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63章

第163章

帮儿子分担压力,生怕朱标先自己一步而去。 马娘娘也发现,自己安慰人似乎安慰错了方向,连忙补救道: “有景恪在呢,他的医术你还不放心吗。” 老朱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咱对他的医术从不怀疑,只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这些年他忙着研究国事、专研学问,医术早就生疏了。” 马娘娘笑道:“治疗别的病或许他会生疏,但我和标儿的病他一天都要瞧上三回,想生疏都生疏不了。” “你呀,心就放到肚子里去吧。” “而且我不和你一起出去,倒也不全是因为身体原因,是怕有我在你放不开手脚。” 马娘娘可不是滥好人,她只是做事喜欢留余地,不喜欢搞扩大化。 真到了关键时刻,她的手腕可一点都不比朱元璋软。 要不然人家两口子是排在前三的模范夫妻呢。 在这一点上,朱标的性格更像马娘娘多一点。 现在是改革的关键时刻,大把的钱撒出去,要是没有雷霆手段会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所以,这一次她原则上是支持老朱杀人的。 但马娘娘的性格决定了,她没有办法无视老朱大肆株连,必然会去劝说。 到时候老朱做事就会放不开手脚。 一旦给了那些贪官污吏侥幸之心,后果会非常严重。 眼不见心不烦,索性这次她就不跟着一起去了。 马娘娘继续说道:“第二个原因就是妙锦,她也大了,我要在洛阳看顾着她。” 老朱眉头一挑,说道:“她可是咱们一手培养出来的太子妃,谁还敢动她不成?”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除了你的宝贝大孙子,还能是谁。” 老朱马上就懂了,连忙说道:“也是,可不能让那臭小子乱来,怎么也要等到妙锦及笄才行。” 徐妙锦今年实岁十三虚岁十五,在古代这个年龄成婚完全没问题。 朱雄英天天把自家媳妇宝贝的不得了,如果放任他们在一起,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必须要杜绝危险。 而且这可是未来的皇后,要好好教育才行。 虽然有陈景恪这个老师在,可有些东西是男人无法教的。 本来孩子的母亲是最适合的。 可是徐妙锦的母亲字都识不了几个,让她来教未来的皇后,没有人能放心。 只能马娘娘自己亲自教了。 眼见自家媳妇确实不适合外出,老朱也就息了这个念头,准备去乾清宫找朱标说说这事。 刚走到半路,就迎面碰到了大太监吕营。 他是曾经的东宫太监,朱标的心腹。 现在朱标当了皇帝,他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大太监。 也就是俗称的大内太监总管。 见到他,老朱眉头一皱,训斥道: “你不在皇上跟前伺候着,到这里来做什么?” 吕营连忙说道:“回太上皇的话,陛下让奴婢请您去内阁。” 请自己去内阁?那就是有大事发生了。 他心中嘀咕,到底什么事情要找自己过去商议。 嘴上却毫不客气的说道:“好生伺候皇上,让咱知道你偷懒,有你好果子吃。” 吕营心中一颤,别人说这话或许只是吓唬敲打,眼前这位可是真敢这么干。 “是,奴婢一定尽心尽力伺候陛下。” 朱元璋这才转身去往内阁。 到达之后发现,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以及七位内阁学士全都在。 见过礼之后,众人纷纷落座。 老朱当政的时候,大臣觐见皇帝是没资格坐下的。 在律法上见皇帝,只能跪着回话。 当然,这只是礼法规定。 实际操作并不会如此,一般都是站着回话。 如果对面是老臣,也会赐座。 如果是徐达、汤和等人,甚至能围在一张桌子上,边吃边喝边聊。 朱标当政之后,又略作调整。 除了朝会群臣要站着之外,单独接见某个臣子,一般都会赐座。 在内阁商议事情的时候,更是直接在会议室摆放了座椅,默认大臣可以坐下回话。 顺便啰嗦两句,很多人认为朝会上不允许上厕所什么的。 所以上朝之前,百官要先去茅厕把生理卫生解决了。 事实上压根就不是这样的。 朝会进行过程中,是允许大臣外出如厕的。 大殿里面有礼部的官吏专门负责此事,大约是八九品的样子。 谁憋不住了,找这名礼仪官说明情况,就可以去厕所了。 而且在召开会议的宫殿附近必然有厕所。 哪怕是找个房子摆个马桶临时充当一下,也要有。 言归正传。 等众人落座,一个怪异的局面就出现了。 朱元璋坐在主位,明朝以左为尊,朱标坐在他左下首,朱雄英坐在他的右下首。 这很正常,并没有什么。 真正有问题的,是陈景恪的位置。 他竟然坐在朱标的下首,本该坐在这个位置的李善长,则坐在了对面朱雄英的下首。 其他人依次排列。 官场最讲究规矩,座椅的先后顺序尤其讲究。 李世民宴请百官,尉迟恭就因为座位问题大闹会场。 李道宗去劝说,差点被打瞎眼睛。 现在陈景恪抢了李善长的位置,如果给外人看到,肯定非常的震惊。 而在场的人,却都觉得理所应当。 就连气量狭小的李善长,都没有一点不开心的样子。 实在是一个大奇观。 事实上,一开始陈景恪也不愿意坐在这个位置,太高调了。 我只是个太子伴读,有啥资格坐在百官之长的位置上? 与礼法不符啊。 而且,他坐在这里,置李善长于何地? 就算他不在,还有内阁次辅徐达,还有其他五位内阁成员。 坐在这里,就是把他们都得罪了。 然而,事实上这个位置是李善长主动让给他的。 徐达也表达了支持,邱广安就更不用说了。 其他几个人见上面的人都同意了,自然也不会说啥。 于是座位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排了下来。 陈景恪自然知道大家的想法。 李善长主动让位置,不是因为他变大度了,恰恰是他气量不足的表现。 他屁股不干净,不可能再如之前那般被信任。 朱元璋和朱标之所以让他当内阁首辅,不过是为了借用他的威望罢了。 改革的事情有陈景恪主导,他的任务就是执行决议,帮朝廷摆平百官。 如果他拎不清这一点,真把自己当首辅,恐怕就把自己弄成笑话了。 之前已经被敲打过一次,好不容易恢复了和老朱的关系,他可不想再作死。 而且现在当务之急是为李家谋求一个封国。 什么首辅、什么争权夺利,和封国比起来一文不值。 万一把封国折腾没了,那就真的没地儿哭了。 所以,老老实实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最好的办法。 把头把交椅让出来,就是向朱元璋和朱标表态,以换取他们的信任。 但换别人坐头把交椅,他是定然不服气,也是不愿意见到的。 即便是徐达坐,他也会有怨言。 我李善长才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你徐达只能排第二。 咱俩同时出现的时候,你想坐头把交椅? 想多了。 但这个位置又必须有人坐,那他宁愿是陈景恪。 首先陈景恪的能力他确实很佩服。 其次陈景恪数次帮过他。 他和胡惟庸的事发的时候,陈景恪帮他求情,之后又和马娘娘一起做局让老朱原谅他。 这次复出,也是借着陈景恪的改革为契机。 关键是,陈景恪把‘法治’概念毫不保留的传给他。 从这一点来看,陈景恪算是他的老师。 李善长虽然善妒,但作为一名文人,最基本的尊师重道还是懂的。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对陈景恪都非常的佩服。 所以,李善长才会主动把这把椅子让给陈景恪。 至于徐达,他现在是真佛系。 长女徐妙云是燕王妃,未来的燕国王后。 小女儿徐妙锦是钦定的太子妃,未来的大明皇后。 长子徐允恭和朱雄英、陈景恪关系莫逆。 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帮皇帝看好军队就足够了。 未来徐家就是大明第三望族。 至于为啥是第三,第一肯定是朱家。 如果让皇家在陈、徐之间二选一,根本就没有任何悬念,定然是徐家消失。 所以第二只能是陈家。 不过徐达也很满足,前三甲啊,这要是在不满足就要天打雷劈了。 所以他心态很平和,什么都不需要争。 当然他也不能争。 有时候争的太多,就是自取灭亡。 你一个外戚要掌握军政大权,你想干什么? 陈景恪都懂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懂。 但他和李善长也有差不多的想法,这个位置我不坐,其他人想坐也要先问问我的意见。 陈景恪坐,他自然是支持的。 两家的关系实在没的说,不只是现在要好,未来也基本是绑定在一起的。 陈景恪的儿子,就是自己未来的外孙女婿。 他的女儿,就是自己未来的外孙媳妇。 如果有多余的孩子,那肯定是和徐允恭的子女结亲。 可以说,几十年后的事情,今天就已经确定了。 在自己没有办法争的情况下,他自然要抬陈景恪一手。 啥,你说陈景恪也需要低调? 那是以前,现在他也渐渐羽翼丰满,不怕别人的攻击了。 况且现在大明朝野,谁不知道他才是无名宰相。 以前你问阁老们头上的人是谁? 大家都会说是太子、皇上、太上皇。 现在大家会说,阁老们头上是陈伴读,陈伴读上面才是皇家三人组。 所以,他再低调就没什么意思了。 邱广安支持陈景恪的原因就不用多说了。 他要是敢不支持,下一刻就会因为走路先迈左脚被罢官。 接着就会因为走路没有先迈左脚,被驱逐出算学圈子。 还剩下四位内阁学士,则选择了随大流。 因为不管怎么轮,这第一把交椅都轮不到他们。 何必为了这事儿得罪陈景恪呢。 于是,陈景恪就这样,坐上了代表人臣极限的头把交椅。 ----------------- 大家都坐好之后,众人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陈景恪,包括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三人。 老朱开口说道:“景恪,你把大家都叫来,有什么大事吗?” 陈景恪干咳一声,说道:“有几件大事,需要尽快拿出主意。” “先说第一件,去探索炎洲的人回来了……” 第384章 分封的深层次谋算 探索炎洲的人回来了? 除了提前知道消息的朱标和朱雄英,其他人露出了不同的表情。 老朱和徐达是很高兴的。 对老朱来说,这意味着承诺的分封可以落到实处了。 徐达高兴则是,军队又有了努力的方向。 军功爵制的优点很多,但缺点也同样很大。 没有足够的战利品,这套制度就维系不下去,侵略性拉满的军队可能会自残。 也有人无所谓,李善长、邱广安都属于这种。 大明实在太富有了,生产能力太强,对国外的商品没有任何需求。 这也是古代先辈扩张不是很热衷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外界实在没啥需求,远方的土地打下来也无法治理,扩张往往得不偿失。 汉唐虽然打出去了,但对西域等地方,也只有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太大的经济需求。 没有利益,自然也就无法驱动人心。 李善长和邱广安虽然和陈景恪接触很多,但他们都是老派文人。 在眼界方面,始终还是差了一筹。 几十年养成的世界观,并不是陈景恪几句话就能扭转的。 还有人并不是很希望炎洲的传说是真的。 比如儒家出身的那三个内阁学士,他们是很反对大明的扩张政策的。 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 圣天子垂拱而治…… 天下大治看的不是占多少地,有多少物资,关键是治心。 总之,多出一个大洲,大明估计又要对外扩张了。 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可惜,这话现在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一想,可不敢说出来。 事实上,还在用老思维看待世界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以前华夏无法直接从国外获取利益,扩张更多是出于帝王的喜好,以及为了战略需求。 缺少利益的支持,这种扩张是无法持久的。 现在不一样了,大明对外扩张有了利益诉求。 商品出口换回钱财和稀缺资源,比如大量的粮食。 朝廷有了钱有了粮,就有能力搞内部建设,把这些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资财富。 从朝廷到百姓都获得了利益。 说白了,大明对外部的资源逐渐有了依赖。 有依赖就有动力。 且,在这个过程中新兴资本就诞生了。 虽然他们的实力还很弱小,但确实和旧商人有了区别,可以成为资本了。 新兴资本诞生的土壤,就是新政。 谁敢反对新政就是在要他们的命,必将遭到他们的反对。 这才是真正的大变革。 随着这种变革的加深,新兴的资本,很可能会和老旧权贵产生冲突。 前世西方的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本质就是新兴资本和老旧贵族利益之争。 眼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陈景恪。 其他人,包括朱标、朱雄英,都还懵懵懂懂。 而陈景恪并未将这一点告诉任何人。 不是他想隐瞒,而是这是西方思维下才会产生的变化。 华夏有自身的情况在,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小。 简单来说,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深入骨髓,不可能让商人掌权。 就算有商人夺取了政权,也会立马开始着手打击商业资本。 不要说历史的必然性什么的,历史也是无数人选择的结果,走哪条路都有可能。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老祖宗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多么的正确。 看看那些资本掌权的国家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华夏独有的‘家国天下’观念,始终在影响着所有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论嘴上信不信这句话,说得多了它就成了一种标准,逐渐深入人心。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缺点,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 但不能因为存在缺点,就否定优点。 总之,当年西方国家发生的新旧权贵之争,在大明是很难出现的。 商人?本本分分赚钱的,大明会保证他的富贵。 陈景恪不愿意给他们说这个,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大概率不会发生,说出来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变革的信心,没必要去说。 至少没必要现在就说。 不过事无绝对,万一呢,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尽管他没说,却一直在默默的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大同思想里,就有相关的内容。 分封也同样是其中关键一环。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分封是另类版的退功臣。 在朱标看来,分封是一场利益交换。 用朝廷无法有效掌控的利益,换取权贵支持变革。 在朱雄英心里,分封是帝国计划的一部分,是实现制霸天下的途径。 在陈景恪看来,分封是华夏文明的一次大扩张。 但又不仅仅只是一场扩张,同时也是化解未来会出现的,老旧权贵和新兴权贵之间的矛盾。 大权贵是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不自觉的堵塞晋升渠道,打压新兴权贵群体。 这是利益使然,不是什么思想能改变得了的。 现在,把大权贵分出去当了国王,剩下的小权贵和官僚能力有限,没办法堵死晋升渠道。 民间的人才和新兴权贵,就有了晋升的空间。 有晋升空间,自然没人愿意造反。 所以分封在陈景恪这里,有着更深的用意。 当然了,他这么做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晋升体系。 商业资本想掌权,纯属想多了。 他们本本分分赚钱老老实实做人,那就让他们好好过日子。 如果他们想奢求更多,那对不起,铁拳可不是开玩笑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堵死他们从政的空间。 放弃家族资本,转行进入政坛,也不是不可以。 前世这么做的人还真不少。 总之,陈景恪要做的,就是尽量给下面的人更多的选择机会。 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持国家的活跃性,不至于变成一潭死水。 这些深层次的想法,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人知道。 老朱就更不知道了,他现在的心思全在炎洲上,催促道: “快说说,传言是不是真的?” 陈景恪颔首道:“是真的,我们派去的人绕着那里转了一圈,确定那就是一座大洲。” “其面积比现在大明实际控制的国土还要大,与传说中的炎洲有五六分相似。” “更多细节,还需要等进一步探查之后才能知晓。” 按照正常来说,探险队不可能半年跑一个来回。 但有了那支商队给的航线图,再加上陈景恪假借那本游记的名义,给出了更加具体的路线图。 甚至还画出了炎洲的大致轮廓,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这才让探险队半年就将情报带了回来。 老朱兴奋的道:“好好好,实在太好了。再派人去好好侦查,一定要尽快摸清上面的情况。” 陈景恪回道:“我们派去的探险队实力很强,在确定那里是大洲之后就一分为二。” “一支回来汇报情况,另一支留在当地建造定居点,并进一步打探炎洲情况。” “这次请太上皇过来,就是商议一下,具体如何开发那里。” 这时,耿光担忧的问道:“炎洲是否有强大的国家?我们留在当地的探险队,不会与他们起冲突吧?” 陈景恪说道:“炎洲只有一些土人,生活非常的原始。” “根据探险队短暂的接触,发现他们不会冶炼金属,没有马匹,连陶器都不会烧制……” 陶器都不会烧制?众人都有些惊讶。 在陈景恪的主张下,大明建立了一个机构,专门做区域国别研究。 将接触到的每一个国家部落的,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产力情况等等,全部做详细的记录。 其中很多都是原始部落。 这些原始部落,很多都未能掌握金属冶炼技术,但连烧陶都未能掌握的确实少见。 烧陶实在太简单了,弄几个泥胚子阴干扔火堆里烧,都能出陶器。 一个大洲竟然没有能研究出陶器的烧制方法……有点超出他们的想象。 徐达都忍不住问道:“这个情报准确吗?” 陈景恪回道:“目前来看应当不假,具体如何还要做进一步探查。” 徐达强调道:“一定要确定对方是否掌握铁器,这一点至关重要……” “嗯,告诉去炎洲的人,不要轻易把铁器给土人,更不要把冶炼技术告诉他们。” 朱元璋也说道:“对,千万不要让他们掌握了铁器的冶炼技术。” 土著没有掌握铁器没有骑兵,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 很快众人就商量出了一整套的开发炎洲计划。 先去打探那里的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开发。 开发的方法很简单,朝廷先派人去建立一些定居点,然后将一些死刑犯流放过去。 反正都是要死的人了,去为大明开疆拓土做点贡献吧。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如何有效统治那里,才是最大的问题。 毕竟炎洲离大明太远了,不可能直接进行统治的。 其实众人心中已经有了想法,效仿秦王之事。 封几个亲王过去,啥事儿就都解决了。 而且还将亲王撵出了大明本土,防止藩王做大。 然而,将封国建在那里,无异于流放。 事实上,在很多人心目中,朱樉去安西就是被流放。 秦王有罪,被流放到安西合情合理。 可将无罪亲王封到蛮荒的炎洲,那就太过分了。 没人敢提出这个建议,老朱是多么的重视亲情,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啊。 提这个建议,怕是嫌脑袋太重,想轻松一下是吧。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元璋竟然主动说道: “先查清楚炎洲的情况,建立一些定居点。” “如果那里真的适合居住,可以封几个亲王过去。” 闻言,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这建议是老朱提出来的?简直不敢相信啊。 然后,反应过来的众人立马起身说道: “陛下圣明。” 看那模样,生怕老朱反悔一样。 就连最反对扩张的那三个儒家出身的学士,也改变了想法。 炎洲发现的好啊。 正发愁那么多亲王怎么处置呢。 说是海王分封,可海外的地是有限的,适合分封亲王的并不多。 总不能随便找一块蛮荒之地,将他们丢过去吧。 鲁王、蜀王、湘王,都加冠了,封国还没着落呢。 眼瞅着代王、肃王、辽王也长大了…… 再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群臣还真怕朱元璋改变主意,重新在大明内部搞藩王制度。 现在朱元璋主动提出将亲王封到炎洲去,那可真是太好了。 封,必须封。 炎洲那么大地儿,封三五十个亲王过去完全没问题。 别说太上皇和皇上的儿子,未来太子多出来的儿子,也照样能封过去。 还能将多余出来的人口迁徙过去,减轻大明的耕地压力。 啧啧,简直太完美了啊。 因为这件事情,众人对开发炎洲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对于投入资源什么的,那是不遗余力。 要多少有多少,一定要尽快把炎洲开发出来。 为大明开疆拓土,我辈义不容辞。 唯有了解老朱为人的徐达和李善长,相互看了一眼,都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 炎洲、分封亲王、勋贵大分封…… 如果他们还想不到什么,那就真的太蠢了。 现在亲王都封过去了,别的勋贵还有的选择吗? 不过他们并没有说出来,这么大的事情,还是不要瞎传的好。 朱元璋自然知道大家的想法,却并没有说什么。 先让你们高兴着,等将来大分封的时候,有你们哭的。 咱的儿子都封过去了,你们还想挑三拣四? 呵呵。 咱不当皇帝了,照样能杀人。 众人很快就拿出了一套大致的开发方案,计划三年内在炎洲建立稳定的定居点,并着手进行分封。 至于细节,具体怎么做,自有下面的人去做。 这件事情商量好,朱元璋再次将目光看向陈景恪: “还有什么事情吗?” 陈景恪颔首,问道:“秦王的信您也收到了。” “关于他提议,趁帖木儿无力东顾的时间节点,出兵拿下西域的策略,不知您有何看法?” 第385章 不打西域打天竺 秦王的建议? 众人表情都严肃起来。 朱樉的奏报是半个月前送到的,对于他的战果,大家反响平平。 最多就是喊一句秦王英勇善战,然后惋惜他误入歧途。 主要是离的太远了,缺少代入感。 就连内阁成员,都很少有人能理解这一战的意义。 也不怪他们,帝国计划现在只有几个人知道,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但知道这份计划的人,都非常兴奋。 这是立足之战,打赢这一仗秦国才算是在安西立住脚。 同样,这也是帝国计划的关键一战,赢了就可以事半功倍。 陈景恪在兴奋之余,还多了一份惊讶。 朱樉这能力太强了吧。 那可是帖木儿啊。 五倍的兵力差距,野战中正面击败帖木儿,太出人意料了。 虽然陈景恪一直坚信,大明可以打败帖木儿。 但对方毕竟是安西霸主,他内心还是很重视对方的。 没想到朱樉一出手就玩的这么大。 什么才是战斗民族? 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 如果我们的祖先战斗力不强,是如何从一个小部落称霸黄河流域,然后建立天朝上国的? 考古学家在襄阳发掘出一条四千多年前的长城,就是南方部落用来应对华夏扩张的。 最终结果不说大家也都懂。 反正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一切统统都融入了华夏,大家成了一家人。 秦汉隋唐,哪个不是战斗力拉满。 然后带宋把脸丢尽了。 现在,大明终于又找回了当年的自信以及战斗力。 对于弟弟的求援,朱标没有丝毫犹豫,全部予以满足,并且还发大手一挥翻倍给。 不过对于他提出的,朱棡出兵拿下西域的的建议,大家则陷入了犹豫。 休养生息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基调。 大明内部变革不断,也需要时间让大家适应新制度。 此时开启大战,大家还是持谨慎态度的。 况且大明也并非就真的无战事了。 云南那边的蛮夷叛复不定,若非沐英苦心经营,恐怕早就生出乱子了。 即便如此,朝廷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治理。 然后就是草原,蚕食计划前年就已经开始了。 以水泥堡垒为据点,一点点占领草原之地,压缩北元的生存空间。 这一项计划,牵制了大明太多的精力。 首先是水泥的制作,以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这玩意儿的造价太高了。 为了满足需求,朝廷开了好几处水泥厂,工人的死亡率高的可怕。 不过没人心疼,就连陈景恪都无所谓。 因为这些工厂里的员工,并不是大明百姓。 大多数都是从日本和虾夷弄来的奴隶,还有一小部分是从别的地方抓来的。 大明明面上禁止奴隶贸易,禁止使用奴隶,连奴仆都必须是合同制的。 然而私底下购买使用奴隶一直都是常态。 陈景恪也没有反对这一点,有些工作注定了很危险。 死别人和死自己人,该选哪个他很清楚。 他更清楚,自己是华夏人,只需

相关推荐: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薄情怀(1v1)   带着儿子嫁豪门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爸与(H)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我在末世养男宠   玩笑(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