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个月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期间不知道多少次偏航,陈永和他们靠着丰富的经验,又一次次的找回方向。 有二十四名同伴,因为种种原因死亡。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具体有多远,更不知道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 人的韧性也是有极限的,尤其是在前途未知的情况下。 更何况,就算找到了新大陆又能如何? 沿途风暴如此汹涌,他们还能回去吗? 越来越多的人打起了退堂鼓。 陈永和又是利诱、又是威胁,用尽了办法才将大家安抚下来。 但随着又有两名同伴死亡,这股情绪终于爆发了。 就在他们度过风浪后的第二天,半数船员找了过来。 大家没有闹,也没有争吵,只是这么静静的看着他。 陈永和却知道,是时候给大家一个交代了。 不过都走到这里了,就这么返回他心有不甘。 于是就做了最后的努力:“七天,如果七天后还没有发现,咱们就返航。” 毕竟当了这么久的船长,还是有一定威信的,见他给出了准确时间,大家也没有再闹。 一天……两天……三天…… 依然没有任何发现,传说中的海岸线也没有出现。 大家都已经做好了返航的准备。 然而陈永和看着手中的海图,以及上面新标注的岛屿大笑起来。 笑声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大家都担忧的看着他。 莫非压力太大,将自己逼疯了? 大家都担心不已。 陈永和无视大家担忧的目光,举起手中的海图,大声说道: “兄弟们,你们看这里……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众人都疑惑的看去,却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其中一个人挠了挠头,不确定的道: “这里岛屿似乎变多了……挨的也很近。” “砰。”陈永和一拍桌子,大声说道: “对,就是变多了,以前三四百里,五六百里才有一座岛屿。” “可是最近几天,几十里就有一个岛屿,百里范围就有一座能供人生活的岛屿。” “这说明什么?说明前方就有一座岛屿群。” “想想南洋的环境,岛屿群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离大陆不远了。”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大家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略微一想就知道原因了。 大家以为他故意找借口不想回去,更怕他反悔不愿意遵守约定。 他心下苦笑,再次强调。 七天后,如果大家不同意继续前行,就准时返航。 如此,大家才算放下心来。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岛屿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走出几十里就有一座岛屿,而且还是比较大的那种。 风浪也越来越小了。 这下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有靠近大片陆地的地方,海面才会比较平静。 现在的情况意味着,他们至少靠近了一座大型岛屿群。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精神大振。 莫非真的找到了陆地? 不说新大陆,就算是南洋那样的岛屿群,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啊。 陈永和抓住机会,游说众人继续往前走。 “都走到这里了,就此返回你们甘心吗?如何向死去的兄弟们交代?” “现在岛屿变多,风浪变小……何不趁机再往前探索一番。” “不论前方是什么,对自己,对死去的人,都是一个交代。” 总之,这番话确实说动了大家,继续前行。 半个月后的一天,风平浪静。 陈永和正躲在船舱睡觉,忽然被一阵吵闹声吵醒: “快看……快看……那边……那边……陆地……” 陈永和眼睛都没来得及睁开,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夺门而出。 来到甲板上,发现这里已经站满了激动的人群。 他顺着大家的目光看去,只见一道无边无际的海岸线出现在前方。 ----------------- 洛阳码头,一支船队缓缓靠岸。 朱棣、徐妙云、徐允恭、道衍等人鱼贯而下。 早已等待多时的朱雄英、陈景恪和朱高炽上前迎接。 双方见过礼之后,趁着朱棣和朱雄英叔侄叙旧,陈景恪走到徐允恭面前,重重一拳砸在他肩膀上。 “你个混账,终于舍得回来了。” 朱雄英扭头说道:“把我那一拳也锤回来,揍狠一点。” 正忐忑不安的徐允恭心中一松,激动的道: “我……对不……” 他刚开口,陈景恪就再次重重一拳砸在他肩膀上: “这是太子让打的,别怪我。” 同时也把他道歉的话砸了回去。 徐允恭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把到嘴边的话换成了: “好好好,你打击报复,这个一拳我记下了。” 陈景恪冷笑一声,故作不屑的道:“就你?呵……” 旁边的徐妙云见此,也放下了担忧。 作为亲姐姐,她知道当初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这些天自己弟弟一直在担心什么。 换成是别人,她肯定会劝徐允恭,做不了朋友就不做,谁稀罕。 作为魏国公长女、燕王妃、未来皇后的姐姐,她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 然而,对面那俩人是例外。 一个是太子,未来的皇帝;一个是大明的掌舵人。 她引以为傲的身份,在这俩人面前都不起作用。 关键是,和这俩人关系处不好,未来……堪忧啊。 一路上她也在想办法,如何化解之前的不愉快。 只是任她再聪明,也有点束手无策。 不过还好,太子和陈伴读宽宏大量,事情就这样轻轻揭过了。 对这个结果,她自然非常开心。 简单的寒暄过后,众人就登上马车前往内城。 路上,徐允恭给陈景恪讲了一下白英的事情: “白郎中勘察之后认为,官厅山适合修建水库,不过工程量会非常大。” “具体如何修,还需要进一步勘探。” “他说一切顺利,三四个月后就能有结果。” 陈景恪点点头,对于这个结果他毫不意外。 官厅山峡适合修水库,这是前世老一辈验证过的事情。 上一世建国后,国家就是通过修建官厅山水库,解决了北平下游洪涝问题。 至于工程量大,也在意料之中。 上一世用了五年才完成一期工程,后续又修了几次,才彻底完工。 但也只是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其实并不高。 前世修这个水库的时候,国家一穷二白,也没有什么大型机械设备。 全靠百姓肩扛手挑修起来的。 这一世也可以采用相似的办法。 陈景恪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就奔着十年工期去修。 从草原、东北、岭南等地,迁徙几万户蛮夷百姓过来,再迁徙几万户汉人百姓。 每家出一个青壮修河堤赚钱,剩下的人分配土地,或者去做生意之类的。 粮食的问题很好解决,直接从南洋运送,足够保证大家的温饱。 至于为啥不用奴隶……他有更深层次的计划。 修水库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族群融合过程。 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十年,等水库修好就再无汉蛮之分,都是汉人都是明人。 而且水库是他们修好的,对本地自然而然的也就会产生感情,能更好的融入当地。 至于十年工期会不会拖累朝廷。 陈景恪找人计算过,影响有,但不大。 以大明今时今日的国力,还不至于被一个水库给拖垮了。 ----------------- 徐允恭并没有直接去接管神机营,数年没有回家,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 朱标直接给他放了两个月的长假,让他好好休息休息。 不过他可一点都闲不着,作为徐家继承人,他有太多交际要做。 在这期间要把所有的亲朋好友、盟友之类的,全都转一遍。 还有一些前来拜访的人,也看视情况进行接待。 总之,前脚到家,后脚就陷入了人情世故之中。 陈景恪也没闲着,天竺战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很麻烦的。 太多的事情要提前规划。 陈景恪作为计划的制定人,事事都要参与进来。 而且通过这件事情,陈景恪对朱棣的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妥妥的一莽夫,满脑子全是打仗。 问他如何治理地方,半天吐不出一个字。 最后干脆一推二五六:“我只负责打仗,治国的事情就交给高炽了。” “有姚广孝辅佐,他肯定能做好的。” 闻言,众人都啼笑皆非。 只有朱雄英,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 朱棣当甩手掌柜,事情就落到了陈景恪和姚广孝头上。 整个计划,差不多就是他们两个商量着订的。 不过在说天竺计划之前,陈景恪先给姚广孝讲了帝国计划。 讲了西域、安西、天竺的总体计划。 “秦晋燕三国呈夹角之势,将整个安西包裹起来,然后慢慢的消化……” “从此华夏再也不用担心陆地上的外敌……” 听完之后,姚广孝震惊的一度失语。 好半晌才反应过来,说道:“陈伴读目光之高远,让贫僧心服口服……” “您放心,我一定会辅佐世子治理好天竺,并帮助朝廷完成帝国计划。” 陈景恪很是满意他的表态,点点头转而说起了具体计划: “以燕王府的实力,打下天竺没有任何困难,问题是之后如何治理。” 姚广孝问道:“不知您有何看法?” 第392章 一国两……分治 看着姚广孝那充满敬仰的目光,陈景恪心里还是觉得挺爽的。 毕竟这可是黑衣宰相、妖僧道衍啊,朱棣时期不可越过的人物。 被这样的人仰慕,成就感太足了。 所以,他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决定考一考对方: “想必这些年你也对天竺有了足够的了解。” 姚广孝点点头,自从朱棣决定将封国放在天竺,他就对那边进行了全方位了解。 如果不是脱不开身,甚至想亲自去看看。 一旁的朱标、朱雄英、朱棣、朱高炽,也都默默点头。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全程参与。 不过他们很清楚,自己只是来旁听最终结果的,真正拿主意的是陈景恪和姚广孝。 所以都保持了沉默,没有出声打扰两人。 陈景恪继续说道:“那你就应该知道,天竺被种姓制度笼罩……整个社会犹如一潭死水。” “占据大多数的底层人,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国家也就没有任何忠诚度。” “这也是历代以来,天竺国家战斗力低下的原因。” “现在燕王卫队有陆军三万水师两万,拿下天竺没有任何问题。” 无恒产者无恒心,指望低种姓的人有战斗力,那就是扯淡。 至于高种姓……他们享福享惯了,吃不了军队的苦了。 再说,要是战死了,家里的美酒美食美女不就享受不到了。 所以,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低,是有现实因素在的。 姚广孝再次点头,他有信心靠这五万大军拿下整个天竺。 朱雄英情不自禁的挺直了胸膛。 拥有一亿左右人口的次大陆,我们五万人就能拿下。 大明实在太强啦。 朱棣表情不变,天下各势力除了北元之外,余者皆不被他放在眼里。 打个区区天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但打天下不容易,治天下同样不容易。” “我思考良久,想到了两条不同的治理措施。” “其一,推倒重来。” “既然天竺施行的是残酷的种族制度,导致占据大多数的底层百姓,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当真正的人……” “燕王府进入天竺后,推翻当地的高种姓统治,赋予低种姓人平民身份。” “还要给他们分配土地,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有恒产者有恒心,得了燕国的好处,想来底层百姓会踊跃支持燕王的统治。” “到时候必然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矣。” “大师以为此法如何?” 姚广孝先是惊讶,然后了然,最后面色平静。 等陈景恪说完,他才说道:“既然陈伴读有心考较,贫僧就直说了。” “此法听起来虽好,然……难,非常难,可以说是最难的一条路。” “若行此法,燕国恐怕永远也无法统治天竺,甚至大明都会被拖进泥潭。” 陈景恪不置可否:“哦,为何?” 姚广孝说道:“天竺的种姓制度源于宗教,是他们的信仰。” “而宗教信仰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莫说天竺蛮夷,就算是大明百姓,也有许多迷信宗教无法自拔。” “若非朝廷严厉禁止,许多百姓会自愿成为佛道的奴隶。” “不让他们为奴,他们还会痛恨朝廷。” 一个和尚,口口声声批判宗教,实在是很违和。 但姚广孝说的非常自然,陈景恪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朱棣也见多了这种场面,同样觉得很正常。 只有朱雄英和朱高炽,脸色非常的怪异。 这大和尚就一点不怕佛祖怪罪吗。 事实上,真正了解他的人才知道。 姚广孝信的是自己心中的‘佛’,而不是庙里摆的泥塑雕像。 他信仰的是佛教的思想,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灵。 “大明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竺蛮夷。”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废除种姓制度,推广华夏思想制度。” “只怕那些低种姓者非但不会感激我们,还会视我们为仇寇。” 陈景恪不禁暗暗点头,这个道理前世已经验证了。 印度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可种姓制依然充斥着整个社会。 因为这种制度源于信仰,放弃种姓制度,就意味着背弃自己的信仰。 很多人自己都相信,自己是低种姓是因为罪孽深重。 这辈子好好侍奉神灵赎罪,下辈子也能投胎成为高种姓人。 所以,他们宁愿当低种姓人,也不愿意放弃信仰。 二十一世纪想要改变思想都尚且如此困难,更遑论是古代了。 而且就算真的建立了新制度又能怎么样? 废除种姓制度,建立郡县制,就需要大量的官吏。 燕国上哪弄那么多官吏,来统治这一亿左右的人口? 真以为大明的读书人多的用不完啊? 可以这么说,想推倒重建一套体系,完全是吃力不讨好。 姚广孝继续说道:“我们去了天竺就属于少数派,统治天竺是以小族而驭大族。” “如果没有宗教,没有森严的等级禁锢人心,那些开悟了的被统治者,就会反过来推翻我们。” “维持种姓制度,会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我们只需要让自己成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就可以实现对天竺的统治。” 陈景恪笑道:“英雄所见略同,大师所想与我的第二个措施不谋而合。” “事实上这么做的不只是我们,当初雅利安人征服了天竺,就是把自己变成婆罗门和刹帝利。” “就连第三等的吠舍,也都是雅利安人。” “天竺的原住民,只能当第四等的首陀罗和第五等的不可接触者。” 不可接触者就是贱民,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不过,你以为明人百姓应该放在第几等?” 姚广孝默然不语。 他思考过这个问题,燕国建立后肯定会从大明迁徙汉人过去的。 而且迁徙的人数还不会少,几百万都有可能。 以华夏人重视子孙的思想,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变成千万人口。 总不能将所有人都列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吧? 所以,第三等的吠舍是最合适的。 说起来,吠舍拥有经商等权利,其实还算是不错的。 然而,有一个缺点始终无法越过。 那就是种姓制无法跨越阶层,一旦当了吠舍,这些汉人百姓就再无出仕的可能。 而且种姓制严禁跨阶层婚姻,婆罗门和刹帝利可以通婚,下面的就不行了。 如此下去,用不了几代人,普通汉人就会和高层汉人脱离。 这是很致命的。 陈景恪顿了一下,见他没有回答的意思,就继续说道: “在不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不了多少年燕王一系就会被天竺同化,不再是华夏人。” “这个问题,你可考虑过该如何解决?” 朱标、朱雄英等人表情也都变得凝重起来。 出则夷狄,入则华夏。 这话可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 华夏自古以来就不是唯血统论,共同的文化信仰也非常重要。 燕王一系是作为征服者去天竺的,还有个任务是推广华夏文化。 如果反过来被天竺文化同化,那乐子就大了。 以前他们只考虑过军事方面的问题,从来没有想过这个。 或者想过,只是没有想到什么太好的办法。 现在大明即将对天竺动手,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了。 现在解决不了,等后面再想去解决,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几人的目光同时看向陈景恪。 这种问题,还是你来解决吧。 “阿弥陀佛。”姚广孝宣了一声佛号,说道: “贫僧想过这个问题,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之法,还请陈伴读指教。” 陈景恪没有在卖关子,说道:“其实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一国两……” 嘴快了,差点说出敏感词汇。 陈景恪干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咳,分而治之就行了。” 姚广孝眼睛一亮,他还真有解决办法? 连忙追问道:“不知如何分治?” 陈景恪解释道:“圈一块最肥沃的土地,作为汉人的专属居住地。” “在这块土地上,施行华夏文化……” 这块地不允许天竺原住民随意出入,汉人百姓也不允许随意去原住民居住区。 不允许双方通婚。 在这里推行华夏文化,施行大明的各种政治制度。 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成为官吏,军人可以通过军功爵制改变阶级。 如此就可以保证燕王府一系不被当地同化,也能保证汉人军队的战斗力。 在华夏专属圈之外的地方,继续采用种姓制度。 华夏百姓做了官或者通过军功成为贵族,就有了离开专属圈,去原住民居住区的资格。 而且他们是以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身份,也就是统治者的身份,去原住民居住区的。 不过在离开之前,要接受完整的教育。 说白了,就是告诉他们,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如果他们想去原住民居住区担任官吏,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贵族教育和考核。 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出现在原住民面前的人,都是符合统治者标准的。 朱棣高兴的一拍桌子,道:“陈伴读果然才智不凡,这个分治之法实在精妙啊。” 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这个法子确实解决了所有问题。 朱雄英和朱高炽则毫不意外,还是那句话,在他们看来陈景恪能解决问题是很正常的。 有难题就找他,大明朝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别管他能不能解决,至少都可以给出一个不错的参考意见。 一个问题,要是他都解决不了,那大概率无解了。 姚广孝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元朝治理天下的方式吗? 蒙古人一直生活在草原,不得进入中原地区定居。 甚至他们都懒得派人去治理汉人,采取了汉人治理汉人的方式。 他们只是派遣几名高官,对地方进行监察。 这种方式确实可以防止被同化,也能节省朝廷的管理成本。 但坏处有多大,看看元朝就知道了。 此时听陈景恪提出分治之法,他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听到后面才知道自己太武断了,虽然都是分治,但内核完全不一样。 陈景恪在分治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原住民的统治。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燕王府对天竺的统治。 汉人保持了纯洁性,就能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但凡天竺土著人想造反,都能轻松镇压下去。 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汉人组成的军队,甚至会巴不得土著造反。 在经济上,燕王府可以通过对原住民的掠夺,养活汉人区百姓。 确保汉人百姓对王府的忠诚。 如果汉人区发生动乱了怎么办? 太简单了,王府能从原住民手里调集资源组建军队镇压。 历史上那些王朝亡国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拿不出钱组建军队。 只要燕王府有足够的钱粮,就不愁没有人为他们打仗。 说的再难听点,燕王府还有最后一招可以用,调动土著人军队反过来镇压乱军。 只要不是汉人区和原住民一起造反,燕王府都能靠着左右互搏给镇压下去。 但汉人区和土著民,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想要联合造反太难了。 甚至可以说不可能。 在陈景恪这套分治制度下,燕王一系对天竺的统治,真可以说如铁桶一般牢固。 如果不满足于此,想要推广华夏文明。 就慢慢的扩大汉人居住区的范围,一点点压缩原住民的生存空间。 等双方人数彻底逆转,就一举废除天竺教,全面推广华夏文化和制度。 但对这一点,姚广孝保留了意见。 作为燕王的谋士,他先考虑的是王府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很明显,让汉人和土著保持分治,才最符合燕王府的利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这个分治措施太精妙了,简直完美。 “陈伴读高见,贫僧佩服。” 如果是以前,被妖僧认可他会很高兴。 现在吗,习惯了,所以也就没那么兴奋了。 陈景恪淡淡一笑,说道:“大师过奖了,此法能不能行还要看执行者如何去做。” 姚广孝立即说道:“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让陛下、燕王失望的。”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商量细节问题。 这次朱标等人也都参与了进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分治之法的大体框架给构建好了。 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姚广孝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了。 第393章 燕王要造反? 燕王回京是大事,百官对此事都非常慎重。 毕竟朱棣不是一般亲王,他还是塞王。 燕王府拥有五万精兵,数千名官吏,依附于燕王府为生的人数十万。 再加上朱棣本人还是大明北方边境统帅,可以调动北部二十万边军。 虽然说好了,将来找到合适的封地,就将他分封出去。 可随着手中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谁知道他会不会起异心? 大明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可不能被任何人破坏。 当然,百官慎重对待还有个原因。 燕王回来的太突然。 他在草原搞蚕食计划,过年都没回来,现在不节不气的,回来做什么? 准确说是,皇帝突然召他回来做什么? 旨意上说是述职,可哪有这时候召边关主帅述职的? 除非这个主帅犯了什么错误,或者发生了什么大事。 也不要怪那些人多想,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确实没什么私心。 朱棣的身份本来就敏感,群臣谨慎一点也是为了维护朝廷稳定。 事实上,已经有大臣拿此事质问朱标。 为何在这个时候突然召燕王回京? 朱标给出的解释是,燕王世子朱高炽马上就要成亲了,所以才把燕王叫回来。 况且马娘娘也思念儿子,顺便回来见一见。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群臣也不好说什么。 嗯,朱高炽的未婚妻和前世一样,是指挥使张麟的女儿。 张麟是朱元璋的老部下,这个婚姻是老朱一手安排的,用意自然是强化功勋集团和皇室的关系。 然而对于群臣来说,这个联姻问题可太大了。 燕王本就位高权重,掌握着国家五分之一的军队,现在又让他和军中大将联姻。 万一他真的有不轨之心呢? 然而这是老朱的安排,他们没有办法反对,只能将担忧藏在心里。 但暗处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朱棣。 朱棣性格比较张扬,只不过以前他恪守亲王规矩,从不做出格的事情。 但这次不知道是不是儿子即将大婚,他有点兴奋过头。 回京之后老实了两三天,就开始变着花样的折腾。 整日里不是宴请高官名流,就是与权贵厮混。 还花钱找读书人写文章吹捧自己。 因为他大字不识一箩筐,那些读书人自然是不屑与他为伍。 他就狠狠的羞辱别人。 羞辱读书人事小,结交权贵事大啊。 你一个亲王广交权贵,是几个意思? 真以为你塞王就能为所欲为是吧? 恰恰相反,正因为你位高权重,我们才更要盯着你。 一时间弹劾他的奏疏堆满了朱标的御案。 朱标也非常无奈,劝也劝了,骂也骂了,就是不听。 没办法,群臣只能求到马娘娘那里,请她老人家出面制止。 马娘娘把朱棣叫到宫里谈话。 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反正最后有消息传出,马娘娘被气的旧疾复发,紧急召陈伴读入宫医治。 陈景恪在诊治结束后,表情异常凝重。 一再叮嘱,千万不要再动气了,否则…… 这下群臣也被吓了一大跳,真要把马娘娘气出个好歹来,大家的保护伞就没了。 于是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燕王去边疆就好了。 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这位燕王是变着花样的作死啊。 没多久朱棣为朱高炽举办了大婚。 婚礼可谓是极尽奢华,规格都是按照亲王礼来的。 要知道朱高炽是燕王世子,爵位相当于是郡王。 反过来想,你儿子的婚礼按照亲王标准办,你把自己当什么了? 这是妥妥的逾越啊
相关推荐: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火影之最强白眼
我以神明为食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我有亿万天赋
爸与(H)
召唤之绝世帝王
带着儿子嫁豪门
认输(ABO)
仙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