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反而容易入魔,最近关于内在联系方面,我就有点魔怔了,把握不好度。” “方才问你,不过是想让你帮我确认一下界限在哪。” 陈景恪了然的点点头,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复杂的问题能解决,简单常见的问题反而会陷入迷茫。 “这事儿咱们回头在讨论,而且我的《大同世界》也是时候发布了。” “你们两个都去帮我看看,做最后的审核。” 两人都眼前一亮:“好,你终于肯出手了。” ----------------- 接着老朱就宴请群臣,以庆祝殷薯丰收。 陈永和等八十多人也被邀请参加。 这可把一群人高兴坏了,要知道之前他们都是普通百姓,随便一个胥吏都能拿捏他们。 哪能想到,有遭一日可以参加皇家宴会。 而且今天的文武百官一个比一个和气好说话。 当然,他们也不是傻子,知道原因是什么。 更知道,这种和谐仅限于此时此地。 宴会上,老朱当场表示要给陈永和封侯,其余人皆有封赏。 这下众人狂喜,站出来叩谢皇恩。 群臣都毫无意见,亩产千斤的结果一出来,封侯就是必然的。 还是那句话,皇帝要是不封他们都敢罢工抗议。 而且传出去也没人会帮皇帝说话。 后人看到这段历史,也会骂皇帝昏庸。 陈景恪趁机提议,要为所有人树碑立传,包括那些死在路上的人。 “都是华夏的勇士,大明的壮士,理当受万民纪念。” 对此老朱自然也没有意见,这事儿说起来也是他们父子的功绩。 毕竟良种是在他们当政时期发现的。 纪念的越隆重,就愈发能衬托皇家的功绩。 陈永和等人对他也是感激不已,陈伴读果信人也。 当初说要为众人树碑立传,没想到现在还记得。 第二天,封侯的旨意就下达了。 陈永和为壮良侯,其余人各有封赏,最低也是个勋位。 真可以说惠及子孙。 亩产千斤的良种被证实,民间瞬间就沸腾了。 这个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向天下传播。 每到一地,都能引起巨大的讨论。 不过也不是没有人怀疑,亩产千斤怎么可能。 这不扯淡的吗。 然而没多久大明周报的加刊就发行了。 头版头条就是良种的消息,并且用一整个版面介绍了殷薯的特征、播种和食用方式。 这一下再无人怀疑。 大明周报作为唯一一家媒体,代表的就是朝廷,它的信誉自然没有人怀疑。 于是天下沸腾。 总结起来一句话,百姓无不盼望良种到来。 就在这个时候,朱雄英从南方满载而归。 两方面的满载而归,一方面是政治上的目的基本达成,诸部落同意了强制学习华夏思想。 二方面是后宫,多了六名嫔妃,个顶个的漂亮。 不过他的回来,正如之前离开那般,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 就连老朱、马娘娘都没空搭理他,因为蒸汽机研究院终于有成果了。 比起这个,甚至良种的事情都要往后稍一稍。 第433章 这是未来 “火车这就造出来了?”朱元璋惊喜的问道: 还有半句话他没说出来,那就是:也没你说的那么难吗。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就说道: “这次造的是样机,缩小版的,和真正的蒸汽机相差甚远。” “差别和造一根指针与造钟表差不多。” 老朱没有理会他的解释,说道: “别管差多少,造出来就行。走走走,咱们快去看看。” 马娘娘得知此事,自然也要跟着一起去看看。 然后朱标、朱雄英、徐妙锦、朱橚、徐达、李善长等人都去了。 乌泱泱的一行人出行,自然瞒不住人。 大家都知道,蒸汽机研究院出成果了。 莫非是造出来了?可是为何没有一点动静呢? 众人议论纷纷。 老朱可不管那么多,带着人很快就到了蒸汽机研究院。 已经担任院长的邬秉让带人到大门口迎接。 老朱一句废话都没有,直奔主题:“带咱去看火车。” 于是邬秉让带着众人来到一处巨大的空地。 围绕场地修建有一圈微型铁轨。 在铁轨上停放着一辆微型火车,宽一尺半,高两尺,长三尺。 车的后面还拖着几个微型车厢,有模拟装货的,也有模拟乘人的。 朱元璋等人围着火车转了好几圈,上上下下品头论足。 只可惜,他们的评价大多都是: 好大一个铁疙瘩。 这得用多少铁啊。 这铁轨全是用铁铺的吗? 大明的铁够用吗? 然后就是: 这东西真能跑起来吗? 这东西怎么跑? 看那里有个炉子,还有石炭,兴许是烧火就能跑吧。 吃火才能跑?那不成怪兽了吗。 要不怎么叫火车呢。 这轨道给马车用好像也能省不少力吧。 邬秉让等人听的心下好笑不已,同时心中也生出了某种优越感。 这就是掌握知识的好处啊。 陈景恪倒没有鄙视众人之类的,他不过是在见识上领先几百年而已。 没什么可骄傲的。 别看大家讨论的话不靠谱,但那种好奇心,以及表现出来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因为这种态度,往往意味着进步的潜力。 比起听到火车动静就以为有怪兽,吓的尿裤子的某朝人,此时的华夏真的不缺进取心。 更不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只不过前世因为太强,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最后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里。 在关键的十字路口,被西方反超了。 这一世有了方向,先辈们会将优势保持的更久。 甚至把差距拉到更大,大到外人绝望。 马娘娘在一旁笑的合不拢嘴。 虽然她也不知道火车是怎么回事儿,却也能听得出这些人的讨论有多不靠谱。 最后实在听不下去了,就说道:“行了行了,你们啊就别瞎猜了。” “能不能跑的起来,怎么跑起来,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老朱恋恋不舍的把抚摸火车的手收起来,说道: “妹子说的对,邬秉让,快让火车跑起来。” 邬秉让立即应命,先是让众人离开轨道,然后将锅炉里的煤点燃。 当然,这么小的火车,是没办法坐人的。 他是站在旁边进行的操作。 锅炉里添加的本就是热水,很快就冒出白色蒸汽。 现场安静一片,大家大气儿都不敢喘,盯着这个铁疙瘩。 老朱更是紧张的捏紧手,青筋都凸起了。 邬秉让表情也渐渐严肃起来,眼睛一直盯着气压表。 看气压差不多了,就拉下了一个开关。 “呜呜呜……”汽笛声响起。 接着小火车猛的一抖动,发出“哐哐哐……”的声响。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的看着火车。 动了,真的动了。 火车确实动了,在抖动几下之后,车轮缓缓转动,沿着轨道跑了起来。 说是跑并不用准确,速度很慢,比成年人走路还要慢。 邬秉让就站在旁边,还要放慢速度才行。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了。 能不靠人畜之力让车动起来,对于在场的人来说,已经是一场洗礼了。 这和温差发动机带来的震撼不同。 那玩意儿太简单,也没有实用价值,大家也就刚开始新奇了一阵,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火车不一样,这东西就算再迟钝的人,也能意识到它的意义有多大。 这时,蓝玉挠了挠头,嘟囔道: “走的也太慢了,速度能不能再快点?” 邬秉让头都没回的说道:“这是缩小版的样机,速度很慢。” “我们推测过,大型的要四五尺宽,六七尺高,十几二十尺长。” “速度会比现在快一点,嗯,比成年人走路的速度要快一点。” 蓝玉皱眉说道:“才比人走路快一点吗?” 朱元璋笑道:“憨货,人会累这铁疙瘩可不会累,能连续不停歇的走。” “你算算一天能走多远。” 蓝玉还真就掰着手指算了起来。 不只是他,很多人都跟着一起算了起来。 别以为将领都是直来直去的性子,数学肯定不好云云。 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 大家以为将领每天都要想着怎么练兵,怎么去算计敌军。 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将领考虑更多的其实就是各种琐事。 各种物资的多少,使用情况。 每天走多少里路,消耗多少粮食,怎么才能让运输粮食消耗最小化。 这些都是他们需要掌握的。 可以说,一个真正的高级将领,每天都要和数字打交道。 对数字不敏感的人,是当不了优秀将领的。 比如蓝玉,他几乎是眨眼时间就给出了数字。 正常成年人空手的平均速度,差不多在每时辰二十里左右。 这车跑的比人快一点……就按和人一样的速度,一个时辰二十里。 一天十二个时辰…… “二百四十里?这铁疙瘩每天能走二百四十里路?” 他震惊的说道。 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给惊住了。 老朱笑道:“现在知道火车的厉害了吧。” 蓝玉目光看向火车,就像是在看瑰宝:“厉害,太厉害了。” 其他人也都是一样的态度。 每天二百四十里,距离再也无法阻碍大明的统治了。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他可是记得很清楚,这些话都是当初陈景恪说的。 现在被皇爷爷拿来显摆来了。 关键是,显摆的人竟然不是他,有点失望。 朱标只是笑而不语,这也是父子默契了。 当老朱想要表现自己存在感的时候,他这个当儿子的就会刻意隐藏自己。 当他需要展现皇帝权威的时候,老朱则会隐于幕后给予支持。 现在无疑是老朱的主场。 这时,一直沉默的陈景恪忍不住说道: “火车只能白天走,晚上黑灯瞎火太危险了。” 徐达说道:“就算每天只能走六个时辰,也是一百二十里,那也了不得啊。” 汤和附和道:“是啊,十天就能走一千多里,一个月就能从南走到北。” 冯胜说道:“还不用废一点人力,将士们到达目的地直接就能作战。” 李善长说道:“这算什么,运送军需物资才是大头。” “以往输送军粮,超过千里有九成粮食就要消耗在路上。” “有了这个火车,军粮能一粒不少的运送到千里之外,乃至万里之外。” “这能节省多少国力和民力啊。” 众人越讨论,越觉得火车实乃国之利器。 不知道谁率先夸起了陈景恪,于是话题又变成了对他的吹捧。 陈景恪只是谦虚的道:“都是研究院诸位的努力,才能将此物造出来。” 邬秉让则表示,他们完全是按照陈景恪的设计来做的,不敢居功。 实际上他这是谦虚了。 虽然主体结构是参照了陈景恪画出来的草图。 可让草图变成实物,中间有太多细节需要去做。 而这些细节,都是靠研究院的人一点点琢磨出来的。 正在兴头上的老朱大手一挥,都别谦虚了,都有功劳,都有重赏。 最后的结果是,研究院的人加薪的加薪,升职的升职。 总之现场一片欢腾。 唯独陈景恪,啥也没捞着。 不过陈景恪啥也没说。 他知道老朱不是不给,而是准备给个大的。 会连带既往的功绩,给一个阶段性的封赏。 毕竟年龄也到了,以前因为年龄而推辞的封赏,也是时候兑现了。 ----------------- 众人跟着小火车绕了好几圈,马娘娘先扛不住了,带着徐妙锦等女眷去了一边歇着。 看着依然兴致不减的一群大男人,实在有些搞不懂。 火车虽然确实挺新鲜的,可这么看有啥意思? 如果老朱听到了,一定会告诉她们: 有意思,可太有意思了,能看一整天都不累。 陈景恪虽然也觉得很有意思,可他毕竟是过来人,率先恢复理智。 “太上皇、诸位前辈,咱们也不能这么一直干看着啊。” 他本来是想劝大家去参观一下别的地方,或者商量一些正事儿。 哪知道,老朱眼睛一亮,说道:“对啊,你看咱都糊涂了。” “邬爱卿,让咱也来操作一番。” 陈景恪:“……” 得了,啥也不说了,随他们去吧。 然后他带着马娘娘等女眷去参观了研究院。 在这里见到了巨大的厂房,以及各种大型工具。 这些工具有些是为了制造火车,新研制出来的。 有些则是已经有的,比如龙门吊,在造船厂已经普及开来。 这个厂房对陈景恪来说,实在太落后了。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充满了‘科幻感’。 马娘娘感叹道道:“这就是景恪当初说的机械化吧?” 陈景恪想了想,也没有反驳。 放在前世,谁要是说这就是机械化,肯定会被人嘲笑。 但放在这个年代,这就是机械化,就是科幻。 而且在他的规划里,蒸汽机研究院研究的不只是蒸汽机,还有各种工具。 比如机床。 这也是进入工业时代的敲门砖之一,也是工业升级的必要条件。 上辈子在机床方面,我国被人卡了几十年的脖子。 这辈子,只有我们卡别人的份儿。 就算你知道蒸汽机制造技术又能怎样? 没有相应的机床,你只能靠手搓。 成本和品质都和我们的完全没法比。 当然,这些马娘娘她们是不知道的。 不过她们也能感受到,眼前的一切将会改变世界。 ----------------- 一群老头真就玩到天快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不过老朱并没有忘记正事,临走的时候要求邬秉让,尽快造出真正的火车。 “不论需要什么,咱都给你,明年咱要见到真正的火车。” “臣必定不让陛下失望。”邬秉让先是答应,然后表情严肃的道: “陛下,火车有多重要您也看到了。” “虽然很方便,可一旦失误后果也非常严重。” “就算造出来了,也需要很长时间磨合试验。” 老朱点点头,本来以为他要推迟时间,哪知道邬秉让话锋一转说道: “铺设铁轨非常麻烦……这条铁轨是简易的,真正的铁轨需要硬化路面。” “然后在路面上覆盖一层碎石,碎石上放枕木,枕木上再铺设铁轨。” “如此才能承载几万斤,几十万斤的重量。” “如果等火车造好再铺设铁轨,会非常耽误时间。” “所以最好先铺设一条真正的铁路,等火车造好了,可以立即投入试验。” “如此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老朱点点头,说道:“邬爱卿的提议咱知道了,铁轨的事情你不用担心。” “只要你的火车造出来,咱保准有铁轨使用。” 回宫之后,老朱召开了一场内部会议。 只有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三人参加。 会议上讨论了两件事情。 其一钢铁增产。 老朱说道:“火车就是铁疙瘩,大明目前的钢铁储备连一条铁路都修不了,必须增产。” 朱标颔首道:“不过还好,因为早有准备,增产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就有关于钢铁的计划,而且还是作为百年国策来做的。 所以目前大明的钢铁产量只是看起来不高,实际上各种先期筹备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只要一声令下,就能爆发产能。 接着老朱又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铁轨修在哪里。 其实也没啥好说的,直接修一条从研究院到洛阳再到黄河的铁轨。 “现在往来洛阳的运输,过于依赖伊洛河,漕运压力巨大。” “如果能修筑一条铁路直达黄河,能有效缓解运输压力。” “而且这条铁路不长也不短,既能起到磨合的作用,又在朝廷的承受范围内。” 还有一点,这条铁路会非常繁华。 能更快的让世人认识到火车的重要性。 至于为啥要修到研究院,自然是为了方便维修。 要是不修这一段路,造出来的火车想上路,还要先想办法运出去,多麻烦。 事情就此定下。 至于执行,自然有朱标去做。 接下来,老朱将目光转向陈景恪,说道: “说吧,你小子想要什么封赏。” 第434章 封侯和一些事的后续 “说吧,你小子想要什么封赏。” 面对这个问题,陈景恪没有谦虚,说什么微薄功劳不足赏什么的。 那话不符合他的性格。 但他也没有直接说想要什么赏赐,讨来的东西不香。 关键是,要的多了不合适,少了自己心里憋屈。 于是就将球踢了回去:“我就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哪懂这个啊,您老就看着给吧。” “您老人家还能坑我不成。” 老朱装模作样的沉思了一会儿,一拍大腿说道: “刚才咱想了想,以你的功劳封个王都不为过。” “况且,咱大明也没有异姓不得为王……” 他话才说到这里,陈景恪起身就往外走。 老朱喊住他,说道:“哎哎哎,你做什么去?” 陈景恪露出假笑,说道:“我去向娘娘报喜,就说您要给我封王。” 老朱:“……” 朱标和朱雄英都笑了起来。 真要是给马娘娘知道了,哪怕明知道是开玩笑,也少不了被埋汰一番。 果不其然,老朱顿时就怂了:“你小子太不识逗了,滚回来坐好。” 陈景恪这才施施然的重新坐好。 老朱也收起玩笑心思,正色道:“封王不是说笑,但可惜你不姓朱。” “给你封王就是把你架火上烤。” “公爵是符合你功绩的,但二十几岁的公爵也是出头的椽子,容易遭人惦记。” 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那就是你才二十几岁,给你封了公爵以后咋办? 封无可封才是一个臣子最危险的时候。 这也是这么多年,老朱从来没有提过给封赏的原因。 不是不想,而是给了才危险。 现在二十六七岁了,恰好火车研制出试验样机,给阶段性的封一次。 但也不会封顶。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陈景恪更是心知肚明,所以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老朱继续说道:“所以封侯吧,开国侯……” 朱标插话说道:“等他生出孩子来再加开国吧。” 老朱顿了一下,点头说道:“也对,你小子磨磨唧唧的,这么多年都没让咱抱上外孙,实在可恶。” “开国先不加了,什么时候让咱抱上外孙什么时候加。” 陈景恪:“……” 没想到,穿越到大明了还被催生。 不过想想也正常,越是古代越重视子嗣。 朱陈联姻,不生孩子算个什么事儿? 不过话说回来,封侯其实也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已经是高级勋贵了,而且上面还有更高的公爵可以封,不用担心将来封无可封的问题。 事情就此定下。 ----------------- 火车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哪有烧火就能跑的车。 然而再一说是陈景恪弄出来的,大家就毫不怀疑了。 接着讨论的方向就变成,火车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何烧火就能跑? 有些人消息灵通,知道是烧热水,用水蒸气的力量跑动的。 还有些关注物理学的,更是能举出例子: 烧热水壶盖会被顶起来,这就是水蒸气的力量。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火车就是吃火跑动的铁疙瘩。 并不知道什么水蒸气之类的。 这反而让火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过有一点让陈景恪很高兴,那就是没人认为这是怪兽、不祥之类的。 百姓大多都是好奇,然后就是希望早日能见到这东西。 有需求的商人之类的,更是迫切希望这东西早日普及。 再没有比他们更明白,火车意味着什么。 也就在这个时候,朱标在早朝上宣布,要修筑一条从研究院到黄河码头的铁轨。 用以缓解洛阳的运输压力。 这个决定得到了朝中大佬们的一致赞同。 可以说,凡是去参观过小火车的,就没有不同意的。 其他人见大佬们都同意,而且外面传的那么神奇,也就没有反对。 就在这时,李善长站出来提议: “火车和铁路以后必将通行全国,不论是修建还是运营都是国之大事。” “有必要提前组建一个专门的衙门负责此事,一如漕运。” 这个提议自然也获得了朱标的认同,于是工部又多了一个司,名为铁道司。 职责是专门修建维护铁路。 至于运营,暂时还没有去管这一茬。 第一条铁路的运营,肯定是朝廷直管的。 以后的铁路归谁运营,到时候再说吧。 接着就是陈景恪的封赏问题,朱标直接下旨封其为安平侯。 这个封号是陈景恪自己想的,本来他想的是叫平安侯。 寓意平平安安。 遭到了老朱、朱标和朱雄英的一致鄙视。 不过老朱还是尊重了他的意见,只不过把两个字颠倒了一下,变成了安平侯。 前者是祈愿平安,后者是带来平安,意义完全不一样。 至于钱财方面的赏赐,就比较常规了。 只比一般的侯多了一些,表示皇家的恩宠。 同时,还封了陈景恪的母亲冯氏为安康县君。 母凭子贵,这属于荣誉性质的封赏,没啥可说的。 这个封赏群臣也都没有说话,陈景恪的功绩实打实在那摆着。 他不封大家反而觉得怪怪的。 尤其是勋贵集团,更是举双手支持。 以前咱们说陈景恪是自己人,总是有点名不副实。 现在是实打实的自己人了。 接下来就是一番庆祝,送礼的人排了好几里的长队,真就差点把门槛给踏破了。 换成平日里,陈景恪肯定是不受陌生人的礼的。 但今天是封侯的日子,不收就太不近人情了。 陈元和冯氏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咱家终于也封侯了。 光宗耀祖啊。 最高兴的还是福清,虽说陈景恪地位特殊,可华夏自古以来就讲究‘名正言顺’。 没有‘名’始终是个缺憾。 现在这个缺憾终于被弥补了。 把自己的闺中好友全都请到了家里,分享自己的快乐。 说起来,她的事业干的也是有声有色。 《海盗》又出了新剧集,《驸马传》也出了两个剧集。 在医学院的职务也逐渐固定下来,就是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院正,并且获得了大家的默认。 在理学束缚的年代,她能做到这一步,意义非凡。 自然也没少遭到别人的非议。 不过还好,她是长公主,院长是她兄长朱橚,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否则,光口水都能把她淹死。 而且在她的鼓励下,那群闺蜜也没闲着。 平日里帮她处理一下书院的政务,没事儿就聚在一起研究戏曲文学。 只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她们出身太好,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无病呻吟。 要么就是情情爱爱的。 也因此,她们的作品没啥影响力,就连大家族后院家眷都不太吃她们那一套。 不过她们倒是乐此不疲,干劲儿十足。 想想也正常。 以往她们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呆在家里,那才是真的无聊透顶。 现在至少能出来,能做一些别的事情。 和同时期的其她女人比起来,已经是非常自由了。 陈景恪并没有干涉她们,暂时没有必要。 而且现在她们乐在其中,就算指点了效果也不会好。 先让她们自己折腾去吧,等腻了有别的想法了,再指点一些别的路。 这样她们才会有动力去做。 言归正传。 陈景恪封侯的事情,整整庆祝了五六天,但凡是能来的都来了。 一时间真可谓是门庭若市。 为了让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也是为了积德,福清还在城南平民区摆了三天的流水席。 一般人是不敢这么高调的。 但福清就是这么做了,陈景恪也没有反对。 朝中倒是有人弹劾安平侯府奢侈,不过也没有什么人响应,朱标更是理都没理。 别看陈家这么热闹,陈景恪这个男主人并没有过于参与。 除了第一天露面接待了一下重要人物,后续都是福清在应酬。 他自己则和公布铁道司的人,一起去勘探铁路修建工作。 朱雄英也跟着过来凑热闹,顺便也实地了解一下铁路的修筑流程。 以后这玩意儿也是百年国策,作为君主还是要做到心中有数的。 经过半个多月的勘探,最终划定了一条路线图。 没有沿着伊洛水走,而是北上去了孟津县,直达孟津渡口。 全长约五十里。 “比起沿河修建,减少了一半的路程,且避开了人口稠密区。” “而且铁路本身也能带动沿途的经济,等这条路修好,从洛阳往北这一段区域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是陈景恪给出的理由。 老朱和朱元璋都没有什么意见,目前在这方面,他就是唯一的专家。 这路他说怎么修,那就是怎么修。 然后就是招募人手,收集材料之类的。 等到铁路具体修筑的时候,陈景恪反而没有多少发言权了。 他也只是见过这玩意儿,真要说具体怎么修,还不如这些工匠有经验。 事实证明,就算没有他,工匠们也能把铁路修的很好。 而且等铁路开始修建,又一个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 建筑工地成了当地的一景。 每天都有许多人过来观看。 尤其是修好的铁路,更是成了当地的景点。 这反而给陈景恪提了醒,让他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部国外影片。 具体剧情就不说了,主要是那部片子里说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在火车出
相关推荐:
薄情怀(1v1)
满堂春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成瘾[先婚后爱]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妄想人妻
双凤求凰
南安太妃传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