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237章

第237章

干的漂漂亮亮的。” 朱棡训斥道:“别嬉皮笑脸的,这次是正事。” 张靖运马上立正站好,目光看向朱棡似乎在说,我已经站正了你说正事吧。 朱棡没理他,径直说道:“我们新打下来的那些土地,没有来得及治理,百姓流离失所惶恐不安。” “如果就此不管,这个冬天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你带人回头去绥靖地方,那些土匪、恶霸、地痞统统除掉,保护百姓的安全。” “同时也要想办法帮助百姓熬过冬天。” 张靖运一脸苦相:“大王,让我杀人我在行,让我安抚百姓实在为难人啊。” 朱棡说道:“别给我装傻充愣,你爷爷精通军政,我不信他只教了你用兵。” 张靖运:“……” 我踏酿的最后悔的就是成为张定边的孙子。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百姓缺的是粮食,我上哪变出粮食来啊。” 朱棡在主位上坐下,优哉游哉的道:“那是你的事情,我不管。” 张靖运不服气的道:“您这是……” 朱棡打断他,伸手指着外面道:“滚。” 张靖运扭头就跑:“好嘞。” 看着他的背影,朱棡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小子有点憨,但是真有本事,交给他的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 本来以为这是个军事天才,后来派他去某个屯田所坐镇。 没想到他竟然将那个屯田所,管理的井井有条。 这就不能用天赋来解释了。 打仗这玩意儿,有时候确实不需要系统培训,只要天赋够高,多打几仗就能成名将了。 但行政不行,这玩意儿经验比天赋更重要。 纵使是诸葛亮那样的行政天才,如果不经过学习,也比不过系统培训出来的庸才。 张靖运能将屯田所治理好,就说明他是经过培训的。 问他是跟谁学的,答案永远都是,跟爷爷在庙里学的。 朱棡就以为他是哪个隐世高人调教出来的。 毕竟乱世才结束没多少年,民间确实隐藏着许多高人。 而且这些高人往往藏身在道观或者寺庙里。 张靖运的爷爷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直到洛阳那边传来消息他才知道,这小子确实是隐世高人调教出来的,还是个大大的高人。 张定边的亲孙子,将老张的本事学了个七七八八。 只是他学的都是理论,缺少实践机会。 后来参军,迅速将军事理论和实践结合,脱颖而出。 去了屯田所,又完成了一次蜕变。 这也是朱棡让他执行这次任务的原因。 只是这小子从小生活在庙里,再加上老张的过度保护,心思比较纯粹。 又比较调皮,整日和老张对着干,养成了现在这么个性格。 不过朱棡反倒很喜欢这种人。 有能力,歪心思较少。 当然,他只是为人纯粹,谁要是把他当傻子,很快就会发现傻子是自己。 张靖运虽然接了这个任务,可正如他自己所说,杀人容易安民难。 为了抵御大明,黑的儿火者杀鸡取卵,在本地强征粮草,百姓家家无余粮。 夏天还好说,大不了吃草,吃树皮草根。 可冬天就不好办了。 现在让他去安民,他上哪弄粮食去。 一路上他都在为此发愁,头发都揪掉好几把。 直到他来到一座小城池,将这里作威作福的恶霸老爷给杀了。 去抄恶霸的家的时候,看着圈里的牲畜,粮仓里的粮食,仓库的各种物资,他终于知道问题该怎么解决了。 不外乎就是劫富济贫。 黑的儿火者也不敢用强硬手段,去征收权贵、大户的粮食,这是他统治的基础。 至于恶霸、地痞,这些人社会关系复杂,也有的是办法逃避征收。 所以他强征的对象,只能是普通百姓。 所以,这些大户是有存粮的。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张靖运就笑了:“我今天也干一回劫富济贫的买卖。” 于是他每到一地,就先派人打击地痞、恶霸,并让他们指认当地大户为恶。 然后以此为由,对当地大户进行打击。 就这么说吧,在这个年代又有几个大户的底子是干净的? 几乎是一指一个准。 非但如此,他每抓一个大户,都会鼓励百姓站出来告发。 没人愿意告发? 把大户的粮食钱财摆出来,每家每户派人来领。 现在呢?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依然没有人敢站出来告发。 张靖运叹道:“百姓宁愿饿死,也不敢站出来告发他们,这些人的凶残可见一斑。” 于是也不再要求百姓告发,而是直接抄家,然后将财货分给百姓过冬。 大户死了,东西也拿到手了,百姓们才敢相信,眼前的明军真的是为了救他们。 再对比之前黑的儿火者对他们的剥削。 百姓们自然知道该选择谁。 只是看似简单的几件事情,就让明军收获了民心。 刚刚占领的这些地方,也迅速的安定下来。 随着后续行政官吏的到达,一套全新的统治体系被快速建立起来。 目睹了全过程的张靖运这才明白,为何朱棡会让他在冬天干这件事情。 恶劣的天气,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这时候他们是生不起什么反抗之心的。 任意的善意,都会被他们当成救命稻草抓住不放。 这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与之相对应的,黑的儿火者的日子很不好过。 他连战连败,物资粮草丢失了大部分。 好不容易靠着叶尔羌河阻挡住了明军,却又开始为物资发愁。 他可没有大后方可以提供物资,只能继续搜刮百姓。 然而此时他还能掌控的区域,也就只剩下差不多四个半县。 西域地广人稀,这四个半县的总人口加起来才二十万出头。 且这些人之前已经被他搜刮过一次,这次又能刮出多少油水? 更何况现在是冬季,百姓仅存的粮食、冬衣等等全都被抢走,自己又怎么活? 要知道,喀什喀地区冬天也是很冷的,暖和的时候零下五六度,冷的时候能到零下一二十度。 这种温度,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百姓几乎活不下来。 黑的儿火者只能寄希望于,明军会主动撤军,如此他还能重整旗鼓。 可惜,明军毫无撤退迹象,甚至还修筑了简易房屋,显然是铁了心要和他耗下去。 没办法,他只能继续去搜刮百姓。 百姓榨不出油水,连当地大户也不放过。 一开始劝捐,劝不动就直接抢,此举可以说惹的天怒人怨。 察合台汗国百年统治笼络的人心一朝丧尽。 其实黑的儿火者自己也很清楚,他是断无可能打赢的。 就算这次打赢了,不久之后也会有更多明军过来。 更何况还有朱樉在背后虎视眈眈。 放在以前,他还可以继续往西逃,进入安西之地。 可是现在这条路也断了。 他现在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投降的打算。 “华夏有句话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不想被关在笼子里运送到洛阳,为大明君臣取笑。” 很快时间进入十二月份,天气愈加寒冷,叶尔羌河开始结冰。 只不过温度还没到滴水成冰的地步,冰层并不厚。 黑的儿火者作为本地人,很清楚叶尔羌河不会大面积结冰的。 就算是结冰的河段,也无法支撑几万大军通行。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派人将部分河段的冰层捣毁。 并且还派人巡视河面,一旦发现明军有动静,就立即做出针对性反应。 事实上他想多了,已经知道他困境的朱棡,根本就没有出兵的打算。 “耗下去,耗的他人心尽失我们在出手结束一切,免得将来有人怀念他的统治。” 当然了,朱棡也没有那么轻松。 往西域运送军需物资本就困难,冬季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支持他的战略,从河西走廊到高昌再到焉耆、伊丽水,全都动员了起来。 数十万人为他们运送物资,冻死者数以千计,冻伤者不计其数。 另有无法计数的物资被浪费在路上,才勉强维持住了前线所需。 但还是那句话,家底厚可以耗的起,这就是他的资本。 时间很快来到明昭四年二月,天气逐渐转暖。 朱棡趁着这个冬季,完成了对占领区域的统治。 相反,黑的儿火者这里就是另一幅景象。 他还能统治的这四个半县,死于冻饿者多达六万余人。 很多都是一家一家的集体冻死,部分甚至整个村子都没了活人。 如此惨状,彻底激怒了当地百姓。 在当地头领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反抗。 黑的儿火者穷途末路也完全不计后果了,放纵士兵劫掠杀戮,以此来提振军心士气。 一时间此地化为了人间炼狱。 朱棡依然冷眼旁观,甚至他还将部分军队后撤,给黑的儿火者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更放心的去杀戮。 杨荣很是不解,于是询问为何不趁乱彻底击败黑的儿火者。 朱棡说道:“宋朝时期这里就被伊教所入侵,数百年下来这里的人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出身。” “他们心里只有伊教和神灵。” “我们此时打下这里,又该如何治理?” “还不如让黑的儿火者将这里清洗一遍,我们迁徙人口,在废墟上重新建设城池。” 杨荣恍然大悟,不再有任何疑问。 大明不光要占据土地,更重要的是传播思想。 佛道两教,就是大明法定的宗教。 伊教徒有多狂热,接触过的都知道,想让他们改信是很麻烦的。 更何况还牵扯到和安西各部族合作的问题。 如果传出大明在西域屠杀伊教,强迫百姓改信,安西各部族会怎么想? 现在借助黑的儿火者的手,将这里的人杀的七七八八,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还能顺便消除察合台汗国的影响力。 可以想见,等黑的儿火者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传出去之后,西域人该有多惧怕痛恨他们。 两厢对比之下,大明可太仁慈了。 如此一直到四月份,天气变暖人们褪去棉衣,朱棡终于下令渡河。 一个冬季收集木料打造的船只,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结果自然是毫无疑问,黑的儿火者兵败自杀。 朱棡没有招降,命人将其残部尽数诛杀。 然后就是招抚百姓,但哪还有什么人可安抚的。 事后统计这些地方的人口,已经不足万人。 朱棡命人将黑的儿火者的暴行传遍全西域。 自然有人不信,以为是大明故意抹黑。 但朱棡将逃过一劫的那些百姓安置在一起,让各地派人过来询问详情。 这一下彻底打消了大家的质疑。 察合台汗国人心尽失,原本对大明口服心不服的人,也变得老实了起来。 朱棡没有多逗留,兵分数路拿下了察合台汗国剩余势力,并留下一部镇守当地。 他自己则带兵前往碎叶川。 明昭四年六月,阔别已久的兄弟俩,终于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遗址上相会。 这也意味着,陈景恪谋划了十几年的安西战略完成了第一步。 至于后续能不能真正站稳脚跟建立统治,还要看他们的后续措施。 兄弟俩联合向朝廷送去了奏疏,详细汇报了这里的情况。 信使日夜兼程,在八月份来到洛阳。 恰好碰到了前来报捷的日本远征军信使。 第522章 捷报频传 三乡驿,是隋唐时期在崤函古道上设置的驿馆之一。 大明迁都此处之后,将这座驿站重建。 说是驿站,实则是个驿城。 其城楼之高大,登楼可尽赏女几山风光。 唐玄宗就曾在此驻足,刘禹锡还为此写下了诗句: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因为大明国内太平,很多军事行政设施都对民间开放,允许往来行人使用。 此地坐拥山川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底蕴,很快就为了洛阳名景。 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骚客来此采风。 这天恰逢休沐,不少官吏携带家眷来此游玩,杨士奇也约了韩克忠、王艮等人前来散心。 他们的小群体又增添了几名新人。 如周忱,是算学研究班走出来的,今年才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 而且他还不是走的算科,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正儿八经的天才。 不过小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神童什么的,他之所以能被吸纳进来,有两个原因。 其一,算学研究班出来的,算是陈景恪的记名弟子。 其二,没有年少得志的傲气,为人谦虚谨慎,又非常的自律。 如胡濙,他是周王朱橚发掘的人才,一直跟着朱橚研究医学。 后来朱橚发现他为人勤俭忠厚,又不缺乏城府,就让他接手一部分行政工作。 结果发现他完成的很好,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将他往这方面培养。 前年朱雄英大肆网罗人才,朱橚自然要支持自家大侄子,就把他推荐了过来。 还有其他几个人,无一不是人杰。 哪怕是在内阁行走里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现在他们这个隐形小圈子,在内阁行走里可是很出名的。 既然是隐形小圈子,自然少不了一些团建活动,来维系这种关系。 踏青、文会之类的,就是最常用的手段。 看着过道上时不时走过的文人,杨士奇忽然感叹道: “大明文风之盛,实乃近两百年来之最也。” 韩克忠认同的道:“放在十年前……不,五年前我都不敢想大明文风能活泼至此。” 王艮点点头,说道:“皆赖皇上圣明,安平侯胸襟开阔也。” 这话有点拍马屁的意味,但几人都了解王艮的性格,是个实在人。 他这么说,那就是心里真的这么想的。 更何况,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 大明建国三十二年,文风是经过几次大的转变的。 洪武初年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没几年老朱就采取了管制。 此后一直到朱标登基,才稍稍放宽了一些。 但也只是相对于老朱当皇帝时期宽松,实际上依然处在管控状态。 这倒是可以理解,国家草创,采用哪种思想作为统治的基石,还不能确定。 为了防止思想界混乱,管控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大同思想框架完成,朝廷也确定了选择,就开始有限度的放开。 等朱雄英登基,放开的力度就更大了。 尤其是洛下学宫的创建,更是标志性事件。 全国各地的大儒学者云集此处,共同研讨学问。 当然,朝廷也不是完全放开管制,而是在大同思想框架内的放开。 别的方面依然受到管控和约束。 目的自然是引导大家,向着大同思想看齐。 当然,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但不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只能靠自己讲学授徒。 说白了,大同思想是官方学问,自然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没有再现的机会了。 因为大一统下,不太可能允许思想界大分裂。 除非华夏再次分裂…… 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重现。 现在大明采用大分封制度,时间长了每个王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思想进行调整。 天长日久,还真的有可能重现百花齐放。 但也只是有可能。 至少目前,大明朝廷要求思想界必须向大同思想看齐,包括藩属国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大明的文风也变得非常活泼,各种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整片天空。 为此,大明周报专门开辟了专栏,刊登各学者的发现。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汇聚洛阳,或是求学,或是来瞻仰大学者,或是来寻求机缘。 目前仅仅是洛下学宫周围,就有两万余读书人汇聚。 当然了,文风鼎盛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经济情况。 大明从洪武十五年变革开始,生产力迅速恢复。 尤其是开海以及默许工商业发展,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养活部分脱产的读书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家吃饱穿暖了,才有那个心思去追求文学。 当然了,能看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政策放宽的原因。 因此对明昭朝,是非常的满意和拥戴的。 想到洛下学宫的盛况,王艮再次说道: “唯有传说中的稷下学宫能媲美也。”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振奋之意。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必然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能生活在这个时期,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实在人生之大幸也。 几人边走边聊,从文学聊到政治,最后聊到了自身。 韩克忠说道:“安平侯曾言,等晋王打下西域,会在安西封一些诸侯国。” “到时朝廷会在碎叶川建立安西督学衙门,负责西域到安西的学政建设,我准备去那里历练一番。” 杨士奇笑道:“巧了,夏(元吉)布政使写信问朝廷要人,我准备去他手下历练。” 其他几人也开口说出自己的目的地,不是西域就是北方草原,要么就是辽东或者安南(中南半岛)。 没有谁留在中原或者江南这种富庶之地的。 这些地方乃化外之地,即便是经过十年开发的辽东和安南,依然非常艰苦。 时常有土人部落作乱,主要还是气候太危险了。 别人闻之变色,视去那里当官为发配。 但杨士奇等人不同,他们更有激情也更有理想。 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以此来磨砺自己,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况且他们深知朝廷的用人规则,去边疆工作回来的优先任用。 去边疆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仕途的捷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非只是他们,很多内阁行走外放的时候,都会选择去边境。 看着热烈讨论的众人,周忱非常羡慕。 他也想去,可他才刚进入内阁担任行走,没有三五年是别想外放。 要是能再年长几岁就好了,他不禁哀叹。 胡濙只是微笑看着,并没有插嘴。 他也有自己的任务,不过不是去边疆历练,而是去川蜀。 这是陈景恪亲自交给他的任务,去川蜀建立医学院,将新式医学推广到那里。 同时帮助那里建立医疗体系的框架。 他知道这只是一次试验,如果成功将来会在全国各地推广。 不说别的,要是能将这套体系给建立起来,他这辈子也值了。 未来史书上有机会单独开一页。 人生目标既定,也就没必要去羡慕别人了。 就在几人聊的开心的时候,忽然一阵雨点般的马蹄声传来。 众人举目望去,只见一卷黄尘滚滚,一队骏马飞驰而至。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呼喝声紧随而至,道路上的行人纷纷避让。 很快骑兵小队停在驿站门口,但见人影纷纭跳将下马,当先一人大喝: “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游人知道轻重,不论身份地位,都纷纷让开。 驿卒也立即将早就准备好的骏马牵出,并从这些人手里接过浑身水洗一般的疲马。 驿丞也拿来文书,请他们签字画押。 一切说来话长,实际不过三五分钟的功夫。 交接完成,这支小队不顾自身疲惫,纵身上马。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已然离去。 驿卒好奇的问道:“头儿,这是哪里来的?” 驿丞看了一眼文书,眼皮子一跳,说道: “西域,莫非是晋王那边的消息?” 另一边,听到八百里加急字眼,杨士奇等人也纷纷起身,再没有了闲聊的心思。 古代文书传递分为好几种级别,普通,二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 最高级别就是八百里加急。 说是八百里有点夸张,但这种情报的传递速度,可以达到日行四百里左右。 如果路况好,最高能达到日行五百里。 据传当年安禄山造反,远在三千里外的唐玄宗六天后就收到了消息。 使用的就是八百里加急。 能适应八百里加急的情报,无一不事关重大。 几人作为内阁行走,自然更加关心此事。 心中也不禁有些担忧,莫非是哪里发生动乱了? 胡濙抬头看了看信使来的方向,思索道: “当是从西域传来的,可能是报捷的。” 众人心头一松,但这也只是猜测,做不得准。 王艮径直说道:“咱们还是别在这里瞎猜了,赶紧回去吧。” 韩克忠也附和道:“不论是什么消息,接下来都需要忙了,我们不在影响不好。” 几人也不再耽搁,立即启程往回赶。 ----------------- 且说那群信使,换马不换人一口气跑到洛阳城下。 呼喊的口号也变成了: “捷报,晋王灭察合台国,平定西域。” 百姓纷纷驻足倾听,然后面色平静。 又灭了一个国家? 这个察合台国在哪来着?估计又是哪个小国,不值一提。 也有人羡慕,别管国家大小,这都是灭国之功啊。 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被授勋授爵。 不是他们反应冷淡,也不是他们没有荣誉感什么的。 而是这种消息听的太多了,有些麻木了。 直到有人指出,这个察合台汗国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和元朝是堂兄弟。 百姓们这才露出惊喜之色,然后欢呼不已。 虽然没听过这个察合台,可蒙元他们知道的。 元朝的堂兄弟,那得多强大啊。 大明竟然又将他们给灭了,实在他厉害了。 关键是,这些国家都被灭了,蒙古人就不会再回来了。 所以说,还得是蒙古人的威慑力啊。 但还不等百姓们从喜悦中恢复过来,几艘船停靠在码头,一队信使从船上下来。 在码头驿站换乘马匹,也一路向城内奔去。 一边跑还一边呼喊:“八百里加急……耿大将军灭日本国,靖平海疆。” 百姓:“???” 一会儿的功夫两个八百里加急,你们闹呢?还是在演习啊? 不过日本国的名声就要大的多了,没别的原因,日本女奴那可是风靡整个大明。 尤其是洛阳作为京畿,本就比较关注政治。 对日本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也知道曾经的倭寇就是从他们国家来的。 所以等反应过来之后,百姓们再次发出欢呼声。 “这个不知好歹的小国,终于将他们给灭了,看他们还敢不敢来大明劫掠。” “哼,将他们男人全部贬为奴隶去挖矿,女人全部发卖为奴仆。” 本来义愤填膺的话题,聊着聊着就跑偏了。 “日本婢好啊,身材较小温柔似水,不知道价格会不会降。” “哪怕价格高一点也行,至少得让我们有个地方买啊。” “是啊,日本婢太稀少了,有钱都没地方买,希望这次朝廷能发卖一些。” “别做梦了,朝廷律法明文规定不允许蓄奴,违令者流放。” “朝廷没有灭掉日本的时候,日本人自己卖奴婢朝廷也不好说什么。” “现在朝廷将日本灭了,日本人就变成明人了,受律法保护。” “你们还想买啊,真是想多了。” 闻言众人纷纷唉声叹气,好像确实是这样。 当然,朝廷不允许蓄奴,不是不允许使用奴仆。 但这些奴仆不再是贱籍,而是正儿八经的合同工,享有正常的人身权力。 就算偷偷买了日本女婢,也必须签雇工合同。 你说在合同上做手脚? 对不起,朝廷早就想到了,明显违背律法道德的合同,被视为无效。 虽然还是不能完全杜绝虐待奴仆的事情,可至少不能再如以前那般,随意处置自家奴仆了。 花大价钱买个日本婢,大概率也是能看不能动。 杨士奇他们来到城门口的时候,就听到一群人在拍大腿。 抱怨水师为啥那么强大,日本为啥那么不禁揍。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遇到奸细了,仔细一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通过这些人的嘴,他们也知道是咋回事儿了。 晋王灭察合台汗国?耿子茂大将军灭日本国? 虽然大家都对这两场战役充满信心,可捷报同一天到达,还是让人惊喜不已。 韩克忠大喜道:“太好了,走走走,咱们赶紧回去。” 其他几人纷纷跟上,大家一路赶往皇城。 第523章 分割世界 乾清宫主殿,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正对着地图讨论。 朱雄英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这么一来伯国比侯国都大了。” 说着他拿起铅笔又画了个弧线:“这样分就差不多了。” 陈景恪无语的说道:“你不能光看地图上的面积大小,也得看实际环境。” “这块地方全是盐碱滩和山区,你这是册封还是发配啊。” “那按照你这么分,这个伯国太惨了,怎么也得给人家划分一块能种地的平原。”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把‘伯’字和‘侯’字互换了一下位置,得意的道: “完美解决。” 陈景恪揉了揉眉心,很想高声喊一句‘出院’。 “地图上看确实没问题,可等诸侯王到了自家的封地一看。” “我侯国大面积山区和盐碱地,他一个伯国大半平原还有独立的水源,你猜他们会怎么想。” 朱雄英顿时不说话了,换成他,肯定会骂娘的。 陈景恪紧接着又说道:“不过你这个思路是对的,只需要把平原多划过来一点就可以了。” “这样将来诸侯王到了领地,即便发现大片是山区,和也有一片不小的平原。” “而且山区也有机会开采出矿产,还是可以忍受的。” “伯国发现自己的领地虽小,却多平原水源充沛。” “尤其是和隔壁的侯国一比

相关推荐: Gimme more(骨科,1v1,年下)   斗罗:圣皇归来,开局清算比比东   贱不过三(H)   银龙的淫夜   反扑金主大大_新御书屋   同时穿越:每个我有不同的金手指   禁区 强制爱 1V1 斯德哥尔摩   裙下的暧昧(futanari)   穿成被吸干的气运之女[七零]   幽乡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