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荷等物。 观川不在,昙林望着石灰池中的白骨观想,身边焚着一炉香,他徐徐道:“你们师徒俩非常相似,生于幽暗之处,很容易被这种霁月光风、纯真仁善的人深深吸引。” 韦训盘腿席地而坐,用薄荷叶仔仔细细擦手,随口回答:“是,我们这种黑暗中的生物,特别喜欢亮闪闪的好东西,不然呢?谁喜欢阴阳怪气的糟老头子?” 昙林又道:“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三毒六欲七情八苦九难十劫,你既然不属于娑婆世界,何必贪恋虚妄温暖,来这里遭受诸般痛苦。” 韦训言简意赅地说:“我自找的。” 昙林移动眼神,深深望向他,问:“难道你不想知悉陈师古曾经的往事?” 韦训断然拒绝:“不,没兴趣打听他干过什么。”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世间身中痴毒者甚多,当到了被心魔控制的阶段,就很难得救了。” 昙林不由得望了一眼角落供养人的木塑,继续劝说韦训:“其实你最合适做九相观修行,明心见性,破除对皮相的执着,无论什么绝世佳人、翩翩少年,早晚会骨化形销。红颜枯骨,不值得留恋。” 韦训冷冷地说:“我观过的死尸比你多千百倍,别拿这套来诓骗。” 昙林叹了口气,又换了一种说辞:“那你总该在乎那个小娘子的安危?一旦为心魔所困,伤人伤己,难以自控,你总不想因为悔恨变成陈师古那种疯癫样子。倘若你痴毒入脑发了疯,她可能承受你一击?” 韦训擦手的动作立刻迟缓下来。 昙林见他这次没有反驳,乘胜劝说:“当年认识陈师古的人,活下来的只剩下老衲一个了,等我老死,就再无人知道那段往事,他遗留在人间的余毒,总该有人防范。你只当是听一个故事,至于听完后作何反应,那是你的自由。” “我第一次见到陈师古是那年春天的曲江宴上。那是为当年新榜进士举行的盛大宴会,堪称大唐最风光的活动。圣人兴之所至,以万乘之尊出席,命人将宴席搬到御船上,在曲江之中泛舟观景。 登船之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被卫戍的金吾卫拦住了,不许他上船。那人肤色微黑,身材剽悍挺拔,腰间悬着一柄短剑,虽穿着素色罗袍,却难掩一身桀骜气质,怎么看都不像是文人。 金吾卫怎敢让这等样人与皇帝同船共度,动手驱逐,那年轻人本想一走了之,被他身边的朋友劝住了,让他掏出金花帖子,证明确实是新榜进士身份,又拔出剑来检查,只是一根生锈的铁棍。 这个怪人便是陈师古,我当时不认识他,但他的朋友元煦却跟我很熟。我们同为洛阳人士,两家原是故交,元氏家族是北魏拓跋皇室后裔,祖上是清贵名门,到他父兄一代虽然已经没落了,依然诗书传家。 元煦父母早亡,靠他长兄元邑和嫂子李娴抚养长大,元邑时任伊川县县令,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夫妻两人没有孩子,便把这个幼弟当做儿子抚养。元煦自小就有洛阳神童之称,才气声名远播,十四岁就通过州学考试,获得去长安省试的资格,很可能成为有唐以来最年轻的进士……” 韦训打断了昙林的滔滔不绝,“这人跟老陈有关系,跟我没关系,我不想听你啰嗦。” 昙林叹道:“如果跳过元煦,那么就没办法说陈师古,此人便是他入魔的根源。元煦拿到省试的资格后,拒绝了老师的推荐,理由是他有个朋友刚开始识字,他想等着朋友的进度赶上,一起去长安。 从识字到应举之间的学业差距有云泥之别,这理由简直可笑至极,元邑大发雷霆,然而元煦性格外柔内刚,虽是稚气少年,意志坚决,谁都不能左右他的决定。这个刚学会识字的朋友,就是陈师古。 据后来元邑和李娴在大理寺狱的供词记述,元煦跟陈师古的友谊是从何时开始的,他们不太清楚,只记得有一年清明节,全家去北邙山为父母祖先扫墓,见到这个衣着褴褛的黑瘦少年。他看起来比元煦年纪小一些,也可能因为吃不饱身量不足。 陈师古自称家住北邙山附近,庶族出身,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但据元邑夫妻俩回忆,元家跟陈师古结识十几年,从来没有见过他任何一个家人。元煦对这个出身微寒的朋友非常照顾,见他有心向学,解囊为他购置纸笔用具,亲自教他识字读书,并赞扬陈师古比自己聪明得多,是真正的神童。” 韦训听到“亲自教他识字读书”那句话后,倨傲之气无形间低了下去,不再频繁打断昙林的叙述。 “元邑非常反对这段友情,认为这个来路不明的穷小子耽误了弟弟的锦绣前程,然而接下来天宝之乱突然爆发,安史二胡侵袭中原,祸乱滔天,大唐官兵不敌,只能借兵于回纥,作为酬劳,回纥两次劫掠洛阳,百姓十不存一,幸存者在寒冬以纸衣裹身。 在这样人人朝不保夕的乱世之中,陈师古挺身而出,带领元氏一家进入深山躲避兵祸,赴汤蹈火保住了他全家性命。元邑夫妻这才意识到,这个贫寒少年可能并非普通布衣,而是身负绝艺的江湖侠客。元煦以真率诚挚相待,陈师古则回报以江湖义气,唯有乱世才见人心。 从此两人结为挚友,同窗共读,元邑不再干涉,资助陈师古学业,只当养了两个弟弟。前因天宝之乱,后因吐蕃占据长安,科举有六七年没能正常举行,直到内乱彻底平息,朝廷重新开科取士。元煦和陈师古两人皆已成年,携手去往长安,元邑动用一切人脉,竭力为他二人介绍文坛领袖、朝中显达,以获得前辈推荐。 元煦行弱冠礼后,取表字“晏之”,元晏之人如其名,煦如春风,晏然和畅,交往过的人没有不喜欢他的。然而这个看起来最温和亲切不过的青年却有着最远大的志向,幼年失怙恃,见识过万民生灵涂炭,参加科考不是为了博取功名,而是为了实现济世安民的抱负。 以这样清贵的家世,出众的品貌才华,加上兄长元邑的鼎力扶持,考上进士可说是十拿九稳。 陈师古则不一样。他出身庶族白丁,朝中没有任何亲属靠山,行卷、温卷时,很多显贵连面都不愿意见。其实以他武功,走武举的路才更合适,但他本人对仕途并不热衷,更没什么兼济天下的抱负,来长安是为了陪着元煦考试。 权贵不待见,他也不在意,别人行卷投递诗词歌赋,陈师古投递传奇志怪故事,而且只给上卷,阅读的人卡在中途百爪挠心,想往下看,只能招他来面谈。那时节我也在长安备考,未见其人先阅其文,他写的志怪文采飞扬,恢诡谲怪,读之令人惊心动魄,不像是人间的故事。 陈师古出名第一在作品,第二就是他仪态不好,站着如松似柏英气勃勃,可连正坐都坚持不了多久,拜见尊长前辈时,更显得傲慢疏懒,长安
相关推荐:
爸与(H)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挚爱
玩笑(H)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火影之最强白眼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