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要对华夏负责就足够了。 世界? 对不起,华夏打造好了,才有能力考虑世界的问题。 明面上禁止奴隶贸易,不允许随意抓捕奴役无辜土著,只针对特定族群,已经是他最大的仁慈了。 嗯,哪个族群会被针对,大家都懂。 总之就是,为了在草原上修堡垒,生产水泥以及其他材料,投入的资源太多了。 堡垒修筑好之后,还要搞其他的一些配套设施,还要驻扎部队,这些都需要海量的资源支撑。 其次,也速迭儿也不傻,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频繁的对堡垒发起的进攻。 现在的北部边境摩擦不断,双方已经进入了拉锯战状态。 虽然总体上大明占据优势,堡垒修的一天比一天多,大半个漠南都被掌控。 但这种拉锯战最消耗国力,大明投入的资源也是无法计算的。 朱棡那边也同样没消停过。 他时不时的就从河西走廊出兵,攻击瓦剌等部落,持续不断地消耗对方的实力。 而且他的任务不只是战略安全方面的,还有地方建设。 河西走廊经过无序开发,已经大面积荒漠化。 必须趁小冰河期到来前,尽可能的恢复植被。 植树造林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是千难万难。 只能说,带宋和元朝留下的窟窿太大,气候留给大明的时间又太少。 大明必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争分夺秒的去填窟窿。 在陈景恪的引导下,这几年大明各方面百花齐放。 赚的钱是多,可花钱的地方更多啊,朝廷其实一直都不富裕。 不过还好的是,经过三年的轻徭薄赋,民间已经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 好不容易得来的大好局面,没有人愿意轻易破坏。 谁都不知道,开启西域战线之后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战事顺利还好,万一打成拉锯战,对大明来说就是灾难性的。 所以能不开战,尽量不要开战。 如果非打不可,也要尽可能的将战争延后。 这是大家的共识。 就算是耿光这样因支持改革进入内阁的人,都认为短期内不应该开战。 至于陈景恪……休养生息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自然也倾向于不打。 不过…… “我们不能死板的应对问题,虽然休养生息是大计,但机会真的送到眼前了,也不能就这样视而不见。” 他以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如果机会真的合适,该打还是要打的。 闻言,邱广安将原本准备的话咽回去,改口说道: “户部做过预算,大明可以在不影响民生的情况下,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 众人将目光看向徐达,这里就他最了解战争了。 徐达有些轻蔑的说道:“以前不了解帖木儿的实力,我们一直将其视为同等对手,现在看吗……”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没有将这话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懂。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秦王将他拉出来遛了一圈,发现他就是个骡子。 “而且现在他们内忧外患,无力兼顾西域……” “仅凭察合台汗国,非晋王一合之敌。” “就算战事不顺,规模最多也就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 此言一出,众人就知道最终结果了。 不过有些流程还是要走的,陈景恪继续说道: “其实诸位不用担心,收复西域至少也要等到两年后去了。” 接着他解释道:“根据秦王的情报,帖木儿刚刚才结束了和钦察汗国的五年战争,实力消耗巨大。” “与秦王一战又损兵折将,这次平息内部动荡,对国力也是极大的消耗。” “他最少要用两年时间恢复实力,才能发动下一场战争。” 为啥帖木儿两年就能恢复实力,发动下一场战争。 国力更占优势的大明,却要用五年来休养生息呢? 原因很简单,帖木儿对臣民是单方面掠夺,内部建设基本等于零。 下面人只要有口吃的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管,自然能更快的收集资源发动战争。 大明不一样,要搞内部建设,要搞吏治,要改善民生…… 就算发动战争,也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百姓的影响。 所以,大明才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元气。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就只能这么做。 如果情况逼到那个地步了,大明一样可以搞竭泽而渔式的经济政策。 然后全年无休的打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只不过,目前没必要这么做而已。 陈景恪继续说道:“我推测,帖木儿和钦察汗国的战争,会在两年后开启。” “到那时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结束了,正好出兵收复西域。” 两年后? 听到这个时间,耿光等人的表情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反倒是朱雄英很是不满的道:“为何要两年后?现在帖木儿陷入内乱,也无力兼顾西域。” “现在出兵将西域打下来,等两年后他和钦察汗国交战,我们还能渔翁得利。”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成不成,现在将西域打下来,帖木儿就会面临你二叔三叔两面夹击。” “他又不傻,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和硬着头皮和钦察汗国开战。” “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他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徐达点点头,说道:“陛下所言甚是,我们必须要让帖木儿相信,他的后方是安全的……” “为了尽快搜刮资源,帖木儿很可能会加大对察合台汗国资源的掠夺。” “这必然会削弱察合台的实力,我们出兵会更容易获胜。” “而且过度压榨,也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等我们出兵的时候,很可能只需要一两场胜利,就会出现百姓喜迎王师的局面。” 还是那句话,此时的百姓没有什么族群概念。 大明统治他们,还是察合台大汗统治他们,对他们来说都行。 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跟着谁。 帖木儿要吸察合台汗国的血,察合台大汗只能拼命压榨百姓。 西域百姓活不下去,自然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大明后续治理西域就要简单许多。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朱雄英自然也懂,只能失望的收回了立即出兵的念头。 这时,陈景恪再次开口道:“不过……虽然现在不适合动西域,却是动天竺的绝佳时机。”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问道:“快说说,为何适合动天竺?” 其他人也都向他看来,不是正在说安西和西域吗,怎么突然就扯到天竺去了? 徐达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陈景恪解释道:“经过三年的准备,燕王府的实力已经很强,有能力发动这场战争。” “燕王世子学有所成,也足以去主持大局了。” “还有道衍大师辅佐,收拾天竺不在话下。” “帖木儿得知我们在攻打天竺,就会更加放心的和钦察汗国开战……” 耿光质疑道:“燕王府的实力我不怀疑,但天竺亦是大国,恐怕不好打吧。” “而且我们是外来之人,他们的百姓会接受我们的统治吗?” 陈景恪笑道:“如果是别的国家确实不好打,但天竺例外……” 这个国家的战斗力不提也罢,华夏对他们的战绩,堪称战史奇迹。 古有一人灭他们一国,今有四名战士击败他们两个精锐营。 并且还留下了一句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听听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人数占优势呢。 而且天竺采用的是种姓制度…… “他们的统治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全都是外来的雅利安人。” “就连第三等吠舍,也就是平民,都是雅利安人。” “占人口大多数的本地土著,只能作为底层也就是第四等的首陀罗……” “只能从事伺候人的低贱行业。” “在首陀罗之下,还有个第五等,属于贱民级别,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燕王府击败他们之后,暂时不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先用种姓制度稳定政权。” 击败他们之后继续使用种姓制度,明人自然是高种姓。 在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基层的百姓是不会在乎谁当国王的。 维持旧制度,更有利于燕国的统治。 等时机成熟再进行改革,彻底废除天竺文化,废除种姓制之类的。 至于为什么不留着种姓制度…… 陈景恪的目的是推广华夏文化,不把天竺文化废除,过个几十上百年燕王府就会被对方给同化。 到那个时候乐子就大了。 况且,种姓制度绝不是什么好东西,不把它废了,万一传入大明也很麻烦。 “我以为,燕王府可以在三到五年内拿下天竺全境,并建立稳固的统治。” “到时候晋王也已经拿下西域,秦王在安西也有了足够的实力……” “大明可以从三个方向同时发力,拿下整个安西。” “到那时,大明将再也不用担心来自陆地上的敌人了。” 听完这个计划,耿光等人面面相觑。 他们又不蠢,到了这会儿岂能不明白,朝廷对西域早就有了全盘计划。 秦王去安西也不是流放,而是为了实现整个战略下的一步棋。 而且眼看着这步棋又走对了。 就算他们不懂军事,也知道朱樉在安西立足的战略意义。 再拿下天竺,真就三方包夹,帖木儿插翅难飞。 这计划一看就是出自陈伴读之手啊。 如羚羊挂角,不到答案揭晓的那一天,外人根本就看不出来。 朱雄英兴奋的道:“好,这个计划实在太好了,马上给四叔下旨,让他出兵天竺。”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确实是打天竺的好时机。 第386章 强化锦衣卫? 耿光等人苦笑不已,就这一会儿的功夫,他们就感受到了什么叫心情大起大落。 打西域他们很担心,改成两年后打他们松了口气。 哪知道马上又换了个更高难度的目标。 天竺。 离大明更远,攻打那里代价更大。 关键是,天竺的纸面实力强啊。 根据情报显示,那里的人口在八千万到一亿之间。 当然,现在天竺四分五裂,对基层的统治接近于零,想要统计准确的数字并不现实。 这个数字是推算出来的。 但大明的国别研究部门,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个推算是具有可信度的。 那里可是有将近一亿人口啊,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征服的? 而大明此时在籍人口才只有七千万而已。 早知道要打天竺,还不如同意打西域呢。 然而他们知道,自己的反对没有任何用处。 大明能让皇家三人组改变主意的,只有陈景恪。 而能让陈景恪改变主意的,只有皇家三人组。 当他们四个人都同意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代表着这个事情必然会落实,没有人能阻挡。 嗯……马娘娘可以阻拦,但她从不过问政务。 有冤屈了找她,她会帮你出头。 政务方面的事情找她,面都见不着。 不过还好,这次出动的是燕王府。 他们已经在心中做好准备,出征顺利最好,不顺他们拼死也要劝阻皇帝取消这个计划。 陈景恪虽然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却也能猜到大家并不看好这个计划。 不过他并不担心。 天竺的战斗力,只能说懂的都懂。 很快大明君臣就会知道,什么叫专业软脚虾。 攻略天竺的计划就此定下,具体如何做则要等朱棣回京再商议。 这件事情说完之后,陈景恪又说了另外一个问题。 “锦衣卫扩编……” “什么???”朱元璋等人开没开口,耿光等人先失声惊呼不已。 “陈伴读,万万不可啊。” “天下人畏锦衣卫如虎,现在正值变革的关键时期,扩编锦衣卫恐会引起天下人的惊恐。” “是啊,况且目前大明蒸蒸日上,实在没有扩编锦衣卫的需要啊。” 对于众人的反应,陈景恪早有预料,并不奇怪。 可以说,大明现在有两个机构最惹人厌。 一个是锦衣卫,另一个就是税务稽查司。 相比起来,还是锦衣卫更可怕。 税务稽查司只会要你的钱,而锦衣卫会要你的命。 群臣做梦都想把这玩意儿给取缔了,怎么可能会支持扩编。 别说群臣了,就连朱元璋、朱标都觉得惊讶。 了解陈景恪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很喜欢特务政治。 若非变革需要,他早就提议废除这个组织了,怎么会主动要求扩编呢?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景恪,你说要扩编锦衣卫?为什么?” 陈景恪表情很严肃:“大批项目实施,海量的钱财撒下去,必然会导致贪腐加剧。” “朝廷必须要采取严厉措施,将这个苗头压下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光靠监察御史,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 “过往的事实证明,在这种时候锦衣卫是最值得信赖的。” “然而,锦衣卫只有六千人,要留一部分在京中听用。” “还有一部分去周围各势力打探情报,还要监察地方……人手严重不足。” “扩编势在必行。” 朱元璋和朱标都不禁颔首,确实如此。 锦衣卫缺人是早就存在的问题,只是以前勉强够用,为了不刺激群臣就没有扩编。 当然,朱标自己不喜欢锦衣卫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内部变革需要加强监察,更多新大陆和新势力的出现,也需要锦衣卫去打探情报。 扩编已经势在必行。 几位内阁学士的表情非常纠结,今天陈伴读这是想干啥? 为啥非要提这些让人为难的建议? 他就不知道,消息传出去他会被骂吗? 别说是外面的人了,就连他们这些内阁成员,都想骂人了。 然而他们终究是不敢真的骂出口的,连反对都不敢太大声。 老朱对于这个提议,自然是一万个支持: “好,这个建议咱同意了,将锦衣卫扩编成两个卫,不够了再说。” 然后他又对群臣说道:“也不怕告诉你们,咱准备离京继续巡视地方。” “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这股贪腐之风。” “告诉下面的人,谁落到咱手里,就等着被抄家灭族吧。” 众人听得心中一惊,太上皇这把刀,终于又要出鞘了。 这次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倒霉。 当老朱拍板同意将锦衣卫扩编成两个卫的时候,事情就已经成了定局。 太上皇开口,这还反对什么。 怕不是嫌自己命长是吧。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不能真的把文官集团推到对立面,否则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党争,永无宁日。 打了对方一帮子,就得给一颗红枣,于是他就提出了今日的第三个议题。 “……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知识浩如烟海。” “只是承载这些知识的书籍,或是散佚,或是毁于战火……” “能保存到现在的百不足一,此乃我华夏最大的遗憾。” “今日我大明承天命而坐天下,自当……” 他先是说了一大番的开场白,歌颂赞扬了先贤的伟大,惋惜了书籍的损失,无数知识失传。 然后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建议,朝廷组织大儒,收集天下典籍加以汇编……”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此书若成,可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好。”一道叫好声响起。 众人望去,竟然是朱元璋。 只见他高兴的道:“景恪真是深知咱的心思啊,人家都说大明只有武功缺少文治。” “咱早就想编写一部这样的文献,堵住那些人的嘴。” “只是编写此书耗费甚大,而大明当务之急是变革不宜分心,所以咱就没有去做。” “今日倒是被你小子给抢了先。” 朱标也笑着说道:“太上皇是战火里走过来的,亲眼目睹了无数典籍毁于战火,曾数次与我说起此事。” “说将来大明国泰民安之后,一定要编写一部文献,将天下典籍汇总……” 瞅瞅,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 将事情的性质,从为自己争口气,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 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 其中吹捧最热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 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 随着变革的进行,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 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唯物)学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 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方学想打开局面,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 这也意味着,不论方学多么优秀,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 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 每一期周报上,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 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名为唯物学。 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学文章。 解缙可不惯着他们,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 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守法为民、公正真实。 十六字真言一出,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 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唾骂也罢,抵制也好,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而且,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理学大儒的批判,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 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 当然,那些人选择唯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朝廷的支持。 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就是最好的表态。 既然朝廷支持,那自然就有人去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 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 现在理学急需一个大动作,重振自家的声威。 编写一部巨著,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陈景恪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毫无阻碍的全票通过了。 本来朱标计划,在翰林院内部设立一个机构,召集三五百人进行编撰。 然而陈景恪却直接将这个数字扩大了十倍: “先辈留下的书籍浩如烟海,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关系国民生计……” “我们既然着手编写这部文献,那就做到最好……三五百人根本就不够用。” “我建议,从全国挑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齐聚洛阳编撰此书。” “人数暂时就定为五千。” 五千?众人都震惊不已。 本来他们以为,这次修书最多也就是宋朝《太平御览》那种规模。 虽然也是大功一件,可有先贤事迹在前,总归是少了点震撼。 现在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低估陈景恪的气魄了。 五千人参与,堪称史上之最啊。 两相比较,《太平御览》就不值一提了。 然后就是隐隐的兴奋。 如此庞大的人数,此书的规模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若编成,必将是华夏文明一大盛事。 对所有参与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怎么说呢。 总编纂有资格在华夏史书上单开一页,普通的参与人员,也能在族谱上单开一页。 但…… 朱标皱眉道:“这……规模如此之大,所需费用定然不小。” “现在朝廷到处用钱,若是因此耽误了变革就不好了。” 陈景恪笑道:“陛下无需担忧,现在朝廷不缺钱。” “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的让这些钱粮流动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为世人提供便利。” 说到这里,他朝朱标使了个眼色。 朱标虽然不明白他要做什么,但出于信任还是点头道: “也好,那此事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该如何做咱们下去再详谈。” 诸位大臣都非常激动的齐声赞颂陛下圣明。 之后众人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今日的会议才算结束。 然后三名儒家学士一溜小跑的离开了,显然是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 等人都离开之后,朱标才问道: “景恪,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编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不成吗? 陈景恪这才将原因和盘托出。 “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施行。”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 “南洋那边的局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我估计那些土著势力马上就会有所行动。” “到时候朝廷出兵南洋,正式施行大分封,必然会遭到儒生的反对……” “编写这部文献,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抚,也正好借机把他们全都弄到京城看管起来。” 到了京城可就由不得他们了,离开了地方,他们就是没牙的老虎。 再难阻挠新政和新思想的推广。 这个方法不是陈景恪首创,而是老祖宗的智慧。 从汉朝开始,朝廷强势的时候就会找各种借口,强行把地方富户迁徙到京城周边居住。 包括地方上有名的贤人,也会被强行征召入京为官。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地方政治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陈景恪不过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了一下而已。 既削弱了地方政治力量,为变革扫清了障碍。 又可以集中文人的力量编修书籍,尽可能的将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保存好。 上辈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文献散佚,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巨大的损失。 至于《四库全书》,说是修书实为毁书。 好不容易逃过各种天灾人祸,保存下来的书籍,都毁在了满清手里。 这一世,陈景恪必然不会再让类似的事情重演。 等这部文献编纂好,他会用活字印刷术印上几千套。 然后在全国各地修建图书馆,将这套书籍放在里面。 不光是这部文献,其他所有的藏书能刊印的,就尽可能多的印刷出来。 每个地方都藏一套。 就不信还能全都失传喽。 第387章 大明二代之臣纷登场 “卖报卖报……朝廷欲扩编锦衣卫……” “卖报卖报……朝廷征召五千大儒进京修书……” “卖报卖报……希直先生再发文……” “卖报卖报……陈伴读再发文章,重新解读‘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提出新理论……” 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发行,报童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 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宣传。 专门挑选最具有爆炸力的新闻大声吆喝,吸引更多的客人购买。 放在前世互联网时代,那都是合格的标题党。 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很多原本没打算购买报纸的,听到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心痒难耐。 兜里不差钱的,就会来上一份。 比如眼下,杨士奇就被召集大儒进京和陈景恪的新理论的新闻给吸引住了,喊住报童买了一份报纸。 然后随便找了个街边摊,点了一份吃食也不动筷子,而是拿起报纸就翻看起来。 摊位老板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他早就习以为常了。 有时候碰到脾气好的,他还能上前问一些上面的内容,然后作为吹牛的资本。 他可不是白吹牛,而是以此吸引顾客来吃饭。 不少回头客,就是冲着这一点才来的。 此时他就悄悄打量着杨士奇,看能不能找机会问上几句。 只是对方神情冷漠而严肃,让他不敢开口。 杨士奇并不知道摊位老板的打算,就算知道了也懒得理会。 他熟练的翻开报纸,不出意外头版头条是太上皇的文章,看标题就知道内容是关于吏治的。 他只是扫了一眼就略过去了。 现在报纸头版默认是皇家专场,太上皇的文章多为吏治,皇上的基本都是改革方面的。 太子的文章就五花八门了,什么题材的都有。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博学多识。 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这货想一出是一出,想起什么就写什么。 不过说他博学多识也没错,能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变成合格的文章,没点才华是做不到的。 后面还有关于政策方面的变动以及解读,比如这一期的重点就是扩编锦衣卫方面的。 杨士奇依然是一扫而过,直到在第二页看到关于修书的政策才停住。 仔细阅读,发现传言竟然是真的。 几日前就有消息传出,说是朝廷要征召五千大儒修书,。 只是大多数人都产生了怀疑。 不是怀疑修书,盛世修书这也算是一个流程了。 大明立国已经二十五年,虽然离盛世还有段距离,可也不差了。 朝廷决定修书是合情合理的。 大家怀疑的是规模。 五千大儒,这是什么概念? 几乎将地方上有名气的读书人一网打尽了。 可能吗? 杨士奇也同样关注此事,毕竟事关自己的仕途。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四处求学终有所成。 但因为缺少名师系统的教导,在经典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学问博杂。 还不是博而不精的那种,而是学的都挺好的。 虽然比不上专门研究这些学问的人,却也够用了。 尤其是对历史,颇有
相关推荐:
南城(H)
痛之花(H)
挚爱
深海gl (ABO)
游戏王之冉冉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岁岁忘忧(完结)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