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75章

第175章

氏就更有底气。 遇到和姚广孝等人意见相左的事情,也敢于坚持己见了。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她还是会尊重其他人意见的。 每天处理了什么事情,也会借着聊天的机会一一告诉朱高炽。 所以,虽然一直躺在床上,朱高炽对燕王府的情况亦了如指掌。 随着身体的恢复,他也逐渐将政务接了过来。 外面的人丝毫不知道,头顶的天换了人。 有句话说得好,病去如抽丝。 他的身体依然很虚弱,大多数时间都只能躺在床上,不适合公开露面。 只有少数高层才能见到他。 很多政务,依然是张氏在帮他打理。 姚广孝时不时的就会过来商谈一些事情,顺便帮他把把脉检查一下身体。 总体来说,他的身体一直在恢复,状态越来越好。 “最多再有半个月,世子就可以如常人一般行动了。” 对于这个消息,朱高炽和张氏自然都非常高兴,再次对姚广孝表示了感谢。 闲聊了几句之后,三人就聊起了正事。 姚广孝将锡兰岛燕王府的情况详细介绍了一遍: “……百姓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军队也开始训练。” 毕竟水土不服的不只是朱高炽,还有很多人。 在到达目的地后,大批的人病倒。 还好大明对这方面的情况,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 这次他们过来,携带了足够的药材,才没有酿成大祸。 即便如此,也严重耽搁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利用这段时间,我对身毒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军方也对攻打潘迪亚做了数十次推演,已经有了成熟的战略计划。” “不过我们觉得,将出兵时间放在明年初较好。” 说是明年初,其实也就剩下三个多月时间。 放在这个时间节点,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马上就要新年了,作为华夏最重要的节日,其意义是不一样的。 大家刚刚迁徙到这里,心中难免会有些惶恐不适应。 过年的喜庆,能让人忘却很多负面情绪。 也能通过节日,让人对新环境产生一定的归属感。 其二,也能利用节日麻痹次大陆上的那些人,让他们误以为燕国没有别的野心。 其三,自然是等待大明那边的资源全部到位。 燕王府初来乍到,是没有能力自己生产战争物资的,只能从大明运送过来。 这需要时间。 “主要是南洋乱局,导致往来西洋的船只比往年少了一半还多,这也影响到了我们收集物资的速度。” “不过即便是按照现在的速度,也能确保在明年初,储备到足够的物资。” 朱高炽想起南洋乱局,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凝重了一些,说道: “不知道大明那边的情况如何了,大分封计划是否顺利。” 第407章 尊王攘夷 洛水旁的一家酒楼,里面坐满了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 一般情况下,参加科举都会提前几个月动身,然后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到达洛阳。 一来是为了应对意外情况,比如路上耽搁了,比如水土不服生病。 二来也是想和其他士子交流一番,既能增长学问,也能多结识一些人脉。 读书人嘛,最喜欢发表意见,尤其是喜欢扎堆讨论国家大事。 所以,各酒楼就成了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 最近热门话题有两个,一个是大华夏概念,一个是南洋分封。 “今年的策论考题,我以为十有八九和华夏有关……” “英雄所见略同,我也以为至少有一两道题和华夏有关。” “我以为可以更大胆一点,题目应该有华夷之辩。” “我也以为当有此题,破题的方向都想好了。” “如果没有更好的破题方向,就抓住‘出则夷狄、入则华夏’来答,至少不会偏题。” “我觉得,配合南洋来答题,更容易得高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赞同。 蹭热门话题来答题,这是自古以来的考试习惯。 而且但凡有一点政治敏锐度,都能意识到南洋分封不只是分封那么简单。 很可能是一次政策大调整,甚至是某些历史性大事件的转折点。 这种热度要是不蹭,拿不到高分也怪不得别人。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对政治的看法。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 “卖报卖报……南洋分封波澜再起……” “卖报卖报……方唯物最新文章,论南洋分封与周礼复兴……” 方唯物就是方孝孺的雅号,因唯物学而得。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辩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者,都认可了他的能力和唯物学。 确实是一家之言,有可取之处。 理学大儒视其为大敌,但在地位上却将双方放在了同等位置。 说白了,他们已经认可了方孝孺大儒的身份。 普通读书人反而不那么敌视他了。 毕竟学问不到一定层次,是无法理解两者深层次差异的。 至于什么道统之争,和他们关系也不大。 学习谁的道统都没关系,重点是学到了。 目前,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学习唯物学唯一的障碍,就是科举。 毕竟现在科举依然掌握在理学派手里。 而唯物学,在朝堂也缺少代言人。 用唯物学答题,那纯属作死。 如果科举允许以唯物学思想答题,读书人马上就会去学习研究。 正因为大家不再敌视他,所以听到他又写文章了,还是关于南洋分封与周礼的,就忍不住想要买来看看。 万一提供了新的答题思路呢。 更何况南洋分封又出了问题,大家也很好奇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所以,听到报童的叫卖声,马上就有几个士子出去买了几份回来。 然后大家就围坐在一起,翻看上面的文章。 前面没什么好看的,都是一些政策方面的讲解。 唯一让大家心中不适的,是太上皇在蜀地又杀了好多人。 六百多人被杀,一万多人被流放。 而且标题是用红色的大号字体印刷,特别的刺眼。 虽然不至于感同身受,但依然让大家心中沉甸甸的。 换成别人这么干,肯定被大家喷残暴之类的。 即便杀的都是贪官污吏,那也不行。 可干这事儿的是朱元璋,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然后牢牢的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 以后自己当官了,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 就算贪,有些钱也不能动,而且最好干一些政绩出来。 有政绩护身,只要不是天怒民怨的大罪,有很大概率能得到减刑。 这是大家根据朱元璋处理贪官的实际案例,总结出来的规律。 只能说,在利益相关的时候,永远不要小瞧人的主观能动性。 摸索上位者的喜好,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推测上位者做事的规律,在官场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了。 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很难晋升高位。 很快众人就翻到了想要看的那篇文章。 一个很陌生的作者写的,前面的分析吹捧就略过不提,在文章末尾该作者提出了一个质疑: 现在的南洋可不是当初的莽荒之地,从开海的角度来考虑,这里就是大明的大门。 如果这里出现实力强大的国家,就会从海上堵住大明的出海口。 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南洋不宜出现特别强的封国。 这也就意味着,要分封至少十个亲王过去。 可是大明的成年亲王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看完这篇文章,众士子不禁为这个作者的胆量感到敬佩。 这番分析,直接对亲王的忠诚发起了质疑。 当年朱元璋为了推行分封,可是杀了很多人的。 殷鉴不远啊。 所以即便是支持分封,大家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质疑亲王的忠诚。 而是鼓吹,亲王能力出众,封到外面能开疆拓土,为大明屏障。 现在不但有人质疑了,还敢发表在报纸上。 实在是胆大包天。 不过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能刊登在大明周报上,就说明得到了上面的允许。 也就是说…… 众人都露出了然之色。 太上皇不会怀疑自己的儿子,可当今皇上却会怀疑自己的兄弟啊。 这大概率是皇帝故意让人放出的风声。 这才对吗,皇权面前无父子,更何况是兄弟。 众人越想就越觉得这个猜测是正确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皇帝可以吹风敲打自家兄弟,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能借风生事。 太上皇可还活着呢,头版就是他杀人的报道。 他不会拿皇帝怎么样,却可以拿下面的人泄愤。 谁都不想触碰老朱的逆鳞。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众人语焉不详的讨论了几句,就赶紧转向了下一篇。 也就是方孝孺的分封和周礼。 文章内容正如标题所示,就是讲周礼和分封的。 其它内容可以略过不提,最核心的论点是: 他认为,虽然大明只分封亲王,而周礼分封的是诸侯王,但大明的分封依然是符合周礼的。 然后他又论证了,为何是符合周礼的。 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尊王攘夷四个字上。 他认为,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其核心思想就是‘尊王攘夷’。 靠着将诸侯王分封在四方边境,拱卫王室抵御外敌。 而且这些诸侯国深入蛮夷之地,可以就近管理教化蛮夷。 经过他们数百年的教化,原本的四夷之地,全都变成了华夏国土。 四方蛮夷都融入了华夏。 如此方才有了华夏广袤的疆域以及众多的人口。 秦朝之后,虽然也有朝代采取过分封,但那些分封都已经变了质。 不再是‘尊王攘夷’,而是分饼子,或者直接说是利益集团分赃。 关键是,他们分的饼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他们做的,是把饼子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然后当成自己的去瓜分。 最终的结果是,或因分赃不均,或因有人贪心,最终都酿成了祸端。 其中以晋朝的八王之乱为最。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忘记了‘尊王攘夷’这个核心。 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曲解,才让‘分封’污名化了。 让大家误以为分封会掣肘中央朝廷,是取祸之道。 大明将亲王分封在四夷之地,抵御蛮夷拱卫大明。 是溯本归源,是正统的分封,是标准的‘尊王攘夷’。 所以才说,大明的分封是符合周礼的。 可以预见的是,华夏疆域将在百年后,迎来新一轮的大扩张。 华夏文化,也必将因此更加璀璨。 先贤教化天下的理想,也将会在大明的手里,再上一个台阶。 看到这里,一众士子犹如醍醐灌顶。 “尊王攘夷,原来夏商周的分封竟有如此深的用意。” “难怪夏商周用分封国祚绵长,后世朝代采用分封,反而导致国家大乱。” “后世之分封,只得其形未得其意,实乃东施效颦也。” “方唯物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师,难怪当初他力主复兴周礼。” “是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方先生学问之精深,我被难望其项背也。” 众人越讨论,就越觉得方孝孺的观点非常精妙。 兴奋的众人,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尊王攘夷最早是齐桓公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为自己称霸提供思想依据。 这句话的本意,是号召诸侯国尊奉周王室,不要打内战,共同抵抗蛮夷侵扰。 靠着这杆大旗,他将自己摆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成为了春秋第一任霸主。 现在方孝孺将尊王攘夷和分封联系在一起,堪称神来之笔。 将两者的内涵,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为大明的分封,提供了一个更加符合‘礼’的思想依据。 毕竟,为了解决宗室内斗才搞分封,这个理由太功利了,也不方便拿到台面上来说。 ‘尊王攘夷’,就非常的高大上了。 至少读书人更加喜欢这个理由。 所以,他们马上就接受了这个理论。 对方孝孺的吹捧,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就算是最虔诚的理学教徒,在这篇文章面前,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方孝孺大才也。 眼看着讨论就要变成对方孝孺的吹捧,有人忍不住催促道: “后面呢,快将后面的内容读出来啊。”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听他们读后续内容。 后面的内容多是畅想,如果大明的分封政策能落实,将会带来哪些具体好处。 说白了就是给大家画大饼。 不过有了尊王攘夷思想,这个大饼大家吃的很香。 在文章的末尾,方孝孺用遗憾的语气说道: 夏商周的分封,除了尊王攘夷,还顺便解决了勋贵势大掣肘王权的隐患。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只是时代变了,大明没办法分封勋贵,只能封皇室宗亲。 听说海外领土广袤无边,分封几千个诸侯国都没问题。 只可惜,皇室成年男丁还是太少了啊,根本就封不过来。 并且他还大胆的预测,将来大明的分封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那肯定是皇室男丁不够用导致的。 至于解决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 但…… 写到这里,文章戛然而止。 然而,只要不傻都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依照周礼分封勋贵为诸侯王。 可是……这个提议实在太大胆了啊,说是造反都不为过。 不过想想说这话的是方孝孺,众人又觉得正常了。 毕竟当年他就主张全面恢复周礼。 现在提议分封诸侯王,也符合他的人设。 而且以他今时今日在学术界的地位,皇上就算不喜欢这种论调,也不会说什么。 况且,他也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暗示了一下而已。 听完最后的暗示,众人下意识的思考了一下分封勋贵的可行性。 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如果依照周礼分封诸侯王,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蛮夷之地有了诸侯王管理,就不会对大明产生威胁,而且还解决了勋贵集团尾大不掉的隐患。 至于这些诸侯王会不会坐大,然后学习秦朝反过来吞并大明…… 理智的人都知道,王朝覆灭在所难免。 可诸侯国想造反,就要先兼并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这个过程需要几百年。 一个朝代享数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有人心中一动,想到了什么,就提醒道: “大家想想前一篇,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 得到提醒,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前一篇文章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用,问大家该怎么办,后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如果说两者没有关联,谁都不信。 第一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方孝孺用笔名写的。 莫非他真的支持大分封? 胆子实在太大了啊,完全就是不怕死。 不过……倒也符合方孝孺的行为。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提醒道:“大明周报是朝廷口舌,这两篇文章能出现在这上面……” 众人再次震惊。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大分封? 还是说,这篇文章是某些野心家的一种试探行为? 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儒生咽了口吐沫,压低声音说道: “我是洛阳人,早在数年前就听说过一个传闻。” 众人的目光都向他看来,什么传闻?和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 那个儒生似乎有些紧张,深吸口气才说道: “有勋贵醉酒之后口放厥词,说太上皇许诺他们……分封诸侯国……” “嘶……”众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有性子急的开始催促:“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第408章 造体系 后来? 那人说道:“当时大家很震惊,不过并不相信他的话。”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 众人不禁点头,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拉拢人心都会给出一些许诺。 比如裂土封王啊,比如什么共富贵啊之类的。 但这种公开的承诺,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传出。 大家确实没有听到过任何此类传闻。 大概率是那个人酒后吹牛不打草稿。 不过,敢吹这样的牛,是真的找死啊。 那人继续说道:“他酒醒之后,也说自己是酒后失言,还上书请罪。” “幸好今上仁厚没有治他的罪,只是罚了半年俸禄略作薄惩。” 敢公开宣称要裂土封侯,这是妥妥的死罪。 只是罚俸确实是薄惩了。 他特意强调是今上,可见也是认为,换成朱元璋在位,这个大嘴巴勋贵大概率是要没。 众人也都非常认同,不禁连连称赞,皇上仁慈啊。 今上登基,真是天下人的福气。 话题很快回到事情本身,那名勋贵被惩罚之后,关于分封的事儿也就没什么人提了。 后来倒是又出现过几次传言,但大家都认为是那个大嘴巴勋贵酒后失言的后续。 前世信息爆炸时代,好多古早话题,都能被人翻出来二次炒作。 更何况是信息闭塞的古代,有人几个月后才听说这件事情,就当成新闻私下传几句很正常。 但这些传言都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当然,谣言之所以没有传开,很大一个原因是不敢传。 别的谣言也就罢了,这种列土封疆的谣言,真要追究起来所有说过的都要受罚。 在皇权时代,尤其是在拥有锦衣卫的大明,没人敢乱传这一类信息。 此人并没有说酒后失言的勋贵是谁,大家也没有追问。 都是有志于科举的士子,谁都不想还没步入官场,先得罪一个位高权重的勋贵。 当然,大家自己私下去打听,就和他无关了。 不过这件事情大家也都是当成趣事来听的,没人认为太上皇曾经许诺过分封。 更没人将这件事情,和报纸上刊载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只以为是巧合罢了。 在八卦了一会儿之后,大家就继续讨论大华夏概念以及南洋分封。 毕竟这关乎他们的科举成绩。 就在众人讨论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只见楼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正是洛下书院的算学先生方广津。 他对身边的二十余岁青年说道:“伯允,真不准备参加科举了?” 其他人也纷纷劝道: “学习这么多年,不试一试你甘心吗?” “是啊,行与不行,试上一试又何妨。” “至少对自己是个交代,以后回想起来也不至于后悔。” 酒楼其他人都诧异不已,听对话好像是这个年轻人要放弃科举,他的朋友都在劝他。 这……还剩下三个多月就考试了,人也已经到京城了,为何不试一下? 大家倒也没有轻视他,有资格参加京考的,那都是获得举人身份的。 举人身份有出仕的资格,属于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 比如海瑞,就是举人出身。 刘伯允倒是非常洒脱,说道:“谢方先生、诸位同窗的好意,然自家知自家事。” “我的成绩并不好,几次预考都排在末尾,参加科举不过是自寻烦恼。” 所谓预考,就是模拟考试。 古代有正经老师教的,一般都会拿历届真题做模拟考试。 方广津说道:“预考和正式考试有很大区别,不能因此就盖棺定论。” “你去参加科举,未尝没有胜算。” 一旁的吃瓜群众恍然大悟,原来是算学生。 然后有见多识广的认出了方广津的身份,让在座的人都忍不住肃然起敬。 盖因他不但是洛下书院的先生,还是算学研究班的核心成员。 众所周知,科举被理学把持,但算科除外。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算学班在负责,而算学班几乎都是陈景恪算学圈子的成员。 相当于算学圈子掌握着算科考试。 以方广津在算学圈子的地位,约等于算科士子都是他的门生。 计官群体掌握着户部、金钞局,等于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 现在因为改革,因为量化管理,计官又开始掌握各个衙门的钱袋子。 随着计官群体的壮大,方广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虽然没有出仕,但其影响力超过许多朝中大佬,谁见了他都得给几分面子。 眼前的这群考生,可不敢在他面前失礼,说话的声音都压低了许多。 同时大家也对刘伯允好奇不已,这位是什么人? 让方广津如此重视,还要亲自来劝。 对于自己成为众人目光中的焦点,刘伯允表现的非常淡定,说道: “院长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必要死磕科举。” “只要用心去做,不管做什么都能发光发热。” 见他把陈景恪都搬出来了,方广津一时间有些无语。 院长那是为了宽慰你们,不想你们有太大压力,你怎么还当真了? 不参加科举你怎么做官? 刘伯允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说道:“出仕的事情我已经想好了,我是举人,可以直接出仕。” “我老家是云南的,那边缺少人才,尤其缺懂算学的。” “我家乡县的府君,得知我跟随先生学习算学,且获得了举人身份,数次邀请我回去造福乡里。” “只是以前我学业不精,怕坑害了乡里没敢答应。” “现在总算是勉强将先生教的东西学会了一二,自觉有能力担当重任,所以决定回乡。” “府君可是许诺了我户房主事之职,这起点比大多数进士都要高了。” 大明地方衙门的机构设置,模仿了中枢六部,设置了六房。 户房掌管一县的钱粮物资,类似于现在的财政局局长和仓储部负责人。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 大明科举改制之后,进士有两年的观政期,在这期间他们只能干最基层的工作。 就算两年后吏部正式授予官职,一多半人也只能担任乡长一类的职务。 起点也远不如他这个户房主事。 但方广津却依然不满意,说道:“举人总归低人一等,将来升迁也要看人脸色。” “想迈过五品的门槛更是难上加难……” 一二三品为高级官吏,布政使、六部侍郎、尚书等以上的职务,全都是这三个品级的官员担任。 四五品为中级官吏,中央各衙门的主要负责人,州府的知府、推官等,一般都是这个级别。 六七八九品就是低级官吏,乡长、县令、下等府的知府等等,都是这个级别。 上中下之间的门槛很高。 九品官靠熬资历就有机会成为六品,但没有突出政绩或者贵人相助,绝无可能跨过五品。 进士比非进士,更容易跨过这道门槛。 想成为高级官吏更麻烦,不是光有政绩就能办到的。 目前默认,要么是勋贵有功绩在身,要么是进士出身。 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有足够的政绩才有可能。 方广津劝他考进士,显然是寄予厚望的。 刘伯允心下非常感动,但又有些好笑: “我的先生啊,就算是进士出身的人,又有几个能跨过五品门槛的?” “有生之年能让我摸一摸六品就满足了。” “况且当地方主官要求异地任职,这与我造福家乡的意愿不符。” 行政主官,如县令、主簿、司法官等等,必须异地任职。 吏员或者副职,可以在本地任职,但想更进一步也必须遵守异地任职原则。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士绅做大。 见方广津还要劝,他正色道:“先生心意学生明白,非常感谢先生的器重,然我意已决。” 闻言,方广津只能无奈的道:“罢了罢了,人各有志,既然你想通了,那就去吧。” 刘伯允躬身行礼道:“谢先生。”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回乡之后我会开办书院,教授算学知识。” “若是发现了有天赋的苗子,会推荐给书院,希望先生能给他们一个进学的机会。” 方广津摆摆手说道:“说的什么话,你的学生就是书院的再传弟子,来书院进学理所应当。” 刘伯允脸上露出喜色,道:“我先代家乡学子,谢过先生……” 说话间几人就离开了酒楼,只留下鸦雀无声的一众士子。 听听人家说的话,举人出身,起步就是户房主事…… 关键当先生的还不满意。 一股酸味弥漫,像是恰了柠檬。 要知道,他们这些考进士科的,四五万人抢五百个名额。 好不容易抢到了,两年观政期要去基层部门磨炼。 两年后授官,大部分人也做不了户房主事。 当然,进士自然也有优势,前几年只要不犯错,升迁是很快的。 稍微出点成绩,就能去县里担任主官,踏上青云路。 可正如刘伯允说的那样,这五百个进士,能顺利当上县令的又有几人? 考中进士就能担任县丞县令的年代,早已经成为历史了。 这时,有人幽幽的说了一句: “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是啊,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再想想几年前,众人更觉得讽刺。 当年理学要和算学切割,理学生要把算学撵出国子监,科举也不考算科了。 可是现在,随着新政的推广,计官越来越重要。 全国各个衙门,都急缺这方面的人才,算学人才成了香饽饽。 尤其是国子监和洛下书院培养出来的算学生,更是极为抢手。 每天都有大把的人守在两处的门口,征募算学生去本地衙门就业。 起手都是主事级别的职务。 还别觉得高,不论是国子监还是洛下书院的学生,对此都不是很感冒。 他们想走的是科举路线,这样将来的路会更好走。 除非是确认科举无望,才会接受地方衙门的征辟。 比如刘伯允就是这种情况。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学算学的就是高人一等。 不服气

相关推荐: 你好,河豚小姐【SP 1V1】   斗罗:圣皇归来,开局清算比比东   幽乡魅影   越线之后(女师男生 高H)   强迫承欢   当一条龙砸到一个人(人兽)   倾辞呈章(1V1,H)   撩遍顶级哨兵后,我被全星际垂涎   半点心(1v2 H)   同时穿越:每个我有不同的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