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西用笔墨是无法传承的,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授。” “蒙元的建立,让华夏失去了太多的传承。” “尤其是大局观、世界观、家国天下观等等思想。” “元末义军蜂起,英雄豪杰如过江之鲤。” “然此时回头看,竟无一人拥有真正的天下观,咱亦是如此。” “幸亏遇到了景恪,才知道了什么是家国天下。” “咱要将这些都写下来,传给后世子孙。” “咱朱家子孙可以出现庸君,但不能出不明事理的昏聩之君。” 马娘娘每次都嘲笑他:“秦始皇当年也是这般想的,他还想传万世呢。” “能将咱们看得见的后辈教好就行了,再往后的事情啊,就是儿孙自己的造化了。” 话虽如此,她却一直在帮老朱完成这部书。 可以说,老朱正在写的书,是陈景恪、马娘娘他们三人的智慧精华。 其实大家都知道,避免后世子孙出昏君,几乎不太可能。 但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总归是一件好事。 就算将来朱家人不争气失了国,这书落到别人手里,也算是一份功绩不是。 所以,对这部书老朱和马娘娘非常的重视,就连朱标而经常参与提意见。 说起来,朱标自己也在写书。 他写的是偏向于经济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书,其实也是对他六年皇帝生涯的总结。 陈景恪和朱雄英自然也时常给他们提意见。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孙福小跑着进来道: “圣皇、娘娘、陛下,大喜,大喜啊。” 四人都有些惊讶,有什么大喜? 老朱似乎想到了什么,抬头问道:“可是日本或者西域有捷报传来?” 孙福喜道:“圣皇英明,正是西域的信使到了。” “晋王阵斩黑的儿火者,灭察合台汗国,在碎叶川与秦王会盟。” 老朱大喜:“好好好,这个消息好啊。” 马娘娘高兴的眼泪都出来了,两个儿子都平安无事,再没有比这更让她开心的了。 陈景恪和朱雄英惊喜不已。 朱雄英立即起身说道:“信使呢,快带来见我。” 孙福立即出去把人带了进来。 报捷是个涨脸的活儿,一般都是派自己比较器重的人担任。 这次负责报捷的,就是朱棡的一名亲信。 首次见到圣皇、圣皇后、皇帝,他可谓是非常激动,以至于几次嘴瓢。 不过大喜事儿,也没人在意这些小问题。 他详细的讲述了朱棡出征后的事情,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也缓解了老朱和马娘娘的思子之情。 这边还没讲完,孙福再次进来禀报:“耿大将军的报捷使者到了。” 老朱等人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这么巧的吗? 马娘娘笑道:“真是双喜临门啊。” 很快信使被带进来,不是别人,正是杨洪。 对于这个名字,老朱、马娘娘等人都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忙着听他汇报日本方面的详细情况。 陈景恪却不禁多看了几眼,杨洪,莫非就是那个杨洪? 他对明朝中期的历史了解不多,之所以知道杨洪,还是因为他拒绝给叫门天子开门,保住了宣府城。 想起朱祁镇,陈景恪就牙痒痒。 如果穿越到那个时期,他一准找个海岛当海盗。 然后攀科技树,一路打到北京,将这位土木堡战神给千刀万剐了。 只能说,朱祁镇逃过一劫。 不过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后世大概率不会有这个人了。 打量着杨洪,陈景恪暗暗想道。 如果他就是历史上那个杨洪,也是一个可堪培养的大才啊。 即便不是历史上那个杨洪,耿子茂派他来报捷,说明能力不差,也同样值得培养。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杨洪已经将日本的情况大致讲了一遍。 老朱自然非常高兴,夸奖了这两人并赏赐了一些财物,就让他们下去休息了。 四人热烈讨论了一会儿,老朱就让朱雄英离开了: “如此大的喜事,要赶紧告知天下人,你就别在这里陪我们了。” 朱雄英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和陈景恪一起起身就准备离开。 马娘娘叮嘱道:“别忘了派人给你爹报喜。” 应了一声,两人一起离开慈宁宫。 走在路上,朱雄英依然有些不可思议的道: “两波报捷的使者竟然一天内先后出现,太巧了。” 陈景恪深以为然的道:“是啊,这就是天意啊。” 很快两人来到乾清宫,朱雄英派人召见内阁学士及各重臣。 事实上,这会儿该知道的差不多都知道了,群臣早已等候在宫门外。 ----------------- 日本和西域战场大胜的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就传遍了洛阳城。 民间对此倒是挺平静的,大家早就已经习惯了大明的战无不胜,真正热闹的是官僚权贵群体。 对于他们来说,这不只是两场军事胜利那么简单,更意味着官场将迎来一次新老交替。 一次大家期待已久的权力交接。 按理说,权力交接是很多人都竭力避免的,因为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失意者。 但这次不同,没有输家。 即便是退出权力中心的那些人,也都得到了更好的补偿。 说白了,饼子做的更大了,可分配的利益就变多了。 权力交替也可以变得如此和谐。 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掌权的开国勋贵们,比他们的继任者们还要着急。 当捷报传来,不知道多少人放声大笑,就差敲锣打鼓庆祝了。 俺们的封国,终于要兑现了。 想要再进一步的年轻一代们,自然也非常开心。 这群老家伙终于退了,我们的时代就要来了。 朱雄英自然知道大家在想什么,第二天早朝当众宣布,将会开启第二次大分封。 并且拿出了一副地图,上面清晰的标注了,这次将会拿出哪些土地分给诸侯王。 皇帝再次确认了这件事情,群臣自然山呼万岁。 不过紧接着朱雄英话锋一转,道: “然不论是日本还是西域皆为新土,想要真正恢复治理,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希望群臣齐心协力,协助朝廷尽快完成既定的方案。”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不配合朝廷将此事办好,大分封就一日不会真正落地。 群臣哪会反对,纷纷保证一定配合朝廷的工作。 对此朱雄英毫不怀疑,在此事上群臣会高度配合的。 毕竟事关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出征日本的效率那么高就是证明。 从接到消息到出兵,按照正常来说起码得一年半载。 这次只用了三个月就做好了一切准备。 只能说,利益比任何东西都更能驱动人。 至于接下来如何处置日本和西域,则要区分对待了。 处置日本的办法很简单,将大部分百姓迁离本土,一部分安置在大明,一部分安置在各藩属国。 后续还会有一系列的同化措施,比如改汉姓取汉名讲汉话。 至于反抗的,也无需手软,直接毁灭就可以了。 如此最多两三代人,他们就会被所在的环境同化,彻底抛弃以前的习俗文化。 当年高句丽人就是这么消失的。 日本腾出来的土地,自然是留给诸侯王。 到时候从大明迁徙汉人过去居住,繁衍上几代人,就能彻底将这里消化吸收。 西域不同,首先这里将会变成大明的直属土地,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体系。 其二,这里的情况更加复杂,族群众多,一个不好很容易酿成民变。 关键是,这里离紧挨着安西,大明在这里推行的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安西各部族对大明的态度。 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除非对方直接造反,否则只能采用安抚同化的方式。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自然有办法来应对这种情况。 “在西域大规模施行军屯制度,每个县的旁边都建立一个军屯所。” “军屯所里生活的全是汉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战时各家出青壮组成军队,太平时就归家务农。” “这些军屯所就是一枚枚钉子,将西域牢牢的钉住。” 朱雄英说道:“这不就是皇爷爷的军户制吗?” 陈景恪想了一下,说道:“说军户制也没错,但也有所不同。” “其一,性质不同,军户制是军制,重点在‘军’字上面。” “军屯是一种半军事半民事制度,重点在‘屯’字上面,百姓的身份是民。” “各家挑选出来的青壮的身份也是预备役,而不是正规军人身份。” “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还是搞农业生产。” “只是轮流值勤,农闲时节参加军事训练而已。” “更准确来说,军屯制是武装垦殖。” “看住旁边那个县,协助该县的官吏治理该地方。” “其二,因为是半军事化单位,他们的武器比正规军要差很多。” “用来镇压普通人的叛乱还行,面对正规军就没有多少还手余地了。” “如此,就可以有效防止军屯所变成一个个小军阀。” “其三,军户身份是定死的,世世代代都为军户。” “军屯所的百姓是自由身,他们可以随时离开军屯所,也可以读书考官、做工、经商等等。” “就算是发配过去的囚犯,刑期满了不想留在当地,也可以离开。” 朱雄英摸着短须,若有所思的道: “武装垦殖?这个设定有意思。” “既保留了一部分军事实力,可以配合军队镇压地方叛乱,又不用担心养虎为患。” “嗯,不错不错,就这么办了。” 他可太满意这个军屯制了。 以前的军屯有个最大的隐患,军事长官手里有人,又自己产粮自己吃,很容易形成小团体。 很多时候朝廷拿他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军屯就没有这方面隐患了。 说到底,他们也就是一群拿着简陋武器的民夫罢了。 真要敢造反,朝廷随便派一支正规军过去就能镇压。 但和普通百姓比起来,他们拥有一定的组织度,又有一定的战斗力。 打不过正规军,却能摁着当地土人揍,正好一对一盯梢当地土人。 有他们震慑,当地土人首领只要不蠢,基本不敢举旗造反。 最多就是搞搞暴动,无法影响大局。 但只要他们敢暴动,那就是给大明收拾他们的理由。 一茬一茬的杀,总有一天能把所有刺头都杀光。 剩下听话的,就通过教化改造他们。 事情真要恶化到必须出动正规军,军屯所还能为军队争取时间。 等军队到达,军屯所秒秒钟就能改成军营,为军队提供后勤等等。 将来西域彻底被同化,军屯所可以就地转换性质,变成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可以说,这个制度简直就是为羁縻地量身打造的。 若是早有此法,说不定老祖宗早就把四夷之地全都拿下了。 越想朱雄英就越觉得这个制度好,说道: “不只是西域,辽东、大漠草原、交趾、云南等地,都可以采用此法啊。” “哎呀,这么好的法子,你为何不早点拿出来啊。” 陈景恪摊了摊手,说道:“我这也是最近才想到的啊。” 主要是前世他对JS兵团这东西也不熟悉,基本没什么印象,穿越后也就没想起来。 直到朱棡出兵西域,他开始思考前世国家是怎么治理这边的,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 然后就想到了JS兵团。 前世好像全国各地都有这玩意儿,后来大部分都取消了,听说就只剩下西域还有。 所以他才改头换面,搞出了大明版的JS兵团,并起了军屯制这个名字。 之后朱雄英就将内阁和大都督府的人都叫过来,一起协商军屯制是否可行。 换成平时,肯定会引起一番争论。 即便明知道此法可行,为了某些原因,也要反对一番。 但此时大家都迫切希望朝廷赶紧安定西域,然后落实第二次大分封,完成权力交替。 再加上又是陈景恪提出的策略。 大家就全票通过了此策。 接下来自然不用陈景恪操心了,细节问题自有内阁和大都督府商定。 第526章 朱老四犯忌讳 漠北,冠军城。 朱棣看着手中的报纸,大笑道:“哈哈……二哥三哥终于会师了,我估计最高兴的就是二哥了。” 徐妙云心下莞尔:“那可不,二哥在碎叶川坐了两年牢,终于可以离开了。” “不过要说最开心的,还是圣皇和娘娘。” 朱棣点点头,说道:“是啊,二哥孤身一人在安西,爹娘嘴上不说心里是非常担心的。” “现在三哥去了,咱们的燕国也已建立,三家互相帮衬着,什么麻烦都能解决。” 徐妙云忽然叹道:“也不知道高炽如何了,瞻基今年也三岁了吧?我这个做祖母的还没见过他呢。” 朱棣大大咧咧的道:“他这么大个人了,还有姚广孝帮衬着,能有什么事儿,你们女人就是多愁善感。” 徐妙云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 “就你偏心,最喜欢老二。” 朱棣有些心虚的道:“怎么可能,我连封国都给他了,老二可什么都没给。” 徐妙云嗤笑道:“呵,别给自己脸上贴金,封国那是圣皇给的。” “而且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偷偷给陛下写信,想给老二也要一个封国。” 朱棣眼神飘忽:“没有,不是,你别瞎说……” 正说话间,一名宦官进来道:“大王,二爷回来了。” 朱棣拔腿逃也似的往外走:“老二这臭小子,回来了也不早点睡……我去教训教训他去。” 话音未落,人已经没了影。 徐妙云无奈的叹了口气。 朱棣喜欢英勇善战的朱高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可问皇帝讨要封国,这事儿太犯忌讳了。 虽然朝廷没有明确说,但大家都知道,只有亲王才能封诸侯国。 除了继承王位的那个嫡子爵位不变,其余孩子全部降等。 亲王其他儿子降为郡王,郡王之子再降……一直降到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属于荣誉爵位,除了见官不拜等荣誉之外,不享有任何实际特权。 朱高煦就是郡王。 给他封了国,其他郡王会怎么想?合着就你朱老四特殊? 但朱棣不是一般人,四大塞王之一,手握北方军团。 朝廷也不好直接拒绝他的请求,于是就走了迂回路线,让徐妙锦给她写信。 徐妙云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一直想找机会劝说朱棣。 只是每次刚起个开头,朱棣就找各种理由打岔或者逃走。 她也曾经劝过朱高煦,但这个儿子性子完全随他爹。 每次和他讲道理,他就是一句话,我的功劳还不能要个封国了? 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朱高煦可不是温房里的花朵,人还没有弓高的时候就上战场了。 这些年一直跟随朱棣征讨蒙元,十七八岁就开始独立领兵作战,去北海就和踏青一样。 身上的伤痕有上百处。 按功劳,至少也得是个侯爵,公爵都不是没有可能。 这也是朱棣想要为老二讨个封国的原因。 可……谁让他是郡王呢,规矩就是规矩。 就在她思考,该怎么劝说朱棣和朱高煦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报信的太监没有离开。 不禁有些奇怪的问道:“郑和,你怎么还在这里?” 郑和却面露迟疑之色。 徐妙云说道:“你又不是外人,有什么话尽管说便是。” 郑和是洪武十八年进入燕王府,深得朱棣和她的信任。 关键是,这些年郑和没少为他们出谋划策,甚至几次代替朱棣指挥大军作战。 是姚广孝离开后,燕王府最重要的谋臣之一。 也因此,朱棣给他赐姓郑。 若非他是太监出身,这会儿至少是个侯爵。 所以,他在燕王一系里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徐妙云是真没拿他当外人。 郑和问道:“娘娘可是为二爷讨封的事情犯愁?” 徐妙云长叹道:“是啊,也不瞒你,上面对此非常不满。” 郑和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 “奴婢倒是有个办法,就是……” 徐妙云惊喜道:“哦,是何办法?你尽管说便是,说错了也不怪你。” 得到她的允许,郑和这才说道:“娘娘不妨换个思路,此事的难处不在其他,而在于二爷的郡王身份。” 徐妙云有些疑惑,什么意思? 郑和小心的说道:“那如果二爷不是郡王呢?” 徐妙云一愣,然后恍然大悟,喜道: “是了是了,如果高煦不是郡王,那所有问题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吗。” 然后她看向郑和,说道:“郑和你真乃我燕王府之孔明也。” “你放心,只要燕王府在,就少不了你的荣华富贵。” 郑和表情不变,说道:“谢娘娘,能为娘娘排忧解难,是奴婢的荣幸。” 徐妙云想了想,说道:“听说你老家有个兄长,不妨从他那里过继一个孩子过来,继承你的香火。” 郑和眼睛一亮,但随即却摇头道:“佛法有云,父母和子女乃业缘而成。” “我成为阉人,乃是天意帮我断了一段业缘,又何必再强行沾惹因果呢。” 徐妙云说道:“业缘有善有恶,不试试你又怎知不是善缘呢。” 郑和回道:“娘娘莫要再劝,奴婢暂时实无此意。” 徐妙云没有再劝,只是道:“你啊,和道衍学傻了。” “我也不劝你了,等你想通了就告诉我,我亲自找你兄长说此事。” 郑和感激的道:“谢娘娘。” ----------------- 朱棣一路来到城外。 此时城外的草地上布满了迎接的人群。 有迎接自己的家人的百姓,也有官府的人协助接受俘虏等战利品,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朱高煦骑在马上指指点点,那叫一个意气飞扬。 朱棣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老二和我才最像啊。 这个封国我一定要帮他要到,洛阳要是不给我就亲自去那里闹。 朱高煦也看到了自家父亲,一扯缰绳就走了过来。 朱棣率先开口道:“老二,这次怎么回来的比预计要晚?可是遇到了什么麻烦?” 朱高煦跳下马,把缰绳丢给侍从,说道: “回来路上碰到了一个不里牙惕部落,就顺手将他们给灭了,这不就给耽误了。” 朱棣倒也没放在心上,生活在北海的一支游牧部落罢了。 之前被蒙古人征服,就跟了蒙古人姓。 蒙古人对他们倒是挺不错的,带去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让他们的族群数量大增。 这也使得他们对蒙元非常忠诚。 后来大明击败北元,很多蒙古人逃到他们那里。 前年朱棣带兵打到不儿罕山,恢复了这座山的汉名,也就是狼居胥山。 以此来纪念霍去病。 之前明军也几次打到过这里,但都是扫荡一番之后就离开了。 等明军一走,北元人又会回来继续生活。 但这次不一样,朱棣在此修筑了冠军城,并在这里常驻。 北元小朝廷只能再次北迁去了北海(贝尔加湖),与不里牙惕人合流。 目前他们拥有一百二十余万人口,占据着北海以及叶尼塞河、勒拿河之间的广袤区域。 虽然那里气候寒冷,但因为地域广袤,各部落分散居住倒也能养得活自己。 而且也正因为如此,大明反而拿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时不时的派兵去扫荡一番。 很多时候都是空手而归。 但明军依然定期扫荡,属于是有枣没枣打两杆子再说。 朱高煦就是最热衷于干这个事儿的人,每年都得跑上三五趟。 父子俩并肩往城内走,沿途行人纷纷避开。 事实上冠军城也没多少普通人,一半以上都是军队,要么就是燕王府文官,还有就是部分官吏的家属。 普通百姓只有一千多户,还有就是部分商人。 朱高煦问道:“爹,给我封国的事儿,朝廷有回复了吗?” 朱棣摇摇头,说道:“还没回复,不过你别担心,少不了你的。” 朱高煦却有些担心,说道:“这事儿有点不符合规矩,就怕洛阳那边怪罪。” 朱棣眼睛一瞪,说道:“怕什么,他们真敢不给,我就去洛阳找我爹我娘。” “王国公国我们都不要,以你的功劳,怎么也得给个侯国。” 越说他也是越没底气,又补充了一句: “实在不行,给个伯国总没问题吧?” 朱高煦却说道:“找皇爷爷和皇祖母,还不如去找安平侯,这事儿皇爷爷八成也得看他的意思。” 朱棣不屑的道:“找他做什么,我去找你姑姑。” 朱高煦:“……” 朱棣也觉得这话有点丢份儿,说道:“放心好了,绝对少不了你的封国。” 爷儿俩很快就来到燕王府邸,刚进屋徐妙云就迎上来道: “高煦回来了,没伤着吧。” 朱高煦先是见礼,然后拍胸脯道:“您放心,那些人伤不到我。” 徐妙云见他确实无事,也就放下心来。 各自落座之后,朱高煦开始讲述这次的发现: “北海以南几乎见不到他们的踪迹,根据遗留的痕迹看,北元人又往北和西迁徙了。” 朱棣颔首道:“看来安平侯的低烈度战争思路是对的,北元人不堪袭扰只能往环境更恶劣的地方迁徙。” “以后要多用这种战术,凡是不肯臣服的部落,我们就天天派兵去袭扰他们。” 朱高煦说道:“以往都是草原人袭扰中原,现在风水轮流转了。” “我们中原人还有城池可固守,草原人可没有城池,只能逃的远远的。” 父子俩正讨论的热闹,徐妙云打断道: “你俩等会儿再说打仗的事儿,我有件事情和你们商量。” 朱棣警惕的道:“高煦在这里,你可别打击他的积极性。” 徐妙云没好气的道:“就你疼孩子,我这个当娘的就是恶人是吧?” 朱棣说道:“只要你不泼冷水,那你就是好娘。” 徐妙云一脑门黑线,决定不再听他胡诌,而是看向朱高煦道: “你真的想要封国?” 朱高煦肯定的道:“那是自然,我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孩子考虑不是。” “况且,我和大哥也合不来,不想去燕国生活。” 这辈子他倒没有瞧不起朱高炽这个大哥,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别扭。 再加上朱棣许诺帮他讨个封国,就更不愿意去燕国了。 徐妙云说道:“那你应该知道,以你的身份是不可能获得封国的。” 朱高煦将目光看向自己老爹,那意思就是在问,咋说? 朱棣拉着脸说道:“这事儿你个妇道人家别管,我自有办法帮高煦要个封国回来。” 徐妙云冷笑道:“哦是吗,燕王真是好大的脸面。” “我本来有个法子想和你们说说,既然你这么有把握,那就算了。” 说着就起身佯作离开。 朱棣一听这话,赶紧站起来拉住她的胳膊,满脸堆笑的道: “嗐,谁不知道你是我们家的女诸葛,有法子就说,我们爷儿俩保准听你的。” “你指东我们绝不往西,你让撵狗我们绝不打鸡。” 朱高煦一把捂住自己的眼睛,没眼看,没眼看啊。 “德行。”徐妙云白了他一眼,才说道:“我们就以退为进。” 朱棣、朱高煦一头雾水:“怎么退,怎么进啊?” 徐妙云说道:“让高煦放弃郡王的身份。” 朱棣、朱高煦:“???” 看着一脸懵逼的父子俩,徐妙云非常无奈,就这智商…… 算了,已经习惯了。 “高煦先放弃郡王的身份,然后将他的军功报上去,让上面的人看着办。” 朱棣、朱高煦:“Σ(⊙▽⊙“a!!!” 好半晌,朱棣才竖起大拇指说道:“高,高,妙云你真高啊。” 朱高煦也兴奋的道:“娘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 “我不要郡王身份,核对军功怎么也得给我个开字侯爵吧?” “有了开字侯爵,封国不就有了吗。” “这样就不违反规则,还能堵住所有人的口。” 可随即,朱高煦又犹豫的道:“放弃郡王身份还从无先例,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同意。” 徐妙云还没开口,朱棣就开始大包大揽: “放心,他们要是不同意,我就去洛阳找我爹我娘。” 朱高煦:这话怎么这么耳熟。 “别胡说八道。”徐妙云打了他一下,然后对朱高煦说道: “只要朝廷还需要你爹坐镇漠北,就必须要同意。” 朱高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彻底放下心来,说道: “好好好,我终于可以有自己的封国了。” 徐妙云也由衷的感到高兴,但仍没有忘记正事,提醒道: “日本被灭第二次大分封就要开启,朝廷必定会再次核对军功。” “必须趁着这个机会,将此事给办妥了。” 朱棣也连连点头:“对对对,必须要赶上这次大分封,否则好地儿都被别人给挑走了。” 然后他对徐妙云作了个揖,说道:“夫人,走咱们商量商量,这奏疏该怎么写。” 于是夫妻俩就走了,只留下朱高煦一个人。 朱高煦挠了挠头,也转身就离开了。 哼,谁没媳妇咋地,我也回家找我媳妇去。 第527章 这个家不能没有老朱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的解读有很多种,但不论怎么解读,都不影响古代朝廷将愚民视为治理手段的现实。 打仗?那是朝廷的事情,你们老百姓操那个心做什么。 输赢也都是朝廷的事情,没必要告诉普通百姓。 甚至为了战争加税的时候,他们也是一样的想法。 税太多百姓缴纳不起,他们还会反过来责备百姓不能体谅朝廷的难处。 骂百
相关推荐:
你好,河豚小姐【SP 1V1】
斗罗:圣皇归来,开局清算比比东
幽乡魅影
越线之后(女师男生 高H)
强迫承欢
当一条龙砸到一个人(人兽)
倾辞呈章(1V1,H)
撩遍顶级哨兵后,我被全星际垂涎
半点心(1v2 H)
同时穿越:每个我有不同的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