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94章

第194章

时间群臣噤若寒蝉,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 原本因为朱标的宽仁政策,有些得意忘形的文武百官,瞬间变得老实起来。 办公效率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外人看来,老朱这是因为儿子重病,拿群臣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但陈景恪却知道,老朱其实很清醒。 他杀人是有计划的。 这次被杀的人,七成都是保守派,很多甚至明里暗里阻挠新政推行。 剩下三成革新派,也是罪大恶极的那种。 也就是说,老朱表面上看,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实际上,在他拿出这份名单之前,就已经进行过筛选了。 那些罪名较轻的革新派主力,都被保了下来。 他这么做的目的,既是为了震慑群臣,同时也是为变革扫清障碍。 这就是朱元璋和朱标的区别。 朱标想的是稳步变革,逐步替换守旧派。 朱元璋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大刀阔斧的来。 不行你就主动让位,不识趣那我就送你一程。 当然了,老朱能这么做,其实也和朱标这五年的休养生息有关。 这五年他解决了洪武朝留下的弊端,重塑官僚体系理顺了行政系统,培养提拔了大量后备官吏。 老朱一次性杀了数百人,换成洪武朝肯定会造成很多职务,无官可用的恶果。 这次几乎没有对行政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反而因为大量守旧派被清除,为革新派干将提供了更多机会。 变革重新进入快车道。 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就是老朱啊。 虽然退居二线多年,却始终准确掌握着大明的脉搏。 看似凶残杀人,实际上到处都是谋算。 朝政方面大致就是如此,老朱在用他的方式,快速消化着朱标执政五年的成果。 至于朱标,在他苏醒之后,陈景恪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 每日针灸、用药、按摩等等,各种疗法都用上了。 如果是放在前世,他的后遗症不至于这么严重。 经过治疗有很大概率可以恢复八九成。 然而此时的医疗水平还是太差,很多药物和医疗器械都没有,陈景恪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能用纯中医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但因为拖的时间太长,有些后遗症是必然无法根治的。 最终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 但陈景恪自己私下判断,最理想状态,也就是勉强恢复一些行动能力。 想如常人一般生活,已经不可能了。 这也意味着,他的皇帝生涯基本接近尾声。 至于什么时候退位,就等他病情稳定下来,大家再商量了。 再说马娘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为母则刚。 为了不让朱标担心,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悲伤,身体已经没有大碍。 每日还能去照看朱标。 这算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然而,老天似乎觉得今年的大明还不够热闹。 很快山东、凤皖两省布政使上奏,当地三月不雨,田亩大面积绝收。 只有靠近河流的土地,才能有一些收成。 锦衣卫的密报也证实了这个消息。 朱元璋下旨,免除两省秋税,并下令义仓出粮平抑粮价。 陈景恪也派出锦衣卫密探,去两地收集更详细的情报,务求掌握两地具体信息。 这还不算完,十月份台风袭击东南沿海。 风力之大,水桶粗的树木被拦腰吹断,房屋犹如纸片一般被掀翻。 海水沿着江河倒灌,无数土地被淹没,武昌都受到了波及。 台风过后就是连绵暴雨,十余日不见停歇。 数百万人受灾,死伤数万人,失踪者不计其数。 消息传来,京师为之震动。 朱元璋立即召集群臣,商议赈灾策略。 然而面对山东、凤皖的旱灾,群臣还能拿出办法。 面对这种级别的天灾,群臣也束手无策。 不是他们无能,而是这次的天灾实在太严重,仅靠地方衙门已经无能为力。 就算朝廷直接派人去赈灾,都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 调运粮食、药物过去? 肯定是要运的,可这些东西运到哪去? 又如何发到灾民手里? 肆虐的洪水该如何处置? 事实上,对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只能放任洪水肆虐。 等水退了再重新收拾家园。 群臣其实也是这个意思,等水退了再说吧。 然而陈景恪又怎么可能坐视灾民不管? 等水退了? 那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于是他找到朱元璋和朱雄英,开门见山的道: “出动军队抗洪赈灾吧。” 朱元璋和朱雄英同时惊讶的说道:“什么?” 陈景恪知道他们为何会如此。 军队赈灾,史上少有。 遇到灾祸出动军队,更多是为了防止灾民发生动乱,而不是赈灾。 现在他突然提出这个建议,两人自然难以接受。 然而…… “几百万子民正遭受灾难危在旦夕,朝廷不能坐视不理。” “指望地方衙门赈灾,已经不可能。” “能力挽狂澜的,只有军队。” 老朱面容严肃的问道:“你可知道,一旦军队生乱意味着什么?” 陈景恪毫不退让的道:“可是……如果我们成功了,这将是亘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 “也是从未有过的善政。” 老朱对此很不以为然,什么壮举什么善政,都没有稳定重要。 军队不可轻动。 陈景恪知道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说服他,毫不气馁的道: “大明要开创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新在哪里?” “难道就是地盘比前朝大,人口比前朝多吗?” “新时代,新在思想。”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老朱不屑的道:“新思想就是不顾国家安危让军队去赈灾?” “你可知道,军队一旦失控,带来的危害比天灾还要严重十倍百倍。” 陈景恪没有反驳,而是说道: “陛下可还记得何为国家,何为君主,何为军队,可还记得历史赋予皇权的使命?” “军队抚慰使制度已经推行十年,朝廷也为将士们做了十年的思想工作。” “忠君爱国护民的口号也喊了十年。” “忠君爱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可护民这一块始终停留在口头上。” “现在,是时候让将士们知道,何为护民了。” “就用这场天灾,来检验一下这十年的抚慰成果吧。” 朱雄英先被说动了,看向朱元璋说道:“皇爷爷……” 虽然没有说出自己的打算,但意思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没有理会两人,陷入了沉思。 第445章 摊牌 陈景恪自然知道朱元璋为何会犹豫,不是因为这事儿以前没人干过。 老朱从来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更不会拘泥于前人的经验。 不会因为前人没干过,他就不敢干。 他之所以犹豫,还是怕军队出问题。 派军队去抗洪赈灾,将士们会怎么想? 他们就能同意? 如果他们心怀怨愤,到时候是去救人还是去杀人就不好说了。 作为从乱世杀出来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兵乱的危害。 陈景恪也知道这么做的危险性,但凡有办法他也不会走这一步棋。 可目前这确实是唯一的解。 只能寄希望于十年的抚慰使制度成果。 而且他冒险还有个原因…… “陛下可还记得温寒变?马上就要进入温寒交替的时期,极端天气只会越来越多。” “东汉安帝时期的天灾,想必您很清楚,那就是温寒变交替所造成的。” “大明也即将面临同样的情况,而且我们的地域比东汉还要广阔,人口比那时更多。” “遭受的灾害也会更加严重。” “到那时朝廷该怎么办?” “任由天灾肆虐,等天灾退去再去赈济?” 汉安帝继承皇位的第一年,九月四个州暴雨绝收,十月六个州暴雨绝收。 第二年共有十八处地方遭遇地震,四十一处暴雨成灾,二十八处风灾、冰雹。 能被史书记录的,都是那种大面积的天灾,一些局部天灾还不算。 如果全算上,数字会更恐怖。 其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天灾。 最长的暴雨记录发生在山东地区,连绵下了半年多。 暴雨过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大旱、蝗灾…… 大灾之后就是大疫,各种疫病四起。 地方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也是焦头烂额。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东汉朝廷还能掌握国家政权,前几任皇帝也积累了大量财富。 朝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灾民进行赈济,大大降低了损失。 然而,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种接连不断的折腾啊。 没几年朝廷的家底就空了。 因为天灾,导致地方势力增强,为后续豪强世家的全面崛起埋下了伏笔。 历朝历代的饥荒,大多都是因为分配问题造成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好的写照。 独独东汉晚期的饥荒,是因为粮食总量不足造成的。 长达数十年的极端天气,再加上人祸,导致粮食大面积绝收。 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以至于东汉末年以人肉为军粮的事情屡见不鲜。 曹操把徐州屠了,粮食全部收集起来,都不够军队所需。 最后也不得不以人肉为军粮。 因为就连军队,都搜刮不出多少军粮了,可见粮食短缺到何种地步。 这种大规模食用人肉的情况,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这些情况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 一部分是陈景恪为了让他们重视温寒变,特意给他们讲的。 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为了证实温寒变真伪,翻越史料时看到的。 东汉中晚期的情况确实触目惊心。 作为君主,他难免会带入其中,如果换成大明面临这样的天灾,该怎么做? 答案让他很沮丧,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一次次天灾的打击下,耗尽最后一点家底。 然后失去对地方的控制,重演东汉末年的惨剧。 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出现,他才会积极的支持新政,支持经营南洋。 摊丁入亩、税改等等政策,他也不顾反对铁腕推行。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种草植树,每年需要朝廷填进去几百万贯钱粮。 却几乎看不见任何收益。 已经不知道多少人拿此事指责朝廷,他始终不为所动。 其目的,就是为了趁现在朝廷强势,多为子孙积累一些资本。 现在多积累一点,子孙手中的底牌就厚一点。 就多一分熬过去的希望。 至不济也能多支撑几年。 现在,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用军队去对抗天灾。 这种方法可行吗? 答案是……貌似可行。 再严重的天灾,如果有足够的力量去救助,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可是,面对波及数省的灾难,一般的力量就是杯水车薪。 只有集万众之力才有效果。 有人说了,可以临时征调民夫啊。 可征用民夫需要时间,管理这么多民夫,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 还需要对民夫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配合,如何去救治人。 火都烧到眉毛了,哪有那个时间? 等朝廷把民夫组织好,灾情早已经过去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征用民夫,也会让没有受灾的地方,因为缺少劳动力导致庄稼减产。 其他的什么以工代赈啊之类的,那都是天灾过去之后才能施行的手段。 现在需要的是正面对抗天灾,征用民夫就是抱着石头跳河,自寻死路。 所以,征用民夫赈灾,根本就行不通。 只有军队才是最适合的。 基本都是青壮,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拿起铁锨就能干活。 而且拥有独立完整的指挥系统,能够更好的协调配合。 是‘万众之力’最好的体现。 以往的朝代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过这一点,但却没人敢这么做。 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那么,如果大明能做到这一点,那以后面对温寒变带来的极端天气,朝廷将能更加从容的应对。 这是一场豪赌。 输了就是一场军队哗变,赢了那好处就太多了。 那么这场赌值得吗? 朱元璋几乎是瞬间就给出了答案,趁现在朝廷强势,多给子孙留一些家底。 于是他目光看向陈景恪,说道:“详细给咱说说,如何用军队抗灾救民。” 朱雄英和陈景恪都大喜,他这么说就意味着同意了。 当即陈景恪就将前世的一些经验讲了一遍。 首先就是思想教育,必须要给将士们做好思想工作。 不能用普通的忠君爱国之类的去说教。 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整个华夏族群,是正义之举。 而且还不能光口头说,朝廷还要拿出相应的态度。 比如来自朝廷的肯定,比如在报纸上刊登牺牲的将士们的事迹,对他们进行表彰等等。 光靠这些依然不够,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些大道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什么族群大义。 所以,还要让他们明白,何为整体何为个体。 华夏大明是一个整体,东南破败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 当年北方破败,不就是靠着南方征收重税,才支撑过来的吗? 而且谁敢保证下次受灾的不是你的家乡? 如果今天你不帮他们,下次你家受灾了,能指望别人来救你? 思想工作做好了,才能降低发生哗变的概率,才能让将士们爆发战斗力。 然后就是合理的救灾措施,各种工具器械之类的,能准备的都要尽可能的准备好。 还有各种物资也要跟得上。 林林总总,他说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结束。 老朱见他考虑的如此周到,心中的担忧也放下来不少。 这说明陈景恪不是一拍脑门想到的主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看,他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很少出错。 接着老朱又详细询问了一些细节,对如何救灾心中有了大致的了解。 之后他招来内阁学士以及蓝玉、汤和、傅有德、冯胜等人,商议军队抗灾救民之事。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很显然,大家都怕发生兵乱。 陈景恪出面,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以及大致的方略。 但很显然,群臣丝毫不为所动。 倒也不能说他们冷血,而是不敢冒险。 只要军队不乱,出再大的事儿国家都亡不了。 军队乱了,多少善政都补救不回来。 别的事情都能赌,唯独不能拿军队赌。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靠这些说服不了他们,所以他还准备另外一套说辞: “未来天地会发生一场大变故,类似的天灾会变多。” “如果今日朝廷不敢尝试探索出更多道路,将来子孙只能坐困愁城。” 群臣:??? 你什么意思? 平日里对神神道道最不屑的安平侯,竟然也开始搞玄学了是吧? 马上就有人质疑:“安平侯勿要危言耸听。” “你说有大变故,那么请问变故是什么?何时会发生?” 就连铁杆盟友徐达和邱广安,都认为他是故意吓唬大家的。 陈景恪却默然不语,温寒变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没有得到老朱的允许他是不能随便说的。 就在众人以为,他谎言被拆穿无言以对的时候,老朱却开口了: “你们知道夏虫不可语冰吗?” 众人脸色一变,这是贬义词,老朱用在这里岂不是再嘲讽他们短视吗? 老朱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继续说道: “夏虫寿命短暂,不知道有冬天。” “在天地面前,人与夏虫何异?” “不过人毕竟不是虫,人有思想能言语能写字,能将见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传给后世。” “后世人可以根据先贤的记录,窥探到有冬天存在。” “只不过,能够从史书中窥探到这个奥秘的,凤毛麟角。” 众人终于明白,朱元璋不是在嘲讽他们,可随之而起的是满腹疑惑。 什么意思? 听陛下的话,似乎在史书中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可到底是什么东西? 竟然让陛下甘冒天险动用军队去抗灾。 陈景恪却知道,老朱这是准备摊牌了,不禁再次为他的魄力感到敬佩。 朱雄英也是差不多的态度,不过他更多了几分兴奋。 终于要摊牌了吗。 以后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更方便了。 而且一旦证实了温寒变的存在,哪怕只是让大多数人相信它存在。 以后文武百官做事,都会情不自禁的考虑到这个周期变化,并为之做准备。 甚至朝廷可以直接将迎接温寒变,列入百年计划里去。 到时候,百官将被逼着具备长远视野——横跨百年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保守派也会变成革新派。 革新派将会彻底压倒保守派。 大明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 李善长等人却面面相觑,实在不知道老朱说的到底是什么。 而且老朱看起来神神道道的,也让他们有些担忧。 莫不是入魔了? 汤和仗着和朱元璋关系最亲近,开口问道: “上位……咳咳……不知您在史书中发现了什么大秘密……咳咳……” 听到汤和接连咳嗽,老朱关切的问道:“你身体不舒服吗?” 汤和不在意的道:“谢上位关心,偶感风寒不碍事的,还是国事要紧。” 最近家里人接二连三生病,让老朱对这方面有点敏感,闻言立即对陈景恪说道: “景恪,先给汤和诊治一番。” 陈景恪不顾汤和反对,为他做了一番诊治,确实是伤寒没有太大问题。 “但你阴虚阳盛,虚火内炽……还需好生调理才好。” 然后还给他开了一副药。 汤和可不敢和陈景恪倔,道谢过后小心的将药方收起。 见他无事,老朱也放下心来。 没有直接回答汤和的提问,而是从回头从桌案上拿起一沓文件,分别递给几人。 文件不厚,也就十来页的样子。 上面详细罗列了从夏商周以来,所有有文字记录的,显著的异常气候。 几人很是疑惑,这是什么东西? 这些记录和东南这场台风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继续往下翻看,到了末尾却看到了一段总结。 气候以约三百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变化,三百年寒冷期,三百年温暖期。 气候极端异常的时期,是温寒变过度时期。 所以极端气候过去之后,要么迎来温暖期,气候稳定风调雨顺,王朝盛世到来。 要么迎来寒冷期,气温偏低,降雨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 往往会送走一个时代。 当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李善长等人是何等的震惊可想而知。 他们连忙重新翻阅前面的历史记录,心里默默计算时间。 发现,竟然真的暗合最后的结论。 虽然周期不是准确的三百年,但大致在这个范围之内。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敢相信这个记录是真的。 这时,朱元璋的叹息声传来: “很不幸,大明正处在由暖转寒的节骨眼上。” 第446章 太子的强硬 李善长等人面面面相觑,即便老朱亲自开口,他们依然不敢相信。 实在是此事太过玄乎了。 关键是,从来都没有人提过。 现在突然有人说,哪怕部分证据摆在眼前,他们也会怀疑。 陈景恪能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对此他能理解。 既然老朱决定摊牌,他也没什么顾虑了,主动站出来说道: “我知道诸位一时间很难接受此事,但真相就是如此。” “在天地面前,人类和夏虫没有区别。” 邱广安一脸难色:“陈侯,不是我不愿意相信,实在是……” 陈景恪微笑道:“我知道,换成谁都会如此。” 李善长深吸口气,稳住心神,说道: “上位,请恕臣不敬之罪,可还有别的证据?” 言外之意就是,仅凭这些证据很难说服人。 老朱也没有生气,而是说道:“此事乃景恪所发现,让最为了解,就让他为你们解释吧。” 对此众人都丝毫不觉得意外。 陈景恪一身所学神秘莫测,当世也只有他能提出这样震惊世人的发现。 关键是还能说服以固执著称的老朱。 陈景恪已经不是第一次论证小冰河期的存在了,而且这些年他也一直在搜集相关信息。 此时对这一套论证模式已经娴熟于心,而且证据也更加齐全更有说服力。 当即,他就从头到尾详详细细的,为大家讲解了一遍。 先讲了温暖期和寒冷期的差异,从气候到动植物布局等等方面,全方位解释。 以此让他们了解,什么叫温寒变。 然后又按照时间线,将从夏商周时期到目前的气候、动植物分布记录,全部罗列出来。 证据可以说非常详实了。 甚至具体到了,某一条证据来自某本书某一篇记录。 不只是用嘴说,他还找来纸笔,划出了一条曲线。 用曲线直观的展现了气候变化规律。 等曲线到达大明时间节点的时候,正好处在温度下降的大滑坡上。 “大约五十年后,气候将进入温寒变交替时期,极端气候会频繁发生。” “这个极端气候期将会持续五十年左右。” “大约百年后,大明将正式进入寒冷期。” 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陈景恪讲的很详细,他们终于听懂这个温寒变是怎么回事儿。 且不论真假……假设是真的。 最危险的并不是寒冷期,而是冷暖交替时期。 虽然寒冷期气温偏低,气候灾害频发,但至少还会给人喘气儿的机会。 而冷暖交替时期,气候灾害已经不是多那么简单了,而是时时发生。 动辄长达半年乃至数年,是真的连喘气儿的机会都不给。 而且这样的极端气候将会持续数十年。 再厚的家底,都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很不巧的是,大明即将进入这个时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按照以往大一统朝代的规律来看,五十年到一百年正好是王朝盛世时期。 大明是可以熬过这段困难时期的。 可是……代价是什么呢? 最强盛的时期,却要面对这样的灾难…… 而且熬过灾难,面临的不是否极泰来,而是整个大气候环境的恶化。 那就真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恐怕东汉末年的惨剧就要重演。 但……还是那句话,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 尽管陈景恪的证据看起来很全面,也很有可信度。 可这么大的事情,大家又怎么会因为他的一面之词就相信。 只有经过自己的详细调查,并实地考察,结合种种证据,才能确定真伪。 当初老朱也是多方求证,才相信了温寒变的事情。 但很显然,这次留给群臣求证的时间不多了。 一口气说了将近一个时辰,总算是将温寒变的事情讲清楚。 末了陈景恪郑重的道:“我知道这么大的事情,诸位谨慎一些是应该的,但东南百姓等不了了。”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尚羲韶忽然问道:“陕北和河套种草植树,不只是为了治黄吧?” 他是从御史大夫入阁的,日常工作也主要偏向于监察方面。 是反对陕北和河套种树的主力。 他也不是完全反对种树,而是认为没必要投入那么大的资源。 每年几百万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不比在那边种树收益大? 这也是他对当今朝政最不满的一块。 别的都好说,哪怕是一些激进政策,至少能看到一些好处。 唯独在那边种树,他看不懂。 所以他一直盯着这一块,并收集各种证据,试图证明这么做不合理。 其中就包括监管这些钱财的流向。 有多少被侵吞了,有多少落到实处等等。 朱标之所以留着他,恰恰是要利用这一点。 那么多钱撒下去,如果监管不严,恐怕没几个能落到实处。 有他这个内阁学士盯着挑刺,下面的人就不敢贪的太过分。 听完温寒变理论,他终于明白了朝廷的目的。 不过他还是需要一个肯定的答案,所以才有此一问。 陈景恪正准备开口,老朱却先一步回道: “对,治黄只是其一,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寒冷期的到来。” “寒冷期西北降雨会减少,如果现在不能恢复植被,以后将再没有机会恢复。” “百年后大明将要面对的,是彻底荒漠化的大西北。” “那个后果有多严重,你们应该能想的到。” “现在咱们多种活一棵树,子孙就能少一些压力。” 西北全面荒漠化的后果,大家可太清楚了。 那里不但是边防要地,更是主要养马场。 一旦荒漠化,边军的粮草无法就地解决,只能从中原和南方调运。 光运输成本就能拖垮国家财政。 草场减少战马不足,朝廷只能推行马政,让百姓负担养马的成本。 马政自古以来就是恶政。 细数历朝历代的马政,一行行字眼下面掩盖的,是百姓的血泪。 而拥有河套等养马地的朝代,马政往往相对宽松一些,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不少。 大明的马政也是最近五六年才好转的。 随着朝廷夺回河套以及河西地区,拥有了稳定的战马来源。 不需要百姓来承担这部分责任了。 之前的几次改革,就有关于马政的。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重建几大马场,将百姓负担的那一部分废除了。 因为这件事情,几位当政的内阁学士没少被夸赞。 仅凭这一项政策,他们就足以名垂青史。 可是,一旦西北环境恶化,势必要重启马政。

相关推荐: 我以神明为食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召唤之绝世帝王   南城(H)   满堂春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