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6 月15 日其家长又来云:上药服后约2 小时,小便通利,一日夜解十余次,随见各症显退。共服3 剂,咳逆、痰声等症全除。今已出院3 天,饮食恢复,精神渐佳。嘱其以香砂六君子丸常服,并注意饮食,适调寒温,以期脾健康复。随访十余载,旧疾未作,身体亦可。 18.寒嗽 鲍某,男,34 岁,工人。1977 年9 月10 日往诊。脉来浮迟,两尺虚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腻。症见自汗,背部畏冷,胸前紧闷,咳嗽痰多稀白,遇冷即发,得温稍减。此脾肺虚寒,表卫不实也。治宜固表温里,畅气肃肺。处方:黄芪24g,白术15g,茯苓12g,姜半夏9g,党参15g,橘红9g,姜厚朴9g,桂枝6g,蜜炙麻黄6g,白豆蔻(连壳,后入)9g,枳壳、桔梗各9g,生姜3 片,红枣5 枚,连服5 剂。 9 月21 日二诊。咳嗽、畏冷基本消除,仅早晨起床时尚有咳嗽,稍觉胸闷。乃肺气不畅,脾阳未振也。仍存上法,以散剂善后。处方:炙黄芪60g,焦白术120g,云茯苓90g,党参60g,山药30g,炙甘草24g,姜厚朴15g,橘红15g,桂枝15g,杏仁15g,紫苏子15g,白豆蔻21g,冬虫夏草15g,贝母24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 丸,1 日2 次,早晚温开水送下。忌生冷酸食1 个月,注意勿感触风寒。12 月末面询,上药已服尽剂,病愈食复,精神尚可。 19.哮喘 王某,女,12 岁,学生。1974 年3 月13 日往诊。患母云:患儿自生下数月至今,常发哮喘。发时涕泪并出,昼夜不歇。多处治疗,俱曰慢性支气管炎,疗效不显。视其面色青黄,唇见焦黑,体质薄弱;脉象沉细,舌质淡青,无苔、津滑。此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调,以致肺肾虚寒,脾胃羸弱也。治当大剂温肾纳气,健脾振阳。用散药常服,以期根除。处方:附子(盐水浸制)24g,肉桂15g,麻黄(去节,蜜炙)12g,炒山药60g,云茯苓60g,山茱萸30g,熟地黄、全当归各60g,沉香15g,芡实30g,焦白术60g,炒紫苏子15g,炒白芥子24g,款冬花、紫菀各21g,橘红30g,姜制厚朴21g,炒扁豆、炙甘草各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g,渐加至9g,日服2 次,早、晚温开水或米饮送下,忌食生冷,谨避风寒。 另加外用贴药。处方:轻粉3g,炒白芥子250g,白芷30g,冰片3g(另包),麝香0.9g(另包),麻黄、桂枝各21g,共为细粉(除冰、麝二药外),以蜂蜜和做饼如酒盅口大,厚0.5cm,火上烘热透,再将冰片、麝香同研细,撒少许于药饼上,贴于大椎、肺俞二穴,1 次1 穴贴5 ~7 饼,3 日贴1 次,连贴3 次,1饼贴2 次,冷则烘热再贴背面。贴药前后数日谨避风寒,忌食生冷。 后询访,上药服用一半,哮喘明显减轻,内服、外用药尽剂,病趋痊愈。除感冒风寒咳嗽外,已不哮喘矣。嘱其父(赤脚医生)将上内服药再配1 料缓服,以巩固疗效。随访20 年,哮喘从未复发。 20.肺痨咳嗽(空洞型肺结核) 黄某,男,45 岁,农民。1977 年8 月3 日往诊。患者10 年前在某医院拍胸部X 线片诊断为 “空洞型肺结核”,治疗3 年后空洞钙化封闭,6 年未见复发。今年入夏以来,因农事繁忙,过于体劳,加之饮食不周,外感暑热,以致皮肤干痛,周身酸楚,胸部深闷,咳嗽不止,痰灰带血。已在某卫生院针药调治近3 个月,未见好转。切其脉象,两寸浮大,关尺细数,舌质淡红,舌尖赤绛,乏苔少津。此肺胃阴虚、邪火烁金之肺痨也,治宜泻火滋阴,先治咳嗽。处方:金银花30g,象贝母15g,酒黄芩12g,沙参30g,麦冬、天冬各12g,桔梗6g,冬虫夏草9g,黄芪24g,甘草6g,仙鹤草15g,5 剂。 8 月9 日二诊。上药服后咳嗽减轻,潮热已渐止。上方加白及9g,蜜炙款冬花12g,又5 剂。 8 月15 日三诊。咳嗽、吐血已无,各症显退,唯精神、饮食尚未全复。改用固肺健脾法,以下方续治。处方:冬虫夏草60g,川贝母30g,焦白术45g,白条参60g,金银花120g,酒黄芩30g,云茯苓60g,炒枳壳21g,桔梗15g,砂仁24g,白及21g,炙甘草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2g,1 日2 次,早晚饭后温开水或米饮送下。另以白及9g,糯米30g,红枣5 枚,合炖,连药服尽,连服3 个月。随访,上药服后2 周,已能从事体力劳动。 21.肺痨(肺结核) 王某,女,39 岁,农民,已婚。1973 年10 月3 日往诊。视患者两颧潮红,唇舌暗淡,舌质淡红,舌尖绛红,乏苔,津不足,脉象细数,右寸浮数。此火刑肺金,子不救母,真阴虚羸之象也。患者五心发热已数载,午后体酸乏力2 年余,鼻衄、自汗及咳吐鲜血近3 个月。经某卫生院诊断为 “肺结核”。中医辨证,属肾阴不足,心火犯肺,咳甚络损,以致晡热、吐血。治宜养阴清热,畅肺宁嗽。处方:胡黄连、秦艽各9g,地骨皮12g,知母12g,瓜蒌9g,黄芪24g,黄芩、贝母各9g,桔梗3g,白及、生甘草各9g,5 剂。 10 月12 日二诊。晡热及吐血明显减轻,各症亦有好转,原法原方5 剂。 10 月18 日三诊。脉症续有好转,吐血全止,饮食渐增。原方加百合15g,冬虫夏草9g,再服5 剂。 10 月24 日四诊。诸症平息,咳嗽、吐血全止,精神好转十之七八。改拟清热化痰养阴法,汤药、丸药并进,以巩固疗效。汤剂处方:酒炒黄芩12g,金银花30g,黄芪24g,麦冬、连翘各15g,桔梗6g,生甘草9g,地骨皮9g,山栀皮6g,沙参30g,枳壳4.5g,百合15g,冬虫夏草9g,水煎温服,10 剂,与下方丸药间服。丸药处方:制乳香、制没药各60g,白及90g,川贝母30g,桔梗21g,飞净明雄黄9g,天然牛黄3g(另研),麝香4.5g(另研),冬虫夏草60g。除牛黄、麝香2 药外,余药同研极细末,将上2 味掺入和匀,黄米粥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 丸,1 日2 次,早、晚饭后用温开水送服。11 月中旬往询,服药期间各症渐 瘥。共服药2 月余,病愈,已二十余年未发,体劳如常。 按语:我临证数十年来,用上法治愈商某(干部)、肖某(农民)等多人肺痨,效果均较满意,治愈后10 年以上未见复发,工作、劳动不减病前。随访最长达25 年,未见一人旧疾复作,疗效均可。 22.肺痨吐血 肖某,男,28 岁,已婚。1973 年11 月5 日远道来诊。视其面色暗淡如有浮尘,声微气弱,精神羸怯,尚未坐定,即咳吐灰痰成块,痰中带有血丝,舌暗淡,脉象细弱,两寸微数。问之,自云午后潮热,饮食乏味,头目昏晕,胸前隐隐作痛,曾大吐血数次,经某卫生院会诊,诊断为 “肺结核”。治疗1 年余,病无好转。思之,患者今虽年轻,但婚配太早(19 岁),肾劳过度是其主因,肾与肺关系密切,古谓 “子盗母气”,恐非药力所能独及。因而向患者提出要求:有3 条禁忌,如能办到,尚有希望,否则我不能治矣!即:严禁房事1 年;适当休息,不能过于体劳;不能饮酒及过食辛辣刺激之品。患者曰:“身体要紧,一定遵守。” 即拟滋肾温肺法。处方:熟地黄15g,山茱萸6g,怀山药15g,冬虫夏草9g,黄芪24g,金银花15g,酒炒黄芩9g,桔梗6g,橘红9g,百合9g,生甘草6g,令服5 剂。 11 月13 日二诊。气色、脉象无明显变化,唯痰微转白色,痰中血丝减少。复用上方,加象贝母6g,再服5 剂。 11 月22 日三诊。颜面稍泽,唇舌色见转泽,六脉微见有力,精神、饮食俱见好转,痰变稀白,血丝已不见,胸闷转舒。改拟固肺畅气法,佐以解毒化痰。汤药处方:百合30g,白及9g,冬虫夏草12g,黄芪15g,金银花30g,桔梗3g,陈皮4.5g,乳香、没药(俱制)各3g,生甘草9g,连服8 剂。丸药处方见肺痨咳嗽。连续15 年随访,病愈未发,劳作如常。共服汤药二十余剂、丸药2 料,治疗不足半年即愈。 23.肺痨危笃,犯忌终殂 王某儿媳,27 岁。1974 年2 月初请刘某邀我往诊。与刘某同往视之,尚未进患者门,即闻室内咳声不止,频频吐痰,问之,即患者也。我不禁一惊,视之,患者 “头倾视深”,目睛乏神,背偻行难,颜面、唇舌皆焦枯少华,嗽声不止,吐痰灰黑带血,偶尔吐出淡红色黏液;脉象沉细微弱,数十次一止;问之,饮食少进,每日午后微热,两颧自感火烤状,胸闷痛,背沉重。审慎良久,勉以滋肾温肺法(用药大致同肖某初诊),令服3 剂。并嘱患者遵守禁忌,配合治疗:一禁房事,二禁劳累,三注意预防感冒,饮食增加营养。 二诊病状无转机。三诊后病状稍有减轻,咳嗽略少,痰色变白,面色微见泽。五诊后咳嗽大减,精神明显好转,除仍用滋肾温肺汤药外,服丸药半料(药同王某)。经调治3 月余,唇色微红,面色黄白润泽,背能直起,胸觉畅快,不感风寒即不咳嗽,痰少,血亦不再见,能洗衣做饭矣。 六诊时,患者自己来就诊(约2 里远),经诊脉觉与五诊时六脉和调缓匀卒异,两寸、尺尤甚,两尺骤转沉微,时或浮散,仔细寻之,时见一代,乖异不常,我诊毕曰:“你已破禁房事矣。” 患者尴尬,在场刘某亦觉吃惊。无奈,让其速到医院治疗,因患者多次住院,不愿住,勉以原方嘱其续常服,不再开方。续访,停药后不及半载终殂! 按语:此例病人经治疗3 个月,病情本已明显好转,但因不遵医嘱犯禁,以至于病情急转至下,命终不保!再者,当时医疗条件较差,故而致此。但遵守医嘱,配合治疗,仍是患者始终不可疏忽的。 24.鼓胀(盲肠炎手术后气滞) 刘某,女,五十余岁,农民。1975 年6 月底往诊。患者6 月上旬患急性盲肠炎,手术已二十余日,整个腹部气鼓胀痛不消,某卫生院嘱服消炎药及维生素等,鼓胀仍不见减,右胁腹尤显胀甚,不能坐卧及行走,唯昼夜仰靠而已。今见其舌质暗,苔厚黄腻,脉弦迟之象,以手触腹,膨胀不硬,拒按;问之,饮食难进,稍纳即觉胀甚而痛引两胁,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小便色黄涩短,睡眠不实,易醒多梦,情绪烦躁。此肝脾不和、热郁气滞也。治宜疏肝理气,清热通便。处方:柴胡6g,香附、青皮、莪术各9g,酒大黄4.5g,厚朴6g,枳壳12g,白条参9g,白术12g,广木香3g,乌药6g,黄芩9g,2 剂。 上药服头剂既得矢气,又解硬屎数枚,胀痛显轻,2 剂服下,腹胀全消,诸症悉平,饮食渐复,已下床行走矣。因虑年迈久病,正气必伤,为复元固本计,方用王道和平之剂以善其后。处方:龙眼肉9g,红枣3 枚,当归身15g,嫩荷叶连梗1 张,砂仁4.5g,大米25g,木香3g,柏子仁6g,山药15g,3 剂,宽水缓煎,去渣,兑蜂蜜一二匙,温服。往访多次,病愈后3 年无恙。 25.呃逆 刘某,男,38 岁,航运工人。1974 年8 月7 日往诊。患者自诉:患嗝病2年余,遇气纳食即呃声不止,胸脘及咽部逆胀,气闷不舒,亦经治疗,未能痊愈。诊脉滑数有力,舌质暗红,苔色微黄而厚腻,小便时见色黄,大便经常干燥。我素知患者喜食煎炙厚味,嗜酒无度。此湿热内生,胃阴耗伤,以致胃失和降,胃气逆而不下,以致呃逆生矣。治宜苦辛微降,甘寒生津。处方:石斛15g,白葛花24g,柿蒂9 个,白豆蔻9g,陈皮9g,竹茹15g,麦冬30g,枳实12g,白扁豆、厚朴各9g,薏苡仁24g,郁李仁12g,木香、大黄各6g,水煎去渣,食远温服。上药服头剂呃逆止,4 剂痊愈。今已近五年,旧恙未作。 26.噎膈 金某,男,年过五旬,农民。1974 年7 月16 日来舍商治。患者数十日来,饮食俱难下咽,强食则胃脘及食管气噎胀闷,少顷即吐,打嗝不止,嗝声半出而回,胸脘甚觉不适。因虑祖父、父亲俱患此病而殁,恐属遗传,故得病第二日即在某卫生院诊治,经用针药调理无效,病情渐重,特来求诊。视其面色青黄,舌质深红,乏苔少津,脉来弦数,右关弦甚而浮。此肝气逆而胃气不降,阻隔中上二焦,故胃气上逆而饮食难下。治宜平肝和胃,泻火养阴,以理其气而滋其燥。处方:煅石决明24g,白芍15g,葛花24g,石斛15g,黄芩9g,芦根30g,砂仁9g,佛手12g,紫苏子9g,厚朴9g,广木香6g,柿蒂9g,麦冬15g。 7 月19 日二诊。上药服2 剂后嗝气通畅,食稀粥已不外吐。共服3 剂,噎膈大减,饮食恢复十之六七,各症明显好转。脉来弦数稍减,舌见津润,仍存旧法续治。处方:沙参30g,酒炒白芍9g,枳壳15g,厚朴9g,黄芩9g,葛花15g,陈香橼12g,木香、乌药各9g,柿蒂6g,云茯苓12g,山药15g,麦冬9g,芦根24g,3 剂。上药服后病去食复,多次面询,数十年旧恙未发。后悉年近八旬老终。 27.热中 余某,男,36 岁,工人。1975 年2 月16 日往诊。见患者虽身着棉衣,但将胸腹坦露于外,面色黄赤,舌质暗淡,中见裂纹,舌边呈锯齿形,舌体外伸战颤,舌津不足;脉来两手寸、尺滑数,两关虚大,右关尤甚。患者14 年前腰部跌伤未及时治疗,入伍后在东北睡湿炕,复感风湿,以后腰腿时常麻木疼痛,天阴下雨疼痛更甚,治疗数载,多用祛风燥湿之剂,腰腿疼痛基本痊愈,但觉服温燥之药太过,引起脘腹闷燥发热。5 年前复因房事后饮酒过多,少腹当即疼痛板硬,请某老中医诊治,以寒邪直中足三阴立法,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嘱服1 剂即可,服1 剂后即基本不腹痛。因思药效甚佳,违医嘱又服1 剂,自此以后脘腹至脐周围发热更甚,自汗、纳减等症迭出。后请某医院一老中医诊治,以阳虚阴乏、气血不足立法,用十全大补汤3 剂,方中用红参须15g,服下腹部燥热烤手,衣被难着,自汗不止,心慌气陷,食减喜饮,荤腥之物入口即吐,满口齿缝出血,口气发腥。自以为胃火燔炎,用生石膏数两为细粉开水冲服,未料石膏服下不及半日,腹热卒盛,满口齿缝出血不止,甚至盈口外吐,诸症俱甚,坐卧不安。总观上述,我素悉患者脾胃失健,肾元不足,复为寒暑不适,屡病而方药杂投,毒积中焦,以致脾胃伤而清阳之气下陷,下焦阴火得以上乘,而成热中,此乃中虚本亏之证也。治法当本东垣 “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火” 之法则,选用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而从本治。处方:生黄芪9g,白条参4.5g,陈皮2.1g,升麻1.5g,柴胡3g,白术9g,朱茯苓9g,酒炒生地黄15g,车前子12g,怀山药15g,牡丹皮9g,水煎去渣,食远温服,1 日1 剂。因虑患者 “虚不受补”,拟用平剂扶正法,用鸡子黄3 枚炙熟(勿炙太过),调人乳一二匙,炼蜜约半两和匀,与上药间服,1 日2 ~3 次,以助元气早复。 2 月28 日二诊。上药共服12 剂,各症渐有好转,试食荤腥之物已不呕吐矣。唯腹热及齿缝出血虽有好转,但时有反复。此时患者病久厌药、医者意欲速取全效之心同起,随即改用养阴泻火、轻荡积热之法。处方:生石膏24g,竹叶9g,生甘草4.5g,麦冬、玄参、地骨皮、粉葛根、黄芩各12g,煎汤送服 “九制清宁丸”,以速止齿缝出血及脘腹积热。 3 月2 日患者来舍,云上药头服不到半日,齿缝出血盈口外吐,咽喉、口舌似火燎焦痛,腹热、心悸、气陷等症复作。细思此症,服上药而变症如是,谬非一般。因忆家父常谓 “治内伤要从容缓疗,治本为主,治标协之,宁如柔女理丝之稳,切勿猛将陷阵之急” 等训,乃知上药治此本虚正亏、阴火上扰之证,实为悖逆也,乃舍本求末耳。此鉴已明,原法当复。处方:云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9g,怀山药15g,山茱萸9g,酒炒生地黄30g,酒炒白芍9g,柴胡6g,龙眼肉9g,玉竹15g,砂仁4.5g(吞服),车前子12g,甘草1.5g,5 剂。原鸡子黄方仍与上药间服。 3 月8 日四诊。两关虚大转为小缓,余部滑数之象亦减,舌质稍润,舌颤显轻,舌边齿形渐无,各症已去十之七八,食荤腥不吐,已趋巩固,续存原法,用大剂散药缓服,以收全功。处方:云茯苓90g,牡丹皮45g,炒泽泻30g,怀山药120g,山茱萸60g,生地黄(米酒浸炒)90g,莲子(去心)60g,龙眼肉60g,净朱砂4.5g,生酸枣仁30g,远志肉60g,麦冬(去心)90g,净砂仁30g,白条参60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g,渐加至18g,与等量补中益气丸1 日各服1 次,晚服上药,淡盐汤送服;早服补中益气丸,米饮或蜂蜜调水送服。上药服至六七日,诸症已趋痊愈。共服二十余日,往访多次,病已痊愈巩固。今已4 载,唯体质素弱,不堪劳累,嘱其饮食有节,勿过度劳累,以杜后患。随访十余年,旧疾未复,劳作如常。 28.寒中 熊某,男,38 岁,职工。1972 年8 月7 日来诊。患者胃及右胁闷闷作痛,饮食冷则痛甚,时已近3 年,尤以近3 个月为甚,脘及右胁冷痛板硬,饮食恶纳,少进则闷。某卫生院钡餐检查:消化道正常。后又转治数处医院,均未确诊。所给之药乃鹿茸精、十全大补丸及西药维生素类,服之不仅无效,反而病情日趋严重,现已半年不能上班。视其形色,面色黑黄油垢,神颓头倾,声微言颤;舌苔白腻,舌质灰暗,脉来弦迟、沉滑之象。此乃《素问》所谓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之候。脾恶湿,今见面垢、恶食、脘腹及右胁硬痛、遇冷则甚等症,乃知痰、食、寒积困脾,脾失运化,中阳不振明矣。治当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处方:党参15g,云茯苓12g,焦白术21g,枳壳、厚朴、藿香各9g,陈皮9g,附子3g,煨草果12g,甘草、炮姜各6g。 8 月13 日二诊。上药已服5 剂,胸脘稍宽,闷痛已减,舌上苔白腻渐化,病有转机,原法、原方加丁香3g,以温中止呕,再服5 剂。 8 月19 日三诊。上药服后脉症续有好转,原方续服。 8 月26 日四诊。上药又服5 剂,舌质转红,白腻苔尽化,面色见泽,脉来缓细稍弦,此诊时家父命将方中附子加至4.5g,丁香6g,加酒炒延胡索6g,煨木香6g,焦白术加至30g,3 剂。 8 月30 日五诊。脉症悉有好转,脘及右胁已温和不痛,饮食已恢复至病前量,患者已3 次要求开荤食肉未许,病虽已去十之八九,仍嘱其饮食应注意生冷油腻滞胃之品,原法开散剂1 料,以巩固疗效。处方:焦白术120g,云茯苓60g,潞党参60g,附子9g,丁香12g,姜制紫厚朴24g,陈皮15g,肉桂9g,炒山药90g,益智仁30g,春砂仁30g,炙甘草21g,柴胡15g,酒炒白芍15g,制枳壳15g,共为细末,每服9g,1 日2 次。早晚食远服,温开水送下,服10 日后量渐减至6g,一直药尽。 9 月25 日复诊。诸症悉除,饮食、精神不减病前。随访6 年余,体质、工作无异昔日。 按语:本例 “寒中” 者乃饮食伤脾、寒滞中焦也。脾胃乃生化之源,尤赖命火足而能腐熟谷蔬,故五诊时散剂重用肉桂、附子、山药、益智仁等味,以补命门真火;火生土,命火强则脾得以健也。所以病愈而体强者,要在补肾命真火,以振脾阳耳。 29.胃脘疼痛(4 例) 例1 余某,男,28 岁,农民。1965 年8 月3 日诊。患者胃痛近3 年,春秋两季疼痛时间较长。平时如饮白酒、吃红薯、吃酱菜便发病,痛一两天就吐酸水,胃脘胀气,后背沉重,全身无力。面色黑黄,舌质红、苔花剥、有津,脉象细弦。辨证:脾阳不振,肝气犯胃。治宜疏肝健脾,行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党参24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9g,砂仁9g,醋制香附9g,醋制延胡索9g,川楝子9g,煅牡蛎15g,海螵蛸9g,煨木香6g,炙甘草6g,姜厚朴9g,红枣3 枚为引,3 剂。 8 月8 日二诊。面色黄黑未变,而生气含于内可见,即稍有润泽也。切其脉,微见和缓,舌质原色,苔稍匀。患者自云上药服后脘胀,胃痛明显减轻,后背已不沉重,精神亦觉稍爽。原方3 剂,令其研细末,每服9g,日服2 次,早、晚各用红枣三五枚,大米一撮,同煎汤送服末药,兼嘱患者忌辛辣、生冷、过酸、过甜、硬食半年。随访二十余年,胃痛未见复发。 例2 秦某,女,27 岁,农民。1990 年4 月13 日首诊。患者2 年前因胃痛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 “慢性浅表性+ 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贲门口炎”。经中西药治疗暂时好转,不久又发,尤以劳累过度、呕气、吃硬食时疼痛更甚。视其面色枯黄,唇色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精神委靡。此症乃脾虚胃脘痛也。治宜培补根本,健脾益胃,理气止痛,用香砂养胃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党参30g,焦白术15g,云茯苓9g,炒薏苡仁30g,砂仁9g,陈皮9g,木香9g,金铃子9g,醋炒延胡索9g,海螵蛸9g,炒山药15g,煅牡蛎15g,补骨脂9g,炙甘草9g,红枣3 枚为引,3 剂。 4 月17 日二诊。患者精神稍振,舌苔、舌质无明显变化,脉象缓而无力,患者云上药服头剂疼痛缓减,3 剂服后痛去2/3,饮食稍增,精神亦好转。原方续服3 剂。 4 月21 日三诊。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舌苔稍厚,质正红,面带光泽,脉缓。患者云胃脘已不痛,饮食、精神都有好转。原方去牡蛎,易黄连6g,加蒲公英9g,续服5 剂。 半年后随访,5 剂药服后,患者胃痛全止,饮食、精神、劳作正常,只要不吃酸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不吃 “气食”,胃基本不痛,体重亦有增加。 例3 叶某,男,41 岁,工人。1996 年9 月10 日来诊。患者胃痛十余年,于5 年前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食管炎、贲门口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处治疗,症状虽有不同程度减轻,但不久又痛,且越来越重,尤以午夜及饥饿时疼痛最为明显,痛时脊背亦胀痛,以致食欲日差,精力不及,影响正常上班。诊其脉、舌:舌质红,苔厚黄腻,呈花剥状,面色萎黄无光泽,脉弦滑而细。此乃胃阴不足、脾虚湿滞之胃脘痛也。治宜健脾化湿,养阴止痛,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人参9g,白术9g,茯苓9g,陈皮6g,山药9g,炒扁豆9g,生薏苡仁15g,延胡索9g,砂仁(后下)6g,木香(后下)6g,黄连9g,葛根15g,海螵蛸9g,石斛15g,3 剂。水煎3 次,每次煎药液约300mL,早、中、晚各温服1 次。 12 月13 日患者之妻来询,其夫患胃痛十余年,上药3 剂服之未尽,其痛全止。我说:“您夫胃病,尚须服药,虽暂时痛止,要谨防复发。因病程日久,虽用药对症立可见效,但离痊愈尚远。故应续治,更要注意饮食,切勿暴饮暴食,一切辛辣刺激胃肠之物及生冷硬食均宜避之,俗云:‘三分吃药,七分护养也。’” 复以上方加量5 倍,另加蒲公英60g,煅牡蛎60g,川楝肉30g,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2 次,早、晚温开水送服。3 个月内忌食蚕豆、豌豆、绿豆,以上所嘱需谨忌1 年。随访1 年半,病未复发,工作、生活正常。 例4 余某,男,19 岁,做生意。1980 年5 月6 日初诊。
相关推荐: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蝴蝶解碼-校園H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山有木兮【NP】
我的傻白甜老婆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万古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