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情窦为你开 > 第195章

第195章

虽然到那时候他们已经死了,要骂也骂不到他们头上。 但作为大明初期的内阁学士,他们并不缺为国为民的理想抱负。 不愿意见到这种恶政被重启。 所以趁着寒冷期到来前的这段时间,尽可能的恢复陕北、河套植被,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老朱继续说道:“西北种树,开海,开发南洋,大分封……” “都是为了给子孙多积累一些家底。” “到时候就算子孙不肖败家,也能多败几年。” “用军队抗灾救民,也是为了开一个先河定下新规则。” “将来后人面对极端天气,就可以出动军队,减少损失。” 这算是掏心窝子话了,平时是没机会听到的。 众人很感动,但……他们依然保持谨慎。 温寒变的真伪还需要印证,不能轻易就出动军队。 最终众人的目光都看向李善长,你这个首辅背锅的时候到了。 李善长苦笑不已,不过还是说道: “上位,非是我们不相信您,实在是事情太过惊人,大家还需要仔细求证。” “出动军队抗灾不急于一时。” “先让大家证实温寒变的真伪,再商议是否需要出动军队也不迟。” “而且就算要出动军队,也需要提前做准备方可,现在太仓促了。” 这其实是老成持重之言,老朱不禁微微点头。 主要突然出动军队去抗灾,实在太突然了。 不但得不到群臣的支持,很多前期准备都来不及做。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意动了。 陈景恪却着急了,说道:“陛下,诸位阁部,东南百姓可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李善长叹息一声,说道:“陈侯,我等知你素来心怀万民。” “换成别的事情,我必然支持你,可此事事关重大。” “我身为内阁首辅,必须要社稷安危考虑。” 其他人也纷纷劝说,就连邱广安、蓝玉这两个铁杆,都站出来劝他冷静。 陈景恪没有理会他们,而是将目光看向朱元璋,见他依然保持沉默,就已经知道了他的选择。 对此,他并没有特别愤怒。 其实这个结果他早就预料到了。 皇权社会,大家首先考虑的是江山社稷,其次才是其他。 之前能说服老朱,也是利用了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加上马娘娘、朱标、沐英接连重病,确实影响到了他的判断。 现在他冷静下来,又有群臣反对,自然就改变了主意。 别说是封建帝王时期,就算是二十一世纪,能出动军队救灾的,也只有那一个。 独一无二的一个。 为了将那支军队打造成那个样子,那个人付出了不知道多少努力。 他在大明才做了多少事情,连相对激进的《大同世界》,至今都没有公开发表。 没有接受过万民的批判,没有取得多数人的认同。 忽然就让他们去做违反认知的事情,太难太难了。 不过他然做着最后的努力,深吸口气,郑重的说道: “诸位,我只想说一句话。” 众人都将目光转向他。 “很多事情,如果我们不做,后人就更做不成了。” 对于这句话,众人都有些不以为然。 道理大家都懂,可温寒变是不是真的还两说呢。 就算是真的,难道就能出动军队去抗灾了? 太儿戏了。 然而,一直沉默的朱雄英,听到这句话霍然起身,说道: “皇爷爷,派一支军队过去吧。” 群臣:??? 老朱有些头疼的道:“事关重大……” 朱雄英打断他,说道:“正因为事关重大,我们才更要有打破常理的决心和勇气。” “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也知道你们的担忧是对的。” “可面对天灾,面对水深火热中的万民,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 “更不能以危险为名,心安理得的坐视他们在死亡边缘挣扎。” 他说的很激动,然而在场的哪一个不是千锤百炼的铁石心肠,岂会被他几句话就说动。 甚至大家还觉得他这个太子太沉不住气了,还需要锻炼。 陈景恪非常感动,他知道朱雄英之所以站出来,一大半是因为自己。 还有一小半,是自己这么多年的言传身教,让他拥有了超越这个时代的思想和见识。 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现在他就是这样的感觉。 朱雄英也知道,自己说服不了这些人,他也没有打算说服。 他要做的,是逼迫这些人必须答应。 作为实权太子,他有这个能力。 只不过,以前他很注意自己的定位,在关键大事上,从来不和老朱、朱标唱反调而已。 毕竟他只是太子,两个长辈爱护信任他,他这个做儿孙的也要端正自己的位置。 可是现在,他决定,是时候正式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了。 不过他并没有莽干。 他毕竟不是老朱那种乾纲独断之人,受到朱标和陈景恪影响,还是很讲究策略的。 所以,面对众人的反对,他说道: “现在只是尝试,用来告诉世人,军队原来还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没必要派太多军队过去。” “派几万禁军足以,既能起到试验的目的,又不用担心他们作乱。” “他们去了那里,也不用以血肉之躯去堵决口,力所能及的搜救百姓。” “维护最基本的秩序,给百姓搭建避难所,教导百姓如何自救。” “确保运送过去的粮食,能真正到达百姓的口中……” “要做到这些,总不难吧?” 众人都不说话了,派三两万人过去,确实不用担心他们作乱。 说的再现实点,就这么点人敢作乱,秒秒钟就能给灭了。 这不禁让众人松了口气。 太子虽然激进,但并不是一味莽干,而是有章法的,懂得循序渐进。 这他们就放心了。 对于孙子的突然强势,老朱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开心。 强势好,这样才能镇得住群臣,掌握住朝堂。 而且他说的话,还相当有道理。 少派点人,干一些比较轻的事情,将士们更容易接受。 再加上一些奖赏和荣誉,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样的工作。 别的部队,见他们只是到灾区遛了一圈,就获得如此大功和荣誉,只会羡慕。 下次再遇到天灾,就会争着抢着去。 到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干一些比较重又危险的事情。 如此,他们就能一步步接受抗灾救民的职责。 这手法,看起来和标儿非常相似。 雄英这是吸收了咱和标儿的长处啊,太好了。 老朱终于下定决心,必须要派军队过去了。 哪怕不为了救灾,仅仅是为宝贝孙子积累威望,都值得这么做了。 “好,太子此言大善,诸卿以为如何?” 众人又不傻,自然知道老朱这是拿定主意了。 自己再反对也没什么用。 况且,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折中之法,于是纷纷表示赞同。 出兵救灾的事情就此定下。 这还不算完,派哪支军队过去,由谁来领导,都必须要慎重思考。 别的素质且不提,这支军队必须经过新思想的教育,能够接受救灾护民的任务。 陈景恪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个名字。 神机营。 第447章 举世震惊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想到了神机营。 当大家将条件一一罗列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想到了这支部队。 现在的神机营和以前可不一样。 以前神机营就是一支试验性质的部队,人数一万八千人左右。 虽然拥有禁军的身份,但并不是主力部队。 原因很简单,火药的威力巨大这大家都承认,可目前火器太落后了。 只有在特定的地形,才能发挥出威力。 而且对后勤的依赖过于严重,不利于野战。 敌人又不是傻子,除非万不得已,怎么可能会去特殊地形送死。 所以,目前他们的定位就是辅佐军种。 后来陈景恪给朱元璋推演了未来火器的发展,以及对战争的影响。 老朱对神机营尤为的重视,并进行了变革。 首先扩编成四卫两万四千人。 其次不再直接从民间招人,而是从各军遴选优秀将士加入。 选人的标准不算苛刻,大致和唐朝前期的府兵差不多。 拥有土地财产的良家子,最好是能识得一些字,对抚慰使制度接受良好。 上过战场杀过敌,对朝廷对皇家忠诚。 这还不算完,神机营的抚慰使是皇家亲自指派的,思想工作这一块是实打实的落到实处了。 就连军饷伙食之类的,都是皇家亲自盯着的。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认为古代将领喝兵血,克扣士兵的军饷之类的。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所谓的喝兵血,其实更多指的是吃空饷。 一千个人的名额,实际上只有七八百人,更狠一点只有四五百人。 将领吃的就是多出来的空饷。 军队现有士兵的粮饷,基本都是足额下发的。 除非是那种无可救药的蠢货,否则不会直接克扣自己麾下士兵的粮饷。 很简单,你敢克扣粮饷,谁还给你卖命? 真以为战场上没人敢背后捅刀子? 真正克扣将士们粮饷的,是上面的大人物,或者是不直接领兵的那部分人。 将士们就算再恨都无所谓,反正也奈何不了他们。 不过不管怎么说,皇家的重视,也是能有效的拉拢人心。 不敢说神机营是唯一最符合以上标准的军队,但绝对是能动用的军队里最适合的那一支。 所以不出意外,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就让神机营去吧。 如果他们都不能完成任务,就更别指望其他军队了。 徐达是唯一一个没有表态的,但他快咧到耳后的嘴角,却暴露了内心想法。 现在神机营大统领是徐允恭。 去抗洪救灾,可以说必然是万众瞩目,不需要立多大的功劳。 只要去溜达一圈,不出事儿那都是大功一件。 如果能做点成绩出来,一份功劳能当十份使。 而且这次去不是杀人,而是去救人,意义更是非凡。 可以这么说,只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徐家三代之内真的金身护体了。 就算是造反,皇帝都得给他们家留一支血脉。 再加上徐妙锦太子妃的身份…… 即便是以徐达的心性,都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 众人也都明白这一点,看向徐达的目光那叫一个羡慕。 尤其是李善长,更是感慨万千。 他才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儿子娶的也是公主。 本来李家才是大明第一家族,可惜……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虽然李家没成为第一家族,可也没轮到他徐家。 你徐家再厉害,又是军方第一人,又是女儿入宫…… 可还是得排在陈景恪后边。 只要不是第一,第二第三什么的都无所谓了,没人在乎。 幸好众人不知道他的想法,否则肯定会很无语。 你李善长小肚鸡肠的人设,真是准备保持到死啊。 事情商定,老朱下令让众臣去召集文武百官,在承天门前集合。 “告诉文武百官,咱意已决。” “谁若反对,就随神机营一起前往东南灾区,不立下大功不得还朝。” 群臣神情一肃,道:“是。” 老朱又叮嘱了一句:“温寒变的事情你们私下调查即可,不可外传。” 众人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这事儿就算是要对外公布,也要拿到更多的证据,然后挑选一个合适的时机。 很显然目前并不适合。 等群臣离开,朱元璋立即下旨召见解缙以及徐允恭等神机营高级将领。 等他们到达之后,老朱亲自向他们下达了命令。 “神机营去东南抗灾救民,即刻出发。” “大明周报做好相关报道,具体怎么做问安平侯即可。” 听到这个命令,解缙、徐允恭等人别提多震惊了。 军队抗灾救民? 太上皇难道老糊涂了? 但随后陈景恪也站出来证实了这个命令,接着他又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当然,他没说温寒变的事情,只说是太上皇心系万民。 以及之前相关的思想教育课程,比如什么军民一家亲,军队来自于民等等。 现在万民受灾,军队岂能坐视不理,必须要做点什么。 末了他说道:“我们给将士们讲了十年的忠君爱国护民,现在是时候落到实处了。” “这次行动既是奉皇命救万民,也是对我们十年抚慰制度的一次考核。” 朱雄英斩钉截铁的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徐允恭等人表情异常的严肃,起身郑重的道: “若不成功,末将等提头来见。” 抚慰使制度是太子提议建立的,这些年也一直是他在负责。 可以说,这是他的政绩。 如果这次行动成功,那他的威望将能直接比肩朱标。 可一旦行动失败,抚慰使制度就会变成笑话,对他的威望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而造成这一切不利局面的他们,会不会死不知道,但这辈子的仕途肯定是头了。 所以,这次行动影响实在太大了。 解缙震惊之后则是激动,前所未有的壮举,一旦成功大明的军队将会迎来一次巨大蜕变。 这种行动他竟然有幸参与,并且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如何能不让他兴奋。 “臣遵旨,定好好配合神机营,让万民知晓陛下的仁德,明白军队的功绩。” 老朱微微点头,解缙确实不错,有学识有操守,关键还不死板能领会上意。 让他来当大明周报的负责人,是真的选对人了。 不过他并没有提拔解缙,这是留给宝贝孙子的人才。 等雄英继位,可以提拔他进入礼部或者国子监,最后未尝不能入阁。 陈景恪也非常满意,解缙直接就抓住了这次宣传的核心。 首先自然是点明皇帝的恩德,没办法皇权社会万事都要把皇帝摆在第一位。 其次重点宣传军队的功绩,不能让将士们的血汗白流,要让他们享受应有的荣誉。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 他看着解缙,说道:“还要拿历朝历代的军队和大明的军队做对比,让世人明白大明与前朝的不同之处。” “最好深度剖析,为何大明军队能这么做,前朝军队不能。” 解缙马上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只有横向对比才能体现出大明的优越之处。 这种对比,已经普遍应用于宣传工作之中,效果是非常好的。 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都能数落出好多大明比前朝优越的地方。 换来的就是忠诚和认同感。 大明激进的改革,遭到了很多保守派的反对,却始终没有引起大的乱子。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百姓记着朝廷的好。 有人想鼓动百姓抵制新政,也基本得不到响应。 在百姓看来,这么好的朝廷怎么会制定害民之策? 肯定是你们这些当官的有问题。 可以说,大明朝廷是亲眼见识到了,掌握舆论带来的好处。 解缙作为掌管朝廷喉舌的人,比一般人更明白这一点。 “好,回去我就收集历朝历代军队情况,和神机营这次的行动做对比。” “不过,陈侯何不自己写一篇文章,想来效果会更好。” 陈景恪点头道:“我会写的,最好请太上皇和太子写一篇。” 老朱当即就说道:“明天我会派人将文章送到翰林院。” 朱雄英也同样如此。 之后老朱、朱雄英和陈景恪,开始向徐允恭他们布置具体的任务。 其实主要是陈景恪布置任务。 先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尽量不要让他们带着怨气去灾区。 每一期的大明周报,都必须读给将士们听,让他们知道万民感谢他们。 当然,光有荣誉还不行,还得有实打实的好处。 “告诉将士们,将这次行动当成一次战役。” “所有参与的人,皆记嘉奖一次。” “受伤者加两级军功,伤残者加三级军功,牺牲者按斩首十级计算军功。” 听到这个封赏,徐允恭等人心中的石头顿时去了大半。 永远不要小看军功爵的影响力。 尤其是牺牲的人直接给十个人头的军功,绝对能让将士们疯狂。 要知道,就算是精锐老兵,几十年下来也不一定能杀这么多人。 关键还是十个人头的军功,能换取的好处太大。 第七级功勋骑尉,底层士兵能拿到的最高荣誉了。 有了骑尉身份,就可以优先获得提拔。 有了军官身份,才能立下更大功劳,获得更高的爵位。 就算当场退役,这辈子也能在功劳簿上躺到死。 还能传给子孙。 能确保家族三代无忧。 三代之后降到公士,那也拥有见官不拜等特权。 可以说,普通士兵奋斗一辈子,目标也就是骑尉。 现在徐允恭他们担心的,不是将士们会不会有怨言。 而是害怕有些人为了军功主动寻死。 死我一个,惠及子孙家族,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可不少。 说完如何安抚将士们,陈景恪才开始说具体的赈灾要求。 以千户所为单位,将军队分散派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到达目的地之后,了解当地受灾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安置点,并去救援百姓。 说白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就两个,重建秩序、救济百姓。 至于洪水,陈景恪没有提硬性要求。 只是告诉他们,如果决口能堵,那就尽可能的堵住。 实在堵不住,也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把百姓救出来转移走即可。 他们这次过去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送死。 这更是让徐允恭等人放下了最后一点担忧。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自己的任务多么艰巨……嗯,确实也不轻松。 可至少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看到完成任务的希望。 等任务安排好,徐允恭等人立即返回军营去做准备。 时间紧任务重,每多耽误一刻,就会有很多百姓遇险。 朝廷没有给他们预留什么准备时间,即刻出发。 朱元璋他们也没有闲着,立即换上了龙袍衮服,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来到承天门上。 此时承天门下已经聚集了上千名官吏。 他们也从内阁学士的嘴里,知道了派神机营去赈灾的事情。 自然是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态度。 然而他们更加惧怕老朱的威胁,那是真的会让他们去灾区的。 现在去东南……还是算了。 不过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缺不畏死之人,等老朱出现,就有十余名官吏跪在地上祈求收回成命。 军队不可轻动啊。 老朱却没有生气,而是看着这些人,问道: “你们可知咱向来说一不二?” 一名官吏说道:“臣等知晓陛下乾纲独断,现在又有了内阁支持,定然不会听我等的谏言。” 老朱表情严肃的道:“那你们还敢劝咱?” 那名官吏一脸坚毅的道:“臣劝谏陛下非为私心,只为公义。” “听不听在陛下,说不说在我们。” “若陛下政策有误我们不说,愧对皇恩,愧对朝廷俸禄。” 老朱神色里闪过欣赏之意,却并没有表现出来。 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这么做了,马上就会有成群的人站出来反对。 目前还是需要铁腕,才能推行这一命令。 于是,他严厉的道:“那你们就自己摘下头上的乌纱,随神机营去东南灾区吧。” 十几名官员,默默的摘下头上的官帽放在身前: “陛下保重龙体,臣等去了。” 说完起身退往一边。 群臣纷纷让开道路,用复杂的目光看着他们。 有钦佩,有无奈,有嘲弄……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些人只要能安全回来,以后得仕途将会更加顺畅。 老朱用目光扫视群臣,喝道:“还有人反对吗?” 群臣皆低头不语。 老朱冷哼一声不再说话。 很快徐允恭带领神机营两万四千名将士到达。 朱元璋率领文武百官为他们壮行。 仅此一点,就让无数将士激动的浑身颤抖。 这种待遇还有谁? 本就因为丰厚奖赏,对这次行动充满期待的将士们,更是热血沸腾。 恨不得马上到达灾区大展拳脚。 之后将士们到达码头,登上早已经准备好的运输船,顺流之下前往灾区。 没多久,朝廷派神机营去抗灾救民的事情就传开了。 举世震惊。 第448章 无题 朝廷在承天门前召集文武百官,接着就是神机营出京,这么大的动静是瞒不住人的。 一时间各种谣言四起。 什么又要打仗了,什么有地方造反了,还有人将其和朱标生病联系在一起…… 不过还好,大明这些年始终战争不断,百姓对于打仗并不畏惧。 主要是一直打胜仗,大家对朝廷充满信心。 很快就有具体的消息传来,神机营是去救灾的。 ??? 所有人都一脑门问号,这是谁编造的谎言,也太不靠谱了。 然而紧接着,衙门就派人上街宣传。 太上皇和太子殿下心怀百姓,不忍东南百姓受灾,特派神机营前往抗险救民。 百姓无需惊慌,也不要相信谣言。 这下众人想不信都不行了。 然后就是震惊,各种震惊。 再然后……大家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以基层百姓为主,自然是非常高兴,生活在大明实在是我们的福气。 一派以官吏、读书人、商人等为主。 派军队救灾?太上皇糊涂啊。 军队这么危险的东西,怎么能轻易出动。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太上皇也是战乱年代走出来的,难道就不懂这个道理? 大明的军纪确实比较严明,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 可让他们去救灾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啊。 然后两派还因此吵了起来。 支持者认为反对派肉食者鄙,好日子过的太多忘记百姓死活了。 你们能想到的东西,太上皇和太子就想不到? 他们不比你们聪明? 你们就是高高在上,不把下面的人当人。 反对派自然也不甘示弱,你们这些人目光短浅,知道什么? 百姓受灾很苦我们自然知道,可我们更知道军队的危险性。 历朝历代都不敢用军队赈灾,是他们不愿意吗? 是不敢。 太上皇是英明神武,可他在宫里,哪能及时了解东南情况? 等那边出事儿了再去解决,就晚了。 反正大家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就在第三天,大明周报的加刊出版。 这一期的内容非常少,页数比往期少了四分之一还多。 内容也全是抗险救灾方面的。 第一篇自然就是朱元璋的。 从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起,当年多惨,家人几乎死绝。 到后来加入义军,一步步得天下。 现在自己当了皇帝,却不能忘本。 一直在竭尽全力减轻百姓负担。 他知道百姓有多苦,更知道面对灾祸百姓是多么脆弱。 东南祸起他忧心如焚,决定派出军队去抗险救民。 他相信大明的军队不同于前朝。 大明的军队也是穷苦人出身,是能理解他的决心,能承担起这个责任的。 对于这篇文章,反对派依然嗤之以鼻。 太天真了。 不过也确实让一批人改变了想法。 不论这么做会不会造成恶果,至少太上皇心怀万民是真的。 否则不会这么做的。 一时间,许多人开始歌功颂德。 至于本就支持朝廷的底层百姓,更是山呼万岁,太上皇德被天下。 第二篇是太子的文章,他直接给大家上了一课。 从头讲了军队的起源。 不过不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才有了税收和军队,本就是陈景恪的一种话术。 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历史。 后来阅历广了,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远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面对种种危险,就分化出了一批人充当护卫,给族群提供武力保护。 同时也是应急小分队,遇到灾难了他们去救援也是本分。 这批人后来就拥有了一个身份,军人。 只不过后来部落与部落的厮杀逐渐频繁,军队就专职战争了,救援属性逐渐被放弃。 现在大明派军队赈灾是返本归元。 不过这篇文章是建立在推测之上的,没有什么实质性证据,并未获得大家的认同。 只不过因为朱雄英太子的身份,也没多少人敢抨击就是了。 大家选择了无视。 不过也确实有一部分人受到影响,认为很可能就是如此。 尤其是以方孝孺为首的唯物学派,认为这个推理非常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支持朝廷的决策,而是试图以此证明太子是支持唯物学的。 对于这种情况,朱雄英非常郁闷,嘴里骂骂咧咧,那些人没见识古板什么什么的。 陈景恪心下莞尔。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至少告诉了世人,军队要具备守护万民的属性。 而且他还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表明这个态度的。 对未来的决策制定,以及军队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篇文章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主要阐述了这么做的意义。 虽然有危险,可一旦成功将能惠及万世。 与收获相比,这点险是值得冒的。 这篇文章就成了交战的焦点,大家围绕值不值得冒险展开了讨论。 反对派认为不值得,且不论能不能成功,就算太上皇靠着威信做成了,以后的君主能压得住军方? 早晚有一天还是要出问题。 所以,军队只管打仗的好,救灾救民那是文官系统的事情。 支持派则认为,大明要勇于尝试,一旦这条路走通了,且形成了规矩并深入人心。 以后只需要按照惯性走就可以了。 永远不要小瞧惯性对政治的影响力。 双方各执一词,谁都说

相关推荐: 倾辞呈章(1V1,H)   半点心(1v2 H)   此岸风情(H,NP)   银龙的淫夜   燕南宫史   快穿之芙蓉帐暖度春宵   幽乡魅影   江月扑我怀(1V1)   [射雕同人][射雕]师父,求原谅!   疯批稳定剂(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