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服不了谁。 总体来说,保守派还是占据上风的。 然而面对这种争执,陈景恪却非常高兴。 “理越辩越明,通过这种讨论,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 “以前官吏、读书人、商人等有群体,普遍反对此事。” “现在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改变了观点,认为朝廷敢于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 但要说影响力最大,对思想界意义最深远的文章,当属第四篇。 这篇文章是解缙和方孝孺联合署名发表。 在未来被赋予了无数的意义。 文章先分析了明军创建过程。 元末大乱诸侯并起,当时的义军大多都出身穷苦人家,活不下去才造反。 然而很多诸侯和义军,在掌握了权力之后就腐化了。 他们从被害者成为了加害者,肆意屠戮百姓…… 太上皇统帅的明军纪律最为严明,更是数次公开惩处欺压百姓的将领。 可以说,明军从根子上就和其他军队不同。 看到这里,陈景恪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 要说拍马屁,还得是文人啊。 这谁看了能不高兴?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事实。 老朱的义军,确实是军纪最为严明的。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远没有文章描写的那么好。 不过话术吗,自然是为目的服务的,解缙和方孝孺吹嘘老朱是正常的。 毕竟他是大明创建者,也是当前的掌权者。 想达成目的,必须要让他满意才行。 老朱看到这部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连连说道: “解缙和方孝孺还算有点眼光,知道咱为何能脱颖而出获得天下……” 正所谓图穷匕见,夸完老朱,他们才正式抛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分析了历朝历代军队的特性,以此来证明大明军队的独特性。 最核心的观点有两个。 大明首先提出了大华夏概念,军队不在是为一家一人服务,而是为了天下社稷,为了华夏族群服务的。 看到这里,陈景恪不禁头皮发麻,这俩人是真踏马的找死啊。 这话也能说吗? 偷偷打量老朱的表情,果然非常的不高兴。 不过也许是前面的马屁起了作用,也有可能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影响,他并没有发火。 只是嘲讽了一句:“书生之见。” 这让陈景恪松了口气,继而心中升起浓浓的喜悦。 当皇帝认可了,‘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这个概念,那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这可以说是思想界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次先贤思想的本意回归。 先贤在《六韬》里就明确提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可是随着皇权的加强,这句话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提出来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力量强大,他们嘴里的‘天下人之天下’也是加了限定词的。 所谓‘天下人’指的是士族,而不是万民。 后来士族政治终结,这句话彻底没人敢提了。 此时解缙和方孝孺重新提起这个观点,即便是夹杂在吹嘘朱元璋的词汇里面提。 也可以说是冒着杀头危险的。 文章发表之后,解缙和方孝孺都写好了遗书。 其中一封就是写给陈景恪的,向他道歉并求他尽可能保住家人性命。 等了足足一天,都没有锦衣卫上门。 两人相视大笑,成了。 然后取出遗书烧毁。 永远不要低估政治人物的敏锐,看到这篇文章这句话的时候,无数人都露出震惊了。 其震撼程度,远超朝廷派神机营去赈济灾民。 这话你也敢说吗? 当年孟子被移出文庙的事情你们都忘了? 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场血雨腥风。 然而……等了一天一切风平浪静。 这太不正常了,莫非是太上皇没有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说没有留意到这句话? 有关系的人,开始四处走动打听。 不怪他们敏感,而是这件事情的意义太过不一般了。 表面上它就是一句话,可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崛起。 就有人打听到了陈景恪头上,毕竟都知道他和皇家的关系。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们这么着急的原因,不过他也不能直接透漏皇帝的意思。 否则就是处事不密。 所以,他只说了四个字:“书生意气。” 但有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好啊,可太好了。 天真的变了。 不管为什么朱元璋的思想前后变化这么大,只要他变了就足够了。 最高兴的当属理学派,圣王真的要诞生了吗?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莫非要再次出现了吗? 谨慎的人采取了观望态度,但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些什么了。 不过时间并还是太短,这句话的影响力还没有扩散开来。 目前大家的注意力,依然在军队赈灾上面,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块。 随着报纸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 然后出乎意料的地方来了。 在地方上,普遍是支持朝廷政策人占上风。 更准确的说,大城市反对派占上风,小城市支持派占上风。 面对这种情况,老朱的看法很简单: “城里人日子过的好,忘了当年的苦,该让他们也吃吃苦头才对。” 陈景恪叹息一声,说道:“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尽然。” “乡下人见识少,没有那么多看法,他们更愿意相信朝廷。” 说难听点更容易盲从和被裹挟。 “城里人见多识广,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看到这么做的坏处。” “然后在面对抉择的时候,他们更懂得趋吉避凶。” 老朱对这个回答显然很不满意,冷哼一声道: “城里人多奸诈之徒,不可过于信重。” 陈景恪唯有苦笑,老朱的话也不能说有错,但确实太偏颇。 还好,朱雄英比较冷静,若有所思的说道: “所以治理城镇和乡村,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陈景恪欣慰的道:“是这个道理,要因势利导。” 朱雄英点点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 想谈论,也要等到调查过后,掌握了一定的数据才行。 现在说这个,很难说到点子上。 他转而说道:“这一期的报纸应该送到神机营了吧,不知道将士们有何看法。” 陈景恪说道:“我已经派锦衣卫快马加鞭追赶,应该快要送到了。” “不过也不能只盯着神机营,别的军队也要展开相应的宣传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我已经给抚慰使下达命令,让他们围绕神机营进行宣传。” “最近几期的报纸,必须要读给所有将士们听,务必让他们领会到朝廷的深意。” 听着两人讨论国家大事,老朱在一旁默然不语。 只是当目光扫过一份奏疏的时候,眼睛里浮出暴虐之意。 乖孙啊,咱不是恋权,是想利用这次掌权的机会,为你扫除最大的一个障碍。 一个之前被有意忽视,却又绝对无法绕过的障碍。 第449章 勋章 深夜,乾清宫。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卷宗脸色铁青。 本来他退位之后,已经搬离乾清宫。 只是朱标情知自己不可能再执掌皇权,苏醒后不久,就执意搬出了乾清宫。 朱元璋虽然很不情愿,但为了方便处理政务,还是再次入住此地。 洪武大帝的精力有多充沛,前世已经证实过的。 自打他搬过来,每天晚上乾清宫的烛火都要亮到二更末。 但像今天这样,三更都快过完了还没歇息,也属实罕见。 内侍也全部被撵了出去,只有蒋瓛一人伺候在身旁。 房间静悄悄的,只有朱元璋翻动卷宗的声音。 过了许久,老朱突然说道:“蒋瓛,你怕死吗?” 蒋瓛毫不犹豫的回答:“不怕,臣就是贱命一条,幸得陛下恩宠方有今日的荣华富贵……唯有以死相报。” 朱元璋不置可否,指了指手里的卷宗,说道: “那如果咱让你去查此事呢?” 蒋瓛的眼睛里,难以控制的流露出忌惮之色,迟疑着没敢回答。 朱元璋嘲弄的道:“你还是怕了。” 蒋瓛脸色浮出屈辱之色,下跪说道:“臣不是怕死,实在是对方势大,臣怕连累家人。” 老朱面露释然之色,说道:“是咱误会你了,起来吧。” 蒋瓛并没有起身,而是说道:“这大明是陛下的,只要您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若您真的决心要动他们,臣甘为马前卒。” 老朱反问道:“不怕家人遭殃了?” 蒋瓛面色悲伤的回道:“怕,但他们享受了朝廷的恩德,理当为朝廷牺牲。” 老朱很是满意这个回答,说道:“很好,不过咱也不能真的不顾你家人的死活。” “过几日会有一批物资送往燕国,让你的家人一起过去吧。” “咱会吩咐高炽,隐瞒你家人的来历,并在王府为他们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 “他的人品和能力你是知道的,应该信得过他。” 蒋瓛‘咚咚咚’磕了三个头,说道: “谢陛下,臣死而无憾。” 朱元璋起身亲自将他搀扶起来,说道: “这几日就不要来宫里了,好好陪陪家人,享一享天伦之乐。” “等送走家人,再来宫里见我。” 蒋瓛起身说道:“臣告退。” 目送他离开,朱元璋露出一丝冷笑: “当年咱让天地变了颜色,今日就再为这天下换一换心。” ----------------- 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 还有一部分,被送往各军。 其中一支锦衣卫,快马加鞭追上神机营,将报纸送到了徐允恭手里。 他看过之后,再次感受到了朝廷的决心。 同时也松了口气,做思想工作的教材,有了。 作为全军统帅,他一直在关注将士们的心理变化。 因为按照军功计算的缘故,将士们对此行并不反感。 毕竟打仗是军功,救灾也是军功,而且危险性还更小。 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大家之所以愿意,不是因为什么族群大义,而是军功。 这已经偏离了陈景恪和朱雄英最初的计划。 换成一般的将领,肯定不会管那么多。 只要我任务完成就好,管下面人怎么想的呢。 然而他的身份不一样,太子妃的亲兄长,和陈景恪、朱雄英又私交甚密。 他想要尽可能的配合两人的计划。 他了解陈景恪和朱雄英的真实用意,灌输大义思想。 救民护民是军队的职责,军功只是他们行大义的奖赏。 只是现在的情况,明显已经跑偏了。 大家眼里只有军功,没人在乎什么大义不大义的。 同样是救灾,光有军功没有大义,和旧军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今天他们能为了军功救民,明天就能为了军功害民。 熟知详情的他,也一直在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数次找抚慰使们开会,让他们将这一点传达给将士们。 但他只是个将领,并不是玩意识形态的大学者,不懂如何做思想工作。 抚慰使们比他也好不了多少,虽然他们一直都是负责思想工作,但也只会照本宣科。 接到徐允恭的命令,他们的做法很简单,把之前上面发给他们的教材拿出来,读给将士们听。 要知道,这些教材主要是用来培养他们忠君爱国的,护民方面的内容并不多。 最多也就是大家都是百姓出身,要爱护百姓,不能劫掠百姓。 别的就没有了。 用这种教材做思想工作,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忠君爱国这一块,大家确实挺明白的,可护民这一块依然没什么人在乎。 徐允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大明周报的到来,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陈景恪让人不辞劳苦,将报纸送过来,目的不就是用来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吗。 于是下令,将报纸送到各抚慰使手里,让他们读给全军将士们听。 务必要让他们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抚慰使们也在头疼。 护民是军队应该做的?还要让将士们都明白其中深意? 什么和什么啊都是。 军队不都是忠君爱国、开疆拓土吗? 护民爱民那是衙门的事情,和我们有啥关系? 不过官大一级压死人,徐允恭的命令他们自然不敢违逆,只能硬着头皮上。 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上面给了教材,让他们都松了口气。 继而好奇心就起来了,他们很想知道,朝廷到底是什么意思。 打开报纸一看,所有人都震惊了。 原来朝廷是这个打算,原来……军队还能这样。 虽然他们水平不高,可毕竟是搞思想工作的,在很多事情上的敏感度是要超过常人的。 自然能明白朝廷这种改变的意义有多大。 但能明白,不代表就能理解。 军队自古以来就是用来打仗的,你们这么搞不是不务正业吗? 冒那么大险,花那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只是值不值得并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军人他们要做的就是传达上面的意思,然后去执行。 所以,在拿到报纸之后,他们立即就展开了全新的思想工作。 至于效果吗…… 只能说,有,但不多。 大家听了,但基本没当一回事儿。 对此,徐允恭也有些无奈,只能写信将此事告诉陈景恪。 不过很快他就没工夫操心这个了。 运兵船顺流直下,很快就到达了应天府。 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一股截然不同的氛围,紧张。 乡野道路上,到处都是灾民,拖家带口向着应天府而去。 面对这些灾民,徐允恭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太清楚后果了。 连应天府都出现大批灾民,更遑论其他地方了。 他都没有下船,只是在船上会见了应天府的官吏,详细了解了东南受灾情况。 毕竟应天府处在长江南岸,能更快的了解东南灾情。 得到详细情报后,他按照灾情轻重,对部下将士进行了分配。 然后全军顺流而下,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当神机营到达的时候,当地官吏其实也非常紧张。 一开始还以为朝廷是怕灾民造反,才派人过来的。 等明白神机营的目的,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但比起其他地方的人,在震惊之后就是狂喜。 灾祸到来,他们也想做点什么。 可面对这种天灾,他们人手实在有限,能做的不多。 军队到来就不一样了,首先能保证灾民不会作乱。 其次军队人多力量大,如果真的投入到救灾中去,能做的就太多了。 所以,当他们得知神机营的目的,纷纷给予了支持。 从不多的人手里面,抽取了一支精干力量,配合神机营的工作。 有了当地官吏的引导,神机营的将士们,很快就投入到救灾中去。 见到军队到来,灾民都惶恐不已,以为是朝廷来驱赶他们的。 不怪他们会这么想。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灾民在朝廷眼里就不算人,而是麻烦。 比起赈济,更需要的是提防造反。 不过很快灾民就发现,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这支军队并没有驱赶他们,反而引导他们前往安全的地方,帮他们建立的安置点。 还教他们防疫知识,减少不必要的病痛。 这还不算完,等他们得知还有灾民被困,立即前去营救。 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以为就是做做样子。 可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安置点,述说着自己是如何被救,所有灾民都信了。 这支军队真的是来救他们的。 然后……将士们察觉到灾民对他们的态度变了。 从原本的畏惧,变成了爱戴拥护。 原本见到他们,老远就避开的百姓,现在见到他们纷纷围上来表达感激之情。 各种逃难时候携带出来的一点物资,比如鱼干、肉干、窝窝头之类的,拼命往他们手里塞。 不要都不行。 还有很多大爷大娘,拉着他们的手述说自己家的情况。 什么我也有个儿子和你一般大如何如何。 试图给他说亲的人,那就更多了。 很多大胆的小姑娘,主动向他们眉目传情。 将士们哪受到过这种待遇,既兴奋又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报纸上的内容,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 之前无法理解,当做笑话听的话,此刻却是那么的道理。 军队来自于民,是民的一部分,就要守护万民。 简直就是真理。 太上皇果然英明神武,早早的就发现了这一点,难怪他老人家能得天下。 百姓的爱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也让将士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从原本的为了军功救灾,变成了为守护百姓而战。 他们开始主动深入危险的地方,去搜救百姓。 于是,伤亡出现了…… ----------------- 京城。 陈景恪也没有闲着,始终在关注着东南灾情。 徐允恭的信他收到了,对于将士们反应平平之事,他并不担心。 口头说教能起到的效果确实不大。 等到了灾情,亲身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他们自然会明白一切。 这也是他为何坚持让神机营去灾区的最大原因。 目前他主要工作,就是着手安排粮食调运工作。 大明不缺粮食,缺的是高效的运输粮食的手段。 能通船的地方还好,不能通船的地方,速度慢不说,路上的消耗也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提出了一个方案。 “军粮,把储备肉罐头送往灾区。” 早就很久以前,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罐头。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头和沿海地区的鱼肉罐头。 当然,这些罐头也不是主食,而是作为辅食来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头,每周才能吃一次,还要一个小队的人一起分。 鱼肉罐头要多一点,平均每天每个人都分到一块,主要是用来喝汤下饭。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只有粗粮吃,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只不过限于制作技术,目前罐头的可靠保质期为六个月。 并不是说超过六个月就会变质,而是变质的概率会变高。 实际应用中,六个月后约有三成左右会漏气变质。 所以,大明一般会储备三个月所需的罐头,以应对突发情况。 比如这次的东南台风,就会影响到罐头的生产。 现在陈景恪要动用的,就是这三个月的储备。 此举自然遭到了群臣反对,朝廷又不是没有粮食,就是运输慢一点而已。 就为了争取这几天时间,动用军粮实在没必要。 万一中间再发生别的事情怎么办? 陈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进,于是提出抽调一部分罐头投入到灾区。 “肉比粮食扛饿,哪怕只是一点肉汤,就能节约许多粮食,能少饿死很多百姓。” 最终在朱雄英的支持下,这条建议通过了。 朱元璋下旨抽调五分之一库存的罐头调往灾区。 罐头的运输速度,可比单纯的粮食快多了,很快一艘艘运输船出发南下。 就在这时,东南抗灾的最新消息传回。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牺牲,其中一百一十三人连尸体都没找到。 最惨烈的一次,一个总旗的人(50人)去山村救援。 突遇山洪爆发,所有人无一幸免。 这个数字并不多,随便一场遭遇战,伤亡都要比这多好几倍。 然而,每一个看到这个数字的人,无不为之震惊。 因为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信息: 军队救灾之策成功了。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旨对所有将士进行表彰,牺牲的将士封赏加倍。 同时将此事通告全军,让全军学习他们的事迹。 陈景恪既悲痛,又激动,找到解缙让他立即准备加刊。 “将这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的名字、籍贯、生平功绩等等,全部都写出来。” “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记住他们的功劳。” 解缙二话不说,召集报社的人连天加夜的工作,务求以最快的速度将加刊印刷出来。 这还不算完,陈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两个建议: “在灾区立碑,将所有牺牲将士的名字可在上面,供天下人瞻仰。” “同时再制作一枚特殊的勋章,颁发给所有参与救灾的将士们。” 老朱好奇的道:“勋章?是什么东西?” 第450章 明勋宗 陈景恪就将勋章的大致情况讲了一遍。 其实他也没研究过这玩意儿,并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只知道一个大概。 “……勋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设勋章,一种是特定勋章。” “常设勋章就是固定的几种,按照贡献大小分为一二三级,类似于军队的几级功勋。” “对国家、社会、族群做出杰出贡献之人,可以颁发相应的勋章。” “还有一类是针对特定事件,对所有参与人员颁发的纪念性勋章,只此一次以后不会再颁发。” “比如这次东南赈灾,就可以制作特定勋章,颁发给所有人。” “赈灾过程中立下功劳的人,可以颁发常设勋章。” “特定勋章可以不用给予特权,就是纪念性质。” “常设勋章就要有特权了,比如最低一级的勋章可以见官不拜。” “最高级的勋章可以获得俸禄,逢年过节朝廷要给予奖赏,还要能惠及家人等等。” 老朱自然能看到勋章的积极意义,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 “就怕后世子孙不屑,乱发勋章导致制度败坏。” 陈景恪说道:“真要出了不肖子孙,就算没有勋章,制度该败坏还是会败坏。” “咱们不能因噎废食,至少目前它是有大用的。” 老朱点点头说道:“言之有理,勋章的事情你和雄英商量着来吧。” “先拿东南救灾之事做个实验,看看实际效果,常设勋章的事情先不急。” 见他答应,陈景恪非常高兴,立即找到朱雄英商议此事。 还将前世常见的勋章设计图案画出来,给他提供参考。 哪知,朱雄英对此也非常积极,兴致勃勃的画了十来种造型。 你还别说,每一样造型都挺美观,还有意义。 但陈景恪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好家伙莫非你想当勋宗? 一想到明勋宗这个谥号,陈景恪就有些绷不住。 玩笑归玩笑,两人合计了半天,最终还是选择了最朴实无华的圆形,整体以黄铜为材质。。 正面图案则采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 大禹头戴蓑笠手拿锄头,身后是一群奋战的勇士,众人的脚下踩着的是汹涌的波涛。 背面有一行小字,黄历四零九零年建章五年,东南抗洪云云。 作为图案的主要设计者,朱雄英自然是非常满意。 陈景恪也觉得非常具有意义。 毕竟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大明派军队赈灾,也是开历史先河。 用这个图案,具有多重意义。 最终图案呈送朱元璋,他自然也没有异议,就下旨着工部赶制。 等抗灾的将士们归来,就举行授勋仪式。 ----------------- 很快,大明周报的加刊再次发行。 这一期只有一篇文章,就是朱元璋亲笔写的讣告,对牺牲将士们进行表彰。 并再次强调了对他们的封赏,一律按斩首十级计算。 赏赐之类的,一并送往其家中。 同时还决定,要在东南修碑,以纪念此次事件。 所有牺牲将士们的名字,都将被刻在碑上。 接下来就是牺牲的一百六十四名将士们的名字、籍贯、生平事迹等等。 可以说,这一期报纸就是一个特殊的讣告。 面向天下人的讣告。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救灾确实有功,可也不值得朝廷如此高规格的对待。 今日报纸上发讣告,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还要不要发? 打仗牺牲了,要不要发? 如果不发,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会不会有意见? 但这些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朝廷的目的,认为高规格对待树立规矩,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民间,对这份讣告更是非常的认同。 关键是,他们从讣告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信息。 原来大明的军队不只是能杀人,真的还能用来救人。 对于牺牲将士们,充满了感激,主动传播他们的事迹。 不少人采购了烟花爆竹纸钱一类的祭祀物品,在十字路口进行遥祭。 牺牲将士的家人,也受到了乡邻的称赞。 官吏是最能体察上意的,他们也立即出动,去慰问牺牲将士的家人,并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奖励。 当这种情况传到其他军队的耳朵里,全军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 就是去救个灾,危险比上阵杀敌小多了。 可是却受到了上下的一致赞赏,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荣誉。 换成谁不羡慕啊。 尤其是他们得到的,还是朝廷给的‘加料版’信息。 其中就有,百姓如何感激神机营将士们,神机营的人在东南是多么受欢迎等等。 这更是让大家感到羡慕了。 什么感激欢迎,自从当兵之后就和他们没关系了。 百姓见了他们,都是远远躲开。 有些过分的,直接喊丘八来了快跑。 这种万民爱戴的感觉,他们从来没有过。 不过神机营赈灾以及朝廷的相关宣传,还是让他们享受到了一定的好处。 百姓见他们虽然还是很畏惧,可不再如避蛇蝎。 也没有人再喊‘丘八’这样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了。 将士们终于体会到了,护民的好处。 对于以前无法理解
相关推荐:
珊璐短篇CP文
爸与(H)
认输(ABO)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成瘾[先婚后爱]
小寡妇的第二春
交易情爱(H)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满堂春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