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24章

第124章

感。” “等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厌恶感,任由他们说的天花乱坠都没用。” 试想一下,当西方传教士吹的天花乱坠,描述他们的神多么伟大,信仰他们有多少好处的时候。 华夏百姓冷不丁来一句:听说你们的神不让祭祀祖先,真的还是假的? 那种场景想必是极有意思的。 朱标思索道:“有道理,一味的隐瞒反而不是好事,是时候让他们了解一下外界信息了。” “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教化百姓,强化华夏文明的概念,就相当于是为我们穿上了盔甲。” “但只有盔甲还不行,再坚固的盔甲总有被攻破的一天。”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所以在穿好盔甲后,我们还要有锋利的武器。”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问道:“武器从何而来?” 陈景恪说道:“宗教。” 朱雄英疑惑的道:“宗教?” 朱标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陈景恪点头道:“对,就是宗教,对付宗教最好的武器就是宗教。” “基教和伊教在互相碰面之前,可以说无往不利。” “可等他们碰面之后,却谁都奈何不了谁,然后陷入了无止境的拉扯战。” “我们也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招术来对付他们。” 朱雄英恍然大悟,激动的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大明有佛道两个宗教,让他们主动出击,去和基教伊教碰一碰。” 朱元璋眉头一皱,说道:“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小心被反噬。” 朱雄英冷笑道:“嘿,不听话抽两鞭子就好了。三武一宗能做的事情,咱大明可以做的更彻底。” 朱标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佛道两教太过于温和了,恐怕不是西方二教的对手。” 陈景恪颔首道:“确实如此,被驯化的太久,佛道作为宗教确实有些不合格。” “不过问题不大,鞭子可以让他们变成温顺的绵羊,自然也能让他们变成吃人的狼。” “就看朝廷准备如何用他们了。” 朱标深以为然的道:“也好,找个时间,我召佛道两家过来谈一谈。” 陈景恪说道:“不,要让他们来求我们。” 说到这里,他对朱元璋说道:“要劳陛下出一次手了。” 朱元璋秒懂他的意思,笑骂道:“嘿,臭小子,脏活累活就想起咱来了。” 陈景恪笑道:“洪武大帝威震天下,一句话就能给佛道两家吓瘫了,最适合做这个事情。” 朱元璋笑道:“别拍咱的马屁,咱不吃这一套。” “说吧,让咱做到什么程度?” 陈景恪说道:“狠狠的往死里打,只要给他们留一口气就行。” 朱元璋指了指他,说道:“你小子才是真的吃人不吐骨头,就这所有人还都夸你心善。” 陈景恪知道他在开玩笑,所以也没有解释,而是顺手拍了一记马屁: “都是在陛下您的羽翼庇护下,才有我今日啊。”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不学好,越来越会拍马屁了。” 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来,大殿内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 接着四人一起讨论了如何施行教化,如何敲打佛道两家,又如何让佛道两家走出去。 等事情有了头绪,朱雄英见时机差不多,就主动将话题扯到了河西走廊上面。 把陈景恪在城门楼上的话转述了一遍。 陈景恪又补充道:“西域是我们走出去的陆上通道,只有掌握了这里,才能掌握对外的主动权。” “河西走廊是西域的桥头堡,想要经略西域就必须掌握此地。” “而且河西也是重要的产粮基地,能就近为西域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张掖的删丹山最适合养马,最早冠军侯霍去病在这里设置军马场。” “唐朝时期也是最重要的养马地,据记载巅峰时期,同时在这里饲养了七万匹马。” “唐末之后中原失去了对这里的统治,马场也被废弃。” “如果重设军马场,每年至少能为朝廷提供超过万匹战马。” “对大明的马政是个极大的补充,也能缓解百姓的压力。” “拿下这里,远比派遣大军深入草原,更符合大明的长远利益。” 朱元璋说道:“咱不是不知道河西的重要性,只是这里汉人太少了,无法维持长久驻军。” “当年让冯胜撤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朱雄英插话道:“今日不同往日,这几年朝廷陆续往那边迁徙人口。” “据我所知,嘉峪关以内已经有了超过五千户人口,足以支撑一支军队常驻。” “而且为了应对河套和陕北高原荒漠化,我们即将对那里的人口分布进行调整。” “可以将一部分人迁徙到河西去。” “前两年可能还需要朝廷支援一部分粮草。” “等那些人扎根,河西将再次繁荣起来。” “到那时我们应该也完成休养生息了,正好出兵西域。” 朱元璋思考许久,依然没有做出决定,而是问朱标道: “你如何看?” 朱标说道:“接下来几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不会发动大规模战争,有能力支撑对河西走廊的开发。” “但前提是,军队必须要保证百姓的安全,不能被北元袭扰。” 朱雄英说道:“此事简单,堡垒计划先在河西施行。北元敢来,牙都给他们硌掉。” 朱标点头道:“那我没有什么意见了。” 朱元璋这才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办了,咱这就……嗯,标儿你看着办吧。” 朱标也没有推辞,当即说道:“好,我这就将魏国公他们找来商议,制定全盘计划。” 接着几人就河西战略进行了讨论,完善了许多细节。 顺便还聊到了西域战略该如何施行。 陈景恪提出了一个建议:“将西域战略全权交给晋王实施,朝廷只要给予支持就可以了。” 朱标也非常支持,说道:“三弟想在碎叶川建立自己的封国,想必他会很乐于接受这个任务。” 朱元璋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甚至对陈景恪的建议,他还十二分的满意。 没有因为立场关系,就随意猜忌打压别的宗亲。 事实上陈景恪让朱棡去西域,还真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边宗教氛围浓厚,用暴力手段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但又不能彻底将那里摧毁,否则重建会很麻烦。 朱棡是最适合执行这个计划的人选。 一来他塞王的身份,不用害怕背黑锅,敢于下手。 二来能力确实很出众,能掌握好那个平衡。 之后大家又追溯了一番汉唐时期,经略西域的往事。 朱元璋等人说的基本都是班超,西域都护府,安西军,屯田之类的。 陈景恪则重点提到了一个人: “博望侯张骞,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华夏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不只是看,还身体力行的去做。” “若没有他的开拓,华夏不知要何时才会将目光放在那里。” “以他的功绩,完全有资格在史书里独享一篇传记。” “只可惜,他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不符,功绩被掩盖了。” 朱雄英立即说道:“那就给他加上,大明单独为其列传。” 朱标也没有反对,说道:“为他写一篇传记,倒也不是不行,还能激励大明子民勇敢的走出去。” 这时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咱本来还在想,应该给赵秩什么样的封号,不如就封他个博望侯吧。” 第295章 建文?嘉文? 接下来,朱标利用年前的最后时间,召集徐达和五军都督府的众将领开会。 众将很好奇朝廷为何会临时更改计划,但却并没有反对此事。 深入草原去寻找早有准备的也速迭儿,并非明智之举,大概率是无功而返。 打河西走廊就太简单了,而且战略意义更大。 在众将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就制定了全套的河西战略计划。 包括如何打,打下来如何治理,如何建立碉堡群等等。 经略河西仅靠军方是无法做到的,必须要行政系统配合才行。 在计划制定完成之后,朱标又找来了水部郎中白英,询问了陕西那边的情况。 白英这两年并没有出去修河,而是在培训人才,顺便搞搞调研工作。 比如对历代治水经验进行了总结。 比如制定了隋唐运河复通方案。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植树造林计划,自然也在其中。 为此他还深入当地,实地考察,针对性的做出了计划。 而想要恢复植被,首先就必须对当地人口分布做出调整。 如何调整人口,自然也要听他这个专家的建议。 白英显然早就制定好了全盘计划,此时听朱标问起,没有丝毫为难犹豫,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某某地虽然植被还不错,但人口密度太大,存在过度开垦情况。 应该将一部分迁走。 某某地情况良好,可以迁徙一部分人口过去。 这里植被被砍伐一空,需要人为干预才能恢复。 那里还有一些稀疏的植被,且有不错的降雨。 可以将人迁走封山育林,用不了几年就能恢复。 能节省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听到如此详细的计划,朱标也不禁振奋起来。 自从听说温寒变以来,陕北和河套就是朝廷最大的心病。 那里一旦出问题,整个国家的战略都会受到影响。 别的不说,黄河泥沙剧增,接下来几百年朝廷都要投入无数资源去治河。 虽然现在陕北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恶化,可想要修复也很难。 甚至可以说,人类主动修复自然环境,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之事。 能不能做成?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别到时候陕北没恢复,大明给弄亡国了。 现在看了白英的详细计划,他终于有了一些信心。 虽然很难,但至少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让人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希望。 朱标重点关注的是人口分布调整计划,在拿到详细的数据之后,就再次召见了户部尚书邱广安。 “参照这个计划,从陕西迁徙一万户去河西。” 听到这个命令,邱广安心中一激灵。 朝廷要对河西动手了?不是说开春要打北元吗? 是三路出击,还是晋王的战略目标做了调整? 只是一瞬间,他就得出了结论,是后一个答案。 如果是三路出击,朝廷应该提前调集军队。 现在毫无动静,就只能是临近的晋王改变了作战目标。 但现在军政分离,军事作战不是他能置喙的。 所以他装作疑惑的道:“河西有一半在蒙古王公手里,迁徙如此多的百姓,恐不好安置啊。” 朱标倒是没有瞒他,说道:“开春晋王就会出兵夺回河西,在六月份之前必须将第一批三千户迁徙过去。” “在年底之前,将剩余七千户全部安置好。” “提前准备好种子、农具、耕牛和口粮,不要屈待了百姓。” 果然如此,邱广安回道:“是,臣一定完成任务。” 朱标提醒道:“在晋王出兵之前,莫要走漏了风声。” 邱广安连忙道:“臣明白。” ----------------- 从皇宫出来,邱广安对车夫说道: “去陈伴读府上。” 不论是河西战略,还是陕西移民计划,都不是小事。 陈景恪肯定知道内情,他想过来问问详情。 掌握朝廷下一步动向,才更好做事。 一路来到陈景恪家门口,刚下车就见到徐达溜达着从里面走出来,他连忙行礼。 徐达似乎早就猜到他要来,一点都没觉得奇怪,朝里面指了指道: “进去吧,正好里面没人。” 说完不等他行礼,负着双手离开了。 邱广安立即就知道,徐达来这里的目的,恐怕和自己差不多。 甚至两人方才还谈论过自己的事情。 这样想着,就在管家的带领下径直来到了大堂。 见过礼之后,陈景恪笑道:“你来的真巧,魏国公刚刚才离开。” 邱广安顺着他的话说道:“方才在门口遇到魏国公了,你们谈的可是河西之事?” 陈景恪颔首道:“看来殿下都和你说了,就是河西之事。” “经略河西事关重大,你可要上心啊。” 邱广安也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朝廷经略河西,可是为谋求西域做准备?” 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么简单,陈景恪心道。 “对,朝廷的真正目标就是西域,而且将由晋王坐镇河西,全权负责此事。” 晋王亲自负责?邱广安心中一突。 这位主可不好伺候,工作做得不到位,他可是真敢骑着马到洛阳来打人的。 同时他也知道了,朝廷对此事的决心。 以后的工作中,河西方面的优先级必须提到最高。 否则不论在别的方向做出多大成绩,只要河西方面出了问题,都等于零。 接着他又问了陕西那边的事情。 陈景恪自然不会对他说小冰河期的事情,只是说道: “根据白郎中等人的调查,黄河泥沙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于陕北高原和河套平原。” “与汉唐时期相比,陕西的植被大面积退化,土地严重荒漠化……” “朝廷准备调整当地人口分布,想办法增加当地植被面积,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水患。” 邱广安咂舌不已,这工程可太大了啊。 但作为户部尚书,他更担心的是财政问题。 还是那句话,别黄河没治好,把大明给弄亡国了。 邱广安迟疑了一下,说道: “大明建国才二十余年百废待兴,不若再等几年,朝廷略有盈余再去治理也不迟啊。” 陈景恪严肃的道:“经过元末动乱,现在人少地多,朝廷有能力调整人口分布。” “再过二三十年,人口必然膨胀,再想调整人口就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 “且建国之初是官僚系统最有效率的时期,再过上几十年,是什么情况你比我清楚。” “如果我们不做,后人就更没有机会去做了。” “所以,此事必须要做,还要做好。” 不过他也知道邱广安是出于公心,就安抚道: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朝廷还是懂的,这个计划会用五十年乃至百年去完成。” “在不影响国家稳定的情况下,每年完成一点,日积月累总能有所改善。” 邱广安这才略微放心,说道:“原来如此,是我多虑了。” 之后两人又谈了一些别的事情,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谈到了远洋商队的事情。 陈景恪也很好奇到底赚了多少,就问道:“财货清点完毕了吗?” 提起此事,邱广安也不禁笑了起来。 海贸的利润内帑和国库三七分账,七成利润归国库。 大笔财货入账,他这个户部尚书自然开心: “才清点了五分之一左右,不过估测能有十倍的利润。” 陈景恪早有猜测,依然不禁感到震惊:“海贸的利润实在是大啊,难怪那么多人不要命一般出海。” 然后他又问道:“现在百官对海贸之事是何看法?还反对吗?” 邱广安回道:“在巨额利润面前,大部分人都改变了态度。” “只有少部分依然认为农耕才是根本,商业会坏了人心。” 陈景恪却没有嘲讽那些人,只是说道: “他们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农才是一切的根本,否则再多钱财都毫无意义。” “你是户部尚书,不能只盯着国库里的钱财,更要把握好粮食生产关。” “海贸兴盛之后,丝绸、瓷器、茶叶、棉布等价格飞涨。” “必然会有人为了钱财,改稻为桑,毁田种茶。” “一定要监管好此事,不要坏了农业根本。”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朝廷发展工商业,就是给百姓找一条种地之外的存活之路。” “有些山地确实不适合种粮食,倒也不是不能改种桑茶。” “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拿捏,就是你这个户部尚书的责任了。” 邱广安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压力铺面而来,又要保证粮食生产,又不能一刀切。 难。 陈景恪笑道:“怎么,怕了?” 邱广安摇摇头,深吸口气说道:“怕,我就怕事情太简单,没有成就感。” “现在朝廷变革不断,正是我辈大展拳脚的时候,又岂能畏惧不前。” 说到这里,他感慨的道:“没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别人都是尸位素餐之辈。” “换我来,一定能大展拳脚,干出一番大事业。” “真坐在这个位置上才知道,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按部就班的将事情处理好,就已经需要耗尽全身力气,哪还有什么精力去干别的。” “最难的还是不知道自己所思所想是否正确,害怕去做了酿成大祸。” “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只想着全身而退,不想以身犯险。” “索性就什么都不去做,按部就班萧规曹随,永远都不会错。” “我最佩服的不是你的才华,而是你敢于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左右国朝制度,决定亿万黎民生死,这种勇气世上屈指可数。” 这一番吹捧,陈景恪也不禁有些飘飘然,笑道: “可能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两人又谈了一会儿,邱广安起身告辞。 他自觉这一趟来的很值,打探到了很多朝廷的动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有了明确目标。 他自信能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干出一番成绩。 陈景恪将他送到大门口才返回,屁股还没挨着椅子,就见福清陪着父母有说有笑的走了进来。 他又起身迎接:“怎么样,热闹吧?” 冯氏滔滔不绝的道:“热闹,太热闹了。全洛阳的人都去了,承天大道被挤的水泄不通。” 朝廷在承天大道办了一个展览会,把海外的奇珍异兽放在那里,供大家参观。 福清笑吟吟的道:“如此多海外奇珍异宝,任由百姓参观,可不就是很热闹。” 冯氏说道:“是啊,宝贝太多了,眼睛都不够用了。” 福清说道:“要是母亲喜欢,回头我去宫里拿几件回来。” 冯氏摇头道:“那东西看看就行了,带身上怕丢了,藏家里怕被人偷,要它做什么。” 陈远在一旁说道:“那些东西有啥好看的,还是猛兽好玩,那狮子头和斗一般大,要是能驯服……” 冯氏没好气的道:“咋,你还想养一头?” 陈远赌气的道:“养一头又咋了,明天我就找陛下讨一头回来。” 冯氏怼道:“去吧去吧,你被吃了正好,省的我看到你糟心。” 陈远:“……” “不可理喻,我不和你说了……晚饭也不用喊我了。” 说完就往后院走。 冯氏拔腿跟了上去:“为啥不和我说,晚饭你想不吃就不吃吗,饿坏了还不是要我伺候……” 看着两口子离去的背影,陈景恪相当无语。 以前两口子也没这样啊,怎么年龄越大就越喜欢抬杠了。 当面抬杠气的不行,一会见不到人又开始到处找。 可能这就是少年夫妻老来伴吧。 福清羡慕的道:“希望我们老了,也能如爹娘这般……” 陈景恪暗暗摇头,他无法理解吵来吵去有什么意思。 表达感情的方法很多,没必要非用这种吧? 当然,这话他肯定是不会说出来的。 随着年龄的不同,心态也会出现变化,万一自己老了也变成这样了呢。 谨防回旋镖。 最近大明最热闹的事情,不是过年,也不是要对北元用兵,而是远洋商队的返回。 那些奇珍异宝,确实闪瞎了大家的眼睛。 关于要不要下西洋的争论,也消停了下来。 陈景恪是知道为何朱棣时期,群臣反对下西洋的。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他给出的建议是,下西洋的利润内帑和国库三七开。 这一下子,就让群臣没有理由反对了。 而内帑呢,其实也不缺钱。 不说别的,玻璃的利润就足够了,朝廷还需要内帑出钱来填补亏空呢。 朱元璋很舍不得这么多钱,老子辛辛苦苦赚的钱,为何要分给国库?还让国库拿大头? 还好,朱标是知道事情轻重的,在他的劝说下老朱才不情不愿的同意了这个分配方案。 这个举动果然堵住了群臣的嘴。 再大的道理,在堆积如山的金钱面前,都显得有些虚。 况且,群臣又不是真的迂腐,他们反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怕入不敷出。 现在能赚钱,而且钱还归了国库,自然就不担心了。 徐达等权贵也赚的盆满钵满,引起无数人的羡慕。 然而就在此时,他们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卖船。 将所有的船全部出售,一艘不留。 一般人还在奇怪,不确定能不能赚钱的时候,你们那么积极的打造船队出海。 现在确定能赚大钱了,为何反而将船队给卖了? 聪明人则都佩服不已,这政治智慧……难怪人家能坐在那个位置。 朝廷对远洋使节团的封赏,也在新年的前一天宣布。 赵秩灭吕宋、出使海外……诸功并赏,被封为博望侯。 耿子茂也因灭国、出使等功绩,被准许继承祖上爵位。 不过考虑到其祖父耿再成的爵位,都是死后追封的。 而追封爵位带有荣誉性质,说白了就是有些虚高,不好直接继承。 于是礼部重新核对了耿再成的功绩,认为其理当封侯。 朱元璋就同意了这个决定,封耿再成为高阳侯。 并由耿子茂继承此爵位。 总算是圆了耿氏一脉的心愿。 而勋贵群体,也都是乐见其成的。 对耿子茂的封赏,再次证明皇帝是念旧情的。 大家都可以安心享富贵了。 不过徐达等人卖船的行为,也确实给权贵们提了个醒。 要掌握好分寸,洪武皇帝可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真犯了忌讳,恐怕死的比谁都惨。 眨眼又到了新年。 因为远洋使节团的事情,今年的新年尤为热闹。 五十余国家、势力、部落的使节前来朝觐。 再加上跟随远洋使节团一起来的各国使节,总数超过了一百家。 终于有了点万国来朝的架势。 朱元璋本来想过完年就让位的,却再次被朱标阻止了。 “这种大事,必须要等三弟四弟回来才行。” “况且他们统兵在外作战,国内应该以稳定为主,不适合发生皇位更替。” “且等他们得胜归来,再说此事也不迟。” 于是,皇位更替的事情,再次被推后了半年。 陈景恪啼笑皆非,这都特酿的第几次了。 人家是巴不得赶紧上位,生怕晚了出变卦。 这一家子倒好,你让我推的。 不过虽然没有登基,却不耽误一家子商量朱标的年号问题。 朱元璋是武皇帝,按照规矩朱标应该是文皇帝。 所以大家想来想起,都和文离不开关系。 最后两个年号获得了最多人赞同。 老朱一脸得意的道:“建文建文……洪武,建文,一看就是爷俩。” 其他人也都觉得不错。 只有陈景恪一脑门黑线,什么玩意?爹用儿子的年号是吧? 朱老四有没有做噩梦? 马皇后说道:“嘉文也不错啊。” 陈景恪:???????? 好好好,嘉文一世是吧。 以我和老朱家的关系,是不是改个名字叫盖伦啊。 不过还好,朱标哪个都没选,他有自己的想法: “建章,这个年号如何?” 建章,是汉武帝处理政务的宫殿的名字。 而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建立规章制度。 可见朱标的雄心壮志。 最终,这个名字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不过这个年号还要等明年才有机会使用。 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还好没有选那两个名字,否则他都要吐血了。 这天他下班回家,刚到门口,就见一名长相奇特的人出现在他面前,用怪异的腔调说道: “陈伴读,我是一名来自西方的学徒,希望能拜访于您。” 第296章 无题 “什么人,站住。” 眼见陌生人靠近,陈景恪身边的护卫立即上前阻拦,他们的一只手甚至已经抓在刀柄上。 来人吓了一跳,连忙举起双手示意没有敌意: “我叫阿扎萨,来自西域,和赵少卿认识,今日特来拜访陈伴读。” 他汉语说的本就不好,着急之下就更是含混不清,根本就听不清在说什么。 陈景恪只一眼就认出了他的大致来历,大胡子、头巾、长袍,标志太明显了。 虽然听不清对方具体在说什么,但赵少卿这三个字还是听懂了。 十有八九是跟随赵秩的商队一起来的。 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反而后退了两步。 万一是帖木儿派来刺杀自己的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在大明的真实地位。 作为大明的敌国,派人来刺杀他是很正常的事情。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小心点总是没错的。 阿扎萨放慢语速,又把方才的话说了一遍。 陈景恪却并没有就此见他的打算,而是说道: “既然认识赵少卿,就应该知道如此登门拜访是为失礼,先学学礼仪再来吧。” 阿扎萨露出一丝尴尬,他岂能不知道堵门口拜访很失礼,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他也想走正规程序拜访大明的大儒学者,但都被拒绝了。 没办法之下,他只能直接登门拜访。 别说,这么做确实有一定效果。 虽然很多人依然拒绝,但有些学者认为他有诚意,就接待了他。 有些出于好奇,还有些是不耐烦想快点把他打发走,总之用这一招他确实见到了不少人。 以至于他慢慢的也习惯了,用这种方法登门拜访。 没想到,今日竟然被指责了。 他却没有辩解,而是充满歉意的道: “是我失礼了,改日再来赔罪,请陈伴读能拨冗相见。” 说完再次行礼告辞离开。 陈景恪反而有些意外,这人就这么走了? 然后他对一名护卫说道:“让蒋指挥使去查一查这个阿扎萨,隐蔽一点。” 蒋瓛那边还没有传来消息,赵秩却先找到了他。 第二天一大早,等待早朝的时候,他正和徐达等人闲聊,赵秩过来说道: “陈伴读,能否借一步说话?” 陈景恪立即想到了阿扎萨的事情,莫非是来说项的? 果不其然,来到无人处

相关推荐: [咒回同人] 天与暴君的妻子每天都在想什么   人皮嫁衣   代码与舞蹈   荷尔蒙陷阱   女王的美男二十四宫   [HP]死亡尽头(德哈)   傀儡(H)   修真高手在校园   小网红星途史_新御宅屋   后来我们会怎样(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