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姓是刁民。 陈景恪自然不会这么做,在他的影响下,大明朝廷是很注重舆论宣传的。 出兵之前会告诉天下人,朝廷要打仗了,为何要打。 打赢了之后,也会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刊登捷报。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同一天两个捷报传来。 大明周报虽然没有为此加刊,但也用了两个大版来报道这两件事情。 文章从头回顾了日本和西域的情况,以及它们和华夏的关系。 日本是徐福东渡之后,随行人员和当地土著结合产生的。 东汉时期他们派人来认祖归宗,光武帝赐下了汉倭奴国王印。 日本第一次噬主发生在唐高宗时期,被刘仁轨击败,终于老实了下来。 一直到元朝,他们再次生出了叛逆之心,倭寇就是日本朝廷有意放纵形成的。 被大明教训了之后,他们虽然不敢再派遣倭寇,却始终口服心不服…… 大明朝廷以宽宏的态度,希望能够教化他们,并册封了他们的君主为王…… 反正就是狠狠的表扬了一番大明,将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然后就是长庆等人私下转让君主之位,这是对大明的羞辱,朝廷再三警告他们都不听。 于是出兵讨伐。 他们非但不知悔改,竟敢负隅顽抗。 我英勇的将士们以寡击众,四万人击溃日本十五万精锐。 但到了这会儿,我们依然不想灭其国。 哪知日本依然不知道悔改,竟然将大明册封的君主长庆给谋杀了。 明军万般无奈,只能出兵将其剿灭。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依然有叛逆不肯臣服,在逃跑的时候攻破了琉球国的王都,将琉球王室族灭。 如此穷凶极恶之国,实在世所罕见。 于是大明朝廷决定,废除其国祚迁徙其百姓。 为了不使这里的土地荒废,朝廷决定重新册封诸侯,并从大明迁徙百姓定居。 西域方向就更好说了,一句话就足够了: 察合台汗国乃蒙古人建立的国家。 大明打他们,那就是天经地义。 当然,文章依然从头盘点了西域和华夏的关系,最终得出一个结果。 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篇文章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所有读过的人,都认为朝廷做的好。 同时又为华夏的强大感到骄傲,为自己身为华夏一份子感到骄傲。 族群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加的强烈。 对于朝廷接下来的措施,自然也是非常的支持。 不少科举无望的读书人,自发前去衙门应聘,希望能在即将组建的诸侯国谋个一官半职。 不只是诸侯国,朝廷还刊登了对西域的治理办法。 不再搞羁縻地,而是由朝廷直接派遣流官治理。 报纸上还刊登了西域大开发计划,号召有志青年踊跃报名。 好处是很多的。 读书人通过考核,再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授予官职。 在那边干上五年,回中原可以连升三级,干十年回中原连升五级。 同时也号召百姓去西域定居。 不论出身如何,哪怕是个乞丐,只要报名去西域的,直接奖励十贯宝钞,分土地农具种子。 最关键的是,只要报名直接分一个日本女子为妻妾,等到地方之后再分一个西域女子为妻妾。 听到这个好处,一时间无数穷人、光棍汉都动了心思。 西域又咋了,那可是日本娘们,平日里日本婢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 尤其是光棍汉,之前一无所有,只要去西域直接就啥都有了。 啥?你说远离家乡是数典忘祖? 我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打一辈子光棍才是真的对不起祖宗。 去了西域直接就有俩老婆,生一大窝孩子,祖宗在九泉之下下巴都能笑掉了。 事实上,这么做陈景恪也实属无奈。 人口不够用啊。 目前在籍的汉人人口有六千一百万,可以说笑傲全球。 然而再看看大明已占领的土地,这点人塞牙缝都不够。 陈景恪一个头两个大:“这次我们是真的把所有能动的人都算进去了,乞丐都没放过。” “实在弄不出更多人口了。” “就这么着吧,王国先给五千户,公国三千,侯国两千,伯国一千。” “先让他们把架子搭起来,后续再慢慢给吧。” “只能如此了。”朱雄英也叹道: “历朝历代都嫌人口多,就我们嫌人少,恨不得再多一倍……不,再多十倍都不嫌多。” 陈景恪笑道:“现在真有六亿人,我能把全世界都打下来。” “算了别瞎想了,还是赶紧把分封名单确定下来吧。” 分封名单其实早就确定的七七八八了。 加开国字号的贵族有一百八十一家。 其中三十三家顶级贵族放弃了这次分封,比如徐达、傅有德、蓝玉等人。 耿子茂、李景隆、梅殷等人就更别提了,这会儿谁要是说让他们走,他们就和谁急。 不是他们高风亮节谦让他人,也不是不想要封国,而是他们想要的更多。 这些人或者他们的继承人,都是大明的高层决策者。 在大有为的时候,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其次,大明周边发展受限,他们想去更遥远的地方。 比如殷洲。 那里才是真的海阔天空。 而且朝廷也确实需要他们来稳固统治,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 还有四十五家属于后起之秀,最近一二十年才崛起的,年龄普遍在三五十岁。 目前是军中骨干,也正处在大有为的年纪。 这种朝廷自然也不会放走,否则会影响到大明的国祚稳固。 所以朝廷也和他们协商过,就不参与这次的分封了。 当然,如果他们没啥追求了,执意要去诸侯国躺平,朝廷也不会强求。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继续留在大明拼搏。 能脱颖而出的人本就不缺雄心和斗志,自然想再奋斗几年,看能不能再进一步。 这才是真正的名利双收。 真正要被分走的,全都是老一辈权贵。 年龄大了,能力有所欠缺,思想也跟不上时代,他们自己也没有啥大的抱负了。 关键是,他们的继承人在这一轮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继续留在大明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强行留着他们,只会成为新人的绊脚石。 让他们去封国发光发热,对大家都好。 封国建立之初,也不需要他们干什么伟大的事业,不折腾让百姓休养生息就好。 虽然他们能力有所欠缺,可做到这些还是没问题的。 最后统计下来,共有九十八家,算上朱元璋和朱标的几个成年儿子,共计一百零七家。 看着地图上,大明周边被切割的支零破碎,陈景恪有些头皮发麻。 前世全球总共才不到两百个国家单位,这辈子光大明周边就有一百多。 等宗藩计划彻底完成,少说也得四五百国家。 真正的切割世界。 不过他敢肯定,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要不了多少年,等大明的统治力下降,诸侯国就会开始相互兼并。 至于最后会形成几个政治群体,就不是他能预料的到的了。 但不论最后怎么发展,这些国家都是华夏一份子。 朱雄英想的就没有他这么多了,看着被切割的地图,他充满了成就感。 “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一句,大明远迈汉唐了吧。”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超越了汉唐。”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们不能稳固胜利果实,用不了多久这一切都会化为泡影。”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你这人,就这一点最可恶,总是喜欢泼冷水。” “我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吗?高兴的时候就说高兴的事情,高兴完了再说不高兴的事情。” 陈景恪知错就改:“明昭大帝英明神武,臣叹服。” 朱雄英:“……” “得了,别扯淡了,四叔那边怎么解决?你可有办法?” 陈景恪有些头大,说道:“还能怎么解决,交给圣皇和娘娘处置吧。” 朱雄英愤愤的道:“四叔太不知足了,就他劳苦功高?四大塞王哪个不是功绩卓著?” “别人就没和他一样违规讨封。” 本来是三大塞王,秦晋燕。 后来秦王朱樉被废,就剩下晋燕二王。 等朱雄英长大,他的核心班底蜀王朱椿去辽东坐镇,湘王朱柏去了交趾坐镇。 大明的塞王变成了四个。 四大塞王也有强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实力是最强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朱棡坐镇河西,军政一把抓,麾下河西军团精兵二十万。 朱棣坐镇草原大漠,同样是军政一把抓,麾下北方军团精兵十五万。 为啥以前群臣那么忌惮晋燕二王,这就是原因。 后来朝廷开启大分封,加之晋燕二王相互制衡,大家才稍稍放下心来。 本来一切好好的,朱棣突然要给朱高煦讨封,自然引起了朱雄英的不满。 不过他还是惦念着自家四叔,并未将此事公之于众,而是让徐妙锦给徐妙云写信劝说。 就是怕此事传开,有人借此弹劾朱棣。 听着他发牢骚,陈景恪却笑道:“你不会真以为燕王恃功而傲吧?” 朱雄英说道:“难道不是吗?他就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莽夫,干出这事儿我一点都不奇怪。” 陈景恪哑然失笑,永乐大帝是莽夫? “燕王确实不喜欢读书,可并不代表他政治嗅觉差,他心里可比谁都清楚。” 朱雄英质疑道:“他清楚?他要是清楚,难道不知道此事犯忌讳?” 陈景恪正色道:“你有没有察觉到,晋王远征西域以后,朝堂上关于草原大漠的讨论变多了。” 朱雄英思索了一番,道:“好像还真是,弹劾草原官吏、政策的奏疏,确实变多了。” 说完他马上恍然大悟,道:“我懂了,三叔走了,就没有人能制衡四叔,朝廷有人开始忌惮他了。” 陈景恪说道:“是的,不过朝臣忌惮他,也不完全是出于私心。” 朱雄英颔首表示理解,真要是出于私心反而不会找燕王的麻烦。 只有真正担心国祚的人,才会担忧燕王权势太大,威胁到中央朝廷。 “任由那些人忌惮,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所以,四叔这么做就是故意授人以柄,将猜忌引爆,把一切摆在台面上是吗?” 陈景恪说道:“八九不离十。” 朱雄英心里好受了许多,但依然头疼的道: “可是,问题是引爆了,该如何解决啊。” 陈景恪笑道:“你糊涂了,军屯啊。现在草原已经相对稳定,正好建立军屯所。” “然后将此地收归朝廷管理,燕王的实力就被大大削弱,群臣自然也就不会再担心此事。” 朱雄英大喜道:“是了是了,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 草原大致相当于前世的内蒙。 漠北指的就是内蒙以北,包括外蒙、北海等广阔区域。 燕王的势力退出草原,威胁性大大降低。 而且他主动退出这里,也是一种表态,我没有别的心思大家放心。 到时候群臣就算还担心,也不好再说什么。 正如徐妙云所说的那般,朝廷确实还需要燕王坐镇漠北。 心事解决,朱雄英非常高兴,打趣道: “四叔果然老奸巨猾啊,连我都被他蒙在鼓里了。” 陈景恪说道:“正因为他是你四叔,先入为主之下,你反而想不到这些。” “换个人这么做,你一眼就能看出是怎么回事儿了。” 朱雄英深以为然的道:“所以说,感情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啊。” 这时,陈景恪忽然说道:“你不会以为,燕王的事儿就这么解决了吧。” 朱雄英疑惑的道:“没有吗?” 陈景恪提醒道:“讨封的事儿。” 朱雄英惊讶的道:“讨封不是四叔故意的吗……你不会是说,他真准备给朱高煦讨封吧?” 陈景恪说的道:“燕王最喜欢朱高煦,以为其颇类己。” “老父亲为自己最疼爱的儿子讨个封国,人之常情啊,哪怕燕王也不能免俗。” 要知道,上辈子朱老四可是差点废朱高炽,改立朱高煦为太子。 事实证明,是人就会被感情左右,任他再聪明理智也难以逃脱。 朱雄英忍不住深吸口气:“要不,让皇爷爷揍他一顿吧。” 陈景恪忍俊不禁,但仔细想想,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说,这个家没有老朱还真不行啊。 第528章 无那个题 朱雄英当即就去慈宁宫,将朱棣讨封的事情讲了一下。 老朱那叫一个愤怒:“朱高煦?朱高煦他是什么东西,想要封国他也配?” “这种犯忌讳的事情都敢提,老四越活越糊涂了。” “这事儿你别管了,咱这就给你四叔写信。” “他要是敢咧咧一句,咱连他一块撵出家门。” 朱雄英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不过也确实担心老朱骂的太狠让朱棣下不来台,更怕老朱气坏了身子,反而劝道: “您老也别生气,这些年高煦跟着四叔征战漠北,按照功劳理应给他一个封国。” “只是规矩就是规矩,谁让他是郡王呢。” “您写信说一下朝廷的难处就可以了,别说的太难听,免得四叔误会。” 老朱欣慰的道:“咱就知道雄英你是好孩子,惦念着血脉亲情。” “可越是如此咱就越生气,他们就不能体谅你的难处?” “咱知道朱高煦有点功劳,可如果他不是郡王,如果他不是燕王的儿子,哪来的机会立这么多功劳?” “他不思回报朝廷,天天想着要好处,实在该罚。” “规矩就是规矩,今天为了他破例,别的宗亲会怎么想?” “行了你也别劝咱了,这事儿咱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朱雄英高高兴兴的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老朱突然重重叹了口气,清官难断家务事啊。 都说皇家无亲情,这话以前他并不相信。 他觉得自己就很重视亲情,自己的孩子也很重视,不会重蹈前人覆辙。 现在才知道,自己真的有些天真了。 孩子长大成亲生子,就该为他的小家考虑了。 有些事情明知道犯忌讳,可还是仗着身份去强求,就是笃定了朝廷不会拿他如何。 可是他们就没有想过,再深的感情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别看方才他骂的狠,实际上那都是做给朱雄英看的。 你看爷爷站在你这边,你就别生气和他们一般见识了。 效果也很明显,朱雄英压根就没多想,还反过来劝自己,和老四说话别太重。 正常来说,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之所以没看出来只有一个原因,太信任爷爷了,压根就没有往这方面怀疑过。 可越是如此,老朱心里就越觉得愧疚。 越是愧疚,他就越是生朱老四和朱高煦的气。 “这两个混账东西,咱不打死他们就不叫朱重八。” 老朱不知道的是,离开慈宁宫之后,朱雄英也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岂能看不出老爷子这是在安抚自己,只不过是配合着装傻罢了。 本来以为,大分封能解决历朝历代都难以解决的宗亲问题,可现在看来想多了。 他不禁想起了陈景恪说过的话,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是世界前进的动力,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只要欲望还在,矛盾就不会消失,解决了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但是…… “但是解开一个又一个矛盾,就意味着世界在进步,在一天天变好,所以这一切并不是在做无用功。” “四叔讨封虽然给朝廷带来了麻烦,但也将这个之前朝廷忽略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得想一个合适的规则出来,为后世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方案。” 不过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的。 规定郡王不能封? 这是强行封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后不再任命塞王,所有亲王成年就分封,这个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 可这个方法,就相当于是将宗室里的人才,排除在大明统治体系之外。 也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毕竟真要是国家遇到困难,宗室里出了一个将相之才,因为一些死规定就将其拒之门外? 这不符合皇家利益,也不近人情,对国家也没啥好处。 所以,必须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目前他和陈景恪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慢慢思考了。 ----------------- 现在日本拥有人口约莫三百八十万,大明接下来要做的,是将这些人口迁徙到本土。 计划迁徙三百万,留下八十万分给各诸侯国。 就连之前已经建立的那些诸侯国都有份,只不过需要他们自己派船去接。 为了迁徙这些人口,朝廷抽调了四千余艘海船执行任务。 在捷报传来后不久,这些船就相继出发。 这三百万人迁徙到哪里安置,也早就有了计划。 不外乎就是中原和江南几省,原因很简单,现在这些地方是华夏核心地带。 将那些人迁徙到这里,才能更好的同化。 当然,其中一部分会被分流。 比如部分女子会分给愿意去西域的人。 经过南北朝征战,日本男女比例本就严重失调。 大明征讨日本时,陆后城一战就杀死了超过十万青壮。 后续攻略各城池又有几十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也都是青壮,少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反而是年轻女人,死亡特别少。 这导致日本男女比例进一步失衡。 虽然没有详细数据,但据估算十四岁到四十岁之间的男女比例,应该在七比一,甚至八比一。 十四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段,比例早就超过了十比一。 这些女人,大明自然要安排她们嫁人。 这也是朝廷敢于许诺,愿意去西域的人,分一个日本女人的底气所在。 现在怕的不是没有女人,而是没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 为此,朝廷甚至将主意打到了乞丐身上。 老狗就是一个乞丐,名字叫什么多大了都没人知道,只知道大明还未建国他就在这一带讨饭了。 甚至连他为什么叫老狗都没人知道,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叫的,周围人也就跟着一起叫了。 在十年前的一个冬天,老狗讨饭的时候捡到一个襁褓里的婴孩。 他就将这个孩子收留,并养活了下来。 这孩子也是命硬,硬是靠着百家饭活了下来。 因为老狗认了他当孙子,大家就喊他小狗子。 老狗是乞丐,小狗子自然也是乞丐。 朝廷几次普查人口,给百姓上户籍分田地。 可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群体难免就被排除在外了。 比如乞丐。 老狗和小狗就是如此。 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朝廷给所有流民上户口这事儿。 祖孙俩就这样一直在徐州讨饭吃。 还好大明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他们当乞丐日子也勉强能过得去。 这天老狗如往常那般,带着小狗子去街头讨饭吃。 因为是徐州老乞丐,他占了一个不错的位置。 每天往来的商贾络绎不绝。 那些长途奔波的商旅,一般都会随身携带干粮之类的。 干粮自然不好吃,很多商旅进城后,会随手将剩余的丢给他们。 对他们这些乞丐来说,这可是美食。 遇到心善的,还会赏他们三文五文的。 总之,老狗这个乞丐当的还算不错的。 刚走到他经常乞讨的位置坐好,就见三名捕快围了上来: “老狗,终于把你给等过来。” “可给我们一通好等,你说你要饭都不积极,难怪是个要饭的。” 老狗吓了一跳,连忙起身点头哈腰: “不知道三位爷找小的有何吩咐。” 小狗子则悄摸摸的拿起破碗,眼睛滴溜溜的打量周围环境,规划逃跑路线。 他跟着爷爷当乞丐没啥见识是不假,但看人脸色、逃命的本事那是门熟。 打头的捕快说道:“好事,跟我们走一趟吧。” 老狗腿都软了:“李爷,我最近可没偷人家东西,不信您搜。” 李捕快失笑道:“你小老儿说漏嘴了吧,快老实交代,上个月赵员外的钱袋是不是你偷了。” 老狗更慌了:“真不是我,要是我偷的,天打五雷轰。” 同时他心里默念,那是小狗子捡的,不是我偷的。 旁边一人催促道:“老李别逗他了,快把人带回去,咱们可还有别的事儿呢。” 老狗一边给小狗子使眼色,让他找机会跑,一边用身体挡住他不让捕快看到。 他老命一条皮粗肉糙,到监狱里最多吃点苦头,只要咬紧牙关不说,用不了几天捕快们就会将他放出来。 只要小狗子不被抓走就行。 李捕快和他打了多年交道,岂会不知道他打的小九九,没好气的道: “别搞小动作了,要是真想抓小狗子,你以为之前他能跑的掉?这次是好事。” 老狗并不相信他的话,笑道:“看您说的,我哪敢在您面前耍小九九啊。” 说话间,已经不少人围在周围看热闹。 李捕快无奈的道:“真是好事……算了直接和你说吧。” “朝廷刚刚灭了察合台国,把西域给打下来了,这事儿你知道吧。” 老狗很是疑惑,这和我有啥关系:“听说了听说了,咱们大明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皇上英明神武……” 李捕快使劲捏了捏拳头,好不容易才忍住揍人的冲动,继续说道: “朝廷需要迁徙人口去西域种地,不论是何身份,愿意去的给入籍,还给发一个日本女人当婆娘。” “咱们哥儿几个就想到你了,你就说这是不是好事吧。” 入籍?老狗眼睛顿时就瞪大了,激动的道: “真的能入籍?” 李捕快肯定的说道:“这还能有假,榜文都贴出来了,不信你问问周围的老少爷们。” 这时周围人也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出声帮捕快证实。 “是真的,朝廷公文都贴出来了。” “我们刚从凤阳过来,现在那边已经见不到乞丐了。” 眼见众人都如此说,老狗终于不再怀疑,噗通跪在地上朝洛阳方向磕头: “皇上恩典,皇上恩典啊。” 小狗子也连忙跟着一起跪下磕头。 见此,周围人也纷纷赞颂天子圣明,如何如何好之类的。 之后老狗又给李捕快三人磕头,感谢他们能想到祖孙俩。 李捕快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禁提醒道: “那可是西域,非常遥远荒凉,发配犯人都走不了那么远,你可要考虑清楚了。” 老狗没有丝毫犹豫:“去,只要能入籍,别说是西域,就算是殷洲我们爷儿俩也去。” 李捕快也不再多说,当下就带着他们去了抚孤院,将他们交给了这里的管事。 管事倒也没有嫌弃他们,先是带他们去洗漱,又换了一身全新的衣服。 虽然是最粗劣的麻布制作的衣服,还有些不合身。 可这依然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穿新衣服,把两人都高兴的不行。 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福利远不止这些。 第二天管事再次找到他们,要为他们登记姓名年龄之类的,这就是入籍了。 只可惜,老狗当了一辈子乞丐,并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管事对此早有预料,就问他想姓什么。 老狗倒是想说姓朱,但那是皇家姓氏,他不敢开这个口。 想到自己一直被人喊老狗,他心中一动道: “听说有个姓氏是苟,不知道真假?” 那管事笑道:“你倒是不忘本,确实有苟这个姓氏,还是个古姓。” 老狗高兴的道:“那就姓苟吧,名字您看着随便写就好。” 那管事想了想,说道:“你们两个这一番也是际遇不凡,你就叫苟不凡吧。” “至于你孙子……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就叫他苟飞跃吧。” “希望他能不辜负这一番际遇,将来能有一番作为。” 老狗……不,苟不凡大喜道:“谢官爷。” 于是管事就将他们的名字写了下来,至于年龄,苟不凡的实在不知道就写了个五十,苟飞跃就写了个十一岁。 几日后他们爷俩就拿到了户籍,把爷儿俩高兴的抱头痛哭。 等兴奋劲儿过去,苟不凡又悄悄的询问管事,婆娘是咋分的。 他倒不是想给自己讨媳妇:“我都快入土了,有心无力啊。” “就是……我那孙子才十一岁,不会不给他分吧?” 管事的笑道:“放心好了,你孙子要是再小两岁还真不好说,但他十一岁就没啥问题了。” “朝廷规定,十六岁以下的女娃不能婚配,可以给你孙子分一个十六岁的。” 苟不凡大喜道:“大五岁好,大五岁好,大的知道心疼人。” 他有自己的担忧。 要了一辈子饭一身的毛病,去西域又路途遥远,还不知道能不能熬到地方。 就算命硬到了地方,估计也没几年好活了。 到时候留下年幼的苟不凡,他自然不放心。 真能分个大五岁的孙媳妇,正好可以照顾苟不凡,他死了也能放心了。 又过了几日,他们和后续送来的人一起,被送到了凤阳抚孤院。 凤阳可是凤皖行省的省会,又是大明中京所在,比徐州还要繁华几分。 看的众人是眼花缭乱。 在凤阳抚孤院住了几天,陆续又来了一些人,都是要去西域的。 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光棍汉,拖家带口的极少。 苟不凡和苟飞跃爷孙俩是乞丐出身,本就眼活嘴甜,很快就与众人相熟,倒也混的很开。 又过了半个月,抚孤院总人数达到了一百五十六人。 又有官吏过来,给他们所有人都发了一个批条,并一再叮嘱: “这个条子上面盖的是
相关推荐:
芊芊入怀
失身酒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南城(H)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流萤
爸与(H)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实习小护士
岁岁忘忧(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