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275章

第275章

说道:“这事儿你们得问问雄英和景恪,他俩说了才算,咱们说了都不算。” 朱雄英笑道:“父亲说的是,我和景恪也是同样的意见。” “接下来十年,大明都不会再大动干戈了。” “对内将以稳固改革成果为主,对外也将一改之前的积极扩张,全力消化已占领区域。” 老朱插话道:“工业化也得搞,今天咱去研究基地看了,真是壮观啊。” 马娘娘也说道:“现在大明的疆域太大了,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帝国的统治极限。” “虽然目前我们用分封制,解决了统治问题。” “但周朝的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制也不是万能的。” “而且直属于大明朝廷管辖的土地,很多现在只能算是羁縻地,有个风吹草动都会再度丢失。” “要真正消化这些土地,我觉得只能靠工业化了。” 别的不说,工业化能解决钢铁产量问题。 有了足够的钢铁,才能将铁路铺开。 而有了铁路,朝廷才能真正掌控远方的领土。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工业化的事情,再次将话题转回了专项行动方面。 朱雄英的意见是,明年继续。 “受限于可动员的力量太少,很多偏远地区并未被照顾到。” “明年除了进一步巩固行动的成果,还要彻底将行动的风,刮到每一个角落。” “而且,明年朝廷还需要动一次兵。” 朱元璋心中一动,说道:“要对高原用兵了?” 朱雄英颔首道:“是的,神机营已经全部换装新式火铳,我们也培养了一批基层官吏。” “是时候将最后这一块毒瘤给拿下了。” 第595章 尾声(三) 高原算是大明境内最后一个毒瘤了,早在很多年前朝廷就在做针对性计划。 军旗推演攻略高原,算是目前大都督府的保留节目。 但这个计划被陈景恪给强压了下来。 打是必须要打的,就冲它亚洲水塔的地位,也必须得掌握在华夏手里。 只是没必要现在去打。 高原环境太恶劣了,平原地区的人过去,高原反应就得减员一大批。 勉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十成力气发挥不出三成。 即便能打赢,损失也会大的让人无法接受。 他的计划就是,等新式火器研制出来,直接去就突突了。 轻轻松松。 除此之外,高原虽然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的一部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是独立发展的。 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制度体系。 想要从头改造,就需要大批基层干部深入民间。 当时大同思想还没有完全成型,大明内部变革都没有完成,去改造人家那不是闲的吗。 目前这两点都已经达成。 大同思想成型,经过专项行动也已经将人权概念普及开来。 这些年也培养了一些官吏,尤其是抚慰使制度下,大批将士的思想都得到了改造。 他们完全可以就地转化为基层官吏。 火器方面,新式步铳、六管火神铳、迫击炮等等全部定型并批量生产。 经过一年的制造火器营已经有一万五千人完成换装。 在这个年代,后勤补给没问题的情况下,这一万五千人能横推所有陆军。 打高原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现在大明周边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手了。 打高原少说也得多出来十几个诸侯王的名额,其他大小军功就更多了。 一大群渴望军功的少壮派,眼珠子都绿了。 其中以徐允恭最为积极,这可是当初许诺好的,由他挂帅出征。 朱雄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重提平定高原之事。 对此老朱并没有给出任何意见,而是道: “这件事情你们看着办,我要把精力放在工业化上。” 说到这里,他左右看了看问道:“嗯?景恪哪去了?怎么没和你一起过来?” “我正想和他讨论一下这件事情呢。” 朱雄英笑道:“书院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完成了蒸汽机小型化,他过去查看情况了。” 老朱高兴的道:“小型蒸汽机造出来了?好好好,实在太好了。” “走走走,咱也去看看去。” 说着他就起身准备往外走。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天色了,明天再去。” 老朱这才反应过来,有些尴尬的摸了摸后脑勺: “嗐,高兴糊涂了。” “小型化蒸汽机可是好东西啊,如此一来就可以在民间推广开来了。” “你们想想,要是每个村子都有十台八台的,别的不说,起码不用担心旱灾了。” 现在属于有水井,但缺乏把水从井里弄出来的办法。 靠水龙和水桶,效率实在太慢了,一天也浇不了几分地。 抽水机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一天轻松几十亩地。 一个村子有个十台八台的,可以大幅度降低旱灾带来的影响。 而且小型化的蒸汽机可不只是能抽水,用处可大着呢。 之前陈景恪就说过,大型蒸汽机成本太高不可能大规模推广开。 想要让全民都享受到工业化的便利,必须得蒸汽机小型化,解决动力问题。 现在关键的一步解决了,工业化还远吗。 马娘娘忍不住给他浇冷水道:“别高兴的太早,现在才只是研究出来,具体情况如何还不确定呢。” “就算动力方面能达到要求,成本和制造速度也是个问题。” 老朱依然乐呵呵的道:“嘿,一件一件的来嘛,总能成功的。” “以前咱最怕见不到工业化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科研进步如此迅速,咱就放心了。” 朱雄英说道:“皇爷爷今年才七十六,再活二十年都没问题,工业化您一定可以见到的。” 老朱瞅了一眼马娘娘,眼神深处闪过一丝担忧。 他不是怕自己见不到,是怕她见不到啊。 马娘娘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年龄越大就越明显。 也就是现在医学进步的快,靠着朱橚等一大批顶尖医师照顾,才支撑下来。 但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发生意外。 只是他并未将这种担忧表现出来,笑道: “还是雄英说话中听,我们都要长命百岁,亲眼见证大明的未来。” ----------------- 第二天,朱元璋本来想把陈景恪叫过来,问一下小型蒸汽机的事情。 得知他还在书院没有回来,也坐不住了。 当即就带着马娘娘和朱标一起去了书院。 为啥要拉着他俩呢,其实就是想让他们也多跑一跑,老在宫里呆着憋闷的慌。 当时陈景恪正和蒸汽机研究院的院长梁威,商谈小型蒸汽机的技术合作问题。 梁威是邬秉让的弟子,也是最重要的助手。 邬秉让亡故后,由他来接替了蒸汽机研究院院正位置。 古代技术岗位师徒接替乃至家族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比如隋唐时期的阎家,主持着宫廷、皇陵等建造工作。 最典型的还是清朝的雷家,掌控满清宫廷建筑、皇陵建造等工作二百多年。 人称样式雷。 梁威能接替邬秉让,不只是因为师徒关系。 主要还是本身就有那个技术。 否则陈景恪也不会让他来接这个班。 而且他也是行政系统推举出来的代表——这也是陈景恪允许的。 四个半研究所将来都会划归行政系统掌管,这本来就是他们的职权范围。 不让行政系统掌管这些东西,他们怎么治国。 不过陈景恪也定下了硬性标准,教育科研机构的官僚,必须拥有技术背景。 不能搞出外行指导内行的蠢事儿出来。 这一点行政系统自然不会反对。 他们也不敢反对,这套系统是陈景恪亲手打造的,不让他们插手他们也没有一点办法。 现在陈景恪主动放权给他们,他们哪还敢提条件。 真把他惹恼了撇开行政系统,单独打造一条技术官僚体系,他们就真傻眼了。 这是有前科的。 当年陈景恪力量还没这么大的时候,就敢带着算学圈子打造了一条计官体系。 还牢牢掌控住了金钞局。 朝廷的财政大权名义上掌握在户部手里,实际上金钞局才是说了算的那个。 差点没把传统官僚圈子给逼死。 后来他主导大明改制,才慢慢的把计官融入了行政系统,金钞局也划给了内阁管辖。 所以,行政系统是不敢和陈景恪龇牙的。 自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蒸汽机研究院也在研究蒸汽机小型化,只是进展一直不大。 梁威听到书院这边出成果了,可是羡慕的不行。 当接到陈景恪的通知,让他来商谈后续技术转让的事情,哪还能坐得住。 一溜烟跑到了书院。 对于陈景恪提出的转让条件,那是想都不想全盘答应下来。 本以为这就结束了,哪知道陈景恪却拉着他聊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蒸汽车。 说的直白点,就是小型化的火车。 但不需要铁轨,弄四个轮子就能在地上随便跑。 这东西可以用来拖运货物,还能耕田、播种……总之突出一个灵活便利。 至于轮胎……陈景恪提议用橡胶制作。 早在殷洲被发现的第二年,他就让人弄来了橡胶树的种子,在南洋广泛种植。 最初种下的橡胶树,已经可以批量采割了。 前几年他还组建了橡胶研究室,专门研究不同性能的橡胶产品。 目前橡胶已经大量应用于工业机械生产,主要用来制作密封圈。 现在要打造蒸汽车,橡胶轮胎也是时候问世了。 听完陈景恪的设计,梁威差点伏地膜拜。 安平侯真是科学之神啊。 但这依然不算完,接着陈景恪又给他画了好几张草图。 不,不能叫草图了,应该叫设计图才对。 上面画的正是两轮、三轮自行车。 这玩意儿其实早就可以弄出来了,只是当时他给忘了。 后来想起了,又觉得暂时没啥必要。 车床问题不解决,纯手工打造无法普及,意义也不大。 自行车真正的意义在于大规模普及,惠及万民。 打造几辆给权贵当玩具,实在没啥意思。 当然了,主要还是朝廷不缺钱,书院也不缺自行车这个噱头。 现在前置技术都已经解决,可以大规模量产了,也是时候顺势推出这个产品了。 就在他给梁威讲解自行车构造的时候,老朱带着马娘娘和朱标来到书院。 他连忙出去迎接。 简单的见过礼之后,老朱一句废话都没说,直奔主题: “小型蒸汽机呢?快带咱去看看。” 陈景恪也没啰嗦,直接带他来到了书院里面,见到了那台小型蒸汽机。 此刻这台小蒸汽机被连接在了一架织布机上,进一步检验动力。 看到这一幕,老朱别提多兴奋了,嘴里一个劲儿的在说‘好’。 马娘娘也非常高兴,不过她更关心另一个问题: “造价几何?能否普及开来?” 陈景恪笑道:“现在的造价没有参考价值,但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来计算。” “成本大约在八百到一千五百贯之间。” “如果工业化能够实现,哪怕只是实现一部分,成本也能轻松压缩到五百贯以内。” 这个价格已经相当昂贵了。 别看有钱人能豪掷千金,购买没啥用的玻璃制品,可那只是一小撮人罢了。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 别说一千贯,就算是五百贯都需要几代人才能积累的起来。 但听到这个价格,老朱几人依然非常兴奋。 朱标说道:“竟然只需千贯左右,实在太便宜了。” 马娘娘颔首道:“如果真能将成本压缩到千贯以内,这小型蒸汽机就真的可以在全国普及开了。” 是的,千贯一辆在他们看来已经非常便宜了。 相比起造价高昂到惊人的大型蒸汽机,小型的简直和不要钱一样。 虽然没有办法全民普及,但有钱人家肯定会想办法弄一台的。 先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 然后用这一部分买机器的钱,去升级迭代,研究出更便宜的蒸汽机。 到时候再一步步惠及全民。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现在马娘娘他们都是明白的。 老朱更是直接对梁威说道:“马上组织人去生产,尽快将生产线弄出来。” 梁威知道立功机会来了,立即说道: “圣皇请放心,明年您就能看到批量生产的小型蒸汽机,做不到您就砍了我的脑袋。” 老朱笑道:“这话说的,好像咱多爱杀人一样。” “咱可舍不得杀你们,你们可都是大明的宝贝。” “也别立什么军令状了,好生去做即可。” 梁威感动的道:“是,臣一定不辱使命。” 这时陈景恪又趁机说了蒸汽车的事情,老朱自然是支持的: “咱早就在想,能不能弄出小火车,没想到你又给咱一个惊喜。” “这蒸汽车要是弄出来,那可不得了呦。” 不过想要工业化生产小型蒸汽机,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非常多。 但怎么说呢,永远不要小瞧一个大一统强权政府的力量。 钢铁?专供。 机械设备没有?集中全行业精英手搓也得弄出来。 人手不足?全国抽调。 什么才叫集中力量干大事儿? 这就是。 有了老朱开口,并亲自盯着,明年实现小型蒸汽机量产,并非不可能。 当然了,主要还是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 如果是内燃机,恐怕再来三五年也不一定能弄出来。 而且生产线也不是全机械化生产,部分零部件用机床加工,部分还是得用手搓。 然后人工拼装。 产量也不会高,每天能产个三五台就算成功。 想要真正大规模批量生产,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观了一圈之后,老朱才回宫。 陈景恪并没有跟着一起回去,小型蒸汽机生产线可不是说弄就弄的。 很多问题他都要亲自参与才行。 蒸汽机实现小型化,这个消息很快就在高层传开。 大家自然是非常兴奋。 来参观的人一波接着一波。 陈景恪倒也没有阻止他们,甚至还专门在书院外面圈了一块空地,将小型蒸汽机放在那,供大家参观。 目的自然是引起大家的重视。 就在陈景恪为蒸汽机忙碌的时候,安西的八百里加急情报传来。 朱雄英派出使者召他火速回宫。 第596章 尾声(四) 安西出事儿了?陈景恪心中一惊。 别看朱樉、朱棡两人在安西所向披靡,实际上就是在走钢丝。 作为外来者,他们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无敌’营造出来的‘势’的震慑。 一旦这个势被打破,安西各族开始反叛,他们很难撑得住一波又一波的反噬。 所以得到消息后,他以最快的速度来到皇宫。 见到朱雄英之后,连礼都没行,直接就问道: “出什么事儿了?” 朱雄英也不在意这些,指了指桌子上的奏疏说道: “很多变故堆一块了,马穆鲁克那边发生了意外……” “忽格鲁特遭冷箭不治身亡……” 忽格鲁特死了?还是被背后冷箭杀死的? 陈景恪的心顿时就提了起来,金帐汗国的局势,甚至比马穆鲁克那边还要重要。 马穆鲁克不论出什么变故,其实都好应对。 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转攻为守。 有水师在,秦国就始终掌握着主动权。 可金帐汗国不同,这是大明安西战略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就这么说吧。 秦国堵住了奥斯曼和西方的水师东进之路,金帐汗国堵住了西方列国从陆地的东进之路。 秦、晋、金帐汗国,作为三个钉子,牢牢的钉在安西。 三国相互帮助,一起稳住安西的大局。 为大明后续的同化奠定了基础。 任何一国出问题,都会造成巨大的动荡,之前做的种种布局都得推倒重来。 现在忽格鲁特被冷箭射死,显然内部问题很大。 那么随着他的死亡,金帐汗国会不会发生动乱? 少了金帐汗国的弹压,那些被征服的安西部落会不会反叛?欧罗巴列国会不会趁机出兵? 最致命的还是,如果金帐汗国的汗位被别的部落抢走,大明该怎么办? 捏着鼻子承认? 大明之前可是承诺过,金帐汗国王位只属于忽格鲁特一系。 现在你承认了别的部落,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以后谁还听大明的? 出兵帮阿合马抢回汗位? 倒也不是不行,可之前做的战略计划,全都要推倒重新来。 不只是安西战略受影响,大明本土的战略计划,一样会受到影响。 这种局面是陈景恪绝不愿意见到的。 但现在情况已经由不得他了。 他只希望局势没有坏到那种程度。 直到将情报翻看一遍,对安西的局势有了大致了解,他才长长舒了口气。 还好,忽格鲁特临死前全歼了维陶塔斯组建的军队。 在短期内西方是无力东进的,这就为大明争取到了许多时间。 而且忽格鲁特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说服了金帐汗国最大的地方势力艾迪古。 汗账一系和艾迪古一系联手稳住了局势。 并且前来迎接阿合马继承王位的使节团,已经在路上了。 这真的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至于为艾迪古申请册封的奏疏,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人家作为最大的地方势力,没有趁人之危争夺汗位,还反过来帮你稳定局势。 人家图个啥?图你嘴皮子利落吗? 肯定是需要一些好处的。 大明直接册封的爵位,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划算的。 大明直接册封的贵族和藩属国内部承认的贵族,在法礼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姑且不说加开国字号的诸侯王,就算是普通贵族,含金量也远超后者。 藩属国自己册封的贵族,只在本国享有特权。 出了国门,别人最多给你几分面子,特权啥的就别想了。 大明册封的贵族,在华夏文明辐射范围内,都是通用的。 到任何藩属国,只要亮明身份就可以享受礼法规定的待遇。 最关键的是,可以受到大明朝廷的庇护。 想要处死大明直接册封的贵族,必须经过中央朝廷的许可。 大致流程就是,先上报给皇帝。 皇帝会命令礼部和宗正寺核查,确认其罪行。 如果他真的犯了死罪,皇帝会下旨废除其爵位,然后才能进行处置。 未经天子同意就处死朝廷册封的贵族,视同谋反。 对于艾迪古这样的权臣来说,大明册封的贵族身份,就是最好的护身符。 只要他的家族不背叛大明,就可以确保安全。 这比争夺汗位,然后天天担惊受怕,要划算的太多了。 想到这里,陈景恪赞叹的道:“艾迪古果然聪明,难怪能成为一方势力的领袖。” 朱雄英说道:“你的意思是,爵位可以给他了?”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现在不是要不要给,而是必须得给,否则我们就只能派军队送阿合马继位了。” 接着他又解释道:“艾迪古在金帐汗国拥有崇高的声望,若不是他不想陷入内战,金帐汗国早就陷入内乱了。” “尤其是这次忽格鲁特遇刺,他能经得住汗位诱惑,实在让人敬佩。” “我们的安西战略能得以延续,他居功至伟,给他一个爵位也是应该的。” “还能起到千金买马骨的效应。” 朱雄英有些担忧的道:“他得了爵位,怕是阿合马都要看他的脸色了。” 陈景恪说道:“这是难免的,就算大明不册封他,阿合马照样得看他脸色。” 一个在国外长大的年轻君主,短期内必然要看本国权臣的脸色,更何况这个权臣还有从龙之功。 朱雄英说道:“我就怕他抵触大明的同化政策。” 如果阿合马继位后选择华夏化,那么艾迪古很可能会变成保守派领袖。 他又拥有大明册封的爵位,到时候会很麻烦。 陈景恪笑道:“大明现在最当紧的,是完成对周边部族的同化。” “对安西的要求就是稳定,同化可缓行。” 等周边地区同化完成,大明内部休养生息完成,工业化有了基础,再去同化更远的地方。 “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 “况且,朝廷有规定,勋贵的继承人必须到洛阳来学习。” “艾迪古接受了大明的爵位,那么他也得将自己的继承人送过来。” “我们就可以先改造他的继承人,就和阿合马一样。” “等将来他回去继承了爵位,自然就会偏向大明文化。” 朱雄英终于点头道:“好,那就封他个侯……伯爵吧。” 陈景恪失笑道:“大气点,直接封个侯爵给他吧。” “如此一来,他必然会心向大明的。” 伯爵的地位也不低了,可你得考虑艾迪古的身份。 人家原本就是金帐汗国最强大的地方势力,部族几十万人,控弦之士不下十万。 你册封个伯爵,是表彰还是打脸? 朱雄英也不禁笑道:“也罢,就给他侯爵吧……马穆鲁克那边你怎么看?”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我能怎么看,秦王手里的牌不多,能保持不胜不败就不错了。” “不过这样也好,正好有借口切断安西各势力和奥斯曼等国的联系。” 朱雄英叹道:“就是允熥可能又要失望了,他可是准备了许久啊。” 陈景恪若有所思的道:“其实这样也好,正好有个事情,交由他来主持。”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事情?” 陈景恪说道:“朝鲜。” 朱雄英又是一阵头疼,说道:“朝鲜那边,就怕八叔有别的想法啊。” 陈景恪说道:“所以才必须要趁圣皇还在,将朝鲜拿回来。” 当初为了更好的治理朝鲜,大明采取了迂回政策。 册封潭王朱梓为朝鲜王,然后慢慢的通过移民、思想同化等方式,削弱其国内保守派的抵触情绪。 目前来看,这一招非常成功。 大批的朝鲜人被以各种理由,迁徙到大明本土。 又从本土迁徙了几十万汉人过去,完成了人口的交流。 文化方面也没落下,各种宣传教育深入到了基层。 本就以华夏后裔自居的朝鲜人,更是对大明充满了认同感。 其中方孝孺出力是最大的,他利用自己在朝鲜的影响力,将大批的年轻俊杰弄到了大明。 直接让朝鲜的年轻一代出现了断层。 剩下的年轻人,也基本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大明心向往之。 再加上其他各种配套政策,越来越多人想要融入大明。 反而是朱梓的态度变得暧昧起来。 虽然他没有采取什么过激行为,但私底下也搞了不少小动作。 比如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帮子遗老遗少,缅怀朝鲜的光辉历史。 还派人到大明散布一些流言,什么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屏障。 有他在,大明就不用担心东北方向的安全。 还上书给朝廷,说朝鲜人心依然不肯归附,现在不适合废除朝鲜国。 甚至还派人游说大明的高层,希望继续保持朝鲜的独立。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了十几年朝鲜王,哪是说舍弃就能舍弃的。 但理解归理解,原则归原则。 半岛是必须掌握在中央朝廷手里的。 而且还必须要在老朱活着的时候,把这件事情解决了。 “圣皇是大明的创建者,朝鲜王国也是他册封的,潭王也是他的亲儿子。” “他废除朝鲜国,没人能说什么,潭王就算不情愿也不敢反抗。” “可这事儿要是由你来办,就会很麻烦。” “大家会说你欺负自家叔叔,潭王自己也不会轻易放弃嘴里的肥肉。” “到时候真的刀兵相向,就算将朝鲜收回来,也会一地鸡毛。” 朱雄英叹道:“哎,即便现在收回来,恐怕也少不了流言蜚语啊。” “罢了罢了,不能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改天我找皇爷爷说说此事。” 事实上他什么都懂,但有些事情他不能开口。 尽管很多事情是老朱时期就说定的,可大家都没动,偏偏你这个当侄子的忍不下了。 你怎么就那么心急? 到时候真就黄泥掉进裤裆里,说不清了。 陈景恪作为臣子提起此事,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是他的职责,不说反而是失职。 现在他主动提了,朱雄英装作为难的样子磨叽一番,谁都挑不出什么错。 俩人说干就干,立即就去慈宁宫找到老朱。 先是将安西局势讲了一下,老朱摆摆手道: “咱就一退位老头啥都不懂,这种事情就别和咱说了,你们看着办吧。” “咱现在啊,除了工业化啥都不关心。” 尽管他这么说了,朱雄英依然将自己的处置方式说了一下。 老朱满脸不高兴:“真是大了,爷爷的话都不听了,不让你说你还说。” “行行行,就照你说的办,这下你高兴了吧。” 朱雄英笑道:“有皇爷爷掌舵,我心里就踏实了。” 老朱嘴里嘟囔个不停,什么熬老头啊,什么人家老人年龄大了享清福啊什么什么的。 陈景恪忍俊不禁,但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的: “圣皇,有件事情真得您亲自出手,这件事情您不给办了,这晚年是别想过安生了。” 老朱瞬间就猜到了他在说什么,脸色严肃的道: “是时候了吗?” 陈景恪点头道:“是时候了,再拖下去恐怕潭王就更舍不得那里了。” 老朱毫不犹豫的道:“那就让老四跑一趟吧。” “咱再给朱梓传一道旨意,说咱想孙子了,让他把家眷全部送到洛阳来。” 事实上蜀王朱椿就在辽东坐镇,他出面更方便。 只是他排行十一,朱梓要是耍赖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朱棣就不一样了,敢耍赖?信不信把你当癞子打? 朱

相关推荐: 碧荷衍生文   成瘾[先婚后爱]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失身酒   南城(H)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深海gl (ABO)   学姊,你真的很闹事(gl)   我有亿万天赋   玩笑(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