱头痛哭的场面。 不过毕竟一年多没见,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 老朱得知儿子回来,嘴上很是不屑一顾: “回来就回来了,还要让咱亲自去迎接不成?” 然而身体却很诚实,以最快的速度打发走觐见的臣子,火急火燎的赶往坤宁宫。 见面后又故作姿态,说道: “晒黑了,不过身体看起来比以前强壮了许多。” “看来这一年多你没有躲起来享福,咱很欣慰。” 朱橚就只有点头的份儿了,天然惧怕父亲,他可不敢还嘴。 马皇后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就会装模作样。 也不知道是谁天天抱怨老五不孝顺,都不知道回来看看。 不过她也没有揭穿老朱,就让他保持严父的形象吧。 随后朱标也得到消息,带着朱雄英和几个孩子,一起过来看望。 后宫其她嫔妃得知周王回来,自然也要有所表示。 要么派人过来探望,要么亲自过来。有孩子的,则让孩子过来看望兄长。 一时间坤宁宫热闹起来。 不过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一家子团圆的时候,也就没有多留,坐一会儿就很识趣的离开了。 之后一家子就开始闲聊起来,主要是朱橚讲述一路的见闻。 为了研究医术,在初步掌握了手术技巧之后,他就开始游历全国。 至于为什么要游历全国……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关。 医生需要大量病人练手,才能提高经验增长医术。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都是病人找医生。 医生坐在家里等着病人上门就可以了。 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医生想要提高医术,只能自己主动走出去寻找病人。 这也是为何古代名医都喜欢到处跑的原因。 朱橚游历全国,也是这个目的。 在游历过程中,他还可以和各个地方的医生就行交流,顺便普及他制定的简易手术标准。 不要把古人想的太愚昧,手术的起源很早。 只是因为疼痛和发炎问题,发展非常缓慢。 即便如此,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民间已经发展出部分专用手术工具。 只是因为‘死者为大’的思想,解剖学未能发展起来。 医生对人体结构的了解,非常的笼统。 所以外科手术始终未能形成系统,也没有什么固定标准。 朱橚将这一块的空白给填补了,且还无偿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天下人。 这个时代本就尊师重教,再加上他亲王的身份…… 就被捧成了外科手术的祖师爷。 朱橚自然不敢当这样的称呼,就努力解释,这一切都是老师教的。 真要说祖师爷,那也应该是我师父陈伴读。 对于陈景恪的大名,医学界自然是如雷贯耳。 《防疫手册》、《疫病论》、《防虫论》等书籍,已经在大明普及开来。 尤其是‘疫气’理论的提出,解答了困扰医学界几千年的疾病起源、传播等问题。 让他在医学界的地位,直追张仲景、孙思邈等神医。 也就是他现在还活着,等将来没了,地位绝对能排进医家前三。 现在听说朱橚是陈景恪的弟子,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难怪,难怪,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一切都合理了。 但……你就别谦虚了,陈神医只提出了设想,是你一点点让它变成现实的。 所以,外科手术方面你依然是祖师爷。 朱橚无奈,只能写信向陈景恪道歉。 陈景恪自然不会在乎这件事情。 真要论起来,他的头衔太多了,没那个兴趣和徒弟争抢。 更何况,外科手术确实是在朱橚手上完善起来的。 于是,他给朱橚回信,好好的享受荣誉吧。 如果觉得不好意思,那就继续深入研究外科手术,让自己变得名副其实。 朱橚这才接受了这个赞誉。 但他没有丝毫骄傲,反而更加用心的研究和推广医术。 去年年初,他启程前往西南,将云贵川转了一遍。 如果不是因为老朱要禅位给朱标,他要回来参加大典,估计要到明年才会回来。 朱橚知道大家对医学不感兴趣,并没有讲太多关于这方面的事情。 讲的最多的,反而是民间的情况。 “……民间依然不富裕,虽然朝廷分配了土地,可时间太短还未来得及恢复生产。”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百姓,普遍存在着靠野菜充饥的情况。” “即便是富庶之地的百姓,也是半粮半野菜。” “且人心也多有不稳……” 一来是频繁迁徙人口,百姓害怕哪天自己被迁走。 二来是政策频繁变动,百姓无所适从。 朱标眉头皱起,说道:“百姓会有这方面的担忧,还是对新政了解不够造成的。” 朱雄英颔首道:“但想要让百姓彻底了解新政,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只能徐徐图之。” “至于百姓的担忧……这叫变革的阵痛期,只要百姓不抵触新政问题就不大。” 朱标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确实是这个道理,要是万事都要和百姓解释清楚,那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朱橚并未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是陈述自己的见闻: “还有个原因,我觉得才是百姓不安的根源所在。” “很多地方对新政的执行并不彻底,依然在使用旧政策。” “甚至有官吏曲解新政为自己牟利。”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这些人统统该杀。” 朱标表情也不好看,却没有那么生气: “此事在意料之中,深化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等我……嗯,会继续深化革新,直至新政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接着,朱橚又讲了很多所见所闻,有好的也有坏的。 总体上来说,大明局势是蒸蒸日上的。 听到这里,众人的心情都好转了起来。 毕竟做了那么多,要是大明还破败不堪,就太打击人了。 对于朱标来说,从亲弟弟嘴里得知大明的基层情况,自然更具有真实性。 和锦衣卫调查的情况相结合,能让他对未来的施政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休养生息。 ----------------- 陈景恪得知自己徒弟回来,已经是下午了。 今天正好是他休沐,就躲在家里看书。 正看的入迷,就听有人说道: “老师,别来无恙乎。” 陈景恪疑惑的抬起头,待看清来人模样,惊喜的道: “周王?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朱橚先是见礼,然后解释道:“上午才到京城,和我爹娘他们聊了一会儿,就过来找您了。” 陈景恪高兴的道:“快坐快坐……” 然后抱怨道:“哎,老高你也真是,竟然不通知我,我也好出门迎接。” 门房老高赔笑道:“老爷这您可怪不了我啊,是周王不让我通知您,我哪敢不听他的啊。” 朱橚也笑道:“老师您就别怪罪他了,是我不让他通知您的。” “弟子登门,哪有让老师迎接的道理。” 陈景恪顺势说道:“倒显得我小气了,老高你回去吧,下次记得通知我。” 等老高离开,师徒俩才开始寒暄起来。 依然是朱橚讲述一路见闻,不过这次他讲的主要是医术方面。 都和哪些名医交流过,见过哪些奇怪的病人,最后学到了什么。 并且还把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拿过来求教,比如一些奇怪的病症。 陈景恪根据自己前世所学的知识,一一给出了解答。 就算不能给出肯定的答复,也会给出几个方向去判断。 这种博闻多识,让朱橚无比的敬佩。 以前他自己学识短浅,只是觉得陈景恪医术高明,却并不知道具体有多高。 现在自己就是名医了,游历天下进一步增长了见闻。 知道大部分医生的水平,也了解自己的水平在哪。 反而愈加能感受到,陈景恪医学功底的深厚程度,简直深不可测。 于是他发自内心的说道:“老师不能专注于医学,实在是医学界莫大的损失啊。” 陈景恪笑道:“所以我才将医术传授给你啊,不要让我失望。” 朱橚认真的道:“是,弟子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之后他又继续讲起一路见闻,不知不觉将话题扯到了医疗方便: “民间太缺郎中了,县城还好一点,乡村治病基本全靠神婆神汉和游医。” “这些人普遍不通医术,只知道一些简单的草药知识,病人能不能被治好全看运气。” “百姓生小病靠熬,生大病靠命……每年因此酿成的惨剧不知凡几。” “而且每个地方的郎中,对医术的认识和了解也完全不同。” “甚至相邻的两家医馆,对同一种病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陈景恪很是欣慰,你终于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于是问道: “你可知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朱橚说道:“缺少交流,各郎中敝帚自珍,不肯将医术传授给他人。” “若大家都能如老师一般杜绝门户之见,医术定能更好的发展。” “郎中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陈景恪不置可否,继续问道:“那你可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橚惭愧的道:“弟子不知,所以才来请教老师。” 陈景恪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继续问道: “你这次回来有何打算?等殿下继位,继续出去游历?” 朱橚摇摇头,说道:“不,短期我不准备外出了。” “我准备编写一本医书……也不能叫医书吧,就是为百姓介绍一下哪些野草可以食用,如何食用。” “顺便趁此机会梳理一下我的医学知识。” 陈景恪心头一震,想到了救荒本草,兜兜转转这本书还是要问世了吗? 面上却装作若无其事的问道:“哦?为何要编写一部这样的书?” 朱橚脸上带着哀伤的说道:“这些年我去过许多地方,就算是富庶之地的百姓,也是半粮半野草度日。” “逢灾年更是草根树皮都吃光……” “偏远地区的百姓最是凄惨,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都普遍食用野菜。” “我见过太多百姓,因为不懂的识别野菜被毒死。” “所以想编写一部书籍,将可食用的野菜总结在一起,给百姓一点帮助。” 即便已经在历史上知道了缘由,此时听他亲口述说,陈景恪依然动容不已: “好,好,好,你有如此悲天悯人之心,我很欣慰。” “去做吧,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 见自己的想法得到支持,朱橚非常高兴: “老师医学功底深厚,见多识广,想必一定知道很多可以食用的野草野菜。” “不知可否劳您将这些东西写下来……”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自然可以,但很多植物少量食用并无大碍,多吃则有毒。” “有些植物有毒,但制作得法也是可以食用的。” “具体如何,就需要你自己一点一点去验证了。” 朱橚说道:“老师放心,我会在王府的庄园里专门划出一块地,种植各种野草野菜,摸索食用之法。” 陈景恪点点头:“如此最好。” 他知道救荒本草的大致内容,也知道很多可以食用的植物。 但并不准备直接告诉朱橚,或者说不准备全部告诉他。 原因很简单,培养朱橚搞科研的能力。 而且朱橚是有自己的小团队的,这一次培养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连带着整个团队一起培养了。 陈景恪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去研究医术了,只能将此事寄托在朱橚身上。 这时朱橚再次问回最初的那个问题:“老师,不知方才那个问题,您可有解决的办法?” 陈景恪颔首道:“有一些想法。” 朱橚惊喜的道:“我就知道您一定有办法,不知是何法?” 陈景恪说道:“其一编写一部医书,将常见的疾病和治疗方法写下来,推广天下。” “地方上的土郎中,只要略懂一些医术能识字,就可以按照医书来治病救人。” 朱橚连声说道:“这个方法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陈景恪继续说道:“其二,开馆授徒,仿照书院开办专门的医学院,批量教导学生。” 朱橚迟疑的道:“这……医术高深,自古就是师徒带,这种大规模授课恐难以学精。” 陈景恪说道:“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懂吗?” “只要他们能照方抓药,治疗常见疾病就可以了。” “至于疑难杂症……我们可以从医学生里遴选有天份的学子,跟着我们深入学习就可以了。” 朱橚喃喃的道:“先解决有无……先解决有无……是啊,我怎么就糊涂了呢。” “民间缺的不是神医,而是能治疗常见疾病的郎中……” “谢老师指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316章 洛下学宫 陈景恪给出的建议,自然也不是他的原创,而是借鉴前世的一部医学名著《赤脚医生手册》。 这部书在中国的地位有多高,不用多做赘述。 江湖人称穿越者必备三大神书之一。 作为医生,陈景恪自然知道这本书,或者说这部医书也属于必读文献之一了。 现在让他复制这本医书是不现实的,但提出创意让这个时代的名医去编写,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这本书不只是能作为教材,还能对全国的医学体系做一个梳理。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地域太广阔了,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药材。 这就导致,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认识,治疗方法也存在极大差异。 再加上敝帚自珍,导致医学体系混乱,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赤脚医生手册》将常见疾病进行归纳整理,其实就是对医学系统的一次梳理。 以前陈景恪想要自己弄,只是随着在政治领域越陷越深,已经没有那个精力了。 既然朱橚发现了这个问题,那正好交给他去做。 而且…… 考虑了好一会儿,陈景恪终于下定决心,将书架上将近一米厚的一摞子手稿都取了下来。 “你知道这是什么吧?” 朱橚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从椅子上站起,小心的说道: “这应该是老师的《本草纲目》的手稿吧。” 陈景恪小心的拂去上面的灰尘,说道: “是啊,都落灰了,这个梦想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 朱橚安慰道:“老师何必灰心,时间还长着呢。您每天稍微抽点时间,相信总有一天能完成的。”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可能了,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将此书编撰完成,需要毕生之功方可。” “我每日耽搁于政务,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别的了。” 朱橚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劝说。 陈景恪也不需要他劝,感慨过后,看着他说道: “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你可愿意帮我完成这个愿望?” “这……”朱橚犹豫了。 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也没时间。 外科手术要研究,编写可食用植物的书籍,编写常见疾病诊疗书籍,甚至还要开医学院…… 分身乏术。 可是想到陈景恪无私传授医术,他又实在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道: “好,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只是……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编好。” 陈景恪笑道:“你误会了,我不是让你自己写,而是找人编写。” 朱橚愣了一下,说道:“找人编写?您自己也可以啊,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你应该知道算学研究班吧?推广医学只靠你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必须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 “编写医书是一个很好的凝聚相关人才的契机。”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医书。 参与到别人的医书编写中去,挂个名字,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能将人聚集在一起,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拿出压箱底的医术进行交流。” “借助群体的力量,可以编写医书,可以更好的研究医学,推广新医术。” “如果你想建立医学院,也可以从这些人里面选择先生。” 朱橚自然知道算学研究班,或者说但凡关注陈景恪的人,没有不知道它的。 更知道它在陈景恪的计划里,起到了多大的作

相关推荐: 末世之红警崛起   一窗之隔   我在古代有片海   快穿之花式攻略   我的毒舌男友_现代耽美_BL   假女友被迫成真这件事   九转霸体   狠角儿(NPH)   我妹要袭击我怎么办   女王的美男二十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