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列腺肥大,治疗效果依然不佳。但凡遇到心情不好时,或饮食寒凉,或外感风寒,都会小腹冷痛、胀气难受。身体没得过大病,最怕的就是怄气,这个毛病真是缠人!” 刻诊:观其气色精神尚可,面色略显萎黄,舌质偏淡,舌苔白润;切其脉,细弦偏迟。思其七旬之人,身体现在这个状况还算可以。据其不适症状因由,结合舌脉反应,应为下焦虚寒、脾失健运、气不顺和使然。治宜健脾温肾、理气散滞为大法,方用九炁丹加减。人参9g,焦白术、炒山药、补骨脂各15g,肉豆蔻、益智仁各9g,附子、炮姜、吴茱萸各6g,乌药、香附、橘核、小茴香各12g,炙甘草6g,粳米15g,3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 处,早、晚食远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服药期间忌食绿豆、萝卜、茶水、酸菜及一切生冷寒凉之物,以免降低药性。总宜心情愉悦,饮食温和,注意保暖,谨防感冒为要。 此案与马某案病情相近,都属于下焦虚寒,气滞气聚,时或上窜作痛,故采用同一主方九炁丹,加以理气散滞止痛之味。不同的是,黄某时感睾丸坠胀,痛虽不甚,但总感不适,故在理气药中加用小茴香、橘核,以兼治类似寒疝的睾丸坠胀微痛。 12 月16 日二诊。自诉:“疗效很好,1 剂药见效,3 剂药小腹冷痛消除,大便也已成形,心情好多了。我本想照方再抓3 剂,但又怕不对,故来告知,您看还吃药不?” 观其面色已见微润,舌质微红,舌苔薄黄;复切其脉,转为缓匀,细弦偏迟之象已无。上方附子、炮姜、吴茱萸量各减至3g,恐其热性之味多服,复增他患。七旬老人,虽属下焦虚寒但不甚,平时并无他恙,仅是阳气不足,偏寒气滞,调理病去,即不可原方原量再进,此亦《神农本草经》用药之义。原方减量后可续服3 剂,加以自我调摄,寄希减少复发。 2014 年9 月5 日,黄某又来复诊。自诉:“昨天刚出院,又全面检查了一遍,仍未查出明显疾病,也就是个前列腺肥大。这次住院是和老伴怄气引起旧疾复发,症状和以前大致相同,小腹冷痛,胀气上窜,胸脘憋闷,寝食难安,半个月治疗,不适症状未见明显消退,故再来请您用中药调治。” 视其形体精神,与3年前并无明显变化,舌脉与首诊时也都相近,便嘱其仍用2011 年12 月10 日所开原方原量,先服3 剂再诊。 9 月10 日四诊。自诉:“服药效果与3 年前相同,不适症状已基本消除,能否原方配制丸药续服?以免我来回奔跑。” 思其身体并无他疾,仅是下焦虚寒,小腹胀气冷痛缠绵,患者的要求也较合理。嘱其原方取5 剂,共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6 ~9g,日服2 ~3 次,稀粥或温开水送服。但要减少复发或根治,还要自己胸怀豁达,少怄气,注意保暖,配合治疗,以求痊愈。 按语:黄某的小腹冷痛小疾之所以缠绵难愈,应与他的性格有关,因为每次复发多数都是和老伴怄气引起。复发严重时,甚至饮食难进,从小腹到胸脘胀闷难忍,坐卧不安。医院检查又无大病,中医辨证也就是下焦虚寒,气聚上逆,病似奔豚而又不完全相同。治法以健脾温肾、理气散滞为主,故选方也用九炁丹加减,服下效如桴鼓,不逾3 剂获安。但致病原因不除(怄气、受寒),故屡治屡犯。此类患者不为少见,但能遵医嘱,重养护,远离致病诱因,则治愈后疗效方能巩固,复发次数自然就会减少、减轻,乃至治愈。 对黄某顺访2 年,旧疾未见明显反弹。凡感到小腹不适时,即服丸药二三日,小腹冷痛胀气即除,加以自我调养,尽量少生气,饮食远离寒凉,保暖,谨防感冒,即可避免老毛病的复发,身体也依然保持基本健康。 4.脐腹胀气,脘胁憋闷 李某,男,45 岁。2013 年8 月20 日首诊。自诉:“我每次发病都是从肚脐处胀气,随之窜到胃部、两胁,甚至胸咽部憋胀,不能吃喝,时欲呕吐,欲嗝不出,也无矢气,其难受之状无法形容。到医院反复检查过,除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别的没啥毛病,但是住院、吃中药,只能暂时减轻,老治不好,且莫名其妙地复发,上述症状加重。连续五六年,折腾得我连班都上不成!这次出院才几天,昨晚又开始严重了,饭不能吃,水不能喝,前面胸腹胀痛,后面脊背强滞,我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刻诊:见患者形体偏瘦,情绪不宁,甚至焦虑,一句话重复多次,充满疑虑、失望。面色乏泽,萎黄暗隐淡紫,舌质淡暗,苔少微腻;切其脉,细迟微弦;抚摸、敲叩腹部,并无鼓胀、失柔反应。 本患者数年前曾找我诊治过,当时亦和他所述的症状一样,并非罕见难治之患。如今已过去四五年,且住过多家医院诊治,缘何竟如此缠绵?其家庭情况我也大致了解:妻子有固定工作及收入,且很贤惠。患者自己也无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有规律,不抽烟饮酒,难道 “慢性浅表性胃炎” 就如此缠绵?后来在反复交谈之中,总算知道了一些因由:本人工作单位解散,失去固定工作及收入,有2 个孩子,父母有时还需要照顾,自己由于身体原因,有活干不了,精神压力过大,有时彻夜难眠,加之胀气毛病屡治不愈,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反复嘱咐患者一定要放下包袱、尽量心情平和外,还要继续坚持良好饮食习惯,争取服药有效,寄希治愈之后,减少复发,患者表示一定配合。 综合所见,患者当下胀气,辨证应属病久脾虚,中焦气滞。治法暂以和中健脾、理气散滞为主,方用越鞠丸合橘皮竹茹汤加减。醋制香附、土炒苍术、川芎、炒神曲各12g,党参18g,陈皮、竹茹、砂仁(后下)各9g,乌药12g,甘草6g,生姜5 片,大枣5 枚,粳米9g,3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药渣再煎,适温泡足。切记保持情绪安定,注意保暖,继续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越鞠丸功能理气舒郁,用于统治六郁之胸膈痞闷等症;橘皮竹茹汤和胃降逆,用治久病体虚呃逆。加砂仁、乌药,以助理气和胃之功;加粳米者,以护胃养胃,而益脾肺之气。寄希用药对证,切中病机。 8 月25 日二诊。自诉:“服药当晚胀气即明显减轻,3 剂药服后,胀气已基本消除,我感到很高兴。无奈昨晚又有些反弹,虽不甚严重,却又使人担忧,是不是真的治不好了?” 复诊其舌脉,与首诊时相比,实无明显改变。原方不动,乌药量加至30g,另加枳壳、厚朴各12g,续服3 剂,煎服法同首诊。 9 月3 日三诊。自诉:“二诊药服后,至今胀气未见反弹,再服3 剂,可能会好吧?” 观其精神压力已有明显减轻,始见笑容。面色微见润泽,隐隐滞暗之色已退,舌质略见微红,舌苔薄白微润;复切其脉,六脉已见缓匀,迟弦之象已不明显。原方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仍同首诊。 2015 年3 月10 日,患者又来复诊。自诉:“前年服中药9 剂,这几年基本未再明显复发,春节后可能是感冒风寒,感冒治愈后腹胀似乎又要复发,症状和以前相近,虽不严重,但害怕回到原状,故速来看看。” 复诊后所见,与首诊时舌脉相似,即用2013 年二诊时方,取3 剂煎服。 后在路上多次遇到李某,言其3 剂药服后,只要不着急上火及感冒受凉,不过度劳累,饮食注意,旧疾未再明显复发。 按语:该患者年龄不大,病情也不复杂,西医诊断为 “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多为脐腹胀气,胸脘憋闷,甚至窜及全身强滞,四肢乏力。我曾治过多次,无论以胃脘痛肝气犯胃或积滞腹痛等症治之,但效果都不够明显。后来患者又在多家二甲、三甲医院检查治疗,依然除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并无其他疾患,无论门诊、住院治疗,甚至找过民间医生调治,依然还是效果不佳,故而时延6 年之久。我没少费心,缘何并不复杂的病症,却如此难治?后来考虑到患者的心胸不够开朗,或因为小毛病久治不愈,因而造成精神压力过大,情志抑郁,苦恼日甚,因此产生情绪低落,致使气滞憋胀、全身不适症状加重。后采用舒郁理气之法,方用越鞠丸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服药较为有效,但仍不甚显著;当加入枳壳、厚朴,乌药量用至30g 时,方见嗝气、矢气顺畅,其胀立消,全身即感舒适。担心的是,仅观察了1 年时间,还不知以后是否再犯? 选入此案的用意,是因为本属常见病症,但治疗起来甚至比疑难杂症还难!当重用乌药这味芳香顺气、疏散胸腹滞气、调理脏腑逆气的药后,病情立见转顺,1 剂药服下,矢气连连,上下通顺,脐腹胀气之患立即消散。可见人若气顺血和,身体自然会少却许多痛苦。 以上4 例验案,皆与气滞、气逆有关,甚至气聚不散,起包鼓胀,或遇寒凉、食积及精神抑郁等诱因,致使其滞、逆、聚甚,而生胀闷憋痛等症。但能审证求因,辨证无误,即使病情延久,亦可找到头绪,最终得以治愈。 5.湿热偏盛,胃痛口臭 张某,男,40 岁。2012 年3 月20 日首诊。自诉:“经常心口灼热,烦渴喜饮冷水,甚则频饮而不止渴,尤以晚间为甚,胃部胀闷疼痛,入睡打鼾,口臭气浊,头部有时胀痛,心情时感烦躁,大便经常秘结,小便时而黄短。某三甲医院检查,血压、肝功、血糖、肾功等项都正常,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球部充血。打针吃药也可减轻胃胀胃痛,但烦渴烧心始终不能消退,胃胀胃痛也经常反复,十余年来一直如此,身体精力已感不足。听人介绍,特来请您治治。” 刻诊:观其形体尚壮,面色暗红,舌质深红,舌苔偏于黄糙;闻其声音粗浊,明显津液不足;切其脉,滑数有力;问其饮食习惯如何?答道:“饮酒有瘾,低度的不喝,酒量不算大,半斤不过瘾;口味较重,清淡的懒得吃,熬夜打牌为常事。医生要我少饮酒,辛辣、肥腻东西勿多吃。可是我总办不到,清淡的饮食没食欲。” 我言道:“你这可是病从口入,肠胃屡伤,积热为患。切勿认为年轻体壮无所谓,40 岁以后可要注意啦!若不改变生活习惯,单凭治疗,恐难痊愈。” 患者见我苦口婆心地陈述厉害,似有警觉之意。遂拟荡涤湿热、理气宽胀法,以清理肠胃积热,方用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大黄(后下,煎5 ~7 分钟即可)12g,芒硝(分2 次冲服)9g,枳实、厚朴各15g,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12g,葛根18g,芦根30g,陈皮、木香各12g,生薏苡仁30g,3 剂。1 剂药煎2次,1 日1 剂,早、晚食远温服。节制饮酒,切勿熬夜,饮食温和而有规律,摄入荤腥油腻及辛辣、焦硬、寒凉之物越少越好。 大承气汤泻热攻实,以治阳明腑证,胃实便秘,痞满燥实之三焦大热实证;黄连解毒汤功能泻火解毒,常用于心烦口燥、咽干不寐、舌红苔黄等症;加甘葛、芦根,以生发胃气,生津止渴;加陈皮、木香,以散滞消胀止痛;加生薏苡仁,以助渗湿利湿而益脾胃,总为荡涤三焦湿热、宽胸利气止痛之剂。3 剂尽剂,及时复诊。 3 月25 日二诊。自诉:“药服下肠鸣大作,半天后轻泻二三次,小便色黄变淡,但服至第3 剂时,又不泻了。总之,服药效果显著,肚子里感觉轻松了许多,很想吃肉、喝酒,还是勉强忍了下来。” 复诊其舌脉,与首诊时相比,唯见黄糙苔略退,滑数有力脉象似无明显减弱。上方大黄、芒硝各加3g,续服3 剂。 3 月31 日三诊。自诉:“烦渴胃燥、便秘尿黄、打鼾口臭等症都大有减轻,身体也感到轻松许多。以后要不再反弹,就算好了。” 视其面色已见红润,舌质正红,舌苔薄黄津润;复切其脉,已显缓滑之象。湿热盛实之势已衰其大半,遂改用麻子仁丸合丹参饮加减,以续清肠胃积热,润肠通便,活血理气,而治胃胀胃痛。方药:酒炒大黄(后下)12g,炒枳壳、厚朴各15g,火麻仁30g,郁李仁、桃仁各12g,丹参30g,木香12g,砂仁(后下)9g,乌药、炒川楝子、延胡索各12g,甘草6g,5 剂。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另取5 剂,加金果榄90g,共为细末,待汤药尽剂,续服末药,每服9g,日服2 次,用温开水调服。如感效果不佳,及时告知。 9 月5 日,张某来门诊告知:“这5 个月以来,老毛病倒是没有明显复发,身体也感到舒服很多,体重减轻了好几斤,这也是我求之不得的。可是啥时候能够开戒?嘴实在馋得难忍啊!” 我笑言道:“营养还是应该补充的,但切勿暴饮暴食,嗜酒无度,以防旧疾再犯。” 按语:张某胃脘痛乃是年轻人当中较为多见的病症。《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俗话说的 “病从口入”,可谓切合张某的病因病状。患者能够遵循医嘱,其实不难治愈,因为年轻,病程大多不长,正气也多不虚,且病情亦多不杂,用药能够对证,加以注意禁忌,解除致病原因,其病自然就容易治愈。能够重视自我调养,治愈后也就复发率较低,乃至完全治愈。反之,屡治屡犯,甚至久治不愈,除责在医者用药是否对证外,就是患者是否谨遵医嘱。如张某能够尽力忍耐嘴馋,因而就较为顺利地治愈10 年湿热过旺之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充血)之患。其治法很简单,就是用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以直泻胃腑实热,生津止渴,理气止痛,加以饮食清淡,牺牲口福,因而疗效较为显著。但若引起本病的饮食习惯不改,依然嗜酒有瘾,口味重的猛吃,清淡的懒食,即使是用药再对症,也是往往疗效不佳。同类患者屡见不鲜,可谓天天都能见到。仅举此例,以说明治疗与忌口同等重要。 6.泛酸胃痛,呕嗝脘胀 鲍某,男,55 岁。2010 年9 月20 日首诊。自诉:“胃病已有30 年,原先吃点胃舒平片即可止住,但是屡发不能断根。后来做胃镜检查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住院、吃药,还是不能完全治愈,总是复发。特别是饥饿、过饱、劳累过度或吃甜食等,即伴有呕吐酸水,胃痛随之加重。以往不当回事,50 岁以后,身体感觉有些撑不住了。若是吃了不合适的东西,再加上怄气的话,就会嗝声不断,甚至胸脘憋闷,再吃以往的药,几乎无作用,劳作已感力不从心。” 刻诊:视其面色萎黄,形体偏瘦,精神有些疲倦,舌质偏淡,舌苔中部厚腻;切其脉,缓滑兼弦,右手关部略显弦涩。诊视数分钟之间,见其欲嗝不出数次,扬首捶胸,心情不悦。此为胃脘痛病久,脾虚气滞,胃气上逆所致。辨证:脾虚湿滞,胃失和降。治宜健脾和胃,制酸止痛。方用家传胃痛散加减。党参24g,焦白术、茯苓各15g,炒薏苡仁18g,陈皮9g,檀香6g(研细末,分3 次用汤药调服),砂仁(后下)、酒炒五灵脂、醋炒延胡索各9g,煅牡蛎30g,煅海螵蛸15g,炙甘草6g,粳米15g,5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 处,早、晚饭后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缓服有利于运化吸收。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饮食需要温和,切勿饥饱无度,暴饮暴食,寒凉油腻、辛辣焦硬等不易消化、刺激肠胃之物,皆宜禁忌。劳逸适度,防寒保暖。 此方治疗胃脘痛属于脾虚气滞,泛酸刺痛、时或呕嗝、胸脘憋闷等症,常获和胃理气、制酸止痛之功,且见效甚速。用治无数同类患者,疗效稳妥。方中药物,首以健脾和胃之味,即四君子汤加炒薏苡仁、陈皮、檀香、砂仁;次以五灵脂、延胡索活血止痛;复以煅牡蛎、海螵蛸以制胃酸,而疗溃疡出血;加粳米以养胃护胃,而助谷气。诸药相合,用以治疗像鲍某这类胃脘痛,屡获显效。 9 月30 日二诊。自诉:“遵您所嘱,吃药、饮食等各方面均予注意,疗效甚好,这几天胃部感觉舒服多了。再吃几剂汤药,并配制1 料末药,我看就可以了。吃末药不耽误事儿,家里还有许多农活,不干不行啊。” 视其精神状态比首诊时有好转,面色略见微润,舌质无明显变化,白厚苔已化为薄白;复切其脉,略显缓和,弦象已不明显。问他食欲、食量、消化是否有改善?患者答道:“食欲改善,想吃,知味,但不敢多吃,生怕消化不动,又要胀气打嗝。只要胀气、胃痛消除,我精神精力很快恢复。” 用药既已对证,也就不必更动,原方汤药续服5 剂,服用法同首诊。另取5 剂,去粳米,共为细末,每服6g,日服2 次,用稀粥或温开水送服。效果若不明显时,可适当加量至每服9g,或日服3 次。饮食等各方面注意,切不可忽略。若有反复,及时告知。 后通过鲍某介绍来的近似胃脘痛患者得知,鲍某自服汤药10 剂、末药1 料后,加以自我调养呵护,旧疾3 年未再明显反复。他介绍的相近证型胃脘痛患者,大多也都是用此方为主,略作加减,治疗效果也都基本满意。 按语:该患者自幼务农,忍饥劳作,饿甚饱食,冷热不避,也就成了 “家常便饭”,久而久之,自然 “肠胃乃伤”。病久正虚,仍然坚持劳作,故见其形体偏瘦,精神略显疲惫。用药以健脾和胃、制酸止痛之剂,应属对证。如其本人所说:“只要胀气、胃痛消除,我精神精力很快恢复。” 这也是因人对证施治,用药正中肯綮,所以治之效果满意。更可贵的是,患者明白自己的毛病是因何而起,医者点到,随即注意。故旧疾治愈后疗效巩固,3 年未出现明显反弹。要说功劳,应归功于患者本人。 7.胆胃不和,痰热嘈杂 梁某,女,47 岁。2012 年11 月3 日首诊。自诉:“胃中时常嘈杂,即使是刚吃完饭,依然感到不适。夜间难以入睡,有时呕吐苦水、酸水,胃部感到很难受,还不时出现头闷、眩晕、两胁痞满,甚至神情郁闷。做过多项检查,只确诊了‘反流性胃炎’,其余未见异常。如此已有3 年之久,吃药打针,治疗无明显效果。若遇饮食肥腻、辛辣、寒凉及饮酒与心情不好时,嘈杂欲呕、脘胁痞闷、眩晕失眠等症随之加重,是不是更年期反应?” 刻诊:视其形体偏胖,精神略显微烦,面色如蒙垢尘,两颧骨处隐隐淡暗微青;舌质乏泽,边有齿痕明显,舌苔暗黄微腻;切其脉,弦滑微数,右关尤为明显。辨证:痰热上扰,胆胃不和。治法:清热祛痰,和胃降逆。方用温胆汤为主加味。清半夏9g,竹茹18g,枳实12g,茯苓18g,陈皮12g,甘草6g,黄芩、漂白术、酸枣仁各15g,木香、砂仁(后下)各9g,厚朴12g,生牡蛎30g,生姜3 片,大枣3 枚,3 剂。头煎冷水浸泡半小时,三煎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药渣宽水再煎,加陈醋半斤,适温泡足。尽量保持心情平和,饮食要偏于清淡、温和容易消化,勿人为熬夜,劳逸适度。 温胆汤主要作用为祛痰降逆,和胃止呕。常用于胆胃不和,痰热上扰,眩晕不寐、嘈杂欲呕、口苦胁满等症。加黄芩以清三焦之热;加漂白术以燥湿健脾;加酸枣仁以疗胆虚不寐;加木香、砂仁、厚朴以理气和胃降逆;加生牡蛎以祛痰、潜阳、平眩。寄希痰热降、肝胃和、虚阳上潜得以平息,胃中嘈杂去,眩晕不寐除。此类胃脘痛虽不算多,但时而有之。每用此方因人加减治之,效果尚可。 11 月9 日二诊。自诉:“服药效果可以,起码这三四天嘈杂痞闷减轻,夜能入睡,头脑也感觉清醒了许多。” 复诊其舌脉,似无明显变化,可能是病久之故。原方续服5 剂,煎服法及注意同首诊。 半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老先生,我的毛病已基本治愈,谢谢您的费心。这些年药也吃够了,如有反复,还会再去麻烦您的。” 按语:如梁某病症相似者,不愿吃汤药的,亦可用左金丸以竹茹、酸枣仁各15g,生牡蛎30g,煎水送服,口感、疗效均可。但无汤药对证加减灵活、效果理想。同样病症,治法很多,凡能对证用药,切中病机的,大多都能药到病轻,乃至较快治愈。本患者不仅胃中嘈杂,同时伴有胸痞呕恶、头闷眩晕、夜难入寐等症,故用温胆汤加减,对证施治,因而疗效亦较满意。 8.胃痛缠绵,脾肾阳虚 孙某,男,65 岁。2012 年10 月5 日首诊。自诉:“年轻时就有胃痛毛病,总是屡治不愈,年龄大了我怕是癌症,几乎每年都去全面检查,至今还是‘慢性胃炎’,别的都还正常。‘三高’‘五高’都没有。治胃病的药不知吃了多少,就是不能断根,而且胃痛伴泛酸,消化很差,容易出汗,怕冷,四肢常不温,大便时常溏稀,夜尿还多,胃部总是凉冰冰的,饮食稍不注意,不是胃疼泛酸,就是肠鸣拉稀,腰酸膝软,精力下降,感觉人老得很快。我不求调理到像壮年人那样,只望胃痛消除,饮食消化正常,大便莫再溏稀,夜间起床少点,能干轻活,生活自理即可。” 刻诊:视其面色?白,形体消瘦,但是头脑清醒,视力、听力正常。舌质淡白,舌苔白润;切其脉,虽细迟而中、沉取来去尚匀。 由上可见,胃痛时日延久,纵无他疾兼夹,亦是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故而出现胃痛隐隐、便溏、夜尿过多等症。治法当以健脾温肾、和胃止痛为要,方用参苓菟丝丸为主加减。人参15g,焦白术、白茯苓、炒山药、白莲子、菟丝子(黄酒浸泡,蒸熟打饼,焙干)各18g,附子(先煎)、干姜各9g,益智仁、煨肉豆蔻各15g,煅牡蛎30g,陈皮、砂仁(后下)、藿香各9g,炙甘草6g,粳米15g,5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尽剂,病程长,体质差,服药不宜过急,缓服利于运化吸收。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饮食要有规律,温和容易消化吸收为要,不可饥饱无度,暴饮暴食。要劳逸适度,切勿忍饥劳作,或者饱时用力,注意保暖,谨防感冒。这些都是个人需要做到的,目的是配合治疗,寄希病愈康复。 参苓菟丝丸方功能健脾固肾,和中涩精。主治脾肾虚损,不能收摄,以致夜尿过多,畏寒体倦,甚或梦遗失精等症。加附子、干姜以温中补火,而祛脾肾沉寒;加益智仁以补心气,命门、三焦之不足,温中进食,缩小便,以治客寒反胃、冷气腹痛等症;加肉豆蔻以理脾暖胃涩肠,逐冷消食,以治积冷心腹胀痛、泄泻冷痢等症;加煅牡蛎涩以收脱,敛汗涩肠,中和胃酸,以治虚汗、滑泄、胃酸刺痛等症;加陈皮、藿香、砂仁以和中理气,温胃行滞,醒脾而助健运;加粳米以益脾气、助谷气。治本为主之方,暖脾肾,温三焦,缩尿止脱,兼以理气行滞之味,用于久病体虚、胃痛畏寒、自汗出而夜尿过多等症,常收到良好效果。 10 月15 日二诊。自诉:“老先生看病还是细致啊!这5 剂药的效果很好,起码我的肚子凉、夜尿多、大便溏泻、胃部冷痛等症都有明显减轻,吃饭知香,睡觉踏实,精神也就感到舒畅。我的要求是不换药再服5 剂,您看行不?” 视其面色微润微红,舌质微红,舌苔依旧白润;复切其脉,细迟转为缓滑之象,此为沉寒已见消散之征。思其本属脾肾虚寒之体,原方续服5 剂,应不为过。我便随即应允,原方续服,但不可擅自加量,尽剂须来再诊。 10 月25 日三诊。自诉:“大便也已成形,睡得早夜尿至多2 次,畏寒已不明显,胃部已感温暖,偶尔泛酸胃痛未再出现,我想照方配制末药再服一段时间,希望能够根治。” 视其精神明显振作,面色微见红润,舌质微红,舌苔薄白微黄津润;复切其脉,缓滑而匀之象。不适症状已去大半,元阳之气也同时在恢复,可用小剂量末药续服,祈望巩固疗效。依然用原方取5 剂,共为细末,每服6g,日服2 次,饭后半小时用稀粥或温开水送服。自我调养不可忽略,如有不适,及时告知。顺访3 年,孙某旧疾未犯,身体、精力较以往为好,效果满意。 按语:孙某虽然年逾六旬,病程超过30 年,而且体质还较弱,但病情却不复杂,故首诊时辨证无误,谨守一方一法,调治2 个月病愈,还能身体、精力同时恢复,这就是因人辨证用药之例证。病虽同而证异,若仅守其病,而忽略辨其证,用药岂能正中病机?服下岂能稳验?况且治中老年慢性病症,若总换方易药,把握不住整体与病机
相关推荐:
交流_御书屋
镇妖博物馆
旺夫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恶蛟的新娘(1v2)
开局成了二姐夫
猛兽博物馆
婚里婚外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沉溺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